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 前寒武纪一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地史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 前寒武纪一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地史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第1页
    20 前寒武纪一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地史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第2页
    20 前寒武纪一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地史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 前寒武纪一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地史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

    展开

    前寒武纪一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地史前寒武纪又称前古生代,指寒武纪或古生代以前即距今5.43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是地球历史最早的地质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前寒武系。地球的年龄为46亿年,大约从40亿年前开始进人地质阶段,故前寒武纪长达34亿年,约占地质历史85%的时间。36亿年前再往前的时代,缺乏资料可考,属于地球演化的天文时期1977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将前寒武纪划分为太古宙和元古宙,界线放在25亿年,太古宙的下限放在38亿年,并沿用至今。2000年国际地质大会将太古宙进一步分为4个代,即始太古代(相当于冥古宙)、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界线分别为36亿年,32亿年,28亿年。元古宙分为3个代,界线置于16亿年和10亿年。中国地层委员会据中国实际,把元古宙3个代之间的界线置于18亿年和10亿年。代(界)下的单位纪(系),是地质年代表中最主要的单位。国际地层委员会虽然建议把元古宙划分为成铁纪、层侵纪(熔岩纪)10个纪,但其中9个都不具备层型剖面。当前国际计划先建立新元古代最晚、寒武纪之前的一个纪,在国际地质年代表上暂称新元古,并将其底界的全球标准年龄定为6.5亿年。中国曾经将新元古代的最后一个纪命名为震旦纪,底界年龄约为8亿年。1999年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提出建立震旦系(纪),仅限于原震旦系上统的范围,底界年龄6.8亿年,湖北峡东地区的震旦系为层型剖面,也是全球层型最佳候选剖面。原震旦系下统命名为南华系,得名于南华大冰期(表5-3)。一、太古宙()地史特征太古宙大约经历了11亿年(距今36~25亿年)的时间,已形成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出现了水圈和气圈,孕育了低级生命1.缺氧的气圈及水体太古宙地球表面已形成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性质和规模跟后来不同。海水中所含的盐分比现在低,富含氯化物。大气成分以水蒸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等为主。岩浆活动强烈,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大气中CO2含量比后来高。太古宙地层含丰富的低价铁沉积矿,说明当时大气组分和水体性质处于缺氧的还原状态。2.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太古宙形成的地壳厚度不大,也不够坚固、复杂。据推测,原始陆壳的组分与上地幔接近,尚未进行充分的分异。地壳厚度较小,幔源物质容易沿裂隙上行,常有大规模的超基性、基性断裂喷溢活动,并和硬砂岩、泥岩一起经变质形成特殊火山沉积组合绿岩带。也有频繁的中酸性岩浆和火山活动,花岗岩、片麻岩、混合岩常与绿岩带相间排列。地壳岩石强度较低,地热梯度较高,因而岩层中多塑性变形构造(揉皱、肠状褶皱)。3.岩石变质很深漫长的时间中,多次岩浆、构造运动,使岩石普遍热变质、深变质(区域变质)和强烈混合岩化,改变了岩相特征,加上缺少生物化石,恢复古地理面貌和沉积环境困难,地层划分受限制。4.海洋占绝对优势地壳长期活动、不稳定,陆表海占绝对优势,海底喷溢活动频繁而强烈。陆地面积不大,不易形成分异充分的沉积。5.陆核形成陆壳经过多次岩浆喷出、侵入,变质、混合,塑性变形,局部开始固结硬化,向着稳定方向发展,在太古宙中、晚期形成了稳定的基底地块一陆核。但规模仍比后来的地台小得多。陆核的形成标志着地壳构造发展的第一大阶段结束。 6.原始生命萌芽有了水和空气以后,才出现最原始的生物。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在南非发现的32亿年前的超微化石一古杆菌和巴贝通球藻(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是最原始的原核生物只有一个细胞组成,没有细胞核。推测原始生命可能是在范围不大而温度较高的水体中开始出现的,与火山活动有关。在南非布拉维群的灰岩中,还发现了年龄值31亿年的原核细胞蓝绿藻类(形成大型化石叠层石),说明至少31亿年前蓝绿藻类已经开始繁殖。但它缺少硬体部分,大部分个体十分微小,加上岩层高度变质,太古宙的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很贫乏。从无生命到有生命是地球发展史的重要事件,也是宇宙星体发展史中已知的唯一事件。7.构造运动世界范围内可能有3次主要构造运动。在中国比较确认的是太古宙晚期的阜平运动。此时期缺少板块构造运动的证据,多数人认为太古宙尚未发生板块运动。目前一些人主张板块构造最早发生于古元古代。()中国的太古宙地层主要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即东经105°以东,北纬31°~43°之间,构成华北地台的基底。自北而南,大致分3带。 北带自宁夏吉兰泰,经内蒙古乌拉山到冀东燕山,东延至吉林南部的龙岗山及辽东地区,以燕山东段地区的岩层时代最老,称迁西群,以深变质麻粒岩与片麻岩为主,同位素年龄为31~36亿年(铷锶法),是中国已知最老的岩系,属古太古界。原岩以超基性及基性火山岩为主,并含多层硅铁沉积变质后成为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形成重要铁矿。在辽吉地区分为龙岗群和鞍山群,鞍山群属新太古界,下部以角闪片麻岩、黑云母片麻岩等为主;上部是浅粒岩、片岩及磁铁石英岩,形成鞍山式铁矿。在晋北、内蒙古阴山一带的太古宇旧称桑干群,以片麻岩、混合岩、蛇纹大理岩等为主。中带主要分布于吕梁山、太行山和鲁西地区,太行山可分为阜平群和龙泉关群,二者之间呈不整合接触,称阜平运动(与此运动相当的有建屏运动、鞍山运动、嵩阳运动、铁堡运动),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一次构造运动。鲁西地区称泰山群,以黑云母片麻岩、角闪片麻岩、角闪岩及变粒岩为主,由古老的侵入岩变质而成,难以进行地层划分。南带主要分布于关中、豫西、大别山、安徽淮阳地区,呈NWSE走向,分别称太华群、登封群、大别群。 古太古代末,中国火山活动区逐渐形成陆核,如吉(林)南(部)陆核、冀东陆核、河套陆核和鲁中陆核。到太古宙末,这些陆核进一步发展扩大在陆核的边缘及各陆核间,为继续活动的地槽区,如北部边缘为内蒙古地槽,东部边缘为胶辽地槽,南部边缘为豫皖地槽,斜贯南北为山西地槽等。()太古宙的重要矿产铁矿。如辽宁鞍山群中含磁铁石英岩,铁矿与石英交互成层,呈条带状,品位较低,但层位稳定,储量较大,常构成大型铁矿床称鞍山式铁矿。此外,如本溪、北京密云、冀东迁西、山西吕梁等大铁矿,均产于太古宙地层。北美苏必利尔湖铁矿,南美圭亚那铁矿,北欧瑞典的基隆纳铁矿,澳大利亚西部的铁矿,南非卡普瓦尔陆核和印度铁矿山区的铁矿等,都产于太古宙地层属于沉积变质铁矿,占世界总储量的60%太古宙及其以后的早元古代是世界性重要铁矿成矿期。这与古地理环境如沉积介质条件、火山活动以及细菌作用有关。太古宙时,陆壳大部分被海水覆盖,大气及水体中富含CO2海水中H2CO3浓度较大,增加岩石的溶解能力及水体的化学搬运能力,使低价铁不断经溶解汇入海盆。但陆地规模较小,故推测频繁的海底火山活动是铁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当时大气及水体处于缺氧还原条件下,低价铁可以长期积累和运移,分布的范围广远。然而低价铁必须变成高价铁才能沉淀,这与当时的还原性水介质矛盾。克劳德认为,后来水体中可能出现大量放氧的生物(如细菌),生物的放氧量恰好可使水体中的低价铁氧化成高价铁而沉淀,使氧化还原处于平衡状态。既可保持成矿作用继续,又可维持低级生物生存,使铁矿床广泛形成。这类铁矿是氢氧化铁和胶体SO2(蛋白石类)同时沉积,故称硅铁沉积。后来遭受区域变质作用,氢氧化铁脱水和重结晶变成磁铁矿或赤铁矿,胶体SO2变成石英,使原来致密隐晶质的铁质碧玉岩变成条带状磁铁(赤铁)石英岩。几乎所有古地块地层皆形成石英脉金矿(与花岗岩侵入有关),如澳大利亚西部、南非和北美。中国山东招远、河北遵化、青龙等地都产金矿。后期侵入的伟晶岩中常有锂、铋、钨、锡以及白云母、稀有元素、稀土元素等(如内蒙古)。在侵入的基性及超基性岩中常有镍、镉、铜等矿床,如美国的苏必利尔湖区和非洲的津巴布韦。中国河北大庙有钒钛磁铁矿、山西中条山有大型铜矿。南非和加拿大等古老岩系中有铀矿。二、元古宙()地史特征同位素年龄从25~5.43亿年,共历19亿年。元古宙划分3个代。25~18亿年为古元古代,18~10亿年为中元古代,10~5.43亿年为新元古代。其中新元古代的后半段,即6.80-5.43亿年间称震旦纪。元古宙特征1.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藻类植物日益繁盛,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CO2放出O2,使气圈和水体从缺氧发展到含有较多氧。约从中元古代开始,地层有含铁紫红色石英砂岩及赤铁矿层形成,说明当时大气中已含有相当多的游离氧。大气及水体中氧的增多,影响岩石风化及沉积作用,也给生物发展和演化准备了物质条件(表5-3)。2.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太古宙已出现菌类和蓝绿藻类,元古宙进一步发展。岩层中广布蓝绿藻类的群体,经生物沉积作用形成综合体,常保存在石灰岩和白云岩中。从横剖面看呈同心圆状、椭圆状。从纵剖面上看呈向上凸起的弧形或锥形叠层状,像扣放着的一摞碗,称叠层石(图5-10) 叠层石的基本构造单位叫基本层,为弧形或锥形,向上凸起。基本层组成的集合体常为柱状、锥状、棒槌状,有的呈墙状(图5-11)。集合体有分叉(图5-12)。集合体组成大群体,在地层中呈透镜状、似层状等礁体现象。叠层石主要分布于滨海的潮间带和潮上带,有的分布于潮下100m深处。近年根据叠层石的形态、分叉形式、体壁构造、纹饰及内部构造,划分为许多类、群、型,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另外在元古宙地层中分离出形体微小的(小于10μm)微古植物,主要指单细胞藻类。到了新元古代,微古植物形体增大(50~100μm),种类繁多。约从中元古代出现褐藻及红藻等高级藻类。近年在中国北部中元古代串岭沟组地层中发现最古老的真核细胞生物化石,名为丘阿尔藻距今16~17亿年。1978年在中元古代雾迷山组中发现真核生物化石,命名为震旦塔乌藻距今12~14亿年。这些单细胞藻类分类位置不明,总称为疑源类。太古宙从无生命到有生命,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飞跃,而元古宙是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标志着生命演化进入新阶段。3.由陆核到古地台太古宙晚期的构造运动即阜平运动后,中国和世界大陆都出现了小规模稳定核心,称陆核,这是陆壳构造发展的第一阶段。古元古代中期的构造运动,在中国称五台运动;古元古代晚期的构造运动称吕梁运动。通过运动,陆核扩大,形成大的稳定地区,称原地台,原地台上开始沉积盖层。沉积、喷发、侵入、挤压、褶皱、变质、固结反复进行,陆壳某些部分更趋稳定,到中元古代晚期进一步扩大,世界上终于出现了若干大规模稳定的古地台(参阅图5-18)。由陆核到原地台和古地台,是陆壳构造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4. 古、中、新元古代地层区别从岩石性质看,古元古代地层往往和新太古界有共性,多属活动型沉积和浊流沉积变质成的绿岩系,和新太古界一样,常含规模巨大的铁矿床,性质和鞍山式铁矿近似,以低价铁为主,反映当时大气和水体的缺氧状态。古元古界和新太古界共同构成地台基底中、新元古代,原地台和稳定地台浅海出现,真核及藻类生物繁盛,大气及水体中含氧量增加,红层、高价铁、碳酸盐等沉积出现,形成地台盖层,因此,中元古界、特别是新元古界震旦系已经属于盖层沉积。()中国的元古宙地层1.古元古代中国北方已形成华北原地台,南方形成扬子原地台,西部形成塔里木原地台。华北地区初步固结,又发生断裂拗陷,形成了以滹沱群为代表的碎屑-火山沉积和含叠层石的白云岩沉积;五台-太行山形成造山后的磨拉石堆积。这些都属于地槽活动型堆积。河南形成嵩山群,安徽形成凤阳群,它们属于稳定型,以分选较好的碎屑岩、碳酸盐为主,很少有火山岩。上述沉积经褶皱夷平,又被中、新元古界不整合覆盖,这个不整合面分布广泛,即吕梁运动。华北地区经吕梁运动,进一步固结,形成原地台。在中国西南,包括川中、鄂西,基底以新太古界崆岭群变质岩为代表。古元古界分布不广,主要为岛弧型火山沉积岩,川西一带也有类似沉积。后来古元古界连同新太古界褶皱形成扬子原地台。中国西部,塔里木地区古元古界以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为主,属于活动型,称兴地塔格群。古元古代末形成原地台。2.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古元古代末期,中国已出现华北、扬子、塔里木等原地台,但陆壳稳定情况存在差异。(1)华北地区:早在太古宙末,中国北部和辽宁南部已形成几个稳定陆核,陆核间是活动区,其间填充了五台群和滹沱群,经吕梁运动褶皱变质固结,它们把陆核连接,形成较大规模的稳定地区一华北原地台。它地形高低起伏复杂。有些地区久经剥蚀后,开始下沉,形成浅海;有些地区高出海面,形成古陆,如图5-13所示, 中国北方除内蒙古北部及东北北部属较活动的地槽,其余皆属华北原地台。原地台大致呈三角形,周围被高地环绕;北有内蒙古古陆,南有淮阳古陆,东边是胶东古陆(后来发展成胶辽古陆);古陆之间是陆表浅海,海中耸立着若干山地和陆岛。鲁西和晋陕是较大的古陆。这片浅海沉积了类似盖层的中、新元古界,所以辽宁、吉林南部、河北、山西(部分地区)、大青山、贺兰山、鲁中、豫西和皖北均有出露,但沉积发育情况各地不一。大体分3种类型:强烈沉降带沉积,稳定浅海沉积,隆起区的陆相沉积。 燕辽沉降带位于内蒙古古陆南侧,是华北地区强烈拗陷地带,如图5-14,拗陷中心在河北兴隆、天津蓟县及北京平谷,沉积厚度达10000m地层发育完全,分层清楚,是北方中新元古界划分和对比的标准地区。图5-15为燕山地区平谷中新元古界综合柱状剖面。 根据沉积旋回、岩性和沉积间断可分为312组。长城系下部以碎屑岩为主,并夹火山喷发岩,上部为碳酸盐岩;蓟县系以碳酸盐岩为主,厚度最大,分布较广;青白口系以砂页岩、石灰岩为主,厚度较小,分布较窄。中、新元古界由下而上代表一个巨大的沉积旋回;又可分为3个次一级旋回,各旋回间存在明显的间断;次一级旋回还包含更小旋回。剖面说明,这一时代初期,海侵开始,堆积了巨厚滨海浅海碎屑岩,并有海底火山喷发;中期海侵扩大,向四周超覆(图5-16)形成广厚碳酸盐建造;后期地壳上升,海水渐退,又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在大旋回中,夹着次一级和更次一级旋回,整个地区波浪式发展。位于淮阳古陆北缘的豫西-淮南沉降带,发育过程和燕辽沉降带相似。华北地区其他部分包括山东、河南、安徽等部分地区,是一片相对稳定的陆表浅海,沉降幅度较小,沉积厚度一般在1000m左右,下部以碎屑岩相为主,上部以碳酸盐岩为主。晋陕古陆为浅海包围,是长期遭受剥蚀的隆起区,边缘部分只有当海侵超覆时才形成不厚的滨海相沉积;内部低地堆积了陆相石英砂岩,分选良好,交错层发育,厚度仅100m左右。总之,华北地区在中元古代开始了新发展阶段,虽然吕梁运动后已基本形成稳定地,但尚有局部活动性较大的地区,如燕辽沉降带。沉降带形成可能与古陆边缘深断裂板块边界活动有关。这些活动单位经中、新元古代的长期发展才逐渐稳定下来,到新元古代初期,已发展为大规模相对稳定的华北地台,也称中朝地台。(2)中国西部塔里木地区:在北天山的北山地区,中、新元古界分布广泛,为相对稳定型的浅变质、含碳酸盐沉积,沉积类型与中朝地台相似。沿中、南天山东段,有走向NWW的强烈沉降带,沉积厚度逾万米,与燕辽沉降带类似。(3)中国南部:和中国北部地壳发育过程不同,缺少太古宇地层,而元古宇地层广泛发育。南方扬子原地台(包括四川及湘、鄂、黔、桂等一部分,四川盆地为其核心)相对稳定,周围出现了一些活动地带,如东部的鄂西地区出露崆岭群,以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岩、角闪岩为主,上部夹大理岩,总厚度大于5000m时代属古元古界。其附近出露浅变质的神农架群,以碳酸盐岩为主,下部和上部含有火山物质及硅质、铁质沉积,约相当于北方的中、新元古界。扬子原地台的东南缘,中、新元古界出露广泛,下部称四堡群或梵净山群,上部称板溪群,二者不整合接触。板溪群以浅变质岩为主,包括砂质板岩、千枚岩、泥灰岩,有时含细碧岩、火山喷发岩,或具海底喷发的枕状构造,间有复理石式沉积,各处厚度不等(1000~7000m)。广泛分布于湘西、黔东、桂北。有人认为板溪群近似大陆边缘从大陆架海、边缘海、大陆坡到火山岛弧海沉积,然后向外过渡到外海扬子原地台西侧,川滇交界地区,相对活动地带,沉积了厚达8500m以上的浅变质,下部和上部有火山沉积,中部以碳酸盐沉积夹泥砂质沉积为主,中、新元古界之间及上部与下震旦统间,皆为不整合接触,分别代表晋宁运动早、晚两期。通过晋宁运动,扬子原地台周围固结扩大,后来形成大型稳定的扬子地台。从太古宙到元古宙,中国南北地层分布不同的特点,说明地壳发展的不平衡性,北方在古元古代末吕梁运动后已形成稳定的基底,其上的活动区只限于沉降带,火山活动不多;从新元古代开始,几乎全部固结,形成华北地台;而南方扬子原地台两侧活动强烈,从中元古代起,发育了边缘海及岛弧海,火山活动频繁,经晋宁运动,原地台扩大才发展为扬子地台同一时期北方稳定、南方活动的特征,一直延续到古生代。 典例(2021年高考真题)1. 天津蓟州北部山区四幅景观照片中,能记录地球沧海桑田变化的是(   【答案】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变迁。地球沧海桑田变化指的是海陆变迁。翠屏湖记录的是水域的形成过程,故A项错误;中上元古界地层中可能有海洋生物化石,可验证此处发生海陆变迁的概率最大,故B项正确;黄崖关长城属于人为建造的人文景观,不能反映地球的沧海桑田变化,故C项错误;八仙山天然次生林反映的是当地的植被状况,与地球沧海桑田变化关系较小,故D项错误。3.最古老的冰期一南华大冰期发生于新元古代南华纪,根据冰成岩层序,至少包括两期:一是7.4~7亿年,以含冰碛纹泥岩的古城组冰碛砾岩为标志,冰碛层分布广;一是6.8亿年,以夹冰碛的南沱组泥砾岩为代表。第1期冰期后,许多地方形成膏盐和白云岩沉积,说明气候转为干燥炎热2期冰期后,世界许多地方发现了以伊迪卡拉动物群为代表的软体裸露动物群,说明气候状况有很大变化。南华纪冰期遗迹,最早在湖北宜昌南沱发现,即南沱冰碛层。以后在滇、湘、黔、鄂、赣、皖、豫、甘、宁、新等省区都相继发现(图5-17)。同时代的冰川沉积,在澳大利亚、非洲、南美、北美、亚欧大陆上普遍存在,是重要地质事件。这是已知的具世界意义的最古老的一次冰期(三)中国元古宙的矿产元古宙经历的时间长,沉积厚度大,如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最厚达10000m相当于同一地区古生界地层的倍。因此地层含有较丰富的矿产1.铁矿中元古代,华北地区,特别是沿内蒙古古陆的南侧,沉积了大量浅海相鲕状和肾状赤铁矿。以河北的宣龙式铁矿最典型。矿层位于长城系串岭沟组底部,多为富矿。这都是吕梁运动后,古陆经长期风化和剥蚀,铁质在滨海地区不断富集形成沉积赤铁矿。燕山地区的蓟县系铁岭组中,也可见沉积赤铁矿,称四海式铁矿(因北京延庆四海而命名)。在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底部,有时也存在一层不规则的风化壳型铁矿。2.锰矿华北地区长城系高于庄组中下部,常夹有一层锰矿或含锰页岩及含锰灰岩如蓟县式锰矿但多为低品位。在蓟县系铁岭组中部,含铁锰,在辽宁朝阳瓦房子一带形成锰矿层,称瓦房子式锰矿。3.其他在苏北东海锦屏山、皖北大别山等处,古元古界变质岩中形成重要磷矿,称东海式磷矿。北方长城系串岭沟组常有含钾层位(绿色海绿石页岩)。豫北发现含钾页岩矿床,即位于串岭沟组中。最近,华北平原掩覆下的雾迷山组白云岩中发现储藏大量石油,如华北油田(河北任丘)最早发现古潜山油田,就是雾迷山组白云岩构成。此外,北方元古宇中有大量的碳酸盐沉积,其最大特征为富含镁质,绝大部分为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质纯者可作冶金熔剂。辽宁大石桥的古元古界辽河群中产有大型菱镁矿床。中、新元古界中纯灰岩不多,燕山地区一些地方的高于庄组上部、铁岭组上部有较纯灰岩,可作为水泥和石灰原料。含叠层石的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磨光后是美观的建筑材料。三、震旦纪    距今6.80~5.43亿年,属新元古代晚期。震旦为中国之古称,作为地层专名,始于德国李希霍芬。1924年李四光、赵亚曾在长江三峡建立完整的震系剖面;后来高振西等在蓟县建立了华北地区的震旦系标准剖面。近年用同位素测定,北方的震系年龄为1810亿年;而南方震旦系则为86亿年,二者不是同时关系而是上下关系。当今以兴隆蓟县剖面为代表的原震系已划归中、新元古界。在此所说的震纪指以长江三峡剖面为代表的震旦纪,属于新元古代最后期的一个纪,是从元古宙向古生代寒武纪过渡的一个纪,也是在中国命名并向国际推荐的一个纪一级的地质年代单位。震旦纪形成的地层为震旦系(Z)震旦纪分为早、晚2个世,相应地层为下、上两个统。()世界古地理基本轮廓到了元古宙末期即震旦纪,大陆壳已形成许多大规模稳定部分一古地台。构成古地台基底的岩石都是变质岩,如片麻岩、角闪岩、混合岩、片岩、千枚岩、大理岩、石英岩等,厚度很大,其中经常穿插各种侵体。这些古地台,有的一直屹立于海面之上,未接受新沉积,构成地盾;但大部分又经历了多次沧桑变化,为以后的盖层覆盖,一般认为从震旦纪开始,才在稳定地台上发育了稳定盖层。从大地构造演化或沉积发育的角度看,震旦纪处于从新元古代向古生代过渡阶段,是前古生代的尾声,是古生代的序幕。这时全世界形成的古地台有:I.中国地台(主要包括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扬子地台);Ⅱ.西伯利亚地台(又称安卡拉地台);Ⅲ.俄罗斯地台(又称东欧地台,包括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芬兰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部地区)V.加拿大地台(又称北美地台,包括美国中北部、加拿大地盾、格陵兰地台)V.巴西地台(又称南美地台,主要包括巴西);Ⅵ.非洲地台(除去非洲北部及南部,包括非洲的广大地区、马达加斯加岛和阿拉伯半岛地块)Ⅶ.印度地台(包括印度中南部);Ⅷ.澳大利亚地台(包括澳大利亚中、西部)。根据南半球地台分布情况及构造特点,巴西地台、非洲地台、印度地台和澳大利亚地台是一个稳定的联合古陆,在中生代以前它们没有分裂,总称冈瓦纳古陆。注:冈瓦纳古陆一个假想存在于南半球的古大陆,又称南方古陆因印度中部的冈瓦纳地方得名,因南方的非洲、马达加斯加、南亚次大陆、澳大利亚、南美和南极大陆,发现有相同的冰层和煤系,认为它们是在古生代以后由冈瓦纳古陆分裂而成的。古地台之间或其周围,是相对活动地带,从大地构造角度叫地槽,从古地理角度叫海槽。地槽中进行着剧烈拗陷和巨厚沉积。许多古陆上有海水侵入形成浅海,其中进行了数百到数千米的沉积,形成地台的盖层。但也有些古陆,如加拿大古陆中心部分,及南方的冈瓦纳古陆,长期位于海面之上,没有接受沉积。从板块角度推测,从震旦纪开始,直到古生代末期,是冈瓦纳古陆联合阶段,而北方古陆则处于分裂阶段。后来则相反,冈瓦纳古陆逐渐解体,而北方各陆块则趋向于联合。()繁盛藻类和后生动物大量出现震旦纪生物界的演化与前期相比,迅速突变。早震旦世(距今6.80~6.30亿年)大体是继承青白口纪和南华纪,微古植物群(各种刺球藻,属种繁多)和宏观藻类繁盛,后者在地层中形成叠层石在皖南震系蓝田组还发现丛状藻类植物群,有明显的分枝现象,属红藻门,是地质历史上出现最早的灌木丛状原叶体大型藻类植物群。在以后的早寒武世大量繁衍。晚震旦世时,门类多样的后生动物大量出现,反映生物界的一次飞跃。首先在澳大利亚南部弗林德斯山伊迪卡拉发现了丰富的无壳动物,其中以腔肠动物门水母类为主,兼有环节动物及可能属于节肢动物的一些化石,是以软躯体后生动物为主体的动物群,称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这类动物缺少硬体,很难成为化石保存。但该动物群的一些分子已在欧、亚、非、美等洲发现。中国近年也不断报道黑龙江、陕南、辽宁、湖南等地发现伊迪卡拉群化石,其中主要为蠕形动物和腔肠动物,而前者横向分布更广,纵向分布亦长;腔肠动物主要为类水母动物,如环轮水母属;在三峡地区震旦系上统还发现了海鳃目的恰尼虫属。从生物地层学角度,如后生动物的大量出现和高级藻类的繁盛,震旦纪承前启后,是寒武纪生物群发展的前奏,地质历史即将进入新纪元。()中国震旦纪古地理轮廓及震旦系震旦纪到来前,中国曾发生一次强烈而影响宽广的构造运动,即晋宁运动。受晋宁运动影响,中国古地理形成新格局,许多地区隆起为陆,从西到东,横亘着断续的稳定地带,塔里木地台、柴达木地块、华北地台几乎连成一体,特别是华北和东北在震旦纪始终屹立于海面之上,称华北古陆。中国南部的扬子地台,也出露于海面之上,称扬子古陆,和其东部的准扬古陆连在一起。古陆的周围或边缘,是拗陷活动地带,北边是天山-蒙古-兴安地槽,南边是昆仑地槽、祁连地槽、秦岭地槽。扬子古陆西侧川滇地区是活动地带;东侧湘、桂、皖、浙、闽、粤一带,震旦纪长期海侵,有些岛屿耸立海水中,称华夏岛海,也是活动地带。震旦纪地层在华南广泛发育,西北地区也有,华北地区因当时形成古陆,未曾沉积震旦系,只在南缘和东缘(辽南、胶东)略有分布。震旦时期浅海广布,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形成白云岩-硅质岩建造。湖北宜昌三峡为中国震旦系标准剖面出露地区,主要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其顶部(天柱山段)近年发现小型软舌螺化石,通称小壳化石。国际上认为寒武系底界应从过去的三叶虫带下移至始见小壳化石的层位,因此震旦系顶部小壳化石带成为连续剖面中震旦系与寒武系的重要界线。中国的震旦系有全球意义(此外还有俄、澳、加拿大)。从地壳演化生物演化、古气候角度,震旦纪都代表特定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国对三峡、云南等震旦系进行的比较深入研究,已获得丰富的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磁性地层学资料,是建立国际新元古纪层型的最佳候选者之一。()中国震旦纪的矿产震旦纪是沉积矿产的重要成矿期。这一时期主要形成磷、盐类矿产,分布于中南及西南各省。具代表性的有湘、鄂、黔地区陡山沱阶的磷矿。含磷建造主要形成于早震旦世,已处于冰川时期之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低平,气候变暖,华南和西北地区广泛海侵,沉积了碎屑岩,并形成磷矿。晚震旦世,浅海广阔,气候渐趋干热,白云岩发育,川南、黔北有蒸发海盆出现,形成膏盐建造。上述各矿,磷矿分布面积广、储量大,有重要经济意义。 典例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图1示意金沙江河段。(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6)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8) 【试题情境】第(3)题,由材料可知,金矿的分布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在断裂处容易发育河流.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河流下切侵蚀显著,切穿的岩层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横断山区河谷多,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范围广。(4)题,首先山区出露的金矿石被风化、侵蚀进入金沙江,然后在河水的搬运和磨蚀作用下,金矿石粉碎成金沙,最后随着河流流速减慢,搬运能力下降,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能力素养】逻辑推理:第四个设问是沙金形成的地质过程,需要考生清晰地呈现出各环节的先后逻辑关系。【参考答案】37.3)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图中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4)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流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