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知识整理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7023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知识整理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7023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知识整理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7023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专项练习】全套专题湖南省长沙市文言文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知识整理
展开
课内文言知识整理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整理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一、重点文言实词虚词1.内集:家庭聚会 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二、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三、重要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一、重点文言实词虚词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 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 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 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二、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三、古今异义
1.下车引之 古义:拉 今义:领
2.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到……去
3.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等候所约的人,泛指等待或盼望
4.相委而去 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四、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五、重要句子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原文 译文对照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学而》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四、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十一、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十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 ;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二、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三、原文及断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字词句梳理 读音: 夫(fú) 淫慢(yín) 励精(lì) 字词解释
1、夫:句首发语词,不用翻译
2、之:结构助词,的
3、行:行为
4、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5、俭:节俭
6、养:培养
7、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8、明:明确
9、明志:明确志向
10、致:达到
11、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12、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13、才:才干
14、淫:放纵
15、慢:懈怠
16、励:振奋
17、险:轻薄
18、躁:浮躁
19、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20、与:跟随
21、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2、遂:最终
23、枯落:凋落,衰残。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
24、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5、诫:劝勉、告诫
26、书:书信 五、 一词多义1、之
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之
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以
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2、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志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学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六、词类活用1、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3、远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七、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狼》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
1、蒲松龄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出处: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第一则说的是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食肉而被钩吊死的故事;第三则写屠户被狼困在一个席棚内,狼以爪伸入,结果为屠户割破皮肉、吹气胀死的故事;教材所选的《狼》为第二则故事。《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聊斋:书斋名;志异:记述奇异的故事。
3、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自题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4、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二、读准字音
缀(zhuì) 窘(jiǒng ) 苫蔽((shàn bì) 弛(chí) 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 暇(xiá) 隧(suì) 尻(kāo ) 少时(shǎo ) 积薪(xīn ) 奔倚(yǐ) 少时(shǎo ) 顷刻(qǐng ) 变诈(zhà)三、试读出下列几个句子的停顿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四、字词分类整理
1、通假字:“止”通“只”,意思是 只. (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
2、一词多义:
①之:复投之(代词,代骨头)
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代词,代狼)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主谓之间,不译)
久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②以:投以骨(把)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来,用来)
③止:止有剩骨(“止”通“只”)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
④乃: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⑤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形容词,先前的)
狼不敢前 (动词,上前)
⑥意: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想,打算)
⑦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名词)
3、古今异义:
①弛担持刀 弛 古义:放下;今义:松弛 。
②屠自后断其股 股 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③一狼仍从 从 古义:跟随;今义:介词,常引出时间、地点。
4、词类活用:
①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
②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 ⑤“狼不敢前”——上前(名作动)
5、特殊句式
投以骨 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五、重点语句翻译
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就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2、其一犬坐于前:
译: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寓言四则》知识点整理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4、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穿井得一人》一、重点字词解释: 1. 穿.井得一人(穿:挖掘,开凿)
2. 溉汲..(溉汲: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1. 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
4. 国人道...之:(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
5. 闻.之于宋君(闻: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6. 问之于.丁氏:(于:向)
7. 得一人之使.(使:使用,指劳力。)
8. 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 求闻之若此..(若此:像这样,如此)
10. 不若..无闻也(不若:不如,比不上)
二、词语分类归纳:
1. 重要虚词
(1)之
①宋之.丁氏(助词,的)
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
③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④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
(2)其
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奈何忧其.坏(代词,它)
(3)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2. 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②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③国人道之(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2.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
3.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听到(这话)就去传播的人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
6.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7.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四、问题梳理:
1、《穿井得一人》寓意是什么?(或者给你什么启示或者告诉什么道理?)
答: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2. 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杞人忧天》
一、文学常识:
《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道家人物,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独立处事,善于修身养性。“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语均出自其中。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杞人忧天(qǐ) 星宿(xiù ) 中伤(zhòng ) 躇步(chú ) 跐蹈(cǐ dǎo) 四、重点字词解释:
1. 崩坠(崩塌,陷落)
2. 身亡所寄(亡:w ú无,没有)(寄:依存),
2. 因往晓之(告知,开导)
3. 若屈伸呼吸(你)
4. 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
5. 奈何(为何,为什么)
6. 只使坠(纵使,即使)
7. 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
8. 充塞四虚(四方)
9. 躇步跐.(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10.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四、词语分类归纳:
1. 重要虚词
(1)之
①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
③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④因往晓之.(代词,他)
(2)其
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奈何忧其.坏(代词,它)
2. 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
3. 一词多义
(1)舍
①太丘舍.去(舍弃)
②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
(2)若
①若.
屈伸呼吸 (你) ②未若.
柳絮因风起(像,如) 五、重点句子翻译:
1.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身没有依存的地方,便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2.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又有(一个) 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的人,于是就去开导他。
3.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在天空中活动,为何还担心(天地)会崩塌陷落呢?
4.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太阳、月亮、星星,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它们)掉下来,也不可能伤害(谁)。
5.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6.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你走路踩踏,整天在地上活动,为何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7.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于是)那(个)杞国人释然了,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释然了,很高兴。
六、问题梳理:
1. 《杞人忧天》寓意是什么?(或者给你什么启示或者告诉什么道理?)
答: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2. 如何看待好心人的解释?
答:他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诱导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
3. 两个重要成语:
①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 穿井得人 )
②比喻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忧虑或担心。( 杞人忧天 )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