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教案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教案第1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教案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教案

    展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了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思想。【教学重难点】  讲授课文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分析上,从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列举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导入新课: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朗读课文疏通教学重难点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  2.学生接力翻译,老师提示有关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  3.师:我们初步阅读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理解上有什么困难?  生1:孔子要大家说说自己的志向,曾晳并没有说出什么志向,只是描绘了一幅春游图,孔子还赞成他。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我给提供一个材料,你们可以思考。近代学者杨树达先生评论这幅图时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  生2:杨先生说这幅春游图是太平社会的缩影。  师:对。你们看像不像?  生3:难说。只是几个青少年在野外洗洗澡,吹吹风,唱唱歌,看不出什么太平社会来。  师:要知道,春秋战国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孔子等人对这样的现实不满,期望治世太平。  生1:我想起来了。这幅图不是一般的逛逛玩玩,而是富有象征意义的。  生2:如果是战争时期,谁还有兴致春游?  生3:青少人不去当兵就奇怪了。  师:对。这幅图表达了曾晢的志向,也暗合了孔子的理想。  生1:到底什么志向?有没有自己的努力?  师:要看儒家的基本观念与基本精神,儒家一直有着积极用世的精神,自然有着自己的努力。  生2:好像没有看到怎样努力。  师:儒家不仅积极用世,甚至还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点。若有事有为更好,若无事无为,也要做出有事有为的政绩来。至于怎样努力,毋需交待。  生3:只要描述结果即可。  师:曾晢的用世精神不比前三者差,且表达得比较含蓄,言之有文,行而远矣,教化礼乐寓于其中,所以,深得孔子称道。、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  结构图示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哂之,以其言不让  冉有三年,可使足民,礼乐俟君子非邦也与?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非诸候而何?  曾皙浴乎沂,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典型例题:  1.翻译子路述志的一段文字。  子路急忙轻率地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有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而且又加上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那么,让我仲由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军队勇武,而且使百姓都懂得为人的道理。  2.公西华言志之后,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是什么意思?  答:对于公西华的思想,孔子认为是一个大政治家的见地,只是话说得非常谦虚罢了。主持宗庙会同操办各国国君参加的联合会议,事关重大;公西华还说是小意思,学习学习。讲得谦虚,志向并不小。所以孔子反问,如果这是一件小事,天下还有什么大事呢?孔子不是否定公西华志向,而是肯定公西华具有以礼从政的素养与才干。、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  公西华:更谦虚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讨论:  1.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2.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集体朗读课文。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