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和变化~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
展开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和变化~结合相关高考真题
大气环流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其水平范围达数千千米,垂直尺度超10千米,时间尺度在1一2日以上。大气环流反映了大气运动的基本状态,并孕育和制约着较小规模的气流运动。是各种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背景条件。
一、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太阳辐射作用
大气运动需要能量,而能量几乎都来源于太阳辐射的转化。大气不仅吸收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地球给予大气的其它类型能量,同时大气本身也向外放射辐射。而这种吸收和放射的差额在大气中的分布很不均匀,沿纬圈平均在35°S一35°N之间是辐射差额的正值区,即净得能量区。由35°S向南和35°N向北是辐射差额的负值区,即净失能量区。
这样自赤道向两极形成了辐射梯度,并以中纬度地区净辐射梯度最大。这引起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大气热量收支不平衡,使大气出现有效位能,形成了向极的温度梯度。
大气是低粘性、可压缩流体,温度和气压的改变可能引起膨胀或收缩。结果,低纬大气因净得热量不断增温并膨胀上升,极地大气因净失热量不断冷却并收缩下沉。在这种温度梯度下,为保持静力平衡,对流层高层必然出现向极地的气压梯度,低层出现向低纬的气压梯度。
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一和没有地转偏向力,则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将使赤道和极地间构成大的理想的直接热力环流圈,见图4·31。
环流使高低纬度间不同温度的空气得以交换,并把低纬度的净收入热量向高纬度输送,以补偿高纬热量的净支出,从而维持纬度间的热量平衡。
因此,太阳辐射对大气系统加热不均是大气大规模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大气在高低纬间的热量收支不平衡是大气环流的直接动力。
(二)地球自转作用
大气在自转的地球上运动,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使运动空气的方向偏离气压梯度力。在北半球,气流向右偏转,使直接热力环流圈中自极地低空流向赤道的气流偏转成东风,而不能径直到达赤道;
同样,自赤道高空流向极地的气流,随纬度增高,偏转程度增大,逐渐变成与纬圈相平行的西风。
可见,在偏转力的作用下,理想的单一的经圈环流,既不能生成也难以维持,因而形成了几乎遍及全球(赤道地区除外)的纬向环流。
纬向风带的出现,阻挡着经向气流逾越,引起某些地区空气质量辐合和一些地区空气质量辐散,使一些地区的高压带和另一些地区的低压带形成并维持。
结果,全球气压水平分布在热力和动力因子作用下,呈现出规则的纬向气压带,且高低气压带交互排列(图4·34)。
气压带的生成和维持是经圈环流形成的必需条件。因而地球自转是全球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子。
(三)地表性质作用
地球表面有广阔的海洋、陆地,陆地上又有高山、平原、沙漠及极地冷源,因此是一个性质不均匀的复杂的下垫面。
从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来说,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所造成的冷热源分布和山脉的机械阻滞作用,都是重要的热力和动力因素。
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很大。夏季,陆地上形成相对热源,海洋上成为相对冷源;冬季,陆地成为相对冷源,海洋却成为相对热源。这种冷热源分布直接影响到海陆间的气压分布,使完整的纬向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闭合的高压和低压。
同时,冬夏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引起的气压梯度驱动着海陆间的大气流动,这种随季节而转换的环流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北半球陆地辽阔,海陆东西相间分布,在冬季,大陆是冷源,纬向西风气流流经大陆时,气流温度逐渐降低,直到大陆东岸降到最低,气流东流入海后,因海洋是热源,气温不断升温,直到海洋东缘温度升到最高,这样便形成了图4·32所示的温度场。即大陆东岸成为温度槽,大陆西岸形成温度脊。夏季时,温度场相反,大陆东岸为温度脊,大陆西岸为温度槽。
根据热成风原理,与温度场相适应的高空气压场则是,冬季大陆东岸出现低压槽,西岸出现高压脊,夏季时相反。可见,海陆东西相间分布对高空环流形势的建立和变化有明显影响。
地形起伏,尤其是大范围的高原和高大山脉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非常显著,其影响包括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两方面。
当大规模气流爬越高原和高山时,常在高山迎风侧受阻,造成空气质量辐合,形成高压脊,在高山背风侧,则利于空气辐散,形成低压槽。
东亚沿岸和北美东岸,冬半年经常存在的高空大槽,虽然其形成同海陆温差有关,但同西风气流爬越巨大青藏高压和落基山的动力减压亦有一定关系。
如果地形过于高大或气流比较浅薄,则运动气流往往不能爬越高大地形,而在山地迎风面发生绕流或分支现象,在背风面发生气流汇合现象。
地形对大气的热力变化也有影响。比如青藏高原相对于四周自由大气来说,夏季时高原面是热源,冬季时是冷源,这种热力效应对南亚和东亚季风环流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影响。
夏季极冰的冷源作用改变了太阳总辐射所形成的夏季经向辐射梯度,使对流层大气的夏季热源仍维持在低纬,冷源维持在高纬极区,这种夏季极冰冷源作用是影响大气环流运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由上可见,海陆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不仅使低层大气环流复杂化,也使中高层大气环流有在特定地区出现平均槽、脊的趋势。
(四)地面摩擦作用
大气在自转的地球上运动,与地球表面产生着相对运动。相对运动产生摩擦,而摩擦和山脉作用使空气与转动地球之间产生了转动力矩(即角动量)。
角动量在风带中的产生、损耗以及风带间的输送、平衡,对大气环流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角动量为空气质点旋转速度与它到旋转轴距离的乘积。单位质量空气相对于地轴运动的角动量公式为
M=ωR²cos²φ+uR cosφ
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R为地球半径,u为大气纬向风速,φ为纬度。
式中第一项表示当空气和地球一起以ω角速度旋转时所具有的角动量,又称ω角动量。第二项为大气相对于地球运动的角动量,又称u角动量。
地球上的气流基本呈纬向流动,在中高纬度主要是西风带,低纬度是广阔东风带。
在西风带,地球通过摩擦作用给大气一个自东向西的转动力矩,所以西风带中的大气将损耗西风角动量,而地球获得西风角动量。
在东风带,地球通过摩擦作用给大气一个自西向东的转动力矩,所以在东风带中,大气获得地球给予的西风角动量,而地球将支出西风角动量。
照此下去,西风带因不断损耗西风角动量,近地层西风要减弱;东风带不断获得西风角动量,近地层东风也要减弱。
然而长期观测事实证明,东、西风带的平均风速没有明显变化,地球自转速度也没有变化。这表明大气中的角动量是守恒的,东、西风带由地球获得或损耗的西风角动量是相等的。
同时也表明大气中必有一种从东风带向西风带输送西风角动量的过程存在。
角动量的输送包括水平和垂直输送。水平输送主要通过平均纬向环流上叠加的大型涡旋(槽线呈东北-西南向)和平均经向风速来完成。
垂直输送主要靠平均经圈环流来实现。ω角动量随纬度有变化,纬度愈低,ω角动量愈大。
在低纬经向环流圈中,赤道上升气流向上携带的ω角动量大于纬度30°附近下沉气流向下携带的ω角动量,因而有净余的ω角动量向上输送。
赤道上空获得的ω角动量向北运行时,在绝对角动量守恒定律支配下,转化为u角动量以补充大型涡旋向北输送角动量的需要。
同理,中纬逆环流圈中靠极一侧上升气流向上携带较小ω角动量,而靠低纬一侧下沉气流向下携带较大的ω角动量,结果有净余ω角动量向下输送,然后在低空于向北运动中转化为u角动量,补充地面西风带的损耗。
通过角动量输送过程保持了东、西风中角动量平衡,使东、西风带能够长期维持稳定状态。由上可见,地面摩擦作用是大气环流中纬向环流与经圈环流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素。
大气环流的形成和维持,除以上因子外,还同大气本身的特殊性质有联系。
二、大气环流平均状况
大气运动状态千变万化。为了从这些随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复杂环流状态中找出大气环流的主要规律,常采用求平均的方法,即对时间求平均,滤去所取时间内环流随时间的变化,显现出大气环流中较稳定的特征,对空间求平均,滤去各经度间的环流差异,显现出各纬圈上环流的基本特征。
(一)平均纬向环流
大气环流最基本的状态是盛行着以极地为中心的旋转的纬向环流,也就是东、西风带。图4·33是平均纬向风速的经向剖面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对流层的中上层,除赤道地区有东风外,各纬度几乎是一致的西风,且西风跨越的纬距随着高度在扩大。这是对流层中、上层由低纬指向高纬的经向温度所决定的。
近地面层的纬向环流分布见图4·34,特征如下:
(1)高纬地区:冬夏季都是一层很浅薄的东风带,称极地东风带。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低压和北太平洋低压的向极一侧,其厚度、强度都是冬季大于夏季。
(2)中纬地区:从地面向上都是西风,称盛行西风带。西风带在纬距上的宽度随高度而增大。西风风速自地面向上直至200hPa,差不多是增加的,到对流层顶附近形成一个强西风中心。
北半球冬季西风风速大于夏季。由于常受到随基本气流向东移动的高压和低压的影响,西风的风向和强度会发生很大变化;且巨大的大陆面积、不规则的地形及气压型式的季节变化往往又使西风气流变得不十分清楚。
南半球由于广阔的海洋抑制了静止气压系统的发展,西风风速比北半球要强,风向也更为稳定。
(3)低纬地区:自地面到高空是深厚的东风层,称热带东风带或信风带。它是纬向风带中风向最为稳定、风速较大(平均风速4一8m/s)、活动范围广阔(几乎占全球的一半)的风带。
此外,北半球夏季,在南亚和非洲出现西风系统,称赤道西风带,其厚度从2—3k(非洲)到5—6km(印度洋)。
(二)平均水平环流
水平环流是指纬向环流受到扰动(主要是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以及地面摩擦和大地形作用所引起)后发展起来的槽、脊和高、低压环流。
在北半球对流层中,高层的平均水平环流形式是西风带上存在着大尺度的平均槽、脊。见图4·35,1月份500hPa等压面图上西风带有三个平均槽,即位于亚洲东岸140°E附近的东亚大槽、北美东岸70°一80°W附近的北美大槽,和乌拉尔山西部的欧洲浅槽。
在三槽之间并列着三个脊,脊的强度比槽弱得多。
7月份,西风带显著北移,槽脊的位置也发生很大变动,即东亚大槽东移入海,原欧洲浅槽已不存在,并变为脊,而欧洲西岸和贝加尔湖地区各出现一个浅槽,北美大槽位置基本未动。
对流层上层300hPa平均图上(图4·36)的环流形势与中层500hPa平均图大体相似,只是西风范围更扩大,风速更增强。
冬季时,三槽形势非常清楚。夏季时,槽、脊明显减弱。在副热带地区有深厚的高压带,其位置、范围、强度都随季节有变化。
在中高纬的对流层低层,由于地表海陆性质差异和地表起伏不平所引起的热力、动力变化,使环流沿纬圈的不均匀性更加显著,水平环流在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主要表现为一个个巨大的高、低压系统。
图4·37上,1月份北半球中高纬度沿纬圈有两个大低压,一个在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附近,中心强度为1000hPa左右。另一个在北大西洋的冰岛附近,中心强度为997hPa。
还有两个冷高压,一个是欧亚大陆上的强大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强度为1035hPa。另一个是北美大陆上的北美(加拿大)高压,中心强度1020hPa。
副热带的高压有两个主要中心,一个在太平洋,一个在大西洋,范围甚小,强度较弱。
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分裂成三个高压中心,分别位于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上,中心气压值都在1018hPa左右。而在澳大利亚大陆、非洲南部和南美南部分别形成几个小低压,中心气压值在1006—1009hPa。
7月份,北半球大陆上发展了两个低压,即亚洲南部低压和北美西南部低压,中心强度分别为997hPa和1011hPa。
原在海洋上势力很强的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仍然存在,但强度已大为减弱,甚至几乎消失了,而海洋上的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高压(亚速尔高压)强度增强,范围扩大,位置北移,中心气压值增至1027hPa左右。
南半球高压带几乎环绕全球,中心气压值可超过1020hPa(图4·38)。
以上冬、夏季在平均气压图上出现的大型高、低压系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其中北半球海洋上的太平洋高压、大西洋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常年存在,只是强度、范围随季节有变化,称为常年活动中心。
而陆地上的南亚低压(印度低压)、北美低压、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等只是季节性存在,称季节性活动中心。
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弱反映了广大地区大气环流运行的特点,其活动和变化对其附近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对高低纬间、海陆间水分热量交换,对天气、气候形成演变起着重要影响。
典例
(2019年江苏卷)图3为“某月19日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百帕)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月最可能是( )
A.3月 B.6月 C.8月 D.10月
8.此时,澳大利亚( )
A.①地天高云淡 B.②地干热风大 C.③地南风暴雨 D.④地北风酷热
答案:7.A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澳大利亚大陆气压较海洋低,是夏季大陆增温强烈所致,故选A。
另外也可以根据澳大利亚西南部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确定该日南半球处于夏季。
8.A ①地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晴朗,天高云淡,A正确;
②地等压线稀疏,风力弱,B错误;
③地处于强热带气旋东南部,吹偏东风,C错误;
④地处于强热带气旋西部,吹西南风,D错误。
(三)平均经圈环流
是指在南北向沿经圈的垂直剖面上,由风速的平均北、南分量和垂直分量构成的平均环流圈。
在大气运动满足静力平衡和准地转平衡条件下,除低纬度以外,上述风速的南北分量和垂直分量都很小,因而经圈环流同纬圈环流相比要弱得多。
从图4·39可见,北半球有三个经向环流圈,即
①低纬环流圈,是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正环流圈),是G.哈得莱最先提出的,故又称哈得莱环流圈。
②中纬环流圈,是间接热力环流圈(逆环流圈),是W.费雷尔最先提出的,故又称费雷尔环流圈。
③高纬环流圈,又称极地环流圈,也是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是三个环流圈中环流强度最弱的一个。
经向环流圈都有季节性移动。在北半球,夏季时向北移,冬季时向南移。环流强度也有变化(冬季增强,夏季减弱),甚至经度上的瞬时经圈环流也有差异。
例如中纬度地区各个经度上并不都是逆环流圈,而往往沿整个纬圈有正、逆环流圈相间出现。
又如东亚的夏季环流同平均情况的差别就更大了。
图4·40是1958年7月75°—110°E平均经圈环流状况,气流沿青藏高原南坡上升,升到高空又折向南流,流到低纬下沉,下沉气流在低空又向北流向青藏高原,这就组成了一个闭合的经向环流圈,称南亚季风环流圈,它同低纬哈得莱环流圈的环流方向恰恰相反,这个环流圈的形成显然同青藏高原面夏季是热源有关。
此外,在赤道地区的东西方向上,还存在着几个纬向热力直接环流圈,称沃克(Walker)环流圈(图4·41),它是由于赤道地区存在着大尺度的东西向热力差异引起的。
这些环流的强度都是很弱的,而且经常有变化。当出现大的变化时,不仅对赤道地区环流有影响,而且同中纬度环流,甚至高纬度环流遥相关。引起天气、气候的异常。
典例
(2019年浙江卷)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实线为等压线)。完成13~14题。
13.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
A.动力 辐合上升 B.热力 辐合上升 C.动力 下沉辐散 D.热力 下沉辐散
14.易形成这种大气物理状况的是( )
A.夏季白天的内陆湖面 B.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 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 D.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
答案:13.B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及其影响。
【解题思路】 图中虚线为等温线,中心向上隆起,表明该地气温高于周边地区;
实线为等压线,中部下凹,表明该地气压低于周边地区。
图中示意的是热低压中心的温压剖面,这种现象是由当地空气受热做垂直上升运动形成的,B正确。
14.D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成因。
【解题思路】 根据上题分析,这种大气物理状况是由于大气受热形成的,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大气受热最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D正确;
夏季白天的内陆湖面因水的比热容较大,水温较低,湖面空气冷却下沉,A错误;
冬季晴朗的夜晚,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空气冷重而沿坡面下滑,流向谷底,并抬升谷底的暖气流,谷底温度偏低,B错误;
夏季晴朗的白天,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区气温高于郊区,城区受热上升的暖气流在郊区附近冷却下沉,C错误。
(四)急流
是指风速30m/s以上的狭窄强风带。是大气环流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天气图上观察到的急流带环绕地球自西向东弯曲延伸达几千千米,水平宽度约上千千米,垂直厚度达几千米到十几千米。急流中心强度最大区称急流轴。
急流轴是准水平的,其南北两端存在着强大的垂直风速切变(每千米5一10m/s)。
一般情况下,急流中心风速可达50—80m/s,强急流中心风速达100—150m/s或更大。
根据现有资料,位于东亚海洋上和日本上空的急流强度最大,冬季偶尔达150—180m/s,甚至达200m/s。
在同一条急流轴上,风速分布并不均匀,有一个或几个强风中心。急流轴线在有的地方出现分支,有的地区出现汇合。
急流区大多与对流层上层水平温度梯度很大的锋区相对应,因而也和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在对流层上层已经发现有下列几种急流。
(1)温带急流:又称极锋急流,位于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上空,是与极锋相联系的西风急流。
急流的平均高度在冬季约8—10km,夏季约9—11km,平均厚度约3—10km。急流的位置经常在变动,冬季平均位于40°一60°N间,甚至伸展到更低纬度(图4·42)。夏季平均位置北移到70°N附近。
温带急流的中心最大风速一般45—55m/s,甚至达105m/s。一般是冬季强、夏季弱。急流轴有明显的分支和汇合现象。
(2)副热带急流:又称南支西风急流,位于200hPa上空副热带高压的北缘,同副热带锋区相联系,是一支相当强大而稳定的急流。急流轴位于25°一32°N的11—13km的高空,位置比较稳定,夏季向高纬推移10—15个纬距。
冬季中心最大风速约50—60m/s,强中心风速可增至100—150m/s,甚至可达200m/s。夏季风速减半。其分支、汇合现象以东亚最清楚。
(3)热带东风急流:主要出现在夏季北半球亚洲、非洲副热带对流层顶附近(100—150hPa)处的一支急流,盛夏其平均位置在北纬10°一20°间,最大风速平均30一40m/s,个别达50m/s,风向稳定,强中心在阿拉伯海上空。
由上可知,大气环流基本上是纬向环流中包含着经圈环流,纬向主流上又叠着涡旋运动。这种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的环流体系。
三、大气环流的变化
大气环流在演变过程中既有形态的变化,也有强度、位置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表现为随季节交替的年变化和与大型环流调整相联系的中短期变化。
(一)年变化
大气环流的基本状态决定于地表热力分布的特征,而地表热力状况在一年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进而引起大气环流的季节交替。
在中高纬度,一年中环流状态的季节转换,一般以西风带上槽脊的数量、结构形式和西风的强弱表现出来。
从北半球500hPa多年平均流场来分析,1—4月(冬季)中高纬度西风带上有三个槽、三个脊,而且槽脊的位置和强度基本稳定,6—8月(夏季)西风带上原有的三个槽已变为四个比较浅的槽,因此冬季和夏季的环流形势比较稳定,且占全年相当长的时间,成为中高纬度高层大气环流的基本形态,并在一年中交替出现。
环流在从冬季形态转变为夏季形态中,只通过短暂的春季环流(5月)过渡阶段。同样,从夏季环流形态转变为冬季环流形态时,也只经过秋季(9—10月)短促的过渡阶段。
这种以一年为周期的环流形态的变化,称为环流的年变化(图4·43)。
对流层上层(200hP)的纬向环流形势也有季节性转换,主要表现在高空急流的变换上。
冬季时位于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急流非常明显,4月份开始减弱,5月底突然消失,同时在40°N以北出现中纬度急流;9一10月中纬度急流又突然消失,副热带急流又迅速建立。
(二)中短期变化
大气环流的中短期变化是由不同尺度的高空和低空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所引起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西风带纬向环流和经向环流的相互转换上。
纬向环流型,即500hPa上,环流比较平直,并在平直的西风带上多小槽、小脊,很少有大槽、大脊。
经向环流型,即500hPa西风带上发展出深槽大脊,能引起强烈冷、暖空气活动。
纬向型和经向型环流经常交替出现,其交替周期大约2—6周。这种交替演变规律一般用环流指数来表示。
环流指数分纬向环流指数(Iz)和经向环流指数(Im)两种。纬向环流指数又称西风指数,表示平均地转风速中西风分量的一个指标。可以定量地表述纬向环流的强弱,它是在所取范围(一般取35°—55°或45°—65°为南北范围,经度范围根据需要而定,可取自然天气区,也可取东半球或西半球,但范围不宜过大)各点上地转西风分量的总平均值。
一般在500hPa等压面图上计算西风指数,我国经常使用亚洲地区的西风指数,所选范围是45°—65°N,60°—150°E,其计算公式为
西风强度=(45°N上采样点在500hPa等压面上位势高度—65°N对应点位势高度)累加之和÷(采样点纬度区间宽度×样本数量)
计算西风指数的时间单位可以是季节,也可以是月、候。
西风环流指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纬向、经向环流特征,比如经向环流明显、锋区很强时,西风指数可能很高;
相反经向环流很弱,锋区也弱时,西风指数可能很低。因而需引进经向环流指数作为补充。
经向环流指数是用某一经度范围内,沿经圈上地转风的平均南北分量表示经向环流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经向环流强度=【不同纬圈上同经线附近等距离的两点的位势高度变化量÷(地球半径×cos纬度)】累积的和÷(经度变化量×样本数)
西风指数的高低、振幅大小和演变特征,基本上能反映出环流形势的特征及其转换趋势。
典例
(2019年浙江卷)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8年7月1日,参加“金球杯”单人环球帆船赛的帆船从法国某海港出发,一个月后穿过赤道,经过230天完成环球航行。
材料二 下图为“金球杯”单人环球帆船赛航行路线图。
(1)帆船环球航行经过①②③④四地,风浪最小的是________地(填数字),帆船在正面顶风航行时会采用“Z”字形线路,上述四地应该采用“Z”字形线路航行的是________地(填数字)。(2分)
(2)图中④地两艘帆船遭遇暴风雨,因桅杆折断而被迫退出比赛,桅杆折断的自然原因是处在________带(填风带名称),受________(填洋流名称)影响,风浪大。(2分)
(3)图中③地海底位于板块边界,其地形为________。⑤地沿岸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附近洋流对沿岸气候起________作用。(3分)
(4)说出法国西部沿海发展风力发电的有利自然条件。(3分)
答案:26.【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影响,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以及风能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等知识。
【解题思路】 第(1)问,结合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帆船经过①地时受东北信风影响,经过②地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经过③地时受东南信风影响,经过④地时受盛行西风影响,因而经过①③④地时风浪大,经过②地时风浪最小;
经过③地时为顶风航行,可采用“Z”字形线路。
第(2)问,在④地帆船桅杆折断一定与风力强有关,结合纬度位置可以确定该地处于盛行西风带,海上有强大的西风漂流。
第(3)问,可根据③地板块边界类型确定海底地形类型,即③地位置接近大西洋中部,处于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地带,为生长边界,海底地形应为海岭。
⑤地沿岸为巴西东南沿海地区,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的阻挡抬升作用和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第(4)问,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分析法国西部沿海发展风力发电的有利自然条件。
该地位于40°N~60°N的大陆西岸,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风力强劲,风能资源丰富,沿海地区地形相对平坦,便于布局风电场。
【参考答案】(1)② ③
(2)西风 西风漂流
(3)海岭 热带雨林 增温增湿
(4)常年受西风影响;风力较强;风电场可用地多。
9 副高、热带辐合带、热带气旋和对流性天气系统~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 这是一份9 副高、热带辐合带、热带气旋和对流性天气系统~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副热带高压,热带天气系统,对流性天气系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8 气团、锋与天气变化~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 这是一份08 气团、锋与天气变化~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气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6气压场与大气的水平、垂直运动—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 这是一份06气压场与大气的水平、垂直运动—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气压场的表示方法,气压场的基本型式,气压系统的空间结构,作用于空气的力,自由大气中的空气水平运动,摩擦层中空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