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人物描写一组——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课文内外类文阅读理解 试卷
展开《人物描写一组》类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课文片段和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摔跤(节选)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 ,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楼。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 ,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A.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B.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 ,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 。
(作者:徐光耀)
1.选择下列词语填入片段中的横线上。
膀大腰粗 精神抖擞 仰面 朝天 手疾眼快
2.用一句话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要体现出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3.片段中A、B两处都是_______句,都是动作描写,A处生动地表现了小嘎子_______的性格特点;B处形象地写出了两人_______的情景。照样子,写一个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________
4.读了片段,说说小嘎子和小胖墩儿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小嘎子:
(2)小胖墩儿:
【答案】
1.手疾眼快 精神抖擞 膀大腰粗 仰面朝天
2.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摔跤,小嘎子因为沉不住气被小胖墩儿摔倒了的故事。
3.比喻 机灵 谁也不轻易下手 他像离弦的箭一样向终点冲去
4.机灵、争强好胜。 憨厚老实。
【解析】
1.本题考查课文词语理解与填空。
膀大腰粗:基本意思为形容长得又高又大,身体健壮。膀大腰粗膀:肩膀。形容长得又高又大,身体健壮,既含褒义,也含贬义。
精神抖擞:形容精神振奋,饱满。
手疾眼快:形容做事机警敏捷。也说眼疾手快。
仰面朝天:脸朝上平卧或身向后摔倒的样子。
根据词语释义可知答案为:手疾眼快、精神抖擞、膀大腰粗、仰面朝天。
2.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
概括段落大意,主要概括为“谁干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了?”。此段落主要写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两个人比试摔跤,最后小嘎子输了的故事,故可以概括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猴子似的”“走马灯似的”可知这两句是比喻句;
“猴子似的蹦来蹦去”可以看出小嘎子机灵的特点;“三抓两挠”“揪在一起”写出了两个人谁也不轻易放手的情景。
这是开放性的题型,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她握住我的手,下下打量一番,轻轻叹了口气。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是开放性题型,言之有理,符合人物形象即可。
(二)阅读与理解。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节选)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5.用“________”画出文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
6.用“∥”把文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出每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7.“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声音断断续续 B.表示意思转折 C.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声音的延长
8.文段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文中的“他”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细致刻画的?
【答案】
5.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
6.第一句话为第一层;第二句话为第二层;其他部分为第三层。
第一层:这是中心句,总写祥子的脸上充满精神。
第二层:通过对祥子外貌描写,突出了祥子很有精神的特点。
第三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个健壮、结实、硬朗的祥子形象
7.C
8.健壮结实,富有活力;从头部、腮部脸部和倒立时身体的样子等方面来细致刻画的
【分析】
5.本题主要考查找中心句的能力。
中心句:最能概括文章中心内容,最能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作用: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6.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第一层:第一句话。主要写祥子可爱的原因。
第二层:第二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主要写精神在祥子身上的体现。
第三层:第三句话至第五句话。主要写祥子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进城了也不忘锻炼身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个健壮、结实、硬朗的祥子形象。
7.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
破折号的作用:首先用来引出解释说明的语句,其次用来表示语意的突然转折和声音延长等。这里是用来解释说明为什么颧骨与右耳之间有一块不小的疤。
8.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层:第一句话。祥子很可爱。
第二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写出了祥子的精神、利落等等。关键句子“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
第三层:第三句话至第五句话。主要写出了祥子的健壮、结实、硬朗的祥子形象。关键句子“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
(三)课内阅读
两茎灯草(节选)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9.选段出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代
的_________。选段通过对严监生的_______描写和______描写,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的形象。
10.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这篇文章的题目还可以拟为_______________
11.从画线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2.严监生临死前在惦记什么呢?请用“ ”画出相关语句。
1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严监生的特点。
B.两个侄子和奶妈的猜测在文中起烘托作用,从侧面表现了严监生的人物特点。
C.人物的动作能反映人物的心理,文中严监生的心理变化是:着急、生气、安心、失望。
D.严监生“总不能断气”是因为他看到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
14.如果严监生能开口讲话,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案】
9.《儒林外史》 清 吴敬梓 动作 神态 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
10.守财奴
11.体会到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吝啬。
12.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13.A
14.你们就猜不对呢!这么下去,得浪费多少灯油啊!这可都要花钱买呀!真是急死我了!
【解析】
9.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和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选文,可知语段选自《两茎灯草》,选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这篇文章讲的是严监生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可是在将死之际,一直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一家人纷纷猜测严监生到底是什么意思,最后还是赵氏猜出了严监生是嫌点了两茎灯草太费油,于是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严监生这才咽气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从“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中的“睁、摇”“滴溜圆、狠狠”等可知语段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10.本题考查拟写文章题目的能力。
文章题目的作用一般有: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概括全文的内容;③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所以我们在拟写题目时可以从其中一方面入手。本文主要刻画了严监生死前还怕两茎灯草费油的吝啬形象,所以可以围绕“爱财如命”“吝啬”等来拟写题目,如“爱财如命的守财奴”等。
1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
根据画线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可知,“伸着”是动作描写,从“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可知严监生在将死之际,因为两茎灯草一直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吝啬。
12.本题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短文描写了严监生临死前虽然说不出话来,但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两个侄子分别询问他是不是还惦记着不曾见面的亲人或是不曾吩咐明白的两笔银子,他都摇头表示不是,直到赵氏告诉他已经挑掉灯盏里的一茎灯草了,他才咽了气。可见他临死前还伸着两个指头,是在惦记着两茎灯草。故答案为: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选段内容,从“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中的“睁、摇”“滴溜圆、狠狠”等可知语段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故A项说法有误。
14.本题考查了根据短文内容拓展想象的能力。
短文写了严监生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可是在将死之际,一直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直到赵氏猜出了严监生是嫌点了两茎灯草太费油,于是挑掉了一茎灯草,严监生这才咽气。也许他会想说:“你们这些人也太不会过日子了,点两茎灯草,多浪费油啊,快掐掉一茎灯草吧。
二、类文阅读
(一)阅读理解。
馒头的故事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已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
在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五辆军用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位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军官。两小时前,他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那里,中国的军队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全体官兵4天没进一口粮食,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再坚守24小时。
卡车在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他明白迟到1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四辆也停了下来。就在这时候,四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谁喊了一声:“车里有馒头!”顿时,饥民们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大胡子少校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似乎在滴血,一咬牙,将手里的机枪端起来,只听一片哗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忽然,大胡子少校盯住了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吓人地撑着皮肉,一双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双眼惊骇地望着大胡子少校。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和鬼子拼命的中国军队的将士,一边是饿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小姑娘。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睁着惊恐的大眼睛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和嘴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的手里:“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馒头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馒头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让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他问小女孩叫什么名字,小女孩说叫小翠。
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馒头默默地送上车去。然后用最后的一点儿力气抱起一块块填炮弹坑的石头。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来到陷车的地方,他在找一个叫小翠的女孩。一位老大娘将他引到一座小坟包前,说,三天前她饿死了,是她家七口人最后一个死去的。大胡子少校咚地跪在新坟前,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人会为你报仇!”
34年后,这位大胡子将军临死前拿着一个有缺口、发黄的干馒头,说:“把这个馒头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1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文中大胡子少校接到命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中第一辆卡车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饥民抢馒头,小姑娘带头归还馒头。一周后,少校带着馒头找小姑娘时,小姑娘_________________。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小姑娘的外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描写,展现了小姑娘既_________________又对持枪官兵充满恐惧的心理。
16.文中画“_____”的句子中的“疯狂”“弹跳”“冲”等词语表现了什么?
17.为什么“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
18.大胡子少校跪了两次,这两次跪的心理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是( );第二次是( )。(多选)
A.出于对饥民的理解和同情,看着饿得皮包骨的村民,他是痛心的。
B.因为小女孩选择归还馒头后自己却饿死了,对此少校是满怀敬意的。
C.因为前线无粮,陷入极端困境,少校恳求饥民能理解。
D.因为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而无法帮助小姑娘,少校感到又歉疚又心痛。
19.文中的小翠是个怎样的孩子?(至少写两点)
【答案】
15.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 扎进炮弹坑里 饿死了 神态 动作 对馒头充满渴望
16.表现了路况差,车速快;侧面表现了军情紧急
17.因为他们知道了自己的馒头是给前面守怒江的战士们的,他们已经四天没吃饭了,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感到非常愧疚。
18.AC BD
19.爱国、单纯可爱、明事理、朴实
【解析】
15.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与填空。
由文章内容“两小时前,他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可知文中大胡子少校接到的命令是什么。
由“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四辆也停了下来”可知途中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
由“一周后,大胡子少校来到陷车的地方,他在找一个叫小翠的女孩。一位老大娘将他引到一座小坟包前,说,三天前她饿死了,是她家七口人最后一个死去的”可知,周后,少校带着馒头找小姑娘时,小姑娘已经饿死了。
“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吓人地撑着皮肉,一双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双眼惊骇地望着大胡子少校”这句话是对小姑娘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双眼惊骇”写出了小姑娘见到持枪官兵充满恐惧的心理;“双眼深陷,浑身瘦骨吓人地撑着皮肉”写出了小姑娘因饥饿,浑身瘦骨的外貌;“一双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写出了小姑娘吃馒头时的动作。展现了小姑娘既对馒头充满渴望又对持枪官兵充满恐惧的心理。
16.本题考查句子中词语的作用。
“卡车在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卡车比拟成人在马路上疯狂的弹跳着。“疯狂”“弹跳”“冲”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路况之差,车速之猛,侧面表现了军情之紧急。
1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分析。
本文讲述了车陷途中,饥民抢吃馒头,少校下跪诉说缘由,这些粮食是送给前方战士的,他们已经四天没吃饭了,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听了少校的话,所有的人感到非常的愧疚,后悔自己不应该抢前面守怒江的战士们的粮食。所以“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站立着不动,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
18.本题考查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揣度。
大胡子少校跪了两次,第一次“跪”,是因为出于对饥民的理解和同情,看着饿得皮包骨的村民,他是痛心的。又因为前线无粮,陷入极端困境,少校恳求饥民能理解。不仅表现了少校对于饥民的理解同情,而且表现了少校祈盼饥民理解前线无粮的极度困境的矛盾而又复杂的心情;
第二次“跪”,是因为小女孩选择归还馒头后自己却饿死了,对此少校是满怀敬意的,又因为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而无法帮助小姑娘,少校感到又歉疚又心痛。深深地表现了少校对小女孩满怀敬意而又歉疚痛心的心情。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文中通过“双眼深陷”“一双脏兮兮的小手”“双眼惊恐而哀怜”“有气无力”等一系列的肖像描写,表明小女孩十分饥饿、极其衰弱、贫困无助;而带头交还馒头的行为描写,明白事理的语言描写,“稚气的笑”的神态描写,突出表现了小女孩聪明懂事、朴实善良、深明大义。
(二)阅读理解。
那一夜
①那一年,他二十一岁。二十一岁,在山材,别人早已面朝黄土背朝天,晒得黑黝黝了,而他却很幸运,细皮嫩脸,十足的一个白面书生,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对他而言只是听听而已,从来就没有体悟过。
②大学录取通知书落到他手中时,山村立刻(沸腾 闹腾)了。小伙子投来惊喜的目光,羡慕他从此跳出了“农门”。而他更是飘飘然,身子像腾起在半空中,那感觉明显已高出了村人一等。‖
③临上大学的前一天,父亲张罗着,摆下了几桌酒席。油灯下,乡亲们一张张古铜色的脸,闪烁着一双双渴望而又执著的眼睛。他们把生活的未来和希望,全寄托在他这个山村“骄子”身上。
④客人们散去后,父亲在灯下清点着他明日开学起程的票子,哥哥在一旁默默地替他整理着行李,奶奶在厨房收拾着碗筷。唯有他打着蒲扇,驱赶着夏日的蚊虫和暑气,他的心早已飞进了大学校园,他开始向往大学生活。山村的夏夜哟,真是闷热而又冗长啊!
⑤忽然厨房里传来低低的抽泣声,那声音好像是奶奶在哭泣。不一会儿哥哥也像被(感染 感动)了似的,脸上挂满了泪珠。接着父亲也停下了手中的活,泪水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⑥他困惑极了,他怎么也弄不明白,奶奶如哥哥、父亲怎么会流泪,为什么要流泪?自从他考进了县中学,每次放假回家,奶奶见了他;那皱巴巴的老脸就会绽出笑容。可今晚……他们究竟是怎么啦?
⑦他和哥哥走进厨房,搀扶起奶奶,奶奶对他说:“阿红,你终于有出息了,奶奶好高兴哟,日后做了城里人又可别忘了奶奶和这个家啊。特别是你哥……这些年来,为了供你读书,他把婚事都给耽搁了。”
⑧哥哥接着说:“不,我倒不要紧,30岁也还算年轻,这些年来确实苦了奶奶哟,为了供你读书,七十多岁的奶奶种菜养猪,起早贪黑杀了猪连块猪肚、汤肝都舍不得吃。”
⑨父亲也声音深沉地说:“是啊,咱们村祖祖辈辈就出了你二个大学生,”你在学校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家里和乡亲们令晚用汗水凝成的。你知道吗,明天你上学所交的学费,就是乡亲们今晚用一个全的红包凑起来的。”
⑩屋内的空气顿时(凝重 沉重)起来,以前他在学校只晓得家里人为他上学读书付出了不少,却不知道其中的内情。他百感交集,泪水顿时也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淌……‖
⑪第二天,他顺着弯曲不平的泥泞小道走出了山村,踏进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
⑫在学校,当他看见别的同学谈情说爱,虚度年华时,他就想起了那一夜。
⑬大学毕业时,有人变着法子,拉关系,想留在本校或省城,而他却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毅然 仍然)选择了返回山区。因他工作踏实,办事勤快,不几年就当上了小镇镇长。当上镇长后,有人给他送礼,他不收,他忘不了那一夜。每当他在工作中遇到重重阻力,他总会想起那一夜。
20.给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用“——”画出。
2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起早贪黑:
(2)百感交集:
22.山村小伙从接到录取通知书到临上学前一晚,他的心情发生了以下的变化,请从文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飘飘然——( )—— ( )—— ( )
23.文章已经用“‖”分好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4.读文章第③一⑩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完成下面填空:
(1)文中第三自然段,“油灯下,乡亲们一张张古铜色的脸,闪烁着一双双渴望而又执著的眼睛。”这句话是对人物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描写,写出了
(2)文中第④自然段,划“ ”的句子是_______描写,作用
25.文章为什么以“那一夜”为题?
【答案】
20.沸腾;感染;凝重;毅然
21.起得早,睡得晚。形容人的辛苦、勤劳。 形容许多感情交织在一起。
22.向往 困惑 百感交集
23.在他去学校前的那一夜得知自己上学的学费是家人的辛苦付出和乡亲们帮忙才凑起来的,百感交集。
24.外貌 神态 乡亲们的淳朴,表现了乡亲们对他寄予厚望。 环境 生动地写出了他处于喜悦氛围中的焦躁和飘飘然的心理。
25.“那一夜”是他思想变化的关键,是他刻苦努力、自觉抵制诱惑、知恩图报的动力。
【解析】
20.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沸腾:(动)①液体受热到一定程度,从内部产生气泡而翻腾。②比喻情绪高涨或人声喧闹。
闹腾:嬉戏;打闹。
形容山村人声喧闹,用“沸腾”。
感染:(动)①受到病菌的传染。②使人产生相同的思想感情。
感动:(形)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②(动)使感动。
使哥哥感动,用“感动”。
凝重:(形)①庄重;稳重。②浓重。
沉重:(形)①分量重;程度深。② (书)沉着稳重;沉稳庄重。
形容氛围变得庄重,用“凝重”。
毅然:(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仍然:(副)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
形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返回山区,用“毅然”。
2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结合第八自然段中“为了供你读书,七十多岁的奶奶种菜养猪,起早贪黑杀了猪连块猪肚、汤肝都舍不得吃。”可以得知起早贪黑:起得早,睡得晚,形容人辛勤劳动。也说起早摸黑。
结合第十自然段中“以前他在学校只晓得家里人为他上学读书付出了不少,却不知道其中的内情。他百感交集,泪水顿时也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淌……”可以得知百感交集:各种各样的感触交织在一起。
22.本题考查概括小标题。
从第四自然段中“唯有他打着蒲扇,驱赶着夏日的蚊虫和暑气,他的心早已飞进了大学校园,他开始向往大学生活。”这几句话中可以得知:向往。
从第六自然段中“他困惑极了,他怎么也弄不明白,奶奶如哥哥、父亲怎么会流泪,为什么要流泪?自从他考进了县中学,每次放假回家,奶奶见了他;那皱巴巴的老脸就会绽出笑容。可今晚……他们究竟是怎么啦?”这几句话可以得知:困惑。
从第十自然段中“以前他在学校只晓得家里人为他上学读书付出了不少,却不知道其中的内情。他百感交集,泪水顿时也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淌……”这几句话可以得知此时的心情是百感交集。
23.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层意。
结合短文中层次划分分好的段落可知第二段是第三到十自然段,可知这一部分写的是“他”临上大学前一夜发生的事情,在客人们散去后从家人口中得知他在学校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家里和乡亲们今晚用汗水凝成的。
故本题答案为:在他去学校前的那一夜得知自己上学的学费是家人的辛苦付出和乡亲们帮忙才凑起来的,百感交集。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题干中“油灯下,乡亲们一张张古铜色的脸,闪烁着一双双渴望而又执著的眼睛。”这句话可知这句话是对人物外貌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乡亲们的淳朴,表现了乡亲们对他寄予厚望。
文中第四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写的是夏天的天气,故此处是环境描写,写出了“他”焦躁和飘飘然的心理状态。
25.本题考查概括内容主旨。
结合短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得知那一夜指的是临上大学的前一天晚上,结合短文第五至九自然段可知他在学校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家里和乡亲们令晚用汗水凝成的。所以“那一夜”是他思想变化的关键,是他刻苦努力、自觉抵制诱惑、知恩图报的动力。
(三)课外阅读。
父爱昼夜无眠
①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如音箱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你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但他终于什么话也没说。
②第二天,我睡到下午4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突然想起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不定到哪儿玩麻将去了,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看来,虽然我的话冲撞了父亲,但他还是理解我的,这就对了。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心。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得靠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吗?作为儿子,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给我一个安静的白天,养精蓄锐。我觉得这并不过分。
③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的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④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领导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饭毕,他们又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缭绕的浴池边,一个瘦弱的擦背工正在给一位肥硕的浴客擦背,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酬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出来,惊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丢你的脸,哪料到这么巧……”
⑤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
⑥我说是。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父亲并抱愧于父亲。我明白了父亲为何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可我深夜沉迷写作,竟从未留意父亲的房间没有鼾声!
⑦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1000多元了,我想帮你早点儿把房债还上。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儿女哟。
⑧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撇下老李头,不放心地追了进来。父亲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就已鼻酸眼热,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眼睛。
⑨“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
⑩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了下来。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冈。
26.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落英缤纷:
一气呵成:
27.按要求写句子。
(1)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改为陈述句)
(2)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仿写句子)
28.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情感。
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但他终于什么话也没说。
29.结合文中的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父亲: “我”:
30.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你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昼夜无眠”?
【答案】
26.指“我”的头发掉得多、掉得快。 指“我”睡得很好,睡觉时没有被吵醒。
27.我不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 我的双手轻轻抚摸着母亲一道道深深的皱纹,犹如触摸着一条条爱的印记。
28.这体现了父亲面对儿子的不满和责备时,感到惊讶和生气,但又理解和包容儿子的行为,默默忍受这一切。
29.宽容、细心、为孩子着想 关心家人、勤奋、懂得感恩
30.“昼夜无眠”表面上指的是父亲为了“我”白天晚上都没有好好地休息,实际上指的是父亲对孩子的爱一刻也没有停息。
【解析】
2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在文中指“我”的头发掉得多、掉得快。
一气呵成:①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在文中指“我”睡得很好,睡觉时没有被吵醒。
2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1)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技巧: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根据以上方法,原句应将“能”改为“不能”,删去“怎么”,将问号改为句号。原句应改为:我不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
(2)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比作“一道道爱的山岗”。同学们想一下生活中类似的情景,并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造句。
示例:我认真地听着母亲说的每一句话,犹如聆听着神圣的梵音。
28.本题考查体会人物情感。
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的脸比喻成遭了寒霜的柿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听到“我”的话后的惊讶与气愤。父亲虽然感到惊讶与气愤,但是并没有说出任何话,将一切都憋在心里,脸红得即将崩溃。这体现了父亲面对儿子的不满和责备时,感到惊讶和生气,但又理解和包容儿子的行为,默默忍受这一切。
2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父亲:
从“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但他终于什么话也没说。”可以知道父亲理解和包容孩子的行为。
从“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出去了。”可以知道父亲是一个细心、关心孩子的人。
从“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丢你的脸,哪料到这么巧……’”“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1000多元了,我想帮你早点儿把房债还上。”可以知道父亲不想孩子担心,为孩子着想。
综合以上信息,父亲的人物形象是:宽容、细心、为孩子着想。
“我”:
从“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我突然发现父亲的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不定到哪儿玩麻将去了,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可以知道“我”十分关心父亲的情况。
从“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得靠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可以知道“我”工作十分努力,生活压力大。
从“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父亲并抱愧于父亲。”“我想,为您擦一次背。”可以知道“我”十分感激父亲的付出,想报答父亲。
综合以上信息,“我”的人物形象是:关心家人、勤奋、懂得感恩。
30.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含义。
从文中的“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如音箱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出去了。”“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1000多元了,我想帮你早点儿把房债还上。”“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儿女哟。”可以知道父亲为了让“我”有良好的睡眠和工作环境以及帮助“我”还房债,晚上到闹市区的浴室工作,白天在客座上躺着补觉。
题目中的“昼夜无眠”表面上指的是父亲为了“我”白天晚上都没有好好地休息,实际上指的是父亲对孩子的爱一刻也没有停息。
(四)课外阅读。
伞的故事
①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②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③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④娘沉思良久 最后一字一句地说 买 咱买一把
⑤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艰难,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⑥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心中后悔极了,不该向母亲要伞。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颤抖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⑦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⑧终于有一天,娘从集市上卖布回来,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喜眉笑目地说:“去吧,你要的伞!”
⑨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⑩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3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 )
(2)高兴之后,有些忧虑的隐患。 ( )
32.判断下面的句子分别属于哪一种描写方法。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1)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
(2)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 )
(3)我心中后悔极了,不该向母亲要伞。 ( )
(4)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了笑。( )
33.先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再说说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4.“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运用了____________ 的修辞说明母亲为了实现孩子的愿望,日夜操劳,这句话表达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找出①段和⑩段中首尾呼应的句子,用“ ”画下来。
36.文中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母爱,此时,我真想用一句诗来赞美母爱。
【答案】
31.半信半疑 欣喜之余
32.A B D C
33., :“ , !” 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母亲思考了很久,才想到买伞的办法。
34.比喻 愧疚、感激之情
35.①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⑩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3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析】
31.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所给词语的释义写出相应词语的能力。
(1)半信半疑: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
(2)欣喜之余:高兴之后,有些忧虑的隐患。
32.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掌握。
(1)句中“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是人物说的话,为语言描写。
(2)由句中“撑开”“合上”“举”、“拧动”等动词,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
(3)句中“不该向母亲要伞”是“我”心里想的内容,运用了心理描写。
(4)由句中“熬红的眼睛”、“不自然地笑了笑”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
3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掌握和句子的理解。
一般停顿用逗号,说的内容用引号,说后面用冒号,带有浓厚的感情的句子结尾用感叹号。故为:娘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买,咱买一把!”由“沉思良久”可知,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母亲思考了很久,才想到买伞的办法。
3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和句子的理解。
句中把“娘的脸”比作“黄油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了“黄油布似的脸”知道娘因为想帮“我”买伞就日夜操劳,导致了脸色不好、休息不好。这句话是描述我通过观察娘的脸色知道了娘的辛苦,这时“我”的泪水便涌了出来,心里也涌现了对娘的愧疚、感激之情。
35.本题考查了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首尾照应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如文章开头交代背景,描写景物,抒发感情,说明道理等,在文章结尾处再次强调一下,与开头相应和,使文章浑然一体。
短文第一自然段“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写了“我”看见伞便想起了母亲;短文最后一自然段“我带着这把伞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这句话也表达了看见伞便想起了母亲这层意思,因此这句话与开头句子是首尾呼应的关系。
36.本题考查诗句的识记。
根据积累,写出一句赞美母爱诗即可。如: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