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一轮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练习题+答案:文言文专题3《虚词》
展开第三讲 文言文虚词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0
文言文常用虚词意义及用法举例
之
之 | 代词
| 指代人,他,他们 |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
指代事、物,这,它 |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 ||
指示代词,这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 ||
助词
|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水陆草木之花。”“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 ||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 “何陋之有?”(《陋室铭》)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 ||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 ||
音节助词,无实义,不译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 ||
动词 | 去,往;到 |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饲中。”(《陈涉世家》) “多助之至。”“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其
其 | 代词 | 代词,代指人或事 物,它(他),它(他) 的,他们 | “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其乡人曰。”(《曹刿论战》) |
指文中具体对象 | “醉能同其乐。”(代词,代宾客) 《醉翁亭记》 “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扶苏) 《陈涉世家》 “皆刑其长吏。”(当地的)《陈涉世家》 “其乡人也。”(他的。指曹刿)《曹刿论战》 “望其旗靡。”(代词,指齐军)《曹刿论战》 | ||
指示代词,这,那 |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 ||
副词
| 表反问语气,难道 | “其真无马邪?”(《马说》) | |
表揣测语气,恐怕, 大概,也许,可能 |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其必曰”(《岳阳楼记》) |
夫
夫 | 代词 | 那 |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
助词
| 用在句首,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 |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
也
也 | 语气 助词
| 表示判断语气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
表示感叹语气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
表陈述语气,不译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
矣
矣 | 语气 助词
| 表示事情已发生或将发生、肯定等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啦” |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
表示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 | “登轼而望之,日:‘可矣。”’(《曹刿论战》) |
而
而 | 连词
| 顺接表并列、顺接、递进,可以为又、就、才、然后、并且等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
转接;表转折译为但是,却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 ||
副词
| 表修饰,相当于“地”“着” |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 |
常跟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义,一般不译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
乎
乎 | 语气 助词
| 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 “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
表推测,相当于“吧”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 ||
表停顿,无实义。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 ||
介词 | 引出动作或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 “颓然乎其问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
焉
焉 | 语气 助词 | 用在句末,相当于 “呢”“吧”“了”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
兼词 | 相当于“于之”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
以
以 | 介词
|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泽为“拿”“用…‘凭借…‘按照”“根据”等 | “何以战?”(《曹刿论战》)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
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
连词 | 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并且”“而且”等,也可不译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
| |
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也可以不译 | “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 ||
表目的的关系 ①可译为“来”“用来” ②可译为“以致”。
| “引喻失义,以塞忠涑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 ||
动词 | 认为,以为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 |
副词 | 通“已”,已经 |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 |
助词 | 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
或
或 | 代词 | 有的人 |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
副词
| 有时 | “或王命急宣。”(《三峡》)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 |
或许 |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
则
则 | 连词 | 连词,表承接,就, 那么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
连词,表对照,就, 或不译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 ||
连词,表假设,如 果,假如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副词 | 副词,表加强判断 | “则攸之、祎 、允之任也。”(《出师表》)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 |
表示顺承 | “不效,则治臣之罪。” 《出师表》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 (《鱼我所欲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 ||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 ||
助词 | 无意义 |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
者
者 | 结构 助词
| 附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的人”“……的东西”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
语气 助词
| 提示假定的事实,相当于“……的话”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和“也”连用,构成判断句式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
且
且 | 副词
| 况且 | “且为众人。” (《伤仲永》) “且秦灭韩亡魏。” (《唐雎不辱使命》) |
尚且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
乃
乃 | 副词 | 于是,就 |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
表出乎意料,竟然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 ||
应该,是 |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 ||
代词 | 你,你的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示儿》) | |
动词 | 是,就是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游褒禅山记》) |
于
于 | 介词 | 表时间,在,到 |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
表处所,在,到,从 |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 ||
表对象,对于,对, 向,与,跟,同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 ||
引出原因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放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 ||
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 “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连词 | 至于,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 “至于夏水襄陵,严溯阻绝。” (《三峡》) “至于负者歌于途。” (《醉翁亭记》) “至于斟酌损益。” (《出师表》) |
与
与 | yǔ | 连词 | 相当于“和”“同”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
动词 | 给,给予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 ||
介词 | 跟,通 注:介词前后的几个事物不构成并列关系,顺序也常常不可颠倒 |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 (《出师表》)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 ||
副词 | 相伴,一起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 | ||
yú | 语气词 | 通“欤”,表疑问 |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不辱使命》)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 |
yù | 动词 | 欣赏 | “未复有能与其者? ” (《答谢中书书》) | |
jǔ | 动词 | 通“举”,选拔 |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 |
若
若 | 动词 | 像,好像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
及,比得上 | 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代词 | 你 | 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 |
此,这样的 |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五柳先生传》 | ||
连词 | 假如,如果
|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 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 |
助词 | 用于词尾,可译为“……一样” | 舍其粱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公输》 |
为
为 | wéi | 动词 | 做,干 |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
当,担任 | 项燕为楚将 /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 | |||
筑,造 |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 |||
题,写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 |||
看作,当成,当作,结为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 | |||
成,成为 |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 |||
以为,认为 |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是,表判断 |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 |||
名词 | 心理活动,心情 | 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 ||
助词 | 表示疑问语气 | 父子何命焉为? 《公输》 | ||
wèi | 介词 | 被 |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 |
给,替 | 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 |||
因为 | 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 | |||
为了 |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 |||
为了……,后面省略宾语“此”“之”等 |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 |||
向,对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
因
因 | 动词 | 顺着,就着 |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 |
连词 | 因此 | 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 | |
介词 | 依靠,凭借 |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 | |
副词 | 于是,就 |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 因屏人曰。 《隆中对》 |
然
然 | 代词 | 这样,那样 | 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 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形容词 | 是的,对的 |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 |
助词 | 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以不译 |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小石潭记》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醉翁亭记》 | |
连词 | 然而,但是 |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诸
诸 | 兼词 | 相当于“之于” | 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
形容词 | 众,各个 |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记》 诸郡县苦秦吏者。 《陈涉世家》 | |
诸侯,古代分封的各国国君 | 挟天子而令诸侯。 《隆中对》 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 ||
人名中的字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 ||
姓中的字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 |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一)
或上言秦府(秦王李世民官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讟(dú,怨言)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以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下列与“则危亡立至”中“则”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欲速则不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答题时可回归原文语境,根据整句的句意来推断“则”的含义。
原文“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句意:如果一直放纵欲望不停止,那么十分危急的局势就马上到来。“则”,就,就会。
A.句意: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则”,就。
B.句意:蝉和猴子不停地鸣叫着。“则”可以不译,起连词的作用。
C.句意: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则”,就是,表判断。
D.句意:谓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则”,反而,表转折。
故选A。
【参考译文】
有人上书主张秦王府旧兵,应全部任命为武官,加入皇宫警卫部队。太宗对他说:“朕视天下为一家,只选用贤才,难道旧属士兵之外就别无可信用的人了吗?你这个想法,并不是让朕的恩德广被于天下。”
太宗对公卿说:“从前大禹凿山治水而百姓没有怨谤之言,是因为与民利益攸关的缘故。秦始皇营造宫室而百姓怨声载道、图谋反叛,是因为秦始皇损民以利己的缘故。奇珍异宝,本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假如放纵自己不止,那么国家就会立刻面临危亡。朕想要营造一个宫殿,材料已经齐备,有鉴于秦的灭亡,便停止了这项工程。亲王公卿以下,应当体会朕的这个想法。”从此二十年间,风俗质朴淳厚,穿着不用锦绣,官府与百姓均很富足。
(二)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①。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高祖受禅②,转齐州剧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郃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托缉萌夷,甚有恩惠。寻转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②,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
(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
[注]①行检:品行,操守。②受禅:新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③堰:用于灌溉的水利工程。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轨遣人悉拾还其主 悉:
(2)暴人禾 暴:
(3)人赖其利 赖:
2. 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东邻有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B. 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
C. 轨受而饮之 公将鼓之(《左传·曹列论战》)
D. 卒于家 然待卫之臣不懈于内(诸葛亮《出师表》)
【答案】
1(1)悉:全部,全都。(2)暴:践踏,损坏。(3)赖:依靠,依赖。
2. D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赵轨派遣下人全部拾起还给它的主人。悉,全,都。
(2)暴人禾:践踏了百姓的庄稼。暴,践踏,损坏。
(3)人赖其利:百姓依靠它获得了利益。赖,依靠。
【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A.其:代词,他的/副词,难道;
B.以:介词,用 /介词,凭;
C.之:代指清水 /音节助词,无实义;
D.于:在,介词/在,介词;
故选D。
【参考译文】
赵轨是河南洛阳人。他父亲赵肃是魏国廷尉卿。赵轨年轻时爱好学习,有操守。周蔡王请他做记室,(他)凭借清苦闻名。升迁为卫州治中。高祖接受帝位后,(他)转任齐州别驾,获得了有才能的名声。他的东邻家里栽种着桑树,桑葚落到他家,赵轨派遣下人全部拾起还给它的主人,劝诫他的各个儿子说:“我并不是要借这个事求取好名声,是不愿意侵占别人的东西。你们应当用这件事来诫勉自己。”在齐州任职一共四年,考核成绩连年最优。朝廷特使郃阳公梁子恭上奏皇帝后,高祖嘉奖了赵轨,赐给他三百件物品,三百石米,征召赵轨入朝。送别他的父老乡亲都热泪盈眶地说:“您在任何时候,未曾向我们索取一丝一毫,因此我们不敢用酒送别。您清洁如净水,请允许我们斟一杯清水为您饯行。”赵轨接受,一口饮下。到了京都以后,被授予了原州总管司马的官职。在夜行的路途上,他手下的马脱缰冲入田中,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赵轨停下马,一直等到天明,寻访到庄稼的主人,赔偿了禾苗钱后才离开。原州的百姓和官吏听说这件事后,没有人不改变(原来的)操守。数年以后,升迁为硖州刺史,抚慰百姓,安抚少数民族,对他们恩惠有加。不久转任寿州总管长史。芍陂这个地方原有五门堰坝,已经荒废,没有修整。赵轨于是劝勉百姓和官吏,增开了三十六门,灌溉田地五千多顷,百姓依靠它获得了利益。任期届满后回到故乡,最后在家乡去世,当时年龄为六十二岁。
(三)
至于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①,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②。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夹过,故得不至揉熟③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图、
老氏④尤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汝当谨志之。
【注】①[茵褥]被褥。②[脑]书脑,即书的订处。③[揉熟]揉坏。④[浮图、老氏]指佛教徒、道教徒。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忘路之远近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①既出,得其船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C. ①乃不知有汉 ②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 ①藉以茵褥 ②今于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答案】1. D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的“之”分别是“助词,的”和“语气助词,无实义”;B项中的“既”的意思分别为“已经”和“既然”;C项中的“乃”分别是“竟然”和“于是,就”;D项中的“以”都是“介词,用”的意思。故选D。
【参考译文】
说到打开看书,必然先把几案打扫干净,用褥子铺垫在书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书。有时候(不能端坐着看)需要边走边读,那就把书放在方的木板上(读),从来不敢直接用手捧着书,这不但是担心手汗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穿订书的线。每到看完一页,就用右手大姆指的侧面贴着书页的边沿,再用食指(与姆指相配合)捻起书页,这样翻过一页,因此可以不把纸弄烂。我常看到你们翻书时直接用手指撮起书页,这很不合我的意思。现在佛教道教中人(和尚、道士们)尚且知道尊敬他们的经书,我们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们呢?应该要记住我的话。”
(四)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长洲人。十九为诸生,受业与校。性至孝,父疽发背,亲自吮舐。老得瞀眩疾,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关保之变,挈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之。抑亟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而抑父被虏去,不知所之。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 ②疽jū:毒疮。 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迷糊。 ④挈:带领。 ⑤斫zhuó:砍。 ⑥亟jí:急忙。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抑亟以身蔽母 蔽:遮蔽,遮挡
B.不知所之 之:去、往
C.或语之曰 或:有人
D.汝慎无往就死也 就:完成
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其父被掳去
A.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B.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C.其一犬坐于前 (《狼》)
D.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答案】
1.D
2.A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句意:孙抑急忙用身体护住了母亲。蔽:遮蔽,遮挡。B句意:不知到哪里去了。之:去、往。C句意:有人告诉他说。或:有人。D句意:你小心不要去送死了。就:靠近。
2.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例句:而孙抑的父亲被虏去。其:他的。A句意: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其:他的。B句意: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其:表反问语气。C句意: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其:其中的。D句意: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
【参考译文】
《孝经》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王敬臣,长洲人.十九岁考中了诸生,跟随魏校学习。平生非常孝顺,他的父亲后背上生了毒疮,王敬臣常常是嘴对着父亲的背疾处进行吮舐。父亲得了瞀眩病,王敬臣每晚都睡在父亲床边的地下,连衣服也不脱,只要听到咳嗽声就立刻爬起来悉心服待自己的父亲。
孙抑,世代居住在晋宁洪洞县。关保之变,带领父母妻子儿女逃避兵乱到平阳的柏村。有乱兵到村里抢夺财务,拔出刀吓唬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举刃欲砍孙抑的母亲。孙抑急忙用身体护住了母亲,请求替母亲受砍,母亲才得以解放。而孙抑的父亲被虏去,不知到哪里去了。有人告诉他说:“你的父亲被驱赶向东去了,然而东面的军队将掠到的百姓都杀了,你小心不要去送死了。”孙抑说:“我难道因为害怕死而舍弃我的父亲吗?”于是前往,进入危险的地方,几次差点死了,终于带父亲回来了。
(五)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①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②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③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④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节选自唐代元结⑤《右溪记》)
(注释)①敧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②逸民退士: 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泛指隐士。③俾(bǐ)为:俾,使;为,修筑。④裨(bì):补助,增添。⑤元结:唐代诗人,文武并举,诗歌质朴淳厚,笔力遒劲,开新乐府运动之先声。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仕途坎坷。
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流数十步”中的“南”本是方位名词,在此句中则是“向南”的意思,这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中的“西”用法相同。
B.“不可名状”中的“可”与“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和“高可二黍许”(《核舟记》)中的“可”意义都相同。
C.“而置州以来”与“启窗而观”(《核舟记》)中的“而”字都是连词,但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后者表示修饰关系,不译。
D.“彰示来者”中的“者”字与“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中的“者”字意思相同,都可以译为“……的人”。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B.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C.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D.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1.【答案】B
【解析】B.有误。“不可名状”中的“可”是“能够”的意思,“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和“高可二黍许”(《核舟记》)中的“可”是“大约”的意思。意义不同。故选B。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这句话意思是: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所以可断句为: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故选C。
【参考译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又种植了松树、桂树,还铺植保护坡岸的香茅,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为“右溪”。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让后来的人知道。
(六)
秦攻赵,赵使平原君赵胜求救于楚。得十九人偕从,无以满二十。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①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纵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②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既至楚,平原君与楚王言合纵。日中不决。毛遂入,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纵之约。毛遂谓十九人曰:“公等录录③,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毛遂为上客。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①赞:介绍。②蚤:通“早”。③录录:通“碌碌”。
1.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两处)
夫 贤 士 之 处 世 也 譬 若 锥 之 处 囊 中 其 末 立 见。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得十九人偕从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 ①左右未有所称诵 ②不以千里称也
C. ①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 ②陈康肃公善射
D. ①遂以毛遂为上客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案】
1.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2.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译,根据分句意思断句。夫贤士之处世也(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譬若锥之处囊中(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其末立见(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2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得到/通德,感激;
B.称赞/称呼;
C.擅长/擅长;
D.作为/对,向;
故选C。
【参考译文】
秦攻打赵国,赵国派遣平原君向楚国请求救兵。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一同前往(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毛遂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毛遂进入,手握剑柄催促楚王,用利害关系劝说他,致使楚王立刻签订了合纵的盟约。毛遂对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平原君也自己认为不擅长鉴别人才,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比百万的军队还要强。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文言文虚词和句子翻译课件-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文言文虚词和句子翻译课件-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及时巩固,素养提升,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一轮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练习题+答案:文言文专题7《文言文综合练习 》: 这是一份【中考一轮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练习题+答案:文言文专题7《文言文综合练习 》,文件包含初中文言文专题7《文言文综合练习》练习题答案docx、初中文言文专题7《文言文综合练习》练习题docx、初中文言文专题7《文言文综合训练》课件ppt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一轮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练习题+答案:文言文专题6《人物形象》: 这是一份【中考一轮复习】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练习题+答案:文言文专题6《人物形象》,文件包含初中文言文专题6《人物形象》练习题答案docx、初中文言文专题6《人物形象》练习题docx、初中文言文专题6《人物形象》课件ppt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