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四 多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四 多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实践应用,强化新知,回顾总结,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多边形的认识》是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隶属于数学课程四大领域中的“图形与几何”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四个知识模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组合图形、我的拼图。
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性质。因此,三角形的特征是学习平面图形的知识起点。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一年级下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还有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的认识和丰富体验,对多边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对于三角形在物体中的作用,学生平时缺乏关注和了解。而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学生更没有这方面知识和经验。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脱离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边关系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及三边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眼力大比拼,看谁能又对又快地找出下面物体中的三角形?
生:车子上、梯子的侧面、斜拉大桥上、电线杆
师:谁能说出三角形在物体中的作用。?如:使用梯子为什么要叉开,电线杆为什么斜着拉一条线?
生:有三角形的物体更牢固
接着引出本节内容——继续学习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景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初步了解三角形的特征。
二、自主探究:
1、 “做一做”出示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四边形框架。
师:谁想分别用手拉一拉,说说你的亲身体验?
生:三角形拉不动,四边形能拉动。
板书:稳定性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稳定性广泛应用于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起点---动手操作---发现结论---体会应用的认识全过程,这个过程既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真实体验。
三: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实验操作:用小棒摆三角形发现三边关系
师: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摆成三角形呢?出示选择题
生:必须首尾相连。
教材给出了四根标有长度的小棒,提出摆成一个三角形”的操作要求,明确实验要求后,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展示的时间。然后结合实验结果分三个层次交流。
1、用5cm,10cm,20cm摆三角形
生:摆不成
2、用5cm,10cm,15cm摆三角形
生:摆不成
明确: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第二层次:猜想初步得到三角形边的性质。
师:到底什么长度的三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根据围不成三角形的结论猜想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三边的关系。
第三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图形。进行比较。
师: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5厘米、10厘米和20厘米这3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可是20+10>5呀,20+5>10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怎么回事呢?
生讨论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明确:给定的3根小棒,不管哪两条小棒相加的和都比第三条小棒大,就能确定这3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板书:任意
【设计意图:给学生制造矛盾,引发思维冲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深入、周密的深层次思考,发现只通过一组“两条线段的和>第三条线段”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这样学生对“任意”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做实验探究规律,比教师平铺直叙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进而明确“给定的3条线段,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三、实践应用,强化新知
练一练出示三道题(课件)
1、小丽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走?走那条最近?
这是一道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可以用三角形三边关系,也可以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解答。
2、小狗怎样很快地吃到香肠?
3.判断下面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并说明理由?
师:在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每次都有计算三组数据,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生讨论交流:只要看较短的两条边的和能否大于三条边,这种方法既快又对。
然后让学生根据三角形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
3、变相练习:谁能说一组三角形的三条边?
4、问题讨论;一个三角形三条边都是整厘米 ,如果其中两条边分别是4厘米和7厘米,那么第三条边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其中最长是多少厘米比较容易解答,4+7>10;解答第三条边最短是多少厘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是教师可引导4+( 4 )>7得出最短是4厘米。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是怎样学习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通过谈收获,说方法,提疑问,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五、教学反思
学生体验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个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数学规律,亲历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数学的魅力,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是激趣引入——找三角形初步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二、自主探究—--拉一拉,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说一说,感受三角形稳定性广泛应用于生活。三、合作交流---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小棒等)按要求围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主参与的平台——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抽象概括,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教学中,我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整合教材,动态呈现,让教材“活”起来。
现代课程论主张 “用教材教”,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取舍,科学整合,适当延伸。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合理运用课件,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和引发数学问题的情境,给学生营造浓浓的探究氛围,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探究平台,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富有个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跳出教材,先让学生摆小棒引发学生猜想,再用小棒围三角形进行验证,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产生思维冲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而对于书上的生活情境主题图——“上学问题”,我调整到巩固应用环节,同样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练习设计层层深入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练习: 1题和2题:生活中的数学?3、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4、变相练习 5、问题讨论。
一节数学课,学习效果好不好?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而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练习设计上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增加拓展延伸题,让优等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学习更进一步。而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每一道题目的呈现方式又都不同。这样既能让后进生跟得上,又能激发优等生的学习兴趣,让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冀教版四年级下册四 多边形的认识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四年级下册四 多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冀教版四年级下册四 多边形的认识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趣引入,深化认知,拓展应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