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课时讲义(人教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15.1两种电荷(含答案详解)—九年级全一册同步课时讲义(人教版)
展开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同步教辅之知・讲・练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知・讲・练
15.1《两种电荷》课时知・讲・练
【知识点梳理】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不要相互混淆)
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电荷量(Q):电荷的多少,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 ,简称库,符号是C。
5.验电器:
①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绝缘垫、外壳、底座。
②原理:同种电荷相排斥。
③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静)电。通过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大小的比较大致可以反应物体带电量的大小但不能反应电性(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6.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注意:在判断物体带电情况时,关于“吸引”有两种情况:①带电体(不论正负)都能够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②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7.原子的结构:
①结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周围是绕核高速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的结构是(卢瑟福)核式结构,类似于太阳系(原子核相当于太阳,核外电子相当于行星)。
②原子呈中性的原因: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8.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和一个元电荷的电荷量相等,也就是最小的电荷量,物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它的整数倍,一个元电荷的电荷量是e= 1.6×10-19C。
9.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那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所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
10.物体的导电性:
①导体:容易导电叫做导体。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内部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常见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的水溶液等等。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②绝缘体:不容易导电叫做绝缘体。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等。
【典型例题选讲】
【例题一】如图所示,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与吸管的一端摩擦使其带电,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吸管,吸管两端都能与玻璃棒相互吸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吸管两端都带负电 B.吸管两端都带正电
C.吸管的一端带正电,一端不带电 D.吸管的一端带负电,一端不带电
【答案】D
【解析】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吸管带电的一端与带正电的玻璃棒相互吸引,所以吸管一端带的应该是与玻璃棒相反的电荷,即吸管一端带负电;带电体除了吸引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外,还可以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所以玻璃棒靠近不带电的吸管一端会相互吸引,综上所述,吸管一端带负电,一端不带电,故ABC错误,D正确。
【例题二】通常情况下,下列物品中属于绝缘体的是( )
A.木质铅笔里的碳芯 B.导线中的铜丝 C.钢丝钳把手上的塑料套 D.蓄电池内的硫酸溶液
【答案】C
【解析】
A.木质铅笔里的碳芯其主要成分是石墨,是导体,故A不符合题意;
B.导线中的铜丝,是金属,是良好的导体,故B不符合题意;
C.钢丝钳把手上的塑料套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故C符合题意;
D.蓄电池内的硫酸溶液容易导电,是导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题三】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甲,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乙被吸引,由此我们可以判定( )
A.甲带正电,乙带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C.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 D.甲带正电,乙不带电或带负电
【答案】D
【解析】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用它去靠近甲和乙,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特点说明甲与玻璃棒带的是同种电荷;乙被吸引,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和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可知:乙可能带负电荷或不带电,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例题四】现有:①花生油、②铅笔芯、③水银、④塑料盒、⑤铜钥匙等物品,其中属于导体的是_______,常温常压下属于绝缘体的有_______。(均填序号)
【答案】 ②③⑤ ①④
【解析】
[1]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铅笔芯、水银和铜钥匙是导体。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花生油、塑料盒在常温常压下一般是绝缘体。
【例题五】如图甲所示,有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A的金属球,使A带______电;另外一个验电器B不带电,如图乙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______(填“增大”/“减小”),B的金属箔张开,在这个过程中,有______(填“正电荷”/“电子”)通过金属杆从验电器______(填“A移动到B”/“B移动到A”),使验电器B也带了______电。
【答案】 正 减小 电子 B移动到A 正
【解析】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它会带正电,当它接触A的金属球时,A会带正电。
[2][3][4][5]如图乙,A带正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这是因为B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A上,那么A的正电减少,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电子减少,那么B带上正电。
【例题六】薄膜塑料袋的袋口合在一起,有时候很难张开。如果把塑料袋在衣服上摩擦几下,就容易分开了。这是因为摩擦使塑料袋带电,而且两片塑料薄膜带上_____(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而互相_____,所以就容易分开了。
【答案】 同种 排斥
【解析】
[1][2]把袋口合在一起的塑料袋在衣服上摩擦几下,使塑料袋带电,而且两片塑料薄膜带上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所以就容易分开了。
【学科核心素养训练】
一、单选题
1.一只小猫正在玩气球,过了一段时间后,气球就“粘”在了小猫身上。关于这一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小猫和气球带上了异种电荷 B.该现象的原理和验电器的原理相同
C.小猫和气球摩擦时正电荷发生了转移 D.小猫通过和气球摩擦创造了电荷
2.装有静电除尘纸的拖把,扫地时除尘纸与地板摩擦就可以轻松的将灰尘和头发清扫干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电除尘纸和地面摩擦创造了电荷
B.静电除尘纸和地面摩擦后带有同种电荷
C.静电除尘利用了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D.静电除尘纸吸附灰尘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关于静电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B.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荷,而是两物体在摩擦过程中正电荷发生了转移
C.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丝绸带负电荷
D.小通草球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则该小通草球可能不带电
4.现有三个轻质小球,实验发现其中任意两个小球相互靠近(未接触)都相互吸引,由此可判断( )
A.两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带正电 B.两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
C.两个小球带异种电荷,一个小球不带电 D.一个小球带电,两个小球不带电
5.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此过程中( )
A.通过摩擦创造了电荷 B.丝绸和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荷
C.正电荷在丝绸和玻璃棒之间转移 D.负电荷在丝绸和玻璃棒之间转移
6.关于静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丝绸带负电荷
C.泡沫小球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则该小球一定带正电
D.自然界除了正、负两种电荷之外还存在第三种电荷
7.甲、乙、丙三个轻质泡沫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起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三个轻质泡沫小球带电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带正电 B.甲、乙都带负电
C.若乙带正电,则丙可能不带电D.若乙带负电,则丙一定带正电
8.关于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理工作的
B.人们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
C.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约为1.6×10−19C
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通过摩擦创造了电荷
9.如图所示,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吸管的A端,A端会远离橡胶棒。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橡胶棒和吸管都是导体 B.吸管因失去电子而带有负电
C.在潮湿的环境中实验现象更明显 D.验电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
10.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绝缘体不能导电,也不能带电
B.绝缘体不易导电是因为内部几乎没有电荷
C.导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导电,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导电
D.有些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变为导体
11.下列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铜丝做导线是因为铜内部有大量自由电子
B.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内部有大量自由电子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电荷
D.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子
二、填空题
12.“粘”字常用来表述一些物理现象,例如: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这是因为分子间有______;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这是由于______的作用;刚从冰箱的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舌头是因为液体瞬间______(填物态变化)的缘故;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是因为______现象。
13.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吸管的一端,发现吸管被推开,由此说明力可以改变吸管的______,吸管带的是______(选填“正”或“负”)电荷。
14.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后都带了电,若物体甲与带正电的丙物体相互排斥,则物体乙一定带______电,物体丙与物体乙必定______。
15.N95口罩的中间层为多孔结构的熔喷布,它能过滤比自身空隙小得多的颗粒物,原因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处理,使熔喷布得到大量电子而带___________(选填“正”或“负”)电,具有了___________的作用。但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晾干后,熔喷布对细微颗粒物的过滤效果严重下降。原因是潮湿后的熔喷布___________(带/不带)电。
16.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_______组成的,除氢原子的原子核是由一个质子组成外,其他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_______组成。如图所示是不同科学家提出的原子模型,其中_______(选填“A”或“B”)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空气中的梅香飘得很远,这是一种___________现象。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说明原子是可分的。原子是由___________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在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失去电子,玻璃棒带___________电。
18.有三个带电的轻质小球A、B、C,已知C带正电,A与C相互吸引,A与B相互排斥,则A带______电,B带______电。
19.如图所示的装置,它的工作原理是 ___________,“?”处的结构可以选用 ___________(选填“橡胶”、“铝合金”或“铜”)作为材料。
20.在菜刀、塑料盆、铁锅、不锈钢盆这些厨房用具中,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___________;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个轻质塑料小球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已知甲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则丙的带电情况是 ___________(选填“一定带正电”、“一定带负电”、“一定不带电”、“可能带正电,可能不带电”或“可能带负电,可能不带电”)。
21.请辨析下列两个与摩擦相关的物理现象:摩擦起电中的“电”是指______(选填“电流”、“电荷”或“电量”);摩擦生热中“热”的含义是______(选填“温度”、“热量”或“内能”)。
22.物质有多种物理属性,用金刚石制成划玻璃的刀,是利用金刚石_____大的特性。因为铝具有较好的延展性,所以铝可以压成很薄的“铝箔条”。如图所示一根针插在绝缘底座上,把折成V字形的铝箔条水平架在针的顶端。将橡胶棒与一块毛皮摩擦后靠近铝箔条一端时,原来静止的铝箔条绕针向橡胶棒方向旋转,对此的解释是:橡胶棒摩擦时______(得到电子/失去电子)而带上______(正/负)电,因此具有______的性质,使铝箔条跟着转动。
23.用纸巾摩擦过的塑料吸管可以吸引纸屑,此过程中______(选填“正”或“负”)电荷在吸管和纸巾间转移,如图所示,用塑料吸管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张开,则金属箔片和塑料吸管带______(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
24.如图所示是用来说明原子及原子核结构情况的示意图。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______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内的______带正电,原子自身______(带负/不带/带正)电。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于______。由此图提供的信息可知: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______(有/没有)更精细的结构。
25.两个同学开玩笑,把毛毯蒙在了一个同学的头上,嬉闹一会,当她们把毛毯抬起来的时候,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其实质是毛毯和头发二者之间发生了______,从而使头发带上了______(填“同种”或“异种”)电荷。
26.学习静电现象后,同学们制作了简单的验电器。如图(a)所示,当带电体与金属小球接触时,电荷就会传导到金属杆和金属箔片上,两片金属箔片就会因______相互排斥而张开;如图(b)所示,当带电的塑料棒靠近铝箔条的一端时,铝箔条就会因______而偏转。
三、实验题
27.以下是书本上的几个小实验,请根据要求填空。
(1)如图1所示,小宇先后将50mL水和50mL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翻转几次后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100mL,这说明______,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______(填“细”或“粗”)的玻璃管;
(2)如图2所示,当带电的塑料棒靠近轻质铝箔条的一端时,铝箔条会偏转,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______的性质;
(3)如图3所示,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接触金属小球,下面的两片金属箔片会张开,这是因为箔片带______(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相互______(填“吸引”或“排斥”)。
28.下表是几位科学家研究摩擦起电得出的物体带电次序,表格中任何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
根据西耳斯资料
石棉
玻璃
云母
化纤
毛皮
铅
绢
根据蒙科马利资料
羊毛
尼龙
粘胶丝
木棉
酸碱盐
丙烯树脂
聚乙烯醇
(1)物理学中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___________,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___________;
(2)由表中可知,石棉与玻璃棒摩擦后带___________电;
(3)云母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要比毛皮___________;(选填“强”或“弱”)
(4)由表中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羊毛和木棉摩擦后两者的带电情况。
29.在“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小明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能吸引带负电荷的纸屑,是因为有机玻璃棒带______电荷,有机玻璃棒带电是因为它_____(得到/失去)电子。
(2)本实验中不用金属棒做实验是因为金属是 _____(导体/绝缘体),摩擦所带电荷会通过人体导入大地。
(3)通过观察甲、乙、丙三图可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相同电荷及不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_____(相同/不同)。
(4)通过比较甲、乙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____。
30.学习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之后,小沈同学大胆地猜想,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否与两电荷所带的电荷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呢?于是他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起了实验,Q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丝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先后挂在A、B、C三处,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物体的作用力的大小。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力的大小是通过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显示出来的,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称之为 ___________(选填“类比法”、“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 ;
(2)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悬挂在丝线上的小球应用 ___________(小钢球/塑料泡沫小球);
(3)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电荷量一定时,___________,电荷间相互作用力越大;
(4)做完以上实验后,用另一个小球靠近带正电的物体Q时,情景如图乙所示,则另一个小球的带电情况是 ___________(从下面选择)。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
31.利用我们身边的常见物品也可以完成一些小实验:
(1)将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把绳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如图甲)用手向下捋几下后,观察到的现象是:观察到的现象是:塑料细丝越来越______(选填“紧密”或“蓬松”),而手与细丝带上的是______(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
(2)如图乙a、b所示装置均为比较简易的验电器,它们都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由图中现象可知,图乙b装置是依据______的原理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上电荷,图乙a装置工作原理与图乙b装置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3)如图丙所示,把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这个带电物体所带的是______(选填“正”或“负”)电荷,这个带电体在摩擦过程中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4)Q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丝线上带等量的三个带正电小球分别挂在如图丁A,B,C三处,由此猜想电荷间作用力与电荷间的______有关。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气球与小猫相互吸引,带的是异种电荷,故A正确;
B.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两者不同,故B错误;
C.摩擦起电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电子带负电,故C错误;
D.摩擦过程中发生了电荷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故D错误。
故选A。
2.C
【详解】
A.静电的实质是电子在物体间发生了转移,并没有创造电荷,故A错误;
B.静电除尘纸和地面摩擦时,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所以它们带有异种电荷,故B错误;
CD.静电除尘纸和地面摩擦后,静电除尘纸吸附灰尘利用了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3.B
【详解】
A.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荷,其实质是电荷(电子)的转移,电子带负电,是负电荷的转移,不是正电荷的转移,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玻璃棒和丝绸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荷,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荷,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小通草球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由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通草球可能带正电;因带电体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所以通草球还可能不带电,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
AB.由题可知,三个轻质小球任意两个小球相互靠近(未接触)都相互吸引。若两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带正电,或者两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则一定会出现带同种电荷的两个小球互相排斥,所以不可能是三个小球都带电,故AB错误;
C.若两个小球带异种电荷,另一个小球不带电,则两个带异种电荷的小球靠近时相互吸引,同时两个带电小球都会吸引不带电的小球,故C正确;
D.若两个小球不带电,另一个小球带电,则两个不带电的小球靠近时不会相互吸引,故D错误。
故选C。
5.D
【详解】
ACD.丝绸和玻璃棒摩擦时,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而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所以摩擦起电是发生了电子的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电子是负电荷,故D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B.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B
【详解】
A.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荷,其实质是电荷(电子)的转移,故A错误;
B.玻璃棒和丝绸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荷,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荷,故B正确;
C.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由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带负电荷的橡胶棒可以吸引带正电荷的泡沫小球,也可以吸引不带电的泡沫小球,故泡沫小球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则该小球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故C错误;
D.人们发现,只要与带正相互排斥的带电体必定与带负电的相互吸引,凡是与带正电相互吸引的带电体,必定与带负电的相互相斥,由此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故D错误。
故选B。
7.C
【详解】
AB.由图知,甲球与乙球靠近时相互排斥,所以甲球和乙球一定带同种电荷,可能都带正电,也可能都带负电,故AB错误;
CD.乙球和丙球相互吸引,则丙可能不带电,或带与乙相反的电荷。若乙带正电,则丙可能不带电或者带负电,若乙带负电,则丙可能不带电或者带正电,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8.C
【详解】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来工作的,故A错误;
.人们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故B错误;
.电子带负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约为,故正确;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不是通过摩擦创造了电荷,故D错误。
故选C。
9.D
【详解】
A.生活中常见的胶木、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纯净的水、空气等都是绝缘体,即橡胶棒和吸管都是绝缘体,故A错误;
B.把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吸管A端时,吸管A端远离橡胶棒被排斥,说明吸管A端与橡胶棒带的是同种电荷,橡胶棒带负电,吸管也带负电,吸管因得到电子而带有负电,故B错误;
C.在潮湿的环境中橡胶棒上的电荷可以通过潮湿的空气导走,不再带有电荷,所以在潮湿的环境下重复实验,橡胶棒不能带电,不会相互排斥,故C错误;
D.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工作的,故D正确。
故选D。
10.D
【详解】
A.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带电,例如:橡胶棒是绝缘体,但和毛皮摩擦后能带负电荷,故A错误;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几乎没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而不是几乎没有电荷,故B错误;
CD.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可以变为绝缘体,例如,湿木棒干燥后变为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变为导体,例如,常温下是绝缘体的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就变为导体,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A
【详解】
A.金属导电是由于金属里面有大量的自由电子,用铜丝做导线是因为铜内部有大量自由电子,故A正确;
B.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内部有大量自由电荷,自由电荷包括正负离子、自由电子,故B错误;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而不是没有电荷,故C错误;
D.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因为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故D错误。
故选A。
12. 引力 大气压 凝固 静电
【详解】
[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光滑铅块压在一起就能“粘”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2]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是因为吸盘里面的空气排尽后,吸盘内压强小,外界大气压强大,由于大气压的作用使其“粘”在墙上。
[3]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凝固成冰。
[4]穿着的化纤衣服“粘”毛绒是因为衣服摩擦起电后带静电,会吸引轻小物体。
13. 运动状态 正
【详解】
[1][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吸管的一端,吸管被推开,由同种电荷相排斥得,吸管带正电。吸管的排斥力的作用下发生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吸管的运动状态。
14. 负 相互吸引
【解析】
【详解】
[1][2]因为甲物体与带正电的物体丙相排斥,所以甲带正电,又因为甲、乙两个物体摩擦起电后,它们带的是等量的异种电荷,所以乙带负电,因为乙、丙带异种电荷,所以乙、丙相互吸引。
15. 负 吸引轻小物体 不带
【详解】
[1]自由电子带负电荷,故熔喷布上得到大量电子带负电。
[2]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故熔喷布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作用。
[3]由于普通的水是导体,口罩在水龙头下冲洗潮湿后会将熔喷布上的电荷导走,使其不带电,所以过滤效果严重下降。
16. 电子 中子 B
【详解】
[1][2][3]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结构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中间为集中了几乎原子所有质量即只占很小体积的原子核,核外是质量很小的电子在很大的空间内绕核转动;除氢原子的原子核是由一个质子组成外,其他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了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所以,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如图B所示。
17. 扩散 原子核 正
【详解】
[1]空气中梅香飘很远是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造成的。
[2][3]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不是最小微粒,可以再分,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一般情况下物体是对外不显电性的,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在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失去电子,玻璃棒带正电。
18. 负 负
【详解】
[1] A、B、C三个轻质小球均带电,已知C带正电,A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A、C带异种电荷,所以A带负电。
[2] A、B相互排斥,说明A和B带同种电荷,所以B带负电。
19.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橡胶
【详解】
[1]由图可知,该仪器是验电器,其工作时若接触带电体,金属箔同时带电,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使金属箔片张开一定的角度,故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2]“?”处的结构需要把金属杆和外壳绝缘,所以是绝缘体,应选用橡胶作为材料。
20. 塑料盆 可能带负电,可能不带电
【详解】
[1]容易导体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体的物体叫绝缘体,菜刀、铁锅、不锈钢盆属于导体,塑料盆属于绝缘体。
[2]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甲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所以甲与玻璃棒带同种电荷,即甲带正电;由图知甲乙两球相互排斥,所以甲乙带同种电荷,即乙带正电;乙丙相互吸引,若丙带电则乙丙带异种电荷,所以丙带负电;若丙为不带电的轻质小球,也可以被带电的乙球吸引,所以丙可能带负电,可能不带电。
21. 电荷 内能
【详解】
[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所以摩擦起电中的“电”是指电荷。
[2]摩擦生热是指通过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所以摩擦生热中“热”的含义是内能。
22. 硬度 得到电子 负 吸引轻小物体
【详解】
[1]用金刚石制成划玻璃的刀,是因为硬度大,够坚硬。
[2][3]将橡胶棒与一块毛皮摩擦后,橡胶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强,故得到电子。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
[4]利用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使铝箔条跟着转动。
23. 负 同种
【详解】
[1]用纸巾摩擦过的塑料吸管可以吸引纸屑,是由于摩擦过程中电子发生转移,而电子是负电荷,故可知是负电荷在吸管和纸巾间转移。
[2]用塑料吸管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塑料吸管上的一部分电子会转移到验电器上,验电器与塑料吸管带同种电荷,而两片金属箔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24. 负 质子 不带 原子核 有
【详解】
[1][2][3][4]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质子带的正电荷数和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抵,整个原子自身不带电,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中。
[5]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可知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有更精细的结构。
25. 电子的转移 同种
【详解】
[1][2]两个同学开玩笑,把毛毯蒙在了一个同学的头上,嬉闹一会,头发膨胀开,这是通过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头发带有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头发会出现图中的情景。
26. 同种电荷 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详解】
[1](a)图中当验电器与带电的物体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都带了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两个金属箔片会张开一定的角度。
[2](b)图中当带电的塑料棒靠近静止的铝箔条一端时,铝箔条会旋转起来,说明铝箔条受到了带电塑料棒的吸力的作用,这表明: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7. 分子间有间隙 细 吸引轻小物体 同种 排斥
【详解】
(1)[1]将50mL水和50mL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翻转几次后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酒精和水互相填补对方的间隙,所以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两体积之和。
[2]因为混合后体积变化非常小,所以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该选择内径较细的玻璃管,因为横截面积小,所以高度变化更明显。
(2)[3]带电的塑料棒靠近轻质铝箔条的一端时,铝箔条会偏转,靠近塑料棒,因为此时塑料棒带电,带电体具有吸附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铝箔条会因为被吸引而偏转。
(3)[4][5]摩擦过的塑料棒带电,接触验电器的金属小球后,会使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带同种电荷,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金属箔片会因为相互排斥而张开。
28. 正电荷 负电荷 正 弱 能
【详解】
(1)[1][2]物理学中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2)[3]由题知,表格中任意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所以玻璃与石棉摩擦后,石棉带正电,玻璃带负电。
(3)[4]由题意可知,所给出材料中次序越后的带负电,其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越强;则云母与毛皮摩擦后,云母带正电,所以云母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弱。
(4)[5]由蒙科马利资料可知,木棉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羊毛强,那么木棉与羊毛摩擦后,木棉带负电,羊毛带正电。故能判断羊毛和木棉摩擦后两者的带电情况。
29. 正 失去 导体 不同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详解】
(1)[1][2]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能吸引带负电荷的纸屑,这说明有机玻璃棒带了电,在摩擦的过程中,有机玻璃棒带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2)[3]因为金属是导体,通过摩擦带的电荷会通过人体传入大地,所以本实验中不用金属棒做实验。
(3)[4]通过观察,两个有机玻璃棒相互接触时,相互排斥;两个橡胶棒相互接触时,相互排斥;一个有机玻璃棒和一个橡胶棒相互接触时相互吸引;故可以得出:电荷间有相互作用,相同电荷及不同电荷间相互作用不同。
(4)[5]由甲乙实验可知,两个有机玻璃棒相互接触时,相互排斥;两个橡胶棒相互接触时,相互排斥,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0. 转换法 塑料泡沫小球 电荷间距离越小 D
【详解】
(1)[1]将不可见、不易见的力的大小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现象,是转换法。
(2)[2]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悬挂在丝线上的小球应选用质量较小的,塑料泡沫小球质量小于小钢球,故选塑料泡沫小球。
(3)[3]根据实验现象,距离带电物体越远,偏离的角度越小,力也就越小,故可得出结论:在电荷量一定的情况下,电荷间的距离越小,电荷间的作用力越大。
(4)[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物体还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所以相互排斥的一定是同种电荷;但相互吸引的可能是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如图小球被带正电荷的物体吸引,则小球可能带负电,可能不带电,故D符现象。
故选D。
31. 蓬松 同种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相同 负 得到 距离
【详解】
(1)[1][2]从另一端把绳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如图甲)用手向下捋几下后,塑料细丝越来越蓬松,因为摩擦后,带上了同种电荷,丝越细,带的同种电荷越多,塑料丝越蓬松,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2)[3][4]图乙b装置是把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而图乙a验电器也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制成的。
(3)[5][6]把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说明带同种电荷,故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故带电体带负电;这个带电体带负电,是因为在摩擦过程中得到电子。
(4)[7] 把系在丝线上带等量的三个带正电小球分别挂在如图丁A,B,C三处,带电荷量相同,而电荷间的距离不同,故探究的是电荷间作用力与电荷间的距离有关。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知・讲・练
15.1《两种电荷》课时知・讲・练
【知识点梳理】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不要相互混淆)
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电荷量(Q):电荷的多少,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 ,简称库,符号是C。
5.验电器:
①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绝缘垫、外壳、底座。
②原理:同种电荷相排斥。
③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静)电。通过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大小的比较大致可以反应物体带电量的大小但不能反应电性(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6.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注意:在判断物体带电情况时,关于“吸引”有两种情况:①带电体(不论正负)都能够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②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7.原子的结构:
①结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周围是绕核高速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的结构是(卢瑟福)核式结构,类似于太阳系(原子核相当于太阳,核外电子相当于行星)。
②原子呈中性的原因: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8.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和一个元电荷的电荷量相等,也就是最小的电荷量,物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它的整数倍,一个元电荷的电荷量是e= 1.6×10-19C。
9.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那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所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
10.物体的导电性:
①导体:容易导电叫做导体。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内部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常见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的水溶液等等。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②绝缘体:不容易导电叫做绝缘体。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等。
【典型例题选讲】
【例题一】如图所示,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与吸管的一端摩擦使其带电,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吸管,吸管两端都能与玻璃棒相互吸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吸管两端都带负电 B.吸管两端都带正电
C.吸管的一端带正电,一端不带电 D.吸管的一端带负电,一端不带电
【答案】D
【解析】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吸管带电的一端与带正电的玻璃棒相互吸引,所以吸管一端带的应该是与玻璃棒相反的电荷,即吸管一端带负电;带电体除了吸引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外,还可以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所以玻璃棒靠近不带电的吸管一端会相互吸引,综上所述,吸管一端带负电,一端不带电,故ABC错误,D正确。
【例题二】通常情况下,下列物品中属于绝缘体的是( )
A.木质铅笔里的碳芯 B.导线中的铜丝 C.钢丝钳把手上的塑料套 D.蓄电池内的硫酸溶液
【答案】C
【解析】
A.木质铅笔里的碳芯其主要成分是石墨,是导体,故A不符合题意;
B.导线中的铜丝,是金属,是良好的导体,故B不符合题意;
C.钢丝钳把手上的塑料套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故C符合题意;
D.蓄电池内的硫酸溶液容易导电,是导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题三】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甲,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乙被吸引,由此我们可以判定( )
A.甲带正电,乙带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C.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 D.甲带正电,乙不带电或带负电
【答案】D
【解析】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用它去靠近甲和乙,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特点说明甲与玻璃棒带的是同种电荷;乙被吸引,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和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可知:乙可能带负电荷或不带电,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例题四】现有:①花生油、②铅笔芯、③水银、④塑料盒、⑤铜钥匙等物品,其中属于导体的是_______,常温常压下属于绝缘体的有_______。(均填序号)
【答案】 ②③⑤ ①④
【解析】
[1]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铅笔芯、水银和铜钥匙是导体。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花生油、塑料盒在常温常压下一般是绝缘体。
【例题五】如图甲所示,有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A的金属球,使A带______电;另外一个验电器B不带电,如图乙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______(填“增大”/“减小”),B的金属箔张开,在这个过程中,有______(填“正电荷”/“电子”)通过金属杆从验电器______(填“A移动到B”/“B移动到A”),使验电器B也带了______电。
【答案】 正 减小 电子 B移动到A 正
【解析】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它会带正电,当它接触A的金属球时,A会带正电。
[2][3][4][5]如图乙,A带正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这是因为B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A上,那么A的正电减少,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电子减少,那么B带上正电。
【例题六】薄膜塑料袋的袋口合在一起,有时候很难张开。如果把塑料袋在衣服上摩擦几下,就容易分开了。这是因为摩擦使塑料袋带电,而且两片塑料薄膜带上_____(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而互相_____,所以就容易分开了。
【答案】 同种 排斥
【解析】
[1][2]把袋口合在一起的塑料袋在衣服上摩擦几下,使塑料袋带电,而且两片塑料薄膜带上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所以就容易分开了。
【学科核心素养训练】
一、单选题
1.一只小猫正在玩气球,过了一段时间后,气球就“粘”在了小猫身上。关于这一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小猫和气球带上了异种电荷 B.该现象的原理和验电器的原理相同
C.小猫和气球摩擦时正电荷发生了转移 D.小猫通过和气球摩擦创造了电荷
2.装有静电除尘纸的拖把,扫地时除尘纸与地板摩擦就可以轻松的将灰尘和头发清扫干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电除尘纸和地面摩擦创造了电荷
B.静电除尘纸和地面摩擦后带有同种电荷
C.静电除尘利用了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D.静电除尘纸吸附灰尘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关于静电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B.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荷,而是两物体在摩擦过程中正电荷发生了转移
C.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丝绸带负电荷
D.小通草球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则该小通草球可能不带电
4.现有三个轻质小球,实验发现其中任意两个小球相互靠近(未接触)都相互吸引,由此可判断( )
A.两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带正电 B.两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
C.两个小球带异种电荷,一个小球不带电 D.一个小球带电,两个小球不带电
5.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此过程中( )
A.通过摩擦创造了电荷 B.丝绸和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荷
C.正电荷在丝绸和玻璃棒之间转移 D.负电荷在丝绸和玻璃棒之间转移
6.关于静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丝绸带负电荷
C.泡沫小球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则该小球一定带正电
D.自然界除了正、负两种电荷之外还存在第三种电荷
7.甲、乙、丙三个轻质泡沫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起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三个轻质泡沫小球带电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带正电 B.甲、乙都带负电
C.若乙带正电,则丙可能不带电D.若乙带负电,则丙一定带正电
8.关于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理工作的
B.人们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
C.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约为1.6×10−19C
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通过摩擦创造了电荷
9.如图所示,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吸管的A端,A端会远离橡胶棒。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橡胶棒和吸管都是导体 B.吸管因失去电子而带有负电
C.在潮湿的环境中实验现象更明显 D.验电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
10.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绝缘体不能导电,也不能带电
B.绝缘体不易导电是因为内部几乎没有电荷
C.导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导电,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导电
D.有些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变为导体
11.下列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铜丝做导线是因为铜内部有大量自由电子
B.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内部有大量自由电子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电荷
D.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子
二、填空题
12.“粘”字常用来表述一些物理现象,例如: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这是因为分子间有______;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这是由于______的作用;刚从冰箱的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舌头是因为液体瞬间______(填物态变化)的缘故;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是因为______现象。
13.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吸管的一端,发现吸管被推开,由此说明力可以改变吸管的______,吸管带的是______(选填“正”或“负”)电荷。
14.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后都带了电,若物体甲与带正电的丙物体相互排斥,则物体乙一定带______电,物体丙与物体乙必定______。
15.N95口罩的中间层为多孔结构的熔喷布,它能过滤比自身空隙小得多的颗粒物,原因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处理,使熔喷布得到大量电子而带___________(选填“正”或“负”)电,具有了___________的作用。但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晾干后,熔喷布对细微颗粒物的过滤效果严重下降。原因是潮湿后的熔喷布___________(带/不带)电。
16.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_______组成的,除氢原子的原子核是由一个质子组成外,其他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_______组成。如图所示是不同科学家提出的原子模型,其中_______(选填“A”或“B”)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空气中的梅香飘得很远,这是一种___________现象。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说明原子是可分的。原子是由___________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在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失去电子,玻璃棒带___________电。
18.有三个带电的轻质小球A、B、C,已知C带正电,A与C相互吸引,A与B相互排斥,则A带______电,B带______电。
19.如图所示的装置,它的工作原理是 ___________,“?”处的结构可以选用 ___________(选填“橡胶”、“铝合金”或“铜”)作为材料。
20.在菜刀、塑料盆、铁锅、不锈钢盆这些厨房用具中,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___________;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个轻质塑料小球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已知甲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则丙的带电情况是 ___________(选填“一定带正电”、“一定带负电”、“一定不带电”、“可能带正电,可能不带电”或“可能带负电,可能不带电”)。
21.请辨析下列两个与摩擦相关的物理现象:摩擦起电中的“电”是指______(选填“电流”、“电荷”或“电量”);摩擦生热中“热”的含义是______(选填“温度”、“热量”或“内能”)。
22.物质有多种物理属性,用金刚石制成划玻璃的刀,是利用金刚石_____大的特性。因为铝具有较好的延展性,所以铝可以压成很薄的“铝箔条”。如图所示一根针插在绝缘底座上,把折成V字形的铝箔条水平架在针的顶端。将橡胶棒与一块毛皮摩擦后靠近铝箔条一端时,原来静止的铝箔条绕针向橡胶棒方向旋转,对此的解释是:橡胶棒摩擦时______(得到电子/失去电子)而带上______(正/负)电,因此具有______的性质,使铝箔条跟着转动。
23.用纸巾摩擦过的塑料吸管可以吸引纸屑,此过程中______(选填“正”或“负”)电荷在吸管和纸巾间转移,如图所示,用塑料吸管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张开,则金属箔片和塑料吸管带______(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
24.如图所示是用来说明原子及原子核结构情况的示意图。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______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内的______带正电,原子自身______(带负/不带/带正)电。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于______。由此图提供的信息可知: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______(有/没有)更精细的结构。
25.两个同学开玩笑,把毛毯蒙在了一个同学的头上,嬉闹一会,当她们把毛毯抬起来的时候,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其实质是毛毯和头发二者之间发生了______,从而使头发带上了______(填“同种”或“异种”)电荷。
26.学习静电现象后,同学们制作了简单的验电器。如图(a)所示,当带电体与金属小球接触时,电荷就会传导到金属杆和金属箔片上,两片金属箔片就会因______相互排斥而张开;如图(b)所示,当带电的塑料棒靠近铝箔条的一端时,铝箔条就会因______而偏转。
三、实验题
27.以下是书本上的几个小实验,请根据要求填空。
(1)如图1所示,小宇先后将50mL水和50mL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翻转几次后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100mL,这说明______,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______(填“细”或“粗”)的玻璃管;
(2)如图2所示,当带电的塑料棒靠近轻质铝箔条的一端时,铝箔条会偏转,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______的性质;
(3)如图3所示,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接触金属小球,下面的两片金属箔片会张开,这是因为箔片带______(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相互______(填“吸引”或“排斥”)。
28.下表是几位科学家研究摩擦起电得出的物体带电次序,表格中任何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
根据西耳斯资料
石棉
玻璃
云母
化纤
毛皮
铅
绢
根据蒙科马利资料
羊毛
尼龙
粘胶丝
木棉
酸碱盐
丙烯树脂
聚乙烯醇
(1)物理学中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___________,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___________;
(2)由表中可知,石棉与玻璃棒摩擦后带___________电;
(3)云母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要比毛皮___________;(选填“强”或“弱”)
(4)由表中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羊毛和木棉摩擦后两者的带电情况。
29.在“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小明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能吸引带负电荷的纸屑,是因为有机玻璃棒带______电荷,有机玻璃棒带电是因为它_____(得到/失去)电子。
(2)本实验中不用金属棒做实验是因为金属是 _____(导体/绝缘体),摩擦所带电荷会通过人体导入大地。
(3)通过观察甲、乙、丙三图可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相同电荷及不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_____(相同/不同)。
(4)通过比较甲、乙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____。
30.学习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之后,小沈同学大胆地猜想,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否与两电荷所带的电荷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呢?于是他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起了实验,Q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丝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先后挂在A、B、C三处,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物体的作用力的大小。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力的大小是通过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显示出来的,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称之为 ___________(选填“类比法”、“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 ;
(2)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悬挂在丝线上的小球应用 ___________(小钢球/塑料泡沫小球);
(3)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电荷量一定时,___________,电荷间相互作用力越大;
(4)做完以上实验后,用另一个小球靠近带正电的物体Q时,情景如图乙所示,则另一个小球的带电情况是 ___________(从下面选择)。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
31.利用我们身边的常见物品也可以完成一些小实验:
(1)将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把绳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如图甲)用手向下捋几下后,观察到的现象是:观察到的现象是:塑料细丝越来越______(选填“紧密”或“蓬松”),而手与细丝带上的是______(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
(2)如图乙a、b所示装置均为比较简易的验电器,它们都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由图中现象可知,图乙b装置是依据______的原理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上电荷,图乙a装置工作原理与图乙b装置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3)如图丙所示,把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这个带电物体所带的是______(选填“正”或“负”)电荷,这个带电体在摩擦过程中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4)Q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丝线上带等量的三个带正电小球分别挂在如图丁A,B,C三处,由此猜想电荷间作用力与电荷间的______有关。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气球与小猫相互吸引,带的是异种电荷,故A正确;
B.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两者不同,故B错误;
C.摩擦起电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电子带负电,故C错误;
D.摩擦过程中发生了电荷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故D错误。
故选A。
2.C
【详解】
A.静电的实质是电子在物体间发生了转移,并没有创造电荷,故A错误;
B.静电除尘纸和地面摩擦时,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所以它们带有异种电荷,故B错误;
CD.静电除尘纸和地面摩擦后,静电除尘纸吸附灰尘利用了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3.B
【详解】
A.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荷,其实质是电荷(电子)的转移,电子带负电,是负电荷的转移,不是正电荷的转移,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玻璃棒和丝绸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荷,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荷,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小通草球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由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通草球可能带正电;因带电体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所以通草球还可能不带电,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
AB.由题可知,三个轻质小球任意两个小球相互靠近(未接触)都相互吸引。若两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带正电,或者两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则一定会出现带同种电荷的两个小球互相排斥,所以不可能是三个小球都带电,故AB错误;
C.若两个小球带异种电荷,另一个小球不带电,则两个带异种电荷的小球靠近时相互吸引,同时两个带电小球都会吸引不带电的小球,故C正确;
D.若两个小球不带电,另一个小球带电,则两个不带电的小球靠近时不会相互吸引,故D错误。
故选C。
5.D
【详解】
ACD.丝绸和玻璃棒摩擦时,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而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所以摩擦起电是发生了电子的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电子是负电荷,故D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B.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B
【详解】
A.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荷,其实质是电荷(电子)的转移,故A错误;
B.玻璃棒和丝绸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荷,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荷,故B正确;
C.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由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带负电荷的橡胶棒可以吸引带正电荷的泡沫小球,也可以吸引不带电的泡沫小球,故泡沫小球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则该小球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故C错误;
D.人们发现,只要与带正相互排斥的带电体必定与带负电的相互吸引,凡是与带正电相互吸引的带电体,必定与带负电的相互相斥,由此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故D错误。
故选B。
7.C
【详解】
AB.由图知,甲球与乙球靠近时相互排斥,所以甲球和乙球一定带同种电荷,可能都带正电,也可能都带负电,故AB错误;
CD.乙球和丙球相互吸引,则丙可能不带电,或带与乙相反的电荷。若乙带正电,则丙可能不带电或者带负电,若乙带负电,则丙可能不带电或者带正电,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8.C
【详解】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来工作的,故A错误;
.人们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故B错误;
.电子带负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约为,故正确;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不是通过摩擦创造了电荷,故D错误。
故选C。
9.D
【详解】
A.生活中常见的胶木、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纯净的水、空气等都是绝缘体,即橡胶棒和吸管都是绝缘体,故A错误;
B.把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吸管A端时,吸管A端远离橡胶棒被排斥,说明吸管A端与橡胶棒带的是同种电荷,橡胶棒带负电,吸管也带负电,吸管因得到电子而带有负电,故B错误;
C.在潮湿的环境中橡胶棒上的电荷可以通过潮湿的空气导走,不再带有电荷,所以在潮湿的环境下重复实验,橡胶棒不能带电,不会相互排斥,故C错误;
D.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工作的,故D正确。
故选D。
10.D
【详解】
A.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带电,例如:橡胶棒是绝缘体,但和毛皮摩擦后能带负电荷,故A错误;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几乎没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而不是几乎没有电荷,故B错误;
CD.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可以变为绝缘体,例如,湿木棒干燥后变为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变为导体,例如,常温下是绝缘体的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就变为导体,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A
【详解】
A.金属导电是由于金属里面有大量的自由电子,用铜丝做导线是因为铜内部有大量自由电子,故A正确;
B.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内部有大量自由电荷,自由电荷包括正负离子、自由电子,故B错误;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而不是没有电荷,故C错误;
D.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因为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故D错误。
故选A。
12. 引力 大气压 凝固 静电
【详解】
[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光滑铅块压在一起就能“粘”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2]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是因为吸盘里面的空气排尽后,吸盘内压强小,外界大气压强大,由于大气压的作用使其“粘”在墙上。
[3]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凝固成冰。
[4]穿着的化纤衣服“粘”毛绒是因为衣服摩擦起电后带静电,会吸引轻小物体。
13. 运动状态 正
【详解】
[1][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吸管的一端,吸管被推开,由同种电荷相排斥得,吸管带正电。吸管的排斥力的作用下发生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吸管的运动状态。
14. 负 相互吸引
【解析】
【详解】
[1][2]因为甲物体与带正电的物体丙相排斥,所以甲带正电,又因为甲、乙两个物体摩擦起电后,它们带的是等量的异种电荷,所以乙带负电,因为乙、丙带异种电荷,所以乙、丙相互吸引。
15. 负 吸引轻小物体 不带
【详解】
[1]自由电子带负电荷,故熔喷布上得到大量电子带负电。
[2]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故熔喷布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作用。
[3]由于普通的水是导体,口罩在水龙头下冲洗潮湿后会将熔喷布上的电荷导走,使其不带电,所以过滤效果严重下降。
16. 电子 中子 B
【详解】
[1][2][3]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结构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中间为集中了几乎原子所有质量即只占很小体积的原子核,核外是质量很小的电子在很大的空间内绕核转动;除氢原子的原子核是由一个质子组成外,其他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了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所以,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如图B所示。
17. 扩散 原子核 正
【详解】
[1]空气中梅香飘很远是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造成的。
[2][3]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不是最小微粒,可以再分,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一般情况下物体是对外不显电性的,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在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失去电子,玻璃棒带正电。
18. 负 负
【详解】
[1] A、B、C三个轻质小球均带电,已知C带正电,A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A、C带异种电荷,所以A带负电。
[2] A、B相互排斥,说明A和B带同种电荷,所以B带负电。
19.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橡胶
【详解】
[1]由图可知,该仪器是验电器,其工作时若接触带电体,金属箔同时带电,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使金属箔片张开一定的角度,故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2]“?”处的结构需要把金属杆和外壳绝缘,所以是绝缘体,应选用橡胶作为材料。
20. 塑料盆 可能带负电,可能不带电
【详解】
[1]容易导体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体的物体叫绝缘体,菜刀、铁锅、不锈钢盆属于导体,塑料盆属于绝缘体。
[2]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甲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所以甲与玻璃棒带同种电荷,即甲带正电;由图知甲乙两球相互排斥,所以甲乙带同种电荷,即乙带正电;乙丙相互吸引,若丙带电则乙丙带异种电荷,所以丙带负电;若丙为不带电的轻质小球,也可以被带电的乙球吸引,所以丙可能带负电,可能不带电。
21. 电荷 内能
【详解】
[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所以摩擦起电中的“电”是指电荷。
[2]摩擦生热是指通过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所以摩擦生热中“热”的含义是内能。
22. 硬度 得到电子 负 吸引轻小物体
【详解】
[1]用金刚石制成划玻璃的刀,是因为硬度大,够坚硬。
[2][3]将橡胶棒与一块毛皮摩擦后,橡胶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强,故得到电子。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
[4]利用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使铝箔条跟着转动。
23. 负 同种
【详解】
[1]用纸巾摩擦过的塑料吸管可以吸引纸屑,是由于摩擦过程中电子发生转移,而电子是负电荷,故可知是负电荷在吸管和纸巾间转移。
[2]用塑料吸管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塑料吸管上的一部分电子会转移到验电器上,验电器与塑料吸管带同种电荷,而两片金属箔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24. 负 质子 不带 原子核 有
【详解】
[1][2][3][4]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质子带的正电荷数和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抵,整个原子自身不带电,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中。
[5]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可知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有更精细的结构。
25. 电子的转移 同种
【详解】
[1][2]两个同学开玩笑,把毛毯蒙在了一个同学的头上,嬉闹一会,头发膨胀开,这是通过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头发带有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头发会出现图中的情景。
26. 同种电荷 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详解】
[1](a)图中当验电器与带电的物体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都带了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两个金属箔片会张开一定的角度。
[2](b)图中当带电的塑料棒靠近静止的铝箔条一端时,铝箔条会旋转起来,说明铝箔条受到了带电塑料棒的吸力的作用,这表明: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7. 分子间有间隙 细 吸引轻小物体 同种 排斥
【详解】
(1)[1]将50mL水和50mL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翻转几次后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酒精和水互相填补对方的间隙,所以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两体积之和。
[2]因为混合后体积变化非常小,所以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该选择内径较细的玻璃管,因为横截面积小,所以高度变化更明显。
(2)[3]带电的塑料棒靠近轻质铝箔条的一端时,铝箔条会偏转,靠近塑料棒,因为此时塑料棒带电,带电体具有吸附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铝箔条会因为被吸引而偏转。
(3)[4][5]摩擦过的塑料棒带电,接触验电器的金属小球后,会使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带同种电荷,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金属箔片会因为相互排斥而张开。
28. 正电荷 负电荷 正 弱 能
【详解】
(1)[1][2]物理学中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2)[3]由题知,表格中任意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所以玻璃与石棉摩擦后,石棉带正电,玻璃带负电。
(3)[4]由题意可知,所给出材料中次序越后的带负电,其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越强;则云母与毛皮摩擦后,云母带正电,所以云母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弱。
(4)[5]由蒙科马利资料可知,木棉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羊毛强,那么木棉与羊毛摩擦后,木棉带负电,羊毛带正电。故能判断羊毛和木棉摩擦后两者的带电情况。
29. 正 失去 导体 不同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详解】
(1)[1][2]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能吸引带负电荷的纸屑,这说明有机玻璃棒带了电,在摩擦的过程中,有机玻璃棒带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2)[3]因为金属是导体,通过摩擦带的电荷会通过人体传入大地,所以本实验中不用金属棒做实验。
(3)[4]通过观察,两个有机玻璃棒相互接触时,相互排斥;两个橡胶棒相互接触时,相互排斥;一个有机玻璃棒和一个橡胶棒相互接触时相互吸引;故可以得出:电荷间有相互作用,相同电荷及不同电荷间相互作用不同。
(4)[5]由甲乙实验可知,两个有机玻璃棒相互接触时,相互排斥;两个橡胶棒相互接触时,相互排斥,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0. 转换法 塑料泡沫小球 电荷间距离越小 D
【详解】
(1)[1]将不可见、不易见的力的大小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现象,是转换法。
(2)[2]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悬挂在丝线上的小球应选用质量较小的,塑料泡沫小球质量小于小钢球,故选塑料泡沫小球。
(3)[3]根据实验现象,距离带电物体越远,偏离的角度越小,力也就越小,故可得出结论:在电荷量一定的情况下,电荷间的距离越小,电荷间的作用力越大。
(4)[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物体还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所以相互排斥的一定是同种电荷;但相互吸引的可能是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如图小球被带正电荷的物体吸引,则小球可能带负电,可能不带电,故D符现象。
故选D。
31. 蓬松 同种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相同 负 得到 距离
【详解】
(1)[1][2]从另一端把绳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如图甲)用手向下捋几下后,塑料细丝越来越蓬松,因为摩擦后,带上了同种电荷,丝越细,带的同种电荷越多,塑料丝越蓬松,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2)[3][4]图乙b装置是把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而图乙a验电器也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制成的。
(3)[5][6]把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说明带同种电荷,故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故带电体带负电;这个带电体带负电,是因为在摩擦过程中得到电子。
(4)[7] 把系在丝线上带等量的三个带正电小球分别挂在如图丁A,B,C三处,带电荷量相同,而电荷间的距离不同,故探究的是电荷间作用力与电荷间的距离有关。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