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7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1 动物的行为教案及反思
展开一、教学目标:
(《课标》——课程内容:列举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活动建议:观察动物的取食、争斗等行为,蚯蚓对刺激(如光、热)的反应,蚂蚁(或蜜蜂)的社群行为,鸟类的筑巢与育雏、迁徙行为;手机有关动物的节律行为的资料。
《教参》——1、知道什么是动物行为以及动物行为的生物学意义;2、了解动物行为的几种基本类型:觅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迁徙(洄游)行为。)
知识目标:1、了解动物的行为分类,能列举常见的动物行为属于哪一种;2、理解动物的行为的意义。
情感价值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观察的能力;2、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对动物生命的热爱。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此课选自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这一节在这一章中可以认为是从生物体的外观上来了解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的,而后面的几节则是在生物体的内在调节上去学习的。相比起后面几节来,该节更加的直观,学生的已有知识更加的丰富些。虽然如此,但学生只是在生活中观察到过这些现象,却没有进行过好好的思考其内在的原因过,所以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学生的这些已有知识进行科学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动物行为背后的目的,然后再将这些行为归纳到动物行为里面。
本节课将采用观察蚯蚓应激性的实验引入的方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动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然后再过渡到动物行为上来。在介绍动物行为的时候,采用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图片中的动物在这些情形中发生了什么,而对于学生陌生的动物行为或者是听说过但很少见到的动物行为采用视频介绍的方式让学生更加贴切的去理解动物这种行为的场景。在介绍完十二幅图片的动物场景以后再让学生分析这十二幅图片中动物这些行为的目的,将目的相同的进行归类。然后再对一个个动物的行为进行详细的介绍。介绍完了以后再请学生举例补充动物的其他事例属于哪种动物行为。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蚯蚓应激性实验的演示(投影仪下演示)
1、将蚯蚓放到土壤上面。几分钟后观察蚯蚓的爬动方向。(在放置的过程中进行第二个实验)
2、取一根蚯蚓于培养皿中间,在其身上滴加几滴清水,观察其变化;随后再滴加几滴一定浓度的食盐水,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请学生描述):在第一个实验中,一段时间后,蚯蚓爬到土壤里面;在第二个实验中,当滴加清水时,蚯蚓反应不大,当滴加食盐水时,蚯蚓有剧烈的反应,会试图爬往没有食盐水的地方。
提问:蚯蚓为什么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呢?
解释:蚯蚓是昼伏夜出,在月光下活动觅食的动物,蚯蚓适应了较暗的环境,对它来说亮光是不利的环境,而另一边相对较暗的环境比较适合自己的生存,所以它们就将会试图爬往较暗的地方,在这里蚯蚓会爬向右边或是钻到泥土;在第二组实验中,食盐水对蚯蚓来说浓度太大,会让其细胞失水,是一种不利的刺激,而周围没有食盐水的环境是适合它的,所以当感受到这种刺激时,它们就会试图快速逃离有食盐水的环境。(教师在不足处加以补充)
教师总结:蚯蚓会对外界各种刺激作出相对应的反应,这种反应我们称为应激性。其实不仅蚯蚓有这样的应激性其他的动物也都有应激性。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个体或群体都会作出适应性反应或活动,动物的这些反应和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有许许多多,在了解具体哪些行为之前我们先来看几组照片。
(二)、动物的行为
(1)、描述图片中的场景:
看图片讨论每张图片中的动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每四个场景为一组,分为三组)有些场景学生比较陌生,在学生提供视频介绍,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如射水鱼向水面射水、臭鼬放出奇臭气味、大马哈鱼洄游等)。
(2)、对以上场景进行归类
描述完场景后,请学生思考:动物做这些行为或有这些现象的目的是什么?
哪些行为或现象的目的是相同的,可以归为一类的?
请学生回答:
1、蜘蛛织网、射水鱼射水: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捕捉食物。
师:各种动物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为了适应各自的不同环境在长时间的进化下也就进化出了不同的觅食方法,我们将动物的这种行为称为觅食行为。你们能再举例一些动物的觅食行为吗?
雄斑马决斗、大猩猩捶胸顿足:他们的目的是争夺食物、地盘或配偶等。
师:在动物界,种内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巢区等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这就是动物的攻击行为。若是攻击行为则发生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在这些攻击行为中,有些是动物真正的肉搏,有些则是动物装腔作势来恐吓驱逐对方。而在这里的斗争中动物会严格奉行决斗准则,当弱势一方表现出投降姿态时,另一方见势也就罢休,不再追赶进攻,所以决斗的结果往往双方身体很少受到伤害。这一点我们人类是做不到的,有时候我们人类也该向动物学习。
颜色鲜艳的毛毛虫、臭鼬放出奇臭的气味:他们都是为了逃避敌害。
师: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其中有很多危险是来自企图吃掉他们的天敌,动物会有一套自己的防御策略,这些行为称为动物的防御行为。
孔雀开屏、青蛙鼓起鸣囊鸣叫:他们的目的是要吸引异性,繁殖后代。
师:当动物进入到繁殖期时,动物个体可以借助体色、叫声、气味等来吸引异性,这种求偶活动通常由雄性先发出来以吸引雌性,这样的行为称为繁殖行为。这里除了求偶行为以外还包括与繁殖有关的其他行为,如:鸟类孵化育雏、哺乳类哺育后代等。
蜜蜂、蚂蚁:他们目的是分工合作,生活工作效率更高。
师:像蜜蜂、蚂蚁这样种内各成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的社会性生活想象称为社群行为。除此以外还有灵长类猴子也是如此。
大马哈鱼和大雁:他们的目的是在不同的季节气候里到达更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活。
师:在不同的季节,鸟类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随着季节气候变化而变更生活地区的习性就是鸟类的迁徙行为。而有些鱼类平时生活在海洋中,在进入繁殖期的时候会游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淡水区域去产卵,这样的在周期内定向的群体迁移活动成为洄游行为。
思考动物的行为的意义
动物通过各种行为可以更好的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利于获取食物、有利于逃避敌害、有利于繁殖后代等 。
(三)、练习
(四)、板书
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
繁殖行为
防御行为
分类
攻击行为
觅食行为
社群行为
迁徙和洄游行为
三、意义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 动物的行为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 动物的行为教案,共4页。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社群行为,迁徙行为和洄游行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八年级下册1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科学八年级下册1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