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第七单元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教师个体备课表,表3)
展开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 数学 | 年级 | 四年级 | 备课 教师 |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 ||
课题 | 轴对称(1) | ||||||||
学习 目标 | 1.通过画、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特征及性质。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 达成评价 | 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 ||||||
先行组织:多媒体课件等 | |||||||||
新知建构 | |||||||||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 ||||||||
【情景导入】 师:出示对折后的图形:根据看到的一半的图形,你能猜出完整的图是什么吗?(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圆形、一片树叶、一只蝴蝶) 师:把对折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生:让学生试着画出另一半,然后打开验证。 师:(1)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这些图形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再图中指出。 (3)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左边和右边完全相同的? 生: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折痕把左右两边平分,从对折中可以知道两边完全一样。 【新课讲授】 1.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板书: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板书: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并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画一画,深入认识对称轴,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教学例1:出示课本中松树图 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松树”图案是轴对称图形。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如果沿虚线折叠,会出现什么情况?(两个小草图案也将完全重合)虚线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由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轴对称图形不是简单地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 (2)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 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说说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尝试概括轴对称的性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
| ||||||||
迁移运用: 轴对称的特点和性质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正确分辨轴对称图形 | |||||||||
成果集成: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轴对称的特点和性质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 |||||||||
作业设计: 1.教材第83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 |||||||||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 数学 | 年级 | 四年级 | 备课 教师 |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 ||
课题 | 轴对称(2) | ||||||||
学习 目标 | 1.让学生通过认识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会画这些简单图形的对称轴。 2.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动手实践、观察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 达成评价 |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 ||||||
先行组织:多媒体课件等 | |||||||||
新知建构 | |||||||||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 ||||||||
【情景导入】 1.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提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是什么? 【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例题 让学生自己在方格纸画一下,看能否画出轴对称图形。 学生画完,同位的两名互相对照一下,看画的图形是不是一样。 教师在每一小组中抽查一些学生,看他们画得如何,然后请画得好的同学说说画的方法,教师作简单小结。 画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步骤和方法是怎样的?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归纳总结: 画轴对称图形的步骤和方法是,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对称点,然后再连线。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第2题。 |
| ||||||||
迁移运用: 通过这节课学会画对称图形的方法,说出画对称图形的方法。 | |||||||||
成果集成: 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①找出关键对称点; ②连结各对称点。 | |||||||||
作业设计: 1.教材第84~85页练习二十第4-6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 |||||||||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 数学 | 年级 | 四年级 | 备课 教师 |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 ||
课题 | 图形的平移 | ||||||||
学习 目标 |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 达成评价 | 平移的方法。 | ||||||
先行组织:多媒体课件 | |||||||||
新知建构 | |||||||||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 ||||||||
【情景导入】 1.移动课本和文具盒(创设感知情景)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移到自己的左边,把文具盒移到自己的右边,使自己面前的桌面空一块位置来。 2.推窗户(创设感知情景) 师:教室里需要通风,请同学们把窗户推开。 师:如果教室很冷,我们得把窗户怎么样呢? 生:关上 师:对,请同学们把窗户关上。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像这样需要移动的工作。 3.移动纸盒(创设感知情景) 师:同学们,这有一个大纸箱,现在要把它放到另一边,你们有什么办法?(学生操作,用不同的方法把纸箱放到中一边) 师:刚才,同学们有的用推、有的用拖、有的用搬,用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把箱子移到另一边去。生活中像我们移动箱子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4.出示生活场景挂图(创设感知情景) 师:(出示:(1)建筑工地升降机图,(2)观光缆车图,启发学生思考)它们是怎样移动的?它们移动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师:(在学生回答之后进行总结)像把课本和文具盒移动、窗子推开和关上、纸箱移到另一边、升降机升降、缆车开动等等现象。这些物体都沿着直线方向移动,移动的过程只是位置变了,其他什么都没变,这样的现象就叫做“平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平移”的知识,好吗?(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例3图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1.先把箭头向上平移5格,具体数格方法是以某一点为准。再向右平移7格,具体以某一点为准,向右数7格,画出移后的图。 2.提问:这两幅图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3.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5.平移后的图形和原图比较引导学生总结: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形状、大小没有变化。 6.继续完成向下、向左平移图形。全班集体评讲。 【课堂作业】 教材第86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本节课认识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平移现象,并学会如何画平移图形,知道平移后的图形只是发生了位置变化,形状大小均不变。
|
| ||||||||
迁移运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平移现象 | |||||||||
成果集成: 认识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平移现象,并学会如何画平移图形,知道平移后的图形只是发生了位置变化,形状大小均不变。
| |||||||||
作业设计: 1.教材第88页“练习二十一”。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 |||||||||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 数学 | 年级 | 四年级 | 备课 教师 |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 ||
课题 | 利用平移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 ||||||||
学习 目标 | 1.让学生在学习平移的基础上,采取用平移方法把图转变成学过的图形,然后求出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学会灵活平移变换的方法。 | 达成评价 | 平移变换的方法。 | ||||||
先行组织:多媒体课件等 | |||||||||
新知建构 | |||||||||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 ||||||||
【情景导入】 复习: 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比较有什么特点? 【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例4图 下面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用什么方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说说如何进行变换图形,学生回答后教师集体反馈学生的想法。 然后教师讲解 如上图把不规则半圆平移后拼在右边,使原图变成了一个完整的长方形,这样就可以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 【课堂作业】 教材第87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本节课学会了采取各种平移办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求面积和周长。
|
| ||||||||
迁移运用:利用平移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 |||||||||
成果集成:会利用平移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 |||||||||
作业设计: 1.完成教材第89页第5、6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