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经典常谈》(《诗经》第四)知识梳理及能力训练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5723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经典常谈》(《诗经》第四)知识梳理及能力训练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5723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2 《经典常谈》(《易经》第二)知识梳理及能力训练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试卷 7 次下载
- 3 《经典常谈》(《尚书》第三)知识梳理及能力训练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试卷 6 次下载
- 5《经典常谈》(“三礼”第五)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2022-202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名著阅读 试卷 7 次下载
- 6《经典常谈》(《春秋》第六)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2022-202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名著阅读 试卷 6 次下载
- 7《经典常谈》(“四书”第七 ) 知识梳理及能力训练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试卷 7 次下载
4《经典常谈》(《诗经》第四)知识梳理及能力训练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展开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名著《经典常谈》知识梳理及训练
《诗 经》第四 (学生版)
【知识梳理】
《诗经》的原名叫《诗》,因为书中收录的诗歌总数为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之所以被称为《诗经》是因为被儒家奉为了五大经典之一。“诗”的前身是歌谣。上古时期没有文字,歌谣只能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流传,后来随着文字的诞生,有人将那些流传下来的歌谣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诗”。战国时期,周王室和各大诸侯贵族纷纷没落,职业乐工们也被遣散,很多诗都消失在历史的变更中,但是依旧有三百多篇“诗”被流传了下来,并且被儒家奉为了经典,因此便有了《诗经》。
孔子提倡采用断章取义的简单办法来理解《诗经》内容,并且用“思无邪”三个字来评价这三百多篇歌谣。儒家用《诗经》教化门人,使其明白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教化的具体方法就是风、雅、颂、赋、比、兴,统称为“六义”。
其中,风、雅、颂是诗歌的主要类别。
“风”是国风的意思,即各个诸侯国民间流传的歌谣,如《硕鼠》《伐檀》等,国风是《诗经》的精华所在,一共160篇;“雅”主要是周王室的贵族文人们所创作的歌谣,也有少数民族的歌谣,前者叫“大雅”,后者叫“小雅”,两者一共105篇;“颂”是关于祭祀的歌谣,多为贵族乐工所创作,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赋、比、兴是《诗经》中诗歌的主要创作手法。“赋”是铺排、述说;“比”和“兴”都类似于今天比喻、借喻,只不过“兴”是用在诗句的开头。
《诗经》中的诗在语言形式上,多为四字一句,且多数是隔句押韵;章法上,多为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因此,《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都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朗朗上口,十分容易传唱。
【能力训练】
一、填空题
1.歌谣可分徒歌和乐歌,__________________随口唱,__________________随乐器唱。
2.今《诗经》共__________________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
3.《诗序》有《大序》《小序》。《大序》托名__________________,《小序》约出自__________________。
4.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__________________》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厉了。
5. __________________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
二、选择题
1.《国风》是( )的意思。
A.国官乐 B.国土乐 C.国祭祀之乐 D.国贵族之乐
2.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 )的叫做兴。
A.发端 B.间 C.尾 D.题
3.《诗经》中除了风、雅、颂,还有两篇“南”,分别是( )。
A.《周南》 《召南》 B.《商南》 《召南》
C.《周南》《鲁南》 D.《商南》 《周南》
三、简答题
1.《诗经》的原名是什么?为什么被称为《诗经》和《诗三百》?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什么是《诗经》“六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名著《经典常谈》知识梳理及训练
《诗 经》第四 (教师版)
【知识梳理】
《诗经》的原名叫《诗》,因为书中收录的诗歌总数为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之所以被称为《诗经》是因为被儒家奉为了五大经典之一。“诗”的前身是歌谣。上古时期没有文字,歌谣只能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流传,后来随着文字的诞生,有人将那些流传下来的歌谣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诗”。战国时期,周王室和各大诸侯贵族纷纷没落,职业乐工们也被遣散,很多诗都消失在历史的变更中,但是依旧有三百多篇“诗”被流传了下来,并且被儒家奉为了经典,因此便有了《诗经》。
孔子提倡采用断章取义的简单办法来理解《诗经》内容,并且用“思无邪”三个字来评价这三百多篇歌谣。儒家用《诗经》教化门人,使其明白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教化的具体方法就是风、雅、颂、赋、比、兴,统称为“六义”。
其中,风、雅、颂是诗歌的主要类别。
“风”是国风的意思,即各个诸侯国民间流传的歌谣,如《硕鼠》《伐檀》等,国风是《诗经》的精华所在,一共160篇;“雅”主要是周王室的贵族文人们所创作的歌谣,也有少数民族的歌谣,前者叫“大雅”,后者叫“小雅”,两者一共105篇;“颂”是关于祭祀的歌谣,多为贵族乐工所创作,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赋、比、兴是《诗经》中诗歌的主要创作手法。“赋”是铺排、述说;“比”和“兴”都类似于今天比喻、借喻,只不过“兴”是用在诗句的开头。
《诗经》中的诗在语言形式上,多为四字一句,且多数是隔句押韵;章法上,多为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因此,《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都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朗朗上口,十分容易传唱。
【能力训练】
一、填空题
1.歌谣可分徒歌和乐歌,__徒歌__随口唱 , ______乐歌_______随乐器唱。
2.今《诗经》共___三百一十___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
3.《诗序》有《大序》《小序》。《大序》托名_子夏____,《小序》约出自__大小毛公__。
4.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__诗笺__》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厉了。
5. _____赋_____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的意思。______比_____、__________兴________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
二、选择题
1.《国风》是( B )的意思。
A.国官乐 B.国土乐 C.国祭祀之乐 D.国贵族之乐
2.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 A )的叫做兴。
A.发端 B.间 C.尾 D.题
3.《诗经》中除了风、雅、颂,还有两篇“南”,分别是( A )。
A.《周南》 《召南》 B.《商南》 《召南》
C.《周南》《鲁南》 D.《商南》 《周南》
三、简答题
1.《诗经》的原名是什么?为什么被称为《诗经》和《诗三百》?请简要回答。
______《诗经》的原名叫《诗》,因为被儒家奉为五大经典之一,所以被称为《诗经》;因为书中收录的诗歌总数为305篇,所以又被叫《诗三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什么是《诗经》“六义”。
__《诗经》 “六义”是儒家用《诗经》来教化门人的具体方法,包括风、雅、颂、赋、比、兴。其中,前三者是《诗经》的主要内容,后三者为《诗经》中诗歌的主要创作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