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01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02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03
    还剩14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下册全册综合教案,共14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1《运动和位置》教案
    课题
    运动和位置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科学探究目标
    1. 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 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科学态度目标
    1. 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 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重点
    知道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难点
    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展示滑雪的课件,提问:滑雪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师:他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吗?
    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怎样准确的判断物体的位置?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学习新的课题《运动
    和位置》,板书课题。
    运动的



    不知道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对已有的认知开始动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科学探索
    一.观察图片,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
    (1)提问:甲、乙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我们把地面作为参照物(以什么为参照物,那么参照物是假定不动或者静止的),甲和乙同学都从一个位置跑到了一个新的位置,因此甲和乙都是运动的。
    观察图片运动的


    了解参照物的知识

    知道判断运动或者静止的方法


    我们把乙同学作为参照物,乙同学是静止的, 刚开始甲乙同学的位置是在一起的,跑了一段距离,甲同学比乙同学跑的快,跑在了乙同学前面,相对于乙同学,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甲同学是运动的。
    (2) 观察公共汽车站,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
    相对于站台的人来说,他们自己是静止的,车中的人是运动的。
    相对于车中的人来说,它们自己是静止的,站台的人是运动的。
    (3) 观察大草原的图片,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
    相对于空中的老鹰来说,它是静止的,而白云是运动的。
    相对于白云来说,它们是静止的,而老鹰是运动的。
    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 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就是静止。
    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是假定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观看图片,对图片中的问题进行回答。结论:
    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运动的结果不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观察图片

















    以汽车作为参照物,汽车里的人是静止的,等车的人是运动的。以等车的人为参照物,汽车里的人是运动的,等车的人是静止 的。

    二、两人静止不动时,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女同学的位置。



    两人静止不动,用卷尺测量两人之间的距离为 1 米。描述女同学的位置为:位于男同学的东北方向,1 米处。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
    做一做,确定女同学的位置。

    图中男同学静止不动,女同学多次改变位置, 用方向和距离和描述女同学的位置。即位于男同学的什么方向,距离多少。
    三、想把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告诉同学,该怎么说?
    观察图片,应如何告诉同学你的位置? 方法:
    (1) 确定图片中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描述方向)
    (2) 对位置进行描述:

    ①选择参照物;②确定物体与参照物的方向;

    ③确定物体与参照物的距离。

    参照物:学校正门;方向:西北方;距离:50 米
    描述方法:我在学校正门西北方向 50 米处。参照物:操场;方向:东南方;距离:50 米描述方法:我在操场东南方向 50 米处。
    根据课件图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你的位

    置。





    学生可根据教材图片进行活动, 描述女同学的位置。



    学生描述位置方法。











    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



















    学习准确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要想确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必须先选定参照物。
    如果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它的位置发生了
    交流、讨论、回答。
    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加固, 正确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


    变化,这一物体是运动的;

    的。
    如果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它的位置没有发


    生变化,则这一物体是静止的。



    研讨二: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交流、讨论、回
    答。

    根据所学知识,
    (1)首先选择参照物;

    正确描述自己的
    (2)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方向。

    位置。熟悉描述
    (3)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距离。

    物体位置的方法
    例:描述方法:我在学校正门西北方向 50 米

    步骤。
    处。


    4. 科学拓展
    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因发生故障
    停在离车站 1500 米的地方,请用圆点在图中标出汽车的位置。

    能熟练运用所学
    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





    参照物:车站;方向:车站东方;距离:1500 米。
    标出正确的汽车的位置。



    因为地球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所以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每天都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转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因此,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拓宽自己的认 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方法;能够通过参照物准确描述自己或者物体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所处的位置。


    板书
    1.1 运动和位置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
    课题
    运动和位置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科学态度目标
    1. 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2. 与同伴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开展交流研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
    重点
    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难点
    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展示课件图片
    轮胎秋千前后摆动 摆钟摆锤左右摆动 汽车雨刷器左右摆动跷跷板上下摆动
    想一想还有什么不同的运动?比如羽毛球、跳绳、火箭发射、旋转木马等,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各种各样的运动》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描述运动形式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描述运动形式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科学探索
    一、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

    展示课件,用多种方法让这些物体运动起来, 观察并比较,它们的运动形式一样吗?
    指尖陀螺:在指尖上转动
    直尺: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使直尺振动或平移等。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它们的运动形式。
    熟悉这些物体的运动形式,对它们的运动形式进行比较,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不
    同。


    玩具小汽车:车身在地面平移,车轮为滚动。


    弹簧摇马:马身是摆动,弹簧的拉伸与收缩是


    振动。


    溜溜球:绕线上下滚动


    教师总结:
    学会认真听讲, 学习记录。

    不同的物体,可以有相同的运动形式,也可以


    有不同的运动形式。比如指尖陀螺与溜溜球主


    要的运动形式是转动,溜溜球可以是转动还可


    以是滚动;玩具小汽车的主要运动形式是前后


    平动;直尺上下振动;弹簧摇马则可以上下运


    动,前后左右摆动。


    教师点拨:


    物体的运动形式不同,常见的有:前后运动、


    摆动、转动等,而且不同的方法可以让物体产


    生不同的运动形式。


    二、观察物体上某一点的运动形式。


    在这些物体上贴上圆点,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


    动起来,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并交流。

    通过两种操作方
    1.观察直尺与某一点的运动方式。

    方法一:
    按操作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注意观察结果。
    法,观看的结果

    是直尺的运动方
    (1)在直尺的最外侧贴上小红点。

    式是不同的,引
    (2)用手压住直尺的另一端。

    出结论。
    (3)下压后快速松开


    观察结果:直尺上的“小红点”快速的上下往


    复振动。


    方法二:


    (1)在直尺的一端(无孔一端)最外侧贴上

    “小红点”。
    按操作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注意观察结果。

    (2)让吸管或圆珠笔管等细管穿过直尺的小圆


    点。


    (3)拨动直尺,让它摆动,再用力拨动,直尺




    会绕细管转动。


    观察结果:直尺上的“小红点”快速的左右


    (前后)摆动或转动。


    2.指尖陀螺。

    通过两种操作方
    方法一:

    法,观看的结果
    (1)在陀螺“叶片”的最外侧贴上“小红点”。(2)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陀螺中心,用其他手指
    按操作方法进行
    探索活动,注意观察结果。
    是指尖陀螺的运动方式是不同
    拨动陀螺的“叶片”。

    的,引出结论。
    (3)当陀螺快速旋转后,慢慢松开拇指。


    观察结果:陀螺上的“小红点”在快速地旋转


    着。


    方法二:

    (1)在陀螺的一端贴上“小红点”。
    按操作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注意观察结果。

    (2)用食指托住陀螺中心,让它平衡在手中。


    (3)慢慢地用手带着陀螺上下运动或左右运动。


    观察结果:陀陀螺上的“小红点”随着陀螺上


    下运动或左右运动。

    了解多个物体的
    3.其他物体的运动形式

    运动形式和它们
    如果换个位置贴上圆点,观察到的运动形式和

    运动时的运动轨
    之前一样吗?

    迹。































    结论:圆点贴在不同位置,会观察到不同的运动形式。


    3. 交流研讨
    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有哪些运动形式?
    学生交流、谈
    论、回答。
    对物体的运动形

    (1)移动(滑动):物体改变原来的位置,而

    式进行总结,告

    且物体各个点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诫学生平时要善

    (2)转动:也叫旋转运动,就是围绕着一个中

    于观察、 善于思

    心点做圆周运动,整体不发生位置的变化。

    考,从中总结,

    (3)滚动:在围绕中心轴转动的同时,物体的

    发现其中的运动

    整体有位置的移动。
    认真学习,思考,记录。
    规律,这样才能

    (4)振动: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沿直线或曲线

    学好科学,用好

    往返颤动,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和周期。

    科学。

    (5)摆动:一个物体来回摇摆时做的运动。



    教师总结:



    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滑动、转动、滚动、



    振动和摆动五种,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孤



    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



    的运动方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方式。


    4. 科学拓展
    你坐过旋转木马吗?请画出木马上人的运动形
    尝试说出运动形
    对学习的知识进

    式。
    式以及画出简单
    行活学活用。

    人绕中心轴的运动形式是转动。
    的运动轨迹。


    人在木马上的运动形式是上下往复运动。



    我们站在外面看木马上的人的运动形式是像波



    浪一样上下起伏做圆周运动。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各种各样物体

    运动的形式,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物体的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
    五种,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式。


    板书
    1.2 各种各样的运动
    物体的运动形式:滑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

    板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
    课题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科学探究目标
    1. 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

    2. 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科学态度目标
    1. 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形式。

    2.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验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更多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重点
    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难点
    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立交桥,并提问:运动的物体会有不同的路线,这些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点拨:A 车沿笔直道路行驶,B 车沿弯曲道路行驶,我们按照运动路线把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我们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运动现象?

    板书课题《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A 车的路线是笔直的,B 车的路线是弯曲的。



    思考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立交桥的结构,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本课的学
    习。
    2. 科学探索
    一、观察并描述下面这些物体的运动路线

    1. 过ft车运动路线是一条曲线。

    2. 每个台球的运动路线都是一条直线。

    3. 电梯的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

    4. 老鹰的运动路线是一条曲线。

    5. 苹果落下的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
    观察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路 线。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用语言和图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通过对这些物体

    运动路线的描


    教师点拨:

    述,让学生初步
    根据物体的运动路线来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感受到它们可以
    有的运动路线是直线,我们称之为直线运动,

    分为直线和曲线
    还有许多运动路线是圆弧形、波浪形等形状

    两类。
    的,这些属于曲线运动。


    结论: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可将物体的运动


    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形式。


    二、击球感知物体的运动形式


    实验材料:蓝色球和红色球各一个,一条带槽

    通过实验、绘制
    的直线轨道、一条带槽的曲线轨道、平整的桌

    运动路线的方
    面。

    法,进一步理解
    实验步骤:

    (1)把蓝色球和红色球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让二
    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直线运动和曲线

    运动的特点。
    者之间有 50 cm 的距离(根据实际情况,距离可


    长、可短),然后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


    实验现象:蓝色球在平整桌面做直线运动,但


    很难击中红色球。

    (2)把两个球放在带槽的直线轨道上,二者之间
    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有 50 cm 的距离,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


    (3)把两个球放在带槽的曲线轨道上,二者之间


    有 50cm 的距离,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


    实验现象:蓝色球在直线轨道中做直线运动,


    在曲线轨道中做曲线运动,都比较容易击中红


    球。


    (4)观察比较蓝色球在平整桌面、直线轨道和曲


    线轨道中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分析:蓝色球在平整桌面做直线运动,但很难


    击中红色球。蓝色球在直线轨道中做直线运


    动,在曲线轨道中做曲线运动,都比较容易击


    中红球。

    通过猜测、实
    结论:根据轨道形状的不同,蓝色球做直线运

    验、绘制运动路


    动或曲线运动。

    线的方法,加深

    三、从桌面上推出滚落的小球的运动路线
    预测运动路线,
    与同学交流

    学生对直线运动
    实验材料:小球实验桌、塑料桶和实验记录单。

    和曲线运动特点
    实验步骤:

    的理解,同时帮
    (1)预测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和冲出桌面后的运
    动路线,并在记录单中画出小球可能的运动路线,与同学交流想法。
    按照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内 容,观察实验现象,并画出小球的运动路线。
    助学生认识到同
    一个物体会随着运动方式的不同
    (2)进行实验操作验证把小球摆放在实验桌上,

    而改变运动路
    用手推出或用手指弹射小球,并认真观察小球的

    线。
    运动变化过程。


    (3)画出或是修改实验记录单中的小球的运动路


    线。


    分析:开始时,小球会在平整光滑的桌面上进行


    直线运动,当冲出桌面后小球在重力的作用下往


    下掉落,运动的路线会变为曲线。


    结论:小球先是在桌面上做直线运动,冲出桌


    面后变为曲线运动。


    3. 交流研讨
    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
    交流、讨论并得
    出结论。
    通过交流、讨论

    为哪两种形式?

    实验内容和结

    教师点拨:

    论,总结物体的

    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可以分为:

    运动形式的分

    1.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

    类。

    运动。比如电梯上下运动、树上苹果落地、火



    箭发射等。



    2.曲线运动:运动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



    运动。比如钟摆的运动、车轮的转动、鸟类的



    飞行路线、踢出去的足球等。


    4. 科学拓展
    一、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更多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射出的箭(2)跳跃的袋鼠(3)飞舞的蝴

    蝶(4)飘落的树叶(5)飞机的起飞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说一说这些物体

    的运动路线
    了解生活中和自然界中有很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
    动的例子,体会


    通过分析,这些运动过程中既有直线运动也有曲线运动。
    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运动的路线既有直线运动也有曲线曲线。
    二、物体的复合运动

    有一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这样的运动被称为复合运动。
    易拉罐:罐体滚动,整体直线运动。人行走:身体直线运动,手臂摆动。
    竹蜻蜓:竹柄、翅膀旋转运动,整体曲线运动三、球场上的曲线运动--奇怪的“香蕉球” 播放视频
    足球绕过“人墙”,划出一道弧线,破门而入! 由于足球呈弧线形运行,与香蕉形状相似,故俗称“香蕉球”。香蕉球又称“弧线球”,足球运动技术名词。
    弧线球的原理:当足球在空中飞行时,并且不断地旋转,由于空气具有一定的黏滞性,因此当球转动时,空气就与球面发生摩擦,旋转着的球就带动周围的空气层一起转动,从而形成
    足球在空中向前并作弧线飞行。








    对课件展示运动进行路线描述。




    观看视频
    到科学源于生活和自然界,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能改变人们的生活。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 动;能够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能够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体验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更多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
    合。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3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学生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形式,知道按照运动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 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学生在认识了不同的运动形式后,又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我出示图片,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运动形式,生活中你见过这些运动形式吗? 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环节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我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小组合作让我提供的器材也能做以上的运动形式,学生探究的欲望高涨,纷纷
    动手试了起来,效果很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
    课题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科学探究目标
    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科学态度目标
    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
    重点
    认识斜面,并掌握物体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难点
    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展示斜坡的图片,提问:我们周围有许多斜坡,物体在斜坡上会怎样运动?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斜坡有ft坡、滑梯、楼梯等,观察下面的几幅图,想一想物体怎样运动?
    (1) 也许物体会像大石头从ft坡上滚下去那样滚动;
    (2) 也许物体会像我们滑滑梯那样滑下去;

    (3) 也许物体会像轮椅在斜坡上不动。

    其他场景:开足马力上坡的小汽车、传送带上的快递包裹、游乐场里的“滑沙”、利用斜面往车上搬运货物等等。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板书

    课题
    滚动, 滑动、静止,前进等。

    观察图片。说一下物体的运动。准备实验材料, 并按照制作方法完成斜面的制 作。
    斜坡是我们常见的物体,点明我们的研究是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直指本课的研究核心,即物体在斜坡上的运动情况。
    课件展示图片容易激活学生真实生活经验。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制作斜面




    用下面的材料模仿斜坡,做一个坡度较小的斜面。
    制作材料:一块表面光滑的木板,几块大小一样的小木块。
    制作方法:(1)将几块小木块竖着搭起来,形成一个类似桥墩的立柱。
    (2) 在立柱上轻轻搭上木板,形成斜坡,斜面就搭建好了。
    (3) 可通过增减小木块的数量来调整斜面的坡度,木块数量越多,斜面坡度越大;木块数量越少,斜面坡度越小。
    制作须知:尽量选择在较粗糙的桌面去摆放制作材料或是用物体或手挡住木板的底部,这样可以防止制作材料在组装时散落、不稳定。
    探索二、观察立方体木块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一个自制斜面、一个立方体木块实验步骤:
    (1)在斜面上端轻轻放下立方体木块。(2)观察立方体木块的状态。
    实验现象:当斜面坡度小时,立方体处于静止状态;当斜面坡度足够大时,立方体木块会从斜面上端慢慢地滑下来。
    实验结论:物体可以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上滑下。
    探索三、观察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
    情况
    实验材料:自制斜面、小六棱柱(可用六棱柱的铅笔代替)、小球
    实验步骤:
    (1)将小六棱柱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



    准备实验材料, 并按照制作方法完成斜面的制 作。











    准备实验材料, 并按照制作方法完成实验内容, 观察立方体木块的状态。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 论,与教师总结对比是否一致。


    准备实验材料, 并按照制作方法完成实验内容, 观察小六棱柱和小球的状态。



    制作一个斜面, 为下面物体的运动做准备。













    动手实验,亲自体会立方体木块在斜面上的运 动。

    尝试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锻炼学生的思考、总结能力。



    动手实验,对比两种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2)将小球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

    (1) 小六棱柱从斜面上端有时会滑下来,有时会滚下来,有时会滑动一段距离
    后再滚下来。

    (2) 小球在斜面上快速地滚动下来。

    实验结论:除了滑动,物体在斜面上还会滚动。
    科学词汇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变地移动叫滑动。如滑冰时冰刀在冰上的运动。
    一个物体(多为球形或圆柱形)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断改变地移动叫滚动。如车轮在地上的运动。
    探索四、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
    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正十二面体、小玻璃瓶、电池、铅笔(圆柱体)、文具盒
    实验步骤:将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端,松开物体,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有滑动, 有滚动。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 论,与教师总结对比是否一致。




    知道滑动和滚动的概念






    准备实验材料, 并按照制作方法完成实验内容, 观察不同形状的几种物体的运动状态。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结 论,与教师总结对比是否一致。


    尝试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锻炼学生的思考、总结能力。













    动手实验,观察多个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找出运动规律



    尝试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锻炼学生的思考、总结能力。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教师点拨: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三种情况: (1)滑动:像立方体木块一-样从斜面上滑落下 来。
    (2) 滚动:像乒乓球一样从斜面上滚下来。

    (3) 有滑动,有滚动:像六棱柱在斜面上的运动,

    有滑动,有滚动。
    研讨二、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
    教师点拨: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会有所不同,接近立方体、长方体的物体在斜面上容易产生滑动的运动状态。而接近球体(如乒乓球) 或圆柱体(如电池)的物体在斜面上容易产生滚动的运动状态。
    对实验内容总 结,交流、讨 论、回答问题。








    对实验内容总 结,交流、讨 论、回答问题。









    通过操作、观察总结出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关系。
    4. 科学拓展
    将斜面一端逐渐变高,它们会怎样运动?
    (1) 小球的运动状态

    当斜面一端变高时,小球的运动状态:小球滚动的速度变快了。
    (2) 六棱柱的运动状态

    当斜面一端变高时,六棱柱的运动状态:当斜面一端低时,六棱柱滑动,或者先滑动后滚 动;当斜面一端变高时,六棱柱直接滚动。
    (3) 球体、圆柱体、正方体、多面体的物质的运动状态
    当斜面升高时,球体或圆柱体的物体滚动速度加快,接近球体或圆柱体的物体也会直接滚动下来,而正方体、多面体的滑动速度变快,有
    时会直接滚动下来。
    学生思考,预测出现的运动状 态。把斜面变 高,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出现的结果。
    将斜面坡度逐渐增大,再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 这是一个符合学生探究心理的拓展活动。


    斜面高度与光滑程度对物体运动方式的影响
    斜面的高度影响物体的运动方式,随着高度的增加,物体的运动方式趋向滚动。坡度高,运动快;坡度低,运动慢。
    光滑的斜面上,小立方体沿斜面滑动下去; 粗糙的斜面上,小立方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
    较大,小立方体静止在斜面上。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主要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情况;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了物体在斜面上的运
    动情况。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4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觉得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很重要, 可以说是越充分、周到越好。只有做到课前备课的充分、周到,才能使课堂的生成处理的更高效。当然,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们应该时时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抹亮色,让学生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
    的气息。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5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
    课题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分析
    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3 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但基于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距离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如“跑完 100 米,小明用了 15 秒,小红用了 18 秒,谁跑得快?”(跑相同距离,用时短的跑得快),“小雨一分钟跑了 210 米,小阳一分钟跑了 245 米,谁跑得快?”
    (跑相同时间,跑得远的跑得快),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第 5 课和第 6 课,

    需要我们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指导学生思考更全面、表述更严谨。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 运动慢。
    科学探究目标

    1. 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 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科学态度目标
    1. 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重点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

    运动慢。
    难点
    经历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

    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如果鸵鸟,豹子和羚羊百米赛跑,你们知道谁的速度最快?谁的速度最慢?
    播放视频《动物运动会!鸵鸟,豹子和羚羊百米赛跑谁最快?》
    在相同的距离内,猎豹的速度最快,鸵鸟第


    猜测答案


    观看视频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是非常感兴趣的,通过观看视频能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提出问题,学生


    二,羚羊最慢。

    思考解决问题的
    展示课本上面的图片,有汽车、自行车、行人

    方法,引入课
    在大桥上行进,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怎样
    说出自己的方法
    题。
    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


    慢》板书课题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给动物排名次
    动物王国进行赛跑,请根据图表,将动物按照动物的快慢排名次,并记录下来。
    猎豹是陆地上跑的最快的动物。

    动物奔跑 100 米需要的时间和名次记录表:


    猎豹用时最短,是第一名。大象用时最长,是最后一名。
    按奔跑的速度从快到慢的顺序排名:猎豹、羚羊、斑马、兔子、黑熊、大象。
    结论:在相同距离内,可以根据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的越快;所用的时间越长,运动的越慢。
    科学资料
    现在百米赛跑的世界纪录是由牙买加著名短跑健将博尔特创造的,他于 2009 年 8 月 17 日在德国柏林创造的记录是 9 秒 58。
    在全世界几千种哺乳动物中,运动最快的时速可达 100 多千米,而运动最慢的是分布在美洲热带森林中的一种三趾树懒。它每小时只能走100 米左右,比乌龟爬得还要慢。
    探索二、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不
    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根据图表,填写时间和名次记录表。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方法。
    以动物王国进行赛跑的形式呈 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从原有的体育学习活动中迁移评判方法,按所用时间从短到长排列出名次。








    知道人类在百米赛跑中的最快速度。
    知道树懒是哺乳动物中时速最慢的动物。
    拓宽知识面。


    实验材料: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红、黄两个颜色的小球。
    实验步骤:

    (1) 准备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一端垫起,形成斜坡。红球的轨道坡度要高于黄球的轨道坡
    度。

    (2) 将两个小球在轨道较高的一端同时释放。(3)观察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
    (4)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分析哪些因素可作为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依据, 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



    准备实验材料, 并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察两个小球的快慢,并记录所用的时间。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 论,与教师总结
    对比是否一致。


    动手实验,亲自体会两个小球在轨道上的运动。尝试对实验现象和记录数据进行总结,锻炼学生的思考、总结能力。





    实验分析:轨道长度相同,同时释放,先到达终点的说明运动的快。
    实验结论:在相同的距离内,红球用时短,所以红球运动的快。
    探索三、在同一条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小球
    运动的快慢。
    实验材料:直线轨道、黄色小球、红色小球、秒表、记录单。
    操作步骤:

    (1) 将轨道的一端垫高,使轨道成为一个斜面,上端是起点,下端是终点。
    (2) 几个同学分工合作,用秒表测量不同小球

    运动相同距离所花的时间,并记录下来,至少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方法。





    准备实验材料, 并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动手实验,亲自体会两个小球在轨道上的运动。


    测量 3 次(为了减少误差)。

    (3)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 说出判断依据,最终得出结论。
    实验记录:


    观察两个小球的快慢,并记录所用的时间。
    对实验现象和记录数据进行分 析,得出结论, 与教师总结对比是否一致。




    试对实验现象和记录数据进行总结,锻炼学生的思考、总结能 力。
    实验分析:在同一条轨道上,黄球用时 2 秒,

    红球用时 3 秒,用时短的说明运动的快。 实验结论:运动相同距离所花时间较短的小球,运动的较快。


    3. 交流研讨
    研讨: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的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
    通过交流讨论以

    教师点拨:
    归纳得出结论。
    及引导,让学生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

    得出结论:运动

    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相同的距离,可

    方法:让所有的物体从同一起点,同时出发,

    以用比较运动时

    比较它们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用时越短说明

    间的方法来比较

    物体运动的越快。

    运动快慢,即用



    时短,运动快;



    用时长,运动



    慢。
    4.科学词汇
    词汇一:距离

    学习距离和时间

    两个物体相隔或间隔的长度就叫距离。
    的科学解释。

    词汇二:时间


    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某一段时间间


    隔。

    5. 科学拓展
    如果测量 3 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数据?
    教师点拨: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方法。
    学生经过重复实验,测得两个小
    球在同一个轨道


    测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差,如果测量 3 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可以继续多测量几次,取同一数据出现频率较高的 ,比如连续测量 10 次,出现的数据分别是 2,2.5,2.5,3,2.5, 2,3,2,2.5,2.5。这里 2.5 出现的次数较多, 可以作为实验数据。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通常采取计算平均数的形式来处理数据,比如测量 3 次的数据分别是 3,
    2.5,2.5,取平均值为(3+2.5+2.5)/3≈2.7。

    上的运动时间的数据较多,让学生讨论选择哪个数据进行比较, 是为了让他们初步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如取中位数、众数、平
    均数等。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实验中利用了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应用 “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
    慢。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5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一课,我感觉学生的观察和描述不够深入,整堂课有点像走过场的味道。而且在实验讲解环节不够充分,我在讲台上操作不能顾及学生是否能真正接受,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难度较大。还有一点,这一堂课组织教学没搞 好。比如学生在观看动物奔跑后不能将注意力及时转到实验操作与观察中,过于兴奋。当时的我没有发觉,只顾着自己去讲解。在课后, 组里的老师针对这个问题,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实验课
    的组织教学比较难把握,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教学反思


    一堂实验课下来,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自己讲得太多,对学生扶得过多,学生自己探究的内容过少。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对学生开展实验常规操作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的基石。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案
    课题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分析
    本课和第 5 课,都是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第 5 课是在运动相同距离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时间,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距离。学生在第 5 课中还学习了如何使用秒
    表、如何分工合作等,对于本课重点活动的开展有一定帮助。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 运动慢。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目标

    1. 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 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科学态度目标
    1. 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重点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

    运动慢。
    难点
    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龟兔赛跑的故事,我们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总结:在相同距离内可以通过测量运动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提问:

    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
    如果猎豹和羚羊一起奔跑,猎豹能追得上羚羊吗?
    猎豹是世界上在陆地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
    谁先到达终点, 谁跑的快。




    说出自己的方法



    回顾上节课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 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直指本课的重点,即比较相同时间内物
    体的运动距离来


    它的时速可以达到 115 千米,也就是说按照它最快的速度奔跑的话,跑 100 米大概只需要 3 秒左右。
    教师点拨:

    可以分别测出两个物体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物体运动的越快。比如上图中的羚羊和猎豹,在相同时间内,只有羚羊跑的足够远,
    才能避免被猎豹捕杀。

    观看视频《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十种动物》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观看视频
    比较运动的快慢。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给交通工具排序
    按照运动的快慢,将下面 6 种交通工具排序, 交通工具 1 小时内通过的距离和名次记录表:



    喷气式客机通过的距离最远,是第一名。自行车通过的距离最近,是最后一名。
    按从快到慢的顺序排名:喷气式客机、高速列车、汽车、快艇、轮船、自行车。
    结论:在相同时间内,可以根据不同物体的运动距离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运动的距离越短,运动的越慢;运动的距离越长,运动的越快。
    探索二、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比较两
    名同学运动的快慢。
    提问:

    如果让两名同学从不同地点同时出发,你能比较出他们运动的快慢吗?
    实验步骤:


    学生可以调动原有经验“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长,运动
    快”, 对 6 种交通工具的运动快慢做出准确判断,并且在活动手册中排列名 次。








    能或不能,说出理由。
    通过对 6 种交通工具的运动快慢排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一实验, 探究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 发,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的


    (1) 两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听到第 2 次口令停止走动。
    (2) 用软尺分别测量运动的距离,记录下来运动的快慢。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同时出发,运动的时间相同,运动的距离远说明运动的快。同学甲的行走距离是 2 米,同学乙的行走距离是 2.2 米,所以同学乙运动的较快。
    实验结论: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远,速度越快。
    探索三、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发,比
    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
    提问:两名同学都沿着直线行走,从不同地点出发,而且出发时间也不同,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实验准备:两名同学、两名计时员、软尺、秒表
    (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名同学、一名计时员兼测距员。各组分别在不同地点进行实验。 (2)各组同学按自己所在位置进行直线行走,计时员发令、计时 10 秒最终分别记录同学 10 秒后行走的距离。同学依然采取脚跟接脚尖的方法来行走。
    (3) 测距员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 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说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并记录他们的行走距离。








    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得出结 论,与教师总结对比是否一致。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方法。

    准备实验材料, 并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并记录他们的行走距离。
    方法。

    两次口令用于保证两名同学运动的时间相同。 可以用脚跟接脚尖的方法来行 走”,这是考虑到教学场地的活动范围小,建议用这样的方式行走以减小移动距离。
    对实验现象和记录数据进行总 结,锻炼学生的思考、总结能 力。

    在探索二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 通过提问,学生们要思考:如何保证两名同学的运动时间相同。

    通过实验,探究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 发,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的方法。


    出判断依据,最终得出结论。

    实验记录:










    对实验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与教师总结对比是否一 致。




    实验分析:虽然两名同学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发,但是他们运动的时间都是 10 秒, 测量他们的行走距离我们可以发现:同学甲的行走距离是 2.5 米,同学乙的行走距离是 3 米。在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远说明运动得越
    快。

    实验结论: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发, 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远,速度越快。



    尝试对实验现象和记录数据进行总结,锻炼学生的思考、总结能力。
    3. 交流研讨
    研讨:怎样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
    通过交流讨论以

    教师点拨:
    归纳得出结论。
    及引导,让学生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长短的

    得出结论:运动

    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相同的时间,可

    方法:方法:让所有的物体运动时间相同,比

    以用比较运动距

    较它们到达终点运动的距离,运动距离越远说

    离的方法来比较

    明物体运动的越快。

    运动快慢,即距



    离远,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



    慢。
    4.科学词汇
    词汇:速度

    学习速度的科学

    运动的物体在某一个方向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解释。

    距离,也泛指快慢的程度。


    一辆小汽车在 1 分钟内行驶了 600 米,它的速


    度是 600 米/分或者 10 米/秒。猎豹比山羊跑的


    快,


    5. 科学拓展
    拓展一:做“追击跑”游戏
    在操场的跑道上做“追击跑”游戏。两名同学一前一后站在同一条跑道上,听口令起跑和停止,其余同学测量并记录运动距离,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实验记录:


    按照实验方法完成实验内容,并记录他们的行走距离。
    “追及跑”游 戏,是本课研究结果的应用。

















    “比较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旨在让学生知道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





    实验结论:

    一是后面的同学追上了前面的同学,运动时间相同,追的同学通过的距离长,运动快;
    二是后面的同学追不上前面的同学,需要测量两名同学的运动距离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拓展二:说说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速度
    我们发现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
    在运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运动的时间短,速度快;运动的时间长,速度慢。
    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运动的距离长,速度快;运动的距离短,速度慢。
    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速度: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运动相同的时

    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实验中利用了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 间;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
    运动的快慢。


    板书
    1.6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距离远,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为切入点,提问学生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学生立刻回想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他们表现得很积极。然后我又以此为基础,提问学生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学生的表现不一,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回答正确。在经历这样的复习导入之后,我就能较顺利地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
    我依照教学设计开展实验。本课设计的实验和课件展示的活动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时间比较紧张,对实验探究过程很快,一些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为有上节课类似的实验经历作
    为铺垫,学生参与实验活动更加熟练。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7《我们的“过ft车”》教案
    课题
    我们的“过ft车”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分析
    过ft车又称云霄飞车,是游乐园中一种富有刺激性的娱乐工具,令不少人着迷。它常利用重力和惯性使小列车沿蜿蜒的轨道行进,有爬升、滑落、旋转等过程。3 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一般没有坐过ft车的经历,对过ft车的路径和轨道缺乏直接体验。但为数不少的学生通
    过图片和视频见过过ft车,对过ft车非常感兴趣,渴望研究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ft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重点
    根据已有资料,针对“过ft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难点
    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意见,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

    试和调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观看视频《过ft车》

    展示过ft车的图片,提问:你见过或玩过游乐园中的过ft车吗?
    (1)过ft车定义:
    过ft车,又称为云霄飞车,是一种机动游乐设施,常见于游乐园和主题乐园中。一个基本的过ft车构造中,包含了爬升、滑落、倒转(儿童过ft车没有倒转),其轨道的设计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回圈,也可以设计为车体在轨道上
    观看视频见过
    玩过
    通过视频和图 片,丰富了学生对过ft车的直观认识,又为后续设计“过ft车” 运动路线做辅 助。


    的运行方式为来回移动。

    (2)过ft车的运动形式

    观看图片,过ft车都有哪些运动形式?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我们来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ft车”吧!

    板书课题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使用不同材料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1.建造塑料积木轨道。

    制作材料:塑料积木、底板。制作步骤:
    (1) 选择恰当的积木连接处一条直线轨道;

    (2) 选择恰当的积木连接处一条直线轨道; 要点提示:
    将积木用力压在地板上,两块积木的连接处要压平。
    2.建造泡沫保温管轨道。

    制作材料:铁架台、泡沫保温管、剪刀。制作步骤:
    (1) 将泡沫保温管用剪刀剪开。

    (2) 用铁架台的试管夹将泡沫保温管连接起来,

    并调整高度。

    (3) 根据需要设计直线轨道或曲线轨道。

    制作须知:相接的泡沫保温管处不要有漏风, 可以用透明胶带在底部粘连,或将相接的泡沫保温管叠放在一起。
    探索二、明确设计要求并讨论怎样才能做到。
    (1)轨道的总长应在 2 米以上。
    目的:因为下节课有一个比较不同“过ft车” 上小球运动快慢的活动,如果轨道距离太短将难以测量运动的时间。轨道也不宜太长,不然



    准备制作材料按照制作步骤完成积木轨道建造。






    准备制作材料按照制作步骤完成泡沫保温管轨道建造。
    观察材料并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这个活动是为后续的 确定方案和实践活动打基础。
















    教科书列举了自制“过 ft车”的五条具体设计要求,为学生的 设计指出了明确方向。


    需要的材料过多,搭建起来用时也会较长。可以用软尺和细绳来测量轨道的长度。
    (2) 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目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活动项目的具体问题中。
    (3) 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

    目的:是为了让轨道上的小球可凭借重力和惯性而运动,一方面是更符合真正的过ft车情 况,另一方面是让下节课比较不同“过ft车” 上小球运动快慢的活动更公平。
    (4) 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目的:轨道中间不宜断开,全程完整通畅,同时轨道要有适宜的坡度,能给小球提供足够动力。
    (5) 整座“过ft车”要稳固。

    目的:是在提醒关注轨道连接的同时也要关注承载“过ft车"的基础设施。
    探索三、小实践
    1. 在纸上设计“过ft车”的轨道路线。

    要点提示:要有起点和终点,分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轨道坡度要有变化。
    2. 制作“过ft车”

    在制作“过ft车”之前的设计图纸阶段是很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率的一种方法。根据设计要求,符合科学规律才能设计成功作品。制作的过程不要随意更改之前的设计图。制作材料:积木、软尺、细绳。
    制作过程:按照设计图和材料,制作我们的“过ft车”。
    3. 评价“过ft车”

    (1)长度是否达标;





















    设计“过ft车” 的轨道路线。



    根据设计图纸制作“过ft车”。







    交流讨论,发现问题,及时调 试。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知道这五条设计要求的目的。















    学生在纸上设计“过ft车”的轨道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设计能力。

    按照设计图纸完成“过ft车”的制作,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合作的能力。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使得“过ft车”
    轨道模型的功能


    (2) 是否同时具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3) 轨道的坡度是否有变化;

    (4) “过ft车”是否稳固

    更齐全,为下节课“过ft车”测试做准备。
    3. 制作总结
    通过制作过ft车的步骤我们总结了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交流讨论总结。
    总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4.科学拓展
    过ft车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小实验:找一块空地,准备一个小桶,里面装上
    半桶水(不要太重),然后参考上图的方式, 快速做圆周运动,观察桶中的水。
    结果:水不会漏出来。为什么呢?
    我们在转的过程中,水有向外的力,水在挤压桶。
    过ft车跟这个力是类似的。设计的过ft车在其
    轨道上按照设计速度运动时,也就是过ft车也是要挤压轨道的。
    交流讨论
    拓展知识面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本节课,先通过观察过ft车图片聚焦过ft车的运动,再熟悉现有材料并明确设计要求,最后设计、制作和评价自己小组的“过ft车”。 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意见,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
    试和调整。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7 我们的过ft车

    运动形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科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学习科学必须先了解自己看过或者经历过的东西。在本课教学中, 我先创设游乐园过ft车的情境,然后让学生经历完成自己“过ft车”的过程。但考虑到教学时间与学生的自主设计与完成组装的能力,我并没有让学生自己亲手完成全部的实践操作,比如设计组装方案与检验和改进“过ft车”,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逐步让学生掌握此类实践的完整过程,真正将实验知识传授给学生。此外,我让学生分小组组装“过ft车”,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更多地将其视作“组装游戏”,而不是学习。另外,我在材料选择的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择实验室已有材料,不能使用仿真度更高的“过ft车”玩具材料,不得不说是一种
    遗憾。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1.8《测试“过ft车”》教案
    课题
    测试“过ft车”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分析
    在第 7 课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了一个“过ft车”并且完成了评价。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在自己制作的“过ft车”上“大展作为”。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过ft车”,从物体的位置、 运动的路线、运动的快慢这三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同时,本课也要求 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作品优
    化改进。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自制的“过ft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重点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难点
    利用自制的“过ft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

    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观察我们的过ft车

    (1) 展示一下我们的“过ft车”轨道设计。

    (2) 利用小球代替“小车”,在轨道上测试一下。
    板书课题《测试“过ft车”》


    各小组展示制作的过ft车,同学们互相观看,交流。
    通过问题,直接点明了本课主要任务是观察、描述、测量小球在“过ft车”上的
    运动情况。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操作步骤:

    (1) 将方向盘的中心点对准“过ft车”的起点,将方向盘平铺在“过ft车”的下面。
    (2) 将小球摆放在轨道上的任意一点,利用方

    向盘说出当前位置的小球处于“过ft车”起点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操作内容。尝试对小球的位置进行描述。
    本单元第一课就学习了怎么描述位置,这里和第一课类似,可以应用所学知识对
    小球的位置进行


    的什么方向。

    (3) 用细绳从起点出发,沿着轨道铺设至小球所在位置,再用软尺量出这段细绳的长度,这就是小球与起点之间的距离了。
    (4) 用方向和距离完整地描述“以起点为中心”时小球所在位置。
    教师点拨:

    描述小球位置的要素分析:

    (1) 参照物:以起点为中心,说明参照物为轨道的起点。
    (2) 方向:用方向盘判断小球在起点的什么方向。如小球在起点的东北方向。
    (3) 距离:用软尺量出的这段细绳的长度就是小球与起点之间的距离。如测量的结果为 50 厘米。
    小球位置的描述:

    小球在轨道起点的东北方向,距离轨道起点 50

    厘米的地方。

    结论:描述物体的位置要包括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三大要素。
    探索二、让小球从高处落下,观察并描述其运
    动形式。
    小球从高处滚动下来,根据小球的运动路线, 小球在“过ft车”的斜面轨道上做的是向下的直线运动,在拐弯处的曲线轨道上做的是曲线运动。小球整体的运动路线是曲线。
    结论:可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形式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探索三、比较不同“过ft车”上小球运动的快
    慢。
    方法一:比较相同时间内小球的运动距离
























    完成操作内容, 并注意观察,尝试描述小球的运动形式。





    全班讨论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完成操作内容,
    描述。巩固所学知识。






















    本活动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将小球看成一个点, 观察其在轨道上的运动路线,让其判断是直线运动 还是曲线运动。
    活动前的全班讨论,是为了引导学生回顾原来所
    学的比较运动快


    操作方法:

    (1)两人一组,一人做计时员,一人做操作员。(2)用秒表记录 5 秒内不同“过ft车”上小球运动的距离,用软尺和细绳测量距离。
    结果:5 秒内小球滚动轨道距离较长的运动得较快。
    方法二:比较相同距离内小球的运动时间操作方法:
    (1)两人一组,一人做计时员,一人做操作员。(2)在不同的“过ft车”上,先用软尺和细绳测量一段相同距离的轨道,然后用秒表记录小球在这段轨道上运动的时间。
    结果:相同距离内小球运动时间较短的运动的

    快。
    并记录数据。






    完成操作内容, 并记录数据。
    慢的方法。

    针对每组的“过ft车”轨道总长的不同,引导学生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本探索活动。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
    描述物体的位置要包括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三大要素。
    描述物体位置时,首先要确定参照物。本次活动中,以过ft车轨道的起点为参照物,假定起点的位置不变,那么小球运动一段距离后,就可以借助方向盘,取轨道的起点为中心,测量小球到起点的长度同时描述小球的方向。比
    如,小球位于轨道东南方向 35 厘米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距离指的是轨道长度,不是小球与起点的直线距离。
    研讨二: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在确定方向、距离后,根据小球或物体沿轨道运动的路线。描述出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的距离,在弯道处描述出转向的方向,一段一段详细地、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
    研讨三: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
    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知识










    学生根据前面教师的总结,交流后汇报结果。


    学生根据前面实验结果,交流后
    通过交流探讨, 将以学习的知识加以运用,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我们需要先确定运动的时间和路程的长短,然后比较相同时间内,距离的长短或相同距离 内,时间的长短。
    相同距离内,时间越短,物体的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相同时间内,距离越长,物体的速度越快,反

    之越慢。
    汇报结果。

    4.科学拓展
    如果要让小球运动的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ft 车?
    (1) 根据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斜面坡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可以增加“过ft车”轨道起点的高度,让斜面的坡度变高。
    (2) 如果弯道较少,那么小球的运动速度也会增
    加。所以,可以适当减少“过ft车”轨道的夸道,增加直线轨道。
    交流讨论
    旨在拓展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本节课,利用自制的“过ft车”,从物体的位置、运动的路线、运动的快慢这三个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通过本节课,能够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愿意跟同学们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和乐于
    交流。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8 测试“过ft车”
    运动形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运动速度:有快有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我感触最深之处是:任何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材料的准备是关键,实验操作活动中学生的分工合作是保证,交流汇报是升华,也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因此,在探究活动前将每组中的学生按实验

    教学反思


    员、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观察员的身份分为六人一小组,各负其责,避免了能力差的无事可做。这样,每个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 务,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秩序井 然,教学效果好。同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实验操作活动中的一些重点环节教师首先要演示,还要以小提示的形式告知学生在实验中应注意的事 项。通过小提示的引导,既能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又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
    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
    课题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有些学生还养过蜗牛、金鱼等,他们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但养过蚕的学生较少,所以学生通常对蚕宝宝充满兴趣,不过有些学生对经历
    饲养蚕宝宝的一生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记录的习惯和能力。







    学习目标
    1. 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
    2. 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3. 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4. 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 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3. 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了解养蚕的相关知识。
    4. 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科学态度目标
    1. 对研究蚕卵及养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蚁蚕。
    3. 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
    重点
    怎样观察记录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
    难点
    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并做好观察计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你养过蚕吗?说说你知道的蚕的情况。


    聚焦一:蚕卵是什么样的?

    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一个蚕卵就是一条生命。蚕卵很小,颜色是淡黄色或者黄色的,呈椭圆形。
    聚焦二: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观察蚕一生的生长变化,首先我们要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阅资料,大致了解蚕的生命
    积极回答知道的情况。
    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说出认为可行的方法。
    通过询问是否养过蚕,来了解学生对蚕的已有认知。
    通过提问的形式导入本单元主 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周期分为哪几个阶段,了解养蚕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如:进食、呼吸、健康和住处等等,
    其次我们要制订观察计划,准备观察器材,如放大镜。在每天的观察中要把蚕的各项变化记录下来,如蚕的大小、颜色、食量、蜕皮等情况都要详细记录。记录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用文字、画
    图或者拍照等方法都可以。
    我们一起来《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板书课题。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观察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观察准备:蚕卵、尺子、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
    观察方法:先用眼睛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 再借助放大镜、尺子等工具进行更细致的观 察。



    播放视频《观察蚕卵的样子》观察记录:
    (1) 大小:蚕卵长约 1 毫米,厚约 0.5 毫米。

    (2) 形状:用放大镜观察,蚕卵近似圆形,很像小米粒,仔细观察,可看到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
    (3) 颜色:

    刚产下来的蚕卵是淡黄色或者黄色的,随时间延长逐渐变成灰绿或紫黑色。
    时间较长的卵如果仍呈现黄色,可能是未受

    精,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



    准备材料

    按照观察方法认真观察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并记录结 果。
    观看视频
    通过观察实验, 了解蚕卵的大 小、形状以及颜色等特征。




    观看视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为蚕宝宝建


    探索二: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为蚁蚕准备一个盒子作为“房子” ,保证“房子”的清洁卫生。把蚕盒放在空气流通的地
    方,在蚕盒盖上扎些小孔,但不要扎得太多, 防止水分蒸发过快。养蚕的相对湿度为75%~80%,如果湿度过高,可在蚕盒底部铺纸或开盖饲养一段时间。
    如果湿度过低,则可以在蚕盒旁边加放浸湿的纱布增加湿度,但不要让蚁蚕直接浸在水里。播放视频《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准备蚕宝宝家的材料,并按照合适的要求,完成蚕宝宝家的建 设。



    观看视频
    造一个家,同学们在建造家的过程中,能了解到蚕宝宝生活所需的条件。

    观看视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对实验活动的步骤更加清晰。
    结论:

    养蚕需要的条件:

    (1) 空气:准备一个盒子,在盒盖上扎些小孔, 作为蚕的“房子”。
    (2) 适宜的湿度: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3) 适宜的温度:最适合蚕卵孵化的温度大约是25℃。
    蚕卵的孵化过程:
    认真听讲、记录









    认真听讲、记录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为迎接蚕宝宝出生做的准备。明确工作,为课后的准备工作建立基础。




    蚕卵的孵化所需的条件:

    (1) 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2) 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

    燥,切成碎片或条。


    认真听讲、记录



    (3) 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4) 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探索三:小组讨论,制定计划观察蚕的一生。



    科学词汇:
    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播放视频《孵化与蚁蚕》



    讨论,并制定计划。














    观看视频




    启发学生思考长期观察和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 性。






    了解孵化的概念以及知道蚁蚕是怎么来的。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者黄色的,经过 1~2 天变成淡红色或者浅褐色,再经过 3~4 天变成灰绿色或者紫黑色。蚕卵的孵化注意保持温度在 25℃左右,保持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湿度。
    研讨二: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
    该怎样做?
    蚕的一生经历蚕卵--幼虫--蚕蛹--蚕蛾四个阶段,我们应注意观察不同阶段的蚕大小、外 形、颜色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蚕的特征用文字或者画图等多种方法记录下来。
    我们要遵循科学探究的程序,即先查阅相关资

    料,再制订观察计划,确定观察方法,然后进
    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
    使学生明白随时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以及激励学生坚持观察记 录。


    行观察最后将观察得到的信息汇总,总结观察

    成果。


    4.科学拓展
    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交流讨论
    旨在拓展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
    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颜色:淡黄色→紫黑色蚕卵 大小:小米粒大小
    形状:中间凹陷的圆饼状

    蚕宝宝“家”的环境特点:干净、通风、适宜温度、无害虫、食物晾干水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一、观察蚕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地观察。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例如:他们能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略微向下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
    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

    教学反思



    行细致地观察了,我感到十分高兴。 二、了解蚕健康生长需要的条件。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学生谈到了要为小蚕建立一个 “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盒盖上钻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蚕的孵化需要空气。再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蚕卵的孵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2.蚕宝宝诞生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它健康成长?这里让学生根据以往的饲养经验来交流,同时我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明确了蚕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考虑光照、食物、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三、学习观察记录的要点和方法(这一环节不宜忽视)。
    提出两个问题:1.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记录的?2.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蚕的各个时期记录下来?我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科学、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2.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教案
    课题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观察过蜗牛、鱼等常见动物,在此基础上,借助第 1 课学生对蚕卵的认识,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认识更多动物的卵。三年级的学生除了蚕卵也见过不少其它动物的卵,但是学生对卵的认识更多的来自于它们是人类的食物,其中,最熟悉的应该是鸡卵,也就是鸡蛋。为什么动物的卵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动物为什么要产 卵?它对动物自身有什么意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能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更没有仔细研
    究过。

    科学概念目标

    1. 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 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孵化发育成小动物。

    3. 不同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基本相似。

    4. 鱼等动物的卵外部没有硬壳,鸡等动物的卵外部有硬壳。

    5. 鸡卵包括卵壳、卵白、卵黄、气室等结构。

    学习
    6. 卵壳具有保护卵的作用;卵白为卵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卵黄为卵孵化提供营养物质;气室为卵孵化提供氧气;胚盘发育成小动物,是动物生命的开端。

    科学探究目标
    目标
    1. 能根据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对卵进行简单分类。

    2. 能观察并能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

    3. 能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卵为什么能孵化出小动物有好奇心,对动物卵有探究的兴趣。

    2. 能通过研究动物卵体会生命的多样性和可延续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人类行为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生长。

    重点
    认识动物的卵的特点,了解动物卵是多种多样的,卵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初步理解卵是

    动物生命的开端。
    难点
    培养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的能力,逐步构建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

    同性相统一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请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蚕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呢?
    教师介绍许多动物像蚕一样都是通过产卵繁殖
    学生回答:从卵里。
    这两个问题贯穿
    于整课内容,以回忆和游戏的形


    后代的。

    出示三种动物的卵的图片,提问:不同的动物的卵一样吗?
    教师点拨:

    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最常见的就是鸟类和昆虫。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动物的卵有鸡蛋、鸭蛋、鹅蛋、鹤鹑蛋等,这些动物的卵的大小和颜色都不一样,如鸡蛋是白色或棕色的,鸭蛋和鹅蛋是青灰色的,鹌鹑蛋是带花纹的。但是这些动物的卵的内部结构都相似, 都有蛋黄和蛋白。
    提问:不同动物的卵是不一样的。动物的卵里有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板

    书课题: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不一样












    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但不要着急让学生回答。目的是将学生的视角由蚕卵拓展到其他更多动物的卵,由此,揭示本节课的课题。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观察不同动物的卵,与蚕卵比较找出

    让学生通过观察

    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图片中不同动物

    观察材料:鸡和鸡卵(鸡蛋)、鱼和鱼卵、蛙

    的卵,并与蚕卵

    和蛙卵、龟和龟卵、蚂蚁和蚂蚁卵 5 种动物及

    进行比较,知道

    其卵的图片。
    观察不同动物的卵,与蚕卵比较,它们有什么相
    学生发现动物的

    卵在大小、颜
    动物的卵大多是

    圆形或椭圆形

    同和不同?
    色、数量、形状
    的,但它们的大


    等方面不同。
    小不同,颜色不


    观看视频
    同,数量、软硬

    播放视频《观察不同动物的卵》





    不同,有的卵上

    观察记录:





    还有花纹。




    学生观察比较动物的卵的异同之后,引导学生利

    提问:我们怎么给动物的卵分类呢?(教师提
    根据观察给动物
    用班级记录表对


    示:教师提示:以卵外是否有硬壳为标准给卵分类)
    观察分析:

    通过了解不同动物的卵的特征后,根据其特征给这些卵确定一个标准进行分类。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卵可以看到卵的内部特征,而有些卵被硬壳包裹住,看不到其内部特征。可以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对它们进行分类。
    有硬壳:鸡卵(鸡蛋)、龟卵无硬壳:鱼卵、蛙卵、蚂蚁卵
    观察结论:不同动物的卵有不同的特征。 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分为有硬壳和无硬壳。
    分类
    动物的卵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探索二: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提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动物的卵里都有什么呢?
    实验材料:一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一把小刀和一个盘子。

    实验步骤:

    (1) 将生鸡蛋打开放入盘中,观察生鸡蛋的内部结构,并将观察到的结构记录下来。
    (2) 小心地用小刀纵向切开熟鸡蛋,观察熟鸡蛋的内部结构,并与生鸡蛋进行比较。

    播放视频《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实验现象:熟鸡蛋由外到内可以观察到:卵 壳、气室、卵白、卵黄。生鸡蛋由外到内可以观察到:卵壳卵白、卵黄,卵黄上面有一个小白点。



    准备实验材料并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并完成活动手册第 6 页“我的课堂活动记录”。



    观看视频

    鸡蛋是学生很熟悉的事物,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展开研究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 情。而且经常吃鸡蛋的学生对鸡蛋的内部结构也是有感性认识 的,用鸡蛋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以往经验。
    通过对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内部结构的对比观察, 引导学生知道鸡
    蛋的内部结构有




    实验分析:因为生鸡蛋打开后,卵内液体形状改变,看不到气室的存在,熟鸡蛋不容易看到卵黄上面的小白点,所以应该采取生鸡蛋和熟鸡蛋结合的方式观察卵的结构。卵黄上面的小白点是胚胎所在位置,叫做胚盘,是发育成小鸡的部位。
    卵黄主要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卵白为胚胎提供营养物质和保护内部结构;卵壳具有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是外
    层的保护结构;卵壳附近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孔,外面的空气能够通过小孔进入气室并贮存在气室里,供小鸡破壳前呼吸。

    卵壳、卵壳膜、卵白、卵黄、气室和胚盘,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卵黄上的小白点即胚盘,告诉学生小鸡就是由它发育来的。之后, 引导学生观察鸡卵的不同部分结构特点,推测在卵孵化出小宝宝的过程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实验结论:鸡蛋是有卵壳、卵黄、卵白、胚盘、气室等结构组成的。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推测鸡蛋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


    卵黄主要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卵白为胚胎提供营养和保护内部结构,卵壳具有与进行气体交换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是外层的保护结构。卵壳附近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孔, 外面的空气能够通过小孔进入气室并贮存在气室里,供小鸡破壳前呼吸。同时,在外界温度的影响下,卵内液体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 有了这个气室,卵内液体体积增大时,卵壳就
    学生对鸡蛋的各部分作用进行推测,学生直接展开小组讨论、集体论证。
    最终达成共识: 卵壳有保护作 用,卵黄提供营养物质,卵白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可以提供水分和养料,气室可
    以提供氧气,胚
    此环节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 解,这样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总结出鸡蛋各部分的作用,也正好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告诉学生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 察,善于发现, 并要爱护动物。


    不波胀破。
    研讨二:鸡蛋的哪一部分将会发育成小鸡? 小鸡由胚盘发育而来,胚盘是由受精卵分裂发育而来,为卵黄表面中央一盘状小白点,是胚胎发育的部分。胚胎发育的营养是由卵黄提供的,未受精的卵的胚盘色浅而小;已受精的卵的胚盘
    色深而略大,这是因为胚胎发育已经开始。播放视频《从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
    盘将来发育成小鸡。





    观看视频

    4.科学拓展
    坚持观察并及时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我们要坚持做好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的活 动,这样的观察要持续到整个单元教学活动结束。要记得收集蚕生长变化的完整信息,养成坚持长期观察记录的意识和习惯。
    可选择一只蚕做上记号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记录它的生长变化情况。将一枚一元硬币放在蚕宝宝中间作为参考,观察并比较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化。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在活动手册上记录。
    这部分内容既提出了任务要求, 又提供了观察记录的好方法。这样学生既能掌握科学地观察蚕的生长变化的方 法,也能长期坚持记录下去,最终培养学生坚持观察、有效记录
    的好习惯。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 段,卵孵化发育成小动物;不同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相似。鱼等动物的卵外部没有硬壳,鸡等动物的卵外部有硬壳;鸡卵包括卵壳、卵白、卵黄、气室等结构;了解鸡
    卵中各个结构的功能作用。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2.2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们了解动物卵是多种多样的,卵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初步理解卵是动物生命的开端,培养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的能力,逐步构建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部 分,“聚焦”环节以学生对蚕和蚕卵的认识为基础,直接告诉学生许多动物都是产卵繁殖后代的这一事实,由此引发学生对更多动物卵的关注,并将研究的话题聚焦到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探索”环节的第一个活动“观察不同动物的卵的外部形态特征”,意在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同动物的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以此为基础,用分类的方法去认识纷繁复杂的卵的世界。第二个活动是“观察鸡蛋的内容结 构”。从画头脑中鸡蛋内部结构到观察纵切开的熟鸡蛋,再到生熟鸡蛋的比较,一步步引领学生梳理和完善鸡蛋结构的已有认知,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词汇描述鸡蛋的结构,并能准确指认各部分结构。研讨部分的两个问题是在前面观察鸡蛋的探究活动基础上展开的。这一阶段性的提示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长期观察记录的
    意识和习惯。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2.3《蚕长大了》教案
    课题
    蚕长大了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生饲养的小蚕开始慢慢长大,学生每天认真观察小蚕如何吃叶子,坚持给小蚕清理粪便,
    学情
    坚持观察记录小蚕的运动情况和外形变化(小蚕身体逐渐由黑变灰,再变白,脚丫数量越来
    分析
    越多,脚丫的力量越来越强),还发现了小蚕会睡觉、会蜕皮,但是还不是很清楚这叫什么

    现象,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科学概念目标

    1. 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 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 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

    4. 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学习
    2. 能用文字和画图的方法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目标
    3. 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

    4.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 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 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2. 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重点
    通过用文字、画图、测量的方法来记录和描述蚕在生长过程中的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发

    生的变化。
    难点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谈话:同学们,经过精心孵化,蚕卵里孵出了

    教师通过谈话的

    蚕宝宝,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刚出生的蚕的

    方式聚焦在现阶

    幼虫是什么样的?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
    学生汇报交流
    段饲养的蚕上,

    么样子呢?刚出生的蚕的幼虫与长大一些的蚕

    引导学生明白他

    的幼虫有什么区别?

    们熟悉的蚕宝宝


    教师点拨:

    就是蚕的幼虫,
    刚出生的蚕的幼虫:黑色的,很小,像蚂蚁一

    提出“刚出生的
    样。

    蚕的幼虫是什么
    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变白了,变大了,会吐

    样的?长大一些
    丝和蜕皮。
    学生回答:蚕长
    的幼虫又是什么
    提问:从蚕卵孵化出蚕宝宝到现在,大家发现
    大了
    样的呢?”的思
    蚕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考问题,明确了
    揭示课题《蚕长大了》。

    本课研究的主要


    内容。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观察蚕房中的蚕的生活。
    1.观察蚕房中蚕的生活和它们的“家”的变化。
    播放视频《观察蚕的生活》

    观察方法:从蚁蚕孵出开始,观察蚕宝宝的吃食、排便和活动等情况,了解蚕的生活和它们的家”的变化,并记录下来。(例:课堂观察 4 龄蚕)
    注意:不要用手触摸蚕,因为它们非常柔弱。





    观看视频

    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 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包括蚕吃食物、排除粪便、运动方式、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蚕不吃不动处于眠的状态以及蜕皮、吐丝结茧、身体不断长大等现象。对于蚕生命活动现象的观察,从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构建认知。一是通过现场观察自己养的蚕在蚕房中的行为,描述它们的生命活动现象;二是通过观察蚕房中的粪便、被吃过的桑叶上留下的痕

    观察结果:蚕的生长需要食物,会排便,需要定期清理蚕沙,保持蚕盒的卫生。蚕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蜕皮的过程,蜕去旧皮后,蚕进入新的龄期。




    学生回答:会动


    2.怎么知道蚕还活着呢?

    蚕会运动、进食、排便,这说明蚕还活着。


    根据观察回答


    3.这一次看到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
    这一次看到的蚕比上一次看到的大了一些,颜色也变白了,蚕房里的丝更多了。



    教师小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所以,我们必须保证给蚕提供新鲜的、干净的桑叶,否则会危及到蚕的生命安全。
    科学词汇:
    幼虫是动物个体发育中颇具形态和生理特点并有胚胎性质的发有阶段;一般具有暂时性专有器官或构造,以适应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但在直接发育形式下的幼体则无此情形。通俗来讲就是“幼虫小时候”。


    探索二: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一)观察蚕的幼虫。
    播放视频《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蚕幼虫的生长变化。下面我们来认识蚕的外部形态。大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教师点拨:(展示图片)

    1、头部

    (1) 形态:较小,位于蚕体的最前方,呈扁圆形。
    (2) 组成:有咀嚼式口器、单眼(蚕头左右各分布有 6 只单眼)等。
    2、胸部

    (1) 位置:头部后面的三个体节(环节)。

    (2) 胸足:

    ①数量:3 对,胸部每一环节的腹面各有一对。
    ②协助口器把持桑叶取食;吐丝时用于结茧;

    对爬行仅起辅助作用。













    观看视频


    学生观察,汇报交流。
    迹、蚕房中出现了蚕丝等现象推测蚕的生命活 动;三是通过与刚出生的蚁蚕身体大小的比较, 发现蚕在不断长大等。

    通过观察和讨 论,让学生用文字和数据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并且鼓励学生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观察记录的重要 性。本部分内容除了帮助学生了解蚕幼虫的外部特征,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提升观察研究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能力。观


    3、腹部

    胸部后面的环节,由 10 个体节组成,第 3、4、5、6 节各有 1 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 10 节有 1 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固定身体。4、呼吸器官--气门
    (1) 形态:分布在身体两侧的黑色的小圆点。

    (2) 数量:共有 9 对,胸部 1 对,腹部 8 对。

    (3) 作用:气门和蚕体内的器官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
    5、蚕的尾角:可以用来辨别雌雄,雌蚕尾角往前翘且有黑点;雄蚕尾角往上翘而无黑点。
    (二)观察蚕的食物
    蚕的口器与蚊子的刺吸式口器不同,属于咀嚼式口器,非常适于咀嚼桑叶。进食时,使用胸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由上到下进食桑叶,在桑叶上会留下弧形的痕迹。随着蚕的生长,食量会慢慢变大。
    蚕在进食后,就会开始排泄,排泄物是墨绿色颗粒,随着蚕的长大,排泄物的颗粒也渐渐变大。尤其是 4、5 龄蚕的排泄物,可以看出其形
    状近似短圆柱形。

    察记录单意在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蚕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下 来,这也是研究生物常用的方 法。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蚕刚孵化出的样子:很小,很黑,像蚂蚁一样,身体很柔弱。
    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身体由短变长,由细变粗,体色由黑色变成白色,身体表面有许多细毛变的光滑等。
    研讨二:蚕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感知周围的环
    境?
    蚕宝宝头上虽然有六个单眼,但是视力非常不
    学生交流讨论, 根据之前的观察活动总结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 根据之前的观察活动总结结论。
    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等。交流的内容要基于前面的观察活动,要引导学生基于观察记录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
    形成对蚕幼虫的


    好,只能大概感受亮和暗,看不清具体东西,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蚕是靠嗅觉和味觉器官来寻找和辨认食物的。
    研讨三: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什么?
    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食物,还要

    注意保持蚕盒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学生交流讨论, 根据养蚕宝宝的经验总结。
    生命需求、生命活动现象及生长变化过程的认 识。
    4.科学拓展
    拓展一:观察蚕的蜕皮
    播放视频《观察蚕宝宝蜕皮》教师总结:
    蜕皮:
    (1) 含义: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2) 原因:蚕蜕皮是因为蚕的外皮不会随着蚕体的增长而增长,所以当它的身体增长到一定程度时 ,蚕就会换下较小的旧皮。
    (3) 次数:蚕从蚁蚕到结茧前会蜕 4 次皮。
    眠:
    (1) 含义:蚕在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
    (2) 时长:眠期长短不一,从数小时到一天。
    熟蚕:
    幼虫发育到 5 龄末期,逐渐停止取食,蚕体收缩,排空消化道,呈透明状,此时叫熟蚕,开始吐丝。
    拓展二:

    播放视频《观察蚕的吐丝结茧》教师点拨:
    蚕到了 5 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 5~8 天),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在吐丝前会排泄出
    像水样的排泄物;食欲减退,食量下降;前部消


    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
    蚕将会怎样变 化?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 题,需要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细心观察,为接下来蚕吐丝结茧做好准备。本课拓展部分是指导学生为蚕结茧做准备及观察蚕吐丝的过程。蚕吐丝结茧时需要借助外界物体固着吐出的丝。指导学生用纸板做成的小格子,将其放在蚕房中。


    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 口吐
    丝缕,上下左右摆动寻找营茧场所,此时的蚕称为熟蚕或适熟蚕。熟蚕不进食,并且它的身体发
    黄发亮后,就要开始吐丝了。

    在蚕房中搭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 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准备。一 旦发现蚕成熟了,就可以把它们放在架子或格子房上;如果没有架子或格子房,蚕也会在盒子的角落里结茧。
    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









    完成蚕吐丝的图画记录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蚕的幼虫分为头、 胸、腹三
    部分;身体由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对养蚕活动和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领悟生命
    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2.3 蚕长大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至说那笨拙的样子会有一种令人生厌的感觉,可它却有一种默默无
    闻、一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人们的记

    教学反思


    忆中早已没有了笨笨虫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美化的、可爱的小生命。
    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 中,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停地说:“真恶心。”个别几个学生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但也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我当时确实很气愤,可转念一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会有恶心的感觉。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我向学生们生动地讲解了蚕这么小的生命,却能吐出那么多的蚕丝, 人们用这些蚕丝织成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生的心理在一点点变化,由厌恶到惊叹再到喜爱,我抓住这个契机,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蚕吗?”学生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于是我就让学生们带着这种喜欢之情再去观察这个小生命,研究一下它身体结构的特点。学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最初的厌恶之感
    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2.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课题
    蚕变了新模样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分析
    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新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 流,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答案。例如,蚕为什么要结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面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蚕蛹的生命特征,比较蚕蛹和蚕的幼虫的相同和不同,
    分析哪些器官是新发育出来的,这些学习活动对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2. 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
    3. 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基于课前观察,概括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与同学交流。
    2. 能够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3. 会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建议两者之间的关系。
    4. 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科学态度目标
    1. 能坚持长期观察,及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2. 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
    3. 真实记录并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4. 在与同学交流过程中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重点
    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描述蚕茧的特征。观察蚕茧中的蚕蛹,比较蚕蛹与蚕的幼虫的相同

    和不同。
    难点
    思考蚕蛹对蚕起到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出示蚕吐丝结茧图片) 提问:
    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裹起来呢?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它们还活着吗?我们怎么知道?
    聚焦:
    聚焦:蚕茧是怎样形成的?蚕茧中的蚕蛹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猜测,交流回答



    学生猜测
    在这个环节中, 既让学生充分交流了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又通过猜测茧中蚕的身体的变化而引出课题。学生在这
    个环节中既对之


    教师点拨:

    前蚕的形态作了
    蚕茧的形成:蚕吐丝了,许多蚕的幼虫都被蚕
    一些概括,又为
    丝包裹了起来,形成了蚕茧。
    本课的学习做了
    蚕茧的样子:拿着蚕茧摇一摇,放在耳边会听
    铺垫,引发观察
    见声音,还能感觉到里面有东西在动。对着光
    兴趣。
    亮照一照,可以看见蚕茧里有一个纺锤形的影

    子。我们用剪刀小心地把蚕茧剪开,会看到茧

    内有一个体型短粗的深褐色的东西,它与蚕的

    身体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是蚕宝宝变成

    的蛹。

    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蚕的新模样,(板书课

    题:蚕变了新模样)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
    播放视频《温故知新:观察蚕的吐丝结茧》 猜测蚕宝宝在蚕茧里面有什么变化,首先应对蚕茧进行细致观察,看能否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该如何观察蚕茧呢?
    观察准备:熟蚕、硬纸板搭的格子房。

    观察方法:重点观察蚕的行为及丝的特点。





    观看视频

    我们可以从蚕茧的大小、形状、颜色、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 准备材料并观察蚕的行为和丝的特点,并记录数据。
    通过观察描述我们看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在上节课最后阶段,我们一起观看了蚕吐丝结茧的过程,这节课通过观看视频对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温故知新。

    观察分析:

    图 1 是即将 5 龄蚕,这时的蚕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
    图 2 是蚕依托用纸做的格子房吐丝的全景图;




    图 3 是蚕吐丝的样子,此时蚕体头胸昂起,口吐丝缕,头部来回摆动寻找可以固定蚕丝的地方;
    图 4 是蚕已经用蚕丝将自己包裹起来的样子, 这时的蚕丝尚少,可以看到蚕的身体已经开始变黄变干。蚕吐丝结茧时,它的头总是时而抬高,时而垂下,并不停地来回摆动,将自己的身体包裹在里面;
    图 5 是一个蚕已经被完全包裹在里面的完整的蚕茧。
    观察记录:

    蚕在吐丝的时候,头部以 S 形或 8 字形方式摆动进行吐丝。
    蚕在吐丝前后的变化:

    (1) 吐丝前,蚕食欲下降,躯体发黄发亮,变透明。
    (2) 吐丝时,身体运动,头来回晃动。(3)吐丝后,蚕身体变小,潜伏在茧内。
    观察结果:熟蚕吐丝结茧需要经历结制茧网、结制茧衣、结制茧层、结制蛹衬四个过程。
    探索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
    1.观察蚕茧

    (1) 形状:椭圆形

    (2) 大小不同,长约 3~4cm,宽约 2cm。(3)颜色:白色、黄色等。
    (4)将蚕茧用热水浸泡,可以将蚕茧剥开。一只蚕所得到的蚕丝长度一般为 1000 米左右。
    2.观察蚕蛹

    (1)从蚕茧中取出蚕蛹。
    将蚕茧倾斜竖起,让蚕蛹靠近下端。然后用剪刀或刀片从上端剖开一个细口子即可。













    记录观察数据





















    观看视频并按照操作步骤完成蚕蛹的取出。



    播放视频《观察蚕茧中的蚕蛹》

    (2)蚕蛹的结构等观察发现。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观察蚕茧和蚕蛹,还可以与蚕的幼虫阶段对比观察,发现蚕茧和蚕蛹有哪些外形特征,在观察过程中感受蚕茧和蚕蛹对蚕的生长发育的作用。






    蚕蛹一般情况下不动,收到外界刺激时,蚕蛹的体节会轻微弯曲。
    蚕蛹的头部长出了触角,胸部长出了翅膀。 提问:推测: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呢?
    点拨:蛹还会变化,因为它发育出了两对翅膀,之后会变成蚕蛾。
    在剪开的蚕茧里发现了一层蜕下来的皮,它是蚕吐完丝化成蚕蛹之前蜕下的第 5 次皮。蚕一
    生共蜕皮 6 次,第 6 次是在化蛾之前。观察记录总结:





    还会变化。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学生根据实验观

    察,交流讨论它
    通过对比观察,

    发现蚕的幼虫和




    们的相同与不同。
    蚕蛹有哪些外形特征。
    相同点:都有头、胸、腹三部分,都有体节、气门等。
    不同点:蚕蛹与幼虫比较,蚕蛹的身体缩短 了,颜色由青白色变成深褐色,身上的体节减少了,腹部的足消失了,长出了复眼,出现了盾片,已
    有翅的雏形。
    探索二:蚕蛹还会变化吗?它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
    点拨:会变化的,会变成蚕蛾。
    探索三: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
    蚕蛹是蚕的幼虫阶段和成虫阶段的过渡,既保留有幼虫时期的特点,又有成虫时期的特点。蚕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种形态。蚕蛹一般情况下不会动,没有反抗能力,如果不用茧把自己包裹住,会被鸟类等动物吃掉,或者被雨淋死。所以蚕蛹把自己包裹住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蚕茧包裹着蚕蛹,对蛹起到了保护作用。










    学生交流讨论



    保护作用










    通过交流研讨, 认识到蚕蛹还会发生变化。

    通过交流研讨, 了解蚕茧对蚕的作用。
    4.科学拓展
    你们见过这些动物的蛹吗?它们可能是什么样
    学生可介绍自己
    本环节拓展一些

    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一生中也会经历蛹的阶
    知道蛹。
    其他昆虫的蛹,

    段?

    让学生对完全变

    除了蚕,还有很多动物的一生也会经过蛹的阶

    态昆虫的蛹期有

    段,如苍蝇、蜜蜂、蝉和蝴蝶等。但是不同的

    一个更全面的认

    蛹有不同的特点。

    识,并引出下一


    比如:蝴蝶的蛹一般是幼虫在植物叶子背面隐藏的地方用几条丝将自己固定住,之后直接化蛹,无茧。蚊子的蛹与其他昆虫的蛹不同,它可以跟幼虫一样活动。
    展示苍蝇、蜜蜂、蝉、蚂蚁的蛹的图片。

    播放视频《认识了解蛹》







    观看视频
    课,引导学生对蛹的下一个形态产生极大的观察兴趣。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经历对蚕蛹和蚕茧的观察、描述过程,用画图、文字记录观察结果并交流和简单的推测、验证
    的过程。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2.4 蚕变了新模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进行探究“蚕变了新模样”活动。在活动之前我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蚕宝宝把自己裹在蚕茧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发现蚕宝宝变成了蚕蛹,再组织学生对蚕蛹进行细致地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观察蚕蛹变化的过程时,注意对蚕宝宝和蚕蛹的比较,发现蚕蛹的身体特点。另一个问题是对蚕变成蛹以后,还会不会变成其他形态做出猜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当学生对蚕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来进

    行第三个活动,对蚕茧的观察。在这一活动

    教学反思


    中,我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第二步是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拉蚕丝活 动。随后,我对画蚕蛹的方法做了适当的指 导。在三个活动完成以后,再对所学知识作以
    适当拓展。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2.5《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
    课题
    茧中钻出了蚕蛾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首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故教科书的安排是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的。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
    2. 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3. 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 蚕是昆虫,昆虫具有共同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基于课前观察记录的信息,描述蚕蛾的主要生命活动现象。
    2.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
    3. 能根据外部特征识别雄性蚕蛾和雌性蚕蛾。
    4. 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
    5. 能依据昆虫的共同特征,认识更多的昆虫。科学态度目标
    1. 愿意采用多种方法观察蚕蛾,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
    2. 敢于表达、乐于分享观察蚕生命过程的收获。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体验到科学的艰辛和乐趣。
    重点
    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难点
    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提问:同学们,蚕结茧已经十多天了,谁的蚕
    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提问、谈话

    茧发生了新变化?

    的方式引出探究

    蚕卵孵化出蚕到结茧变成蚕蛹,我们通过养殖

    内容,激发学生

    观察,已经基本了解蚕蛾的幼虫和蚕蛹,蚕蛹

    观察蚕蛾的外部

    经过十几天的孵化,蚕茧里钻出了蚕蛾。

    形态特征的兴

    聚焦:蚕蛾是什么样的?与蚕的幼虫和蚕蛹相

    趣,引导学生对

    比,蚕蛾的生活习性发生了什么变化?

    比观察蚕的幼

    蚕蛾与蚕的幼虫和蚕蛹有巨大的不同,蚕蛾有

    虫、蚕蛹、蚕蛾

    雌雄之分,刚羽化的蚕蛾的身体湿润,翅下

    的外形变化和生


    垂,柔软皱缩,但很快变干。蚕蛾用足在地面爬行,不能用翅膀飞行,此外蚕蛾不吃任何食物。
    结论:我们通过观察对比可以发现蚕蛾、蚕茧和蚕三者有许多共同之处,由此推断出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与蚕、蚕茧也有许多不同之 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茧中钻出了蚕蛾》。

    (板书课题)

    活习性变化。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交流这段时间我们新发现。
    观察蚕茧发生的变化。

    观察工具:放大镜,蚕茧。

    观察方法:先观察并比较完整的蚕茧,再观察钻出的蛾子。
    要点提示:

    刚羽化的蚕蛾的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 缩,但很快变干,因此,要将其安置在宽敞干燥的地方。
    提问:蚕蛾是从哪里来的?

    播放视频《观察蚕蛾破茧而出》观察记录:
    (1)蚕蛾吐出一种汁液,使蚕茧中的丝胶溶解。(2)蚕蛾用头和足把丝拨开,形成一个圆洞,头部先从茧中伸出。
    (3) 蚕蛾全部从茧中钻出。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变干。
    (4) 雌雄蚕蛾交尾(交尾也称为交配),之后不久雄蛾就会死亡。
    (5) 雌蚕蛾产卵。交配与产卵都是动物的繁殖行为。
    (6) 蚕蛾活动场景图。有些蚕蛾正在交配,有些



    准备材料,完成观察。




    认真思考后回 答,说出自己的依据。
    观看视频
    引导学生认识蚕的第 3 个生命阶段——蚕蛾。如果学生提出它们完全不一样,怎么可能是蛹变 的,则导入下一环节。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蚕蛾是如何破茧而出的。


    蚕娥在产卵,有些蚕娥已死亡。播放视频《蚕蛾交配过程》
    观察分析:

    (1) 蚕蛹在蚕茧里待上 10~15 天后,茧里钻出了蛾子。茧上的洞是蚕蛾钻出时留下的。
    (2) 蛾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因此我们把它称作蚕蛾。
    (3) 雄蚕蛾不断地扇动双翅、打转,寻找雌蚕蛾。雌蚕蛾不断放出信息素(身体分泌的物质, 通过嗅觉器官察觉),吸引雄蚕蛾。
    (4) 蚕蛾羽化不久就会交配,一般交尾 3~4 小时后,雌蚕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产卵可持续 2~3 天。一只雌蚕蛾可产 400~500 粒蚕卵。
    (5) 蚕蛾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刚产下的卵是黄色的。
    观察结果:蚕蛹变成了蚕蛾,蚕蛾会交尾、产卵。
    探索二:观察蚕蛾。
    蚕蛾是不是蚕蛹变成的呢?我们来仔细观察蚕蛾,找找它和蚕蛹有没有关系。
    展示蚕蛾图片,提出问题

    (1) 蚕蛾吃什么?

    (2) 雌蛾与雄蛾有什么不同?

    (3) 蚕蛾的身体是怎样的?

    1.蚕蛾的形态。

    观察准备:蚕蛾、放大镜。

    观察方法:先观察蚕蛾身体的组成部分,再观察各部分器官。
    观察记录:蚕蛾的形态。

    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蚕蛾》

    1.蚕蛾的形态


    观看视频





























    准备观察材料, 并完成观察。



    观看视频


    了解蚕蛾交配。



























    了解蚕蛾的身体特征。

    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蚕蛾的身体特征和行为活动, 并养成细致观察和认真记录的习





    惯。
    (1) 蚕蛾全身披着白色的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2) 头部:有 1 对触角,1 对复眼以及口器, 但口器已退化,不再进食。
    (3) 胸部:有 3 对足、2 对翅膀,翅膀短小, 不能飞行。
    (4) 腹部: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2.蚕蛾的运动和进食情况。

    (1) 蚕蛾的运动方式:用足在地面爬行,不能用翅膀飞行。
    (2) 蚕蛾的进食情况:蚕蛾不吃任何食物。

    3.区别雄蛾和雌蛾。


















    观看视频







    通过这一部分熟悉蚕蛾的运动和进食情况。

    通过这一部分知道通过什么可以分辨区别雄蛾和雌蛾。
    播放视频《蚕蛾怎么分辨公母》

    观察结果: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 分,各部分都有重要器官。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是昆虫。蚕蛾是昆虫的一种。
    科学词汇:
    蚕蛾是蚕的成虫,全身披着白色鳞毛。头部 小,复眼一对,一对触角呈羽毛状,口器退 化,不能吃食物。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膀, 由于人工长期饲养,飞行能力退化。
    昆虫是节肢动物的一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眼、口器等。胸部有三对足,两对或一对翅膀,也有没翅膀的。多数
    昆虫都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发育阶段。

    学生将探索部分

    发现的内容进行整理,把昆虫的共同特征进一步概括,并能在生活中找到与蚕蛾相似的动物,如蚂蚁、蝴蝶、蜻蜓等。引导学生梳理本课所观察到的现象,并能用科学词汇表达清楚。


    常见的昆虫:蚕、蚂蚁、蜻蜓、蝴蝶等。
    探索三:比较蚕蛾与蚕蛹的外部特征。
    蚕蛾是不是蚕蛹变成的呢?我们来仔细观察蚕蛾,找找它和蚕蛹有没有关系。



    (1) 蚕蛾的头、胸、腹部分别由蚕蛹的头、胸、腹三部分发育而来。
    (2) 蚕蛹和蚕蛾的身体结构相同,蚕蛾是蚕蛹发育成长起来的。
    (3) 蚕蛹和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

    段,蚕蛾是蚕的成虫。




    学生通过观察蚕蛾和蚕蛹的外部特征,逐渐确认蚕蛾是由蚕蛹发育而来的。这对学生认识蚕蛹和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来的,蚕蛾是蚕的成虫等具有重要意义。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哪些动物形态结构和蚕蛾相似?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1) 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与蚕蛾形态结构相似的动物有蚂蚁、蜻蜓、蝴蝶、蜜蜂、蝗虫、螳螂等。
    (2) 昆虫的共同特征:


    学生根据实验观察,交流讨论。
    对蚕蛾的形态熟悉了解后,把昆虫的共同特征进一步概括,并能在生活中找到与蚕蛾相似的动 物,如蚂蚁、蝴蝶、蜻蜓等。

    以蝗虫为例,它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之一,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
    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具有共同的特征。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通常有两对翅膀(有的昆虫的翅退化)和三对足,翅和足都位于胸部,身体由一系列体节构成,进一步集合成三个体段(头胸和度),头上有对触角。
    探索二:蚕蛾的哪些行为与繁殖后代有关?
    观察发现:蚕蛾羽化钻出蚕茧后,体型小的雄蚕蛾就开始不断地扇动双翅、原地打转,寻找雌蚕蛾,而体型大的雌蚕蛾则不断放出信息素(身体
    分泌的物质,通过嗅觉器官察觉),吸引雄蚕蛾。随后雌蚕蛾和雄蚕蛾尾部相交在一起,雌雄蚕戴尾部相交实则是在进行交配,3~4 小时后,雌蚕
    蛾就产下受精卵。雌蚕蛾产卵就是蚕蛾繁殖后

    代的行为。





    学生交流讨论





    通过之前的讲解和视频观看学 习,学生可以初步判断哪些行为与繁殖后代有 关。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确认自己的判断。
    4.科学拓展
    拓展:观察我们周围的动物,利用昆虫的特征判断哪些动物是昆虫。
    判断动物:蚂蚁、蜻蜓、蝴蝶、蝙蝠、蜂鸟、壁虎。
    判断:蚂蚁、蝴蝶、蜻蜓是昆虫。

    判断依据:蚂蚁、蝴蝶、蜻蜓都有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而蝙蝠和蜂鸟有一对足,壁虎有两对足。
    提问:蜘蛛是昆虫吗?

    播放视频《蜘蛛也是昆虫吗》
    教师点拨:蜘蛛不符合昆虫的基本特征,不是昆虫。



    学生根据昆虫的形态判断。





    学生交流判断。观看视频
    学生通过判断活动进一步巩固昆虫的共同特征。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蚕蛾身体分为头、
    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两对翅膀和三对足。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
    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蚕是昆虫, 蚕和昆虫具有共同的特征。


    板书
    2.5 茧中钻出了蚕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茧中钻出了蚕蛾》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从而领悟到生命的神奇,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亮点:对于蚕蛾,部分同学有害怕的情 绪。首先教师要理解他们,然后是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害怕的心理。我在课堂上先是告诉他们这些蚕蛾对人没有危害,也不咬人, 让他们先安心。然后我把蚕蛾轻轻放在自己手上,不做出任何反感动作,让学生建立起安全的意识。最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鼓励他们对蚕蛾进行近距离观察。这样处理后,学生大多数都可以按要求做到细致观察了。
    不足之处:在蚕蛾与蚕蛹相比时,找一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身体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来的,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有很多观察不到的地方,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设计不是很合理。
    改进措施:在问题设计上,要考虑全面,在学生不能观察全面的时候,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
    导和帮助。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2.6《蚕的一生》教案
    课题
    蚕的一生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分析
    为了让学生们的养蚕经历变得更有意义,学习像科学家一样分析和看待事物,探索部分活动一安排专门的内容,让学生开个展示交流会。这个活动需要采用适合的形式进行展示,有一个整理资料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综合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这个活动很有意义。通过将蚕的生长变化按顺序排列,发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这些内容都可以围绕展示交流会展开学习,通过不同形式感受坚持记录的价值。开展这些活动学
    生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扶,并且在课前完成大量准备工作。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 蚕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食物、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湿度。
    2. 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
    3. 蚕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
    1. 能采用适合的方式交流观察记录的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
    2. 能基于观察记录,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
    3. 能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寿命。科学态度
    1. 真实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
    2. 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倾听并吸纳他人的观点。
    3. 体会到坚持长期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重点
    了解蚕一生生长发育的条件和过程。
    难点
    整理关于蚕的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经过近 2 个月的辛苦养蚕,同学们见证了蚕一生的生长过程。现在打开蚕房看看,里面是什么状况?
    我们饲养的蚕现在大部分已经死亡了,蚕房中留下了许多新的蚕卵。有些蚕卵可能又孵化出新的蚁蚕,开启了新一代的生命历程。
    我们亲身经历了养蚕的过程,对蚕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进行了观察记录。
    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蚕的一生经历了怎


    观察蚕房








    1、我采用拍照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养蚕过程及用到的研究方 法,来体会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从而揭示课题《蚕的一
    生》。


    样的过程?
    的方法来观察。

    我们在养蚕的过程中,会用到各种方法观察记
    2.我制作了详细
    录蚕的生长变化情况。
    的观察日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蚕的一生》,板书课
    3.我用画简图的
    题。
    方法来观察。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开个展示交流会。



    梳理好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更有利于我们了
    展示自己的养蚕
    通过展示交流,

    解蚕的一生。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中包含了哪
    记录表,交流自
    同学们能学习到

    些内容?这些内容你们是如何呈现的呢?下面
    己的养蚕的经历
    更多的记录观察

    我们就开一个展示交流会,分享自己观察记录
    和心得体会。
    的方法,通过不

    的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

    同的记录方法,

    点拨:

    多方面了解蚕的

    我们可以用视频、照片、画图、记录表、观察

    生长变化。

    日记展示蚕的生长变化情况。



    (1)视频法:用手机或相机拍摄蚕生长变化的



    视频,展示关键时期,如蜕皮、结茧、破茧、



    产卵等。



    (2)照片法:用手机或相机拍摄照片并整理,



    可以直观的呈现蚕不同时期的特点。比如蚕幼



    虫的特点、蚕在进食、蚕卵和茧的特点等。



    (3)画图法:用简图和图示记录蚕的一生。比



    如画出蚕卵。幼虫、蛹、成虫等形态。



    (4)记录表:记录表是观察时经常运用的方



    法,可以有效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在此



    基础上分析,得出结论。比如:



    (5)观察日记:观察日记能详细、有效地记录



    蚕在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特点,可以记录时



    间、温度、蚕的身体情况、蚕的活动特点等,



    方便按日期或生长阶段进行检索。比如:



    教师总结:



    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可以采用多种方




    法,比如观察日记中插入照片或简图,记录表中使用照片,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记录。
    我们可以通过拍视频或照片、画图画、做记录表以及写观察日记等方法观察蚕的一生。你对这样长期的观察有什么体会?
    探索二:蚕的一生经历哪些生长变化。
    播放视频《我的养蚕日记》


    只有坚持、及 时、真实做好观察记录,研究结果才有意义。

    观看视频
    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养蚕记录表、分享养蚕的经历和心得体 会、对蚕生长变化图片进行排序和对蚕的生命周期进行统计,可以使学生对蚕的零散的认识变得系统化,从整体上对蚕的一生进行了解。



    整理观察记录,按生长顺序将不同时期蚕的图

    片进行排列。




    请先对上面八张图片进行编号,分别说明是蚕的什么时候或在干什么,并对这几张图片进行排序。
    排列顺序:①⑧③⑦⑤②⑥④

    请将这八张图片的序号填入到对应的表格中




    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

    —死亡的过程。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我们可以将蚕的一生分为哪几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大约经历多长时间?算一算蚕
    的一生是多长时间?
    根据养蚕经验, 交流讨论。
    梳理蚕的生命历程变化顺序










    1.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外部形态各不相同。


    2.从卵孵化开始,到吐丝结茧,蚕的幼虫要经历


    四次蜕皮,大约 35 天。蚕蛹变成蚕蛾的阶段大


    约 13 天。蚕蛾不吃食物,产卵后不久便死去,


    这一阶段大约 8 天。





    能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寿命。
    3. 蚕的一生,从蚕卵中破壳而出开始到蚕蛾死


    亡终止,大约为 56 天。


    研讨二:推测一下,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


    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交流讨论










    懂得生命的循环
    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将孵化出新的蚁蚕, 新的生命周期又开始了。
    研讨三:蚕适合在什么气候条件下生长?
    1、气候条件

    (1)温度:20~30℃。(2)湿度:60%~90%。
    (3)光照:避免阳光暴晒。2、其他条件
    (1) 食物:新鲜的桑叶,要洗净晾干,不能带水。
    (2) 香味:蚕对香味特别敏感,不能用香水、蚊香、空气清新剂、香味化妆品等,禁止使用杀虫剂。
    自然条件下,蚕宝宝一般在春天或夏天出生, 不在秋天和冬天出生的主要原因是秋天和冬天的温度低于蚕生存的温度,此外秋天和冬天蚕
    的食物桑叶缺乏。



    交流讨论养蚕时的气候条件。





    了解蚕生长条件
    4.科学拓展
    播放视频《菜粉蝶的一生》《蜻蜓的一生》 菜粉蝶,别名菜白蝶,幼虫又称菜青虫,是我国分布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经常成灾的害 虫。跟蚕一样,菜粉蝶的一生也经历卵、幼 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从雌蜻蜓要在水中产卵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发展和循环,依次是卵→水虿(chài)→水虿蜕
    皮上岸→变成蜻蜓→雌雄蜻蜓交尾→雌蜻蜓在
    观看视频



    了解菜粉蝶的一生。


    了解蜻蜓的一生。


    水中产卵。
    蜻蜓一生不经历蛹的阶段,包括卵、幼(稚) 虫、成虫三个阶段,幼虫和成虫身体形态差异不大。













    通过分析菜粉 蝶、蜻蜓、蚕三种动物一生的变化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了解昆虫一生的两种发育形态,从而体会生命的多样性。


    菜粉蝶的一生(完全变态发育)
    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如:蚕蛾、蝴蝶、蚊子、飞蛾、苍蝇、甲壳虫、瓢虫、蜂类等



    蜻蜓的一生(不完全变态发育)

    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的叫不完全变态。如:蜻蜓、蝗虫、蟋 蟀、蝉
    等。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食物、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湿度;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
    繁殖—死亡的过程;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 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在科学探究中,能采用适合的方式交流观察记录的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能基于观察记录,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能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
    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寿命。


    板书
    2.6 蚕的一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养蚕,经历了对蚕生长发育全过程的观察,做了许多记录,对蚕的一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本课需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通过整理记录,发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同时感受到坚持观察记录
    的价值。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2.7《动物的繁殖》教案
    课题
    动物的繁殖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分析
    喜爱动物是孩子的天性,而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学生既感兴趣又有些陌生的知识。学生能够知道有些动物的繁殖方式和蚕一样,有些动物的繁殖方式和蚕不同,并且能够简单举例。但学
    生对胎生和卵生概念的建构不够系统完善,对这两种繁殖方式的区别认识不全面。

    科学概念目标

    1. 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

    2. 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

    3. 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

    学习
    4. 动物生存依赖于植物。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有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作为庇护后代的场所。
    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运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

    2. 能基于动物的繁殖方式,将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两类。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动物的繁殖方式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 能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动物繁殖后代的案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验近亲自然、珍爱生命是建立和谐家园的重要因素。
    重点
    能够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知道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
    难点
    收集、分析、整理动物繁殖后代的信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春天到了,孔雀开屏、丹顶鹤跳舞、百鸟和 鸣;夏天到了,池塘处处蛙声一片。你知道动物的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吗?
    点拨:它们是在求偶,以便繁殖后代,使种族得以延续。
    提问:地球上动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其他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吗?
    点拨:有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像蚕一样产

    卵,如蝴蝶、小鸟、老鹰等。


    猜测答案




    蝴蝶、菜粉蝶等。




    既能衔接前面的养蚕活动,又能把动物分成与蚕相似、与蚕不同两种类型,由此引入后续探究活


    有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不同,它们不产卵,而是直接生产幼体。如猫、狗、猪等。 地球上动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 哪些与蚕不同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动物的繁殖。(板书课题:

    动物的繁殖)(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动。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调查还有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后代的。
    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调查常见动物的繁殖过程

    (出示鸡、鳄鱼、天鹅等动物繁殖后代的图片)
    像蚕和鸡这些动物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
    还有哪些动物是靠卵繁殖后代的?能不能给它们分类。
    (1) 昆虫。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 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成虫通常有两对翅和三对足。绝大多数昆虫是卵生,蚕属于昆虫,还有蜻蜓、蝴蝶、蚂蚁、蜜蜂、飞蛾、瓢虫、蝗虫、螳螂等。
    (2) 鸟类。鸟类体表有羽毛,恒温,卵生,胚胎外有羊膜。前肢成翼,有的退化,多营飞翔生活。我们常见的鸟类都是卵生,比如麻雀、孔雀、鹦鹉、燕子、老鹰、鸽子、乌鸦、海鸥 等。
    (3) 鱼类。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大多数鱼类终年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辅助身体
    平衡与运动,产卵繁殖。比如金鱼、鲤鱼、草


    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




    尝试给靠产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分类。
    通过图片观察不同动物出生的瞬间的图片,提供丰富的事实,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卵生”的科学概念。通过分类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昆虫 类、鸟类、鱼类等动物一般为卵生动物。


    鱼、鲫鱼、泥鳅等。

    除了上述这些动物,还有一些动物类别也是卵生,比如蜘蛛、蜈蚣等节肢类动物,虾、蟹等甲壳类动物,乌龟、蜥蜴、鳄鱼等爬行类动 物,青蛙、蟾蜍等两栖类动物,蚯蚓、蚂蟥等环节动物,蜗牛、章鱼、田螺、扇贝等软体动物。可以说,卵生是动物繁殖方式中种类最多的。
    小鸡是怎么孵化出来的?

    孵化过程:鸡蛋受精→小鸡孵化→新生命诞生
    探索二:调查猫或狗的繁殖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调查猫或者狗的繁殖过程 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后代。
    这种用这种用乳汁哺育后代的动物又被称为哺乳动物,这类动物身体一般分为头、颈、躯 干、尾和四肢,体表被毛,体腔内有隔,雌体有乳腺,用乳汁哺育幼体。绝大多数为胎生, 有胎盘。除了猫和狗,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哺乳动物。
    观察周围的动物,你认为哪些是哺乳动物?说说你的理由。
    点拨:以上动物全部都是哺乳动物。

    1. 在陆地上行走的:大熊猫、狮子、老虎、狼、羊、鹿等。
    2. 在树上生活的:猴子、松鼠、树袋熊等。

    3. 在地下居住的:老鼠、兔子、穿山甲、鼹鼠等。
    4. 在水中生活的:鲸、海豚等。

    5. 在水边生活的:水獭、海狮、鸭嘴兽等。

    6. 在天空飞翔的:蝙蝠类。









    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







    列举,说明理由
















    观看视频









    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学生逐步建立“胎 生”的科学概 念。教师用大量的哺乳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经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过 程,使他们体验科学思维的方法过程,并最终能够认识哺乳动 物。


    这些动物有卵生(比如鸭嘴兽) ,有胎生(比如大熊猫) ,但是它们都是用乳汁哺育幼体,都属于哺乳动物。
    播放视频《动物的繁殖》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几种?你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
    点拨:常见的繁殖方式有胎生、卵生。有些动物会采取分裂生殖、出牙生殖等。
    1. 卵生。卵生动物是指用产卵方式繁殖的动物。一般的鸟类、爬行类,大部分的鱼类和昆虫几乎都是卵生动物。如鸡、鸭、鱼、 青蛙、乌龟、蝴蝶等都是卵生动物。卵生动物产下卵(蛋) 后,经过孵化,变成动物,其营养来自卵本
    身。

    2. 胎生。胎生动物是指直接生下胎儿的动物。胎生动物的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需要从母体获得,直至出生时为止。哺乳动物一般为胎 生。脊椎动物中哺乳类的高等类群如猴、虎、牛、羊、狼等,都是胎生。
    3. 出芽生殖、分裂生殖。
    草履虫,通过分裂生殖,可以由一个分裂成两个大小一样的草履虫;水螅,通过出芽生殖, 从母体上长出一个相同的个体。
    卵生、胎生。
    引导学生分析各类动物中的特殊例子,如水螅、草履虫等,使学生完善自己的发现:动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 有胎生、卵生、特殊繁殖方式。通常同一类动物的繁殖方式是一样的,但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繁殖特点。学生通过比较各类动物繁殖方式的不同与相同,进一步深化理解卵生和胎
    生。







    研讨二: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哪一种
    胎生
    通过交流研讨,


    呢?
    点拨: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胎生。

    父亲体内的生殖细胞(精子)和母亲体内的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母亲肚子里(子宫)生长发育,经过大约 280 天(40 周)的时间,胎儿就会从母亲体内生出来。胎儿在母体内刚出生的叫婴儿,我们每个人都是由母亲孕育出来的。婴儿通常通过母乳获得营养。
    人类属于灵长目的哺乳动物。

    深化学生对动物繁殖方式的认 识,使学生完整地建构动物的繁殖方式的概念。
    4.科学拓展
    拓展一:了解动物的家
    动物产卵或生小宝宝前一般都会建一个 “家”,作为后代的庇护所。动物一般选择在哪里建“家”?
    点拨:

    (1)在树上建“家”。如喜鹊、织布鸟等。(2)在树洞里建“家”。如啄木鸟、松鼠、蚂蚁、蛇等。
    (3) 在山洞中建“家”。如狮子、老虎、狼、蝙蝠等。
    (4) 在地下建“家”。如蚂蚁、蟋蟀、老鼠、兔子等。
    (5) 在地上隐蔽处建“家”。如野鸡、野鸭、野猪等。
    还有在沙滩上产卵的海龟,在悬崖峭壁筑巢的老鹰,在地上挖浅窝的鸵鸟等,动物建“家” 的本领五花八门。
    播放视频《喜鹊筑巢》
    拓展二:人类有哪些行为会破坏动物的“家”?
    (1) 乱砍滥伐,破坏森林植被。

    (2) 过度放养牲畜。



    树上、地下、草丛,山洞等等

















    观看视频



    引导学生开展科学调查活动,进一步体会动物为了延续物种是多么辛苦。















    了解人类的行为破坏了动物的 “家”,提高保


    (3) 大量开发耕地,造成林地、湿地不断减少, 动物生态破坏。
    (4) 大量开发旅游区,破坏自然环境,扰乱动物生活。
    (5) 环境污染,导致水土污染严重,动物无法生存。
    ......。

    护环境的意识、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常见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胎生动物一般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我们还了解到动物生存依赖于植物,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有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繁殖后代,作为庇护场 所。使我们懂得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是建立和
    谐家园的重要因素。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2.7 动物的繁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繁殖的主要方式。繁殖是动物的基本特征。通过资料获取和整理动物的不同的繁殖活动的信息,感受到动物新生命诞生的不易与繁殖的重要性。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设计如下教学过程:1.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自己家里和周围的小动物,了解它们是怎样繁殖
    后代的)2.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

    教学反思


    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得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示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3.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工具可以把一些抽象 的、微观的事物及其演变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在课堂上,我就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工具的这一特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特别高 涨,兴趣很浓,学生在活动研讨中增长知识, 在学习中更清楚地认识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
    意识,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目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2.8《动物的一生》教案
    课题
    动物的一生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分析
    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很少有直观的经验基础,因此主要通过查阅资料和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大家展示更多有关动物周期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知
    识。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
    2. 不同动物一生所经历的时间不同,身体形态发生的变化不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不同。
    3. 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
    4. 像狗那样,胎生、身上长毛、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5.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特点各不相同。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基于不同动物的一生的相关资料,归纳出鸟类及哺乳动物一生的共同特点。
    2. 能根据动物的共同特征,区分更多的动物。科学态度目标
    1. 对更多动物的一生产生持续的探究兴趣。
    2. 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动物的一生,体会探究的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重点
    动物和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同形态特征。
    难点
    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请回忆前面学习的内容,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
    卵、幼虫、蛹、
    学生基于已有经

    时期?
    成虫四种生命时
    验和所学知识,

    点拨: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的

    基于生活中发现

    过程。其他动物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呢?

    的现象和真实所

    动物的一生都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

    见事件等方面提

    亡。

    出假设,提出新

    动物经历的生命阶段可能不相同,不同种类动

    的问题,激发对

    物的寿命不同。有的动物生命周期的时间较

    其他动物的一生

    长,达到几十年,如大熊猫。有的动物生命周

    进行探究的兴

    期的时间较短,仅几个月或者几十天,如蚕。

    趣。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了解鸡的一生。
    播放视频《动物的一生》

    提问:谁能描绘一下鸡的一生?

    点拨: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鸡的一生大概经历:出 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
    鸡的一生详情:

    母鸡将鸡蛋放在身体下面孵化,21 天左右小鸡(雏鸡)破壳而出。刚孵化的小鸡全身披着湿湿的绒毛,1 小时左右就会干,几小时后就会进食。30 天后雏鸡身上的绒毛变成了羽毛,雏鸡变成成年鸡,再过 6 个月母鸡就会下蛋繁殖后代
    了。成年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衰老,直至死亡,一只鸡的寿命大约为 6~7 年。
    总结:

    像鸡一样,其他鸟类也是如此,都要经历出生- 成长-繁殖后代-衰老死亡的过程。鸟类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经历卵、幼年、成年三个主要阶段, 幼年期生长较快,成年期开始繁殖后代。
    探索二:了解狗的一生。
    提问:同学们,狗是我们最熟悉的小伙伴了, 你们了解狗的一生吗?
    点拨:

    像狗那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狗的一生大概经历:出生-成长-成熟-繁殖后代- 衰老死亡。
    狗的一生详情:
    母狗受精形成胎儿,怀孕两个多月后幼狗出 生,刚出生的幼狗眼睛闭着,耳朵听不见,靠


    观看视频自由回答






















    了解并描绘一下狗的一生。


    通过观看视频, 课件展示,详细了解鸡的一生。学生通过了解鸡的一生,来认识常见的鸟类的共同特点。















    通过了解狗的一生,发现哺乳动物的特征;


    母狗乳汁喂养,两至三周幼狗眼睛睁开,食物还是母狗的乳汁。到 6 个月长成小狗,长出牙齿可以咀嚼食物。9~12 个月长成大狗。
    狗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即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乳汁长大。狗的幼年期和成年期的外部形态特征相似,幼年期生长较快,成年期开始繁殖后代。
    总结:

    像狗一样,其他哺乳类动物一生的共同特点: 都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
    通过对比狗和鸡的一生总结如下:

    无论胎生还是卵生,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
    探索三:了解我们的一生。
    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们叫胎儿。观察我们周围不同年龄的人,想一想,出生后,我们的一生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划分的方式有很多,有一种方式是:
    儿童组(0~15 岁),青年组(16~35 岁),中年组(36~60 岁),老年组(60 岁以后)。总结: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播放视频《黑色幽默-人的一生》



















    出生-幼儿-青少年-中年-老年-死亡






    观看视频



















    通过开展资料整理的活动,知道人生经历的几个阶段,体验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 死亡四个阶段。
    不同:

    1. 出生方式不同:比如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2. 寿命长短不同:比如比如狗的寿命一般是
    交流研讨
    这个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整理信
    息的能力。


    12~16 年,鸡的寿命一般是 6~7 年。
    3.生长发育过程不同:有的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形态与生活习性相差极大,称为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经过变态;有的动物则形态不变,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称为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经过变态。






    研讨二:我们的一生与哪类动物相似?
    人类的一生与哺乳动物相似,两者的出生方式都是胎生,都要乳汁喂养。
    哺乳动物的特点:身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脑较大而发达;哺乳; 胎生。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兽直接产出胎 儿。母兽都有
    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仔兽。
    研讨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又发现了动物的哪些共同特征?
    1. 无论寿命长短,动物都会死亡。

    2. 动物都会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
    3. 动物的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

    死亡四个阶段。
    学生交流判断。









    说一说新的发现。
    通过这一部分的交流探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能够通过学习的知识, 发现类似或者相似的现象,能够延伸思考。
    4.科学拓展
    拓展一、适应周围环境。
    变色龙,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变色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
    一些动物从外表的颜色上看与环境一致,比如




    变色龙,竹节虫。 变色龙的颜色会随着周图的


    颜色变化而变化,竹节虫不但颜色与周围的树


    草一样,而且形状也一样,想发现它们很难。


    还有一些动物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来改变外表的


    颜色,比如,繁殖期到来时,有些鸟类的羽毛


    颜色会变得格外鲜艳,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加明


    亮突出,从


    而得到异性的青睐;但当它们度过繁殖季节之


    后,鲜艳的羽毛颜色会为它们增加被捕食的风


    险,因而在繁殖季节之外的季节,将自己的羽

    这样的拓展活动
    毛更换为更暗的色彩。

    可以帮助学生认
    白鼬、雪兔和银鼠的皮毛,在春天和夏天是稀

    识动物行为的多
    疏的棕黄色或者褐色,但是到了冬天,就变成

    样性,了解更多
    了白色。

    动物一生有趣的
    拓展二、适应寒冷

    事情,理解这些
    (1)迁移。比如秋天到来之际,北方的燕子和大雁

    行为都是为了生
    会往南方迁移过冬。
    观看视频
    存和繁殖后代。
    播放视频《动物的迁徙》

    从这个角度来做
    (2)换毛。比如兔子、猫、狗等动物,在冬季到

    一个主题明确、
    来之前会换上厚厚的毛。

    内容丰满的科学
    (3)冬眠。比如蛇、蛙、熊等动物,在冬季到来

    小报,学生通过
    之前会找到合适的洞穴,进行冬眠,等天气暖

    制作科学小报更
    和之后再起来活动。

    好地认识动物的
    拓展三、适应干旱

    生命活动。
    与植物一样,动物要适应干旱,也要减少体表


    水分蒸发,而且体内能够储存水分。 比如沙漠


    中的骆驼。但有一些动物会在干旱到来之前迁


    移,或者采取夏眠的方式来适应干旱。比如非


    洲的肺鱼。当雨水充沛的时候,它可以用鳃痛


    快地呼吸。等到了干早季节,沼泽地带干涸


    了,非洲肺鱼便钻进烂泥堆里睡眠。它能在泥




    洞里不吃不喝地夏眠几个月,待到雨季来临,

    便又会重新回到水中生活。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不同动物一生所经历的时间不同,身体形态发生的变化不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不同。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像狗那样,胎生、身上长毛、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人在不同的年龄
    阶段身体特点各不相同。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2.8 动物的一生


    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前节课的基础上,已经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分类及其他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节课依然以蚕为切入点,与前几节相呼应,引导学生了解蚕的一生会经历哪几个阶段,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之后又是通过搜集证据和交流的方式总结其他动物有怎样的生命过程,是学生对汇总能力的又一次学以致用,最后把研究问题放到人类的生命历程上,又大大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
    望,也就更加为学生接受和喜欢。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1《仰望天空》教案
    课题
    仰望天空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中,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月相变化等方面已有所了解,但在广度和深度上理解得并不充分,而且学生的认知差异比较
    学情


    大,有些学生已经了解得比较深入,有些学生还一知半解,这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关,同
    分析


    时也是宇宙领域各学段的共同学情。当学生仰望天空时,依然充满好奇。

    在探索方式方面,学生将利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索三大天体,这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

    科学概念目标

    1. 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2. 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

    3. 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
    学习
    2. 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空间问题。
    目标
    3. 能利用维恩图整理信息,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天空产生好奇心,乐于探索星空。

    2. 乐于陈述自己已有的认知,善于倾听与接纳别人的观点,达成共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和意识到太阳和月球是我们生存的天体环境的一部分,太阳和月球与地球朝夕相伴,对生活在地球的人类有很大影响。

    重点
    通过分享会、比较照片和模拟实验等方式,填写并整理维恩图,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和月球

    基本特征,体会科学家认识宇宙的一般方式。
    难点
    理解模拟实验的一般过程以及模拟实验结果对探究问题的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提问:想一下白天和晚上仰望天空,你都看到
    太阳、星星、月
    学生对太阳和月

    了什么?
    亮、白云、蓝天
    球的感受和认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
    等。
    来自于生活的直

    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

    接观察体验,这

    月球。关于太阳和月球,我们都知道什么?它

    里面有特征性的

    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呈现一组太阳和月球的

    ——太阳是明亮

    照片,如教材中阳光下的向日葵和月光下的皑

    的、温暖的、炎


    皑雪山等景象,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球的特征。
    引入课题《仰望天空》,板书课题。

    热的,月球是黄色的、寒冷的 等,也有规律性的——太阳东升西落,月球有圆缺变化,所以这些照片很容易让学生聚焦到本课
    主题。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分享我们知道的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说一说你知道的太阳和月球的知识。教师点拨:
    1.与月球有关的传说和诗词。

    (1) 传说--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

    (2) 诗词。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球的传说以及诗词?

    2.月球概述。

    (1)1610 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首次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了月球,1969 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 11 号” 首次登月。
    (2) 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星球,它是一个球体,体积约是地球的 1/49,质量也小于地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着地球运动。
    (3) 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能看到月球“发光”其实只是月球表面反射的太阳光。
    (4) 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有高山、平原,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明亮的部分是高山, 阴暗的部分是平原。环形山主要是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形成的。
    (5) 月球昼夜温差大,没有空气和液态水,也


    交流讨论,积极回答。




    自由交流回答。


    认真听讲。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学习经 验,了解关于月球的一些知识。


    没有生物。

    3.太阳概述。



    恒星 本身发光发热的天体

    行星 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

    卫星 绕着行星运转的天体

    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太阳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能量源泉。
    播放视频《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模拟》


    太阳是一个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从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表面经常有变化,这就是太阳活动。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
    太阳的体积约是地球的 130 万倍,质量也比地

    球大的多。



















    观看视频








    了解并认识太阳


    太阳黑子就是太阳表面的黑斑,实际上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大小和多少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 志。
    探索二: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观察几组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照片,你有什么发现?
    在维恩图上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探索三:模拟实验
    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为什么看上去大小差不多呢?
    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找一找原因。

    实验材料:观察纸筒、大小不同的两个圆纸片。
    播放视频《比较太阳和月球的不同》实验步骤:
    (1) 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保持观察纸筒的位置不变。
    (2) 在观察纸筒能观察到的范围内,选择小圆纸片的位置,并保持不变。
    (3) 移动大圆纸片,观察大圆纸片移到多远距离时,看上去和小圆纸片大小差不多。
    实验现象:

    大圆纸片距离观察纸筒较远时,才能看上去和小圆纸片大小差不多。
    实验分析:物体距离观察位置越近,看起来越




    自由描述发现。












    学生回答距离远等原因

    观看视频



    学生在维恩图中已经写下很多自己了解的信息, 他们积极地展示自己的“知识渊博”。教师需组织好“科学分享会”,提醒学 生,科学家们在工作时也会像这样分享和交换信息。



    模拟实验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该环节是学生首次接触模拟实验,教师需要和学生交流模拟材料所模拟的对象以及模拟实验证明猜想的过程,结合实验结果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模拟实验是在做什么,才能积极思考,提出感兴趣的问


    大,反之看起来越小。

    实验结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要比月球到地球的距离远的多,所以看上去大小差不多。

    题。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师点拨:

    1. 相同点:都是球体、都在太阳系、都与地球有密切的关系、都有引力。
    2. 不同点:太阳质量巨大、引力大、恒星(发光发热)、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表面由大量氢气和氢气组成……
    月球质量小、引力小、真空、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运转)、本身不发光发热、表面由岩石构成……
    研讨二:关于太阳和月球,你还想知道什么?
    拓展视频《4 分钟了解,太阳系到底有多大,边

    缘又在哪里!》
    根据维恩图的记录,学生组织语言对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描述。








    描述一下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
    该环节主要内容是提问和小结。“科学讨论会” 的形式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提醒学生,科学家在探索结束后也会像这样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是一颗恒 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太阳和
    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 在科学探究中,能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空间问题;能利用维恩图整理信息,比较两个
    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3.1 仰望天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内的知识,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他们缺乏一定的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1.在上新课之前,可以通过布置课前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和这部分知识有所接触,教师也可以通过作业结果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程度,为新课学习做一个好的铺垫。2.在新课的进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交流作业的结果,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仅作为一个引导者。3.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呈现出与太阳和月球有关的图片、动画和影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印象。4.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用天文望远镜或普通的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把课上得生动和精彩。同时由于是非地理专业的教师,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只是停于表面,对于学生在课上和课后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解答,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缺乏新的方式方法,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积累。引导性的问题
    的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待于进一步

    教学反思


    的摸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课题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生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对影子已有了基本的认识,知道影子在光源的反方向,有阻挡物

    才会有影子,影子和阳光有关系,等等。但是对于影子的变化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
    学情
    大,有一些同学了解的较多,有一些则知之甚少。
    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

    响。当太阳位置的方向改变时,影子就会发生长短和方向上的变化,这个变化存在一定的规

    律,但学生并不能准确地认识到这样的规律,总体认知还是比较零碎的。

    科学概念目标

    1. 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 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 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 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学习
    2. 能根据观察记录纸上的信息,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目标
    科学态度目标

    1. 愿意参与小组活动,主动承担小组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

    2. 在实验观察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对科学观察活动保持较高的兴趣,积极投入到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体会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规律,设计计量时间仪器,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

    2. 体会技术发展对认知自然规律的推进作用。
    重点
    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认识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难点
    日晷方向与太阳方向的对应;根据简易日晷的记录阐述影子变化规律;根据影子变化规律,

    解释太阳位置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展示课件,你知道影子吗?玩过影子的游戏
    知道,玩过或没
    学生对影子并不

    吗?
    玩过。
    陌生,课前利用

    影子游戏:让学生在教室外走廊上玩影子游

    3~5 分钟时间让

    戏,可以是踩影子、追影子、变影子等,也可

    学生体验影子游

    以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影子的变化。

    戏,让学生获得

    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阳光下,物体会产生

    影子变化的直接


    影子。影子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你们认为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播放视频《影子的秘密》

    一天中,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吧。板书课题(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可长可短观看视频
    (1) 影子在太阳的反方向
    (2) 早上的影子很长
    (3) 影子有时候长,有时候
    短。
    感受,有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聚焦环节的表达。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认识日晷
    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易的日晷,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日”指 “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为“太阳的影子”。
    播放视频《认识日晷》
    探索二、制作简易日晷
    实验材料:记号笔、平纸板、指南针、小短杆、直尺、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
    播放视频《制作一个简易日晷》

    步骤: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的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方向口诀: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探索三:确定方向和记录影子的方法
    播放视频《确定方向和记录影子的方法》

    方法: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地上。也可以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方向口诀:面向太阳,前面是南,后面是北, 左面是东,右面是西。
    探索四:利用简易日晷观测影子的变化
    在纸板的中心,竖直的立上小短杆。小短杆应








    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
    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材料,使同学们认识日 晷,知道是利用太阳的位置来测定时间的。



    通过实验步骤以及观看视频,能够独立或者合作制作简易日晷。



    通过观看视频以及讲解,使学生们掌握如何确定方向以及记录影子的方法。


    尽量保持竖直状态,不能倾斜,否则测量不准


    确。
    按操作步骤完成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
    观测实验,并在
    短。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间隔越
    记录纸上记录数
    短,影子的变化记录会更准确。
    据。
    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早上太阳在东偏北方向,影子在西

    偏南方向;中午太阳在正南方向,影子在正北

    方向,下午太阳在西偏北方向,影子在东偏南

    方向。同时,清晨和傍晚太阳的位置最低,影

    子最长;中午太阳的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实验分析:通过学生的记录与观察,能够发现

    影子与太阳的方向始终是相反的,在太阳位置

    很高时,影子较短,而太阳位置很低时,影子

    较长。

    实验结论: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

    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

    方向相反。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

    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

    最长。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
    交流讨论,并组
    总结太阳下影子

    什么规律?
    织语言描述。
    变化规律以及影

    点拨: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影子在西方,

    子与太阳位置关

    中午影子在正北方向,下午影子在向东方移



    动。同时,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中午影子最



    短。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是随着太阳方



    向的改变而改变的,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



    方向相反。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



    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正午)




    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上午影子由长逐渐变短,中午最短, 下午影子逐渐由短变长。
    研讨二: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说说太阳的位
    置是如何变化的。


    根据变化规律推测太阳位置变 化。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东----南 西
    太阳在天空中的高低变化:低----高 低
    早上影子在西偏南方向,太阳在东偏北方向; 中午影子在正北方向,太阳在正南方向;下午影子就在东偏南方向,太阳在西偏北方向。同时,清晨和傍晚的影子最长,太阳的位置最 低;中午的影子最短,太阳的位置最高。
    播放视频《根据影子确定太阳的方向》







    观看视频
    4.拓展提高
    简易日晷与真正日晷的相同与不同?
    说一说相同和不
    了解日晷更多知

    相同:都是计量时间的仪器,都由晷针和晷盘
    同。
    识。知道简易日

    构成。

    晷与真正日晷的

    不同:

    相同与不同。

    简易日晷晷盘没有刻度,只能根据影子的方向



    和长短大体判断时间。



    真正日晷晷盘有刻度,可以准确的计量时间和



    时刻。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 律,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太阳位置的
    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并掌握和制作简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易日晷的方法,能根据观察记录纸上的信息, 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板书
    3.2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真切感受太阳和影子永无止境的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认识到太阳的运动和影子之间的关系,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们探究的科学道理,意识到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本课的观察实验因为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是以出示教学课件的形式完成的,学生不能亲身体验实验,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我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开展实验探究,获得观测体
    验。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3《影子的秘密》教案
    课题
    影子的秘密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 2 课中已经了解了影子在一天之中的变化情况,知道了影子方向和长短两个维度上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有关系,但是学生依然较难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高低和方向)是如何影响影子的变化(方向和长短)的,这需要学生对影子的成像原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在本课,学生将再一次进行模拟实验,该实验涉及两个变量——阻挡物和光源,并涉及控制

    变量的方法,学生将因此受到一些控制变量法的启蒙。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2. 光源、阻挡物和屏(呈现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3. 光源和阻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变化。
    4. 影子的变化包括方向和大小长短的变化。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实验研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秘密。
    2. 根据实验发现,实事求是地分析光源、阻挡物和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掌握模仿和创作不同手影的方法。科学态度目标
    1. 分工合作,乐于参与,具有探索“影子的秘密”的兴趣。
    2. 积极寻找改变影子的方法,体会创作手影带来的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影子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2. 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光影的世界里,人们对光影规律有各种各样的运用。


    重点
    了解产生影子的条件和过程,通过模拟实验,理解产生影子的要素光源和阻挡物之间是如何

    相互影响的。

    难点
    理解在模拟实验中控制一个变量不变,改变其他变量的方法,例如保持阻挡物摆放位置不

    变,改变光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播放视频《影子的变化》

    回忆第 2 课中制作简易日晷中观察到的影子变化过程。
    一天中的影子方向、长短都会随着太阳的改变
    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回顾, 可以唤醒学生关于影子的印象记
    忆。教材的聚焦


    而改变,生活中,除了阳光下的影子,开灯后房间中的影子,打开手电筒后产生的影子,都是常见的现象。那么,影子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
    既然我们都不清楚,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影子的秘密”(板书“影子的秘密”)。
    (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有光和物”“物体会挡住”“光是从上往下照” 等等答案。
    问题问题 1“影子怎么形成的?” 确定产生影子的条件;问题 2“有了影子后,影子怎么变化?”, 学生认知困难, 引出本课探索任
    务。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产生影子
    实验材料:手电筒、木圆柱。

    想一想:不同的材料模拟的是什么?它们对影子的产生起了什么作用?
    操作:利用实验材料做模拟实验,产生影子。




    打开手电筒,看到影子。 关掉手电筒,影子消失。
    打开手电筒,没有影子。


    像电灯一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 阳、点燃的蜡烛、发光的萤火虫等都是光源。木圆柱模拟的是遮挡物。
    桌面模拟的是投影面。
    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按照操作完成实验,注意观察影子的变化情况。
    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产生影子需要三个要素——光 源、阻挡物、 屏,以及三者形成影子的过程。在该环节中,加入了正方体木块和球形木块,是让学生体会阻挡物的不同,会制造出不同的影 子,给第 6 课
    《地球的形状》中的模拟实验 2
    (月食时,地球投影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球形 的,而不是其他形状)做知识铺垫,同时让下面



    注意:影子所在方向与光源的方向总是相反。下列哪些物体是光源?
    点拨:点燃的蜡烛、太阳、萤火虫等是光源, 月亮、镜子等不是光源。
    探索二:让影子发生变化
    实验材料:手电筒、木圆柱。 想一想影子怎样才能发生变化?
    操作:利用实验材料继续做模拟实验,让影子发生变化。
    播放视频《研究影子的产生和变化》探究(1)光的照射角度与影子的变化
    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光源直射遮挡物时,影子短;光源斜射遮挡物时,影子长;斜射的角度越小,影子就越长。
    探究(2)光照射物体的不同侧面影子的变化。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同一个物体,得到的影子的形状会不同。
    注意:并不是从不同侧面照射物体时,所有物体的影子都是不同的,例如,球体无论从哪个侧面照射,其形成的影子都是球形的。
    探究(3)物体与光源的距离远近与影子的变化






    根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判断。



    思考让影子变化的方法并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完成验证。
    观看视频,熟悉视频中的操作方法。



    按照制定的方法完成操作内容, 观察影子的变化情况。
    的探索环节只研究光源和阻挡物的摆放位置的变化。



    改变影子的方法分为两大类—— 改变光源的入射角度和改变木圆柱的摆放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通过改变光源来改变影子。在实验分享环节中, 启发学生思考改变阻挡物(可以竖着放,也可以横着放)来改变影子的办法,再给学生机会去体验。这样的流程下来,学生会将光源和阻挡物对影子的影响掌握得比较透彻。

    影子的大小和遮挡物离光源的远近有关。遮挡物离光源近,影子大;遮挡物离光源远,影子小。
    探索三:手影游戏

    学生非常喜欢这个活动,他们会在教室里自由活动,学以致用的


    通过改变手形,我们可以变化出许多有趣的手形,比一比看,谁表演的手影更有趣?



    手影原理:光沿直线传播,在屏上用手挡住光的部分就是黑的,其余地方就是
    亮的,因此形成了影子。不同的手势能构造出不同的形象。
    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手影》


    想象物体形状, 用两个手模拟出来,比赛谁做的更好看。






    观看视频
    通过改变阻挡物的方法来制造不同的手影。例 如,改变手型, 用舌头和脚来制造影子等。通过改变光源来制造手影,将手电筒的光,从侧面或者从上往下去照射阻挡物等方 法。他们还会找到不同的“屏” 来接收影子,墙面、桌面、地 面、窗帘、门都成了影子的幕 布,学生在手影游戏中将光影原理内化和吸收。在该环节,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不要将学生限制在座
    位上。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点拨:

    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屏(能够呈现影子 的物体,如墙面、地面等),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研讨二:影子可以发生哪些变化?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组织语言,学生能正确表达影子产生所需的条件,影子
    可以发生的变
    第 2 个问题,影子可以有哪些变化,主要是突出影子的特征。教师可以追问,产
    生影子变化的原


    点拨:

    (1) 方向的变化: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光源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在背光的一面。
    (2) 长短的变化:物体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照射角度的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 短,随着光源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
    (3) 形状的变化:当物体不同侧面的形状不同时,从物体不同侧面照射就会得到不同形状的影子;即使相同形状的侧面,从不同角度照射也会得到不同形状的影子。
    (4) 清晰度的变化:物体离光源远时产生的影子的清晰度要低于离光源近时产生的影子,例如: 我们离路灯远时,产生的影子模糊,走近时, 产生的影子清晰。
    研讨三:想一想,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变化有
    什么关系?
    点拨: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
    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化。

















    交流讨论
    因,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习的办法——改变光源和阻挡物,从而评价学生对光源和阻挡物对影子的作用过程的掌握情况。第 3 个问题,需要将本课的模拟实验回归到太阳位置变化与影子变化的关系上。
    4.拓展提高
    观察云
    仰望天空,天空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云朵,你注意到了吗?
    点拨: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当云遮挡住太阳,我们立刻会感觉到天色暗淡下来,这是因为云作为遮挡物挡住了太阳这个大光源,而我们之所以感觉周围天色暗了下来
    是因为我们正处在云的影子(投影区)内。


    注意到了



    请同学们在课后去观察云朵,看看有什么样的
    云朵,这些云朵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课后观察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我们进行的模拟实验中我们知道了光源和阻挡物对影子变化的影响。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和阻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变化;影子的变化包括方
    向和大小长短的变化。因此,我们更好地理解

    了太阳的位置变化对影子变化的影响。

    思考小结内容, 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3.3 影子的秘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模拟实验,再联系前面做过的观测日影实验,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一些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都蕴涵着科学道 理,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由此活动进入对光源的认识和学习。我首先说出光源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概念寻找平常知道的光源,如电灯光、太阳光、激光 等。在这个讨论中,有学生提到了月光是光 源,针对这种情况,我特别引导学生讨论它究竟是不是光源,并说明理由。从而对光源这个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理解光源概念后,就可以再加深对影子的研究。由于教室光照较强,学生在做模拟实验时受到了一定的干扰。另外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能布置学生回
    家做手影游戏。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
    课题
    月相变化的规律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 化,如有时候呈圆形,有时候像小船一样呈弧形,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 来,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他们甚至会表达“一月是扁的,八月是圆的”,将月相变化规律放在一年中去界定,原
    因是他们没有在一个月的周期里持续观察月相。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2. 能对图片信息进行正确处理。
    3. 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3. 乐于征求小组组员意见,尝试多种方法调整月相图片排列顺序。
    重点
    了解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规律
    难点
    通过多种途径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1、“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总是那么让人着迷,这里的“圆缺” 指的是什么?
    【提示】

    “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是月球反射太阳光的面积多少导致的月相变化。
    2、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月相变化产生的原因。
    3、月相就是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
    根据照片,说说月亮和太阳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展示照片)


    回答






    看视频交流

    回答:月球有月相变化,而太阳则没有。
    虽然学生在二年级时接触了月相,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依然对“月相” 这个名词比较陌 生,他们通常描述为“月亮”,为了方便后面的教学, 教师需要给学生明确“月相”这个科
    学概念,“月相”





    4、引导学生回顾二年级学过的月相相关知识: 还记得月相有哪些变化?
    【提示】

    有时是圆的,大多数时是不圆的,而且这种变化有一定的时间性。
    5、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我们一起来学习《月相变化的规律》,板书课题。
    回忆交流






    思索
    这个科学名词的掌握与否是本节课进行科学交流的前 提。教学中还发 现,在回答月相规律时,一部分学生可能回答“一日二日很弯,慢慢变 圆”等,对月相的表述比较清楚;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知困难,故引
    出本课探索任务。
    2. 科学探索
    一、活动 1:了解更多的月相
    1、观察左边的月相图片,哪些是你曾经观察到的?哪些是你没有观察到的?(展示图片)


    2、给这些月相照片分类。

    3、这些月相每个月都有,你听说过它们什么时候出现吗?
    【提示】

    (农历)十五有圆月、月初和月末是月牙(弯月)。
    二、活动 2:给月相图片排序
    1、发放月相图片

    2、任务:根据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来进行排序。

    3、方法:哪些月相先出现、 哪些月相在中间、哪些月相在最后,然后再排序。




    观察,分类





    交流






    认真听
    设计该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月相是由于月球有一部分被太阳照亮形成的,这不但为接下来的探索做知识铺垫,同时也能让学生对三个天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了解更进一步。



    让学生在给月相排序的活动中,认识月相变化规律。


    4、要求:排序好的小组可以去参考其他小组的


    排序,及时修正自己的排序结果。
    看视频,注意观

    通过图片、视频等
    5、观看视频,注意观察月相变化顺序。

    途径发现和描述月
    6、播放视频,注意观察照片排序

    7、展示正确的图片排序,让学生调整自己的排
    自己调整,交流比较
    相变化规律
    序。


    8、引导学生组内交流:我们的排序有什么相同


    和不同?


    【提示】


    共同点:从缺到圆,再到缺。(从圆到缺,再


    到圆)




    通过制作月相动感
    不同点:有的排成圆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图片描述月相变化
    三、活动 3:制作月相变化纸牌
    认真听
    规律。
    1、制作过程

    学生非常喜欢这个
    ①将月相图片按“月初—月中—月末“的顺序

    活动,该活动借鉴
    叠好,用夹子夹起来。

    了制作动画片的形
    ②快速地翻动,我们就可以看到月相在一个月

    式,将静态的月相

    内的连续变化了。
    看视频学制做动手操作
    变化排序变成了动
    态的变化手册,就
    2、播放视频:月相变化纸牌制作。

    像看动画片一样看
    3、赶快动手试试吧,快速翻动,是不是看到月

    月相变化。
    相在变化?


    3. 交流研讨
    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交流讨论
    通过本课探索,学




    生已经充分认识到月相会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满足一定的时间规律。能够
    对月相的变化规律



    进行总结,组织语

    【提示】
    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亮面面积逐

    言表达。(教材并

    不要求学生得出很

    渐变大,直至满月。

    精确的结论。)


    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亮面面积逐

    渐变小,直至朔月。


    4.拓展提高
    作业布置:观察月球的运动
    观月时,我们可能会看到天空中有一些明亮的
    课后完成
    由于条件受限,在本课中只能利用图片来探索月相变化规律,故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观察记 录,验证本课的结
    论。

    星星(亮星)。我国古人十分智慧地用亮星来


    观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运动变化。你也可


    以试试,在不同时间,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


    星位置有何不同?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月内,月相

    思考小结内容,巩

    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在科学探究中,能通过观
    固学习知识。

    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


    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


    律; 能对图片信息进行正确处理; 能根据一定


    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


    使我们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


    月相的兴趣。

    板书
    3.4 月相变化的规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平时的观察,通过逻辑推理,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兴趣。
    本节课我认真读教材,专心设计教学活动、准

    备课件、并向老前辈们多次请教,多次修改并

    教学反思


    确定整个教学环节,上了多次试教课后才上公开课,最后才来上这节课。通过这样的磨炼, 感觉进步很大。但是,上下来发现还是不满 意,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1.教师讲解过多, 教师要时刻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也是整堂课气氛不活跃的主要原因。2.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或者是提出问
    题。3.缺少板书,如用 PPT,最后课堂总结时, 可以采用填空的方式进行罗列,提高课堂的实效性。4.对课件的处理还不到位。5.在知识
    上,学生对于画一个月的月相还有一定困难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5《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案
    课题
    月球-地球的卫星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关于月球的知识,但是月球还有很多“秘密”吸引着学生,例如环形ft的形成原因,月球的背面是什么样的,月海盆地又是什么样,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所不了解的。至本课,学生对于模拟实验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可以利用本课的模拟实验情况对
    学生的模拟实验能力进行评价。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2. 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ft。科学探究目标
    1. 观察对比图片,发现月球的特征。
    2. 学会查找资料、整理信息。
    3. 能模拟制作环形ft,认识环形ft特点。科学态度目标
    1. 保持探索月球秘密的好奇心和兴趣。
    2. 积极搜索整理信息资料,乐于与同学分享。
    3. 接纳别人的观点,善于分享和敢于修正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不懈努力,人类对月球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
    2. 认识到月球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进而更加珍惜爱护地球环境。
    重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照片、查找资料和模拟实验三种方式去更加深入地了解月球。
    难点
    探索环形ft的成因,清楚模拟的对象是什么,实验结果是如何证明环形ft成因的,更加透彻

    地掌握模拟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1.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月球,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星球。通过观察,你对月球了解了哪些?
    【提示】

    ★月球是圆的

    ★有月相变化

    ★看上去和太阳大小相似

    ★有环形ft



    回答交流




    认真听与思考
    通过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月球的秘密。


    2.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一直都以正面对着地球,它的背面始终是“神秘”的。2019 年,中国“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月球有很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例如,
    ①月球是一个怎样的星球?

    ②月球还有什么秘密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月球-地球的卫星》,板书课题。(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2. 科学探索
    一、观察照片

    在该环节可以多展

    导入:借助照片,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月

    示一些天体(以月



    球为主)照片,并

    球。(展示图片)

    说明拍摄这些照片



    观察、对比、发现、交流
    的航天器的名称、拍摄时间。例如, 科学家通过“嫦娥四号”拍摄的照

    1.活动要求:

    片,了解到月球的

    简单对比一下月球的正面和背面,你观察到了

    背面是怎样的面



    貌,这样可以加深

    什么?

    学生对技术进步推

    2.观察结果:

    进科学研究的体

    正面有很多坑坑洼洼,背面则要少很多。

    会。

    二、查阅资料



    导入:

    教师在课堂上提供

    查阅有关资料,对月球的基本情况又有哪些了

    的时间和资料毕竟


    解。

    有限,所以鼓励学



    生在课前通过各种

    1.活动任务

    途径(查阅书籍、

    ①查找相关资料;

    上网查找等)去收

    ②制作月球小档案;

    集月球的“秘

    ③交流小档案。

    密”,并制作月球

    2.教师提供相关资料

    小档案,这样可以

    (1)月球的地形主要有两种:月海和环形

    充分调动学生课外


    ft。
    看老师提供的各
    的积极性,收集到更多有趣的“秘 密”。查找资料环节,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采用去学校图书馆上课等更加新颖、丰富多彩的方式,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模拟实验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环形ft的成 因,很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为了验证,只能进行模拟实验,收集相关的论证证明解 释。在该环节,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模拟实验整体设计能力,从提出问题到设想原因,再到模拟实验的操作和模拟实验如何证实猜想,都可以让学生去做,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能 力。本课的三个活动都需要提醒学生
    月海,是指月球月面上比较低洼的平原。用肉
    种资料,提取月
    眼遥望月球有些黑暗色斑块,这些大面积的阴
    球主要信息,填
    暗区就叫做月海。
    写月球小档案
    环形ft,是月球表面布满的大大小小圆形凹
    里。
    坑,又叫“月坑”。

    (2)从视频中又了解月球哪些知识?记录在

    月球的小档案里。(播放视频)

    (3)给学生在提供一些资料卡片








    整理交流评比
    3.整理我的月球小档案

    三、科学实验:模拟制造环形ft

    导入:月球上的环形ft是怎么形成的?

    1.实验材料

    托盘和细沙。大小不同的球

    2.讨论
    分析材料的作用
    这些材料用来模拟什么?

    【提示】

    托盘和细沙——模拟月球

    大小不同的求——模拟陨石、流星等

    3.实验过程

    ①把细沙平铺在托盘里

    ②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

    ③试着撞击出大小重叠的“环形ft”
    观看实验视频,
    ④借助镊子等轻轻取出大大小小的球
    完成环形ft的模
    播放实验视频《制作环形ft》
    拟制作。交流实
    4.实验发现了什么?
    验现象。
    【提示】



    托盘的细沙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坑,有的大坑

    及时更新维恩图。
    套小坑,有的坑与坑是重叠的。


    5.把制造的环形ft与真实环形ft比一比,能得


    出怎样的结论?(展示对比图片)
    比较,得出结论





    结论:月球上的环形ft有可能是小行星、彗


    星、陨石等撞击形成的。
    画图
    更新维恩图

    6.记录环形ft模拟实验后的“月球表面”


    7.把我们知道的月球特征填写在第 1 课的维恩


    图中,月球和太阳有哪些不同呢?


    太阳是恒星,会发光。体积大,质量大,是


    气态恒星。


    月球是卫星,不会发光。月球体积小,质量


    小,

    表面是固体,有环形ft。
    填写“活动手册”

    8. 关于月球,我们还关心什么问题?把它写


    下来。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通过前面的探索,我们知道了月球的哪些特征?
    (1) 月球的运动:围绕地球逆时针运行,即自西向东运行。
    (2) 月球的基本数据:月球的年龄约 45 亿年; 月球的直径大约是 3500 千米,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 1/49;月球的引力大约是地球的 1/6。
    (3) 月球的表面特征:月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是环形ft和月海。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也没有水。
    研讨二:根据我们查找的月球资料,月球适合
    人类居住吗?
    第一,水、氧气、温度、食物等人类赖以生存
    交流讨论












    不适合
    通过本节课的学 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月球的知识, 这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 学生能够自己组织语言对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回答。


    的最基本的资源都不具备。第二,昼夜温差很大,可达三百多度。第三,没有大气层。第 四,受地球引力而来的小行星会直击月球。
    所以人类不适合在月球生存。


    4.拓展提高
    月球除了夜晚给地球提供“光明”之外,还有哪些影响?
    【提示】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有许多方面,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是潮汐。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可以使地球上的海平面升高或下降,形成有规律的涨潮和退潮。
    2.通过视频了解一下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播放视频)





    读资料




    看视频
    了解更多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ft。在 科学探究中,观察对比图片,发现月球的特征; 学会查找资料、整理信息;能模拟制造环形ft,认识环形ft特点,激发了探索月球秘密的
    兴趣。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3.5 月球-地球的卫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环节上,在了解月球科学知识的同 时,我更加着重于对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比较整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 中,学生们的课前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这就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通过今天的学习,大

    教学反思


    家了解了许多知识,但还有很多知识我们没了解到,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观察月球并且有计划的记录,多查阅课外资料。
    在这节课中,我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基本的资料的判断有误,对学生的能力作了过高的评价。这说明自己在备课这个环节上还应该下功夫,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将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反思,总结自己的得失,努力学习,逐步提高自
    己的教学水平。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6《地球的形状》教案
    课题
    地球的形状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地球仪等对地球形状已比较了解,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科学探究目标
    1.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2. 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科学态度目标
    1. 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
    2. 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 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

    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

    科学认知的帮助。
    难点
    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同学们,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这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那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
    利用天文望远镜、卫星、航天等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明地球和太阳、月亮一样都是球体。2003 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 5 号” 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 14 圈。
    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么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验证《地球的形状》。


    球形



    认真听




    思索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地球是球形的前认知,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所以本课需要做一个情境铺垫——“然而在古代,人们不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在古代,人们没有那么高的科学
    技术,是无法知道




    地球全貌的,所以“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引导学生们将自己代入古代人的视野,进而
    引发思考。
    2. 科学探索
    1、穿越时空,让时间回到很久以前。如果我

    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并让他们到室外去观察天空、大地。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会发现,天空虽然很高很广 阔,但却有弧度, 地是十分平坦的, 是没有弧度的,于是学生会提出和古人一样的想法,天是圆的,地是方 的。只有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将学生代入古人的角 色,才能去提出猜想并寻找证据。 “天圆地方”是一种朴素的科学猜 想,支撑的证据是人们在生活中的直接观察。


    通过模拟实验,猜想地球的形状可能是球体——地圆

    们是古人,当我们站在大地上时,你能猜测出
    把看到的的现象

    地球可能是什么形状吗?引导学生回答。
    描绘出来。

    (1)很久很久以前,大多数人认为天是圆


    的,地是方的。这和人们观察到的现象基本相


    同。天好像一个穹顶,盖在地上,大地是方形


    的。
    认真听

    (2)有一些现象,却让一部分人推测地球可


    能是球体。


    ①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到远方驶来的


    船,总是先看到帆顶,然后才看到船身。


    ②月食时,地球投影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


    的。


    【拓展】


    月食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遮挡了太阳的光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


    球上,便形成了月食。


    2、引导学生运用模拟实验证明地球是圆的猜





    (1)实验 1:模拟行船
    观看视频

    A.实验材料:大球(如篮球等)、船模、桌


    子。
    学生用实验材料

    播放实验视频
    做模拟实验,进

    B.分析材料用途
    行观察与推理分





    大球模拟地球,船模模拟帆船,桌面模拟平

    说。
    设计意图:虽然 “天圆地方”的猜想能应对人们关于地球形状的疑问, 但是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特殊现象却不支持这个猜想。这两种典型的“反例”现象,就是海边的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驶来的 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出现月食时,地球的投影总是圆形的。学生对这两个现象是不容易理解的, 教师可以用照片或者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模拟实验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提出地球是球体的猜想。










    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通过他的
    面。

    C.实验过程

    让船模分别在球面上和在平面上模拟前进和后

    退,分别观察现象。

    D.温馨提示

    ①船在地球仪上航行时视线要与地球仪的顶端

    保持水平。

    ②船在桌面上航行时视线要与桌面保持水平。
    得出结论
    ③重点观察桅杆和船身的变化。

    3、实验发现

    ①当船模在球面上模拟时,先看到帆顶,再看

    到船身。

    ②当船模在平面上模拟时,是一直都能完整地

    看到船身的。

    实验说明:地球是圆的。

    (2)实验 2:模拟月食
    观看视频
    A.实验材料:正方体、乒乓球、手电筒、纸板



    播放实验视频
    学生用实验材料
    B.材料用途分析
    做模拟实验,进
    正方体和小球模拟地球,手电筒模拟太阳,纸
    行观察与推理分
    板屏模拟月球

    C.实验过程

    三个同学合作,打开手电筒,让正方体和小球

    的影子分别投到屏上,观察影子的形状。


    得出结论
    D.温馨提示

    注意:手电光和正方体、屏在同一条直线上。

    E.实验发现

    用正方体模拟地球时,投影(月食)是正方形

    的,而用球体模拟地球的时候才能观察到圆形



    或者圆弧。

    实验说明:地球是圆的。
    3、虽然有现象能表明地球是球体,但古代的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接受这个观点。
    1519 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开始朝着一
    个方向航行,3 年后他的船队回到了出发地。从此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这是人们认识地球形状比较科学的直接证据。
    3. 交流研讨
    1、通过模拟实验,你观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说明地球是球体?
    【提示】

    ①只有地球是球体,才能先看到船帆。

    ②只有地球是球体,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才能是弧形(圆形)。
    2、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体的?

    【提示】

    天圆地方→海边先看到远处船帆;看月食地球影子是弧形→推测:地球是圆的→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确证:地球是球体。
    交流讨论







    说一说认识的过程。
    问题 1 重在锻炼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有根据地去论述的能力,看重学生的讲解是否结合了模拟实验的观察,推测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问题 2 是一个小结性的问题,需要学生总结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 程。可以用口述表达、思维导图、流程图、鱼骨图等形式总结人们对地球
    形状的认识过程。
    4.拓展提高
    1、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2、古代埃及人认为高高的大山支撑着天空, 而星星则从天上垂悬着。
    3、张衡的“浑天说”:“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4、毕达哥拉斯认为地球是圆的,因为他认为


    阅读资料

    拓宽知识面


    只有圆球在所有几何形体中最完美。
    5、查阅相关资料,哪些具体的科技活动能证明地球是圆的?


    培养查阅资料能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在科学探究中,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
    过程。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3.6 地球的形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我通过课件展示、课本文字、图片和做模拟实验等方式向同学们全方位展现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在课上,各小组在做完实验后都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在汇报员汇报结束后,进行补充。所以这节课对地球的形状知识的掌握,放手让学生自学、汇 报、讨论、检查、得出结论。最后我对整节课内容做了总结,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足是教学环节多,时间非常紧凑,多数内容由我表述或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缺少与
    学生的互动。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7《地球-水的星球》教案
    课题
    地球-水的星球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到地球有很多的水,例如一望无际的大海、滔滔不绝的江流……那么这些液态水到底占到多大的比例呢?学生并不了解。水资源对于一个星球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这一
    点学生还没有深刻地认识。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
    2. 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3. 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科学探究目标
    1. 能耐心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
    2. 能用数格子的方法量化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科学态度目标
    1. 观察细致,乐于合作,勤于思考。
    2. 认同以量化方法进行观察比较的科学准确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知道水资源对于人类的意义,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 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带领我们认识更多的地球秘密。

    重点
    了解地球的水域种类,定性定量地感受“地球是一个有丰富液态水的星球”,理解水资源的

    重要性。
    难点
    通过量化的方式对比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1、利用维恩图导入:太阳和月球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2、地球和太阳、月球相比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提示】





    回顾、查看维恩图
    本单元是太阳、月球和地球单元,前面 6 课学生已经充分了解了太阳和月球的特征,在聚焦环节,让学生仔细比较三个天体的不同,聚焦地球的独特。学生会回答
    “地球有水、生


    地球有水、生命、空气等。

    3、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水资源特点。

    导入:从图片上看地球,地球就像一 个“水的星球”。(展示地球图片)
    (1) 先介绍了解陆地概念

    地球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叫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面积广大的陆地称大陆;四周被海水包围的小块陆地称岛屿。
    (2) 与太阳和月球相比,地球最独特之处是拥有着丰富液态水。
    思考:

    地球上有多少水?

    水对地球的意义是什么?
    今天一起来学习《地球-水的星球》(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比较回答








    认真听







    思考
    命、空气、适宜的温度、万有引力” 等,其中,再让学生选择最独特的一个特征,教师要板书,提示学生“地球有水,而且十分丰富”。
    2. 科学探索
    一、探索:观察地球仪

    该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特征。学生会发现地球有很多特点,绿色的平原、棕色的山峰;平原比较低矮、山峰高耸入云。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地球的水资源,让学生去发现地球仪上哪些地方的水资源分布比较密集,可以观察到的水域有哪些,学生会注意到海洋集中了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河

    播放视频《观测地球仪》
    观看视频

    1、什么是地球仪?


    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


    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


    型。


    2、地球仪上颜色表示什么?
    认识观察地球仪

    蓝色代表海洋,颜色越深代表深度越大;白色
    的形状、颜色、

    代表冰川;黄色代表陆地,颜色越深地势越
    符号

    高。


    3、在地球仪上人们除了用不同的颜色,还用


    各种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


    家和城市等。





    流湖泊也有水资 源。让学生关注海洋面积的大小,提示学生可以用手去估测等。在学生充分地观察地球仪 后,他们对于地球的特征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这些水存在于不同的水域之中。












    学生观察地球仪 时,已经发现了地球的液态水十分丰富,但是学生很难从地球仪上去比较海洋和陆地的面 积,因为地球仪是立体的,很难平面的将“地球”全部呈现在面前。但平面的世界地图可以
    4、通过地球仪,你观察到了什么?注意:观

    察时一定要结合图例判断哦。

    5、地形地球仪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地球的地貌
    观察地球地貌特
    特征,如海洋、陆地、山峰、江河、湖泊等。

    你发现地球有哪些特点?

    【提示】

    地球有绿色的平原、棕色的山峰,平原比较低

    矮、山峰高耸入云,还有丰富的水资源等。

    6、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水域有哪些?




    观察水域特点
    【提示】

    河流、湖泊、海洋、冰川、水库等。

    二、比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

    1、耐心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

    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




    【提示】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有什么办法比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大



    小?

    【提示】

    数格子比较。

    (1) 准备材料:一张透明计算纸和一张世界地图。
    (2) 操作过程

    ①将透明计算纸覆盖在地图上

    ②将透明计算纸的格子线与地图边框对齐

    ③数出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所占的格子数

    (3) 思考

    ①怎样数不容易遗漏格数?

    ②遇到半格、小半格、大半格怎么办?

    3、观看视频:怎么数格子

    ①用横着数或竖着数的方式进行

    ②超过半格记一格,不到半格不计

    ③以打“√”的形式将海洋的格数全部勾出来,再统计
    ④以打“✘”的形式将陆地的格数全部勾出来,再统计
    4、数格子统计表



    5、活动结论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29%,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71%。
    6、查看太阳和月亮的维恩图,地球和它们有

    什么相同和不同?




    数格子,比较陆
    做到这一点,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地球上所有的陆地和海洋,进行粗略地比较,但这依然不能准确地说明,于是产生了定量分析的需求。






    教科书上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
    ——数格子。这个操作并不太难,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这个活动,活动的难点主要是数格子的精确性,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数,不是整格的要适当拼凑成整格,不遗漏也不重复数。在分享环节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数字,但是要引导学生明确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相比,海洋面积大约能多出多少,从而理解地球是一个水的星 球。
    地面积和海洋面
    积大小








    填写统计表




    数格子得出结论





    【提示】

    相同:球体、行星

    不同:有水、有生命、有空气



    比较地球与太阳与月球的不同点

    3. 交流研讨
    研讨一:通过观察,你知道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大小有什么特点?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29%,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
    研讨二:你认为地球上有丰富的液态水会带来
    哪些好处?
    【提示】

    ①植物、动物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
    ②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
    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
    第 1 个问题是小结性的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联系观察结果并实事求是论述的态度。第 2 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水圈对地球的重要性。
    4.拓展提高
    1、科学家在探索太空时,把星球上有没有水的存在当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因为有水就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水是生命之源, 生命起源于海洋,有水才有存在生命的可能。
    播放视频《寻找外星生命先找水》

    ★一个人可以十几天不进食,但不能几天不喝水。
    ★摄入大量的水对人体几乎是无害的。

    ★一个健康的成人每天约需 2.5 千克水。

    2、水对于我们人类这么重要,你觉得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
    3、小朋友,你还想知道地球的哪些方面的知

    识,快去查查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观看视频





    拓宽知识面









    培养兴趣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液态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星球;地球陆地表面有河 流、湖泊等水体类型;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在科学探究中,能耐心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养成细致观察,乐于合作,勤于思考的
    好习惯。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3.7 地球-水的星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前面的内容连贯起来, 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地球。了解到地球的陆地与海洋以及地球的一些其他特点,认识到液态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观察地球仪与世界地图两个学生自主观察的活动,一些学生因为课前有过观察,所以比较熟悉。在观察世界地图的活动中,学生数方格时间较长,并且最终结果相差较大,这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没能在开展活动前明确方法
    和要求。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 3.8《太阳、月亮和地球》教案
    课题
    太阳、月亮和地球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制作主题海报的热情比较高,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学生的难点一主要在于对主题颜色海报的理解,教师需要讲解清楚什么是主题颜色海报以及具体的安排和评价方法。学生的难点二是对于资料的选择,怎么选择材料,怎么整理和呈现材料,都需要教师的指导。
    通过制作海报,学生能够对本单元的知识,对地球的各方面了解得比较深入。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 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2. 能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更充分全面地认识地球。科学态度目标
    1. 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 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地球相比于其他星球,是十分美妙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重点
    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
    难点
    查找资料,筛选资料,呈现资料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我们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 识。每个天体都有独特的特点,如果让你分别用一种颜色代表太阳和月球,你会选择什么颜
    色?


    认真听
    目的在提示学生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特点。
    2. 科学探索
    一、活动 1:画太阳和月亮
    1、活动要求

    ①画出你了解的太阳和月亮

    ②分别给它们涂上颜色

    ③说明选择颜色的原因

    2、讨论交流

    你在太阳和月亮上画了点什么?

    你给太阳和月亮涂上了什么颜色?理由是什




    听活动要求




    讨论交流
    了解学生对于太阳和月球的认识。


    么?











    了解地球新特点有丰富的资源



    主题海报最主要的就是选择色彩,在该环节,教师指导学生确定小组拟选择的主题颜色及相关材料。



    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该环节需要学生思考海报的大概版面设计,以及在课后如何分工采集资 料。
    3、活动成果展示

    ①各小组选择一幅最好的作品粘到黑板上
    小组评选,全班
    ②由全班同学给这些作品排出名次,按名次给
    交流评比
    小组加分

    二、活动 2: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播放视频《制作地球海报》
    观看视频
    1、导入:

    地球上有很丰富的资源,比如空气、水、土

    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地球与太阳、

    月球相比,十分特别,那么地球应该是什么颜

    色呢?如果我们要制作一张地球的主题海报,

    我们该用哪些色彩呢?

    2、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课前收集资料
    (1)第一步: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

    和文字资料。

    1)收集资料的方式有哪些?

    【提示】

    网络收集、做笔记、图书馆查阅、向长辈请

    教、去天文馆拍照等

    总之,资料可以来源于科学书籍,也可以来源

    于正规的网络资源,还可以是家长或自己拍摄

    的照片。

    2)收集资料时应该注意什么?

    ①判断资料的科学性

    收集的图片应当是实拍的照片,文字资料是可

    以被查验的。如果无法判断,可以请老师帮助。

    ②比较资料

    与同学讨论和比较,从中选取能更好地表现主

    题的图片和文字。

    ③选用资料



    用翻拍、扫描、下裁、摘录等多种方式选择需




























    能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更充分全面地认识地球。
    在该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细致地指导查找资料,选择资料的方法,最好通过案例示范的方式进行,确保学生在课后收集整理资料有章可循。
    要使用的资料。图片需要打印的,请老师或家长

    协助。

    (2)第二步:讨论和确定地球海报的主题色
    小组确定海报主


    1)导入:

    地球海报主题色彩的可以是蓝色、白色、绿

    色、彩色等。主题颜色将决定海报所选择的内

    容。

    例如:

    ①如果选择蓝色,那么该主题海报的主色调就

    是蓝色,主要应表现地球上的蓝色资源,例如

    海洋、河流、冰川、蓝天等。

    ②如果选择红色,则海报的主题就要展示地球

    的红色资源,例如火山、红色枫 林、岩浆等

    内容。

    ③如果选择绿色,则海报的主题就要展示地球

    的绿色资源,例如小草、树木、荷叶、蔬菜等

    内容。

    ④如果选择绿色,则海报的主题就要展示地球

    的绿色资源,例如小草、树木、荷叶、蔬菜等

    内容。

    2)提示

    各组确定主题颜色后,可以继续收集整理资

    料,或者补充资料。
    小组合作制作海
    (3)第三步:制作海报

    1)准备材料:大卡纸、胶水、剪刀、彩笔等

    2)制作过程

    ①根据搜集的材料,给海报设计不同的区域

    ②用画画、贴图片、写字等方式图文并茂地展

    示不同区域内容



    3)温馨提示


    海报的展示交流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将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了解别人的海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更多方面,丰富自己的认知。教师要对学生制作的海报进行评价。
    ①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个区域内容的设

    计,包括材料的收集与选用、文字的书写等。

    ②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文字和图片,用色彩表达
    展示、介绍海报
    我们对地球的认识。
    作品
    (4)第四步:展示与交流海报

    1)每组选派一名同学介绍海报所表达的内

    容。

    2)优秀海报实例




    3. 交流研讨
    1、通过制作主题海报并交流,我们了解到地球的什么新知识?
    【提示】

    地球上有很丰富的资源,比如空气、水、土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
    2、相对于太阳、月球,地球有什么不同的特
    点?
    【提示】

    地球是一颗行星,也是一颗水的星球。地球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上有很丰富的资源,比如空气、水、土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
    3、我们对地球家园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播放视频:地球新的困扰)
    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
    研讨主要是小结性的问题,学生在海报交流环节,已经足够充分地了解了地球的很多特点, 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并且提出新的感兴趣的问题。





    4.拓展提高
    同学们,通过制作、展示和交流海报,我们对




    地球有了足够丰富的了解,更为关键的是,我们掌握了收集、筛选、整理资料和制作海报的方法,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将来学习的知识。
    拓展提高:地球上的水有多少
    很多人认为地球上的水很多,毕竟约 70.8%的地球表面被水覆盖。但要注意的是,表面积不等于体积,地球上水的总质量只占地球总质量的约 0.02%。在右面这张图片中,左侧大一点的水珠相当于地球上所有的水,而大水珠右侧
    很小的水珠相当于地球上所有的淡水。





    观看视频




    拓宽知识面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 颜色也是五彩缤纷的。在科学探究中,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能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更充分全面地认识地 球。认识到地球相比于其他星球,是十分美妙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
    护。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3.8 太阳、地球和月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教 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的学习知识,但多媒体的大量使用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不集中,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加平衡。在认识天体上应多留空间给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
    关于本节课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活动,因为时

    教学反思


    间和教学条件限制,我并没有在课堂上指导学
    生完成,而是安排在课后让学生以小组和做的形式制作,是本节课的遗憾。



    相关教案

    教科版 (2017)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设计,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6.设计我们的小船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6.设计我们的小船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案,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