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撰写演讲稿》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课件 课件 3 次下载
- 第21课《北冥有鱼》课件 课件 6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公开课ppt课件
展开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品析文中的优美语句,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
体会作者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感受作者笔下的景物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及恰当的词语来写景。
学会调动多种感官来写景、抒情。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 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 年》,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1976 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个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游记的文体特点1. 内容广泛。可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也可写风土人情、社会生活。2. 写法自由,风格多样。3. 游踪、景观、观感三位一体。
1. 棱( )角:棱与角。2. 骤( )然:突然,忽然。3. 虔( )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4. 恭( )顺:恭敬顺从。5. 蠕( )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6. 凄( )凉:寂寞冷落(多形容环境或景物)。7. 懈怠( ) :松懈懒惰。
8. 敦( )实:粗短而结实。9. 蜿蜒( ):(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10. 消长( ):减少和增长。11. 衰竭( ):由于疾病严重而生理机能极度减弱。12. 漫溢( ):水过满,向外流。13. 演绎( ):铺陈,发挥。
14. 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15. 风云变幻( ):文中指风云变化不定。16. 接踵( )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17. 历历在目:清楚地展现在眼前。18.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19.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 )棱角( )扑棱( )穆棱
( )露面( )露珠
( )屡见不鲜( )鲜为人知
酿( )酝酿琅( )书声琅琅踉( )踉跄浪( )波浪
蠕( )蠕动懦( )懦弱孺( )孺子牛濡( )耳濡目染糯( )糯米
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作者描写冰塔林,仅仅是为了赞美景色的美丽吗?
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作者的见闻感受?
第一部分(1—2):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第三部分(12—15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3—11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到的景象及感受。
本文记述了“我”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及自然景物给“我”带来的震撼,表达了“我”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之情。
“移步换景法”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而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记述出来。移步换景法一般适用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
前面就是那莽莽苍苍的大山,车在山麓上爬行,两旁是葱郁的树木,很放肆地长着,把一条十米宽的上山公路严严地护在中间。或许是第一次走这条山路,生疏的道路总是让人觉得特别蜿蜒曲折和漫长,然而,也会有出其不意的惊讶。那些峰回路转的拐弯常常会使我们虚惊一场,路旁不时有一两间红砖黛瓦的房屋从眼前一晃而过,屋舍旁必定有几丛青翠的疏竹。车子风一般地掠过,那些竹叶便在车窗上噼啪作响,一路行来,倒也不寂。——[望海·游记] 玉苍散记
请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写一个关于校园景色的片段。
一、交代时间,介绍概况
三、“我”受伤后的经历
四、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1.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
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请从词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本题运用赏析句子三步法。“卖弄”本是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峰、冰河、冰谷等景物令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奇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3.结尾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交代了作者在各拉丹冬发现流水声,暗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寓情于景,赞美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
[发散思维] 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为什么以《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为题? 把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从题目本身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强调了“在长江源头”,既向读者展示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又强调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的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的主题。
《各拉丹冬游历记》这个题目只能显示出游历的地点。从文章结构上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从思想感情角度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此外,《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分类绘景,有条有理。作者在描写冰塔林奇观时,按照站在砾石堆上、接近冰山时、置身于冰窟的顺序分门别类地刻画了冰塔林最具特色的美景,使文章对冰塔林奇观的描写显得有条有理、有立体感。
2.语言平实、亲切、形象,长短句结合。本文的语言整体来说是比较平实、自由、随性的。有些句子简洁而形象,多用短句,如“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有些句子则亲切自然,多用长句,如“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短句节奏明快,长句节奏舒缓,形成一种张弛有度的音乐美。
春别曲[唐]张 籍原文: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译文:长江春水碧绿得可作染料,荷叶刚刚长出水面只有铜钱那么大。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
长江源头的传说长江在藏文中被称为“直曲”,“直曲”的藏语意思为“母牦牛河”。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峰。相传很早以前,魔国女将阿达鲁莫的父亲被一头野牦牛顶死了。阿达鲁莫为报杀父之仇,决心把所有的野牦牛赶尽杀绝。她整天追杀野牦牛,杀得尸体堆成山,鲜血流成河,却始终没有找到那头犄角上挂着她父亲衣袍碎片的野牦牛。
有一天,她看见一头失去了母亲的牛犊倒在地上快死了,满面杀气的阿达鲁莫联想到自己的丧父之痛,便不由得产生了怜悯之心。于是,她收养了那头可怜的牛犊。之后,她继续杀野牦牛,当她发誓“找遍整个草原的每一颗沙粒,也要找到杀父仇敌”时,她发现在她收养的那头牛犊的犄角上挂着一小块衣袍的碎片,她细细一瞧,竟是父亲临死前穿的羊皮袍料。阿达鲁莫勃然大怒,抽出腰刀就想砍死那头牛犊。
就在她抽出刀的一刹那,牛犊竟变成了一头大山般的巨牛,突然调头向北逃遁而去。阿达鲁莫赶上巨牛后,终于射出仇恨的一箭,轰隆一声巨响后,野牦牛终于倒地死了,它的两个鼻孔中哗哗地往外流着鲜血,两股牛血一股向东,一股朝西,越流越远,渐渐成了两条河,其中的一条就是闻名遐迩的直曲河—— 长江。
1.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
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接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突出其晶莹纯美,闪闪生光;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听到坚冰之下的流水声。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所感”也发生着变化。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2.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
又如描写冰塔林和冰川,虽然以“写形”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描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想象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3.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在写自己糟糕的身体状况,从而表明了作者所处环境的恶劣,但奇美的景色吸引着作者,什么也无法阻挡作者对这美景的追求,即便在作者身体状况堪忧的情况下。这样写从侧面烘托了高原景色的壮观、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4.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加点的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这些句子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都不停留于具体的描写,而是将笔触宕开,抒写作者的想象与感触,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时间的远处或思考的深处。这样的写法虚实结合,主客相融,带给读者一种富于厚度和深度的美。
参考答案: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5.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点拨:这两部纪录片播出时间相距20 多年(1983 年、2006 年),分别从当时的视角呈现了长江的自然风景与沿岸的人文风情,观看时要特别注意感受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再说长江》中有很多《话说长江》的镜头重现,很多曾在《话说长江》中出现的人物也再次走进新片中,注意体会这种安排带来的效果。《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详细拍摄了长江的源头,与课文形成互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课ppt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西北阴坡,东南阳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第一部分,气势磅礴变化多端,自然环境恶劣,第二部分,住宿环境恶劣,手背生起冻疮,身体不适在冰塔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我当小导游,各拉丹冬,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气势磅礴变化多端,变化多端,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融雪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说课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各拉丹冬,作者简介,生字检测,词语检测,知识链接,整体感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