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第二十二课 寓言四则-【教材解读】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试卷
展开22寓言四则
知识助读•细梳理
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赫耳墨斯是古希腊神话里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是众神之首宙斯的儿子。雕像者,即雕刻塑像的人。题目点明了文中的两个主人公。
《蚊子和狮子》的题目交代了文中所写的两个动物。体形渺小的蚊子与体形庞大的狮子对比悬殊,以此为题,造成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穿并得一人”的意思是打水井得到一个人。以此为题,概括了故事的中心内容,同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杞人忧天”的意思是有个杞国人担心天塌下来。以此为题,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2.知识链接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期秦相,濮阳 (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吕不韦由商人政,扶立国君,进人政治高层。吕不韦“招致天下游士”,有食客三千,家童万人。吕不韦对秦王赢政兼并六国贡献巨大,后被免职,不久便忧惧自杀。
寓言
寓言是以劝诫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简单的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源自古希腊的一系列寓言。其中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往往客观叙述一个故事,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成就很高。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表现动物的习性,把它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儿子们》《蚊子和狮子》《北风与太阳》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该书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内容的理论体系,但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也有未能融会贯通之处。后人称它为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
《列子》
《列子》,道家学派著作。《列子》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语均出自其中。《列子》把“道”融人故事之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并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主旨为万物生于无形,变化不居,人要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
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
赫耳墨斯(Hè) 庇护(bì) 爱慕虚荣(mù)
喇叭(Iǎ ba) 凯歌(kǎi) 较量(jiǎo)
2.通假字
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3.一词多义
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之 宋之丁氏(助词,的)
晓之者日(代词,他,指忧天的杞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于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从)
有闻而传之者(动词,知道、听说)
闻
求闻之若此(名词,传闻、消息)
其人日(代词,那)
其
奈何优其坏(代词,它,指地)
求闻之若此(动词,像、如)
若
若屈伸呼吸(代词,你)
4.古今异义
(1)国人道之(古义: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今义:指本国的人)
(2)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伤害。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非......也”表否定判断)
(2)倒装句
宋君令人向之于丁氏(状语后置,即“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课文研析•精解读
文本解读
文句解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伊索寓言》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句解:交代赫耳墨斯来雕像者店里的目的和动机,表明他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显示了他的虚荣心。]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句解:一个“笑”字写出了赫耳墨斯内心的骄做自大和对别人的轻视。]雕像者说: “还要贵一点儿。”1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句解:心理描写,揭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的原因,凸显了他骄傲自大的性格。]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句解:雕像者平静的回答与赫耳墨斯的自我评价
互动拨
1赫耳墨斯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到尊重的程度,却为什么先问宙斯像、赫拉像的价钱?
宙斯是众神之首,赫拉是宙斯的妻子,是天后。赫耳墨斯先问这两个至高无上天神的雕像的价钱,自有和他们一比高下之意,表现了赫耳墨斯的自命不凡、妄自尊大。
形成鲜明对比,点明了自命不凡者的实际价值,具有讽刺意味。]2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句解:言简意赅,点明寓意,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安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
《伊索寓言》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若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句解:语言描写,表明蚊子对敌我双方的长处和短处看得很清楚,并相信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战胜对方。言语中充满对狮子的蔑视、嘲笑。]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句解:动作描写,“吹着喇叭”表现了蚊子的勇敢无畏与坚定自信。“冲”“咬”生动地描写出蚊子进攻狮子时凶猛的样子。]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3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句解:第二次写“吹喇叭”,表现了蚊子的骄做自满与得意忘形。]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解:“叹息”与上文“唱着凯歌”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蚊子懊悔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突出了蚊子的可悲下场,具有讽刺意味。]4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句解:言简意賅,点明寓意: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任何时候都要谨慎行事,否则可能会在小处挫败。]
2故事中三问三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前两次是铺垫,与第三次的问答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的形象跃然纸上,极具讽刺意味。
3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
因为蚊子充分认识到了狮子只能“用爪子抓,牙齿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等短处,善于发挥自己小巧、灵活、会飞等长处,敢于主动进攻,非常自信。
4战胜狮子的蚊子为什么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蚊子战胜狮子后骄傲自大、得意忘形,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认清自己的短处。
5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穿井”引发的故事做铺垫。
6丁氏这句话本来想表达的意思是“我家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力”。
7“传之者”误解了丁氏的话,导致丁氏的话在传播中走样。
8这件事越传越广,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9国君觉得奇怪,不太相信打井会得到一个人,于是派人向丁家求证,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10结尾句是对全文的总结,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
11交代故事的起因。“废寝食”表明杞人忧虑之深。
12“晓之者”向杞人讲明天不会塌下来的道理,开导他不要忧虑。“奈何忧崩坠乎”的反问,表明“晓之者”的不理解,暗示杞人之忧是多余的。
13杞人不完全相信“晓之者”的劝导,又提出另一方面的担忧。
14“晓之者”向杞人解释不用担心日月星辰的坠落的原因。
15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内心忧虑重重,照应了上文的“废寝食”
16“晓之者”向杞人解释地不会塌陷的原因。
17两个“喜”字分别表现了什么?
前一个“喜”字表现了杞人明白道理、解除忧虑后的喜悦之情。后一个“喜”字表现了“晓之者”为能说服杞人,解除他的忧虑而高兴。
疑难探究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的三次问话有什么不同?
三次问话安排巧妙,同样的问题,虽变化不大,但问法不同,这就避免了语句的重复;同时,问话的次序与内容也成功地刻画出了赫耳墨斯自高自大的嘴脸。
赫耳墨斯上来就问宙斯的雕像值多少钱,大有与最高的神一比高低之意。
得知宙斯雕像的价钱不高,他很满意,因而笑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一个“笑”字,传神地刻画出其自以为是的丑恶嘴脸。
最后的一问,他俨然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结果,雕像者出乎意料的回答,给了这个自高自大的家伙一记响亮的耳光。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轻狂,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对敌我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蚊子的取胜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3.《穿并得一人》中,你认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当今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面对着种种信息,真伪难辨,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首先,丁氏的表述不够清楚,他本来的意思是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力,但因为表述不清,造成他人理解的偏差,这是后面以讹传讹的前提。其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在传播中走样,让人误以为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再次,“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越传越广,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对于当今生活中充斥着的种种信息,特别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不能盲目轻信,更不能随便传播,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4.《杞人忧天》中“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如何评价?
就现在的科学水平看,“晓之者”对天、地、日、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在当时,他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其思想也算是相当进步的了。
整体归纳•巧借鉴
结构脉络
赫耳 三向:宙斯像—赫拉像—自己的像
墨斯 ↓ ↓ ↓ 讽刺爱慕
和雕 一个 还要贵 添头 虚荣、妄自
像者 三答:银元 一点儿 白送 尊大的人
蚊子和 战胜狮子一一打败过大人物 骄兵
狮子 被蜘蛛消灭——被小人物打败 必败
起因一一趣说“穿井得一人”
穿井 闻而传之 不要轻
发展 国人道之 信传闻
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
结局——揭开真相
起因——杞人担心天塌地陷 不要毫无
杞人 发展——有人去开导他 根据地
忧天 结局——杞人恍然大悟 担忧
内容主旨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自命不凡的天神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虛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通过写蚊子击败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揭示了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行事,否则可能会在小处受到挫败的道理。
《穿井得一人》通过写丁家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力引发流言,最后流言被破除的故事,告诉人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轻传, -定要多方查证,弄清真相。
《杞人优天》通过写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身无所寄,以至于寝食难安,以及有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写作特色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精巧的构思。
本文的情节主要是通过对话形式展开的,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赫耳墨斯在虚荣心越来越旺盛之时,却听到了雕像者如同一瓢冷水似的答话,情节陡转直下,故事也突然结束。短短的篇幅把情节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2)绝妙的讽刺。
赫耳墨斯以为自己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身价一定会比别的神更高,不料却被雕像者当作“添头”,白送。雕像者淡然的一句话,反衬出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的爱慕虚荣者是一个一文不值的“添头”,这种讽刺是何等绝妙。
《蚊子和狮子》
(1)故事情节起伏有致。
本文情节大起大落,写出蚊子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变。作者巧妙地把两者结合起:来,构成起伏有致的故事情节,寓意非常深刻,耐人寻味。
(2)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本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生动形象。如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喇叭、唱凯歌,极为形象地写出了其得意忘形之态。
《穿井得一人》
(1)语言幽默风趣。
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广,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闻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闻。
(2)叙事简练,寓意深刻。
本文不足百字,却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从丁家无井浇田,到挖井得人引发流言,最终破除流言,叙事简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最后一句是对全文的总结,揭示了寓意,告诫人们不要轻信流言。
《杞人忧天》
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
本文主要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寥寥数语,就将杞人的庸人自扰和“晓之者”的热心解忧、悉心劝解的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明。
高频考点•易突破
分析句子成分,判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例如本课中“闻之于宋君”中的“闻”字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听到”。
考点解读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也是学习文言文所要求掌握的一种重点的词语类型。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功能,充当了别的词类的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一般有以下两种考查方式:
1.直接解释加点词语(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含义。
2.放在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中考查词类活用现象。
技法点拨
1.了解并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所涉及的词类。能活用的词类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2.识记常见词类活用的类型,广泛积累。词类活用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等。对课文中出现的--些词类活用现象,要注意分类整理并识记。例如,“学而时习之”中的“时”为名词作状语,“按时”;“传不习乎”中的“传”为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狼不敢前”中的“前”为名词用作动词,“上前”;“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新”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3.总结各类词类活用的释义规律。例如名词用作动词,一般可在此名词前加恰当的动词进行释义,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可解释为“打洞”。再如名词作状语,如果是方位名词,一般要在此名词前加介词,如“门外戏”中的“门外”可解释为“在门外”。还有一类名词作状语也比较常见,翻译时可套用“像......一样”的句式来释义,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大”可解释为“像狗一样”。总之在解释活用词时,要善于总结,尽量进行分类归纳,以便达到快速高效识记的目的。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词是不是词类活用呢?可通过分析句子成分,确定某个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当发现某个词与原有词性有异时。就应考虑它是否属于词类活用了。
真题链接
(上海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②然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嗟!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耳者不少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的客舍。②砉(huā):拟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不胜惊错_____________________(2)鼠何名老虫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_______________。(4分)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____。(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满分答案
1.(1)能承受(能承担)(2分) (2)取名(命名)(2分)
解析:“鼠何名老虫”中的“名”为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
2.方言的差异,把老鼠当成老虎了(4分)
3.假冒虚名吓唬世人的人(4分)
[参考译文]
楚地的人称老虎为老虫,苏州人称老鼠为老虫。我在长洲做县令的时候,因为有事到了娄东,住在驿站客舍里,把灯烛吹灭就睡了,忽然听得碗碟叮当有声。我便问(守门的童子)是怎么回事。童子答道:“是老虫闹腾。”我是楚地人,很是害怕,说:“城里怎么会有这种野兽?”童子说:“不是别的野兽,是老鼠。”我问他:“老鼠为什么叫老虫?”童子说:“吴地人世世代代都是这么叫的。”唉!老鼠冒老虎之名,致使我惊吓得要逃走,慢慢想来,真是足以使人发笑。然而今日天下假冒虛名来欺世的也真不少!
传统文化之窗
疑邻盗斧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便去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觉得那人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听那人的言语,也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不久以后,丢斧子的人在挖坑的时候,挖出了那把斧子。几天后他又看见了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了斧子的。变的不是邻居的儿子,而是他自己的心态。他变的原因也没有别的,而是他原来被偏见所蒙蔽。
[寓意]
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为人处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语法一点通
代词
下边两个句子分别出自《天上的街市》和《皇帝的新装》,注意其中加点的词:
(1)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2)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这些加点的词都是代词。
“我”“他们”是代指人的人称代词,其他的如“你”“他”“她”“我们”“你们”“她们”“咱们”“自己”等,还有代指事物的“它”“它们”等。
“那”是具有指示作用的指示代词,其他的还有“这”“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样”“那样”“各”“每”等。
“怎样”是疑问代词,其他的还有“谁”“什么”“怎么样”“哪”“哪儿”“哪里”等。知道了这些加点词的属性之后,再去读一下前面的句子,看看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一、阅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生活中有些人缺乏真正的本领,却总是自命不凡、自以为是,最终只能落得失败的结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正讽刺和批评了这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不仅要发挥自己的优点,还要重视自己的缺点。我们不能因自己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而骄傲,更不应忽视自己的缺点,否则就会像寓言中的蚊子一样,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的短处,最后遭到失败。
二、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
示例: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盲目附和,人云亦云。
三、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示例:“杞人忧天”本来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达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如李白《梁甫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急关头,他借“精卫填海”和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和抱负。
[积累拓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闻而传之者.....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4.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5.奈何忧其坏?
参考答案:1.闻:知道,听说。
2.道:讲述。闻:使听到。
3.亡:无,没有。
4.中伤:伤害。
5.奈何:为何,为什么。
五、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设想一下,如果赫耳墨斯不是爱慕虚荣,蚊子也没有撞上蛛网,我们又能从寓言中读出什么?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寓言,或以前读过的寓言(如《塞翁失马》《智子疑邻》等),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
示例:一只狮子正趴在草地上休息,这时一只饥饿的蚊子嗡嗡地飞来,在狮子头顶飞来飞去,准备饱餐一顿。狮子发现了蚊子的行迹,对蚊子吼道:“小蚊子,快滚开!不要打扰本大王休息!”蚊子对他说:“我可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你要是愿意,我们不妨较量较量!”
狮子顿时火冒三丈:“小小的蚊子,竟然敢和本大王较量!”说着就挥舞着爪子朝蚊子扑去。蚊子躲过狮爪,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最终战胜了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强大的敌人也有弱点;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