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课件+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9664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课件+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96643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课件+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96643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课件+教案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96643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课件+教案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96643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课件+教案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966435/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课件+教案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96643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课件+教案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966435/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课件+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96643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课件+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966435/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课件+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96643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课件+教案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966435/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课件+教案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966435/1/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课件+教案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966435/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课件+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966435/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课件+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966435/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课件+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966435/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2 校园艺术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件+教案 课件 3 次下载
- 3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课件+教案 课件 4 次下载
- 4 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 课件+教案 课件 2 次下载
- 5 关注环境——分数加减法(二) 课件+教案 课件 3 次下载
- 6 爱护眼睛——复试统计表 课件+教案 课件 2 次下载
数学五年级下册一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一等奖课件ppt
展开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树
五年级数学(下)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认识负数单元备课
一、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负数”这一单元的内容, 是学生已经学习、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分数,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数。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与过度,是以后进一步学习“负数”的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丰富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对正数已经非常熟悉,“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无论知识的积累还是认知水平,都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在本单元第一课时《天气预报》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并简单了解与正数相对应的负数,本节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利用学生身边的、现实的课程资源来认识负数,可行又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非常高。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温度计,经历认识正、负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及认识整数的过程。
2、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写负数;知道整数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整数,会比较简单整数的大小。
3、积极主动参加数学活动,对负数充满好奇心,感受借助直观模型理解数学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会写负数。
教学难点:整数的组成,会比较整数的大小
五、教法、学法
通过展示温度计模型,让学生认真观察,结合前一节课天气预报的知识,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自主学习新知。教师进行适当引导、点拨。
信息窗: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8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是对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基础。本单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以“中国的热极—吐鲁番”为现实背景,从温度的表示方法入手,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
(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师谈话:你看到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
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与正、负数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小组合作探索第一红点问题。
师谈话:谁能说一说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麽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分组交流)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交流结果)
师小结:用一组相反的符号表示出零上与零下的温度,通常这样表示:(教师板书)
+13℃ -3℃。
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得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
师谈话:比海平面低115米怎样表示?
(请各小组自己解决,并交流解决办法)
师谈话: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下115米通常表示为“-115米”。
师归纳总结:像+13℃、+38℃、+49℃ ……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师谈话:看小电脑中的问题,你能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吗?
(学生讨论,师提醒学生要从生活中找)
全班交流。
师谈话:同学们都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再次讨论。
交流总结: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时总结,帮助学生建立了正、负数的概念.
对生活中的一些鲜活的数学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第一题:
这是一道认识正负数的基本练习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读出正、负数,再将正负数填写在相对应的集合圈里,提醒学生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仔细看图,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填空,再集体交流。
3.自主练习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主要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正负数的意义解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五、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谈收获。
【课后反思】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情境的创设旨在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正、负数,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重视概念形成的过程。本节课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感性的素材中体会正和负的含义,从而更好的理解正、负数。
3.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把抽象的数学与丰富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可以使数学变的生动有趣。因此,我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二课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的知识)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首先以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提高对原有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
(学生写出—3℃ 、—10℃ )
谈话: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
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 —3 ℃与—10℃ 哪个温度更低?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借助温度计比较:学生会发现—10℃ 表示的温度低。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在猜测、观察、交流中通过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
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
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
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
2.自主练习第5、7题
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
根据题据独立填统计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8题
(这道题目是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懂题目,分析题意
第8题:某商场上半年的经营情况。
讨论确定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
交流得知。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 。
2.自主练习第6题(是进一步巩固正负数意义的题目)
引导学生观察标签(课前要准备好标签)
组织学生对“1500±25毫升”和“500±10克”表示的意思充分发表见解。
通过讨论,明白意思。
“1500±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 到(1500+25)毫升;“500±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
1.自主练习第9题(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综合练习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让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讨论。(对于得分栏的填写,不要提要求,只要学生得出正确结果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形式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找出做题的方法和思路,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五、总结收获,评价提高。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课后反思】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时也在生活中发现隐藏着的有关数学的奥秘,让他们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悟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本课的练习设计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知识上从认识正负数的读写到意义,在思维上从理解到运用,再到拓展应用,这样分层次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巩固了新知,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兴致勃勃的投入学习中,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共享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完本单元内容后安排的,以达到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和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 正负数的意义,熟练运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看到进步和不足,以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引入课堂。
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已接近尾声,那这一单元我们学得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简洁语言揭示本节活动主题,激起学生回顾与整理本单元知识的兴趣与愿望,让学生树立回顾与反思意识。
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见过存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一页存折图。)
谈话:同学们,在这一页存折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思考后,学生提问题,共同解决,复习本单元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对正负数的理解。
三、强化练习, 拓展提高。
1.下表记录了某星期内股市的升跌情况,请完成下表:
时间 | 升跌情况 | 用正负数表示 |
星期一 | 上升100点 | +100 |
星期二 | 下跌50点 |
|
星期三 | 上升60点 |
|
星期四 | 下跌30点 |
|
星期五 | 上升2点 |
|
2.在4个不同的时刻,对同一水池中的水位进行测量,记录如下:
上升3厘米,下降6厘米,下降1厘米,不升不降。
如果上升3厘米记为+3厘米,那么其余3个记录怎样表示?
3.举出3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4、明天中学五年级(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5厘米。
下表给出了该班6名同学的身高情况(单位:厘米)。试完成下表:
姓名 | 小明 | 小宾 | 小丽 | 小亮 | 小颖 | 小山 |
身高 | 144 |
|
| 140 |
| 165 |
身高与平均身高的差值 | -1 | +2 | 0 |
| +3 |
|
(1)谁最高?谁最矮?
(2)最高与最矮的学生身高相差多少?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的几个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丰收园里谈收获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师谈话: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反思】新课程强调在经历、体验、感悟和实践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就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的参与学习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分层设计,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
小学数学青岛版 (六三制)五年级下册一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青岛版 (六三制)五年级下册一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教课内容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合作探究,分界线,零上13℃,零下3℃,﹣12,+60℃,正六十,+465℃,正四百六十五摄氏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青岛版 (六三制)五年级下册一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集体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青岛版 (六三制)五年级下册一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集体备课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吐鲁番,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分界线,零上13℃,零下3℃,√13℃,×3℃,自行设计的表示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五年级下册一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数学五年级下册一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教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温度计,-10℃,+14℃或14℃,你会填一填读一读吗,努力吧,练一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