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解析真题演练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解析真题演练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解析真题演练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解析真题演练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解析真题演练,共10页。
    文言文真题演练 文言文习题演练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明·周晖《金陵琐事》)【注释 ① 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③俟工(sǐ):等待。④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12.解释加点的词语。(8分)陈太丘与友行太丘尊君在元方入门不陈太丘与友   约定        太丘     舍弃    尊君在    同“否”     元方入门不     回头看    13.翻译句子。(6分)(1)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惭1分,引1分,之1分)(2)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两百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曾1分,拾1分,之1分,倒装不作记分点) 14.上述两篇文章分别强调了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4分)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结合文章略(品质各1分,结合文章各1分) 译文: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像是我的东西一样,(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  (2019-2020-1青竹湖七上第一次月考)       文言文习题演练二: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世说新语·规箴》)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注释】①京房:字君明,西汉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汉元帝时官至魏郡太守。②举直错诸枉:举,提拔。错,通“措”,置。枉,不正直。这句话的意思是提拔正直的人, (把他们)置于不正直的人之上。 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京房与汉元帝共(讨论)    B.问帝(因为)C.幽、厉之君何以(灭亡)   D.所何人(任用)12.下列加点“而”字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知不忠任之A.相委去(《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B.温故知新(《论语·为政》)C.不义富且贵(《论语·述而》)D.学时习之(《论语·学而》)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 14.京房规劝君主,为什么要从周幽王、厉王说起?上面两段文字都提及治国的问题,请简要概括它们共同反映了怎样的治国主张?(6分)  答案:11.B(因,趁,趁机。)12.C[例句:连词,表转折。A.连词,表修饰(或也可表顺承,然后):B.连词,表顺承,然后:C.连词,表转折,但是:D.连词,表顺承,然后]13.亡国的君主各自认为他们的大臣贤能,怎么会知道(他们)不忠却还任用他们。(贤、岂、而各计1分,整体语意1分)14.劝谏元帝以史为鉴,杜绝任人不贤的政治行为,避免重蹈覆辙;(3分)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选贤举能、知人善任的治国之策。(3分)  (2019-2020师大附中七上第一次联考)     文言文习题演练三: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 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战国策·魏策四》)【注】①邯郸:赵国都城。②申:同“伸”,舒展。③大行:大路。④举:举动。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2 分)A.魏王攻邯郸(欲:想要)             B. 中道而(反:同“返”,返回)C.吾多(用:用处)                   D. 王国之大 (恃:依仗) 1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例句:季梁闻A.我欲楚(《南辕北辙》)      B.此非楚路也(《南辕北辙》)C.左将军王凝妻也(《咏雪》)  D.下车引(《陈太丘与友期行》)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这几个条件越好,会使您离楚国越远!14.季梁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故事,后人将其概括为“南辕北辙”,它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季梁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阻止魏王武力攻打邯郸。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正确的努力方向,使实际行动与主观愿望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019-2020-1湖南广益中学七上第一次月考)                文言文习题演练四:【甲】(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为政》)(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鼓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解】①欹():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哪里,怎么。13.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2分)A.知之者不如之者(好:喜爱,爱好)B.好之者不如之者(乐:快乐)C.宥座器(闻:听说)D.使子路取水试之(使:派遣)14.下列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学不思则罔(而:表转折)B.孔子观周庙(于:在)C.此盖为宥座器(之:的)D.相委去(而:表并列)((陈太丘与友期行》)15.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6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的学习但是不去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一味的思考但是不去学习,就会疑惑不解。(2)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唉,怎么会有满了却不倾覆的呢? 16.【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启发:(1)满招损,谦受益。(2)做人要谦虚,不能骄傲自满。(2分 (2019-2020-1麓山国际七上期中考)         文言文习题演练五:(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李德裕神俊,其父吉甫,每以敏辩夸于同列。丞相武元衡召之,谓曰:“吾子在家,所嗜何书?”意欲探其志也。德裕不应。翌日,元衡具告吉南,因戏曰:“诚大痴耳。”吉甫归责之,德裕曰:“武公身为丞相,不问理国,而问所读书,书者礼部之职也。其言不当,所以不应。”吉甫复告,元衡大惭。由是振名。(选自孙光宪《北梦锁言》,有删改)【注】①神俊:天赋才智出众。②吾子:你。③翌日:第二天。④具:详尽。⑤诚大痴耳:(你儿子)实在是非常痴呆啊。⑥理国:治理国家。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1)相委(2)下车(3)每以敏辩于同列(4)书者礼部职也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分)  (2)意欲探其志也。(2分) 15.陈元方“不顾”,李德裕“不应”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4分)   答案:13.(1)表顺承(2)拉,牵拉(3)夸赞(4)的14. (1)(友人)过了中午还没到,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2)(武元衡)心里想要试探李德裕的志向。15.陈元方“不顾”是因为他父亲的朋友不守信用而且没有礼貌;(2分)李德裕“不应”是因为丞相武元衡所问的内容不在其职权之内,说话不恰当。(2分)  (2019-2020-1长郡教育教育七上第一次联考)    文言文习题演练六:【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右军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埋,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无视得全。(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王羲之的堂伯父.④钱凤:人名,字世仪。他助敦叛晋,后被杀。⑤剔吐:用指头抠出口水⑧孰:同“熟”.⑦从:同“纵”。11.下面句子中的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 (2 分)A.陈太丘与友行(约定)  B.与人期行,相而去(舍弃)C.置帐中眠(常常)      D.大将军先出(品尝)1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A.下车引/便言逆节            B.元方门不顾/钱凤,屏人论事C.日中不至,则是无/其实孰眠   D.太丘舍去,去后至/剔吐污头面被褥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4 分)(1)(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入家门。(2分)(2)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等到打开帐,却看见王羲之口水流得到处都是,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王羲之因此得以保全性命。(2分)14. 【乙】 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 分)大将军与钱凤商议叛逆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被右军听到了,为此感到大惊。(2分)王右军是一个机智(聪明)、沉着(冷静、镇定)的孩子。(2分)    (2019-2020北雅中学七上第一次月考)  文言文习题演练七: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螳螂捕蛇蒲松龄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頞上革肉,已破裂云。【注释】①觇:察看,窥视。②攫(jué):钳制,用爪抓取,这里是刺入的意思。③攧:通“颠”,摔。 13.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其一犬/坐于前B.其/一犬坐于前C.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D.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A.屠自后断其(大腿)   B.乃悟前狼假(睡觉)C.攧不可(离开)    D.似有物之(制止)15.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A.久,目似瞑,意暇甚  反侧倾跌B.两狼并驱如故    渐近临C.刀劈狼首     尾击柳D.投      刺刀攫其首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①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从通道钻入从后面来攻击屠夫。(采分点:洞,打洞;隧入,从通道钻入)②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可是(他)仔细观看实在没有什么,(姓张的人)非常疑惑。(采分点:然,可是;审视,仔细看)17.面对强大而凶残的对手,屠夫和螳螂最后能获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内容具体分析。(4分)共同原因:①勇于斗争,(1分)“屠暴起”、“屠自后断其股”说明屠户由畏惧妥协到认清形势后果断出击;“攧不可去”则说明螳螂在斗争中勇敢无畏。(结合原文分析,1分)②善于斗争,(1分)“屠乃奔倚其下”、“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说明屠户能够利用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说明螳螂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极具智慧。(结合原文分析,1分)(2019-2020中雅第三次月考)文言文习题演练八:高凤,南阳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其后遂为名,授业于西唐山中。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释】①高凤:东汉人,字文通。②护鸡:看护好鸡,以防吃了麦子。潦(lǎo):雨后地上的积水。【参考译文】高凤,字文通,是南阳人。在他年少还是书生时,他家把种田作为职业,但他却在读书上专一求精,白天黑夜都不停止。他的妻子曾经到田里去,在庭院里晒了麦子,叫高凤看护好鸡(以防鸡吃了麦)。当时天突然下雨,但是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儒家经典著作),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感到奇怪便询问(他),高凤才明白了此事。后来,高凤成为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中教书。高凤年老后,一直坚持读书的志向不知疲倦,名声很大。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昼夜不息:黑夜B.其后遂为名儒:儒学C.年与时驰:疾速逝去(《诫子书》)        D.非学无以广才:广大 (《诫子书》)  12【答案】C【解析】A项,昼:白昼,白天。B项:儒:儒家学者。 D项,广:增长。13.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凤方悟之A.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B.夫君子之行(《诫子书》)C.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D.曲肱而枕之(《论语》)13【答案】B【解析】例句和A、C、D项均为代词,B项为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1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1)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3分)(2)淫慢则不能励精。(3分)14【答案】(1)当时天突然下雨,但是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冲走了麦子。(计分点,而:表转折,但是,然而。持:拿着。流:流走,冲走。)(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计分点: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15.在学习上,选文中的高凤是个怎样的人?(2分)请结合高凤读书的故事,谈谈你对《诫子书》中“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理解。(3分)15【参考答案】①高凤是个专心致志(勤奋学习)的人。(2分)②“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高凤正是因为读书的专心(高凤读书时能屏除杂念和干扰),成为了著名的儒家学者。(3分,“非宁静无以致远”能正确解释1分,结合高凤的故事,合理阐述2分。)(2019-2020-1青竹湖七上第三次月考) 文言文习题演练九:【甲】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选自《聊斋志异》【乙】鹿亦有知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是夜鹿,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选自《虞初新志》【注释】①秋祭;在秋天祭祀天地。②旬日:十天。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B  (之:无实意   之:代词)A.后狼止而前狼又/鹿出,暮必归   B.久,目似瞑/待吾虑             C.少时,一狼径/是夜鹿           D.缀行远/鹿稍长,             1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B.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C.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D.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1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3分)屠户就奔跑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2)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3分)于是向李氏请求要那只鹿,李氏不给他。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B.乙文中博山李氏要把鹿送给官府,鹿知道后在第二天晚上离开了。C.甲文中,屠户在面对凶残、狡猾的狼时,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杀死了它们。D.乙文告诉我们要珍惜、善待自己拥有的一切,否则等到失去后后悔也是徒劳的道理。B(李氏没有要把鹿送给官府,而是在考虑是否要答应猎人的请求且鹿是在当天晚上离开)(2019-2020-1七上明德期末)文言文习题演练十:【甲】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乙】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如无闻也。【注释】①说:同“悦”,喜欢。②强:指强弓。③石:重量单位,120斤为一石。“三石”,指强度—般的弓,“九石”是指强弓、硬弓。④关:同“弯”,中关,拉到满弓一半。12.下列选项中对划线句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2分)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A.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B.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C.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D.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13.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字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A.宣王说   丁氏B.有闻传之者  终身自以为九石C.中关而   有剩骨D.宣王   知之者不如之者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1)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左右大臣都尝试来拉这把弓,但拉到满弓的一半就停止了。(皆、引、整句句意共三点,少一点扣一分)(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得到了一个空闲的劳动力,并非在井中挖到了一个活人。(使、于、整句句意共三点,少一点扣一分) 15.这两则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请结合这两篇文章进行简要分析。4分)明确:对于别人说的话要谨慎对待,要求真务实,不要随意轻信。(意思对即可,道理两分,结合甲乙两文各一分)  (2019-2020-1七年级中雅期末联考) 

    相关试卷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真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真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情景默写,语言表达,诗歌鉴赏,课外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真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真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情景默写,语言表达,诗歌鉴赏,课外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九年级上册课内期末文言文期末专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九年级上册课内期末文言文期末专题(无答案),共7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