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01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02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03
    还剩3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1. 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演替一般是一个种群代替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B. 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是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
    C.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D.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2. “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被写入我国十九大报告。生态廊道指适应生物迁移或栖息的通道,可将保护区之间或与之隔离的其它生境相连。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廊道建设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层次
    B. 生态廊道建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就地保护措施
    C. 生态廊道联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D. 生态廊道建设可恢复珍稀物种生物数量,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3. 稳态失衡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机体稳态的方法错误的是(  )
    A. 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
    B. 急性腹泻患者可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
    C. 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
    D. 炎症患者可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
    4. 神经毒性物质积累使谷氨酸堆积在神经细胞之间,造成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导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症”(ALS)。分布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不仅能识别神经递质还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序号①~⑤为兴奋传递过程,相关生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
    B. 图中③过程谷氨酸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C. 图中④过程体现了质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 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的药物可缓解ALS
    5. 沃泰默切除狗小肠与胰腺之间的神经联系只留下血管,向小肠注入盐酸引起胰液的分泌,而将盐酸直接注入血液中,则没有引起胰液的分泌。对于这一结果,科学的解释是(  )
    A. 盐酸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B. 小肠上的微小神经没有剔除干净
    C. 盐酸被小肠吸收,经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D. 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进而调节胰腺分泌胰液
    6.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循环和水循环都是以无机物的形式进行的
    B. 碳在无机环境中有多种存在形式
    C. 过程③主要是光合作用,大力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唯一措施
    D. 过程②和④是导致碳循环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7. 如图为某人工鱼塘的主要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为相关鱼的能量同化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种鱼和乙种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
    B. 甲种鱼和乙种鱼以及这个鱼塘中的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
    C. 这个人工鱼塘只需要物质的输入,而不需要能量的输入
    D. 若除去乙种鱼并增加投放饲料,则甲种鱼的数量会呈现“J”型增长
    8. 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 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 图中所示抗体可通过与激素B的受体结合,从而影响激素B的作用
    D. 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情
    9. 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玉米胚芽鞘完成了a~f组实验,其中g是某同学对f组实验的推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a、b组实验结果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
    B. c、d组实验结果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
    C. e组实验结果说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化学物质是吲哚乙酸
    D. g的推测是错误的,胚芽鞘生长状况应该与e组结果相似
    10. 目前我国处于生态环境改善阶段,环境专家们调查了一批植物生长发育的情况,他们分别是初级阶段,发育阶段,成熟阶段的植物,而且每个阶段的ACE越大,表明丰富度越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发展阶段
    植物种类(种)
    细菌多样性指数(ACE)
    土壤中氮含量(g/kg)
    初级阶段
    11
    3694.97
    0.04
    发育阶段
    12
    3939.91
    0.05
    成熟阶段
    18
    3853.56
    0.06
    注:ACE越大,表明丰富度越高
    A. 植物种类越多,土壤中的含氮量一定越多
    B. 该批植物发展阶段越靠后,植物个体的发育情况就越好
    C. 调查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就必须调查成熟阶段进行观察
    D. 随着灌木丛的发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11. 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的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突触后膜的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后,会引起膜两侧电位发生变化
    B. 在精神恐惧、紧张状态下,神经元释放的肾上腺素能使心率加快
    C. 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受体数量减少,会影响神经递质的调节效应
    D.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12. 某小组为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若干生理状况良好且一致的幼年小鼠进行了分组实验,处理方法及实验时间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方法
    实验时间
    甲组
    切除甲状腺
    14天
    乙组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Y

    A. 按照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乙组中的Y也应为14天
    B. 甲组小鼠的生长发育的速度可能明显慢于乙组小鼠的
    C. 可将各组小鼠单位时间内的氧平均消耗量作为因变量来记录实验数据
    D. 可设置丙组实验进一步验证实验结论,对小鼠灌胃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其他实验条件同乙组
    13. 长白山随海拔的升高依次分布着针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苔原4个植被分布带,生存着种类繁多的珍稀野生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长白山生物种间关系复杂,包括捕食、寄生和腐生等
    B. 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其数量不一定呈周期性波动关系
    C. 长白山上所有的动物、植物组成了生物群落
    D. 长白山随海拔升高的4个植被分布带体现了群落的垂直分布
    14. 老年人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降低,机体不能及时将环境温度变化信号传至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不能快速进行体温调节,容易出现“低体温症”。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都只分布于皮肤中
    B. 老年人机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较慢可能与神经细胞的衰老有关
    C. 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相关神经使血管收缩
    D. 由于对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老年人对高温、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15. 有些癌症患者受“酸碱体质理论”的影响,不去医院进行正规治疗,而寄希望于注射碱性物质以达到治愈的目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①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②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有关分析评判错误的是(  )
    A. 酸性与碱性主要是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的pH
    B. 患者体内的癌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对内环境的稳态也有影响
    C. 常饮用苏打水等碱性水,有利于增加细胞外液中HCO3-的数量,保持健康
    D. 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都是平衡膳食的组成部分,都是合理营养必不可少的
    16. 如图表示人体对排尿反射的调控,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大脑发育状况能影响大脑皮层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控制从而影响排尿
    B. 随着机体抗利尿激素的增加,膀胱逼尿肌收缩,促进膀胱内尿液向外排出
    C. 当膀胱内尿量达到一定量时,脊髓中初级排尿中枢控制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
    D. 正常排尿由神经系统和多种肌肉配合完成,该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17. 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10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2400只/hm2
    B. 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C. 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蚜虫种群密度
    D. 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18. 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其中字母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结构a到结构c构成一个完整反射弧
    B. 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c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C. 刺激a,在c上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 若b处受到破坏,刺激c仍能完成反射活动
    19.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中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CO2过多,刺激神经中枢,通过呼吸活动将CO2排出
    B. 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总是处于动态平衡,说明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C. 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可与Na2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D. 血浆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说明免疫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20.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其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摘除顶芽后,侧芽生长速度会因为生长素浓度降低而减慢
    B. 越冬植物进入秋冬季节赤霉素相对含量增加,脱落酸相对含量减少
    C. 茎的背地性生长和根的向地性生长都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D.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果实,能明显促进果实成熟
    21. 将甲、乙两个微电流计的两极按如图所示接在功能完好的神经元(纤维)上,在a、b、c、d四个实验位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下列有关指针偏转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刺激a点,甲的指针一定偏转2次 B. 刺激b点,甲的指针一定偏转1次
    C. 刺激c点,乙的指针一定偏转2次 D. 刺激d点,乙的指针一定偏转2次
    22. 分析如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植物激素A与细胞分裂素在器官脱落方面表现为拮抗关系
    ②植物体的器官脱落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③从图示信息可以得出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的特点
    ④植物激素A与高浓度的生长素在器官脱落方面表现为协同关系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23. 如图甲表示人体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其中尿道内、外括约肌都是一种环形肌肉,逼尿肌分布于膀胱壁上。图乙表示不同强度的刺激及对应的膜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受惊吓后导致尿失禁的原因可能是过程③中的信号传递出现了异常
    B. 排尿反射发生的过程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②③上一定不会双向传导
    C. 随着膀胱的充盈,感受器细胞所受的刺激加强,K+外流的速率加快,人体的尿意加强
    D. 刺激神经元④,逼尿肌没有收缩,结合图乙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刺激强度小于S5
    24. 黄瓜种子萌发时,下胚轴顶端形成弯钩(顶勾),在破土而出时起到保护子叶与顶端分生组织的作用,可通过测量植株顶勾弯曲处内外两侧的细胞长度来比较顶勾弯曲度。经研究表明,重力是触发幼苗顶端弯钩形成的起始信号,那么在下胚轴形成弯钩过程中,生长素来源及作用特点是(  )

    A. 顶勾促进细胞伸长
    B. 子叶体现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C. 顶端促进细胞伸长
    D. 顶端体现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5. 我国建立三北防护林用于保护农田和草原,主要树种有泓森槐、榆树和杨树。将其与自然状态下的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北防护林抵抗力稳定性低 B. 常绿阔叶林物种丰富度较低
    C. 三北防护林垂直分层现象更复杂 D. 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更大
    26. 图1为棉花植株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棉花植株生长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据图2可知,生长素既抑制植物生长,也能促进其生长,且促进作用与其浓度呈正相关
    B. 将图1棉花植株水平放置,茎表现为背地生长,与根部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 若图1中①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c,则②处生长素浓度处于c~e范围
    D. 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以增加棉花产量
    27. 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迁出率、迁入率、死亡率和出生率
    B. 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⑥,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
    D. 悬铃木在某市街道旁每隔5米种植一棵,这是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
    28. 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中①②③的含量要大于细胞内液的含量
    B. 如果①与③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C. ②不仅可以调节①与③间水分平衡,而且能将③中少量蛋白质运回①
    D. ①②③和细胞内液之间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养料并排出代谢废物
    29. 人体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TRH的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
    B. 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垂体
    C. TH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血浆TSH的浓度有所下降
    D. 饮食缺碘会影响TRH和TSH的分泌,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
    30. 如图为一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IAA浸泡30min后的生根结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没有IAA
    B. 四组实验中,300mg/L 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
    C. 100与300 mg/L IAA处理获得的根生物量相近
    D. 本实验结果体现了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31.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B. B细胞、T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但均来自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C.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D. 被病原微生物侵染后,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时可导致脾脏、扁桃体和淋巴结肿大
    32. 群居蝗虫会释放出高浓度的挥发性有机物苯乙腈,而散居蝗虫几乎不合成苯乙腈。研究人员推测苯乙腈是一种化学警告信号,能使蝗虫天敌大山雀具有捕食散居蝗虫的偏好。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调查蝗虫的幼虫跳蝻密度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
    B. 群居蝗虫通过苯乙腈向大山雀传递信息,表明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
    C. 消灭蝗虫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 蝗虫的种群数量处于波动状态,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33.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理化性质及其稳态的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媒介”维持pH的稳定的实现,与CO32-和HPO42-等离子有关
    B. 若该“媒介”的稳态遭到破坏,则必然引起机体患遗传病
    C. 体内细胞的正常生活依赖于该“媒介”,但不参与它的形成和维持
    D. 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34. 某校学生开展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如图结果,图1是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2是将某阶段的培养液稀释1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实验结果来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 图1中a点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内斗争最激烈
    C. 计数时先加培养液待酵母菌细胞沉降后再盖盖玻片
    D. 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是1.44×107个/mL
    35. 研究发现,在一片柳树林中,一旦某一棵树遭受虫害,其新叶中的石炭碱分泌量就会大量增加,从而抵御害虫。而这棵柳树释放的乙烯通过风媒作用,给邻近的柳树发出危险及预防信号,使得在这棵柳树周围70m范围的其他柳树叶片中的石炭碱含量增加,且越靠近被虫害的树,叶片中的石炭碱含量越高。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柳树释放的乙烯是一种化学信息
    B. 该实例体现了信息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 柳树具备题述防御功能是柳树与其天敌共同进化的结果
    D. 利用乙烯防治柳树林中害虫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
    36. 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图1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a~d时间段内,d时种群数量最多,第d年和第e年种群数量相等
    B. 图1中b~c时间段内,λ值基本不变,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据图2分析可知,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D. 若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N,则其同化量为N+A2
    37. 某自然保护区内共同生活着两种鼠科动物:社鼠和中华姬鼠,它们均主要以嫩叶及种子为食,在春季还辅以部分土壤昆虫为食。林中的普通鵟会捕食鼠类,社鼠与中华姬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图2为该地区小型地栖鼠丰富度沿海拔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鼠之间为竞争关系,两者的K值在2016-2019年间均逐年降低
    B. 中华姬鼠的种群数量达到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大
    C. 在夏秋季,如果普通鵟体重增加1kg,则最多需要消耗100kg植物
    D. 该地区小型地栖鼠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中度海拔种群密度一定大于低海拔
    38. 如图1、2、3是某森林中喜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4为该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 图1、2中的B、D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 图4中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D. 森林中随着各个种群的变化,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也在变化
    39. 利用灵敏电流计、神经纤维及神经纤维—肌肉标本可探究兴奋的产生与传导(图中的刺激强度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不能证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
    B. 图2中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能证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
    C. 利用图3装置无法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还是双向传导
    D. 若图1中刺激点改为c点,电流计的指针不偏转,说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
    40. 研究发现,在一片柳树林中,一旦某一棵树遭受虫害,其新叶中的石炭碱分泌量就会大量增加,从而抵御害虫。而这棵柳树释放的乙烯通过风媒作用,给邻近的柳树发出危险及预防信号,使得在这棵柳树周围70m范围的其他柳树叶片中的石炭碱含量增加,且越靠近被虫害的树,叶片中的石炭碱含量越高。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柳树释放的乙烯是一种化学信息
    B. 该实例体现了信息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 柳树具备题述防御功能是柳树与其天敌共同进化的结果
    D. 利用乙烯防治柳树林中害虫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
    41. 北方温带湖泊群落的垂直结构可分为表水层、斜表层、静水层和底泥层(如图甲所示),图乙为该湖泊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图丙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值,G代表第三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H代表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该湖泊中每年有一定量的生活污水流入。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甲分析:夏季表水层氧气含量比冬季 ______(填“高”或“低”),推测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2)由图乙可知,鲫鱼和田螺的种间关系是                              ,黑鱼处于 _______营养级,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3)图丙中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______(填写图中字母),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
    (4)人工排入一定量的生活污水不会使该湖泊受到污染,说明生态系统                                        ​​​​​​​。
    42. 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分别标记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然后放养于不同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数目,结果如表,请结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回答问题:
    数据类型项目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1)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并逐代通过 ______得以加强数量越来越多;反之,浅色的桦尺蛾数量则减少,这就是达尔文理论中的 ______。
    (2)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方向是 ______,而选择是 ______的。
    (3)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 ______的结果。
    A.长期烟熏
    B.长期捕食这种颜色的食物
    C.长期自然选择
    D.人工选择
    (4)由于真菌感染而使这片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中的 ______。

    (5)捕食者在猎杀猎物时,场面比较血腥,这往往会让人认为捕食者很残忍。有的地方曾经为了保护某些食草动物而人为消灭捕食者,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原因是 ______。
    43. 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Ⅰ、Ⅱ是有关的生理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1)B、C、D依次代表肾脏、______、______。
    (2)热干面常选用碱水面来制作,富含碳酸钠,口感劲道,备受消费者青睐。食用热干面后碳酸钠进入血液,会使得血液的pH略有 ______(降低/升高),但碳酸钠可以与血液中的 ______(H2CO3/NaH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是指由 ______(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 ______(直接/间接)环境,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需要从其酸碱度(pH)、______和 ______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44. 如图为人体内某反射弧的结构图,其中m、n为反射弧结构,a、b为反射弧上的位点,c为突触。回答下列问题:
    (1)若如图反射弧完成了一个反射,请写出反射过程中信息的传递途径: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c处信息传递的形式是 ______。
    (2)为了证明某种药物对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且仅作用于突触,请利用兴奋传递特点以及如图中的位点信息完成实验步骤:
    ①将药物滴加于c处,刺激位点 ______,效应器 ______(填“产生”或“不产生”)动作。
    ②将药物滴加于 ______处,刺激位点 ______,效应器 ______(填“产生”或“不产生”)动作。
    若上述现象发生,则说明该种药物对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且仅作用于突触。
    45. 如图1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图2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图3是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的预实验结果.

    (1)由图1可知,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根的生长效应分别是______、______.水平放置的植株,根向地弯曲生长是近地侧的生长素应该是大于______mol/L,解除顶端优势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
    (2)图2中培养出的弯曲角度范围是______.
    A.(0,90]B.(0,180]C.(90,180]
    (3)图3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中,对插条生根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______.
    (4)为进一步确定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该在______mg/L浓度范围内进一步进行实验.进一步实验时,______(能/不能)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形态学上端,原因是______.
    46. 独脚金内酯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植物激素。为了探究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对侧枝生长发育的影响,科研人员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型植株,测得的侧枝数目结果如图1。

    (1)独脚金内酯作用特点是 ______(至少写2点)。
    (2)据实验结果推测,GR24的作用是 ______(选填“促进”或“抑制”)侧枝产生,突变型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 ______(选填“合成”或“信息传递”)缺陷。
    (3)为了进一步探究GR24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利用GR24和生长素类似物(NAA)处理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切段,进行了图2所示实验结果如图3。进行实验处理时,NAA应加入固体培养基A中,原因是 ______。实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GR24对侧枝生长的作用效果不显著,进一步推测GR24的作用机理是 ______。
    (4)为探究GR24在茎段的运输是否是极性运输,请利用GR24和NAA在图2实验基础上提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
    实验结果和结论:
    ①若 ______,GR24在茎段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②若 ______,GR24在茎段的运输是非极性运输。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优势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A错误;
    B、裸岩上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过程是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B正确;
    C、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含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所以火灾过后森林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C正确;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选:A。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C
    【解析】解:A、生态廊道建设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其重要保护的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层次,A正确;
    B、生态廊道建设属于就地保护措施,B正确;
    C、生态廊道联系碎片化生境,减弱地理隔离,可增加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错误;
    D、生态廊道建设可恢复珍稀物种生物数量,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使营养结构变得更加复杂,进而可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A
    【解析】解:A、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降低血浆渗透压的药物,A错误;
    B、急性腹泻患者可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B正确;
    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C正确;
    D、炎症患者可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D正确。
    故选:A。
    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稳态的生理意义,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识记稳态的生理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答案】B
    【解析】A、谷氨酸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Na+内流,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
    B、图中③过程谷氨酸以胞吐方式进入突触间隙,B错误;
    C、图中④是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过程,体现了质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
    D、神经毒性物质积累使谷氨酸堆积在神经细胞之间,造成神经细胞受到损伤,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的药物可缓解ALS,D正确。
    故选:B。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解:A、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产生促胰液素,促胰液素通过血液循环,然后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所以盐酸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
    B、沃泰默固执的认为胰液分泌是由于小肠上的微小神经没有剔除干净,但实际上是胰液分泌的调节除了神经调节,还存在其他调节方式,B错误;
    C、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产生促胰液素,促胰液素通过血液循环,然后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C错误;
    D、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调节了胰腺分泌胰液,D正确。
    故选:D。
    分析实验:
    实验1、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分泌;
    实验2、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会引起胰液分泌;
    结果分析:实验1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实验2是将神经切除,排除神经的影响,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本题虽然考查实验的分析,但是本实验来源于课本,是对课本实验的一个再现,所以要求对课本相关的实验的探究过程一定要明确。

    6.【答案】B
    【解析】解:A、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化学元素的形式循环,A错误;
    B、碳在无机环境中有多种存在形式,如CO2、无机盐和含碳有机物等,B正确;
    C、过程③主要是光合作用,大力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还可通过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实现碳中和,C错误;
    D、过程②为分解作用,过程④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故过程④是导致碳循环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选:B。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清洁能源、大量植树造林等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是学习的窍门。

    7.【答案】B
    【解析】解:A、据图分析,鱼种甲的同化量为(a+c)和鱼种乙的同化量为b,所以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A错误;
    B、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甲种鱼和乙种鱼以及这个鱼塘中的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B正确;
    C、人工生态系统能量输入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人工能量输入,C错误;
    D、若除去鱼种乙并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的食物非常充足,但是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鱼种甲在鱼塘中将呈现“S”型数量增长,D错误。
    故选:B。
    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前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群落中不同种群属于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8.【答案】B
    【解析】解:A、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的,因此该病是自身免疫病,A正确;
    B、激素A为甲状腺激素,可以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抗体和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相同的受体,抗体会争夺激素B的受体,从而影响激素B的作用,C正确;
    D、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细胞甲分泌抗体,使该病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D正确。
    故选:B。
    1、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分析图示可知,浆细胞(细胞甲)分泌产生的抗体能够与甲状腺细胞上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B)的受体结合,从而阻碍甲状腺激素(激素A)的分泌,导致激素B分泌增多,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本题为识图题,考查学生从题图中获取某病发病的机理,并结合所学免疫调节过程的基本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和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9.【答案】C
    【解析】解:A、a、b组的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尖端,有尖端的a组表现为生长,而没有尖端的b组表现为不生长,因此实验结果说明胚芽鞘是否生长与尖端有关,A正确;
    B、c、d组的自变量为是否有尖端,有尖端的c组能弯向光源生长,没有尖端的d组不能弯向光源,说明胚芽鞘向光生长与尖端感受光照有关,B正确;
    C、e组实验结果说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化学物质是由尖端产生的,但不能说明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C错误;
    D、f中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了右侧,会导致右侧生长较快,胚芽鞘会弯向左侧生长,因此g的推测是错误的,胚芽鞘生长状况应该与e组结果相似,D正确。
    故选:C。
    1、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即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尖端能感光,生长素能横向运输,尖端以下不感光,生长素只可纵向向下运输。
    2、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3、生长素的作用因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根对生长素最敏感,其次是芽,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
    本题考查了与生长素有关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和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解:A、土壤中氮含量与植物的种类、细菌多样性指数都有关,图中显示植物种类越多,土壤含氮量相差不大,A错误;
    B、每个阶段的ACE越大,表明丰富度越高,该批植物发展到成熟阶段ACE小于发育阶段,说明发育阶段丰富度高,植物个体的发育情况最好,B错误:
    C、调查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应调查和观察各个阶段的植物生长发育情况,C错误;
    D、随着灌木丛的发展,植物种类越来越多,动物种类也增多,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D正确。
    故选:D。
    由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随灌木丛的发育和演化,植物种类越来越多,细菌多样性指数先增多后减少,土壤含氮量增加。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11.【答案】B
    【解析】解:A、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A正确;
    B、结合题意,此时肾上腺素作为激素由肾上腺髓质释放,不是由神经元释放的,B错误;
    C、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变化,因此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受体数量减少,会影响神经递质的调节效应,C正确;
    D、人的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D正确。
    故选:B。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本题旨在考查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原理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以及脑的高级功能,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过程和机制进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A、分析表格实验设置可知,甲乙两组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其余条件应相同,因此乙组实验时间也应为14天,A正确;
    B、甲组小鼠切除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而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生长,因此甲组小鼠的生长发育的速度可能明显慢于乙组小鼠,B正确;
    C、实验可将各组小鼠单位时间内的氧平均消耗量作为因变量,C正确;
    D、可设置丙组实验进一步验证实验结论,对小鼠灌胃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其他实验条件同甲组,D错误。
    故选:D。
    表格分析:表格中甲乙两组涉及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导致耗氧量减少,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导致耗氧量增加,因变量可以是小鼠的平均耗氧量。
    本题主要考查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能够利用单一变量和对照性的原则分析实验,并且识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13.【答案】B
    【解析】解:A、腐生不属于种间关系,A错误;
    B、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可能受到外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数量变化没有呈现周期性的变化,B正确;
    C、长白山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C错误;
    D、长白山随海拔升高的4个植被分布带属于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分布,D错误。
    故选:B。
    种间关系: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③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4.【答案】BC
    【解析】解:A、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都分布有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A错误;
    B、老年人的机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变慢,可能是因为神经细胞衰老,传导(递)兴奋的速度降低,B正确;
    C、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将兴奋传至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相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C正确;
    D、由于对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老年人对高温、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弱,D错误。
    故选:BC。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人体体温调节:(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因此,人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可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产热而维持体温,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减少,皮肤散热减少。
    本题考查了体温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5.【答案】C
    【解析】解:A、人体的酸性与碱性体质,主要是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的pH,A正确;
    B、患者体内的癌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其代谢产物对内环境的稳态也有影响,B正确;
    C、碱性物质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H2CO3反应,形成的产物经肾脏排除,不会增加细胞外液中HCO3-的数量,C错误;
    D、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都是平衡膳食的组成部分,都是合理营养必不可少的,D正确。
    故选:C。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6.【答案】B
    【解析】解:A、排尿反射受到位于大脑皮层的控制,大脑发育状况直接影响大脑皮层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控制,从而影响排尿,A正确;
    B、随着抗利尿激素的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尿量减少,此时膀胱逼尿肌舒张,B错误;
    C、当膀胱内尿量达到一定量时,脊髓中初级排尿中枢控制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C正确;
    D、正常排尿由神经系统和多种肌肉配合完成,排尿反射涉及脊髓和大脑皮层,存在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脊髓受到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这属于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中分级调节有关的知识内容,学习时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调节过程进行理解识记是关键,还要能够准确分析题中信息作答。

    1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特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运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
    【解答】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200×120÷10)÷40=60只/hm2,A错误;
    B、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的间隔时间需要一定的时间,B错误;
    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仓鼠的种群密度,蚜虫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C错误;
    D、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D正确。
    故选:D。
    1、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120×200÷10=2400只。  
    18.【答案】C
    【解析】解:A、反射弧由感受器、a传入神经、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图中缺少感受器和效应器,不能构成反射弧,A错误;
    B、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B错误;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a是传入神经,刺激a,兴奋能传到c,在c传出神经上能检测到电位变化,C正确;
    D、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若b处受到破坏,则反射弧不完整,刺激c产生的反应不能称为反射,D错误。
    故选:C。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反射必须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据图分析:a是传入神经元,b是突触结构,c是传出神经元。
    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9.【答案】D
    【解析】解:A、萄糖氧化分解产生CO2在细胞中进行,不在内环境,A错误;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B错误;
    C、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C错误;
    D、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中,说明免疫系统不仅参与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D正确。
    故选:D。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生理意义等基础知识,明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态的状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即可。

    20.【答案】D
    【解析】解:A、摘除植物的顶芽后,侧芽部位生长素的来源被阻断,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A错误;
    B、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越冬植物的生长减慢,赤霉素的含量减少,而抗逆性强的激素脱落酸含量增加,B错误;
    C、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根的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近地侧和远地侧均是促进生长,因此茎的背地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未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错误;
    D、乙烯具有催熟作用,所以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果实,能明显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
    故选:D。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物质,人们把这类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五大类植物激素的功能,掌握植物激素的应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答案】A
    【解析】解:A、刺激a点,兴奋能依次传递到甲的两个电极,所以甲的指针偏转相反的2次,但是不绝对,如果刺激a点,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甲的指针偏转1次,A错误;
    B、刺激b点,兴奋能传递到甲的右侧电极,所以甲的指针偏转1次,B正确;
    C、刺激c点,兴奋能依次传导到乙的两个电极,所以乙的指针偏转相反的2次,C正确;
    D、刺激d点,兴奋能依次传导到乙的两个电极,所以乙的指针偏转相反的2次,D正确。
    故选: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兴奋时,膜电位是外负内正。
    本题的难点是,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时,突触前膜释放的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也可能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22.【答案】D
    【解析】解:①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植物激素A是脱落酸,脱落酸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而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防止植物衰老,故植物激素A与细胞分裂素在器官脱落方面表现为拮抗关系,①正确;
    ②由图分析可知,植物体的器官脱落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②正确;
    ③从图示信息可知,低浓度的生长素能够抑制器官的脱落,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器官的脱落,这能够得出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的特点,③正确;
    ④由图分析可知,植物激素A与高浓度的生长素都能促进器官的脱落,故它们在器官脱落方面表现为协同关系,④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项是①②③④。
    故选:D。
    1、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2、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有的相互促进,有的相互拮抗。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各植物激素的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图信息完成判断。

    23.【答案】C
    【解析】解:A、受惊吓后导致尿失禁的原因可能是过程③中的信号传递出现了异常,即信号不能上传至大脑皮层,从而失去控制作用,A正确;
    B、排尿反射发生的过程中,神经冲动沿着反射弧传导,在神经元②③上一定不会双向传导,B正确;
    C、随着膀胱的充盈,感受器细胞所受的刺激加强,Na+内流的速率加快,人体的尿意加强,C错误;
    D、结合图2分析,刺激强度需要足够大才能引起兴奋,刺激神经元④,逼尿肌没有收缩,结合图乙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刺激强度小于S5,D正确。
    故选:C。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本题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知识内容,主要涉及反射以及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学习时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调节过程进行理解是关键,还要能够准确分析题中信息作答。

    24.【答案】D
    【解析】解:顶端分生组织产生的IAA通过极性运输到达下胚轴顶端,运输方向: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黄瓜种子萌发时,下胚轴顶端形成弯钩,其原因是:种子萌发时,顶端分生组织产生的IAA运输至顶勾处,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由于I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导致顶勾两侧细胞生长状况不同,因而弯曲度发生改变。
    故选:D。
    生长素作用因浓度、细胞年龄、植物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如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的产生、根的向地性等。
    本题通过实验主要考查生长素的合成、分布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5.【答案】A
    【解析】解:A、三北防护林生态系统的成分单纯,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
    B、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物种丰富度高,B错误;
    C、三北防护林垂直分层现象更简单,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三北防护林和常绿阔叶林均具有各自的间接价值,但是两者间接价值的大小无法判断,D错误。
    故选:A。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①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②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③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2)恢复力稳定性①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②规律:一般环境条件越好,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反之,越低。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26.【答案】D
    【解析】解:A、由图2不能得出促进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作用随浓度增加而提高,超过一定浓度范围,促进作用减弱,A错误;
    B、将图1棉花植株水平放置,茎表现为背地生长,生长素表现为促进作用,而根部生长素的作用效果既有抑制也有促进,B错误
    C、若图1中①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c,则②处生长素浓度高于①处,且表现为抑制生长,应对应e~f范围,C错误;
    D、在棉花栽培过程中,为减弱顶端优势需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以增加棉花产量,D正确;
    故选:D。
    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例如,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去掉顶芽后,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于是侧芽萌动、加快生长。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7.【答案】C
    【解析】解:A、根据分析可知,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A错误;
    B、具有性别之分的物种才有性别比例的数量特征,例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无性别之分,B错误;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⑥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C正确;
    D、悬铃木在某市街道旁每隔5米种一棵,这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是均匀分布,D错误。
    故选:C。
    分析题图:①③使种群密度降低.则①③是死亡率和迁出率;②④使种群密度上升,②④是出生率和迁入率,⑤通过影响①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②使种群数量增多,则⑤是年龄组成,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⑥是性别比例,它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答案】A
    【解析】解:A、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共同构成细胞外液,其占体液的,细胞内液占体液的,A错误;
    B、①与③之间可以相互渗透,若某种原因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因此会出现组织水肿,B正确;
    C、②是淋巴液,因为③可以形成②,②也可以进入血浆,所以②可以调节①与③间水分平衡,也能将③中少量蛋白质运回①,C正确;
    D、①②③共同构成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通过细胞膜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养料并排出代谢废物,D正确。
    故选:A。
    根据题意可知:①与③相互渗透,且③可以形成②,因此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答案】C
    【解析】解:A、只有下丘脑细胞能够分泌TRH,A正确;
    B、下丘脑分泌的TRH随而液运输到全身各外,与腺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即定向作用于腺垂体,B正确;
    C、TH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所以垂体释放的TSH增加,血浆中TSH浓度升高,C错误;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所必需的,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TRH和TSH分泌增加,TSH可促进甲状腺发育,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D正确。
    故选:C。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本题为识图题,考查学生从题图中获取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并结合所学激素调节的作用特点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3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柱形图数据,考查了生长素的作用和作用的两重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和获取图表信息、审题能力以及实验知识,注重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等。
    根据实验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条件;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再通过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不同浓度生长素条件下生根情况的数据,分析比较就可判断出结论。
    【解答】
    A、实验中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清水中不含生长素,而扦插枝条本身所含的生长素含量很少所致,A错误;
    B、看图可知在300mg/L 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数量最多、平均根长最长,B正确;
    C、100与300 mg/L IAA处理平均根长相近,但平均生根数量不同,二者生根的生物量不同,C错误;
    D、与对照组比较,100、300、500mg/L IAA三组处理,生根都比对照组多,体现只是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B。  
    31.【答案】C
    【解析】解:A、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A正确;
    B、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正确;
    C、溶菌酶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有些唾液腺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C错误;
    D、被病原微生物侵染后,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时会出现炎症反应,可导致脾脏、扁桃体和淋巴结肿大,D正确。
    故选:C。
    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免疫调节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2.【答案】D
    【解析】解:A、蝗虫的幼虫跳蝻的活动力弱,调查其密度时应该采用样方法,A错误;
    B、群居蝗虫通过苯乙腈向大山雀传递信息,表明调节种间关系离不开信息传递,B错误;
    C、消灭蝗虫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自然状态下,蝗虫的种群数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处于不规则的波动也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种群爆发,D正确。
    故选:D。
    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
    3、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
    (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本题考查种群、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识记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作用;识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3.【答案】D
    【解析】解:A、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该“媒介”为内环境,内环境中pH的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A错误;
    B、患遗传病的患者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其内环境稳态并不一定遭到破坏,B错误;
    C、体内细胞的正常生活依赖于该“媒介”(内环境),但也参与该“媒介”(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错误;
    D、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通过钠-钾泵的主动运输来维持的,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D。
    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稳态的生理意义,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34.【答案】D
    【解析】解:A、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是先增加后相对稳定,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直到为0,图中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直到出现负数,意味着后期种群数量在减少,不呈S型增长,A错误;
    B、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时种内斗争最激烈,图1中a点时增长速率最大,但种群数量没有达到最大值,图1中曲线与横坐标轴的交点代表的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最大,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B错误;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盖玻片,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等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观察计数,C错误;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图中是16(中格)×25(小格)的计数板,应计四个角的4个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数目(对于边界线上的酵母菌要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因此,这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9(左上)+9(右上)+8(左下)+10(右下)=36(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36÷100(4个中方格的小方格总数)×400(计数室的小方格总数)÷(1mm×1mm×0.1 mm)×10×10(稀释倍数)=1.44×107(个/mL),D正确。
    故选:D。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本题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35.【答案】D
    【解析】解:A、乙烯属于气体分子,是一种化学信息,A正确;
    B、该实例体现了信息可以调节柳树与害虫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C、由题可知,柳树具备题述的防御功能是柳树与其天敌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形成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乙烯是一种生物释放,用于防治另一种生物,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D。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6.【答案】D
    【解析】解:A.图1中a~d时间段内,d时种群数量最多,第d年种群的数量大于第e年种群数量,A错误;
    B.图1中b~c时间段内,λ值基本不变,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
    C.据图2分析可知,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错误;
    D.若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N,则其同化量为N+A2,D正确。
    故选:D。
    1、据图1分析,a年前λ=1,种群数量不变;a-d年λ<1,种群数量减少;d年后λ<1,种群数量减少。
    2、据图2分析,W1=A1+B1+C1+D1;W2=A2+B2+C2+D2。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37.【答案】C
    【解析】解:A、据图1可知,两种鼠之间为竞争关系,在2016年-2019年间社鼠的K值逐年降低,中华姬鼠的K值保持稳定,A错误;
    B、中华姬鼠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B错误;
    C、在夏秋季,如果普通鵟体重增加1kg,能量传递效率按10%-20%,需要最多消耗植物,按照÷10%求,1÷10%÷10%=100kg,C正确;
    D、据图2分析,小型地栖鼠类丰富度沿海拔的变化规律:其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大,在中度海拔达到最大,海拔进一步升高,丰富度又逐渐降低,D错误。
    故选:C。
    分析图1,社鼠与中华姬鼠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分析图2:小型地栖鼠类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大,在中度海拔达到最大,海拔进一步升高,丰富度又逐渐降低。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能量流动、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38.【答案】C
    【解析】解:A、据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A正确;
    B、由图示可知,图1、2中的B、D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B正确;
    C、图4中第4年种群数量最多,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C错误;
    D、森林中随着各个种群的变化,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也随之变化,D正确。
    故选:C。
    题图分析:图1表示喜鹊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其中A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点达到K值;图2表示喜鹊种群增长速率曲线,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与图1A点相同;图3表示喜鹊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关系曲线,其中E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F点达到K值;图4表示该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其中0-4年,λ>1,种群数量增加;4-8年λ<1,种群数量下降。8-10年λ=1,种群数量不变。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比较综合,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9.【答案】C
    【解析】解:A、图1中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的原因是: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向右传导时,先到b点,此时d点是静息电位,指针向左偏转;当动作电位再传到d点时,b点恢复静息电位,指针再向右偏转,方向相反。只能说明兴奋向右传导,A正确;
    B、图2中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的原因是: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向左向右双向传导时,先到b点,此时d点是静息电位,指针向左偏转;当动作电位再传到d点时,b点恢复静息电位,指针再向右偏转,方向相反。能说明兴奋双向传导,B正确;
    C、利用图3装置,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向左向右双向传导时,向左: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向右:肌肉收缩。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C错误;
    D、若图1中刺激点改为c点,bc=cd,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向左向右双向传导时,同时到达b、d点,指针不偏转,说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D正确。
    故选: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方式:局部电流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②传导特点:双向传导。神经纤维静息状态时,主要表现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该电位叫静息电位。兴奋时,主要表现Na+内流(导致膜内阳离子多),产生一次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该电位叫动作电位。图中刺激后会产生动作电位,向左向右双向传导。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原理,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过程和机制进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0.【答案】D
    【解析】解:A、乙烯是气体分子,是一种化学信息,A正确;
    B、该实例体现了信息可以调节柳树与害虫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C、由题可知,柳树具备题述的防御功能是柳树与其天敌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形成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利用乙烯防治柳树林中害虫的方法属于利用一种生物释放的物质防治另一种生物,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D。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本题考查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1.【答案】(1)低      夏季比冬季植物净光合释放的氧气增加,动物呼吸消耗氧气增加,且后者增加的更多
    (2)竞争和捕食      第三和第四      浮游植物和水草固定的太阳能以及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储存的能量
    (3)A-B      (G+F+H+E)÷A×100%
    (4)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1)结合图甲分析可知,冬季表水层氧气含量略低于14μg/mL,而夏季是9μg/mL,而夏季比冬季植物净光合释放的氧气增加,动物呼吸消耗氧气增加,且后者增加的更多,所以夏季表水层氧气含量比冬季低。
    (2)图乙中鲫鱼既能捕食田螺,也能和田螺竞争水草,所以鲫鱼和田螺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除水草→鲫鱼→黑鱼这条食物链中黑鱼占第三营养级外,其他食物链中黑鱼都是第四营养级,所以黑鱼所处的营养级是第三和第四营养级。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浮游植物和水草固定的太阳能以及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储存的能量。
    (3)图丙中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该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呼吸作用的能量=A-B,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 G+F+H+E,第二营养级同化量是 A,所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G+F+H+E)÷A×100%。
    (4)人工排入一定量的生活污水不会使该湖泊受到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即抵抗力稳定性。
    1、群落的结构特征: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2、能量流动是指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意义,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正确分析题图,并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

    42.【答案】遗传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不定向  定向  C  D  捕食现象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1)由资料分析可知,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并逐代通过遗传得以加强数量越来越多;在非工业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未被污染颜色浅,所以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可以说明桦尺蛾的体色使桦尺蛾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这就是达尔文理论中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上述事实说明,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深色和浅色桦尺蛾),而自然选择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3)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C。
    (4)由于真菌感染而使这片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所以灰白色体色的桦尺蛾更容易存活下来。故选:D。
    (5)捕食现象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
    (1)遗传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不定向      定向
    (3)C
    (4)D
    (5)捕食现象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本题结合图表数据,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3.【答案】皮肤  肺  升高  H2CO3  细胞外液  直接  渗透压  温度
    【解析】解:(1)由图分析可知,B是肾脏、C是皮肤、D肺。
    (2)食用热干面后碳酸钠进入血液,碳酸钠弱碱性,会使得血液的pH略有升高,可以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因此称其为内环境。酸碱度(pH)渗透压温度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故答案为:
    (1)皮肤     肺
    (2)升高    H2CO3
    (3)细胞外液     直接     渗透压     温度
    由图可知,B可以排除物质也可以重吸收,所以B是肾脏;C只能将物质排出体外,所以C是皮肤、D可以进行气体交换,所以D是肺。过程Ⅰ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Ⅱ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综合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44.【答案】n→b→c→a→m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  不产生  a  b  产生
    【解析】解:(1)题图中n内的神经末梢及m分别为感受器和效应器;c为突触,突触处信息传递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信号在突触间单向传递,因此实验应设计刺激b点,分别将药物滴加于c处和a处,然后观察效应器是否发生反应。若该种药物对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且仅作用于突触,则将药物滴加于c处,刺激位点b,效应器不产生动作;将药物滴加于a处,刺激位点b,效应器产生动作。
    故答案为:
    (1)n→b→c→a→m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①b  不产生  ②a  b  产生
    b上有神经节,所以b是传入神经,n为感受器,a为传出神经,m为效应器,c处为突触。
    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及兴奋的传导、传递,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过程和机制进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5.【答案】促进  抑制  10-8  摘除顶芽  A  1000mg/L  200~600  不能  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解析】解:(1)由图1可知,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促进茎的生长,抑制根的生.水平放置的植株,根向地弯曲生长是近地侧的生长素应该是大于10-8mol/L,解除顶端优势最简单的方法是摘除顶芽,促进侧芽的发育.
    (2)图2中培养出的弯曲角度范围是(0,90],故选:A.
    (3)图3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中,1000mg/L对应的生根数比空白对照时少,故对插条生根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1000mg/L.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实验中200~600mg/L范围内设置梯度更小的浓度以探究最适浓度.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因此进一步实验时,不能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形态学上端.
    故答案为:
    (1)促进      抑制     10-8mol/L      摘除顶芽(打心,摘心也对)
    (2)A
    (3)1000mg/L
    (4)200~600      不能        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分析图1的曲线可知: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图中曲线表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分析图2可知:胚芽鞘弯曲程度越大,α越小.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欲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应设计空白对照组.
    分析图3可知:随着NAA浓度的逐渐升高,平均生根数逐渐增多,400mg/L时生根数最多,然后生根数又逐渐下降.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答题,同时能根据曲线图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别是曲线下降阶段,千万不要误认为曲线下降就代表抑制作用.

    46.【答案】微量高效;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抑制  信息传递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是通过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至形态学下端  GR24可能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  设置甲、乙两个实验组,甲组将NAA和GR24加入培养基A中,乙组将NAA和GR24分别加入培养基A、B中,两组均将切断形态学上端进行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计算侧枝长度  甲乙两组侧枝长度不等  甲乙两组侧枝长度相等
    【解析】解:(1)独脚金内酯是植物激素,作用特点是:微量高效、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2)从图中看出,野生型植株加入GR24后,侧枝数目减少,所以GR24抑制侧枝的合成,从突变植物看,加入GR24后,侧枝数目没有改变,所以GR24没有影响突变植株,因此突变植株是信息传递缺陷。
    (3)进行实验处理时,应该在主茎上端施加NAA,NAA应加入固体培养基A中,这是因为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是通过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至形态学下端;据图分析,侧枝正常生长,GR24对侧枝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推测GR24可能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
    (4)本实验是探究GR24在茎段的运输是否是极性运输,因此实验自变量是GR24的位置,因变量测定侧枝生长长度。实验思路是设置甲、乙两个实验组,甲组将NAA和GR24加入培养基A中,乙组将NAA和GR24分别加入培养基A、B中,两组均将切断形态学上端进行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计算侧枝长度。如果甲乙两组侧枝长度不等,则GR24在茎段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如果甲乙两组侧枝长度相等,则 GR24在茎段的运输是非极性运输。
    故答案为:
    (1)微量高效;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2)抑制     信息传递
    (3)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是通过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至形态学下端     GR24可能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
    (4)设置甲、乙两个实验组,甲组将NAA和GR24加入培养基A中,乙组将NAA和GR24分别加入培养基A、B中,两组均将切断形态学上端进行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计算侧枝长度     甲乙两组侧枝长度不等     甲乙两组侧枝长度相等
    1、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据图1显示,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据实验结果推测:GR24浓度越高,野生型侧枝数目平均值越小,可推知的作用是其抑制侧枝产生,但对突变体植株几乎没有影响,原因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信息传递缺陷。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7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6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草莓果实表面有许多瘦果, 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