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教学目标1.养成读经典的习惯。2.掌握“选择性阅读”的读书方法。3.了解作者、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文学巨匠汪曾祺曾盛赞这本书:“渐归简淡,朴实无华,显示出阅历、学问都已成熟。用口语化的语言写学术文章,并世似无第二人。”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编审钱伯城先生为其撰写的长篇“导读”中介绍其是:“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是学习传统文化典籍(也叫国学)的入门书,打基础书,又是极有学术分量的书。书中随处可见是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这本书所说经典,不专指经籍,是用的“经典”二字的广义,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把目录抄在这儿:《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前头十一篇都就书讲;末了“诗”“文”两篇却只叙述源流,不就书讲,“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叶圣陶
此书为古籍之导言,浅明精要,宜于中学生阅读。
这本曾被无数现当代大家们盛赞的“国学的入门书”,就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学者。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写作,并致力学术研究。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80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通过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让读者对古文更亲近、熟悉,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首选佳作。此外,书中还特别收录《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以飨读者。
我国旧式教育,完全就是读经的训练,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项目。特别是从幼童时期就开始这样的训练,学生食而不化,既影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也影响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继承。新式教育的兴起,扭转了把读经训练作为唯一训练项目的局面,同时也规定了初、高中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培养“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方面的要求。 但当时,我国的经典,大部分还是没有经过现代意义上的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只能敬而远之。同时因为离白话文运动兴起的时间不长,给这类经典分段、标点、注释,用白话文翻译等工作都还没人来得及深入、具体地做,只有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然而这套书离理想的标准尚有一定距离。
在写作《经典常谈》的1938至1942年间,朱自清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及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这成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而朱自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遵循的标准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读物”而非“考据的著作”。可见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于追求学术与文学层面上的价值,此书的主要功能乃是实现对于传统经典的教育普及,他希望自己的这部书,能被读者当作一条船,凭着它“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1.在风格上,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谈学术的佳作。
理论书、学术书,以至不少通俗的学术读物,一般不大讲究文字的艺术性,有的甚至晦涩难懂。本书很讲究文字的艺术性,体现了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优美风格。其散文手法,除了平易亲切的叙述笔调、生动活泼的“儿化词”的运用,等等,特别在意每一篇开头的经营,让每一篇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凤头”:或从传说入手,或从风俗入手,或从时代背景说起,或从人物故事说起。全书十三篇,每一篇的开头各不相同。这种由事入理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学术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2.在内容上,本书具有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特色。
全书十三篇,从“小学”开篇,然后依次介绍传统的经、史、子、集。十三篇可分两大板块: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
3.在结构上,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叙述脉络清楚,如对《尚书》的介绍:作者首先从“《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说到《尚书》的主要内容及其形式,以及《尚书》的成书过程及书名的含义;着重介绍了《尚书》流传过程中的种种遭遇,特别是“今文”和“古文”之争;最后又介绍了作者所见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今文尚书》也有真伪之分。
读经典的意义:①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②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③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体现了语言艺术之美,例如通过《说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经过,通过《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④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从学习、交往、心志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导自身之修养。
《经典常谈》 正文篇目
《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1.《〈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2.《〈周易〉第二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3.《〈尚书〉第三》《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
4.《〈诗经〉第四 》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5.《三礼第五》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6.《〈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7.《四书第七》《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8.《〈战国策〉第八》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9.《〈史记〉〈汉书〉第九》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
10.《诸子第十》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11.《辞赋第十一》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作《三都赋》。12.《诗第十二》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13.《文第十三》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大大超过个人的接受速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就读书而来说,选择性阅读变得更加重要。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想、关注点密不可分。
①根据兴趣进行选择。根据书中吸引你的地方,进行取舍。拿到新书后,第一时间浏览本书的目录,初步了解全书的结构和内容。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 《<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当然,在重点阅读自已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比如在读《文第十三》的过程中,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趣,那就不妨回过头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
②根据目的进行选择。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寻找资料,等等。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比如学过 《<诗经>二首》之后,你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又如你正在与同学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
③根据目录进行选择。拿到新书后,第一时间浏览本书的目录,初步了解全书的结构和内容。很多书新增了再版序言,序言中大都会简要介绍本书内容和阅读方法,交给你阅读本书的“钥匙”,你也不妨认真看看这些序言,从中获取阅读“捷径”。 比如《经典常谈》,从目录就能知道,全书十三篇,每篇谈一种或类经典,这样就可以根据兴趣或目的加以选择。但有些书的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这就需要先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精读。
除了上述阅读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阅读本书呢?
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传统方法,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凝聚阅读的注意力,便于复习、巩固、考察,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批注”就是把批语和注释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原文: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①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②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③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
①“划时代”说明该书在时代中的重要程度之高。【名词科普】“字书”指以字为单位,解说汉字的形体、读音、意义的书籍。②句体现出许慎作《说文解字》时细致的特点。③句展现了许慎在说解中参考的文献多、丰富。
对每一篇介绍的典籍,用思维导图画出它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对典籍的由来、观点、价值一目了然。
1.关于《经典常谈》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国学经典的著作。B.《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C.《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让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D.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粹,语言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2.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是( )A.《周易》B.《战国策》C.《春秋》D.《尚书》
3. 有一本国学名著,其主要内涵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本国学名著是( )A.《周易》B.《战国策》C.《春秋》D.《尚书》
4.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答案:(1)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2)要善于借助别人(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朱自清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人研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3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完美版课件ppt</a>,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内容概览,精彩选读,经典常谈,选择阅读,自主阅读推荐,当堂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集体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集体备课ppt课件,共1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说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编排顺序,《说文解字》第一,梳理层次结构,认识“六书”象形,认识“六书”指事,认识“六书”会意,认识“六书”形声,认识“六书”转注,认识“六书”假借,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