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同步练习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 礼记 二则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 礼记 二则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共14页。
22.《礼记》二则一、基础演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弗学(fú) 男有分(fèn) 天下为公(wéi)B.嘉肴(yáo)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己(wèi)C.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jǔ)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D.兑命(yuè)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jīn)【答案】D【解析】“矜”在这里是通假字,同“鳏”,应读“guān”。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答案】C【解析】A项,第一个“亲”应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B项,“闭”应为“动词,闭塞”;D项,“为”应为“动词,是”。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答案】D【解析】课文原文为“弗学”。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此之谓乎B.何陋之有C.大道之行也D.宋何罪之有【答案】C【解析】C项,“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其余三句中的“之”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B.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答案】A【解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正确的翻译应是: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二、同步解读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②其此之谓乎( )【答案】①因此 ②表推测,大概(2)请翻译下列句子。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译文: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译文: 。【答案】①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②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3)本文的中心句是 。【答案】教学相长也。(4)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答案】示例: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或: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帮助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 。②男有分,女有归。译文: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译文: 。④是谓大同。译文: 。【答案】①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②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③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④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2)从选文中找出一组排比句、对偶句,并指出其效果。答: 。【答案】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3)①本语段可分为 层,每一层的大意是 。【答案】三 第一层:德才兼备的人管理大家的天下。第二层:大家互相帮助,各得其所,不谋私利。第三层:总结大同社会的景象。②这几层的关系是: 。【答案】总—分—总(4)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照应此句的是 。【答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是谓大同(5)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 。【答案】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6)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答: 。【答案】不能,在孔子时代,无论他的理想多么美好,多么完整,终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两千多年来,这个理想一直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为之努力追求、不懈奋斗。到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我们正向着构建和谐社会,共奔小康,为最终实现我们的远大目标而奋斗。8.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2018年贵州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中考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节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加点的词。①选贤与能(与: ) ②女有归(归: )【答案】①与:通“举”。 ②归:女子出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与:通“举”。(2)请将文中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语句写出来。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②路不拾遗。译文: 。【答案】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型题,要对原文言文内容透彻理解,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比较、筛选,写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3)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①人才选拔: 。②福利保障: 。【答案】①人才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②福利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人才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福利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现代汉语中还保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含义。请从下列字中,选三字写出三个成语来。皆、恶、兴、作、谓、藏、闭,信、弃答: 。【答案】皆大欢喜、好逸恶劳、百废待兴、作奸犯科【解析】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写出成语,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只有正确理解成语意思才能准确作答。本题可以组成的成语有:皆大欢喜、好逸恶劳、百废待兴、作奸犯科。【参考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三、对比阅读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2019年福建省中考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礼记》)【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不知其旨也 (旨: ) ②然后能自反也 (反: )③诚能如是 (是: ) ④令心意不驰走 (走: )【答案】①味美②反思,反省③这,这样④跑【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味美。古今异义词,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走路”。(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意思是: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故停顿为: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译文: 。②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译文: 。【答案】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②(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屏弃:抛开。弗:不。于:介词,用。(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读书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甲文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乙文译文】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慚愧。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古人说:放纵自己内心,(不加防范),就会失去一切的善事。如果能把心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办成的。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10.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有删改)【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①不知其旨也 (旨: ) ②负笈不远险阻 (负: )【答案】①旨:甘美 ②负: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旨:甘美。负:背。(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 。②人若不学,则何以成?译文: 。【答案】①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②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困:不懂的地方。若:如果。(3)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B项朗读断句不正确,应改为:观书/有会意者。(4)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札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理解分析错误,乙文强调了学习贵在勤奋。(5)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答: 。【答案】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人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解析】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在自主学习中,要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在互助学习中,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甲文译文】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乙文译文】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2019年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选贤与能( ) ②不独子其子( )③屋舍俨然( ) ④寻病终( )【答案】①同“举”,选拔②以……为子③整齐的样子④随即,不久【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① “与”(jǔ)是通假字,“与”同“举”,选拔;②“子”是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子”;③“俨然”指“整齐的样子”;④“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随即,不久”。(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答案】①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②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时遵循“信、达、雅”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第①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中的“货”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理解为“对于货物”,“恶”是“憎恶”的意思;第②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乃”意思是“竟然”,“无论”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不用说,更不必说”。(3)【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答: 。【答案】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讲的是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讲的是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讲的是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所以大同社会包含了上述三方面的内容。(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答: 。【答案】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文章可知,桃源人的生活安定、和平、幸福,所以当听渔人讲述了外面世界的情况之后,桃源人既为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叹惋。(5)【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答: 。【答案】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小问:《大道之行也》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先总体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特征,后面再进行具体阐述;《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就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所以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第2小问:《大道之行也》以阐述大同社会的特点为主,表达方式侧重于议论;《桃花源记》主要记叙了渔人的所见所闻,表达方式侧重于记叙(或描写)。【参考译文】《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22.《礼记》二则一、基础演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弗学(fú) 男有分(fèn) 天下为公(wéi)B.嘉肴(yáo)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己(wèi)C.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jǔ)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D.兑命(yuè)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jīn)【答案】D【解析】“矜”在这里是通假字,同“鳏”,应读“guān”。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答案】C【解析】A项,第一个“亲”应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B项,“闭”应为“动词,闭塞”;D项,“为”应为“动词,是”。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答案】D【解析】课文原文为“弗学”。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此之谓乎B.何陋之有C.大道之行也D.宋何罪之有【答案】C【解析】C项,“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其余三句中的“之”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B.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答案】A【解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正确的翻译应是: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二、同步解读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②其此之谓乎( )【答案】①因此 ②表推测,大概(2)请翻译下列句子。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译文: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译文: 。【答案】①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②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3)本文的中心句是 。【答案】教学相长也。(4)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答案】示例: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或: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帮助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 。②男有分,女有归。译文: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译文: 。④是谓大同。译文: 。【答案】①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②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③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④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2)从选文中找出一组排比句、对偶句,并指出其效果。答: 。【答案】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3)①本语段可分为 层,每一层的大意是 。【答案】三 第一层:德才兼备的人管理大家的天下。第二层:大家互相帮助,各得其所,不谋私利。第三层:总结大同社会的景象。②这几层的关系是: 。【答案】总—分—总(4)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照应此句的是 。【答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是谓大同(5)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 。【答案】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6)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答: 。【答案】不能,在孔子时代,无论他的理想多么美好,多么完整,终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两千多年来,这个理想一直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为之努力追求、不懈奋斗。到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我们正向着构建和谐社会,共奔小康,为最终实现我们的远大目标而奋斗。8.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2018年贵州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中考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节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加点的词。①选贤与能(与: ) ②女有归(归: )【答案】①与:通“举”。 ②归:女子出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与:通“举”。(2)请将文中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语句写出来。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②路不拾遗。译文: 。【答案】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型题,要对原文言文内容透彻理解,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比较、筛选,写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3)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①人才选拔: 。②福利保障: 。【答案】①人才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②福利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人才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福利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现代汉语中还保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含义。请从下列字中,选三字写出三个成语来。皆、恶、兴、作、谓、藏、闭,信、弃答: 。【答案】皆大欢喜、好逸恶劳、百废待兴、作奸犯科【解析】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写出成语,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只有正确理解成语意思才能准确作答。本题可以组成的成语有:皆大欢喜、好逸恶劳、百废待兴、作奸犯科。【参考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三、对比阅读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2019年福建省中考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礼记》)【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不知其旨也 (旨: ) ②然后能自反也 (反: )③诚能如是 (是: ) ④令心意不驰走 (走: )【答案】①味美②反思,反省③这,这样④跑【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味美。古今异义词,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走路”。(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意思是: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故停顿为: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译文: 。②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译文: 。【答案】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②(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屏弃:抛开。弗:不。于:介词,用。(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读书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甲文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乙文译文】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慚愧。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古人说:放纵自己内心,(不加防范),就会失去一切的善事。如果能把心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办成的。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10.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有删改)【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①不知其旨也 (旨: ) ②负笈不远险阻 (负: )【答案】①旨:甘美 ②负: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旨:甘美。负:背。(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 。②人若不学,则何以成?译文: 。【答案】①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②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困:不懂的地方。若:如果。(3)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B项朗读断句不正确,应改为:观书/有会意者。(4)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札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理解分析错误,乙文强调了学习贵在勤奋。(5)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答: 。【答案】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人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解析】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在自主学习中,要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在互助学习中,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甲文译文】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乙文译文】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2019年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选贤与能( ) ②不独子其子( )③屋舍俨然( ) ④寻病终( )【答案】①同“举”,选拔②以……为子③整齐的样子④随即,不久【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① “与”(jǔ)是通假字,“与”同“举”,选拔;②“子”是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子”;③“俨然”指“整齐的样子”;④“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随即,不久”。(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答案】①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②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时遵循“信、达、雅”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第①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中的“货”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理解为“对于货物”,“恶”是“憎恶”的意思;第②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乃”意思是“竟然”,“无论”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不用说,更不必说”。(3)【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答: 。【答案】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讲的是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讲的是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讲的是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所以大同社会包含了上述三方面的内容。(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答: 。【答案】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文章可知,桃源人的生活安定、和平、幸福,所以当听渔人讲述了外面世界的情况之后,桃源人既为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叹惋。(5)【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答: 。【答案】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小问:《大道之行也》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先总体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特征,后面再进行具体阐述;《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就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所以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第2小问:《大道之行也》以阐述大同社会的特点为主,表达方式侧重于议论;《桃花源记》主要记叙了渔人的所见所闻,表达方式侧重于记叙(或描写)。【参考译文】《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