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藏戏》类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
藏戏(节选)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兄妹,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历史故事和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随着铁索桥一座接着一座地架起来,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撒遍了雪域高原。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传说,唐东杰布在母亲的肚子里待了80年,出生时头发胡子都白了,因此,在藏戏里,他的面具是白色的,前额饰有日月,两颊贴着短发,眉眼嘴角永远带着神秘的笑。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代表其两面三刀。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和嘴唇处挖出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1.为加点字注音。
脱缰( ) 琼( )结 敦( )厚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哄堂大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面三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开始用了三个反问句,反映出藏戏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5.文中第______到第_______自然段详写了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唐东杰布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1.jiāng qióng dūn
2.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人笑。本文形容人们对唐东杰布的理想的嘲笑,不相信他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指耍两面于法。本文指巫女心存不轨,阴险狡猾,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
3.戴着面具 演出没有舞台 演出时间长
4.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5.4 7 唐东杰布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劝人行善、为民造福,是—个为他人着想的人。
【分析】
1.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这个词语读什么,然后根据词语写出拼音,书写拼音时一定要注意是写加点字的拼音,同时拼音要书写规范。
脱缰(jiāng)琼结(qióng)敦厚(dūn)
2.本题主要考查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答此题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联系上下人理解词语的意思。
(1)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词语出现在句子“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在句中的意思是大家嘲笑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的宏愿,认为他不可能实现。
(2)两面三刀:比喻居心不良,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挑拨是非,耍两面手法的人。词语出现在句子“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代表其两面三刀。”在句中的意思是巫女居心不良,阴险狡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3.本题考查这三个自然段的结构形式和所用的修辞。
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段落并排,达到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这三个句子从内容与形式来看,每一个都运用了反问修辞,三个自然段又构成了排比。概括了藏戏“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的主要特点。
4.本题考查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原句改为:去掉反问词“还……呢”;句末问号改为句号;“有”改为“没有”。
5.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短文内容进行分析可知从第4-7都在介绍西藏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
根据句子“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这句话中“野马脱缰般的激流、咆哮”这些词语表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也表明了唐东杰布立誓要在江山架桥的原因,间接赞扬了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高尚品质。根据句子“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可知唐东杰布一心为他人着想,时刻劝人行善的高尚品质。
(二)课内阅读。
藏戏(节选)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一无所获 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全靠艺人们用说唱来描述。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西藏地广人稀,生活节奏比较缓慢。表现在藏戏中,情节可以任意拖延,艺人们的唱腔、舞蹈动作可以随意发挥,一段戏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观众也在吃喝玩耍中看戏,双方(随心所欲 自得其乐)、优哉游哉,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6.用“/”划去选文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7.藏戏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背景。
8.选文中画“ ”的句子前后之间是什么关系?( )
A.总分 B.因果 C.递进 D.转折
9.结合选文,说一说为什么一出藏戏可以演他个三五天?请分点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不同的地区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除了选文中的藏戏,还有安徽的____________,四川的____________,陕西的____________,还有被称为“国粹”的____________等。这些剧种使我们感受到
【答案】
6.一无所获 自得其乐
7.雪山江河 草原大地
8.B
9.①艺人的唱腔、舞蹈动作可以随意发挥;②情节可以拖延,一段戏可以再三重复;③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双方随心所欲;④西藏地广人稀,生活节奏缓慢。
10.黄梅戏 川剧 秦腔 京剧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人民无穷的创造力。
【解析】
6.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根据句子语境,结合词语的意思来具体选择。
7.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句子“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作答。
8.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细读句子理解前半句子是说明面具得以保留的原因。
9.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选段中第3自然段的内容作答。
10.本题考查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积累。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
二、类文阅读
(一)课外阅读。
秦腔(节选)
贾平凹
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大惑而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麦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辽 廖)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橡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技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 涌)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 jīn jìn)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 guǎng kuàng)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摸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地痛苦地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 ;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国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要和”“西风”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1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汉字或注音,画“√”。
12.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话题的转变。 B.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 C.表示插说。
13.在文中用“﹏﹏﹏”画出有关陕西人外貌的描写。
14.读完本文后,你知道陕西人生命中的五大要素是哪些吗?请写下来。
15.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试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6.被评论为“大喊大叫”的秦腔为什么几百年来依然兴盛?请说说你阅读选文后的理解。
【答案】
11.辽 俑 jīn kuàng
12.C
13.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
14.秦腔、“西风”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
15.内容上:作者用概括的语言传达出了秦地民众的生存状态;结构上:则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6.因为秦腔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是农民大苦中的大乐,是陕西人生命中五大要素之一。
【解析】
11.本题考查对字音和字形的识记,注意区分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识记,多积累。
12.本题考查对破折号作用的掌握。在“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两个破折号将“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插入“外地人最害怕秦腔的震撼”中,说明了具体指的是哪里的外地人,在这里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插说。
13.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外貌描写,外貌描写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通过阅读可知,第二段的“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描写了陕西人的容貌。
14.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掌握,认真阅读文章,很容易从中找到答案。本题根据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进行作答。
1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与分析,认真阅读文章,联系上下文进行作答。本题要从内容和结构梁方面进行分析。本句话描写出了农民现实的生存状态,而且承接了上文的“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引起了后面秦腔对于农民的重要性的描写。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对于外地人来说秦腔是“大喊大叫”,但是对于在陕西这块土地上的人来说,秦腔具有非凡的意义,早已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
(二)阅读
中国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竞有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在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7.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栩栩如生:
18.这篇短文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__________、皮影制作、____________、广泛流传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作者详细描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_,略写其他,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19.根据短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引用《汉书》记载的故事,既说明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B.皮影的绘画也有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水、草、云等纹样为图案
C.皮影的高度比较统一,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
D.其他戏剧和皮影戏一样,在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
20.文中画线句中的“之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
17.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文中指布娃娃的影子倒映在地上,生动逼真。
18.悠久历史 皮影表演 皮影制作 皮影表演 突出重点,让皮影戏这一民间戏剧深入心田,留下深刻印象
19.A
20.不能去掉。“之一”表示传到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除了皮影戏之外还有其他的,去掉后就改变了原来的意思,表达不够准确。
【解析】
17.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解答此题要先弄清词语的本意,然后在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意思。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文中指布娃娃的影子倒映在地上,生动逼真。
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短文可知:这篇短文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悠久历史、皮影制作、皮影表演、广泛流传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作者详细描写了皮影制作和皮影表演,略写其他,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重点,让皮影戏这一民间戏剧深入心田,留下深刻印象。
19.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B.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
C.皮影的高度比较统一,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
D.其他戏剧和皮影戏一样,在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
20.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先解释加上词语句子的含义,然后说说去掉词语句子的含义。
不能去掉。“之一”表示传到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除了皮影戏之外还有其他的,去掉后就改变了原来的意思,表达不够准确。
(三)阅读短文。
看京剧
晚7时15分,能容纳上千名观众的梨园剧场演出大厅已是座无虚席,人头攒动。来自五大洲的各国游客,正翘首以待,等待着观赏今晚的剧目。
7时30分,开场的锣鼓骤然响起,观众席上灯光暗了下去。在清脆激扬的乐曲声中,身穿中国民族服装的演员出现在舞台上。《三岔口》《秋江》《水漫金山》等一出出京剧传统保留剧目展现在观众面前。精彩的武打、优美的舞蹈和圆润动听的唱腔紧紧地扣住了观众的心弦,显示出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记者身处观众席中,偷眼向四周看,只见不远处,一位金发碧眼的女郎已被《三岔口》那出神入化的武打所吸引,每当打到紧要处,就不由自主地抓紧身边的男友的手。而当《秋江》的男女主人公出现在舞台上时,记者发现身边几位鹤发童颜的外国老人便陶醉在悠扬的旋律和美妙的舞蹈中,情动处,甚至伴着台上的①,用脚打起了拍子。
《水漫金山》的演出开始了,剧场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白娘子、小青大战法海,那英武俊美的亮相,令人②的花枪,还有一连串的毽子小翻,都博得了满场叫好声。特别是白娘子力战群敌时的踢枪绝技,更是惊得老外们③,情绪高涨。
掌声,春雷般的掌声,在剧场内一次次滚动。观众席里,接连不断亮起闪光灯的白光。一位中年男子④地跑到台口,不住地按动照相机的快门。一些观众随身携带的摄像机也开始运转。
21.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四个词语填入文中横线处,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歌曼舞 歌舞升平 眼花缭乱 目瞪口呆 瞠目结舌 情不自禁 应接不暇
22.本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出了京剧的魅力。
23.“掌声,春雷般的掌声”一句所用的修辞方法有_____和反复,其作用是什么?
24.用“﹏﹏﹏”画出两处作者描写观众观看京剧表演时的表现的句子。再写一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21.轻歌曼舞 眼花缭乱 目瞪口呆 情不自禁
22.武打 舞蹈 唱腔
23.比喻 将观众的掌声比喻成春雷,写出了观众掌声的热烈和持久,写出了演出现场的热烈气氛,体现了京剧的巨大魅力。
24.一位金发碧眼的女郎已被《三岔口》那出神入化的武打所吸引,每当打到紧要处,就不由自主地抓紧身边的男友的手。几位鹤发童颜的外国老人便陶醉在悠扬的旋律和美妙的舞蹈中。 这些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演出时的盛况,把外国观众对中国京剧艺术的陶醉状态及京剧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21.考查补全词语的能力。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轻歌曼舞:汉语成语,曼:柔和。意思是轻松愉快的音乐;加上柔和的舞蹈。
眼花缭乱:汉语成语,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目瞪口呆: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因吃惊或害怕或激动而发愣、发傻的样子。
情不自禁:汉语词语,意思是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2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精彩的武打、优美的舞蹈和圆润动听的唱腔紧紧地扣住了观众的心弦,显示出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可知。
23.考查修辞方法的掌握。“掌声,春雷般的掌声”运用了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将观众的掌声比喻成春雷,写出了观众掌声的热烈和持久,写出了演出现场的热烈气氛,体现了京剧的巨大魅力。
2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在解答时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人物形象,注意表达清楚,正确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文段“一位金发碧眼的女郎已被《三岔口》那出神入化的武打所吸引,每当打到紧要处,就不由自主地抓紧身边的男友的手。几位鹤发童颜的外国老人便陶醉在悠扬的旋律和美妙的舞蹈中。”可知。这些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演出时的盛况,把外国观众对中国京剧艺术的陶醉状态及京剧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老木匠的笛声
何为
听,笛声又响起来了。
当天边被夕阳染成胭脂色的时候,嘹亮、悠扬、激越的笛声,在静静的街道荡漾着,慢慢地消失在街道尽头。
聂守信不由得出神了。
每天日落时分,住在隔壁的老木匠做完了一天的活儿,就坐在作坊一角,用那双全是厚茧的手,拿起笛子呜呜地吹响。那笛声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只要一吹响,聂守信就情不自禁地循声走向老木匠那里。
于是在木工间门口,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脸庞,满脸渴慕的神情,一双聪颖发亮的眼睛,似乎正在寻找童话中的秘密。孩子看见:在灰暗的小作坊里,在堆积如山的刨花、木屑和碎木料中间,夕阳的余晖照亮了一个满头霜雪的老人,照亮了他那一支因为年长日久变了色的笛子。就是这支细细的毫不起眼的笛子,当它吹奏起来的时候,忽然变得像魔笛一般神奇。
那是多么好多么叫人心爱的一支笛子啊!简直就是一只有灵性的小鸟,一只能唱歌的小鸟。它时而像在无限清幽的深谷里啼啭,时而仿佛在春天的林木深处喧噪,时而又变为群鸟的啁啾……是的,鸟儿怎样唱歌,老木匠的笛子也就怎样歌唱。啊,要是能学会吹奏笛子该有多好!
又见红霞飞上西天,聂守信却没有等来老木匠的笛声。他若有所失,急急来到木工间。原来老木匠正忙着赶制一个大件,顾不得休息。老人全神贯注,以至于有人在门口定定地凝视着他,也丝毫没有觉察到。
孩子没有作声,看见老木匠忙得满头大汗,就把一件件工具递给他。老木匠是个沉默的人,乍一看,甚至使人感到他是严厉的。但是,在共同的劳动里,这两个年龄相差几乎半个世纪的邻居成了莫逆之交。不久,聂守信从老木匠那里学会了笛子的吹奏法,简直可以跟师傅的笛声媲美。
听,笛声又响起来了。
25.写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那是多么好多么叫人心爱的一支笛子啊!简直就是一只有灵性的小鸟。( )
(2)它时而像在无限清幽的深谷里啼啭,时而仿佛在春天的林木深处喧噪,时而又变为群鸟的啁啾……( )
(3)是的,鸟儿怎样唱歌,老木匠的笛子也就怎样歌唱。( )
26.短文以“____”为线索,记叙了聂守信小时候________、________这两件事,其中对____________这件事写得详细,对______________这件事写得简略。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叫
作__________。
2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非常精彩,它的作用是( )
A.说明笛声美妙神奇。 B.衬托聂守信熟悉鸟叫。
C.说明笛子犹如魔笛。 D.衬托老木匠教笛心切。
2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省略号省去了什么?请你仿照前面的句子续写一句话。
省略的内容:
仿写的句子:
29.聂守信和老木匠为什么会成为“莫逆之交”?
【答案】
25.比喻 比喻、排比 拟人
26.笛声 听笛 学笛 听笛 学笛 详略得当
27.A
8.由笛声联想到的各种鸟叫声。 示例:时而又变为山雀的叽喳。
29.因为聂守信和老木匠都酷爱音乐,在一次共同的劳动里,他们这一老一小成为知己。
【解析】
25.考查修辞手法。
(1)比喻。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把笛子比作一只有灵性的小鸟。
(2)排比,比喻。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
从“时而,时而,时而”看出是排比句。从““啼啭”“喧噪”“啁啾””可看出是比喻句,把笛子的优美声音比作各种鸟的叫声。
(3)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从“鸟儿唱歌”看出,把鸟当作人来写。
26.考查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结合文章题目“老木匠的笛声”和开头结尾“听,笛声又响起来了。”可知收尾呼应,短文以“笛声”为线索,记叙了聂守信小时候听笛、学笛这两件事,其中对听笛这件事写得详细,对学笛这件事写得简略。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叫详当。
27.考查句子的作用。句子“它时而像在无限清幽的深谷里啼啭,时而仿佛在春天的林木深处喧噪,时而又变为群鸟的啁啾……”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笛子的笛声美妙神奇。
28.考查省略号的作用及句子的仿写能力。句子“它时而像在无限清幽的深谷里啼啭,时而仿佛在春天的林木深处喧噪,时而又变为群鸟的啁啾……”是个排比句,“啼啭”“喧噪”“啁啾”是鸟的叫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笛子笛声美妙神奇。所以省略的是由笛声联想到的各种鸟叫声。
29.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把句子放进文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文段“但是,在共同的劳动里,这两个年龄相差几乎半个世纪的邻居成了莫逆之交。不久,聂守信从老木匠那里学会了笛子的吹奏法,简直可以跟师傅的笛声媲美。”可知因为聂守信和老木匠都酷爱音乐,在一次共同的劳动里,他们这一老一小成为知己。
(五)阅读。
木偶戏(节选)
①布袋木偶产生于明朝。( )布袋木偶头部连在布袋上,艺人用手伸入布袋内操纵木偶,( )称“布袋戏”。 明清至今,流传于闽南民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布袋木偶是把木偶头和木偶的衣服连接起来,衣服像一条口向下开的布袋。表演时,艺术家把手伸进这布袋型的衣服里,食指套进木偶头腔内,大拇指和另三个指头套进左右两个衣袖里,靠着灵活自如的手指掌控,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经典传统剧目有《大名府》《雷万春打老虎》等。布袋木偶分为泉州的南路和漳州的北路两大流派。
②关于布袋木偶的起源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明代嘉靖年间,泉州有一秀才,姓梁名炳麟,因屡试不第,颇为灰心。这年,他再赴省城福州会试,问卜于九鲤仙公庙,当天晚上梦见仙公执其手,题上“功名在掌中”五个字。梁炳麟醒后,以为神明指示有“掌握”和“易如反掌”之意,不料再次名落孙山。梁秀才认为神明戏弄自己,遂断绝仕意,以其满腹文史知识为材料,在乡里说书为生。一天,他偶见提线傀儡戏的演出,略有所感,乃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操作,而木偶操作更见灵活。梁炳麟于是用裨官野史的记载编造戏文,演于乡里之间,以抒胸中愤懑。但读书人的脸皮薄,他又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也就是隔着帘幕,做有表演性的说书。孰料就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梁炳麟这才悟出神明所示“功名在掌中”之意,而俗称“布袋戏”的掌中戏也就流传了下来。
30.在文中括号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1.给加点字注音。
傀儡( ) 裨官野史( )
32.解释下面词语。
屡试不第:
声名鹊起:
33.阅读短文填空:
布袋木偶产生于___朝;经典传统剧目有《______》《雷万春打老虎》等;分为泉州的( )和漳州的( )两大流派。
34.从文中找出布袋戏是怎样表演的,用“ ”画出来。
35.简要说明秀才梁炳麟是怎样发明木偶布袋戏的。
36.第2自然段引用传说有什么作用?
37.结合短文,说说你对“功名在掌中”的理解。
38.我国还有一种和木偶戏类似的传统戏曲表演形式,是人操纵兽皮或纸板做成的玩偶进行表演的。它的名字是( )。
【答案】
30.因为 所以
31.kuí lěi bài
32.多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取。现在指干事每次都干事都干不好。文中指梁炳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考取。 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文中指梁炳麟表演木偶戏深受欢迎,钟声大振。
33.明 大名府 南路 北路
34.把木偶头和木偶的衣服连接起来,衣服像一条口向下开的布袋。表演时,艺术家把手伸进这布袋型的衣服里,食指套进木偶头腔内,大拇指和另三个指头套进左右两个衣袖里,靠着灵活自如的手指掌控,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35.秀才梁炳麟屡次名落孙山,于是断绝仕意,在乡里说书为生。偶见提线傀儡戏,便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操作,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后发展为布袋木偶戏。
36.交代木偶戏的来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7.梁炳麟用手表演木偶戏,从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
38.皮影戏
【解析】
30.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关联系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关联词。这句话前后是因果关系,所以要使用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3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难点字的注音,要求学生平时加强积累,同时要注意音节和声调。
3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完成此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3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完成此题时,抓住关键段落第一自然段即可得出答案。
3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能理清文章的脉络。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详细地讲述了布袋戏是怎么表演的。
35.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完成此题时,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大意即可。
3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引用这种修辞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引用的作用一般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完成此题时,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即可。
37.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中的关键词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38.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要求学生平时注重积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5 表里的生物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5 表里的生物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类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8 匆匆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8 匆匆同步练习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类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练习,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类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