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2371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2371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2371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共11页。
部编本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1.从1833年起,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并逐年增加,1880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教育。英国1823创立了伦敦机械学院,其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1826年只有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过了300所。这一时期英国教育的发展( )A.植根于工业化阶段国家发展的需要 B.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渐趋增强C.有效保证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D.保障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高速发展2.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 B.农业生产播种方式的变革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3.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带领570名旅游者从英国莱斯特到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成为世界近代商业性旅游服务的开端。这表明当时( )A.交通变迁推动新兴产业出现 B.乘坐火车成为主要出行方式C.远途旅行成为西方消费时尚 D.运输业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4.1700~1820年,英国仿制亚洲商品申请专利,其中陶器和陶艺釉技术专利7项,上漆技术13项,印花、亚麻等纺织技术专利48项。曾经作为奢侈品的丝绸和陶瓷远销欧美市场,并打上了“英国制造”的烙印。这表明( )A.英国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 B.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C.技术革新推动了市场扩大 D.世界贸易中心开始转移5.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美等发达国家修建了铁路并展现出铁路运输的潜力,此时的德国在经济上明显落后于英、法,但不甘落后的德国人也开始修建铁路。下表是1840—1851年德国从英国和其他国家进口机车数量以及自产机车数量的数据统计表(单位:辆)。图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A.英国丧失了工业革命领头羊地位 B.德国铁路建设推动了制造业发展C.德国的制造业已完成了国产替代 D.铁路推动了德国统一市场的形成6.“一家一户乃至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个体劳动迅速发展,原始的集体劳动形式和分配形式因此而受到冲击。”古代中国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B.铁犁牛耕的使用C.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D.水利工程的修建7.下表为19世纪上半叶英国平均预期寿命统计(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曼彻斯特(城市)拉特兰郡(农村)职业阶层、乡绅及其家庭3852手艺人及其家庭(拉特兰郡包括农场主等)2041工匠、农业工人及其家庭1738 A.工业化的消极影响严重 B.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C.城乡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D.政治民主化任重道远8.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死亡率约为18.2%0,而城市高达26.2%0。新兴工业城市死亡率更高:至1841年,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升至27.2,曼彻斯特升至33.8。该现象说明( )A.马克思主义已具理论基础 B.手工工场环境十分恶劣C.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D.工业资产阶级地位提升9.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的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一“修正”主要是因为( )A.社会经济下滑,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B.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C.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 D.过度的社会保障助长了懒惰行为10.敦煌地区的石窟壁画中有大大小小的农作图70余幅,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莫高窟盛唐第445窟中的曲辕犁(图)。它作为当时最先进的耕犁犹如昙花一现,只在壁画中出现了一次。此壁画( )A.能证明曲辕犁传到敦煌地区并且得到广泛使用B.说明曲辕犁的使用可能受当地生产条件的制约C.不能说明唐代敦煌地区已在生产中使用曲辕犁D.不能说明唐代敦煌地区农业生产技术上的进步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祸或为防御少数民族贵族的侵扰,中原地区世家豪强常召集其宗族乡党,择一便于守御之地,屯聚为坞堡。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坞民为其劳作。这一组织( )A.强化了庄园经济自给自足色彩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C.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便利了国家的赋役征发12.西班牙巴塞罗那市通过在城市安装传感器,建设街道照明、自动洒水系统,实现环境监测与交通管理;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市通过将传感器连接到可回收垃圾箱,提取信息、分析数据以决策垃圾的收储与处理。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 )A.提高了城市治理水平 B.促进西方科技领先世界C.主要应用于城市建设 D.推动了城市化发展进程13.1750—1850年间,英国乡村地区普通劳工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冲击,生产资料丧失,就业不稳,粮价高涨。为此,政府结合乡村自身特点,通过济贫法、慈善、互助等多种方式进行贫困救济。英国的做法( )A.消除了经济危机的隐患 B.率先建立了福利制国家C.杜绝了社会矛盾的爆发 D.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14.垄断组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A.有利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大规模推广 B.加强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C.垄断集团干预国家的内政外交 D.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15.19世纪中叶,一位经济学家骄傲地宣称“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位经济学家的国籍最有可能是( )A.葡萄牙 B.荷兰 C.英国 D.美国 二、材料分析题16.城市河道治理材料一 宋朝开封、临安水系通达,居民不计其数的生活垃圾,纺织业、印刷业等手工业废水对河水造成严重污染。政府一方面差雇人力定期开凿修整河道,另一方面颁布法令,禁止居民随意倾倒垃圾。在增强民众环保意识的同时,将河道治理效果与官员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宋仁宗年间,先后设河渠司、都水监掌管水政,保证河道管理的有序进行。发明埽和浚川杷等最具特色的河道治理工具,并通过河道堤岸种植林木,固堤护堤、防止水土流失等措施来进行河道治理。——摘编自王战扬《宋代河道管理研究》材料二 19世纪早期,泰晤士河是一个开放的下水道汇聚处,各种生活与工业污水无序排入,对伦敦公共卫生造成灾难性影响。为改变这种情况,伦敦当局着手建立一个现代下水道系统,规划建造了5条相互衔接的下水道,包括450英里的主干道和1.3万英里的支道。与此配合,还兴建了泰晤士河堤工程。《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是英国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法案不仅详细列举了禁止排放的各类污水和违法行为,还任命专家担任审查官,提供实施建议,并通过技术监测控制河流污染。1898年,任命由多名专家组成的皇家委员会,调查污染来源和监督河流防治进度。——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城市河道治理措施的共同点。(2)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英国进行河流治理的原因。17.技术进步和科学革命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着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封建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自然科学与神学》材料二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对宗教神学的冲击。(2)近代西方发生的三次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锄)、斸(斧)……,试诸壤土。”——《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白云翔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陈文华《农具发展史》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的选取围绕什么共同的主题?其中哪一则最有实证性,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汉朝农业生产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如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动力的革命解放了人的手,运输的革命又使人类远距离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这便是在英国兴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工业革命。……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视机、收录机、VCD、DVD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洗衣机……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更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是科技的发展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已成为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1)列举工业革命中“动力的革命”和“运输的革命”的成就各一例,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的影响。(2)“科技的发展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请分别以工业革命和材料二反映的那次科技革命为例加以说明,并就“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从1833年起,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并且逐年增加,1880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教育”“其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1826年只有学校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过了300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化阶段国家对人才的需求,A项正确;“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渐趋增强”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有效保证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保障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高速发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2.D【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工具都是农业中的耕作工具,从石器到曲辕犁,反映了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D项正确;图示内容反映的是农业耕种工具,无法体现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A项;这些工具不是播种工具,不能体现播种方式的变革,排除B项;使用石器和耒耜的时期还没有出现牛耕,排除C项。故选D项。3.A【详解】根据题干时间可知,火车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新的交通工具,通过材料“成为世界近代商业性旅游服务的开端”可知,商业旅游服务业是当时出现的新行业,因此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了火车,不能得出火车是当时主要的出行工具,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国家是英国,没有提及整个西方社会,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出现新的交通工具带动了商业旅游服务业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依据材料“1700~1820年,英国仿制亚洲商品申请专利”“曾经作为奢侈品的丝绸和陶瓷远销欧美市场,并打上了‘英国制造’的烙印”可知,英国陶瓷业快速崛起,冲击了中国当时瓷器的外销,这表明技术革新推动了市场扩大,C项正确;材料强调英国仿制亚洲商品申请专利,未体现英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英国是世界工厂的信息,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根据1840—1851年的时代背景可知,此时处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大力发展铁路运输业。结合图表信息,1840—1850年德国机车自产量很低,主要依赖从英国等国家进口,但到了1851年,德国机车自产量猛增接近700辆,超过了进口总量,这一变化反映出德国铁路建设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且图表信息得不出该结论,排除A项;1851年,德国依然进口了大量机车,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德国铁路建设推动了制造业发展,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根据所学,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隋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的时间晚于个体农耕出现的时间,排除A项;农业技术体系形成的时间晚于个体农耕出现的时间,排除C项;水利工程修建情况与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7.A【详解】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上半叶英国城市工人等的平均寿命比农村要低,主要是因为工业化时期资本家的剥削和环境污染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平均寿命对比,与财富分配不合理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农村和城市寿命不同并不是因生活水平高低而决定,排除C项;材料与政治民主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根据材料“”城市高达26.2%0。新兴工业城市死亡率更高可知,工业革命后,大量工人居住在城市,城市化发展过快带来了公共卫生危机,导致城市死亡率高于农村地区,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此时已经是工业革命,是机器化大生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9.C【详解】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新的济贫法案意在让青壮年进入工厂,成为劳动力,C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推行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排除A、B项;D项是国家过度干预经济导致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根据材料“敦煌地区的石窟壁画中有大大小小的农作图70余幅”可知,这些农作图在当时大概率是客观存在的;根据材料“它作为当时最先进的耕犁犹如昙花一现,只在壁画中出现了一次”可知,曲辕犁虽然先进,但使用率不高,这主要是由于曲辕犁比较适合雨量充沛的江南地区,而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曲辕犁的使用会加剧土壤水分的蒸发,不适合在当地大规模使用,B项正确;根据上述分析,敦煌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假如曲辕犁传到敦煌地区并且得到广泛使用的话,应该会有实物痕迹,而不只是一幅壁画,排除A项;通过观察壁画,可以证明曲辕犁在生产中出现过,也提高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上水平,否则不会画的如此贴近实际,排除C项、D项。故选B项。11.A【详解】根据“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坞民为其劳作”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自给自足性强,A项正确;坞堡作为拥有独立的军事、经济的社会组织,增强了地方割据势力,会威胁到中央集权,排除B项;坞堡的大量存在影响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不利于赋役征发,排除C项、D项。故选A项。12.A【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和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市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城市建设上,这有利于提高城市治理水平,A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促进了西方科技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和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市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城市建设上,没有涉及其他领域,不能就此说明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建设,排除C项;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城市建设上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3.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农村因圈地运动普通劳工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冲击,生产资料丧失,就业不稳,粮价高涨。为此,政府结合乡村自身特点,通过济贫法、慈善、互助等多种方式进行贫困救济。当时英国正处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时期,英国政府的福利救助,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D项正确;“消除了经济危机的隐患”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排除A项;英国福利国家建立于二战后,排除B项;“杜绝了社会矛盾的爆发”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4.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垄断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产物,垄断组织的出现促使企业内部管理更加规范,有利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大规模推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并非垄断组织产生的积极作用,排除B项;垄断集团干预国家的内政外交是垄断组织对政治的影响,并非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排除C项;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中叶,完成了工业革命、夺取了大片殖民地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英国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所以这位经济学家的国际最有可能是英国,C项正确;19世纪中叶的葡萄牙和荷兰已经走向衰落,此时的美国还主要收缩在美洲,都与材料描述的情况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16.(1)共同点:政府主导、立法保障、设置专门机构、运用技术手段等。(2)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详解】(1)共同点:根据材料“政府一方面差雇人力定期开凿修整河道”“伦敦当局着手建立一个现代下水道系统,规划建造了5条相互衔接的下水道,包括450英里的主干道和1.3万英里的支道”可得出,两国都是政府主导;根据材料“另一方面颁布法令,禁止居民随意倾倒垃圾”“《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是英国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可知,两国都立法保障;根据材料“宋仁宗年间,先后设河渠司、都水监掌管水政,保证河道管理的有序进行”“法案不仅详细列举了禁止排放的各类污水和违法行为,还任命专家担任审查官,提供实施建议“1898年,任命由多名专家组成的皇家委员会,调查污染来源和监督河流防治进度””可知,两国都设置专门机构;根据材料“发明埽和浚川杷等最具特色的河道治理工具,并通过河道堤岸种植林木,固堤护堤、防止水土流失等措施来进行河道治理”“并通过技术监测控制河流污染”可知,两国都运用技术手段等。(2)原因:根据材料时间可知==19世纪早期可知,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环境污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泰晤士河是一个开放的下水道汇聚处,各种生活与工业污水无序排入,对伦敦公共卫生造成灾难性影响”可知,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17.(1)哥白尼“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举其中两例即可)(2)①科学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牛顿力学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许多新的发明创造。②工业革命推动政治革命: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主流;政治革命推动工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代议制,为工业革命提供前提,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或者生产方式)在欧美国家确立,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③科学革命推动政治革命: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回答法国大革命亦可);政治革命推动科学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详解】(1)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心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学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举其中两例即可)(2)论证:根据材料“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分别论证:科学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力学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许多新的发明创造。工业革命推动政治革命:根据近代西方代议制确立的背景可知,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主流;政治革命推动工业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代议制,为工业革命提供前提,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或者生产方式)在欧美国家确立,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革命推动政治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回答法国大革命亦可);政治革命推动科学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18.(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实证性材料: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详解】(1)主题: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恶金(指铁)以铸锄(锄)、斸(斧)……,试诸壤土”可知,三则材料都关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根据材料的分类以及历史研究方法可知,实证性材料,即长沙出土的铁锄最有实证性。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2)特点: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可知,耕作技术不断革新;根据材料“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作技术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耕作技术南移有助于推动经济重心南移;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19.(1)动力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运输革命: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机车;富尔顿发明的轮船。影响: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2)负面影响:工业革命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渣、废水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等。新科技革命:学生沉溺网络游戏,荒废学业;高科技犯罪;色情传播等。(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有理者,可酌情得分)认识:开放性答题,涉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网络文明安全等。【详解】(1)“动力的革命”结合蒸汽机作答,“运输的革命”结合火车和蒸汽轮船作答。影响结合材料信息“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作答。(2)说明结合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和新科技革命成就的消极影响分析。认识为开放性题目,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