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2023届陕西省汉中市第一轮专项提升模拟题库(一模)含解析
展开【高考地理】2023届陕西省汉中市第一轮专项提升模拟题库
(一模)
【原卷 1-3 题】 知识点 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1、
2、
3、
【正确答案】
1、D 2、D 3、B
【试题解析】
1、读图分析可知,2010~2020年10年间,人口性别比下降4.07个百分点,其下降幅度最大, ABC三个选项对应的时间段人口性别比变化幅度均无D选项大,故选D。
2、该时间段人口性别比下降幅度大,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主要原因在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如全面二孩等政策的实施,使得人口性别比趋于均衡,D正确。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不会使得人口性别比趋于均衡,AC错。医学卫生技术的进步不是在该时间段才得以体现,B错。故选D。
3、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时段常住人口性别比下降趋于均衡,导致男女比例均衡,B正确。未婚男女数量与人们的生育观念有关,且人口性别比趋于均衡也不会导致未婚男女数量增多,A错。人口性别比的这种变化与婚姻制度变革,人均寿命延长等无关,CD错。故选B。
注意自然状态下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婴儿在未出生之前,婴儿性别鉴定现象严重,从而出现了选择性流产和弃养女婴等现象,最终导致人口性别比失衡。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善,重男轻女的思想改变,随着全面二孩等政策的实施,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
1-3-1(基础) 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山东省2020年底常住人口为10152.7万人,位列全国第四位。下图示意1953-2020年山东省全省常住人口和年均增长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自1953年以来山东省常住人口的变化特点是( )
A.先增长后减少 B.先减少后增长 C.持续增长 D.持续减少
2、山东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将面临的问题是( )
A.人均耕地面积增加 B.农村人口数量减少
C.城市住房压力减轻 D.社会养老压力增大
【正确答案】 1、C 2、D
1-3-2(基础) 据有关资料,2014年末,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含预计)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与20世界六十年代相比,我国当前人口增长的突出变化是
A.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B.死亡人口数量减少
C.死亡率下降 D.出生率下降
2、上海和贵州除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明显不同,其直接原因主要是
A.贵州人口死亡率很高 B.贵州人口大量迁出
C.上海人口出生率很低 D.上海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小
3、如果按常住人口统计,上海人口的增长率与贵州差别并不大,这说明两省区
A.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相同 B.人口迁移特点相同
C.人口容量相同 D.机械增长特点明显不同
【正确答案】 1、D 2、C 3、D
1-3-3(巩固) 随着资源枯竭、传统产业衰落,辽宁省人口结构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下图示意2000-2018年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辽宁省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增长率逐年上升 B.青壮年人口数量稳定
C.老年人占比增长较快 D.人口死亡率持续增加
2、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幼儿园需求量增加 B.养老服务业潜力大
C.制造业将快速发展 D.社会负担日益减轻
3、针对辽宁省面临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
A.提高落户门槛 B.优化生育政策 C.限制人口流动 D.鼓励人员出国
【正确答案】 1、C 2、B 3、B
1-3-4(巩固) 2021年5月11日,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众多、人户分离现象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常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不一致,则称之为“人户分离”。下图为我国人户分离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年来,我国人户分离现象日趋明显,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户籍制度的存在 B.乡村的快速发展
C.区域经济的差异 D.人口的跨区流动
2、图中流动人口比重小于人户分离比重,表明( )
A.跨县人口流动不会造成人户分离 B.人户分离中部分为城市户籍人口
C.交通因素影响人口流动数量和速度 D.流动人口增速小于人户分离增速
【正确答案】 1、C 2、B
1-3-5(巩固) 读我国1978年、2009年城市数量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0年间,我国100-20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增幅最大
B.30年间,我国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数量增幅最小
C.30年间,我国20-5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增幅最小
D.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移无关
2、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因素是( )
A.人口迁移速度加快、规模变大 B.乡村地区土地退化引起农业生产大幅度减产
C.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D.大规模农业商品基地的建设
【正确答案】 1、C 2、C
1-3-6(提升) 2022年3月14日龙岩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龙岩市常住人口为27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3.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6%,比2020年末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3万人,出生率为8.46‰;死亡人口1.9万人,死亡率为7.01‰;自然增长率为1.45‰。202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17.02万人,比2020年末减少0.59万人。下图示意龙岩市2017~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龙岩市2017~2021年生产总值增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近五年来龙岩市人口的正确说法是( )
A.龙岩市人口数量在增长
B.龙岩市人口数量在减少
C.人口迁移已成为龙岩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D.龙岩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于63.6%
2、龙岩市农林牧渔业近五年的发展( )
A.产值一直在增长 B.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C.已成为龙岩市主要经济支柱 D.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波动明显
【正确答案】 1、C 2、D
1-3-7(提升) 2021年5月11日,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众多、人户分离现象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常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不一致,则称之为“人户分离”。下图为我国人户分离变化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年来,我国人户分离现象日趋明显,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户籍制度的存在 B.乡村的快速发展
C.区域经济的差异 D.人口的跨区流动
2、图中流动人口比重小于人户分离比重,表明( )
A.跨县人口流动不会造成人户分离
B.人户分离中部分为城市户籍人口
C.交通因素影响人口流动数量和速度
D.流动人口增速小于人户分离增速
3、关于人户分离带来的影响,说法成立的是( )
A.有利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统计 B.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
C.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D.有利于耕地的精耕细作
【正确答案】 1、C 2、B 3、B
【原卷 4-5 题】 知识点 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农业发展方向与措施
4、
5、
【正确答案】
4、D 5、A
【试题解析】
4、库尔勒香梨能被引种到陕西、山西等地,陕西和山西与库尔勒区在气候条件上相似,都位于暖温带,热量条件相似,降水条件较小;市场需求量大;要有种植技术的引进才能引种成功,ABC都是引种成功的条件;虽然交通条件会影响市场距离和运输成本,但与能否引种成功关系不大。依据题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库尔勒香梨引种到外地,品质下降,主要是其他地方缺少库尔勒独特环境,位于塔里盆地中,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机质积累丰富,库尔勒香梨肉质细嫩、香味浓郁、品质优异。而陕西、山西等地降水较多,光照条件较差,昼夜温差变小,品质下降,A正确;其他地方是引种库尔勒的品种,学习库尔勒香梨的种植技术,山西、陕西水果种植经验也比较丰富,因此BCD错误。故选A。
广义的引种,是指把外地或国外的新作物、新品种或品系,以及研究用的遗传材料引入当地。狭义的引种是指生产性引种,即引入能供生产上推广栽培的优良品种。引种具有简便易行、见效快的优点。引种能否成功,决定于引种地区与原产地区的生态条件差异程度,差异越小引种越容易成功。引种时需要考虑的生态条件包括:气温、日照、纬度、海拔、土壤、植被、降水分布及栽培技术水平等,其中气温和日照长度是决定性的因素,而纬度和海拔则与气温和日照长度密切相关。
4-5-1(基础) 下图表示某地区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上图农业生产投入中,人类活动对自然因素改造比较明显的是( )
A.农业机械、化肥、农药 B.饲料加工、科学技术
C.灌溉水源、大棚 D.优良品种、城市
2、本地区由小麦种植改为蔬菜种植,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国家政策 C.交通运输 D.科技
【正确答案】 1、C 2、A
4-5-2(基础) 都市农业指位于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依托大城市优势资源,紧密服务于城市的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现代产业,日本最早提出都市农业这一概念。下图是19602020年日本东京都主要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1、都市农业兴起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科技 B.交通 C.政策 D.市场
2、图示信息表明,日本东京都的都市农业( )
A.薯/豆类播种面积已完全消失 B.果类种植面积比重变化不大
C.蔬菜种植面积比重明显上升 D.农作物的种植种类不断丰富
3、1960年以来,东京都的都市农业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农村人口减少 B.专业生产替代 C.市场需求变小 D.建设用地侵占
【正确答案】 1、D 2、C 3、D
4-5-3(巩固)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在阶段1时,其自然特征不包括( )
A.沼泽广布 B.地势平坦 C.水热充足 D.土质疏松
2、关于该地区阶段1到阶段3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②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③该地区出现了城市化现象④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该地区阶段3到阶段4农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政策②交通运输③劳动力④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正确答案】 1、D 2、A 3、D
4-5-4(巩固) 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与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在塘基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为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或生产链,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现在,更多农户选择在塘基种植花卉、蔬菜、水果等,被称为杂基鱼塘。下图是桑基鱼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土壤 D.地形
2、桑基鱼塘的生产经营模式可以( )
①降低劳动力成本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③加大化肥使用量④减少废弃物排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由桑基鱼塘向杂基鱼塘转变的原因是( )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气候的变化 C.运输条件的变化 D.农业政策的变化
【正确答案】 1、D 2、D 3、A
4-5-5(巩固) 下图示意不同阶段某地区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该地区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因素是( )
A.科技 B.水源 C.机械化水平 D.市场
2、人类活动对该地农业区位因素改造最明显的因素是( )
A.地形 B.降水 C.热量 D.光照
【正确答案】 1、D 2、C
4-5-6(提升) 读我国某校2013年9月23日旗杆(高5米)影子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区的农业
A.属于混合农业地域类型 B.机械化和规模化水平高
C.容易受伏旱天气的影响 D.地形是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2、该地区北缘近几年发展起水稻种值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交通 C.技术 D.市场
【正确答案】 1、B 2、C
4-5-7(提升)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春小麦播种期(图甲)和成熟期(图乙)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春市附近春小麦的生长期大约为
A.130天 B.101天 C.120天 D.90天
2、关于图示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及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区域是我国黑土分布的地区,当地雨热同期的气候是黑土形成的关键因素
B.由①到②自然植被变化为森林-草原-荒漠
C.③处湿地广布,为我国开垦耕地提供了大量后备资源
D.图中积温的地区差异主要是因为地形与维度因素形成的
3、下列有关影响③地区农业发展区位因素的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工业的发展为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条件
B.高强度的耕作及化肥的使用使当地土壤肥力下降
C.全球气候变暖使当地水稻种植纬度降低
D.国家政策的出台减少了当地耕地面积
【正确答案】 1、C 2、D 3、C
【原卷 6-7 题】 知识点 区域关联性与区域发展
6、
7、
【正确答案】
6、C 7、D
【试题解析】
6、南通市位于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汉中市位于陕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可对汉中市就业困难地区进行转移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南通市相关扶贫干部双向挂职,对口帮扶,促进两区域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可促进汉货入通,促进汉中市优势资源的外运,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①③④正确。移居南通并没有实现优势互补,也没有显著带动汉中市的经济发展,②错。故选C。
7、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通过产业振兴,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通过人才振兴,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后续人才支持。另外,还要加大乡村生态振兴,大力治理农村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幸福感,①②④正确。对于传统习俗的保留与否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落后的传统习俗不一定需要保留,③错。故选D。
乡村振兴一是产业振兴,产业是基础;二是人才振兴,积极培养有才有能力的专业人士;三是文化振兴,要加强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建设文明社会风气;四是生态振兴,优化人们的居住环境;五是组织振兴,一个好的组织能起到带头作用,达到全面振兴的目的。
6-7-1(基础) 下图为甲、乙两区域联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箭头反映出区域之间具有( )
A.整体性 B.单一性 C.关联性 D.连续性
2、图示两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地理位置 B.人均消费水平 C.人口分布 D.传统文化习惯
【正确答案】 1、C 2、A
6-7-2(基础) 读我国四大自然分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的箭头反映出区域之间( )
A.整体性 B.连续性
C.关联性 D.动态性
2、导致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输出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环境不同 B.人口多少不同
C.文化习惯不同 D.经济水平不同
【正确答案】 1、C 2、D
6-7-3(巩固) 相互之间有生产协作联系的产业在不同的空间集聚,从而使两地区产生关联性。集聚关联度指数越高,区域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区域整体发展越协调。下图为2003年、2008年、2013年三个年份我国七大城市群内部县区空间上的集聚关联度指数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3年~2013年,我国七大城市群产业内部县区集聚关联度变化特征是( )
A.个别上升 B.逐年下降 C.波动上升 D.整体下降
2、造成近年来我国七大城市群内部县区集聚关联度指数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产业扩散 B.政策引导 C.资源廪赋 D.地理位置
3、为应对目前我国城市群内区县级城市关联度变化趋势,当前应( )
A.调整行政区划等级 B.建设网络化交通
C.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D.布局多元化产业
【正确答案】 1、D 2、A 3、D
6-7-4(巩固) 反季节蔬菜,是指在一般地区因热量条件限制而无法正常栽培的季节内,利用特殊环境资源或采取保护性设施进行生产的蔬菜。云南地理环境独特,被誉为冬季的“天然温室”、夏季的“天然凉棚”,是我国最大的多种反季节蔬菜供应基地。下图为“云南反季节蔬菜产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Ⅰ~Ⅲ区域( )
A.有明确的边界 B.区域内部的自然特征完全一致
C.属于不同层次的区域 D.为发挥不同的区域优势而划分
2、反季节云菜外运,从根本上体现了不同区域之间具有(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关联性 D.开放性
3、云南的反季节蔬菜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外调路线,其中,夏季的种植区与外调区搭配正确的是( )
A.Ⅲ“云菜入甘” B.Ⅱ“云菜入粤” C.Ⅰ“云菜入辽” D.Ⅲ“云菜入桂”
【正确答案】 1、D 2、A 3、B
6-7-5(巩固) 黄河流域既可以分为上中下游区,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城市群和经济区(见下图),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将黄河流域划分为上中下游区反映了( )
A.区域内部的整体性 B.区域间的相似性 C.区域内部的差异性 D.区域间的关联性
2、黄河流域各城市群( )
A.以分水岭为界线 B.界线与上中下游区界线一致
C.界线具有显著过渡性 D.按照人文特征划分
3、黄河流域不同城市群的划分主要是为了( )
A.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B.消除地方贫困,体现社会公平
C.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D.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
【正确答案】 1、C 2、D 3、A
6-7-6(提升) 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地区属于青藏高原西北寒冷干旱的荒漠、半荒漠地带,大部分区域冬季天气晴好,极少降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夏季,影响西昆仑山地区的风向主要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与西昆仑山冬季降雪少关联性最大的是( )
A.没有水汽来源 B.海拔较高 C.冷空气势力弱 D.全球变暖
【正确答案】 1、B 2、B
6-7-7(提升) 自2018年起,浙江省安吉县在充分考虑了地形、气候、土壤等适宜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后,选择向青川县捐赠茶苗540万株,建成绿色有机茶叶生产基地,茶叶后期加工、销售由浙江省茶叶集团负责。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青川县与安吉县( )
A.区域特征相同 B.空间尺度相同 C.地理位置相同 D.发展方向相同
2、青川县种植茶叶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地形平坦开阔 B.气温年较差大 C.春季降水丰沛 D.土壤呈微酸性
3、为让“扶贫茶”真正成为“致富茶”,安吉县的工作重点是( )
A.改良茶叶品种 B.落实销售渠道 C.持续提供资金 D.提高机械化水平
4、青川县茶叶生产基地的建设,将( )
①吸引农民回乡就业②增加农民经济收入③提高城市等级④带动高新技术发展⑤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5、图中箭头反映出区域间具有(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关联性 D.连续性
【正确答案】 1、B 2、D 3、B 4、B 5、C
【原卷 8-10 题】 知识点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8、
9、
10、
【正确答案】
8、B 9、C 10、D
【试题解析】
8、本大题以瑞丽位置及交通线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服务业 的区位条件、地质作用相关内容,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解题中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的能力;同时加强对题干设问的剖析,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准确把握,瑞丽成为重要宝石集散地最主要因素,因素有多个,这里问最主要的。从材料可知瑞丽地处中、缅两国边境,我国云南西部和缅甸北部盛产宝石且种类丰富,所以瑞丽靠近珠宝原料产地,宝石和翡翠从数量到质量均占据优势,因此靠近宝石产地是瑞丽成为重要宝石集散地最主要因素,B符合题意;交通通达度高、市场需求量大、国家政策支持也是瑞丽成为重要宝石集散地的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9、珠宝首饰是高消费品,需要大的曝光度,一般而言,商场一楼人流量大,珠宝首饰布局在一楼可以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者,因此,通常布局在一楼,C符合题意;高层的视野更开阔,A不符合题意;租金较高不是布局在此的原因,B错误;珠宝首饰体积较小,转运便利不是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0、瑞丽至昆明经过的地区地处横断山余脉地区,地形崎岖,多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地质复杂,在修建高速公路过程遇到的困难重重,D符合题意;地震多发、环境脆弱、气候炎热都不是最大的困难,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云南高速公路修建难度较大的原因: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地质条件差,多地质灾害;天气多变。
8-10-1(基础) 有关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地地区的交通线以铁路为主,公路次之
B.公路在缓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C.在平原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D.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正确答案】 D
8-10-2(基础) 延庆赛区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三大赛区之一,所在位置山高林密、风景秀丽。与城市分散布局的场馆不同,延庆赛区的场馆采用组圈式布局于南北两区,秉承“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山地新闻中心掩藏于山体地貌之下,形成“半覆土式”建筑。未来的延庆赛区将作为重要的冬奥遗产,带动冰雪运动发展,助力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下图为延庆赛区山地新闻中心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山地新闻中心采用“半覆土式”设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利于减少对赛事的干扰 B.利于通风以减少室内病毒传播
C.利于冬奥会赛事的转播 D.利于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
2、相比于城市赛区,山地赛区采用组团式布局最主要的好处是( )
A.避免场馆空间过度集中,减少干扰环境 B.利于完善赛事服务保障,提升观赛体验
C.缩短设施间的交通时间,减少交通能耗 D.便于利用已有公共设施,减少建设投资
3、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以后,推测延庆最受益的行业是( )
A.建筑业 B.旅游业 C.交通运输业 D.房地产业
【正确答案】 1、D 2、C 3、B
8-10-3(巩固) 交通运输耗能是指将单位重量产品移动单位距离所消耗的能量(单位:千克标准煤/万吨公里),其大小主要受地形地势、经济水平、运输方式(公路大于铁路,铁路大于水运)和综合运输网密度的影响,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交通运输耗能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浙江省比江苏省交通运输能耗大,主要原因是
A.综合运输网密度小 B.水运比重小
C.经济水平低 D.多丘陵山地
2、与青海比较,四川交通运输耗能大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总量多密度大 B.经济水平高
C.公路运输比重大 D.地势起伏大
3、据影响因素分析,下列省(区)中交通运输耗能大小最可能与湖南省相似的是
A.赣 B.京
C.晋 D.宁
【正确答案】 1、D 2、D 3、A
8-10-4(巩固) 安哥拉位于非洲西南部,年平均气温22C,最高气温不超过28C,有“春天国度”的美称。经济以农矿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本格拉铁路(洛比托至卢奥)从设计到施工全部由我国承办完成,设计时速仅为90km.下图为安哥拉相关信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安哥拉被称为“春天国度”的原因有( )
①沿岸寒流流经②西南季风带来暖湿水汽③多山地高原,地势较高④热带雨林气候,阴雨天气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本格拉铁路的设计时速仅为90km的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技术 D.动物迁徙
3、安哥拉铁路线以东西向为主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生态环境 B.降低建设成本 C.完善交通运输网 D.方便农矿产品出口
【正确答案】 1、A 2、A 3、D
8-10-5(巩固) 即将开工建设的西十高铁由西安东站至十堰东站,穿越秦巴山地,经过汉水谷地。建成后的西十高铁将与武十高铁连接,形成西安至武汉的又一快速铁路客运通道。西十高铁设计速度350千米/小时,建成后,襄阳到西安大约只需要一个半小时。下图示意西十高铁、武十高铁及主要站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西十高铁建成并与武十高铁相接,对沿线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
A.加快秦巴山区脱贫致富的进程 B.促进人才交流和产业优化升级
C.完善城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D.利于形成中西部重要的城市带
2、西十高铁设计速度能够达到350千米/小时,说明( )
A.站点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B.沿线地质构造类型单一
C.我国高铁建设技术水平较高 D.大部分线路穿行于河谷地带
【正确答案】 1、B 2、C
8-10-6(提升) 保山龙江特大桥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路桥垂直跨越龙江。大桥全长2470多米,桥面离江面280米,最高的索塔顶到江面470米,主桥跨径为1836米。这座应用了多项国内首创技术的亚洲山区跨度最大的钢箱梁悬索桥,于2016年4月建成通车。
据此并结合所学,完成下面小题。
1、针对大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桥梁设计与建设施工重点考虑的难题是
A.火山地貌与强烈地震防御
B.高原冻土与泥石流防范
C.谷地崩塌与特大洪水防御
D.山地滑坡与水土流失防范
2、保山龙江特大桥的修建表明()
A.自然条件是影响交通建设的决定性条件
B.先进的科学技术能有效地克服交通运输线建设中的自然障碍
C.交通运输线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填补区域空白
D.社会经济因素有时对交通运输的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不明显
3、下列关于龙江特大桥建设的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变滇西地区交通运输格局 B.促进滇西地区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
C.完善与周边国家陆上通道 D.完善云南省公路干线骨架路网结构
【正确答案】 1、A 2、B 3、A
8-10-7(提升) 过冷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2020年12月中旬一股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受这股强冷空气影响地处西南的贵州大部分地区出现冻雨,中南地区的湖南江西山区出现降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西南和中南地区此次降水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西南地区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远,受冷空气影响弱,气温高
B.中南地区北部无高大山地对冬季风的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强,气温低
C.西南地区地处云贵高原,地势高受冷空气影响强,气温低
D.中南地区地势低受冷空气影响弱,气温高
2、受此次降雪天气的影响,对中南地区带来的直接危害是( )
A.水稻受冻害严重 B.电力供应紧张
C.交通运输受阻 D.蔬菜价格上涨
【正确答案】 1、B 2、C
【原卷 11-12 题】 知识点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11、
12、
【正确答案】
11、A 12、B
【试题解析】
11、死亡的生物及其他含碳物质不断以沉积物的形式,进行沉积形成沉积岩,是吸收碳的自然过程,A正确;大气圈的受热过程中,二氧化碳吸收长波辐射,使得大气升温,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会减少,与碳吸收无关,B错误;绿色植物呼吸过程释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C错误;地下煤层自燃过程使吸收固化的碳燃烧释放二氧化碳,不是吸收碳的过程,D错误。故选A。
1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减少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可有效减少碳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A正确;使用脱硫煤,只会减少硫化物排放,不会减少碳排放,增加污水处理效率,与碳排放和碳中和无关,B错误;加大植树造林,光合作用增强,能有效利用生物固碳,利于碳中和,C正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减少高耗能产业,可节能减排,利于碳中和,D正确。故选B。
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一方面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植树造林,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固化二氧化碳,也可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11-12-1(基础) 2022年5月7日,我国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峰并在海拔8830米处架设了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在这里建立气象观测站以了解气候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测量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珠穆朗玛峰科考对研究气候变暖有重要意义,下列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是( )
A.增加煤炭使用量 B.减少氟氯烃的排放 C.砍伐原始森林 D.使用清洁能源
【正确答案】 1、B 2、D
11-12-2(基础) 全球气候变暖是目前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各题。有关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对所有生物生长和繁殖都会造成不利影响,导致生态系统调整
B.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C.禁止燃烧化石燃料,全面开发利用新能源,是当前减缓全球变暖的有效可行措施
D.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植树造林等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正确答案】 BD
11-12-3(巩固)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带之一。青海湖平均水深约21m,最大水深32.8m,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也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推行了碳减排。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全球气候变暖给青藏高原地区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
A.“水塔”功能的稳定性增强 B.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减少
C.降低未来水资源短缺风险 D.短期内的生态环境趋好
2、青海湖属于( )
A.堰塞湖 B.构造湖 C.火山湖 D.冰川湖
3、我国推行碳减排,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提高森林的覆盖率②鼓励清洁能源企业建设
③农业生产禁用肥料④将耗能工业转移到西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正确答案】 1、D 2、B 3、A
11-12-4(巩固) “碳中和”是指某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年),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采取措施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我国政府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点,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明确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主要为了应对的环境问题是( )
A.南极臭氧空洞 B.水体富营养化 C.全球气候变暖 D.光化学烟雾
2、我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承担中国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国际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3、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
①发展太阳能和风力发电 ②推广使用燃油汽车
③禁止使用氟氯烃制冷剂 ④鼓励企业无纸化办公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1、C 2、B 3、C
11-12-5(巩固) 读漫画《梦回故乡》,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反映的环境问题有( )
①大气污染②热岛效应③水污染④臭氧层空洞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若图中环境问题大范围发生,会造成( )
A.城市降水增多 B.全球气候变暖 C.皮肤癌患者增多 D.生物多样性增加
3、应对图中环境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
①砍伐原始森林②使用清洁能源③发展循环经济④硬化城市路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正确答案】 1、A 2、B 3、C
11-12-6(提升) 年日照时数,是指在一年内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达到或超过120瓦/平方米的各段时间的总和,以小时为单位。如图示意1982—2020年吉林省年平均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分配。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1、吉林省西北部地区的年平均日照时数比东南部地区多出600小时以上,这个差额主要来自夏季,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状况④植被覆盖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近几年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的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总体增加趋势,冬季尤为显著,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酸雨强度减轻 C.森林覆盖率提高 D.大气污染减轻
【正确答案】 1、A 2、D
11-12-7(提升) 滨海红树林、海草床、盐沼三大海洋生态系统固定的CO2称为蓝碳。蓝碳对我国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年来由于红树林大量被毁,直接导致( )
A.全球气候变暖 B.大气中CO2增多 C.海水温度增高 D.大气逆辐射减弱
2、下列措施有助于增加蓝碳的是( )
A.提高节能减排技术 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C.增加城市公园绿地 D.建立滨海生态保护区
【正确答案】 1、B 2、D
【原卷 13-14 题】 知识点 水循环的类型及其主要环节,陆地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河流和湖泊的水系、水文特征
13、
14、
【正确答案】
13、B 14、A
【试题解析】
13、根据材料“湖水颜色与湖中的卤虫、杜氏盐藻等生物繁殖关系密切”可知这些生物适宜高盐度水域生存,结合区域综合特征判读夏季是玫瑰湖出现的季节,原因是夏季太阳辐射强,水温高,蒸发量大,因处于夏季的背风坡,降水量不大,因此湖水盐度高;适应高盐度的藻类(杜氏盐藻等)大量繁殖,以盐藻为食的卤虫也大量繁殖;随着湖水盐度升高卤虫、藻类等生物体色(体内色素积累量大)变得越来越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由所学知识并结合图示可知,该地区在地壳运动导致中条山北麓断裂,出现的一个狭长凹陷地带,后逐渐形成湖泊,周边河流和雨洪汇入凹地积水成湖;根据材料运城盐池誉为“中国死海”,“运城盐池周围地表、地下都储藏着大量的盐类矿体。”可知盐湖的盐度高,主要是由于周边河流和雨洪不断将含盐类的矿物质带入湖中;该地区年均气温较高,湖水蒸发旺盛,含盐类的矿物质不断在湖中积累、沉淀,湖水所含盐分不断提高,从而形成盐湖。因此形成过程是④②③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咸水湖之形成:(1)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在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湖泊的蒸发量往往超过湖泊的补给量,湖水不断浓缩,含盐量日渐增加,使水中各种元素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的状态,在湖滨和湖底形成了各种不同盐类的沉积矿床。(2)封闭的地形和一定的盐分与水量的补给封闭的地形使流域内的径流向湖泊汇集,湖水不致外泄,盐分通过径流源源不断地从流域内向湖泊输送。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湖水越来越咸,盐分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咸水湖。
13-14-1(基础) 下图示意洞庭湖流域不同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箭头①代表的补给主要发生在( )
A.3~4月 B.67月 C.9~10月 D.12~次年1月
2、甲代表的水体类型可能是( )
A.地下水 B.冰川 C.海洋水 D.湖沼水
3、如果在洞庭湖流域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则丰水期时( )
A.①变小 B.②变小 C.①变大 D.②变大
【正确答案】 1、B 2、A 3、C
13-14-2(基础) 下图为地球上水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陆地上各种水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储量大于地下水储量 B.沼泽的分布范围比地下水广
C.冰川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 D.地下水在利用过程中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2、下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体是( )
A.河流 B.冰川 C.湖泊 D.沼泽
3、当前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
①世界上水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少
②世界上水资源总量虽然很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
③部分地区水污染十分严重,使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④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正确答案】 1、C 2、A 3、B
13-14-3(巩固)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示为海陆间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水循环活跃程度降低
B.①、④分别表示大气水、海洋水
C.②、③之间的c过程表示地表水的下渗
D.目前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主要表现在b环节
2、地球上的淡水主体存在于
A.海洋中 B.冰川中 C.大气中 D.河流、湖泊中
3、目前,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有
A.湖泊水、冰川水、土壤水
B.生物水、土壤水、冰川水
C.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D.地下水、河流水、生物水
4、陆地水体之间具有水源补给关系,其中依靠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
A.与降雪量相关 B.与雪线高度相关
C.与水位相关 D.与气温相关
【正确答案】 1、A 2、B 3、C 4、D
13-14-4(巩固) 下面左图为华北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5米。该水库水源主要来自附近石化企业经处理后排放的污水。2017年该石化企业积极改造和修复当地环境,建造湿地公园,现已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右图为市民游览公园时拍摄的照片。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图中( )
A.水库修建的首要任务是发电 B.水坝坝体最高的是二副坝
C.水库的流域面积枯水期时变小 D.甲处的地形部位为山脊
2、下列关于陆地水体补给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
B.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夏季流量大
C.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夏季流量最大
D.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相互补给关系
【正确答案】 1、D 2、B
13-14-5(巩固) 河流、湖泊是陆地上重要的水体。下左图为我国某区域水系图,下右图为甲湖泊及与其相连乙河段的水位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河流水补给湖泊水的月份是( )
A.1—2月 B.4—5月 C.7—9月 D.10—11月
2、根据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丙河流从东北流向西南
②甲湖与相连乙河段之间的区域,地形相对平坦
③乙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
④该水系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正确答案】 1、C 2、B
13-14-6(提升) 水圈中水体通过水循环各环节紧密联系、互相转化,形成一个个全球性的动态水量转化系统,称为水文循环系统。它既联系水圈的各个子系统,又是水圈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联系的纽带,并形成彼此联系(耦合)的子系统。读水文循环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水分通量是指各水体之间的流通量,到达陆地的水分通量占海洋蒸发水分通量的( )
A.7.1% B.8.3% C.10.8% D.11.8%
2、下列水文循环系统中,水分通量处于动态平衡的是( )
A.地表—地下系统 B.陆地—大气系统
C.海洋—大气系统 D.海洋—陆地系统
【正确答案】 1、B 2、D
13-14-7(提升) 巴尔喀什湖是中亚干旱区典型内陆咸水湖,具有湖水面积大、相对较浅的特点,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图中M相关性最强的陆地水体是( )
A.冰川 B.积雪 C.地下水 D.湖泊水
2、图示期间,80年代该湖泊( )
A.含盐量降低 B.含沙量最高 C.面积在扩大 D.地下水补给湖泊
3、进入21世纪,该湖泊湖岸地区( )
A.绿洲面积扩大 B.城镇数量增加
C.湖岸线持续后退 D.地下水位上升
【正确答案】 1、C 2、D 3、A
【原卷 15-16 题】 知识点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判读
15、
16、
【正确答案】
15、C 16、B
【试题解析】
15、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独库公路纬度较高,且天山山区海拔较高,冬季气温低持续时间长。图中伊犁谷地开口向西敞开,来自大西洋的气流受天山抬升,冬季降雪量较大。故冬半年的独库公路积雪深厚不能正常通行,C项符合题意;独库公路纵贯天山山脉,穿越伊犁谷地,连接南疆与北疆地区,相对高度大,温度差异较大,A项与题意不符;公路南北端应该是天山南北侧山麓地带,以绿洲为主;天山山脉北坡山腰生长着繁茂的森林;由图可知,独库公路多处穿过冰达坂,即雪线以上,长年白雪皑皑的哑口。所以独库公路沿途可见冰川、绿洲、森林,B项与题意不符;独库公路修建于1974-1983年,贯通天山南北,穿越深山峡谷,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为降低筑路难度和成本,减少了隧道、桥梁,公路多为“之”字型盘山公路,故D项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C。
16、读图可知,甲处海拔2000-2500米之间,四周海拔在3000米以上,属于天山山脉中部的山间盆地。由于地势较高,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能满足森林的发育,加上四周为雪山环抱,水源充足,盆地中沉积物覆盖,土壤肥沃,利于水草生长,故甲处夏季自然景观最有可能是草原,B正确,因此本题排除ACD三项,选B。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①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②选线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③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④避开陡坡和断层及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地段;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短距离,经过尽可能多的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15-16-1(基础) 塔里木盆地内的绿洲人口集中,农业发达,交通便捷。天山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B.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现象
【正确答案】 C
15-16-2(基础) 下面景观图依次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长白山原始森林”,图同处中纬度的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体现的分异规律是( )
A.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正确答案】 C
15-16-3(巩固) 稀树草原,就是点缀着稀疏树木的草原,这种景色在非洲最为常见。中国海南岛西部也有类似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据学者研究,海南岛的热带稀树草原受热带季风气候控制,雨季和旱季明显,旱季尤为干旱。调查发现海南岛西部的第四纪沉积层易渗透,地表储水力极差,也是其形成原因之一。下图为海南岛稀树草原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海南岛稀树草原的分布反映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成因包括( )
①雨影效应②狭管效应③焚风效应④“喀斯特”效应⑤雨岛效应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3、海南岛西部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形成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层次性 D.过渡性
【正确答案】 1、D 2、C 3、B
15-16-4(巩固) 读“南美洲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洋流是( )
A.寒流,自北向南流动 B.暖流,自北向南流动
C.寒流,自南向北流动 D.暖流,自南向北流动
2、图中山脉南段东西两侧植被有显著差异,体现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正确答案】 1、C 2、D
15-16-5(巩固) 下图为博格达峰垂直自然带图,博格达峰(5445米)位于东经88.3度,北纬43.8度,坐落在自治区阜康市境内,是天山山脉东段的著名高峰。完成下面小题。
1、甲自然带为( )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山地落叶林带
2、博格达峰北坡自然带从甲到冰雪带的更替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垂直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正确答案】 1、B 2、A
15-16-6(提升) 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反映的是随着海拔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而呈现的垂直变化现象,但由于受到某些原因影响,也有可能打乱垂直分布规律,从而出现异常。读我国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山地基带类型异常,最有可能是( )
A.气温异常 B.降水异常 C.物种入侵 D.人类活动
2、M处原有的自然植被已完全消失,其植被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高山苔原
3、该山地可能位于我国( )
A.吉林 B.山西 C.河北 D.福建
【正确答案】 1、D 2、C 3、D
15-16-7(提升) 位于江西境内的武功山,最高海拔1918米,1600米以上的山顶附近罕见分布着起伏和缓、广袤连片的高山草甸(周边山地同海拔分布的是森林),草甸下方约10~30cm深度为形成于古生代志留纪的花岗岩。同为花岗岩山体的华山和黄山的岩石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武功山的高山草甸反映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武功山山顶附近分布的不是森林而是草甸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层浅薄 B.降水较少 C.气温较低 D.人为伐木
3、黄山和华山地表多为裸露岩石,而武功山山顶却有大片草甸,是因为武功山( )
A.形成年代较新,上覆岩土尚未完全剥离 B.形成年代久远,花岗岩体遭风化成土壤
C.山体坡度较陡,岩石被重力搬运至山麓 D.山体降水丰富,地表遭到流水侵蚀严重
【正确答案】 1、D 2、A 3、B
【原卷 17-19 题】 知识点 陆地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气温及影响因素
17、
18、
19、
【正确答案】
17、D 18、A 19、B
【试题解析】
17、该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河流存在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和雨水补给,但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夏季河流受雨水补给较多,长津河处于汛期,河流水位高,河流水补给长津湖,冬季河流水位低,湖泊补给河流,湖泊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AB错,D正确。区域地处中纬度,且海拔不是很高,受冰川侵蚀较弱,长津湖并非冰蚀湖,且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长津湖属于河道型湖泊,可能是水坝建设形成的人工湖,也不是冰蚀湖,C错。故选D。
1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长津湖所在地区地处盖马高原,地形地势相对较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高原地区的蓄热能力弱。同时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强。另外,该年份可能是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加剧了寒潮灾害的影响。沿岸并没有寒流的影响,④错,①②③正确,故选A。
19、长津湖所在地区位于盖马高原,地势相对平坦开阔,并不是十分崎岖,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其海拔不是很高,并不存在高原缺氧问题。同时,湖泊区域地处中纬度,地处高原,瘴气(多出现在湿热地区)较少,ACD错。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湖泊所在位置地理位置偏僻,对外联系不便,面临物资短缺的困难,B正确,故选B。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冬季气候偏冷。
17-19-1(基础)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因此区域发展的要求是( )
A.保持相同的经济结构 B.保持一致的城市建设要求
C.保持相同的农业、工业地域 D.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正确答案】 D
17-19-2(基础) 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千姿百态,人类活动也是千差万别。同一个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随着其他条件的影响而变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划分区域的意义是( )
①更方便了解区域特点、差异 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
③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④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对区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B.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
C.区域的边界是十分明确的
D.一个区域内部特征是绝对一致的
3、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特征分别为( )
A.地带、非地带 B.差异、整体
C.相对一致、差异 D.绝对一致、相对一致
【正确答案】 1、D 2、B 3、C
17-19-3(巩固) 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区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区地处城镇近郊,保护区内各功能区相对独立,联动性差,对文化遗产核心区依赖性强,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下图示意该大遗址保护区各功能区划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除文化遗产核心功能区外,关于各村功能区说法正确的是( )
A.鱼池村、孙马村所在功能区交通依赖性强
B.毛家村、杨家村所在功能区人均收入水平最高
C.上陈村、砖房村所在功能区受城镇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D.下和村、王俭村所在功能区体现高效利用文化遗产价值
2、有利于促进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区均衡发展的措施可能是( )
①完善保护区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②统筹开发,加强文化遗产核心功能区的开发利用
③统一发展目标定位,减少各功能区差异化发展④因地制宜,促进“多核心”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正确答案】 1、B 2、A
17-19-4(巩固) 区域是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地理单元。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区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B.只有区域之间有差异,区域内部没有差异
C.区域的划分,利于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发展
D.我国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是按照自然因素指标划分的
2、下列关于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是农业社会发展的基础 B.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C.土地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基础 D.自然资源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下列对自然要素的改造,合理的是( )
A.河套平原大水漫灌 B.黄土高原修建水平梯田
C.南方丘陵发展立体农业 D.河西走廊大力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正确答案】 1、C 2、B 3、C
17-19-5(巩固)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区域可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3、划分区域的意义有( )
①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③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④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1、B 2、C 3、D
17-19-6(提升) 下图是沿90°E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与P地形区相比,Q地( )
A.降水较少,年均温较低 B.降水较少,年均温较高
C.降水较多,年均温较高 D.降水较多,年均温较低
2、形成P、Q两地形区年均温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①P地距海较Q地近②P地纬度较Q地高③Q地北部山地可阻挡南下冷空气④Q地海拔较P地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R山脉在山麓地区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遵循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原则,Q地可建成我国重要的( )
A.木材生产基地 B.甜菜生产基地 C.长绒棉生产基地 D.商品粮生产基地
【正确答案】 1、B 2、C 3、A 4、C
17-19-7(提升) 分析数据了解市情,是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的依据。图1为重庆地形和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与R地年降水量可能相同的是( )
A.H地 B.K地 C.Q地 D.M地
2、造成H、K两地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
3、关于重庆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东部降水多,人口密度大 B.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C.东南部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D.长江河谷适合休闲避暑
【正确答案】 1、D 2、A 3、B
【原卷 20-22 题】 知识点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其它气象灾害
20、
21、
22、
【正确答案】
20、C 21、A 22、C
【试题解析】
20、蒙古-西伯利亚发生在冬春季,而且方向为北风为主,与材料中华西雨屏带的时间不符,A错误;东部沿海8月是温暖湿润的东南风,不是西风,B错误;青藏高原位于四川西侧,夏季青藏高原气温低,青藏高原的冷气流下沉,顺地势下滑,形成西风冷潮,C正确;云贵高原位于华西雨屏带南侧,不是西侧,D错误,故选C。
21、形成“大佛洗脚”景观的主要因素有:东南季风(南海)和西南季风(孟加拉湾)带来的暖湿气流深入该地,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丰富的地形雨;8月,副高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华西雨屏带位于副高的西侧,暖湿的气流被迫加速沿副高南缘进入该地,带来丰富降水。①②③正确;蒸发旺盛,水汽充足对降水影响不大,④错误。故选A。
22、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而另一个特点是以绵绵细雨为主。秋雨多的年份,可使已成熟的作物发芽、霉烂,以至减产甚至失收,A错误;冬小麦一般播种时间为11月,华西秋雨主要在9-10发生,对冬小麦播种影响不大,B错误;它可以造成晚稻抽穗扬花期的冷害,空壳率增加,C正确;对作物的生长期影响小,D错误。故选C。
华西雨屏带,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由岷山山脉、邛崃山脉、大相岭至黄茅埂所构成的狭长地带,来自太平洋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与高原的冷空气,数股气流交汇于此,带来异常丰沛的降雨,因此得名“雨屏”。
20-22-1(基础) 根据图,回答问题。
1、①②③三地都位于回归线附近,有关①②③三地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都是热带荒漠带
B.①②是热带荒漠带,③是热带雨林带
C.①是热带沙漠气候,③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②③都是热带季风气候
2、①②③三地纬度相同,但气候类型不同,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差异 B.人类活动对下垫面的影响差异
C.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差异 D.所处海陆位置差异导致的大气环流差异
【正确答案】 1、C 2、D
20-22-2(基础) 下列四幅图分别代表二分二至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读图回答下题。
受以上四幅图中的气压带的影响,最不可能出现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正确答案】 C
20-22-3(巩固) 图甲为沿某经线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甲气压带及其南北两侧风带的风向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气压带位置反映的时段里( )
A.巴西高原草木枯黄 B.我国东北地区昼短夜长
C.密西西比河进入枯水季节 D.北印度洋自东向西的船只顺风顺水
2、关于图示气压带、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草原气候受甲气压带和丁风带交替控制
B.受乙风带的影响,西欧全年温和多雨
C.丙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总是高温少雨
D.受丁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夏季多雨
【正确答案】 1、A 2、B
20-22-4(巩固) 图1为沿某经线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2为图1中甲气压带及其南北两侧风带的风向图。读图,关于图示气压带、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草原气候受甲气压带和丁风带交替控制
B.受乙风带的影响,西欧全年温和湿润
C.丙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总是高温少雨
D.受丁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夏季多雨
【正确答案】 B
20-22-5(巩固)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气压带代表(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2、图中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受该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
B.受风带1影响,中华台北东部夏季多暴雨
C.受风带2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
D.受气压带和风带2的交替控制,旧金山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正确答案】 1、D 2、C
20-22-6(提升) 下图中左图为某半球甲地位置示意图,右图为甲地降水量月分配柱状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A.地中海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2、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副热带高压带和低纬信风带交替 D.终年受盛行西风带的影响
【正确答案】 1、A 2、A
20-22-7(提升) 热带辐合带是指从南北两半球来的气流在赤道附近辐合而成的多雨带,包括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下图为某月非洲盛行风向和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的月份为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图中虚线框内热带辐合带向南弯曲的原因可能为
A.亚洲季风势力强
B.沿岸寒流增温
C.地势高气温低
D.非洲轮廓南边窄
3、甲岛屿东部气候类型的成因可能为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B.受热带辐合带的控制
C.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影响 D.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正确答案】 1、A 2、A 3、C
【原卷 23 题】 知识点 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方向与措施,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正确答案】
(1)纬度低,但地处山地、丘陵,气候温和;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充足。
(2)热带季风气候,10-11月降水少,光合作用强(或光照强);与夏季相比,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气温较夏季凉爽,茶叶生长慢,有机质积累多;秋茶表面蜡质层更厚,更能锁住芳香物质。
(3)阿萨姆红茶品质优良;知名度高,品牌效应明显;阿萨姆红茶一年产两季,产量大,能稳定供应;该地经济落后,地租、劳动力成本较低,有价格优势。
(4)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茶叶加工业;继续培育良种,巩固品牌地位;加大宣传力度,开拓销售市场;促进以茶叶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试题解析】
【分析】本题以印度阿萨姆邦地区茶叶生产的相关材料为载体,考查气候的形成原因,农业的区位条件,工业的区位条件,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1)注意既要分析气候温和,也要分析雨量充沛的原因。气候温和表明夏季不炎热,冬季不寒冷,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区纬度较低,且位于印度东北部山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较低纬度的山地丘陵地区,气候温和。区域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该地区处于西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充足,雨量充沛。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与夏茶相比,秋茶叶片产出时间为10~11月份,叶片更厚,表面有蜡质层,表面的蜡质层可以有效锁住芳香物质,茶叶更香。区域属热带季风气候,相比于夏季而言,10~11月降水少,光合作用强,同时秋季气温相对凉爽,茶叶生长慢,有机质的积累更多。与夏季相比,秋季降水偏少,多晴天,昼夜温差更大,白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有利于抑制呼吸作用,有机质积累更多,所以秋茶更为香甜。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阿萨姆红茶因品质优良而远销世界各地,茶叶的品质优良,知名度高,品牌效益明显,我国该企业瓶装奶茶原料采用阿姆红茶,有利于提高产品品质,同时借助其知名度扩大销量。阿萨姆红茶一年采收夏秋两季,采收季节长,茶叶产量大,企业原料能稳定供应。阿萨姆邦地区与中国西藏相邻,该地农业人口占61%,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租和劳动力成本低,生产成本低,价格优势明显。
(4)促进该地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是扩大红茶的销量,二是提高红茶的附加值。扩大红茶销量方面: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开拓销售市场(让更多人知道);可以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茶叶外销能力;可以加大优良品种的培育,保证产品品质,从而保证其销量。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角度:可以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茶叶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也可以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加强品牌建设,提高附加值;可以以茶叶为基础,促进相关旅游产业发展,如农业观光、体验游等。
23-1(基础)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乌蒙山片区,地处川、云、贵三省区交界,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结合部,高原山地占90%以上,山高谷深,水系发达,石灰岩分布面积广,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1)简述乌蒙山片区原有贫困村的分布特征。
(2)分析乌蒙山片区致贫的主要原因。
(3)从人口角度,简述乌蒙山片区扶贫可采取的措施。
(4)乌蒙山片区正在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扶贫与生态共赢。请结合现有资源调查结果,阐述乌蒙山片区“生态+产业”的发展方向。
【正确答案】 (1)片区内分布较广、较为分散;西南和中部地区相对集中。
(2)(自然)高原山地为主,导致耕地不足;喀斯特地貌地区,地表缺水,限制农业发展;地质灾害多发,损失较大。(人文)位于三省区交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限制了产业发展;成人文盲率高,不利于就业等。
(3)通过宣传,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重视技能培训;对偏远或高海拔地区居民,落实异地搬迁就业。
(4)利用片区内优良的自然环境及富硒土地,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水果、蔬菜、稻米等绿色、富硒特色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业收入;利用丰富的煤炭、水能等发展电力,开发铜、铅锌等矿产,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在发展的同时,注意严格立法,尽量减少污染;发展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古生物化石遗迹、少数民族风情等,促进旅游业、网络销售等发展。
23-2(基础)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题目。
材料一:诗人海子有一首著名的诗歌,里边提到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材料二: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是在‘两横三纵’发展格局下,交通沿线的城市圈建设逐步完善,东部地区的传统产业往西部转移,在产业转移和发展过程中,城市圈慢慢形成,而城市圈又发挥着带动和辐射作用,大城市的发展带动起中小城市的发展。
材料三:现代城市化新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即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财富积累状态,通常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
材料四:2018年10月24日,他来到广州考察。第一站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恩宁路永庆坊,这一带原本是挤满老房危房的老社区。2015年,广州用修旧如旧的修缮理念保留了旧城风貌,并把创客空间、文化创意等吸引年轻人的产业引入这里,让历史街区再现活力和新意。
1、在我国城市化战略中,生态城市建设是主要发展方向,请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
2、我国很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对城市内尚存的一些古旧建筑进行大规模维修、翻新,甚至再重建一些仿古建筑,以扩大其规模效应。你是否赞成该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1、环境: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污染企业;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能源: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2、赞成。可以展示古代文化景观,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可利用古建筑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果不维修、重建,可能会更加残破甚至消失,以后更难恢复;有利于加大旧城改造的力度等。
反对。文物古迹应保持原汁原味,才能体现古代文化的内涵;用现代建筑技术维修、重建古建筑往往只有外表而没有历史内涵;市中心地价较高,不宜用古老、破旧、低矮的建筑占用宝贵的土地;在市中心大规模地搞建设,影响城市商业、交通等秩序。
23-3(巩固) 下图是我国某城镇郊区农业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
右图为该城市郊区农业布局图,计划布局以下农业区:①粮食产区②蔬菜园艺区③乳肉家禽畜牧业区④果树林区
(1)合理的布局是:A为____,B为____,C为____,D为_____。
(2)简述②蔬菜园艺区布局的理由。
(3)决定该区农业发展方向的主导因素是:A.国家的政策和措施 B.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和分布C.肥沃的土壤 D.优越的气候
(4)该城市发展到图2时,根据图示信息分析城市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压力及其对策
【正确答案】 (1)②③④①
(2)城市对这些产品需求量大,蔬菜、园艺产品易变质,需要靠近消费市场,缩短运输时间。
(3)B
(4)压力: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剧增,对粮食和各种副食品的需求量增加;城市面积扩大,大量占用耕地,影响农业生产,导致农产品供应紧张。对策:城市建设中应尽量节约用地,少占农田;发展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
23-4(巩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生产特点是 。
(2)图中B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评价此地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气候条件。
(3)亚洲水稻种植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4)当我们学校放暑假的时候,C地的农业生产活动有( )
A.农场内农民在播种小麦
B.农场内农民在秋季收割小麦
C.农场内农民忙于剪羊毛
D.农场内农民忙于进行奶制品制作
(5)读D地的气候类型图,说明D地气候特征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并试为该地提出解决措施。
【正确答案】 (1)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2)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
不利条件:季风气候不稳定,旱涝灾害频繁,或者梅雨和伏旱天气不利于农业生产。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兴修水工程,保证稳定的灌溉条件;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实行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商品率等。
(4)C
(5)不利影响: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雨热不同期,冬季易出现低温洪涝,夏季灌溉水源不足,不利于农业发展。
措施:兴修水利工程,发展灌溉农业;种植喜光耐旱的农作物;发展温室,减少夏季水分蒸发,提高冬季温度等。
23-5(巩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可可原产于美洲雨林地区,其适宜生长条件为年均温22℃~26℃,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相对湿度不低于90%。可可叶片宽大而薄,易受风害。
材料二:20世纪末,中国与科特迪瓦进行农业水稻种植合作,使科特迪瓦水稻生产取得很大成就。现在我国与科特迪瓦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培训、贸易等方面全面合作。
材料三:农业是科特迪瓦经济的支柱产业,预计2020年可可产量约占世界的50%。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南亚种植面积不断赶超科特迪瓦,加之国际市场可可豆价格下跌,再加上科特迪瓦东部可可树老化、质量下降,行业流通贸易机制落后,影响产量提高。这些问题引起了科特迪瓦政府的关注并积极寻找对策。
1、与科特迪瓦相比,说明我国可可种植的不利气候条件。
2、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科特迪瓦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
3、在确定科特迪瓦农业持续发展方向时,有人提出进一步扩大可可种植面积,以促进经济发展,有人反对。你认为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我国可可种植区的纬度较高(或主要分布在海南和云南南部等地),范围较小;冬半年气温较低,影响可可越冬;冬半年降水少(降水季节变化大),影响可可产量和质量;海南常受台风影响。
2、鼓励发展产品加工业,提高附加值,减少原料性产品出口;提供优惠的农业政策;加大农业技术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节省生产建设成本;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3、扩大可可种植,可能导致森林等植被资源破坏,破坏生态;导致农业结构单一化,易诱发病虫害;种植结构单一,易受市场变化冲击而降低收入;科特迪瓦可可的产业化水平低,效益低,易诱发市场供过于求等。
23-6(提升)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淮河干流流经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全长1000km,落差仅200m。新中国成立前,受黄河长期侵淮夺淮的影响,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旱涝灾害频发。
材料二:2018年10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明确空间开发重点和方向,构建“一带、三区、四轴、多点”的总体格局。淮河生态经济带贯通黄淮平原、连接中东部,通江达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相连、水系相通。
材料三:下图为淮河生态经济区空间结构图和淮河流域图。
1、结合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前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2、淮河干流绿色发展带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核心,试从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说明其发展方向。
3、试提出淮河生态经济区内“四轴”的城镇可持续发展措施。
【正确答案】 1、自然原因: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地势低洼;流程长,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汇水量大;黄河夺淮导致流域内水系不稳定;入海通道少。
2、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疏浚航道,增强通航能力,大力发展水陆联运,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强城市生态保护,治理城市环境污染,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大中小城市、特色小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城市体系形成和完善。
23-7(提升)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地处东北部(如图),面积3.84万平方千米。南部的巴里坤山位于天山东段,平均海拔3300米,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分布着大量冰川。北部沙漠广布,风灾严重,是九大风区之一。巴里坤三塘湖风电场一期49.5MW工程于2011年12月9日获得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批复,是国家发展投资公司在地区的第一个风力发电项目。目前,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综合能源基地是哈密“疆电东送”综合能源基地之一。
(1)判断巴里坤山南北坡的雪线高低并说明原因。
(2)指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风电场建设的优势条件。
(3)分析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农业发展方向,并针对其农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正确答案】 (1)北坡雪线低。
原因:北坡是阴坡,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温度较低;准噶尔盆地西边有缺口,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受北坡山体阻挡抬升,降水较多。
(2)优势:靠近冬季风发源地,地形“狭管效应”明显,风能资源丰富;位于荒漠地区,土地租金低;位于省级公路沿线,设备运输便利;有政府政策支持;市场广阔。(8分,4点即可)
(3)方向:西南部利用草场资源发展畜牧业,东南部利用耕地、河湖水发展灌溉农业。
措施:为避免草原退化,需划区轮牧,规定合理载畜量;为避免出现土壤盐碱化,需采用喷灌、滴灌技术,种植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
【原卷 24 题】 知识点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喀斯特地貌
【正确答案】
(1)年土壤侵蚀总量与平均侵蚀模数2000年—2005年快速下降,2005年—2010变化小,2010年—2015年逐年下降(或下降-平稳-下降);侵蚀状况整体在减轻。
(2)石灰岩广布,气候湿热,流水溶蚀作用显著。
(3)岩溶作用强烈,生态环境脆弱;地处五省交界,地理位置偏僻;喀斯特槽谷区面积大,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工农业发展受限,人口外流严重。
(4)变化趋势:土地石漠化程度变弱。
影响: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减少;局部气候改善,水旱灾害减轻;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利于可持续发展。
【试题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常会出现土地石漠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喀斯特地貌成因、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论证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和综合分析的地理素养。
(1)读图可知,年平均侵蚀模数的柱状变化可以分三阶段2000年—2005年,2005年—2010年,2010年—2015年;年土壤侵蚀总量曲线变化也是如此。因此可归纳为年土壤侵蚀总量与平均侵蚀模数2000年—2005年快速下降,2005年—2010年变化小,2010年—2015年逐年下降(或下降-平稳-下降);侵蚀状况整体在减轻。
(2)分析材料及图中经纬网可知本区是南方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灰岩广布,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层是先决条件,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当这种水在地下深处有一定压力时,溶解更甚。石灰岩中的钙被水溶解带走,经过几十万年、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沉积钙化,石灰岩地表就会形成溶沟、溶槽,地下就会形成空洞。因此该区域洞穴广布的原因可归纳为:石灰岩广布,气候湿热,流水溶蚀作用显著。
(3)本区是南方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的地质地貌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劣,它是喀斯特地貌区贫困的主要原因,具体原因有:岩多土少,地形崎岖使土地贫瘠,机械化程度低;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喀斯特槽谷区面积大,地形崎岖,山峰连绵,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尤其少数民族文化素质低,思想意识落后;以及人口人才外流严重。
(4)读图可知,土壤侵蚀状况整体在减轻,所以土地石漠化程度变弱。其带来的影响可以从环境整体性来分析:土壤侵蚀总量变少,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利于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减轻,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减少;局部气候改善,水旱灾害减轻;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
24-1(基础)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喀斯特溶岩天窗是指地下河通往地面的窗口,是地表水不断溶蚀石灰岩,地表塌陷联通地下暗河而形成的。广西的地苏地下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的地下河,天窗、溶洞、峰丛等各类岩溶地貌集中分布,形成了“一河、百窗、千山”的地貌形态。
材料二 下图示意地苏地下河流域天窗的分布及该地区的喀斯特地貌。
1、分析地苏河流域多喀斯特溶岩天窗发育的主要原因。
2、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远: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地质复杂,不利于交通建设;地表水缺乏,利用天窗抽引______;地下河落差大,地下河水量大,可以利用地下河______;天窗、地下河都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可以发展旅游业。
3、读“锥状峰丛喀斯特景观”图,能反映锥状峰丛喀斯特景观的等高线地形图是______。
【正确答案】 1、形成天窗需要两个条件:地表水侵蚀作用强烈;该地以易溶于水的石灰岩为主,岩层较厚。
2、地下水灌溉 发电
3、③
24-2(基础)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成片分布的是地面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___________。
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的地区之一,该地的可溶性岩石(如___________)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形成地表和地下形态各异的地貌。其中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其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___________、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___________。
3、分析该地区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峰林 2、石灰岩 石钟乳 石笋
3、该地降水丰沛,地下水水源充足;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喀斯特地貌广布,岩层多裂隙,地下多溶洞,地表水易渗漏,导致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
24-3(巩固)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七百弄乡位于广西西北,处于云贵高原的边缘和斜坡地带,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典型、分布密度最大的峰丛洼地。峰丛是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山峰环绕着洼地。七百弄峰丛洼地与路南石林、桂林峰林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典型岩溶地貌(或称喀斯特地貌),七百弄是其中知名度最低的一个,几乎无人知晓。七百弄人的饮水,是依靠水柜解决的。水柜,就是收集雨水的蓄水池,当地人称“水柜”,可能含有“珍贵”的意思。图1和图2分别是七百弄地理位置图和峰丛洼地地貌景观图。
1、简述喀斯特侵蚀地貌峰林的发育过程。
2、简析水柜形成地区的气候条件。
【正确答案】 1、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 2、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
24-4(巩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图为我国某地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
1、描述山区峰林地貌的形态特征。
2、简述溶洞内沉积地貌的发育过程。
3、说明喀斯特地貌对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不利影响。
【正确答案】 1、呈锥状耸立,山坡陡峭;底座分离,相对高度较大。
2、溶洞顶部向下发育,形成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等地貌;底部向上发育,形成石笋;当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3、地势起伏大,不利于耕作;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土壤较薄且贫瘠;地表水短缺,不利于农田灌溉。
24-5(巩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贵州省提出要“盯牢守住千亩以上的耕地坝子,特别是保护好五千亩以上优质坝区耕地,并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即农田达到“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与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耕地质量等级提高,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千克以上”的标准。
材料二贵州省威宁县平均海拔2200米,喀斯特地貌约占60%,年均降水量890毫米左右,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该县逐步将山区中低产田坡耕地建设为石坎梯田高标准农田(石坎梯田就是用石头砌田梗进行农田改造),成为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
材料三左图为威宁县地形图,右图为石坎梯田景观图。
1、简析威宁县山区多中低产田的主要自然原因。
2、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角度,分析威宁县建设石坎梯田的主要作用。
3、简述贵州省牢牢守住优质坝区耕地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1、地势起伏大、降水多,易发山洪;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下渗,旱情较为严重;山区土层薄、土壤贫瘠。
2、减小耕地坡度,实现田块平整;有效拦截雨水、缓解旱情;减弱流水侵蚀(减轻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
3、坚守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24-6(提升)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野生石斛多生长在山区阴湿的树干或岩石缝隙中,不耐高温和寒冷,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贵州省兴义市某农业研究所推广钉入式种植模式,选择在林下有原生石、一定土壤层的喀斯特地貌区种植石斛,在石头表面钻孔,选择健壮的石斛幼苗依附在石头表面,把木块压在石斛苗上,用铁钉将木块钉入孔中。其中使用的木块经过与牛粪、菜籽饼等混合发酵并自然干燥,肥料的缓释效果较好。钉入式石斛种植模式的劳动力成本较高,合作社雇用农户种植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图左示意兴义市的位置,图右为兴义市钉入式石斛种植模式图。
1、分析兴义市种植户在岩石表面采用钉入式石斛种植模式的好处。
2、说明钉入式石斛种植模式中木块所起的作用。
3、钉入式石斛种植模式的劳动力成本较高,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正确答案】 1、该地喀斯特地貌广布,适宜种植的空间有限,钉入式种植模式能够挖掘种植潜力;在岩石缝隙种植符合石斛的生长习性,产出的石斛质量好;钉入式种植模式能提高裸岩的植被覆盖率,生态效益良好。
2、压固石斛苗,利于石斛稳定生长;木块吸收的养分缓慢释放给石斛,改善石斛长势;稳定木块下方的温度﹑湿度,调节微观生境。
3、需要人工逐一完成钉入工作,劳动量大;在起伏不平的裸岩区种植,有一定安全隐患;石斛收益高,相关产业环节叫价高。
24-7(提升) 图1为重庆武隆天坑,属喀斯特地貌;图2为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重庆武隆天坑的地貌景观特征,比较两图所示地貌景观的异同。
2、通过查阅资料,谈谈在野外考察中如何识别景观特征相似的地貌。
【正确答案】 1、重庆武隆天坑,流水对石灰岩进行溶蚀,形成喀斯特漏斗,是垂直深坑,坑深几乎不见底,坑口近乎圆形,坑壁陡峭、光滑,周边还有其他的规模较小的垂直深坑。
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相同点:均为圆形,具有一定深度。
不同之处:①重庆武隆天坑坑底深,而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坑底浅。②重庆武隆天坑坑体呈垂直状,是流水一直垂直向下侵蚀形成,而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坑体呈碗状,撞击的深度不大。
2、①观察周边地区,找出地貌的主要的形成因素;②观察地貌形态,判断是什么外力作用造成的;③根据具体的地貌形态,推测发生过程;④找专业的书籍核对或者请教专家。
【原卷 25 题】 知识点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正确答案】
特色:①坚持错位发展,各个村落形成一批景色各异、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②将生态旅游、民宿和丰富的旅游产品相结合,旅游形式和类型丰富多样。
价值:①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乡村聚落、农家美食、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均可);②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利于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④带给游客更丰富的乡村和文化风俗体验;⑤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试题解析】
【分析】本题以宁武县乡村特色旅游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旅游资源特色的了解及其产业的意义。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和阅读能力。
【详解】特色:坚持“一村一品”、错位发展,着力打造一批景色各异、特色鲜明的乡村休闲精品旅游景点、精品旅游新村;将生态旅游、民宿和当地丰富的传统美食与文化相融合,共同构建“特色民宿+度假休闲”新模式。形成食宿接待型、观光采摘型、特色餐饮型、休闲度假型、民俗风情型、天然氧吧型等多种旅游形式,丰富旅游形式和类型多样性。
价值: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民宿、餐饮、交通、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当地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地方基础设施的完善;丰富旅游者的乡村旅游体验。
25-1(基础)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央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重庆市铜梁区位于重庆主城区西部郊区,曾获得过国家级外派劳务基地、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国家首批园林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近年来,铜梁区基于本区自然和人文条件,规划建设北部文化旅游发展区、西部现代农业发展区、南部加工物流发展区和核心城市区(如下图)。
1、分析规划建设中的城轨快线对于铜梁区城镇发展的重要意义。
2、分析铜梁区规划建设三大“发展区”对于该区城镇化的积极影响。
3、县城城镇化过程中,在规划上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
【正确答案】 1、意义:城轨站点附近交通便利,发展成为较大居住区;城轨快线促进铜梁与重庆城区之间人员交往,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发展。
2、影响:城市三大“发展区”可以促进铜梁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可以整体提高城镇化水平;铜梁区南部加工物流发展区由于发展二三产业,可以推动区内乡镇发展为工业小镇;北部文化旅游发展区可以促进部分旅游乡镇的城镇发展。
3、关注:根据区域实际,合理确定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保护农业用地;适当划分功能区;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合理规划交通,减少交通拥堵等。
25-2(基础)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1872年现代旅游业还没有出现,美国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黄石国家公园”。2023年我国欲建成“长城”、“大运河”和“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文旅融合在国家层面上的大规模实践。下图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景观图。
(1)分别指出美国建立国家公园与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
(2)说明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意义。
【正确答案】 (1)美国:保护自然环境中国: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2)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就业:重在传承中华文化:给旅游业发展增添文化内涵(构建文旅融合体系具有示范意义)。
25-3(巩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方国际种苗小镇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与元宝山镇建成区相连。种苗小镇各产业从分工、互动、融合到共生,形成双维度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纵向上,以种苗繁育为核心进行前端拓展和后端延伸;横向上,衍生文化旅游、生命健康等新型消费产业,包含文化博览、鲜食体验、中药制造、健康疗养等。通过合纵连横、联动发展,实现种苗特色小镇全产业链高质量现代化融合发展,将元宝山镇打造成特色产业突出、产城融合共生的样本。下图示意北方国际种苗小镇的区位条件。
1、北方国际种苗小镇与元宝山镇建成区相连,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从位置特征出发,评价种苗小镇横向产业发展的条件。
3、分析种苗双维度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对促进产城融合的意义。
【正确答案】 1、便于依托元宝山镇的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满足劳动力的基本生活需求,便于招募劳动力;相邻的位置能够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2、接近多条高速公路、铁路,便于吸引客流,发展第三产业;位于元宝山镇建成区边缘,用地空间充足;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距东部沿海地区较远,)客源消费能力有限,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有限;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较脆弱,对产业发展有一定限制。
3、丰富产业门类,降低对种苗繁育产业的依赖,为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人口迁入,促进了城镇化,推动城镇服务设施的完善。
25-4(巩固)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京津冀地区略图。
材料二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对京津冀三地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定位。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城市的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
1、京津冀都市圈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请分别从资源、位置、科技等方面谈谈该区域发展的区位优势。
2、城市群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京津冀三地如何进行产业分工才能实现优势互补?
3、分析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
4、试分析解决京津冀三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
【正确答案】 1、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科研机构众多;经济基础雄厚,经济腹地范围广。
2、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北京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天津利用其现代化制造业的基础和天然的港口优势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河北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众多的优势,积极承接京津两地产业的转移,并积极发展第一产业,为京津两地提供农副产品。
3、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内发展水平差异;缓解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减轻京津冀等大城市的城市化问题,促进中小城市发展;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发展。
4、适当控制京津人口,加快河北城市化进程,使河北成为京津人口的疏散地;明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三地产业结构,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与互补;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促进三地互联互通,加快一体化进程;加强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25-5(巩固) [地理一选修3:旅游地理]
古城(镇),一般是指拥有着百年以.上历史、至今仍保存完好或经修缮后基本恢复原貌的大规模古代建筑聚落。湖南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距离东部地区较近,有多条交通线路通往东、西部地区,是我国古城(镇)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共有60多个,几乎每个地级市都保留有古城(镇)。这些古城(镇)既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又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下图为湖南省古城(镇)分布示意图。
1、说明湖南省以古城(镇)为平台发展现代旅游的优势条件。
2、简述湖南省以古城(镇)旅游为契机发展现代旅游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正确答案】 1、古城(镇)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价值高;距离东部地区较近,旅游市场广阔;有多条交通线路通往东西部地区,交通便利;政府高度重视,开发与保护有政策保障等。
2、拉动湖南省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社会文化繁荣;增加地方就业机会;加强区域旅游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地方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投资等。
25-6(提升)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仙人掌养殖喜强烈光照,耐炎热,干旱、瘠薄,生命力顽强,管理粗放,生长期不能缺水,仙人掌生长适温为20~30 ℃,为多年生植物,生长快,三个月可长出来剌片,年亩产量可达5 000~6 000公斤。墨西哥被称为“仙人掌之国”,加利福尼亚湾沿岸是仙人掌的主要分布地,成年仙人掌高达3米。目前,食用仙人掌的开发在墨西哥已进入系统化、规模化、商品化的产业发展阶段。仙人掌浑身是宝,初步形成了种片、保鲜蔬菜、饮料、罐装食品、化妆品、保健品、药品等七大系列,成为一种绿色健康的新型功能蔬菜和功能保健食品。满足现代生活中“亚健康”和“富贵病”群体的消费需求,我国在1998年开始引进食用仙人掌产业,发展迅速。
材料二: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象。雾是一种气象灾害。下图分别为仙人掌示意图及某区域示意图。
(1)加利福尼亚湾沿岸夏季多雾,试推测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仙人掌生长的影响。
(2)表述发展仙人掌产业对墨西哥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依据材料一,说出我国引进食用仙人掌产业后,在我国发展迅速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原因:由于夏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强,水气充足,遇寒流降温作用明显,容易形成海雾;影响:大雾可以为仙人掌提供少量水分,有利于仙人掌度过旱季。
(2)意义:对仙人掌进行深加工,能够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能够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种植仙人掌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防治土地荒漠化。(经济、社会、环境各一点)
(3)原因:种植效益高;市场空间大;开发领域广。(任答两点)
25-7(提升) 旅游地理
材料一:现代旅游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地震、天外陨石等造成的灾害遗迹成为旅游吸引物,活火山也常有人冒险进行逼近旅游。美国推出的地震模拟旅游,用超轻质材料建造的宾馆饭店,通过模拟地震,产生出效果逼真的光、声、房屋震荡、梁断墙倒等地震现象,既让人身临其境,又不会伤人。泰国推出的保健旅游,以泰式药膳、泰式按摩和桑拿等为特色。新加坡推出“中药之旅”,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了解新加坡中药行业的发展和中药的疗效。西方一些国家还推出怀旧旅游,让游客体验原始人类的生活,采集狩猎,野餐穴居,培养野外求生的本领,等等。
材料二 2000年,相当贫困的宁夏固原地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目前,试验区共开发出泾河源、须眉山石窟、火石寨丹霞地貌等5个景区,共接待游客百万余人次,门票收入达250多万元。六盘山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的迅速崛起,为当地农民拓宽了增收新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两年间,景区周围有数万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业,旅游总收入接近9000万元,不少人靠向游客出售当地土特产、民族工艺品、特色小食品以及开餐馆、跑出租,增加了经济收入。
(1)结合材料一简述现代旅游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简述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正确答案】 (1)旅游主体多样化;旅游形式多样化;旅游空间扩大化;旅游目的娱乐化。
(2)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文化交流。
【原卷 26 题】 知识点 生物多样性保护
【正确答案】
原因:适应能力强;繁殖快,生长速度快;传播能力强;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缺少天敌
措施:①人工连根拔除②利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③进行复耕复种,减少其繁衍空间④焚烧,防止蔓延。
【试题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入侵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作为入侵植物,其疯狂蔓延与自身的繁殖适应能力等密切相关。作为恶性杂草,其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生长速度快,且种子的传播能力强,显著抑制了其他生物的生长,同时作为入侵植物,缺少天敌的制约,所以疯狂蔓延。防治措施方面,需要人为的进行定向干预,如将该草进行人工连根拔除,进行焚烧,防止其蔓延。利用选择性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在农业生产中可以进行复耕复种,农民在复耕复种中加强对农田的管理,减少其繁衍空间。
26-1(基础)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的海岸不仅绵长曲折,而且类型复杂,南北有别。大体上以杭州湾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以北是北部海岸线,以南是南部海岸线;北面的一段大都是由泥沙构成的,叫做泥岸;南面的一段,主要由岩石构成的,叫做岩岸。下图是某季节我国部分海域洋流及海水水温分布图。
材料二:半岛工程是指通过桥梁、海堤及促淤造地等方式,将海岛与陆地相连接的综合工程。1955年,连岛海堤的建成让厦门岛成为半岛,铁路和国道得以连入厦门。21世纪以来,厦门开始启动拆堤建桥工程。左图示意厦门岛位置。
1、描述左图中等温线变化特点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2、左图所示海区的海底地形是。简述图中南部海岸线多港口的自然原因。
3、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厦门拆堤建桥的理由。
【正确答案】 1、水温南部高且等温线密集,北部低稀疏﹔等温线向北(高纬)凸出。纬度位置,洋流。
2、大陆架。多岩质海岸,近岸水域较深﹔海岸线曲折,多港湾;沿海多岛屿,阻挡风浪(或河流汇入多,河口位置便于深入内陆)。
3、恢复水道,减少泥沙淤积,修复海洋生态。
26-2(基础) 读我国某区域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地区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简述A地区实施上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理由。
【正确答案】 1、禁止砍伐森林;停止林区的产业活动等。
2、A地区位于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大;若森林破坏,会使其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森林遭到破坏后,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量季节变化加大等。
26-3(巩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3月14日傍晚,四川阿坝州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人员在花湖湿地巡护监测时,发现四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这也是今年首批飞抵若尔盖地区栖息和繁殖的黑颈鹤。黑颈鹤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的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主要以植物叶、根茎、荆三棱、块茎、水藻、玉米为食。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境内,总面积16670.6公顷,其湿地沼泽面积曾达3000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泽区。该保护区不仅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世界高山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还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1、简析若尔盖湿地的成因。
2、简述若尔盖湿地的生态意义。
【正确答案】 1、地势高,气候寒冷湿润;地势中间低、四周高,排水不畅;谷地宽阔,河曲发育,湖泊众多;气温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地表经常处于过湿状态。
2、为鸟类提供理想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储存水分,特别是为黄河及长江上游支流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6-4(巩固) 【环境保护】
新华社北京2017年11月2日电,据环境保护部2日消息,11月4日至8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出现一次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预计11月4日至7日,京津冀中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将出现重度污染,其中6日前后污染物浓度达到峰值,京津冀中南部和山东西部部分城市可能出现严重污染。7日晚至8日,受冷空气影响,扩散条件自北向南逐步改善。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指出太行山东西两侧雾霾分布差异并分析原因。
【正确答案】 西部雾霾污染程度轻,东部地区雾霾严重;原因:东部地势低,下垫面比较潮湿,污染物和水汽易在山前的平原地区堆积,使雾霾有所加重;东部城区集中,人口、工业多,污染更严重。
26-5(巩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大西洋沿岸,多生长于河口、海湾等潮湿地带,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能够迅速在适宜的气候、滩涂环境下立地扎根,快速蔓延。1979年互花米草被引入我国并大力推广,用以开阔陆地面积、保护粮食生产等,取得不错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但互花米草在我国海岸带的快速蔓延,已成为我国沿海滩涂危害性最强的入侵植物。2022年福建省印发《福建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方案》后,漳州云霄的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开全面除治互花米草行动。下图示意互花米草形态特征。
1、从互花米草的生长习性说明其在促淤造陆方面作用。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互花米草大量繁殖导致该地生物多样性减小的原因。
3、有专家说互花米草的除治应“斩草除根”,请说出具体措施。
【正确答案】 1、根系发达,固着泥沙,茎高且密集,削减风浪,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在大量淤积;耐盐、耐淹、繁殖能力强,连片生长,陆地面积变大。
2、互花米草促淤造陆,其生长的滩面高于其他滩涂,导致原有湿地面积缩小,挤占红树林的生长空间;改变当地土壤性质,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造成栖息地环境的改变;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小。
3、加强对互花米草的研究与监测,提前采取措施避免入侵范围扩大;采用人工、机器、除草剂及生物控制等手段对入侵区域的互花米草进行清除;完善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统筹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建立互花米草防控长效机制。引入天敌。
26-6(提升)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制种是指生产已经培育成功的作物种子,种子收获之后要及时晾晒并储藏,上个世纪80年代,甘肃省大力发展制种业,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瓜类、花卉等对外制种产业基地,打造成为我国三大制种基地之一,种子出口量占全国的75%。图1为甘肃省主要制种基地分布图。
南繁基地,位于北纬18度纬线以南的海南省(图2),新中国成立以来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超过70%曾经经过南繁孕育,秋冬季节全国各地到海南从事农作物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和种植鉴定等活动。海南冬季也生产出大量瓜菜销往内地省市。
1、相比海南省,从气候角度分析河西走廊发展制种业的有利条件。
2、与普通种植业相比,简述在河西走廊发展制种业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
3、简述海南省大力发展制种业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正确答案】 1、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冬季气温低、种子病虫害少,种子质量好;气候干燥,有利于种子晾晒和储藏。
2、制种业比普通种植业单位面积产值更高,有利于控制耕地面积;节约水资源,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3、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粮食安全。
26-7(提升)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为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2011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定为:湿地与森林。下图为湿地效益示意图。
1、试简述湿地的生态功能。
2、近几十年来,湿地减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试说明湿地减少的自然原因。
3、请就如何保护湿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正确答案】 1、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污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2、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3、加强湿地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区,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通过还湖、还泽、还滩及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状况,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通过实施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保护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答案解析
1-3-1【基础】 【正确答案】 1、C 2、D
【试题解析】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自1953年以来,山东省常住人口的变化特点呈持续增长态势,且1982年前增速较大,1982年后增速减缓,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山东省常住人口的变化特点呈持续增长态势,人均耕地面积应减少,A错误;常住人口的变化特点呈持续增长态势,农村和城市人口数量均可能会增加,城市住房压力增大,B、C错误;随着山东省常住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各个年龄段人口基本上都呈增长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可推断老年人口增长可能较多,这给社会养老带来巨大的压力,D正确。故选D。
点睛: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是一个全国性问题,也是一个国际性问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山东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进程加快,未来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加深。导致山东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原因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效应显现。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山东人口发展史上两次人口增长高峰。两次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如今相继步入老年行列,形成了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其次,生育率降低,山东总和生育率快速下降至更替水平2.1以下,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此外也受人均寿命延长、跨省外来老年人口略有增加等影响。总和生育率是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一般来讲如果总和生育率小于2.1(对已发展国家来说),新生人口是不足以弥补生育妇女和其伴侣数量的。
1-3-2【基础】 【正确答案】 1、D 2、C 3、D
【试题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至六十年代以后,死亡率变化不会太大,八十年代后期推行控制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当前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另外由于人口基数不同,所以出生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不如出生率的变化突出,所以D正确。
这里的“人口零增长”实际上指的是人口自然零增长,即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我国各地人口死亡率差异不大,上海市由于人口出生率迅速降低,所以率先进入“人口零增长”, 所以C正确。
如果按常住人口统计,上海人口的增长率与贵州差别并不大,贵州自然增长率高、上海自然增长率低,这说明两省区机械增长特点明显不同,所以D正确。
1-3-3【巩固】 【正确答案】 1、C 2、B 3、B
【试题解析】 0-14岁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A错。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老年人占比增长较快,青壮年人口占比下降,数量减少,C正确,B错。老年人占比增长较快,并不能反映人口死亡率持续增加,D错。故选C。
0-14岁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幼儿园需求量减少。同时,老年人占比增长较快,养老服务业潜力大,社会负担日益加重,B正确,AD错。青壮年人口占比下降,数量减少,制造业发展的劳动力不足,制造业不会快速发展,C错。故选B。
辽宁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老年人占比增长较快,青壮年人口占比下降,数量减少,劳动力不足,应降低落户门槛,优化生育政策,不能鼓励人员出国,AD错,B正确。现阶段不可能通过采取限制人口流动的办法来缓解地区的人口问题,C错。故选B。
点睛: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与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均有关系,人口自然增长率取决于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的大小关系;一个地区人口的机械增长,关键在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收入更高,就业机会更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人口机械增长较快。
1-3-4【巩固】 【正确答案】 1、C 2、B
【试题解析】 近年来,我国人户分离现象日趋明显,主要是由人口流动造成的,而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导致区域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不同,因此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离开户口所在地,迁往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从而形成人户分离现象,C正确。户籍制度存在多年,不是近年来人户分离现象日趋明显的根本原因,A错误。乡村的快速发展,会导致人口回流,减少人户分离现象,B错误。人口的跨区域流动属于人户分离现象的表现之一,不是其根本原因,D错误。故选C。
由图可知,人户分离由市辖区内人户分离和流动人口两部分构成。市辖区内人户分离包含部分城市户籍人口,因此导致流动人口比重小于人户分离比重,B正确。跨县人口流动会造成人户分离,A错误。交通因素影响人口流动数量和速度,但是与题意无关,C错误。流动人口增速小于人户分离增速,是增速对比,与题意中比重大小无关,D错误。故选B。
点睛: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和家庭、信仰信仰等。其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1-3-5【巩固】 【正确答案】 1、C 2、C
【试题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30年间,我国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数量增加了约4.45倍,增幅最大,A错误;结合图片可知,30年间,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增加了2倍,20-5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增加了不到1倍,应是最小的,B错误,C正确;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移有很大关系,D错误。故选C。
结合所学可知,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变,C正确;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表现,而不是动力,A错误;我国乡村地区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土地退化,B错误;大规模农业商品基地的建设只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对于城市化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点睛: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城市化的标志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等。
1-3-6【提升】 【正确答案】 1、C 2、D
【试题解析】 从材料中只能看到2021年龙岩市自然增长率为1.45‰,近5年的其他年份自然增长情况无法确定,同时材料中未提及近五年来龙岩市人口迁移情况,人口迁移数量无法判断,龙岩市人口数量的变化应由龙岩市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共同影响,因近5年人口迁移数量和前4年自然增长数量无法判断,故龙岩市人口数量变化无法确定,A、B选项错误。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龙岩市户籍人口为317.02万人,常住人口为273万人,龙岩市人口外迁严重,人口数量变化受人口迁移影响严重,C选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到,龙岩市户籍人口为317.02万人,常住人口为273万人,人口大量外迁,受经济差距影响,乡村人口外迁相较于城镇人口外迁更多,故常住人口中,城镇未外迁的比重更高,故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应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应低于63.6%,D选项错误。故选C。
从2017年至2021年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及增速图可以看到,2020年总产值为564.92亿元,2021年总产值为533.30亿元,2020年到2021年总产值下降,增长速度为负增长,A、B选项错误。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2020年到2021年农林牧副渔总产值下降,但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却保持较快增长,这说明农林牧副渔产业并非龙岩市主要经济支柱, C选项错误。从数据中可以看到,2017年到2020年农林牧副渔产值缓慢增长,2020年到2021年农林牧副渔总产值下降,说明农林牧副渔产业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较为明显,产值波动明显,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机械增长共同影响,但机械增长对全球的人口数量没有影响。
1-3-7【提升】 【正确答案】 1、C 2、B 3、B
【试题解析】 分析: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人户分离主要由人口流动造成,区域经济差异是造成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C正确。题干设问强调近年来人户分离现象日趋明显的体现动态变化过程,而户籍制度一直存在,因此A错误。乡村的快速发展会导致人口回流,适度减少人户分离,B错误。人口的跨区流动属于人户分离现象的一部分,不是其根本原因,D错误。故选C。
由图可知,某年人户分离百分比是由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百分比和流动人口百分比两部分构成,市辖区内人户分离包含部分城市户籍人口,B正确。跨县人口流动会造成人户分离,A错误。C项与题干无关,错误。题干设问属比重对比,D项为增速对比,二者不是因果关系,D错误。故选B。
人户分离主要由人口流动造成,而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农村到城市的流动,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B项正确。人户分离,是指公民常住地与常住户口地不一致,不利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统计,A错误。人户分离使农村生源及师资流失,不利于教育资源均衡发展,C错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易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耕地闲置,不利于精耕细作,D错误。故选B。
点睛: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②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其中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4-5-1【基础】 【正确答案】 1、C 2、A
【试题解析】 分析:
①-④图中对自然条件改动比较明显的灌溉水源和大棚,C正确。科技、城市、农业机械都属于社会经济条件,ABD错误。故本题选C。
市场需求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A正确。国家政策是一种宏观方面的管理,B错误。交通影响的是农产品运输的条件,可以影响农业类型和规模,但属于间接影响,影响较小,C错误。科技会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和品质,D错误。故本题选A。
点睛: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灾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科技、饮食习惯。
4-5-2【基础】 【正确答案】 1、D 2、C 3、D
【试题解析】 依据材料,都市农业依托大城市,服务于城市,在城市周边为大城市提供各种农产品,其兴起与城镇化关系密切,属于市场导向,D正确,排除ABC。故选D。
结合图中信息可以作出判断,薯/豆类播种面积没有完全消失,A错误。根据果类图例,可知果类种植面积比重变化较大,B错误。整体的种植面积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蔬菜类种植面积比重上升明显,C正确。种植的种类也没有不断丰富,D错误。故选C。
二战后,尤其是1960年以来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东京都人口集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占用农业用地,使农业种植面积不断减少,D正确。农村人口减少,专业化生产不会降低农业面积,东京城市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会变大,ABC错误。故选D。
点睛:
市场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大城市周围的乡村发展蔬菜、花卉等农副产品的生产。
4-5-3【巩固】 【正确答案】 1、D 2、A 3、D
【试题解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开发的早期,由于该地区尚未被开发且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小,故该地河湖沼泽分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处于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ABC不符合题意;由于此时该地水域沼泽面积大,导致土质黏重,透气性差,D符合题意。故选D。
图示地区由阶段1到阶段3,开发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森林越来越少,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越来越大;该地区的总人口在增加,阶段3首次出现“中等城市”图例,因而出现了城市化现象;但乡村人口数量和农业生产产值不一定减少或下降。由此可知,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读图可知,该区域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花卉和绿化树、林地面积扩大。林地、绿化树面积扩大,可能受生态建设政策的影响,①正确;市场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④正确。而交通运输和劳动力与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花卉和绿化树、林地面积扩大等现象关系不大,②③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有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有利于城市文化对农村的扩散和渗透,提高农村对外开放的程度。
4-5-4【巩固】 【正确答案】 1、D 2、D 3、A
【试题解析】 珠江三角洲的特色农业是“基塘农业”,因地势低洼,所以洼地积水开挖成塘,塘中养殖,基上种植农作物,所以主要当地地势低洼有关,D正确;土壤、水源、气候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导区位因素,ABC错误,所以选D。
根据材料,在塘基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为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或生产链,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可知,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减少废弃物排放,③错误,④正确;桑基鱼塘,是洼地开挖成塘,塘中养殖,基上种植桑树,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②正确;桑基鱼塘的生产经营模式,并不能降低劳动力成本,①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农业生产主要是面向市场,受市场需求的变化影响大,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对水果、花卉、无公害蔬菜等高质量的农产品需求量大增,所以当地农民将传统的“桑基鱼塘”目前已变成“杂基鱼塘”,A正确;国家政策并没有发生变化,不会影响农作物的种植种类,故D错误;运输条件的变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不会影响农作物的种植种类,C错误;农业地域类型没有变化,且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对珠三角农作物的种植种类的影响不大,B错误,所以选A。
点睛:
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与鱼塘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主导因素为地形。优点:改善多水患的自然环境;形成土地利用精细、水陆互养、能量循环、地力历久不竭的农耕系统。
4-5-5【巩固】 【正确答案】 1、D 2、C
【试题解析】 分析:
读图可知,该地区农业结构发生的变化是由种植小麦为主转向种植蔬菜为主,发生这种变化的因素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对蔬菜和乳肉产品需求增加,小麦单位面积产值低,小麦种植收益低;蔬菜种植单位面积产值高,收入高。因此农民从以小麦种植为主转变为以蔬菜种植为主,既满足了城市市场的供应,又增加了收入。因此主是影响因素是市场,D正确;科技、水源和机械化水平的变化不是影响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因素,ABC错误。故选D。
人类活动对该地农业区位因素改造最明显的因素是采用大棚种植蔬菜,大棚内热量高,使蔬菜可以全年生产,因此是热量因素,C正确;没有改变地形条件,降水条件,AB错误;对光照条件影响小,D错误。故选C。
点睛:
农业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农产品消费状况等。市场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广泛推进,市场需求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影响越来越大。
4-5-6【提升】 【正确答案】 1、B 2、C
【试题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看图北京时间11:40影长最短,说明是地方时12点,可以推算出该地是130°E。日影为5米,说明9月23日正午太阳高度角45°,算出该地是45°N,我们锁定该地为东北平原。属于商品谷物农业,限制性因素是热量条件,机械化和规模化水平高。
东北平原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的热量,水稻种植对热量条件要求高,近几年发展水稻种植业,主要是在保温技术上进行突破,或者是改良品种。
考点: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4-5-7【提升】 【正确答案】 1、C 2、D 3、C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东北地区,要求学生熟悉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特征,掌握东北地区的开发条件和可持续发展。
长春市春小麦播种期是3.21—4.1,收获期是7.11—7.21,所以生长期大约是112--131天,选择C。
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是我国黑土分布的地区,当地气温低是黑土形成的关键因素,A错; 由①到②自然植被变化为森林-草原,没有荒漠,B错; ③处湿地广布,为了保护湿地,不能开垦湿地,C错; 图中积温的地区差异主要是因为地形与纬度因素形成的,D对。
工业的发展为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条件,A对; 高强度的耕作及化肥的使用使当地土壤肥力下降,B对; 全球气候变暖使当地水稻种植纬度升高,C错; 国家政策的出台保护湿地,减少了当地耕地面积,D对。选择C。
6-7-1【基础】 【正确答案】 1、C 2、A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联系及读图分析能力。
由图可知,乙区域向甲区域输出资金、技术、产品等,而甲区域向乙区域输出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图中箭头反映的是两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体现了区域的关联性,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对内、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流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人均消费水平是区域发展水平的表现,而非其原因,B项错误;与地理位置相比,区域的人口分布、传统文化习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较小,CD项错误。故选A。
点睛:
由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十分明显,从而导致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十分悬殊。
6-7-2【基础】 【正确答案】 1、C 2、D
【试题解析】 图中箭头所示北方地区向南方地区输出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南方地区向北方地区输出资金、技术、产品等,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反映出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的特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向北方地区输出资金、技术、产品等,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向南方地区输出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导致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输出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间的差异明显。南水北旱,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田;南稻北麦,南方多水稻、北方多小麦;南蔗北菜,南方多甘蔗、北方多甜菜;南涝北旱,南方多洪涝、北方多干旱;南船北车,南方多船行、北方多车子(古代);南甜北咸,南方喜甜食、北方菜多咸;南轻北重,南方多轻工业、北方多重工业;南斜北平,南方传统民居多斜屋顶(便于排水)、北方多平屋顶;南拳北腿,南方拳出名、北方腿出名;南多北少,南方方言种类多、北方方言种类少 。
6-7-3【巩固】 【正确答案】 1、D 2、A 3、D
【试题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2003年~2013年我国七大城市群产业内部县区集聚关联度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2003年~2013年,我国七大城市群产业内部县区集聚关联度变化特征是整体下降,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近年来我国七大城市群内部县区集聚关联度近些年下降明显主要原因是产业扩散,导致生产协作联系减少,A正确;与政策引导关系不大,B错误。资源廪赋与地理位置等相对稳定,与近年来我国七大城市群内部县区集聚关联度指数变化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A。
目前,我国城市群内市级、区具级城市关联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亟须多元化布局产业,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分工,加强生产协作联系,D正确。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可以缓解环境污染,不能提高我国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关联度,C错误。加强交通建设可以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但如果区域间产业联系较少,也无法提高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关联度,B错误。调整行政区划对此影响不大,通常也不会大范围调整行政区划,A错误。故选D。
点睛:
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区域之间的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
6-7-4【巩固】 【正确答案】 1、D 2、A 3、B
【试题解析】 区域一般分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的划分则综合了地形、气候两大自然要素。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内部自然特征不可能完全一致,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B错误;一般行政区划之类的区域是有明确界线的,自然区域没有明确界线,A错误;图中Ⅰ~Ⅲ区域属于同层次的不同区域,C错误;图中Ⅰ~Ⅲ区域是云南反季节蔬菜产区分布图,是为发挥不同的区域优势而划分,D正确。故选D。
云南地理环境独特,是我国最大的多种反季节蔬菜供应基地,反季节云菜外运,从根本上体现了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因为不同区域之间热量、水分差异,导致农作物类型存在差异,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甘肃(甘)有河西走廊,发展河谷农业,不需要云南调入,A错;辽宁(辽)纬度位置较高,夏季平均气温较低,也能种植喜凉的蔬菜,不需要从云南调入,C错;广西(桂)冬季气候温和,均是我国的“冬菜篮子”,D错;广东夏季气候炎热,无法种植喜凉的蔬菜,而云南夏季有“天然凉棚”,能为广东(粤)提供喜凉蔬菜,B对。故选B。
点睛: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一般分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的划分则综合了地形、气候两大自然要素,而不是单一指标;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一般行政区划之类的区域是有明确界线的,自然区域没有明确界线。
6-7-5【巩固】 【正确答案】 1、C 2、D 3、A
【试题解析】 黄河流域划分为上中下游区,反映了区域内部存在差异性,而不是整体性,A错误,C正确;区域的划分不反映区域间的关联性和相似性,BD错误,故选C。
黄河流域与其他流域以分水岭为界线,但城市群的划分不以分水岭为界线,A错误;城市群界线与上中下游区界线不一致,B错误;黄河流域各城市群之间的界线属于行政界线,界线是明确的,没有过渡性,C错误;呼包鄂榆城市群地跨黄河流域上游和中游,城市群是按照经济、城市和人口等人文特征划分的,D正确。故选D。
城市群是依据城市的资源、经济和人口等特征划分的,城市群的建立有利于发挥不同城市的优势,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A正确;对口支持区和国家扶贫地区的划分是为了消除贫困,B错误;生态保护区的划分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C错误;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划分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D错误。故选A。
点睛:
黄河上游城市群,又称环兰州城市群、西兰银城市群,是以西北中心城市兰州市为中心,以西宁、银川为副中心,由兰州都市圈、西宁都市圈、银川都市圈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和大都市圈联合体,是西北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的最高形式。
6-7-6【提升】 【正确答案】 1、B 2、B
【试题解析】 西昆仑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受东部、南部高大山地阻挡,东北风、东南风和西南风频率低,全年以西北风为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此区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较高,改变了大气环流和气候,水汽难以到达,导致冬季降雪少,B正确;海拔高阻挡了水汽使当地水汽来源少,冷空气也难以到达,都是海拔高带来的影响,关联性不如海拔高大,AC错误;全球变暖可能使降雪减少,也并不是关联最大的因素,D错误;故选B。
点睛:
降雪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充足的水汽;二是大气中要有大量的冰晶核,便于水汽附着;三是近地面气温一般要低于4℃。
6-7-7【提升】 【正确答案】 1、B 2、D 3、B 4、B 5、C
【试题解析】 分析: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为省、县、乡。青川县与安吉县同属县级行政区划,因此二者空间尺度相同,B正确;青川县位于我国西南内陆省区,安吉县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二者相距遥远,区域特征、地理位置、发展方向存在差异,A、C、D错误。故选B。
青川县位于四川省北部边缘,属于大巴山地和丘陵地区,地形起伏大,当地地形不具有平坦开阔的特征,且茶叶需要种植在排水性能较好的丘陵山地,A错误;气温年较差大不是种植茶叶的有利自然条件,读青川县气候统计图可知,当地冬季温暖、夏季相对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小,B错误;读青川县气候统计图可知,青川县3~5月(春季)降水相对较少,不具有春季降水丰沛的气候特征,C错误;青川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为,从而形成呈微酸性的红黄壤,适宜茶叶生长,D正确。故选D。
为让“扶贫茶”真正成为“致富茶”,即提高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材料信息表明,自2018年起,浙江省安吉县在充分考虑了地形、气候、土壤等适宜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后,选择向青川县捐赠茶苗540万株,建成绿色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基本完成“扶贫茶”阶段目标,因此改良茶叶品种不是安吉县让“扶贫茶”真正成为“致富茶”的工作重点,A不符合题意;青川县建成绿色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后,今后生产的茶叶产品能否变成经济效益,主要看市场销售情况,因此落实销售渠道是安吉县的工作重点,B符合题意;如果持续提供资金,当地茶产业只能停留在“扶贫茶”阶段,C不符合题意;茶叶种植和采摘更适合手工生产,且青川县劳动力数量和价格具有优势,因此提高机械化水平不是当前青川县工作重点,D不符合题意。故选B。
青川县茶叶生产基地的建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因此将吸引农民回乡就业,①正确;青川县农民参与茶叶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生产,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②正确;青川县茶叶生产基地生产属于第一产业,与提高城市等级无关,③错误;青川县茶叶生产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因此不会带动高新技术发展,④错误;青川县茶叶生产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当地退耕还林,增加当地植被覆盖率,从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④正确。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区域间具有差异性和关联性。图中箭头位于两个区域之间,排除A、D;材料 “安吉县在充分考虑了地形、气候、土壤等适宜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后,选择向青川县捐赠茶苗540万株”、“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体现了区域间的关联性,B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水)、土地(地形土壤)、水源(丰富程度和灌溉便利程度)。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和技术、政策和产业基础(设施)等。
8-10-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山地地区地形复杂,修改铁路的限制性较大,对公路修建限制性较小,因此山区的交通线以公路为主,A错误;为了减少工程量,公路在缓坡上比较平直,在陡坡上为了减缓公路的坡度,一般呈“之”字形弯曲,B错误;在平原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地形对路线的限制较少,因此往往不太需要迂回前进,C错误;考虑地形的限制和聚落的分布情况,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D正确。故选D。
8-10-2【基础】 【正确答案】 1、D 2、C 3、B
【试题解析】 材料提示“秉承‘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山地新闻中心掩藏于山体地貌之下,形成‘半覆土式’建筑。”故新闻中心采用“半覆土式”设计主要考虑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体现绿色奥运的理念,D正确。山地新闻中心不和冬季奥运会赛道重合,故不会对赛事产生干扰,A错误。“半覆土式”设计相对封闭,不利于室内外气流交换,B错误。半覆土式设计对冬奥会赛事的转播影响小,C错误,所以选择D。
材料提示“与城市分散布局的场馆不同,延庆赛区的场馆采用组团式布局于南北两区”故延庆赛区相对集中,可缩短设施间的交通时间,减少交通能耗,C正确。分散式和组团式布局都可完善赛事服务保障,提升观赛体验,B错误。相比于城市赛区,延庆赛区相对集中,对环境干扰相对大,A错误。延庆是山地赛区,原先存在的基础设施少,D错误,所以选择C。
冬奥赛事举办以后,利用原先的奥运场馆,主要可带动当地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B正确,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会有一定的受益,但影响小,ACD错误,所以选择B。
点睛:
奥运会能够带动城市的旅游产业和周边各项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和中国的知名度。以北京双奥为例,全世界的运动员聚集一座城市,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北京认识中国,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形象。从而增加对北京的兴趣,让他们想来北京旅游。
8-10-3【巩固】 【正确答案】 1、D 2、D 3、A
【试题解析】 浙江多丘陵山地,故浙江省比江苏省交通运输能耗大,D正确;两省经济都较发达,综合运输网密度、水运比重相差不大,ABC错误;故选D。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地势起伏小,四川位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耗能大,D正确;人口总量对交通运输耗能影响小,A错误;经济水平高,交通运输耗能小,B错误;青海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比重大,C错误。故选D。
交通运输耗能大小受地形地势、经济水平、运输方式(公路大于铁路,铁路大于水运)和综合运输网密度的影响,湖南与江西(赣)都属于中部省区,也相邻,在这几方面最为接近,交通运输耗能大小最可能相似,A正确;北京(京)为发达地区,山西(晋)为北方地区,宁夏(宁)为西北地区,各方面的差异都较大。故选A。
8-10-4【巩固】 【正确答案】 1、A 2、A 3、D
【试题解析】 安哥拉位于非洲西南部,虽然纬度较低,但沿海有本格拉寒流流经,起到降温降湿作用,①正确。该地区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影响该地风带为东南信风带,并无西南季风,②错误。内陆地势较高,地形以高原为主,温度也较低,③正确。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并不凉爽,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故选A。
从该国地形来看,安哥拉铁路沿线地势起伏大,线路弯道较多,较低车速以保证行车安全,A选项正确。铁路线东西向穿过河流较少,受河流影响较小,B选项错误。本格拉铁路(洛比托至卢奥)从设计到施工全部由我国承办完成,我国铁路建造技术较为成熟,C选项错误。为避让动物迁徙保留铁路洞口或修建高架桥即可,并不需要降低车速,D选项错误。故选A。
铁路线东西向为主与保护生态环境并无关系,A选项错误。安哥拉铁路沿线地势起伏大,东西向并不能降低建设成本,B选项错误。铁路线以东西向铁路为主,缺少南北向铁路,铁路线路较少,线路短或密度较低,交通运输网并不完善,铁路线主要是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该国内陆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铁路修建便于农矿产品出口,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
本格拉铁路通车后,不仅连接至刚果民主共和国,而且将在卢阿卡诺车站与规划建设的安哥拉至赞比亚铁路相连,进而与坦赞铁路相接,成为刚果民主共和国、赞比亚等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通道,极大降低这些国家铜矿等资源的出口成本。并将通过与纳米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等周边国家铁路网接轨,实现南部非洲区域铁路的互联互通,进而形成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国际铁路大通道,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8-10-5【巩固】 【正确答案】 1、B 2、C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高铁主要停靠的是大中城市,可以推断出该高铁建成通车后,会缩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使人们出行更加便利,可以促进城市间的人才交流和产业分工协作以及优化升级,B正确。“加快秦巴山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形成中西部重要的城市带”,都不是对沿线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A、D错误。建成高铁,有利于完善城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但这不是对沿线所有城市的影响,C错误。故选B。
高铁时速与站点城市的基础设施关系不大,A错误。根据“穿越秦巴山地,经过汉水谷地”可知,西十高铁沿线地质地貌类型复杂,但设计速度仍高达350千米/小时,说明我国高铁建设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B错误,C正确。高铁时速快,是因为我国技术水平高,不能说明大部分线路穿行于河谷地带,D错误。故选C。
点睛:
在交通运输建设中,地形是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而技术因素则是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形对交通的限制越来越小。
8-10-6【提升】 【正确答案】 1、A 2、B 3、A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保山龙江特大桥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交通区位、交通的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该大桥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属强震山区,且该段位于火山熔岩台地,切割深度大,山顶锥状,河谷呈V型。桥梁设计与建设施工重点考虑抗震设计、高陡边坡架设等难题。选项A符合题意。当地海拔高程约1200~1800米,纬度较低,出现高原冻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选项B不符合题意。龙山大桥桥面与江面280米,无需考虑特大洪水,因此选项C不符合题意。当地植被覆盖度较好(图片中也可以看出),水土流失对大桥建设影响不大,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A。
在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地区,建成了保山龙江特大桥,这表明自然条件不是影响交通建设的决定性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能有效地克服交通运输线建设中的自然障碍。因此选项A不符合题意,选项B符合题意。交通运输线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选项C、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龙江大桥的建设对完善云南省公路干线骨架路网结构,构建中国面向南亚陆上大通道,改善全省和滇西地区交通运输格局,完善云南省骨架路网体系,促进滇西地区旅游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桥建设前,滇西地区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龙江大桥为公路桥,大桥建设后,这种交通运输格局并没有改变,只是改善了滇西地区交通运输格局,因此选项A叙述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所以选A。
8-10-7【提升】 【正确答案】 1、B 2、C
【试题解析】 造成西南和中南地区此次降水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是气温较低,形成降雪和冻雨,排除A、D选项;西南地区地处云贵高原,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弱,排除C选项;中南地区北部是淮河,缺乏高大山地对冬季风的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强,气温较低,B选项正确。故选B。
降雪主要影响返青农作物的生长,12月中旬水稻早已收割,排除A选项;降雪的重量会拉扯断电线,人们的生活用电加剧,进而造成电力供应紧张,属于间接危害,排除B选项;降雪后,地面积雪多,会直接影响交通运输,进而导致致蔬菜不能运输到中南地区,使蔬菜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这是间接影响,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
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低于0℃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0℃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严重的雨凇会压断树木、电线杆,使通讯、供电中止,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
11-12-1【基础】 【正确答案】 1、B 2、D
【试题解析】 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群来获取地面经纬度坐标及其高程坐标并用于定位和导航的系统,测量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所用最精确的技术是GPS技术,因为它可以提供高程数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提高煤使用量会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砍伐原始森林会减少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均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重升高,加剧全球变暖,AC错误;减少氟氯烃的排放是缓解臭氧层破坏的有效措施,B错误;使用清洁能源,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正确。故选D。
点睛: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合理措施有很多,如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如煤炭和石油)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采取话应气候变化的措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等。
11-12-2【基础】 【正确答案】 BD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
A.全球气候变暖,对某些生物生长和繁殖都会造成不利影响,导致生态系统调整,故A错误。 B.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故B正确。C.减少燃烧化石燃料,全面开发利用新能源,是当前减缓全球变暖的有效可行措施,故C错误。D.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植树造林等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故D正确。故选B、D。
11-12-3【巩固】 【正确答案】 1、D 2、B 3、A
【试题解析】 短期来看,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青藏高原整体暖湿化,植被增多,生态环境总体趋好,D正确。但冰川对河流径流的补给达到最大值后便开始减少,增加了未来水资源短缺的潜在风险,C错误;青藏高原极端高温和降水事件频繁发生,同时出现冰川退缩、冻土消融,使得“水塔”功能的稳定性减弱,A错误;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量增多,会造成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B错误。故选D。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区,随着青藏高原抬升,该地岩层相对断裂下陷,后积水成湖,所以为构造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可以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减少碳排放;鼓励清洁能源企业建设,可以减少由煤炭燃烧产生的碳排放;将耗能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会对西部地区造成污染,且并不能减少碳排放量;应在保证农业产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肥料的使用。①②正确,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青藏高原的自然历史发育极其年轻,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轻而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单元。高原腹地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片地区最暖月平均温度也不足10℃。
11-12-4【巩固】 【正确答案】 1、C 2、B 3、C
【试题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碳中和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主要应对的是全球气候变暖,C正确。南极臭氧空洞主要与人类排放的氟氯烃有关,水体富营养化主要与水污染有关,光化学烟雾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有关,与二氧化碳关系不大,因此与碳中和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1.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与代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具体做法如保护生物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等。2.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具体做法如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3.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具体做法如国际社会应超越国家、民族、信仰、文化的限制,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我国积极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进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实现碳中和有两个方案,一是减少碳排放,二是增加碳吸收。发展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①正确; 推广使用燃油汽车,会增加碳排放,不利于实现“碳中和”,②错误;禁止使用氟氯烃制冷剂主要应对的是臭氧空洞,③错误;鼓励企业无纸化办公,可以减少树木的砍伐,从而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④正确。①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是大量的排放温室气体,毁林开荒等。为减小全球变暖的危害,人们应采取的对策有: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②加快产业升级(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③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④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⑤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⑥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⑦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
11-12-5【巩固】 【正确答案】 1、A 2、B 3、C
【试题解析】 读图分析,漫画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和森林过度砍伐问题,所以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缓解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不能反映热岛效应和臭氧空洞问题,①③正确, ②④错误,故选A。
由于森林的大规模砍伐和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气、废水增多,最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B正确;不能反映城市降水问题;皮肤癌与臭氧空洞有关,图中不能体现;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减少,ACD错误。故选B。
砍伐原始森林,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①错误;使用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减轻大气和水污染,②③正确;硬化城市路面,会导致城市地表径流增大,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弱,易导致城市洪涝灾害和区域气候变干,④错误。故选C。
点睛: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有淡水资源污染、土地资源污染、毒化学品污染和危险废物越界转移等。
11-12-6【提升】 【正确答案】 1、A 2、D
【试题解析】 ①吉林省西北部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长,得到太阳辐射多,故正确;②吉林省西北部比东南部距离海洋远,受海洋的影响小,晴天多,光照多,故正确;③吉林省东南部位于长白山的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日照时间相对少,故正确;④夏季两地的植被覆盖率差别不大,不符合题意。故选:A。
注意题干信息“冬季尤为显著”,表明该要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该要素能在冬季影响到太阳有效辐射量。全球气候变暖、森林覆盖率无明显季节性变化,AC错误。酸雨强度对太阳辐射影响小,B错误。吉林冬季气温寒冷,取暖燃煤排放的废气角度,污染严重,集中取暖可以缓解大气污染,提高空气能见度,增加日照时数,D正确。故选D
点睛:
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纬度、日照时长、海拔、天气等。
11-12-7【提升】 【正确答案】 1、B 2、D
【试题解析】 分析:
红树林可固定CO2释放 O2,如果一旦被大量被毁,直接导致大气中CO2增多,B对;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增高是间接影响,A、C错;CO2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D错。故选B。
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会使大气中CO2减少,但不是海洋生态系统固定的CO2,A、B错。根据材料“滨海红树林、海草床、盐沼三大海洋生态系统固定的CO2称为蓝碳”,说明陆地植被中固定的碳不能称为“蓝碳”,三大海洋生态系统固定的CO2称为“蓝碳”,C错,D对。故选D。
点睛:
通常,科学家们将陆地植被中固定的碳称为“绿碳”,将滨海湿地、海藻床等生态系统中固存的碳称为“蓝碳”。鉴于滨海湿地强大的固碳能力,长期来看,蓝碳系统将是减少CO2气体净排放量,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3-14-1【基础】 【正确答案】 1、B 2、A 3、C
【试题解析】 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分析,洞庭湖水和长江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一般在6~7月份长江处于汛期,水位高,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水,B正确;9~次年4月,长江进入枯水期,水位低,洞庭湖水补给长江水,ACD错误。故选B。
读图可知,甲与长江水和洞庭湖水都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最可能是地下水,A正确;洞庭湖流域没有冰川水的直接补给,也没有海洋水的直接补给,BC错误;洞庭湖水即为湖沼水,D错误。故选A。
如果在洞庭湖流域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洞庭湖的容量增大,调蓄功能增强,丰水期时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水,且洞庭湖容纳的长江洪水会增多,即①变大。故选C。
点睛:
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13-14-2【基础】 【正确答案】 1、C 2、A 3、B
【试题解析】 读图可知,河流储量远小于地下水储量,A项错误;地下水的分布范围比沼泽广,B项错误;冰川是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C项正确;地下水的不合理利用,往往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也易造成地面沉降,D项错误。故选C。
河流是陆地上的一种自然水体,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A项正确。冰川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难以利用,湖泊、沼泽的利用相比河流要少,B、C、D项错误。故选A。
当前水资源问题主要是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相对于人类利用量来看,目前世界上水资源总量是充足的,不是产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①不符合题意;世界上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导致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②符合题意;由于不合理利用,部分地区水污染十分严重,导致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变少,从而出现水资源短缺,③符合题意;世界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某些地区和某些时段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
当前水资源短缺可分为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我国北方地区多以水源性缺水为主,南方地区多以水质性缺水为主。
13-14-3【巩固】 【正确答案】 1、A 2、B 3、C 4、D
【试题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图示为海陆间的水循环,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蒸发更加强烈,水循环更加活跃,A错。①、④分别表示大气水、海洋水,B对。②、③之间的c过程表示地表水的下渗,C对。目前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主要表现在地表径流(b)环节,D对。故选A。
地球水体,海洋水为主体,淡水主要分布在陆地上,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以及冰川水,地球上的淡水主体为冰川水,故选B。
目前,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有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故选C。
陆地水体之间具有水源补给关系,其中依靠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与气温关系最密切,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河流流量大,故选D。
【考点定位】水循环 地球水体 人类利用的水资源 河流的补给类型
13-14-4【巩固】 【正确答案】 1、D 2、B
【试题解析】 水库是储存附近石化企业经处理后排放的污水,首要任务不是发电,A错误;结合等高线,二副坝的水坝坝体高在5~10米,但四副坝的水坝坝体高在10~15米,B错误;因为水库水源主要来自附近石化企业经处理后排放的污水,也可以有河流水汇入,流域面积与地形有关,与枯水期没有关系,C错误;甲地等高线向低值弯曲,是山脊部位,D正确。故选D。
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在降水量最大的季节流量最大,但不一定是夏季。还要看所处地区,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其降水集中的季节也不同,如地中海地区就是冬季多雨,冬季流量大。故选B。
13-14-5【巩固】 【正确答案】 1、C 2、B
【试题解析】 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是相互补给关系,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从图中看,7~9月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水补给湖泊水,C正确;从图中看,1—2月、 4—5月、 10—11月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水,ABD错。故选C。
从图中可看出,河流水和湖泊水之间是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丙河流从东北流向西南;当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丙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①错;图中河流水和湖泊水之间可相互补给,说明甲湖与相连乙河段之间的区域,地形相对平坦,②正确;根据图中河流和湖泊水位不足20米,可判断出该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地形以平原为主,为季风气候区,乙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③正确、④错。②③正确,故选B。
点睛:
河流的补给类型主要有大气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陆地其他水体的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影响因素是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汛期出现在雨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如我国的东北地区,汛期主要出现在春季;冰雪融水主要分布在内陆高原和高山区,影响因素是气温,气温最高的夏季是汛期;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相互补给,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在洪水期和枯水期对河流经常起着调节作用。
13-14-6【提升】 【正确答案】 1、B 2、D
【试题解析】 读图文可知,水分通量是指各水体之间的流通量,到达陆地的水分通量为径流,数值为36,海洋蒸发水分通量为434,故占比为36/434,约得8.29%,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读图,地表—地下系统无水分通量数值,A排除。陆地—大气系统,大气降水水分通量为107,蒸发蒸腾为71,不平衡,B错误。海洋—大气系统水分通量,蒸发434、降水398,不平衡,C错误。海洋—陆地系统水分通量,径流36,水汽输送36,平衡,D正确。故选D。
点睛:
水在数量上遵循水平衡原理,即总水量是平衡的。水资源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无故损失,一定是此消彼长,总量不变,即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收入-支出。①收入——大气降水;河、湖、冰川融水;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灌溉等。②支出——蒸发、植物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等。
13-14-7【提升】 【正确答案】 1、C 2、D 3、A
【试题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M参与水量最少,最有可能是地下水,C正确;冰川、积雪融水是巴尔喀什湖的重要补给水源,AB错误;巴尔喀什湖湖泊水水量较大,D错误。故选C。
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补给方向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读图可知,80年代的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小,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明显,D正确;湖泊面积在缩小,C错误;含盐量升高,A错误;入湖径流较小,含沙量较低,B错误。故选D。
进入21世纪,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量略有上升,湖水水位略有上升,水面扩大,该区域生态环境好转,因此有可能绿洲面积增加,A正确;城镇数量增加,会加大用水量,导致入湖径流减少,B错误; 入湖径流增加,湖水水位上涨,因此湖岸线应向陆地方向扩张,C错误;21世纪以来该湖泊水量增大,地下水补给湖水才能实现湖泊水量增大,地下水位可能下降,D错误。故选A。
点睛:
内陆咸水湖的水量平衡:支出方式——蒸发、下渗;收入方式:地表径流输入、地下水补给、雨水补给。
15-16-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天山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是由海拔高度差异引起的水热变化所致,体现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即垂直地带性,C符合题意,排除D;天山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并不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地理位置差异、纬度差异所致,不能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排除AB。故选C。
15-16-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纬度相同,但是由于距离海洋越近所获得的水汽越多,降水越多,从而植被覆盖越多,体现的是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C正确。上面纬度基本相同,B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测出垂直方向上的分异,A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是较小尺度的分异规律。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地面组成物质的等差异的影响下发生是分异现象,上面各地体现的并不是地方性分异规律,D错误。故选C。
15-16-3【巩固】 【正确答案】 1、D 2、C 3、B
【试题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海南岛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热带季雨林;该地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受旱季影响,因此为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热量,一般出现自然带南北变化,A错误;海南四周临海,无明显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错误;山地垂直分异规律其基带也应为热带季雨林带故不符合题意,C错误。故选D。
结合上题分析,偏东风受中部山地阻挡,在稀树草原分布带形成下沉气流,形成焚风效应,稀树草原分布带处于雨影区,具有雨影效应。结合材料“调查发现海南岛西部的第四纪沉积层易渗透,地表储水力极差,也是其形成原因之一”可知,地层易渗水,形成“喀斯特”效应,均促使了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形成,①③④正确。热带稀树草原分布区并未处于地形的挟持下,狭管效应不明显;雨岛效应主要是在城市当中,生产生活排出多余的热量,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此处范围较大,与雨岛效应无关,②⑤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结合上题分析,该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形成受气候、地形、岩层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表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B正确。与差异性、层次性、 过渡性等无关,ACD错误。故选B。
点睛:
稀树草原是炎热、季节性干旱气候条件下长成的植被类型,其特点是底层连续高大禾草之上有开放的树冠层,即稀疏的乔木。
15-16-4【巩固】 【正确答案】 1、C 2、D
【试题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洋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东部,南美洲西岸,为秘鲁寒流,洋流的流动方向为自南向北流,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图读可知,图中山脉南段位于40°S~60°S,位于中纬度西风带,受盛行西风影响,山脉西侧位于迎风坡,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山脉东侧位于背风坡,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类型为草原和荒漠,这种植被差异是由于地形因素影响,是地方性因素,体现了非地带性现象,D正确;山脉南段东西两侧都位于沿海,不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A错误;在同纬度的山脉东西两侧,不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错误;位于山脉的东西两侧,没有海拔的差异,不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错误。故选D。
点睛: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总结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15-16-5【巩固】 【正确答案】 1、B 2、A
【试题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山为天山山脉的博格达峰,位于43°N左右,处于温带;该山北坡雪线较低,说明北坡降水条件相对较好,且由于是阴坡,温度相对较低;甲位置海拔约为2500米,甲自然带下方为山地草原,而上方为亚高山草甸,综上分析最为符合该地特征的自然带应为山地针叶林,B正确;亚寒带针叶林一般分布在纬度较高的丘陵和或低山地带,A错误;温带草原带一般是温带大陆气候区的基带植被,不符合2500m海拔的自然特点,C错误;43°N处海拔2500m的山地气温较低,不适合山地落叶林带的生长,D错误。故选B。
据图可知,博格达峰北坡自然带从甲到冰雪带海拔越来越高,体现了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条件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故体现了山地垂直分异规律,A正确;经度地带分异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B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在自然地带内部,在地方自然特点的影响下,自然环境的组成成分及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局部分异现象,与题中所示特征不符,C错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以热量变化为基础的,D错误。故选A。
点睛:
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平行,伸展呈条带状,沿着纬度变化作有规律的更替,即南北更替,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变化以热量为基础;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呈条带状,沿着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更替,即东西更替,由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其变化以水分变化为基础;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表现为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大。
15-16-6【提升】 【正确答案】 1、D 2、C 3、D
【试题解析】 图示该山地的基带是次生针阔混交林,最有可能是原来植被被破坏后才种植的次生林,所以该山地基带类型异常,最有可能是人类活动,D正确;图示信息不能展示出气温、降水的变化,且气温和降水的异常会导致整个地区的植被均出现异常,AB错误;读图可知基带之上存在原生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地区位于亚热带或者热带地区,生物入侵应该出现的是更适合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生存的植被,而不是针阔混交林,C错误;故选D。
根据图示山地海拔及原生自然植被分布,原生常绿阔叶林与原生针叶林之间有可能有落叶阔叶林,C正确;原生常绿阔叶林与原生针叶林之间,不会出现热带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植被,AB错误;M处海拔较低,不会出现高山苔原,D错误;故选C。
读图可知基带之上存在原生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地区位于亚热带或者热带地区,结合选项可知吉林、山西、河北均位于温带地区,排除ABC;福建符合该山地原生植被的分布,D正确。
点睛:
山地垂直自然植被的分布一般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大致为森林-草原-荒漠,森林有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等变化,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15-16-7【提升】 【正确答案】 1、D 2、A 3、B
【试题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得知,江西武功山1600米以上的山顶附近正常应该是森林,但其罕见分布大片草甸,属于特殊性,故反映的是地方性分异规律。故D正确,排除A、B、C,选择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草甸下方土壤浅薄,不利于根系较深的森林生长,但适宜根系较浅的草甸生长,故A正确。江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和降水较充足能够生长森林,周边同海拔山地都有森林分布,故气温与降水都不是该地的限制因素,故B、C排除;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森林若遭人类砍伐,在较短时间内就可恢复成次生林,故D排除;因此排除B、C、D,选择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武功山的花岗岩形成于志留纪,远早于华山和黄山的白垩纪,风化作用更强,故A排除,B正确;武功山山顶附近地形起伏和缓,重力搬运和流失侵蚀作用较弱,故C、D排除;花岗岩遭剥蚀出露后进一步风化形成土壤并保存,故形成了一定厚度,可以满足草甸生长的土壤。故B正确;因此排除A、C、D,选择B。
点睛:
地方性的地域分异。有两类:一是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不同所引起的系列性地域分异;二是由地方地形的不同所引起的坡向上的地域分异。
17-19-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因此区域在进行发展时应当因地制宜,对各项产业进行合理的布局,ABC错误,D正确。故选D项。
点睛:
区域在进行经济发展时应当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
17-19-2【基础】 【正确答案】 1、D 2、B 3、C
【试题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划分区域的意义主要有更方便了解区域特点、差异、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故D项正确。
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会影响到区域的发展变化及整体环境,故A项错误;区域有大小之分,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故B项正确;区域的边界有些是明确的,如行政界线;有些是模糊的,如气候界线,植被界线等,故C项错误;区域内部的特征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差异性,故D项错误。
区域内部的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具有相似性,区域之间的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具有差异性,故C项正确;其他说法不是区域的特征,故均排除。
【考点定位】区域特征,区域含义,区域划分标准。
【名师点睛】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1)区域的划分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3)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4)区域的排他性,即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
17-19-3【巩固】 【正确答案】 1、B 2、A
【试题解析】 分析:
本组选择题以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区各功能区的布局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据图可知,鱼池村、孙马村属于传统农业生产区,主要生产粮食作物,对交通的依赖性不强,所以A项错误。 毛家村、杨家村属于旅游服务片区,主要功能是接待游客,游客的高消费带来高收入,所以人均收入水平最高,所以B项正确。上陈村、砖房村所在功能区为工贸服务区,受城镇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所以C项错误。下和村、王俭村所在功能区靠近文化遗产核心功能区,如果要高效利用文化遗产价值应当发展旅游业、工艺品及其他相关产业,但两村为农业商业化片区,对文化遗产价值利用率不高,因而D项错误。故选B。
据图可知,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区主要道路分布不均匀且道路密度低,交通通达度差,要均衡发展保护区首先要进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所以①对,由材料“保护区内各功能区相对独立,联动性差”可知保护区内部各功能区相互独立,因而需要以文化遗产核心功能区的开发利用为中心,充分发挥各功能区的自身优势,进行统筹开发,所以②对③错;如果进行“多核心”发展,将会各功能区更加独立,缺少区域联动,区域发展差距可能会更大,所以④错,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17-19-4【巩固】 【正确答案】 1、C 2、B 3、C
【试题解析】 行政区有明确的界线﹐其他自然区域大多没有明确的界线,A错误;区域间和区域内部都有差异,B错误;通过不同的指标进行区域的划分,利于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发展,C正确;水田和旱地属于农业活动,我国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是按照人文因素指标划分的,D错误。故选C。
工业社会发展基础是矿产资源,农业发展基础是土地,AC错误;自然资源是基础性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一个区域发展还与科技等因素有关,B正确,D错误。故选B。
河套平原大水漫灌会导致盐碱化,A错误;黄土高原缓坡可以修建梯田,陡坡植树种草,B错误;山地丘陵可以发展立体农业,C正确﹔河西走廊大力扩大粮食种植规模,会导致土地荒漠化,D错误。故选C。
点睛:
区域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2、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4、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17-19-5【巩固】 【正确答案】 1、B 2、C 3、D
【试题解析】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然而图中并未体现出区域的这些特征,故A项与题意不符。根据区域的定义可知,在同一区域内部的各项特征具有相对的一致性,这是区域划分的依据之一, 图示各区域内降水量具有相对一致性,故B选项正确。图中所示的三个区域为并列关系,并未体现出区域中的上下级关系,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图中部分区域的边界主要为自然界线,其边界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质,故D选项错误。故选B。
根据题意,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体现的是在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的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体现的应是区域的农业发展的方向差异,所以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C正确,排除ABD,故选C。
划分区域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特点,研究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合理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开发区域的发展潜能,因地制宜地对区域资源、环境加以开发利用,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点睛:
区域的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②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③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与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④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7-19-6【提升】 【正确答案】 1、B 2、C 3、A 4、C
【试题解析】 根据经纬度位置和地形剖面图判断,P地形区为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以北,Q地为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以南。读图可知,P地降水较多,年均温较低,Q地降水较少,年均温较高。ACD错误,B正确。故选B。
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都处于我国西北内陆,距离海洋都较远,且距海远近主要影响的是水分条件,对年均温影响小,①错误;P地形区为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以北,因纬度较高,所以年均温较低,②正确;Q地为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以南,由于地形比较闭塞,冬季北部山地可阻挡南下冷空气,纬度较低,所以年均温较高,③正确;Q地海拔较P地高,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C。
R山脉为天山,该山脉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由于气候干燥,降水极少,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荒漠带,山脉的山麓地区的自然带与水平方向的地带性植被一致,所以R山脉在山麓地区的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A正确,BCD错误。故选A。
Q地为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棉花喜光耐旱,所以塔里木盆地是我国主要的商品棉基地,由于气候干燥塔里木盆地不适宜木材、以及粮食作物的生长,甜菜主要分布在纬度更高的北部地区,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
我国地区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被高山环抱,俗喻“三山夹两盆”,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分为南北两部分,习惯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17-19-7【提升】 【正确答案】 1、D 2、A 3、B
【试题解析】 分析:
读图可知R地年降水量为1200--1300mm,M地的年降水量也是1200--1300mm,故D正确,而H外围是1000mm的闭合等值线,根据大于大的于小的的原则,受坡向的影响,推测可能是900-1000mm,K地为1100-1200mm,Q地为900--1000mm,故ABC错。故选D。
读图可知K地和H地的降水量差异,主要是因为受山地地形的坡度、坡向和海拔的综合影响,故A正确,河流、季风和海陆位置对其降水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故BCD错。故选A。
读图可知,重庆的东部海拔高,为山地,人口密度小,故A错,重庆地形以山地为主,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且沿江河谷地形宽阔,适宜发展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故B对,重庆市东南部地势高,属于山区,以林业为主,故C错,图示长江河谷地势低,易受洪水威胁,不适合休闲避暑,故D错。故选B。
点睛:
山多河多,地势沿山脉、河流起伏,南北高、中间低,构成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表形态。重庆地形高低悬殊。重庆地貌类型多样,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8大类。总的地势是东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
20-22-1【基础】 【正确答案】 1、C 2、D
【试题解析】 由所学区域知识和全球气候分布知识可知,回归线附近的①②③地,①位于非洲北部回归线附近,是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②位于印度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③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综合上述分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①位于非洲大陆内部,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形成全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②地位于南亚沿海,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冬季盛行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形成热带季风气候;③地位于东亚沿海,位于亚欧大陆(最陆)与太平洋(最洋)之间,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冬季盛行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西北季风,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故三地纬度相同,但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所处海陆位置差异导致的大气环流差异,D正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影响地表气温,对气候类型影响不大,A错误;人类活动对下垫面的影响差异可以影响局地小气候,但对气候类型影响较小,B错误;按照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三地在回归线附近,均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但由于所处海陆位置差异,导致大气环流差异,故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差异不是导致三地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C错误。故选D。
点睛:
大陆西岸气候主要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大陆东岸气候主要受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影响。
20-22-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图中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的交替控制①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图中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②的交替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图中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③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图中受盛行西风带④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结合选项答案选C项。
20-22-3【巩固】 【正确答案】 1、A 2、B
【试题解析】 读图判断,乙风带为西南风,是北半球盛行西风带,故甲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此时气压带北移,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的巴西高原是干季,草木枯黄,A正确;我国东北地区昼长夜短,B错误;密西西比河进入丰水季节,C错误;北印度洋驶向亚丁湾的船只逆风逆水,D错误。故选A。
由上题可知,图示甲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乙是西风带,丙是副极地低气压带,丁是东北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主要是受丁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A错误;受乙风带即西风带的影响,欧洲西部全年温和多雨,B正确;丙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气候冷湿特征典型,C错误;丁为东北信风带,受其影响,南亚地区高温干燥,D错误。故选B。
点睛: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不只是气压带与风带的作用,而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0-22-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图示甲乙丙丁分别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受信风带(丁)和赤道低气压带的交替控制,A错误;西欧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乙)影响,全年温和湿润,B正确;丙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所处地区纬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因此,受丙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气温较低,降水较多,C错误;南亚地区夏季多雨,是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偏转形成的西南季风的影响而成,并非丁风带的影响,D错误。故选B。
20-22-5【巩固】 【正确答案】 1、D 2、C
【试题解析】 根据图中气压带两侧风向呈辐散状态,表明该气压带为高气压带,排除AB;极地高气压带四周均为极地东风带,两侧风向是相同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两侧风向是不同的,而图中气压带两侧风向不同,由此判断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不是极地高气压带,D正确,排除C 。故选D。
读图可知,图中气压带两侧风向呈辐散状态,风向明显是向左偏转形成的,因此该气压带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则风带1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风带2为南半球的西风带。北非地区位于北半球回归线附近,不能受到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A错误;中华台北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不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影响,中华台北东部夏季多暴雨是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形成的,B错误;新西兰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受南半球的盛行西风(风带2)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C正确;旧金山位于北半球30°N以北,是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交替控制形成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而不是受到图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影响,D错误。故选C。
点睛: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赤道附近、30°附近、60°附近、90°附近分别分布着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低纬度信风带、中纬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相应风带风向关于赤道对称,如南、北半球低纬信风的风向分别为东南风和东北风,南、北半球的中纬度西风带的风向分别为西北风和西南风,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的风向分别为东南风和东北风。
20-22-6【提升】 【正确答案】 1、A 2、A
【试题解析】 根据甲地的分布位置可知,甲地位于大陆的西岸,不可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故B项错误;根据甲地的降水量判断,不可能是热带沙漠气候,故C项错误;根据降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可知,应该是地中海气候,不可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故A项正确,D项错误。
据上题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冬季温和多雨,主要受西风带影响,故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A项正确,B、C、D项错误。
20-22-7【提升】 【正确答案】 1、A 2、A 3、C
【试题解析】 该图判断时间的依据是风向,此时南亚北印度洋地区盛行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是冬季,故判断是1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图中虚线框内热带辐合带是东北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后形成的西北季风和南半球的东南季风相遇辐合,该辐合带向南弯曲的原因是东北季风势力强向南推移,A正确;
寒流没有增温作用,B错误;
该热带辐合带位于海面上,地势高错误,C错误;
非洲轮廓没有影响风带南移,D错误。
甲岛东部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多雨的原因是盛行来自海洋的信风影响,C正确;
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A错误;
结合图示信息,甲岛东部没有气流辐合,B错误;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D错误。
点睛: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是常年盛行来自海洋的信风影响,地形抬升和暖流影响,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3-1【基础】 【正确答案】 (1)片区内分布较广、较为分散;西南和中部地区相对集中。
(2)(自然)高原山地为主,导致耕地不足;喀斯特地貌地区,地表缺水,限制农业发展;地质灾害多发,损失较大。(人文)位于三省区交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限制了产业发展;成人文盲率高,不利于就业等。
(3)通过宣传,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重视技能培训;对偏远或高海拔地区居民,落实异地搬迁就业。
(4)利用片区内优良的自然环境及富硒土地,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水果、蔬菜、稻米等绿色、富硒特色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业收入;利用丰富的煤炭、水能等发展电力,开发铜、铅锌等矿产,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在发展的同时,注意严格立法,尽量减少污染;发展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古生物化石遗迹、少数民族风情等,促进旅游业、网络销售等发展。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1)材料和图可知,由于地形和河流的影响,贫困村的分布较广、较为分散;从图可知,西南和中部地区相对集中。
(2)致贫的原因可从地形、土壤、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区域内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崎岖,导致耕地不足;喀斯特地貌地区,石灰岩广布,地表缺水,限制农业发展;地质灾害多发,损失较大。位于三省区交界,地表崎岖,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限制了产业发展;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成人文盲率高,生产和劳动技能低,不利于就业等。
(3)人口地少,应通过宣传,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重视技能培训;对石灰岩地区、偏远或高海拔地区居民,落实异地搬迁就业。
(4)发展生态+产业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的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结合材料可知,当地有优良的自然环境及富硒土地,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水果、蔬菜、稻米等绿色、富硒特色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业收入;当地有丰富的煤铁、水能资源,可利用丰富的煤炭、水能等发展电力,开发铜、铅锌等矿产,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在发展的同时,注意严格立法,尽量减少污染;交通落后是限制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应大力发展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外联系;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古生物化石遗迹、少数民族风情等,促进旅游业、网络销售等发展。
点睛:
23-2【基础】 【正确答案】 1、环境: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污染企业;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能源: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2、赞成。可以展示古代文化景观,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可利用古建筑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果不维修、重建,可能会更加残破甚至消失,以后更难恢复;有利于加大旧城改造的力度等。
反对。文物古迹应保持原汁原味,才能体现古代文化的内涵;用现代建筑技术维修、重建古建筑往往只有外表而没有历史内涵;市中心地价较高,不宜用古老、破旧、低矮的建筑占用宝贵的土地;在市中心大规模地搞建设,影响城市商业、交通等秩序。
【试题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现代城市化新概念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生态城市建设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结合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污染、汽车尾气和生活污染,针对企业污染应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污染企业;针对汽车尾气,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针对生活生产的能源污染,可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支持或反对都可以,但回答支持时应突出维修的好处,用修旧如旧的修缮理念保留了旧城风貌,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并把创客空间、文化创意等吸引年轻人的产业引入这里,让历史街区再现活力和新意,加大了对老社区的改造。而回答反对时则应强调维修的不利之处。现代建筑对文物古迹的古代文化内涵的破坏;用现代建筑技术维修、重建古建筑往往只有外表而没有历史内涵;老社区位于市中心,综合开发其价值更高;在市中心大规模地搞建设,影响城市商业、交通秩序等。
23-3【巩固】 【正确答案】 (1)②③④①
(2)城市对这些产品需求量大,蔬菜、园艺产品易变质,需要靠近消费市场,缩短运输时间。
(3)B
(4)压力: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剧增,对粮食和各种副食品的需求量增加;城市面积扩大,大量占用耕地,影响农业生产,导致农产品供应紧张。对策:城市建设中应尽量节约用地,少占农田;发展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郊农业的发展和布局特征,影响城郊农业的区位条件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
详解:
(1)花卉蔬菜园艺区属于城郊农业,应布局在近郊区,便于及时运输到市场,所以A为②.乳肉家禽畜牧业区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兴起的城郊农业,因占地面积较大,布局距市区较远,但要求交通便利,B为③.丘陵地区不便于发展种植业,适宜果树林区的发展,C为④.粮食种植占地面积广阔,适宜布局在远郊,地价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D为①.
(2)蔬菜、园艺等产品产值高,城市需求量大,易腐烂变质,不易远距离运输,应布局在地价高的近郊。
(3)城郊农业是面向城市市场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为城区人民提供大量的蔬菜、肉蛋奶等副食品,故决定其发展方向的主导因素是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和分布,B正确;国家的政策和措施对城郊农业的发展影响较小,A错误;城郊农业具有机械化、集约化、设施化及高效化的特点,对土壤和气候的依赖较小,故CD错误。综上,本题选择B。
(4)随着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主要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城市化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总面积减少;二是城市的发展,使郊区农业的市场扩大,则城郊农业生产规模扩大,而农副产品种植面积缩小,导致农产品供应紧张。另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剧增,对粮食和各种副食品的需求量增加。为了缓解城市化对农业生产的压力,城市建设中应尽量节约用地,少占农田;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保障农产品供应充足。
点睛: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
23-4【巩固】 【正确答案】 (1)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2)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
不利条件:季风气候不稳定,旱涝灾害频繁,或者梅雨和伏旱天气不利于农业生产。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兴修水工程,保证稳定的灌溉条件;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实行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商品率等。
(4)C
(5)不利影响: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雨热不同期,冬季易出现低温洪涝,夏季灌溉水源不足,不利于农业发展。
措施:兴修水利工程,发展灌溉农业;种植喜光耐旱的农作物;发展温室,减少夏季水分蒸发,提高冬季温度等。
【试题解析】 详解:
(1)据图区域轮廓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位置可判断,A主要分布在美国的中部平原,应为商品谷物农业,基本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2)据图可知,B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
(3)亚洲水稻种植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从其存在的问题角度考虑。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有“一大一小,一高三低”,即小农经营,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因此今后发展方向应扩大“小”和提高“三低”角度。例如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兴修水工程,保证稳定的灌溉条件;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实行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商品率等。
(4)据图可知,C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为混合农业区,形成的是小麦-牧羊带。当我们学校放暑假的时候,C地农场内正忙于剪羊毛。故选C。
(5)据D气候分布的位置为地中海沿岸,以及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可知,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雨热不同期,冬季易出现低温洪涝,夏季灌溉水源不足,不利于农业发展。解决的措施应从兴修水利工程,发展灌溉农业;种植喜光耐旱的农作物;发展温室,减少夏季水分蒸发,提高冬季温度等。
23-5【巩固】 【正确答案】 1、我国可可种植区的纬度较高(或主要分布在海南和云南南部等地),范围较小;冬半年气温较低,影响可可越冬;冬半年降水少(降水季节变化大),影响可可产量和质量;海南常受台风影响。
2、鼓励发展产品加工业,提高附加值,减少原料性产品出口;提供优惠的农业政策;加大农业技术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节省生产建设成本;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3、扩大可可种植,可能导致森林等植被资源破坏,破坏生态;导致农业结构单一化,易诱发病虫害;种植结构单一,易受市场变化冲击而降低收入;科特迪瓦可可的产业化水平低,效益低,易诱发市场供过于求等。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以科特迪瓦农业为载体,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农业发展措施等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首先,科特迪瓦位于5°N-10°N之间,而我国可可种植区的纬度较高,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或主要分布在海南和云南南部等地),热带面积范围较小;其次,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冬半年受冬季风控制气温较低,影响可可越冬;再加上冬半年降水少,相对湿度较小,会影响可可产量和质量;第三,根据材料,可可叶片宽大而薄,易受风害。而我国海南地区夏秋季节经常有台风出现,带来的大风影响可可生长。
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应该从可可豆数量、品质、附加值等方面应对。首先,政府出台优惠的农业政策,加大农业技术扶持,更新老化可可树,进一步提高可可产量和品质;其次,出台政策,并大力招商引资,鼓励利用可可发展加工业,提高附加值,减少原料性产品(可可豆)出口;第三,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节省生产建设成本;同时政府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首先,进一步扩大可可种植面积,可能导致森林等植被资源破坏,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简单,破坏生态平衡;其次,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变得单一和简单,易诱发病虫害;第三,农业结构单一,导致农业产品单一化,大规模种植,会增加市场变化、可可价格波动等冲击影响而降低收入,生产不稳定会增加;第四,从产业层次看,科特迪瓦过多依赖可可豆原料出口,产业化水平低,在国际贸易中经济效益低,处于劣势地位等。
23-6【提升】 【正确答案】 1、自然原因: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地势低洼;流程长,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汇水量大;黄河夺淮导致流域内水系不稳定;入海通道少。
2、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疏浚航道,增强通航能力,大力发展水陆联运,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强城市生态保护,治理城市环境污染,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大中小城市、特色小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城市体系形成和完善。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以淮河流域的发展等相关材料为背景,涉及洪涝多发的原因、流域综合开发的方向、区域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河流洪灾多发的自然原因一般从气候、地形地势、河流水系特征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夏秋降水集中多暴雨;该地区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低洼,排水不畅;淮河流程长,支流多,流域面积广,雨季汇水量大,河流水位上涨快;建国前该流域水利工程少,黄河夺淮频发,导致流域内水系不稳定;淮河入海通道少,洪水下泄慢。因此淮河流域洪灾多发。
流域综合开发需要围绕该河流流域进行扬长避短。采取措施减少淮河流域的的洪灾,提高该流域的通航能力(如加强流域植被恢复,提高植被恢复率,减轻水土流失。加强对河道的疏浚等)。构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如构建区域铁路、河流、高速公路等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发展水陆联运,减小对河流航运的过度依赖);治理环境污染,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
淮河生态经济区内“四轴”的城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从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建设、污染治理、产业结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化水平、城市体系及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提升。“四轴”的城镇主要沿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线路发展,应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借助区域主要交通干线,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区域产业转移和承接,加强交通轴沿线城市的交流与联系,发挥区域特色,构建大中小城市、特色小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对于各城市而言,应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传统重工业比重,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同时,加强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大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提高城市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点睛:
23-7【提升】 【正确答案】 (1)北坡雪线低。
原因:北坡是阴坡,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温度较低;准噶尔盆地西边有缺口,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受北坡山体阻挡抬升,降水较多。
(2)优势:靠近冬季风发源地,地形“狭管效应”明显,风能资源丰富;位于荒漠地区,土地租金低;位于省级公路沿线,设备运输便利;有政府政策支持;市场广阔。(8分,4点即可)
(3)方向:西南部利用草场资源发展畜牧业,东南部利用耕地、河湖水发展灌溉农业。
措施:为避免草原退化,需划区轮牧,规定合理载畜量;为避免出现土壤盐碱化,需采用喷灌、滴灌技术,种植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
【试题解析】 详解:
(1)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气温低,雪线低;降水多,雪线低。巴里坤山北坡为阴坡,太阳辐射少,气温低,雪线低;北坡为迎风坡,受大西洋水汽的影响,降水多,雪线低。
(2)可以从资源、租金、交通、市场、政策等因素分析。结合材料中该地地理位置可知靠近冬季风发源地,地形“狭管效应”明显,风能资源丰富;且位于荒漠地区,土地租金低;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位于省级公路沿线,设备运输便利;结合材料“获得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批复”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综合能源基地是哈密‘疆电东送’综合能源基地之一”可知有政府政策支持,且市场广阔。
(3)农业发展应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从图中看,巴里坤西南部草场广布,可发展畜牧业;东南部有河流、湖泊和耕地,可发展灌溉农业。巴里坤地处西北干旱区,气候干旱、水源不足,发展畜牧业应避免草场退化,因此需要划区轮牧,规定合理载畜量;灌溉农业应避免出现土壤盐碱化,因此需要采用喷灌、滴灌技术,种植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
24-1【基础】 【正确答案】 1、形成天窗需要两个条件:地表水侵蚀作用强烈;该地以易溶于水的石灰岩为主,岩层较厚。
2、地下水灌溉 发电
3、③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以 喀斯特溶岩天窗为材料,涉及喀斯特地貌、等高线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喀斯特溶岩天窗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天窗这种喀斯特地貌发育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以可溶性岩石为主(石灰岩广布),岩层较厚;地表水溶蚀能力较强。
喀斯特地貌地区,地形崎岖,岩石透水性较强,不利于地表水的贮存,水资源短缺,可以利用天窗抽取地下暗河的水,用于农业灌溉;地下河落差较大,水量大,水能资源充沛,可以利用地下河发电。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为新月形沙丘,②为梯田,③为峰丛,④为冲积扇;图③符合题意。
24-2【基础】 【正确答案】 1、峰林 2、石灰岩 石钟乳 石笋
3、该地降水丰沛,地下水水源充足;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喀斯特地貌广布,岩层多裂隙,地下多溶洞,地表水易渗漏,导致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以喀斯特地貌景观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分布地区、类型、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读图可知,图中成片分布的是峰林。
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适当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常常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
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但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多暗河;地形破碎,地表不易储存。
点睛:
云贵高原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而且多暗河。
24-3【巩固】 【正确答案】 1、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
2、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以广西的喀斯特地貌为材料设置实体,涉及喀斯特地貌形成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御用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素养。
石灰岩初期形成石芽,后经地壳运动以及雨水和流水侵蚀形成石林,随着流水侵蚀进一步加强,形成峰丛,由于石灰岩容易受流水的溶蚀作业,被侵蚀明显,随着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峰丛被溶蚀成为峰林,随着溶蚀作用的持续,形成孤峰或平地。
水柜出现在广西地区,广西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位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较高,降水较多,湿热多雨。
24-4【巩固】 【正确答案】 1、呈锥状耸立,山坡陡峭;底座分离,相对高度较大。
2、溶洞顶部向下发育,形成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等地貌;底部向上发育,形成石笋;当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3、地势起伏大,不利于耕作;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土壤较薄且贫瘠;地表水短缺,不利于农田灌溉。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某地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为资料,涉及了地貌特征,地貌形成和地貌对农业影响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结合所学可知,峰林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结合图片可知,峰林地貌顶端呈锥状耸立,山坡陡峭,地势落差较大;底座分离,海拔较高,相对高度较大。
结合所学可知,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的一种,溶洞顶部受到溶蚀不断向下发育,形成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等地貌;底部经过不断沉积向上发育,形成石笋;经过不断的发育,当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会形成石柱。
喀斯特地貌对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结合地势起伏,土壤肥力和水资源数量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喀斯特地貌地势落差较大,不适合进行农业耕作,大规模的发展农业可以会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破坏生态环境;当地流水溶蚀较强,因此土壤较薄且较为贫瘠,不适合农业发展;当地流水溶蚀作用较强,流水下渗严重,因此地表水资源容易出现短缺,不利于农田灌溉。
24-5【巩固】 【正确答案】 1、地势起伏大、降水多,易发山洪;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下渗,旱情较为严重;山区土层薄、土壤贫瘠。
2、减小耕地坡度,实现田块平整;有效拦截雨水、缓解旱情;减弱流水侵蚀(减轻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
3、坚守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以贵州省威宁县为背景材料,难度较大,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区域认知,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小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的知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肥力和土壤水分等方面考虑。该县位于贵州省内,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降水强度大,加上海拔高,地势起伏大,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易引发山洪等气象灾害,水土流失严重;喀斯特地貌面积广,不易储存地表水,地表水易下渗形成地下水,导致土壤表层缺水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多中低产田。
本小题考查农业技术的知识,农业技术可以改造不利条件的自然条件,提高农业的产量和品质。根据材料,威宁县由于海拔高,坡度大,每年夏季降水强度大,储存的地表水少,因此建设石坎梯田有利于截留雨水,可以增加地下径流,缓解地表水流失导致的旱情;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修建石坎梯田,能够就地取材,实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修建石坎梯田可以降低耕地的坡度,扩大种植面积,使农田相对集中连片,田块平整,有利于农作物的耕种;修建梯田,能够滞缓径流,减轻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使耕地质量提高,增加亩产粮食产量。
本小题考察粮食安全生产的措施。当地土层浅薄,地势起伏大,耕地面积小,耕地较破碎,牢牢守住优质坝区耕地是为了保护当地的耕地面积,提升耕地的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生产。
24-6【提升】 【正确答案】 1、该地喀斯特地貌广布,适宜种植的空间有限,钉入式种植模式能够挖掘种植潜力;在岩石缝隙种植符合石斛的生长习性,产出的石斛质量好;钉入式种植模式能提高裸岩的植被覆盖率,生态效益良好。
2、压固石斛苗,利于石斛稳定生长;木块吸收的养分缓慢释放给石斛,改善石斛长势;稳定木块下方的温度﹑湿度,调节微观生境。
3、需要人工逐一完成钉入工作,劳动量大;在起伏不平的裸岩区种植,有一定安全隐患;石斛收益高,相关产业环节叫价高。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兴义市在岩石表面采用钉入式石斛种植模式的好处、钉入式石斛种植模式中木块的作用、钉入式石斛种植模式的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兴义市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当地的土地空间非常不足,当地采用钉入式石斛种植模式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其次,从材料可知,石斛的生长习性也为钉入式种植模式提供了可行性,在岩石缝隙中生长的石斛质量好;当地的典型地貌是喀斯特地貌,土地贫瘠,钉入式种植模式能提高裸岩的植被覆盖率,因此在喀斯特地貌区种植石斛除了具有经济效益,还具备生态效益。
根据材料,把木块压在石斛苗上说明木块起到稳定作用,利于石斛的生长;同时从材料可知,木块经过与牛粪、菜籽饼等混合发酵并自然干燥,说明木块能够为石斛幼苗提供营养;从材料可知,石斛的生长习性是不耐高温和寒冷,木块的遮蔽可以减轻局地温度、湿度的变化。
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原因可以从劳动工作量大、劳动隐患多等劳动本身的原因分析,也可从市场上石斛收益高的角度说明。 石斛的生长需要人工逐一完成钉入工作,其劳动量大,因此需要较多的劳动力资源;其次当地是喀斯特地貌区,有很多起伏不平的裸岩区,在裸岩上种植,可能有一定安全隐患,因此劳动力的成本高;从材料可知石斛收益高,相关产业环节叫价高,这也会导致石斛的劳动力成本升高。
24-7【提升】 【正确答案】 1、重庆武隆天坑,流水对石灰岩进行溶蚀,形成喀斯特漏斗,是垂直深坑,坑深几乎不见底,坑口近乎圆形,坑壁陡峭、光滑,周边还有其他的规模较小的垂直深坑。
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相同点:均为圆形,具有一定深度。
不同之处:①重庆武隆天坑坑底深,而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坑底浅。②重庆武隆天坑坑体呈垂直状,是流水一直垂直向下侵蚀形成,而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坑体呈碗状,撞击的深度不大。
2、①观察周边地区,找出地貌的主要的形成因素;②观察地貌形态,判断是什么外力作用造成的;③根据具体的地貌形态,推测发生过程;④找专业的书籍核对或者请教专家。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以重庆武隆天坑、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地貌景观特征、地貌景观识别方法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重庆武隆天坑属于喀斯特漏斗,是一种塌陷地貌,是由流水对石灰岩进行侵蚀和溶蚀形成,地表植被茂盛、水源充足;坑体是垂直深坑,坑深几乎不见底;坑口近乎圆形,面积较小;坑壁陡峭、光滑,周边还有其他的规模较小的垂直深坑,地势起伏大;为石灰岩,岩体易破碎。
相同点:读景观图可知,两者均为圆形坑,具有一定深度。
不同之处:重庆武隆天坑属于喀斯特漏斗,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是由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重庆武隆天坑深度大,而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深度浅;重庆武隆天坑坑体呈垂直状,是流水一直垂直向下侵蚀形成,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坑体呈碗状,撞击的深度不大;重庆武隆天坑地表植被茂盛、水源充足,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地表植被稀疏,气候干旱等。
开放性试题,可以从景观形成原因、景观特征、景观所在区域环境特征等方面说明。遇到景观相似地貌,可以先拍照记录其景观特征,观察周边地区,找出地貌的主要的形成因素;观察地貌形态及其气候、植被状况,判断营造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观察地貌的形态、岩石结构、景观大小,推测其发生过程;找专业的书籍核对或者请教专家等。
25-1【基础】 【正确答案】 1、意义:城轨站点附近交通便利,发展成为较大居住区;城轨快线促进铜梁与重庆城区之间人员交往,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发展。
2、影响:城市三大“发展区”可以促进铜梁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可以整体提高城镇化水平;铜梁区南部加工物流发展区由于发展二三产业,可以推动区内乡镇发展为工业小镇;北部文化旅游发展区可以促进部分旅游乡镇的城镇发展。
3、关注:根据区域实际,合理确定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保护农业用地;适当划分功能区;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合理规划交通,减少交通拥堵等。
【试题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重庆市铜梁区规划建设为背景,涉及交通线路对区域的影响、区域城镇化等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能力,考查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地理学科素养。
城轨快线对于铜梁区城镇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利于该区域发展成为较大居住区;由图可知,城轨快线连接铜梁区和重庆,使得重庆与铜梁区交通更加方便快捷,可以促进铜梁与重庆城区之间人员交往,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发展。
北部文化旅游发展区、西部现代农业发展区、南部加工物流发展区是分别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进行发展,通过三大产业协同发展,可以使铜梁区经济发展,可以整体提高城镇化水平;南部加工物流发展既有第二产业又有第三产业,可以推动区内乡镇发展为工业小镇;北部文化旅游发展区可以促进部分旅游乡镇向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其向城镇发展。
城镇化过程当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方面,要减少城市环境污染;要避免社会问题的出现就要进行合理规划城市,根据区域实际,合理确定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适当划分功能区;合理规划交通,减少交通拥堵等,同时还要注意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十分注意保护农业用地。
25-2【基础】 【正确答案】 (1)美国:保护自然环境中国: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2)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就业:重在传承中华文化:给旅游业发展增添文化内涵(构建文旅融合体系具有示范意义)。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以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和我国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为背景,考查公园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详解:
(1)美国国家公园主要从保护自然环境方 面考虑,我国文化公园主要从保护传统文化角度考虑。美国国家公园的建立,主要是利用国家公园保护国家的自然、文化和历史遗产,并让全世界通过这个视窗了解美国的壮丽风貌、自然和历史财富以及国家的荣辱忧欢。目的在于保护自然环境。我国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保护、传承和弘扬具有国家或国际意义的文化资源、文化精神或价值观为主要目的的特定区域,目的是出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2)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形象特征和文化传统的标志体现,所含了中国的历史起源、民族精神与国家价值观的渗透,是我国一类资源的典型代表,是国家文化财富的宝贵载体,是完善和繁荣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体行动。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包括长城,大运河,长征)对坚定文化自信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点睛:
25-3【巩固】 【正确答案】 1、便于依托元宝山镇的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满足劳动力的基本生活需求,便于招募劳动力;相邻的位置能够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2、接近多条高速公路、铁路,便于吸引客流,发展第三产业;位于元宝山镇建成区边缘,用地空间充足;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距东部沿海地区较远,)客源消费能力有限,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有限;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较脆弱,对产业发展有一定限制。
3、丰富产业门类,降低对种苗繁育产业的依赖,为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人口迁入,促进了城镇化,推动城镇服务设施的完善。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产业集聚的益处、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北方国际种苗小镇与原有的城镇建成区相连,既可以利用原有城镇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加快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又能够为原有城镇建成区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促进产城融合,实现共赢。北方国际种苗小镇与元宝山镇建成区相连,可以依托元宝山镇既有的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既有的条件也可以满足劳动力的基本生活需求,便于招募劳动力;此外,相邻的位置可以更好地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评价发展条件既要回答有利条件,也要回答不利条件,位置特征可以依据不同尺度进行分析。该地接近多条高速公路、铁路,便于吸引客流,发展第三产业;该地与元宝山镇建成区毗邻,土地面积较大;该地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距离较远,客源消费能力有限,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有限;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较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产业发展。
产城融合强调互利共赢,既实现主导产业的发展,又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加强产业和城镇的联系。该模式可以丰富产业门类,降低对单一种苗繁育产业的依赖,为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广泛的产业支撑;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吸引人口迁入,推进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推动城镇服务设施的完善。
25-4【巩固】 【正确答案】 1、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科研机构众多;经济基础雄厚,经济腹地范围广。
2、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北京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天津利用其现代化制造业的基础和天然的港口优势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河北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众多的优势,积极承接京津两地产业的转移,并积极发展第一产业,为京津两地提供农副产品。
3、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内发展水平差异;缓解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减轻京津冀等大城市的城市化问题,促进中小城市发展;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发展。
4、适当控制京津人口,加快河北城市化进程,使河北成为京津人口的疏散地;明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三地产业结构,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与互补;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促进三地互联互通,加快一体化进程;加强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京津冀地区略图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为材料,涉及区域发展的区位优势、京津冀产业分工与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首先注意审题,要结合京津冀都市圈的地理条件分析回答。从图中看有煤炭、铁矿、石油,所以矿产资源丰富;北京高校众多、科研机构众多,科研水平高;本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区,经济基础雄厚,经济腹地范围广。
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北京高校众多、科研机构众多,科研水平高,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天津利用其现代化制造业的基础和天然的港口优势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河北煤炭、铁矿、石油丰富,有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众多的优势,积极承接京津两地产业的转移,并积极发展第一产业,为京津两地提供农副产品。
地区间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各地区的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内发展水平差异;相互协作,加强技术交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治理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缓解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分散大城市的职能,减轻京津冀等大城市的城市化问题,促进中小城市发展;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最终促进整个地区的社会发展。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因为各地区之间没有相互协作和交流,没有充分利用各地区的优势条件。京津地区人口众多,城市人口太多,河北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所以要适当控制京津人口,加快河北城市化进程,使河北成为京津人口的疏散地;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也不一样,要明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三地产业结构,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与互补;对整个地区要进行合理规划,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促进三地互联互通,加快一体化进程;在环境治理方面要协同合作,加强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25-5【巩固】 【正确答案】 1、古城(镇)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价值高;距离东部地区较近,旅游市场广阔;有多条交通线路通往东西部地区,交通便利;政府高度重视,开发与保护有政策保障等。
2、拉动湖南省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社会文化繁荣;增加地方就业机会;加强区域旅游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地方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投资等。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以湖南省古城(镇)分布示意图及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旅游业发展条件及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意义,体现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湖南省以古城(镇)为平台发展现代旅游的优势条件可结合图文信息分析说明。由材料可知,湖南省“是我国古城(镇)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众多的古城(镇)“又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因此,湖南省的古城(镇)旅游资源丰富,大多古镇历经百年以上,其传统的建筑风格、悠久的文化底蕴,使古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都较高;“几乎每个地级市都保留有古城(镇)”,分布广泛,“距离东部地区较近,有多条交通线路通往东、西部地区”,因此,旅游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古城(镇)历经百年,“至今仍保存完好或经修缮后基本恢复原貌”,说明湖南各级政府对于以古城(镇)为平台的旅游发展高度重视,旅游开发有政策保障支持等。
湖南省各地以古城(镇)为平台的现代旅游的成功开发,可以带动地方及周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就业保障和生活水平;古城旅游的成功开发同时促进了区域旅游环境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各地方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古城、古镇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建筑形态,旅游的开发,使得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与复兴,进而推动地方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
25-6【提升】 【正确答案】 (1)原因:由于夏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强,水气充足,遇寒流降温作用明显,容易形成海雾;影响:大雾可以为仙人掌提供少量水分,有利于仙人掌度过旱季。
(2)意义:对仙人掌进行深加工,能够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能够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种植仙人掌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防治土地荒漠化。(经济、社会、环境各一点)
(3)原因:种植效益高;市场空间大;开发领域广。(任答两点)
【试题解析】 详解:
(1)海雾的形成一般要考虑寒流的影响,此处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水汽凝结形成大雾天气。大雾对仙人掌生长的影响是有利的,可以为仙人掌提供少量水分,有利于仙人掌度过旱季。
(2)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发展仙人掌产业,对仙人掌进行深加工,能够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仙人掌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从社会角度看,产业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从生态环境角度看,种植仙人掌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防治土地荒漠化。
(3)仙人掌浑身是宝,初步形成了种片、保鲜蔬菜、饮料、罐装食品、化妆品、保健品、药品等七大系列,成为一种绿色健康的新型功能蔬菜和功能保健食品。满足现代生活中“亚健康”和“富贵病”群体的消费需求。我国引进食用仙人掌产业后,发展迅速的原因是种植效益高,市场需求空间大,开发领域广。
点睛:
分析海雾的形成要考虑洋流。从经济、社会、生态角度分析,发展仙人掌产业对墨西哥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5-7【提升】 【正确答案】 (1)旅游主体多样化;旅游形式多样化;旅游空间扩大化;旅游目的娱乐化。
(2)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文化交流。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以现代旅游资料为背景,考查现代旅游的特点,考查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
(1)考查现代旅游的特点。据材料可知,现代旅游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反映了旅游主体多样化;旅游形式多样化;旅游空间扩大化;旅游目的娱乐化。
(2)考查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现代旅游对区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旅游活动可以增加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旅游活动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旅游活动也可以促进文化交流。
26-1【基础】 【正确答案】 1、水温南部高且等温线密集,北部低稀疏﹔等温线向北(高纬)凸出。纬度位置,洋流。
2、大陆架。多岩质海岸,近岸水域较深﹔海岸线曲折,多港湾;沿海多岛屿,阻挡风浪(或河流汇入多,河口位置便于深入内陆)。
3、恢复水道,减少泥沙淤积,修复海洋生态。
【试题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我国部分海域洋流及海水水温分布图和半岛工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等温线变化特点、南部海岸线多港口的自然原因、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厦门拆堤建桥的理由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由图可以看出,水温南部高且等温线密集,北部低稀疏﹔等温线向北(高纬)凸出。由于纬度位置不同,接收的太阳辐射不同,水温不一样,导致了等温线南北的变化;洋流使得部分地区增温,使得等温线向北凸出。
由已学知识可知,左图所示海区的海底地形是大陆架;适宜建设港口的原因可以从近岸水域深、海岸线曲折、遮挡风浪等角度描述;此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多岩质海岸,近岸水域较深﹔海岸线曲折,多港湾;沿海多岛屿,阻挡风浪(或河流汇入多,河口位置便于深入内陆)。
此小题可以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厦门拆堤建桥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例如恢复水道,减少泥沙淤积,修复海洋生态等。
26-2【基础】 【正确答案】 1、禁止砍伐森林;停止林区的产业活动等。
2、A地区位于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大;若森林破坏,会使其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森林遭到破坏后,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量季节变化加大等。
【试题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我国某区域简图(武夷山区域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森林的生态功能、保护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由经纬度定位可知,图示山脉为武夷山。武夷山多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保护生态环境,即保护森林,当地应禁止砍伐森林,并停止林区的产业活动等。
实施上述保护森林的措施,可从当地森林的生态功能,结合森林破坏后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A地区为武夷山脉,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由所学知识可知,湿润地区的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图中武夷山脉作为河流的发源地,上游(源头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河流中下游地区具有重要作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且季节变化较大,若森林遭到破坏,保持水土能力下降,流水侵蚀能力加强,河流含沙量增加,水质下降;森林遭到破坏后,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会导致河流洪水期流量加大,枯水期流量减小,使水量季节变化加大。故武夷山脉地区应保护森林,禁止砍伐森林,并停止林区的产业活动。
26-3【巩固】 【正确答案】 1、地势高,气候寒冷湿润;地势中间低、四周高,排水不畅;谷地宽阔,河曲发育,湖泊众多;气温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地表经常处于过湿状态。
2、为鸟类提供理想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储存水分,特别是为黄河及长江上游支流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试题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若尔盖湿地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湿地的成因和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若尔盖湿地的形成主要与气候、地形、水域及下渗条件等有关。该湿地海拔为3000米以上,地势高,气候寒冷湿润,蒸发弱;地势中间低、四周高,排水不畅,导致该地地表积水多;黄河干流流经该地,由于该地地势相对平坦,河流侧蚀较强,河曲发育程度较高,多形成牛轭湖,使得该地湖泊众多,水域多;由于地表水体多,下渗少,气温低,蒸发弱,地表经常处于过湿状态,久而久之形成湿地。
若尔盖湿地面积大,生物种类多,可以为鸟类提供理想的栖息地,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面积大,蒸发弱,可以储存水分;湿地位于江河上游,可以涵养水源;湿地具有调蓄功能,可以为黄河及长江上游支流调蓄洪水;若尔盖湿地面积大,可以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使之趋向于良性方向发展。
26-4【巩固】 【正确答案】 西部雾霾污染程度轻,东部地区雾霾严重;原因:东部地势低,下垫面比较潮湿,污染物和水汽易在山前的平原地区堆积,使雾霾有所加重;东部城区集中,人口、工业多,污染更严重。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霾相关文字和预报图为材料,设置一道小题,考查雾霾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内容适中,难度较小,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详解:
空间分布差异直接读图可知,形成原因多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西部山区雾霾分布明显较小,东部雾霾重度霾较多。形成原因:西部为黄土高原,东部是华北平原,东部地势低,下垫面比较潮湿,污染物和水汽易在山前的平原地区堆积,使雾霾有所加重;东部位于我国京津冀地区,城区人口、工业多,污染更严重。
26-5【巩固】 【正确答案】 1、根系发达,固着泥沙,茎高且密集,削减风浪,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在大量淤积;耐盐、耐淹、繁殖能力强,连片生长,陆地面积变大。
2、互花米草促淤造陆,其生长的滩面高于其他滩涂,导致原有湿地面积缩小,挤占红树林的生长空间;改变当地土壤性质,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造成栖息地环境的改变;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小。
3、加强对互花米草的研究与监测,提前采取措施避免入侵范围扩大;采用人工、机器、除草剂及生物控制等手段对入侵区域的互花米草进行清除;完善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统筹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建立互花米草防控长效机制。引入天敌。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互花米草为材料,生物入侵危害和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
由图和材料可以看出,互花米草繁殖能力强,成片生长形成了固定的“草滩”景观,增大了海水与陆地之间的距离,形成阻力,降低潮汐和海浪的速度,从而起到保护海岸的作用;同时,互花米草作为植被,其根系和茎叶具有减缓流速、截留泥沙的作用,能够促进泥沙沉积,从而实现促淤造陆。
由材料可知,互花米草作为外来植被,繁殖速度快,会大量抢占湿地原有植被的生存空间,排挤本地物种,导致原有湿地植被遭到破坏;此外,互花米草能够促淤造陆,加快泥沙淤积,促使互花米草滩涂的滩面高于其他滩涂,且仅适合互花米草的生长,最终导致原有湿地面积缩小,植被种类减少,使当地景观向单一化演变,进一步导致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由图可知,互花米草不仅繁殖快,且分布密集,成片扩张,加之能够淤积泥沙,会导致当地水质下降,从而破坏原有植被的栖息环境,还会改变当地土壤性质,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造成栖息地环境的改变,从而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
上题和材料可知,互花米草繁殖速度极快,所以,治理其扩张需要首先根据它原扩张方向预测可能会入侵的范围,提前采取相关措施,建立缓冲区,防止其进一步扩张;其次,针对已有的互花米草则可以采取除草剂、人工除草等方式进行清除,减轻其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或引入互花米草的天敌,针对性的清除;此外,完善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统筹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建立互花米草防控长效机制,还可以结合国内外治理和研发经验,开发其经济价值,做到转害为利,变废为宝。
26-6【提升】 【正确答案】 1、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冬季气温低、种子病虫害少,种子质量好;气候干燥,有利于种子晾晒和储藏。
2、制种业比普通种植业单位面积产值更高,有利于控制耕地面积;节约水资源,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3、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粮食安全。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以甘肃和海南区域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河西走廊发展制种业的有利气候条件要从光照、昼夜温差、气温影响的病虫害、种子晾晒和储藏的有利气候条件方面分析。根据材料提示可知,制种需要优越的地形、土壤、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还需要保持一定的隔离条件和良好的储存条件。河西走廊位于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种子有机质积累,加之(冬季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种子病虫害少,种子质量好;气候干燥,有利于种子晾晒和储藏。
河西走廊发展制种业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主要结合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制种业比普通种植业单位面积产值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发展制种业有利于控制耕地面积;制种业相对于传统的种植业需水量更少,发展制种业更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促进当地生态环境保护。
海南省大力发展制种业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主要从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就业等方面分析。制种业效益较传统的种植业更高,大力发展制种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制种业可以完善相关农业基础设施,有利于维护粮食安全。
26-7【提升】 【正确答案】 1、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污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2、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3、加强湿地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区,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通过还湖、还泽、还滩及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状况,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通过实施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保护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相关知识,设置三个小题,考查湿地的生态功能和保护湿地的建议,内容适中,难度较小,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湿地中生长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茎交织,残体堆积,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能够增加湿度,减小区域温差,因此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湿地中植被较多,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可以吸附污染物,净化水体的作用;同时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具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本题主要考查了湿地减少的自然原因,湿地减少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湿地补给水源减少,蒸发加剧。
本题考查湿地的保护措施,首先应该加强湿地立法,完善湿地保护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区,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其次通过还湖、还泽、还滩及水土保持等措施,维护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最后,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重庆市2023届高考地理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二模)含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届高考地理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二模)含解析,共104页。
山东省烟台市2023届高考地理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含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2023届高考地理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含解析,共110页。
辽宁省区域2023届高考地理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含解析: 这是一份辽宁省区域2023届高考地理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含解析,共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