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长寿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重庆市长寿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将内环境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B. 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不受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影响
C.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只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关
2. 如图所示为针刺引起的缩手反射活动中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反射活动的反射弧上兴奋进行双向传导、单向传递
B. 图中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由膜外大量Na+内流所致
C. 图中ae段Na+和K+进行跨膜运输均不消耗能量
D. 从针刺手指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可视为另一个反射活动
3. 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缩手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C. 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 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4. 甲图为膝反射示意图,其中Ⅱ、Ⅲ为灵敏电表,电表的电极均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①为突触。若在Ⅰ处给予适当刺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膝反射弧是一种简单的二元反射弧
B. Ⅱ中测得的电位变化可用丙图表示
C. Ⅱ、Ⅲ处的电表均能测到电位变化,且电表指针的偏转状况相同
D. 乙图a处所示电位的形成是由膜上K+通道打开造成的
5. 如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针刺肌肉后,图中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C. 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
D. 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
6. 家兔的内分泌系统与人体相似。下图为其下丘脑与部分其他内分泌腺或效应功能关系示意图,A~D代表相关激素。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若阻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则激素B的含量会降低,家兔尿量也减少
B. 肾小管管壁细胞存在图中示意的激素B和激素C的受体
C. 若处于寒冷环境中,则激素C和D的分泌量将会增加,两者关系为协同
D. 图中虚线所示箭头表示激素分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馈调节
7.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⑥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8. 如图为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则E为神经递质
B. 若该图表示水盐调节过程中的某个环节,E是抗利尿激素,则F为肾小管或集合管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
C. 若Ⅰ、Ⅱ分别是垂体和甲状腺,则Ⅱ分泌的激素增加后会促进Ⅰ的激素分泌
D. 若Ⅰ是胰岛B细胞,E为胰岛素,则E可以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9. 如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HIV通过攻击细胞C,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失引发艾滋病
B. 移植的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①、②、⑥、⑦有关;预防接种主要与①、②、③、④、⑤、⑧有关
C. 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会发生⑦或⑧的过程,进而产生G或E,发挥特定的免疫效应
D. 图中的细胞A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细胞B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
10. 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下列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①糖尿病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B. 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增殖
C. 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杀死机体内的乙肝病毒
D. 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可以治疗病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产生的问题,其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12. 如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过程的图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胸腺和骨髓为免疫器官,物质①、②分别为淋巴因子和抗体
B. 细胞一必需在抗原和物质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增殖分化成细胞三和细胞四
C. 当自身产生的物质②攻击自身正常细胞时会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
D. 注射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二和细胞三,但这两类细胞在初次免疫中不起作用
13.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2,4-D可杀除禾谷类田间双子叶杂草是由于双子叶植物对2,4-D的敏感性强
B. 双子叶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过程中存在生长素与乙烯的对抗作用
C. 赤霉素能促进果柄伸长,使无籽葡萄的果实增大
D. 喷洒脱落酸可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
14.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以免资源浪费
B. 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其调节作用都具有两重性
C. 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利等植物激素可以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D. 缺氧条件不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15. 如图是植物激素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拟南芥根和茎生长的影响。据图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相对根而言,茎对IAA和GA更敏感
B. IAA浓度为b时,根不生长
C. IAA浓度大于c时,茎的生长受抑制
D. 仅IAA表现出低浓度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GA无此特点
16. 以下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土壤中的蚯蚓等小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标志重捕法
B. 调查酵母菌数量时不必计数计数室内全部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
C. 学生调查活动中,宜选择单子叶草本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D. 对于具有趋暗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进行调查
17.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般不同
B. 实验室培养酵母菌,初始接种数量越大,K值越大
C. 栖息地的破坏是导致大熊猫种群K值减小的重要原因
D. 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作用越强
18.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3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三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
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 3个阶段中,第三阶段的物种丰富度最高
19. 某淡水湖曾经水草稀少,经过治理后,现在水草茂盛、鱼游虾嬉、鸟戏湖面,生物资源逐渐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湖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
B. 该淡水湖中的水草、鱼、虾、鸟构成了一个群落
C. 湖泊浅水区和深水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D. 该湖由曾经的水草稀少演替至现在的水草茂盛属于次生演替
20. 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图中甲、乙表示结构,a~d表示物质,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 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不变
C. 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
D. 下丘脑合成后通过结构乙释放的d只被运输到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21. 人接触辣椒后,往往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即把辣椒刺激和热刺激产生的感觉等同起来。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该受体能被辣椒素或较高温度刺激激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 ______结合,使感受器产生兴奋,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______形式传导。当兴奋传至 ______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该热痛觉的产生过程 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在产生热痛的过程中,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 ______。此时如果喝热饮会 ______(填“加重”或“减轻”)疼痛。
(3)夏季吃辣味火锅时人们会大汗淋漓同时面部发红,原因是在下丘脑参与下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以增加 ______。此时人们常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吹低温空调和喝大量冷饮,在低温刺激下人体产生的肾上腺素和 ______激素增加;大量饮水,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2. 根据突触接触的部位,高等哺乳动物最主要的突触接触形式可以分为轴突—细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图1表示神经元M外的两个轴突的分布,图2和图3表示对特定的轴突进行一定强度的刺激后,通过连接在神经元M细胞质膜内外的电表电极检测到的电位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包括的突触类型有 ______,在轴突3处给予神经元M一定强度的刺激,电极之间的电表指针 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
(2)根据图2分析,单独刺激轴突1,神经元M 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理由是 ______。
(3)根据图3分析,轴突2对轴突1的作用 ______(填“升高”或“降低”)了神经元M的兴奋性,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23. 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分泌细胞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 ______。
(2)正常人饭后,胰静脉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 ______。
(3)如果靶细胞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则促进它重吸收水分的激素由 ______细胞来分泌。
(4)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 ______(填“能”或“不能”为垂体细胞。
(5)若分泌物是胰高血糖素,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①实验材料和用具:
生理状况相近的实验小白鼠20只、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斐林试剂。注射器、试管、试管夹、烧杯、酒精灯等。
②实验步骤(实验提示: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不作实验设计要求;给药1h后,用注射器的抽取相关实验材料):
步骤1:将20只生理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均分成2组,每组10只,分别编为1组1~10号和2组11~20号。确定1组为实验鼠,腹腔注射 ______,确定2组为对照鼠,腹腔注射 ______。
步骤2:将20支试管分成两组,第一组分别编为1~10号,第二组编为11~20号,与小白鼠的编号对应,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斐林试剂;
步骤3:1h后,采集两组小白鼠的 ______(填“血液”或“尿液”),分别放入对应编号的试管中;
步骤4:将两组试管摇匀后,水浴加热,观察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
③实验结果:产生砖红色沉淀的试管是 ______号。
④实验结论: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量值而出现 ______是由于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所引起的。
24. 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可能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Na+-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是介导HBV进入细胞和建立感染的重要受体。HBV携带者肝脏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有抑制性受体(TIGIT),肝脏细胞表面的信号分子与该受体结合后会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使肝脏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回答下列问题:
(1)HBV侵入人体后在肝细胞内增殖,引起肝脏细胞损伤,机体会清除HBV和损伤的肝脏
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的功能是 ______和 ______。HBV是噬肝性病毒,只侵入肝脏细胞,根本原因是 ______。
(2)科研人员用HBV携带小鼠进行实验,注射抗TIGIT的抗体,结果证明该抗体能够发挥阻断作用,该实验运用了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 ______的原理。实验后,小鼠肝脏内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 ______。该小鼠的肝脏可能受损,原因是 ______。
(3)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含量可作为检测肝脏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为研究TIGIT阻断后对肝脏免疫耐受的影响,研究人员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结果如图。
实验结果显示,第3组小鼠ALT的含量高于野生型小鼠的,说明该组小鼠处于 ______状态。实验组小鼠中,肝脏受损最严重的是第 ______组小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内环境是指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A错误;
B、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可以保证细胞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正常、也可以保证细胞形态和结构的稳定,以使细胞代谢正常进行,B错误;
C、细胞是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正确;
D、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与维持,是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作为主要调节机制,使机体可以维持稳态,D错误;
故选:C。
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含义及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答案】B
【解析】解:A、神经纤维在离体状态下可以刺激神经纤维中段,兴奋可以双向传导,在不离体状态下反射弧接收刺激的部位只能是感受器所以兴奋只能是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 A错误;
B、动作电位形成时钠离子的通道迅速打开,大量的钠离子内流,B正确;
C、ac段形成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但ce段是在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钠离子被排出,钾离子被吸收,此时是主动运输,不但需要钠钾泵这种载体蛋白,还要消耗能量,C错误;
D、当手指扎痛,手指的皮肤内的感受器接到了刺激,产生了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缩手反射神经中枢,在将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手指的效应器引起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在经过脊髓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D错误。
故选:B。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痛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本题考查神经元结构、兴奋的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解:A、缩手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
B、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既能引起乙的兴奋,也能抑制乙的兴奋,B错误;
C、受到刺激,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C错误;
D、缩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即乙方框处,痛觉感觉中枢位于大脑即甲方框处;所以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D正确。
故选:D。
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解:A、膝反射弧是由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构成的,是一种二元反射弧,A正确;
B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突触间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单向传递,在I处给予刺激,在Ⅱ、Ⅲ处均能测到电流变化,在II处电表指针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由于电表两极均在膜外侧,电表数据变化可用丙图表示,Ⅲ处只能偏转一次,B正确,C错误;
D、丙图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由于传导方向向右,在a处的数据表示此处电位处于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故乙图a处所示电位的形成是由于膜上K+通道打开造成的,D正确。
故选:C。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5.【答案】D
【解析】A、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针刺肌肉后,兴奋不能通过电流表,电流表不发生偏转,A错误;
B、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导致钠离子进入细胞内,电荷分布表现为外负内正,从而产生兴奋,B错误;
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大脑皮层,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C错误;
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D正确.
故选:D.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神经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解:A、若阻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则激素B的含量会降低,对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促进作用减弱导致家兔尿量增加,A错误;
B、肾小管管壁细胞存在图中示意的激素B和激素C的受体,B正确;
C、若处于寒冷环境中,则激素C和D的分泌量将会增加,两者关系为协同,都可以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C正确;
D、据图可知,当激素C(甲状腺激素)增多时,会反馈抑制垂体和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图中虚线所示箭头表示激素分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A。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D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本题结合下丘脑与部分其他内分泌腺或效应器功能关系示意图,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①严重腹泻后,需补充水分和盐分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
②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因此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不属于反射,②错误;
③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因此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④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其中兴奋型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而抑制型递质不会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④错误;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⑤错误;
⑥由于甲状腺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⑥正确;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缺少胰岛素,因此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减慢,⑧错误。
综合以上可知,只有③和⑥正确。
故选:B。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3、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进而降低血糖浓度。
本题综合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神经调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识记神经调节、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答案】C
【解析】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必须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于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如果该图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则E为神经递质,A正确;
B、抗利尿激素的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与靶器官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加强而使尿液减少,所以如该图表示水盐调节过程中的某个环节,E表示抗利尿激素,则F为肾小管或集合管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B正确;
C、若Ⅰ、Ⅱ分别是垂体和甲状腺,则E是促甲状腺激素,Ⅰ分泌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由于此过程存在反馈调节机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所以工分泌的激素(甲状腺激素)增加对I的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抑制作用增强,C错误;
D、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体液运输,所以若Ⅰ是胰岛B细胞,E为胰岛素,则E可以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D正确。
故选:C。
题图为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其中Ⅰ代表分泌化学物质E的分泌细胞,Ⅱ代表靶细胞,其膜上有和E特异性结合的受体F。
本题以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为载体,考查了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兴奋在突触上传导的过程;识记血糖平衡调节的调节方式。
9.【答案】A
【解析】解:A、HIV通过攻击T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失引发艾滋病,A错误;
B、移植的器官发生排斥反应与细胞免疫有关;其中①、②、⑥、⑦表示细胞免疫相关过程;免疫预防是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其中①、②、③、④、⑤、⑧表示体液免疫相关过程,B正确;
C、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会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图中⑦或⑧的过程),产生G效应T细胞或E浆细胞,发挥特定的免疫效应,C正确;
D、A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可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可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的结合物。细胞B是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和体液免疫中都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A。
题图分析:由图可知,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记忆B细胞,E是浆细胞,F是记忆T细胞,G是效应T细胞。
⑨表示细胞免疫过程,⑩表示体液免疫过程。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0.【答案】C
【解析】解:①糖尿病一般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胰岛素属于内环境成分,①正确;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细胞形态的变化,属于遗传病,②错误;
③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成分如尿素等超标,③正确;
④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大量增加导致的,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④正确。
故选:C。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分析“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必须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概念以及内环境的稳态,解题的关键是对内环境的引起的疾病会用内环境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平时要多注意积累。
11.【答案】A
【解析】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因此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A正确;
B、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
C、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就是为了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C错误;
D、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的目的是与肉毒杆菌毒素结合治疗病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产生的问题,D错误。
故选:A。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第三道防线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3、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特异性免疫产生专门抗击病原体的蛋白质称为抗体。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肉毒杆菌抗毒素是免疫球蛋白。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识记过敏反应的知识,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理论联系实际,难度不大。
12.【答案】C
【解析】解:A、图中胸腺和骨髓为免疫器官,物质①、②分别为淋巴因子和抗体,A正确;
B、细胞一为B细胞,必需在抗原和物质①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
C、当自身产生的物质②攻击自身正常细胞时会引起机体产生自身免疫病,C错误;
D、注射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二和细胞三,但这两类细胞在初次免疫中不起作用,在二次免疫反应中其作用,D正确。
故选:C。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应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答】
A、2,4-D为生长素类似物,其作用具有两重性,由于双子叶杂草相较于单子叶作物对2,4-D的敏感性更强,可利用一定浓度的2,4-D处理,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同时促进单子叶作物生长,A正确;
B、生长素能抑制双子叶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乙烯能促进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二者存在对抗作用,B正确;
C、赤霉素能促进茎的伸长,促进果实的发育,引起无籽葡萄的形成,C正确;
D、喷洒细胞分裂素能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D错误。
14.【答案】A
【解析】解:A、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了解最适浓度范围,以免资源浪费,A正确;
B、生长素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其他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不具有两重性,B错误;
C、乙烯利不是植物激素,属于生长调节剂,C错误;
D、缺氧条件下能量供应减少,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过程),不会影响非极性运输(属于被动运输),D错误。
故选:A。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是一种信号分子,并没有直接参与植物的生命活动,常见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5.【答案】D
【解析】解:A、相对茎而言,根对IAA和GA更敏感,A错误;
B、IAA浓度为b时,根能够生长,只是此时的IAA浓度不能促进根的生长,B错误;
C、IAA浓度大于c时,仍然能够促进茎的生长,只是促进作用减弱,C错误;
D、据曲线图可知,仅IAA表现出低浓度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GA无此特点,D正确。
故选:D。
据图分析可知,相对茎而言,根对IAA和GA更敏感。IAA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GA只有促进作用,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植物激素生长素和赤霉素对拟南芥根和茎生长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解:A、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A错误;
B、调查酵母菌数量时不必计数计数室内全部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B正确;
C、调查草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C错误;
D、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进行调查,D错误;
故选:B。
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用样方法。
2、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测定单细胞微生物的数量。
3、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和种群密度等有关知识,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7.【答案】B
【解析】解:A、同一群落中各种群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不同,因此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A正确;
B、K值被称作环境容纳量,是环境资源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B错误;
C、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环境容纳量会减小,C正确;
D、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增长速率变慢,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强,对其增长的制约作用越强,D正确。
故选:B。
1、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2、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C
【解析】解:A、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则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A正确;
B、在3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之间相互竞争,依次作为优势种群,第三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
C、演替使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C错误;
D、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D正确;
故选:C。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本题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及演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解:A、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湖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A正确;
B、该淡水湖中的水草、鱼、虾、鸟不能构成一个群落,群落应当包括该区域的所有生物,B错误;
C、湖泊的深水区和浅水区生存着不同的生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D、该湖由曾经的水草稀少属于次生裸地,演替至现在的水草茂盛,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B。
1、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其中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学生了解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区分群落的结构中的两种类型,了解群落的演替的两种类型,难度不大。
2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水平衡调节和下丘脑对甲状腺的分级调节,准确利用题干信息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是下丘脑和垂体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根据题图梳理涉及的下丘脑和垂体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结合问题具体内容进行解答。分析图中信息可得,结构乙为神经垂体,结构甲为腺垂体。abcd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
【解答】
A.分析图中信息可得,结构甲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结构乙为神经垂体,A正确;
B.a为蛋白质类激素,饲喂情况下会被动物的消化酶分解而失去作用,因此物质c的含量不发生改变,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物质c为甲状腺激素,其分泌增多,可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C正确;
D.物质d为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后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后,同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的靶细胞结合,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所以说该激素在全身的血液中都存在,只不过特异性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D错误。
21.【答案】香草酸受体 电信号 大脑皮层 不属于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加重 散热 甲状腺 肾小管和集合管
【解析】解:(1)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香草酸受体结合,Na+内流,使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局部电流)形式传导,当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该过程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参与,所以不属于反射。
(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在产生热痛的过程中,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的方向只能是单向的,此时喝热饮会加重疼痛。
(3)夏季吃辣味火锅时人们会大汗淋漓同时面部发红,原因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参与下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在低温刺激下人体产生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大量饮水,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故答案为:
(1)香草酸受体 局部电流(电信号或者神经冲动) 大脑皮层 不属于
(2)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加重
(3)散热 甲状腺 肾小管和集合管
1、根据题意,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所以人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香草酸受体结合,进行信息传递。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综合考查体温调节、兴奋传导等有关知识,意在提升学生理解神经调节的过程,掌握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中档题。
22.【答案】轴突一胞体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 会 不能 神经元M的膜内电位没有变成正电位 降低 刺激轴突2影响了轴突1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导致神经元M中Na+内流相对减少,膜电位峰值降低
【解析】解:(1)由图1可知,轴突2与轴突1接触,轴突1与神经元M的细胞体接触,故图中有轴突一胞体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两种类型。在轴突3处给予神经元M一定强度的刺激,兴奋可以由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因此电极之间的电表指针将会发生2次偏转。
(2)静息电位膜内外表现为内负外正,动作电位膜内外表现为内正外负,根据图(2)分析,单独刺激轴突l,神经元M的膜内电位没有变成正电位,故神经元M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3)根据图(3)分析,刺激轴突2后再刺激轴突1引起的电位变化比单独只刺激轴突1引起的电位变化更小,故轴突2对轴突l的作用是降低神经元M的兴奋,可能的原因是刺激轴突2影响了轴突l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导致Na+内流相对减少,膜电位峰值降低。
故答案为:
(1)轴突一胞体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会
(2)不能;神经元M的膜内电位没有变成正电位(或神经元M的膜电位没有变为外负内正)
(3)降低;刺激轴突2影响了轴突1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导致神经元M中Na+内流相对减少,膜电位峰值降低
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相应的受体 胰岛素 下丘脑 能 适量的胰高血糖素溶液 等量的生理盐水 尿液 1~10 糖尿
【解析】解:(1)分析题图:分泌细胞的分泌物一般为信号分子,通过体液的传送,能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相应的受体。
(2)正常人饭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含量上升,较高的血糖浓度促进了胰岛素的分泌,故胰静脉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胰岛素。
(3)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下丘脑分泌的。
(4)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可以作用于垂体细胞,抑制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能为垂体细胞。
(5)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因此自变量为是否注射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使得实验鼠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值而出现糖尿。
②步骤1:将20只生理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均分成2组,每组10只,分别编为1组1~10号和2组11~20号。确定1组为实验鼠,腹腔注射适量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确定2组为对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步骤2:将20支试管分成两组,第一组分别编为1~10号,第二组编为11~20号,与小白鼠的编号对应,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斐林试剂;
步骤3:实验组合对照组小鼠的血液中都含有糖,但实验组小鼠添加了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使得实验鼠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值而出现糖尿。故1h后,采集两组小白鼠的尿液分别放入对应编号的试管中;
步骤4:将两组试管摇匀后,水浴加热,观察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
③实验结果:产生砖红色沉淀的试管是1~10号。
④实验结论: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量值而出现糖尿是由于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所引起的。
故答案为:
(1)相应的受体
(2)胰岛素
(3)下丘脑
(4)能
(5)②步骤1:适量的胰高血糖素溶液 等量的生理盐水
步骤3:尿液
③1~10
④糖尿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和反馈调节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
2、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3、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因此自变量为是否注射胰高血糖素,因变量是血糖浓度的变化。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使得实验鼠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值而出现糖尿。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
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应用、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主要激素的分泌器官及作用;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明确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能根据实验的目的完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和得出实验结论,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4.【答案】自稳 防御 肝细胞是乙肝病毒的靶细胞,而肝细胞膜表面具有独特的糖蛋白 特异性结合 增强 肝脏不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免疫耐受状态 4
【解析】解:(1)病毒侵入机体后,先通过体液免疫阻碍它的传播,进入细胞后,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侵染的靶细胞密切集合,引起靶细胞的凋亡。免疫系统具有防御、监视、自稳的功能,防卫功能是对外的,监控和清除是对内的,所以,HBV侵入人体后在肝细胞内增殖,引起肝脏细胞损伤,机体会清除HBV和损伤的肝脏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的功能是防御、自稳,肝细胞是乙肝病毒的靶细胞,而肝细胞膜表面具有独特的糖蛋白,乙肝病毒只侵入肝脏细胞。
(2)抗TIGIT的单抗能够阻断TIGIT分子通路的机理是抗TIGIT的单抗能够与TIGIT特异性结合,使TIGIT无法与肝细胞表面的信号分子结合,从而阻断TIGIT对T细胞活性的抑制,T细胞活性增强,使肝脏不处于免疫耐受状态,该小鼠的肝脏可能受损。
(3)第3组有乙肝病毒,且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含量较低,说明肝脏未受损,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第4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最高,说明肝脏发生了损伤,损伤原因是TIGIT单抗可使乙肝模型小鼠中的T细胞对HBV抗原的免疫抑制解除,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应答增强,从而引发肝脏受损。
故答案为:
(1)防御 自稳 肝细胞是乙肝病毒的靶细胞,而肝细胞膜表面具有独特的糖蛋白
(2)特异性结合 增强 肝脏不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3)免疫耐受状态 4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免疫涉及特异性成分和非特异性成分。非特异性成分不需要事先暴露,可以立刻响应,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病原体的入侵。特异性免疫是在主体的寿命期内发展起来的,是专门针对某个病原体的免疫。
本题考查以免疫为载体考查实验分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022-2023学年重庆市长寿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长寿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长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cm,8 cm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