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过关检测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92136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92136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92136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过关检测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共17页。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修中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辛丑年伊始,各地“云春晚”“云村晚”“云贺岁”等“云上演出”纷纷亮相,内容丰富多彩。“云录制”“云互动”“云传播”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正在“扩容”文艺生态。“云”不仅意味着技术赋能、形式更新,还意味着审美观念的变革。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文艺繁荣发展的新引擎,值得思考。
技术推动艺术“破圈”。数字技术善于放大不同艺术门类之美,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观赏体验,让观众“大开眼界”的同时,推动艺术走向更广大的群体。比如,综艺节目《舞蹈风暴》就是技术优势与艺术优势的融合。节目以360度影像、140台摄像机定格舞者在舞台上的高光时刻,可以精准至1/24秒,让观众得以全方位地欣赏舞者之美和舞蹈的艺术魅力,弥补舞蹈艺术稍纵即逝的遗憾。云端的“破圈”同时反哺了线下。伴随近年来云端不断出现爆款舞蹈综艺,线下舞蹈和舞剧演出的上座率也有所提升,让人们看到线上与线下、大众与小众文艺相交融的可喜态势。
同时,媒介更新让线下文艺拥有更多表现形式。舞台艺术创作和传播过去通常是“我演你看、我说你听”模式,而“云直播”则通过双向传播、实时互动,拉近观演距离,改变观演关系。VR、AR及全息技术的运用,更让观众成为作品一部分,重塑艺术主客体关系。这种突破传统的交互体验让更多艺术依托“云”技术,拓展自身影响力。如国家大剧院“5C+8K”超高清直播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迈进艺术殿堂;北方昆曲剧院浓缩剧目精华,改编成短视频,让传统戏曲之美广为传播。
“云文艺”时代,创作主体愈加多样,创作力量愈加蓬勃。“云文艺”正在引导用户不再仅仅做简单的内容输出者和被动消费者,而是争做内容的创意生产者和主动品鉴者。深圳某学生舞蹈团通过“云”技术隔空排练,短时间内创编完成原创手舞视频《破晓》,致敬抗疫医护工作者;戏剧《等待戈多》集合多地主创人员,从创作、排练到正式演出,全部在线上完成,突破戏剧创作方式和观演方式。
技术迭代更新,依然是内容为王。互联网时代,信息和产品极大丰富,优质内容是在海量文艺产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在当下互联网场域中,要想真正留得下、走得远,离不开作品的价值表达。文艺作品扑面而来的科技感、现代感、未来感固然让人心动,科技手段背后深沉的人文情怀更让人动容,它将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向高处。
艺术走上“云”端,又依托移动智能终端落到每个人的手上。“云”技术加速了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进程,将逐步成就人们更富艺术气息的美好生活。
(节选自乔燕冰《让云端成为文艺新引擎》)
材料二:
近年来,影视行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网络视频平台成为影视剧播映的重要渠道,影视作品亦成为网络平台重要的内容资源和流量入口。对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统筹运用,正深刻改变着影视艺术的呈现形态、创作观念和生产实践。
在创作生产阶段,大数据挖掘可以为影视项目开发提供有效参考。对各类大数据进行量化解析,能够洞察市场需求、描摹受众画像、明确创作定位,帮助制作方设置主题、优化剧本,确定影像、音乐和剪辑风格,并找到合适的导演和演员。在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里,扮演“张小敬”的演员,就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综合评估演员的外在形象、与角色的匹配度和过往作品表现选出的。很多平台上线的“剧本智能评估”系统会智能生成剧情曲线,展示戏剧冲突的高低起伏,并以此辅助验证剧情节奏、情节设置的合理性。
在播出上映阶段,根据用户特点制定精准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已成为多数影视项目的常规操作。相比于电视,网络平台能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的用户进行影视内容的个性化推送,并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影视剧挑选不同的发行和排片方式,不断延伸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触点。尤其在短视频平台上,这项技术被大规模应用。在算法的驱动下,系统将决定何时、何地、向何人提供何种内容,从而更为高效、精准地触达目标用户,让“人找内容”变成“内容找人”。例如,网络剧《穿越火线》与同名游戏充分联动,纪录片《风味人间》打造“风味美食联盟”,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推出“边看边买”模式等等,为影视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供了便利。
在用户观赏阶段,平台能够全程监测影视内容的播映情况,为内容再生产提供强有力的反馈和参考。传统媒体受技术所限,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反馈,网络平台可以实时采集用户数据;平台上发生的搜索、拖拽、倍速、跳出、回看等观看行为,弹幕、评分、评论、转发等评价信息,以及相关联的原作阅读、主题曲下载、二次创作等其他行为,能够帮助平台及时调整内容编排,优化用户体验。除此之外,由于影视内容在网络空间中能够被长期储存、随时调取、随手分享,有可能凭借“长尾效应”获得持续的影响力,电视剧《我爱我家》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等作品在视频网站上的再次翻红,即是例证。
对于影视产业而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是辅助性角色而不是决定性因素,应当警惕并防止唯技术、唯数据、唯市场而罔顾文艺创作规律的倾向。
用好互联网,为影视产业提供发展机遇和创新动力,从而构建开放、智能、协作、共享的产业生态格局。
(节选自朱传欣《借力互联网,多出好作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时代,文艺从线下到线上,不只是艺术表达和创作上的突破,更是技术的突破,用好技术和网络,能够使文艺更具生命力。
B. 艺术借助数字技术走上“云”端,最终走进观众视野,艺术与生活的不断融进,能够极大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美好追求。
C. 相比于传统电视,网络平台能够实时监测观众的观看行为、评价信息等,做到及时调整内容编排,实现影视内容的个性化推送。
D.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正深刻改变着影视艺术的创作、播出和观赏,从而形成新的影视产业生态格局。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数字时代,文艺从线下到线上,不只是艺术表达和创作上的突破,更是技术的突破”错误,根据材料一“不仅意味着技术赋能、形式更新,还意味着审美观念的变革”可见,应该是“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艺术表达和创作上的突破”。故选A。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技术对艺术美的放大,在给观众带来心灵震撼的同时,会使艺术失去真实性。
B. 在“云文艺”时代,创作、排练和演出均可在线上完成,文艺创作更加简单和高效。
C. 影视行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使文艺产品的数量更丰富,内容更有人文情怀。
D. 艺术创作者借助新媒介尝试“云文艺”,创造出更多艺术形式,刷新观众观赏体验。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数字技术对艺术美的放大,在给观众带来心灵震撼的同时,会使艺术失去真实性”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观赏体验,让观众‘大开眼界’的同时,推动艺术走向更广大的群体”,并没有说会使艺术失去真实性。
B.“文艺创作更加简单和高效”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创作主体愈加多样,创作力量愈加蓬勃……突破戏剧创作方式和观演方式”可见,是突破了创作方式和观演方式,并没有提到让文艺创作更加简单高效。
C.“影视行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使文艺产品的数量更丰富,内容更有人文情怀”强加关系,原文只说“在创作生产阶段,大数据挖掘可以为影视项目开发提供有效参考……在用户观赏阶段,平台能够全程监测影视内容的播映情况,为内容再生产提供强有力的反馈和参考”等,并没有说能使“内容更有人文情怀”。故选D。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生活艺术化的一项是( )
A. 北方昆曲剧院浓缩剧目精华,改编成短视频,老人利用智能手机可随时随地观看。
B. 深圳某学生舞蹈团取材抗疫医护工作,借助“云”技术隔空排练成手舞视频节目。
C. 网络平台根据用户观看剧情的喜好,在网页上推送类似的节目以满足收看需求。
D. 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通过视频网站走近群众,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生活艺术化”是材料一的主要论述内容,指的是“艺术走向更广大的群体”“拉近观演距离,改变观演关系”“用户不再仅仅做简单的内容输出者和被动消费者,而是争做内容的创意生产者和主动品鉴者”,即除了艺术表演者,观众、听众也将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把艺术带到生活中。
A.老人只是单纯的观看者和被动消费者,没有体现生活艺术化。
C.这是材料二大数据推送的内容,不属于生活艺术化。
D.这只是增加了播放渠道,并未体现艺术进入生活。故选B。
4. 两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论证内容上,都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对当下文艺创作的深刻影响,并指明了二者关系;
②论证结构上,整体都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主体部分都采用并列式结构;
③论证方法上,都大量运用举例论证:
④论证语言上,都体现学术语言的特色,表达严谨,逻辑严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材料一论证的是“云”技术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材料二论述的是互联网技术对于创作的影响,这二者都是互联网数字技术,从论述内容来看,它们都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二者论证内容一致。
在结构上,材料一先总说“云”技术给艺术创作带来重大变革,再分说数字技术对于文艺创作的各种改变,最后总结数字技术只是技术,关键还是要看内容,要利用技术促进艺术生活化;材料二先总说互联网对影视行业的重大影响,再分说其作用有哪些,最后总结应该利用互联网做好影视创作,不能只顾技术不顾文艺创作规律,构建影视产业生态格局。结构相同,同时中间分说部分都采用并列结构。
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每次论证其作用,都会举例相关的文艺作品创作新形式例子;材料二也列举网络剧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定制精准化、及时反馈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语言风格上,显得理智严谨,不是一味吹捧技术,而是在列举技术的优势后都强调了核心乃是创作内容的优质,体现学术语言的特色,表达严谨,逻辑严密。
5. 请结合材料,从有益于观众的角度就“用好数字技术和网络,让文艺更具生命力”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①数字技术能够充分展现小众文艺的艺术魅力,增添观众的好感,并促使观众线下观看;
②数字技术能够使观众与文艺作品实现双向互动,播放平台可以根据用户反馈,高效、精准地推送作品;
③网络平台为文艺作品的储存、调取、分享等提供了便利,观众可以随时观看、反复观看;
④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文艺作品的创作而言,只是起到辅助性作用,文艺作品应遵循自身规律,在作品内容和价值表达上下功夫,以吸引观众。(意思答对即可;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能力。
要求从有益于观众的角度进行思考,找出文本相关内容,把视角换为观众分析即可。
从“数字技术善于放大不同艺术门类之美,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观赏体验,让观众‘大开眼界’的同时,推动艺术走向更广大的群体……云端的‘破圈’同时反哺了线下。伴随近年来云端不断出现爆款舞蹈综艺,线下舞蹈和舞剧演出的上座率也有所提升,让人们看到线上与线下、大众与小众文艺相交融的可喜态势”可见,数字技术能够让扩大艺术受众,展现小众文艺魅力,并反哺线下,促使观众线下观看。
从“创作主体愈加多样,创作力量愈加蓬勃。‘云文艺’正在引导用户不再仅仅做简单的内容输出者和被动消费者,而是争做内容的创意生产者和主动品鉴者”可见,数字技术可以让观众和文艺作品双向互动,让观众也能参与投入到内容的创造中。而根据材料二“网络平台能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的用户进行影视内容的个性化推送,并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影视剧挑选不同的发行和排片方式,不断延伸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触点”可知,播放平台可以根据用户反馈,高效、精准地推送作品。
材料二“由于影视内容在网络空间中能够被长期储存、随时调取、随手分享,有可能凭借‘长尾效应’获得持续的影响力”可知,网络平台为文艺作品的储存、调取、分享等提供了便利,观众可以随时观看、反复观看。
材料一“技术迭代更新,依然是内容为王。互联网时代,信息和产品极大丰富,优质内容是在海量文艺产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材料二“对于影视产业而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是辅助性角色而不是决定性因素,应当警惕并防止唯技术、唯数据、唯市场而罔顾文艺创作规律的倾向”可知,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文艺作品的创作而言,只是起到辅助性作用,文艺作品应遵循自身规律,在作品内容和价值表达上下功夫,以吸引观众。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支字,完成6~9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大有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狗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盎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有时我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样子,试着穿过烟雾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惟有神超越一切。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填。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站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已经习惯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先生的塑像与众不同,它褪去了威严和神圣,让作者感受到了鲁迅的温柔。
C.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宽容到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做法是反人性的。
D.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的视线在历史典籍的时光中穿梭,对鲁迅先生予以高度评价。
【答案】B
【解析】A项,原文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有体现,原文是“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这样写一改固有印象,吸引读者,让人耳目一新。故A正确。
B项,“它褪去了威严和神圣”错,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故B错误。
C项,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故C正确。
D项,原文的表述是:“惟有神超越一切。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填。东西南北,各方各圆。”故D正确。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窗外的风、玉兰、梅花等景物拟人化,为下文写怀念鲁迅先生营造了适宜的氛围。
B.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楼下盛开的梅”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象。
C.文章引用鲁迅先生临终遗嘱里的相关内容,是为了表现先生高超的智慧。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答案】C
【解析】C项,“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错误,从原文“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种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可知并非是为了表现他高超的智慧,而是表现他恩怨分明的性格。
8.在作者眼中,鲁迅先生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温柔,他与许广平的爱情充满温情,令人迷恋。
②讲求情趣,说起时尚衣着等头头是道。
③具有孩子般可爱的顽劣天性,看到有人随地小便,就用橡皮枪瞄准人家。
④是非恩怨分明,有棱角,在临终遗嘱中指出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等。
⑤博学多才,有很多头衔,如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等。(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9.本文结尾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春天正在画中,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我”结束回忆,回到现实。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②与开头相呼应,“我”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回忆的序幕,结尾时又写春天正在画中,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史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二月己卯,唐王遣太常卿郑元将兵出商、洛,徇南阳,左领军府司马安陆马元规徇安陆及荆、襄。三月己酉,以齐公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听以便宜从事。乙卯,徙秦公世民为赵公。戊辰,隋恭帝诏以十郡益唐国,仍以唐王为相国,总百揆。唐国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锡。王谓僚属曰:“此谄谀者所为耳。孤秉大政,而自加宠锡可乎?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或曰:“历代所行,亦何可废。”王曰:“尧、舜、汤、武,各因其时,取与异道,皆推其至诚以应天顺人,未闻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禅也。”但改丞相府为相国府,其九锡、殊礼皆归有司。五月戊午,隋恭帝禅位于唐,逊居代邸。甲子,唐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遣刑部尚书萧造告天于南郊,大赦,改元。六月甲戌朔,以隋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瑀亦孜孜尽力,绳违举过,人皆惮之,毁之者众,终不自理。上尝有敕而内史不时宣行,上责其迟,瑀对曰:“大业[注]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今王业经始,事系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审使与前敕不违,始敢宣行,稽缓之愆,实由于此。”上曰:“卿用心如是,吾复何忧。”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有删改)
注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史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B.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史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C.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史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D.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史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答案】A
【解析】原文标点如下: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史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即始祖、远祖,多用作开国之君的庙号,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
B.三王,一般指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君王,也就是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C.改元,指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年号以一为元,故称“改元”,也称建元。
D.民部,官署名,隋改度支部为“民部”,唐避李世民讳改称“户部”。
【答案】C
【解析】C项,“也称建元”错。“建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改元是指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王派遣郑元攻打南阳,派遣马元规攻打安陆等地,授权齐公李元吉随机处置事务,后来隋恭帝下诏划拨十个郡来增扩唐国范围。
B.对于隋恭帝赏赐的九锡之礼,唐高祖认为自己是不能接受的,在和下属官员辩驳一番之后,他把九锡、殊礼都归还给了主管的官员。
C.萧瑀孜孜不倦地帮助唐高祖处理日常事务,纠正各种违法行为,检举他人的过失,虽然遭受很多人的诋毁,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
D.面对唐高祖的责备,萧瑀解释说,以前高祖的某些敕令会前后相矛盾,有关官员不知如何处理,现今他要勘定,导致敕令延时宣布。
【答案】D
【解析】D项,“以前高祖的某些敕令会前后相矛盾”错误,由原文“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今王业经始”可知,敕令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是在“大业”年间,而“今王业经始”则明确了“大业”与唐高祖无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
(2)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
【答案】(1)如果一定要遵循魏、晋的规矩,那全都是繁文缛节、虚假矫饰,欺天骗人。
(2)(唐高祖)委任萧瑀掌管日常事务,事情无论大小,没有不掌管的。
14.唐高祖李渊曾在诏书中说“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国家的兴亡,都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结合选文,分析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案】 ①意在引导舆论,隋朝的灭亡是天意,李渊登上皇位也是天意,隋灭唐兴乃天命所归。
②借此为其不依旧例提供依据。
参考译文
唐王李渊攻克长安后,写信晓谕各郡县,于是东起商、洛,南到巴、蜀,各郡县的长史以及盗贼首领氐、羌酋长,争相派遣子弟晋见,请求归降,主管部门回信答复,每天都以上百封来计算。二月己卯,唐王李渊派遣太常卿郑元率领军队从商、洛出发,去攻打南阳,左领军府司马安陆人马元规去攻打安陆及荆州、襄州。三月己酉日,唐王以齐公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允许他有权随机行事。乙卯日,改封秦公李世民为赵公。戊辰日,隋恭帝下诏将十个郡增加给唐国,仍然以唐王为相国,总理百官。唐国可以设置丞相以下官吏,又加唐王九锡。唐王对手下的官员说:“这是阿谀奉承的人干的事。我自己把握大政,又给自己加优宠和九锡,能行吗?如果一定要遵循魏、晋的规矩,那全都是繁文缛节、虚假矫饰,欺天骗人。考查他们实际的作为,赶不上春秋时的五霸,而追求的名声却想超过禹、汤、文王三王,这样的事我是经常嘲笑的,也认为这样做很可耻。”也有人说:“历朝都这样做,怎么可以废除?”唐王说:“尧、舜、汤、武王分别以自己的时机,以不同方式登上王位,都以其至诚上应天意、下顺民情,没听说夏、商末年一定得效法唐、虞的禅位。”唐王只是把丞相府改为相国府,九锡、特殊礼仪之类则退还给负责官员。五月戊午日,隋恭帝禅位给唐,让出皇宫住在代邸。甲子日,唐王在太极殿即皇帝位,派刑部尚书萧造在南郊祭告上天,大赦天下,改换年号为武德。六月甲戌月初,任命隋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唐高祖)委任萧瑀掌管日常事务,事情无论大小,没有不掌管的。萧瑀也尽心尽力纠正违失,举发过错,人们都惧怕他,诋毁他的人很多,但他始终不为自己辩解。高祖曾经有敕命发下,可内史不能及时宣布执行,高祖责备他们办事迟缓,萧瑀回答说:“隋炀帝大业年间,内史宣布命令有时前后相矛盾,负责的部门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只好把容易执行的命令放在前面,难的放在后面。臣下我在隋朝内史省待的时间很久,这样的事都见到了。如今陛下的大业刚刚开创,事情关系着社稷安危,远方的人心怀疑虑,我担心错失机会,所以我每接受一道敕令,必要详加调查核审,使之与前面发布的敕令不相矛盾,然后才敢宣行,您所责备的命令迟迟没有宣布的过失,实际上是由于上述缘故所致。”唐高祖说:“你这样用心办事,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千古东流
范成大
清江①风帆甚快。作此,与客剧饮歌之。
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夜雨翻江春浦涨,船头鼓急风初熟。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
击楫誓②,空惊俗。休拊髀,都生肉③。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荻笋蒌芽新入馔,鹍弦凤吹能翻曲。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注①清江:代指赣江。②击楫誓:东晋祖逖率兵北伐,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③休拊髀,都生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大腿)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名不建,是以悲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落笔先写赣江水流风高浪急,赣江之水滚滚东流,巨大的波涛如席卷地,翻滚的浪花犹如涌起的重重叠叠的高大房屋。
B.“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两句,表达出大禹临阵对敌的勇猛顽强,舟行之速,快如飞梭,疾如闪电。
C.“炎天”指南方,“冰海”指北方,这里既指词人当年北上出使,现在南下被贬地方官,也暗指当年功名可望,而此时无路请缨的情形。
D.整首词给人以波澜壮阔之感,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颇见英雄本色,抒发出词人胸中的万丈豪情。
【答案】B
16.本词上片写景壮阔,意气洋洋,潇洒风流,下片是如何表达报国无路和理想成空的情怀的?(6分)
【答案】(1)用典,下片起首四句用祖逖击楫和刘备抚髀感叹的典故表达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收复失地的希望都已化为烟云的悲哀。
(2)衬托,似乐实悲,“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行为豪纵,吃着新鲜的菜蔬美味,听着美妙的音乐,何等的惬怀。这些话看似旷达不羁,实则悲恸难抑,他把报国无路和理想成空的失意都化作一腔激愤,貌似豪爽,实为悲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锦瑟》中表达“华年往事”如梦般凄迷、如杜鹃啼春般伤感的诗句是“ , ”。
(2)《书愤》中描写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的诗句是“ , ”。
(3)《燕歌行》中,“ , ”,面对边境敌情,将军慨然请缨,皇帝大加赞赏,既表现了将军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也暗示了边境军情严重。
【答案】(1)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2)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3)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三、语言文字运用题(20分)
(一)语言为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鲁迅先生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蔼”,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污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________, 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________。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________。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可以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纵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 );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________要张口说出。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不言而喻 颠扑不破 盈盈在目 情不自禁
B.不可理喻 颠扑不破 历历在目 身不由己
C.不言而喻 不攻自破 历历在目 情不自禁
D.不可理喻 不攻自破 盈盈在目 身不由己
【答案】C
【解析】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根据语境“其凶残、下劣便……”可知,此处应填“不言而喻”。不攻自破: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颠扑不破:多比喻理论、道理永远不会被驳倒、推翻。根据语境“无耻谰言都……”可知,此处应填“不攻自破”。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盈盈在目:指美好的形象犹在眼前。根据语境“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可知,此处应填“历历在目”。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支配。身不由己:身体不由自己做主。根据语境“要张口说出”可知,此处应填“情不自禁”。故选C项。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B.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C.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可以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D.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答案】B
【解析】A项,“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语序不当,应是“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C项,“可以想见”缺少主语,“可以”前应加上“读者”。D项,“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搭配不当,“预见”应改为“想见”。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B.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
C.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
D.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答案】D
【解析】从上文“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可知,作者是痛苦的,故排除A、C两项;而从文段中“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可以看出,作者是有话要说的,但因为种种原因,不知从何说起,排除B项。
(二)语言为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小二黑姑婚》是我国现代典型的乡土小说。
赵树理是小说《小二黑结婚》的作者。
农村的愚昧、落后和迷信的习俗被《小二黑结婚》揭露了。
(1)以“《小二黑结婚》”为主语:
(2)以“赵树理”为主语:
【答案】(1)赵树理写的《小二黑结婚》是我国现代揭露农村的愚昧、落后和迷信的典型乡土小说。
(2)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揭露农村的愚昧、落后和迷信的典型乡土小说《小二黑结婚》的作者。
22.下面文字中画线的词语,有几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文字衔接自然,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三仙姑对女儿小芹一直管得很严。小芹①长大后,跟小二黑②好上了,三仙姑说什么也不同意。她③知道后,就一个人悄悄跑到前庄上去找小二黑④,恰巧小二黑这时也正要找她。于是两个人就商量对付她⑤的办法。她⑥把小芹⑦娘怎样装神弄鬼的事从头至尾向小二黑细说了一遍。
【答案】③改为“小芹”;⑤改为“三仙姑”;⑥改为“小芹”;⑦改为“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种姿态。“入世”是积极进取、当仁不让,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世”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保持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让自己回身审视,从而生活得淡泊超脱、从容自在;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出世”的“度”,就会陷入“遁世”的境地,从而心灰意冷、消极逃避。人生奋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就显得至关重要。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修中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辛丑年伊始,各地“云春晚”“云村晚”“云贺岁”等“云上演出”纷纷亮相,内容丰富多彩。“云录制”“云互动”“云传播”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正在“扩容”文艺生态。“云”不仅意味着技术赋能、形式更新,还意味着审美观念的变革。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文艺繁荣发展的新引擎,值得思考。
技术推动艺术“破圈”。数字技术善于放大不同艺术门类之美,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观赏体验,让观众“大开眼界”的同时,推动艺术走向更广大的群体。比如,综艺节目《舞蹈风暴》就是技术优势与艺术优势的融合。节目以360度影像、140台摄像机定格舞者在舞台上的高光时刻,可以精准至1/24秒,让观众得以全方位地欣赏舞者之美和舞蹈的艺术魅力,弥补舞蹈艺术稍纵即逝的遗憾。云端的“破圈”同时反哺了线下。伴随近年来云端不断出现爆款舞蹈综艺,线下舞蹈和舞剧演出的上座率也有所提升,让人们看到线上与线下、大众与小众文艺相交融的可喜态势。
同时,媒介更新让线下文艺拥有更多表现形式。舞台艺术创作和传播过去通常是“我演你看、我说你听”模式,而“云直播”则通过双向传播、实时互动,拉近观演距离,改变观演关系。VR、AR及全息技术的运用,更让观众成为作品一部分,重塑艺术主客体关系。这种突破传统的交互体验让更多艺术依托“云”技术,拓展自身影响力。如国家大剧院“5C+8K”超高清直播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迈进艺术殿堂;北方昆曲剧院浓缩剧目精华,改编成短视频,让传统戏曲之美广为传播。
“云文艺”时代,创作主体愈加多样,创作力量愈加蓬勃。“云文艺”正在引导用户不再仅仅做简单的内容输出者和被动消费者,而是争做内容的创意生产者和主动品鉴者。深圳某学生舞蹈团通过“云”技术隔空排练,短时间内创编完成原创手舞视频《破晓》,致敬抗疫医护工作者;戏剧《等待戈多》集合多地主创人员,从创作、排练到正式演出,全部在线上完成,突破戏剧创作方式和观演方式。
技术迭代更新,依然是内容为王。互联网时代,信息和产品极大丰富,优质内容是在海量文艺产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在当下互联网场域中,要想真正留得下、走得远,离不开作品的价值表达。文艺作品扑面而来的科技感、现代感、未来感固然让人心动,科技手段背后深沉的人文情怀更让人动容,它将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向高处。
艺术走上“云”端,又依托移动智能终端落到每个人的手上。“云”技术加速了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进程,将逐步成就人们更富艺术气息的美好生活。
(节选自乔燕冰《让云端成为文艺新引擎》)
材料二:
近年来,影视行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网络视频平台成为影视剧播映的重要渠道,影视作品亦成为网络平台重要的内容资源和流量入口。对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统筹运用,正深刻改变着影视艺术的呈现形态、创作观念和生产实践。
在创作生产阶段,大数据挖掘可以为影视项目开发提供有效参考。对各类大数据进行量化解析,能够洞察市场需求、描摹受众画像、明确创作定位,帮助制作方设置主题、优化剧本,确定影像、音乐和剪辑风格,并找到合适的导演和演员。在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里,扮演“张小敬”的演员,就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综合评估演员的外在形象、与角色的匹配度和过往作品表现选出的。很多平台上线的“剧本智能评估”系统会智能生成剧情曲线,展示戏剧冲突的高低起伏,并以此辅助验证剧情节奏、情节设置的合理性。
在播出上映阶段,根据用户特点制定精准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已成为多数影视项目的常规操作。相比于电视,网络平台能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的用户进行影视内容的个性化推送,并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影视剧挑选不同的发行和排片方式,不断延伸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触点。尤其在短视频平台上,这项技术被大规模应用。在算法的驱动下,系统将决定何时、何地、向何人提供何种内容,从而更为高效、精准地触达目标用户,让“人找内容”变成“内容找人”。例如,网络剧《穿越火线》与同名游戏充分联动,纪录片《风味人间》打造“风味美食联盟”,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推出“边看边买”模式等等,为影视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供了便利。
在用户观赏阶段,平台能够全程监测影视内容的播映情况,为内容再生产提供强有力的反馈和参考。传统媒体受技术所限,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反馈,网络平台可以实时采集用户数据;平台上发生的搜索、拖拽、倍速、跳出、回看等观看行为,弹幕、评分、评论、转发等评价信息,以及相关联的原作阅读、主题曲下载、二次创作等其他行为,能够帮助平台及时调整内容编排,优化用户体验。除此之外,由于影视内容在网络空间中能够被长期储存、随时调取、随手分享,有可能凭借“长尾效应”获得持续的影响力,电视剧《我爱我家》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等作品在视频网站上的再次翻红,即是例证。
对于影视产业而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是辅助性角色而不是决定性因素,应当警惕并防止唯技术、唯数据、唯市场而罔顾文艺创作规律的倾向。
用好互联网,为影视产业提供发展机遇和创新动力,从而构建开放、智能、协作、共享的产业生态格局。
(节选自朱传欣《借力互联网,多出好作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时代,文艺从线下到线上,不只是艺术表达和创作上的突破,更是技术的突破,用好技术和网络,能够使文艺更具生命力。
B. 艺术借助数字技术走上“云”端,最终走进观众视野,艺术与生活的不断融进,能够极大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美好追求。
C. 相比于传统电视,网络平台能够实时监测观众的观看行为、评价信息等,做到及时调整内容编排,实现影视内容的个性化推送。
D.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正深刻改变着影视艺术的创作、播出和观赏,从而形成新的影视产业生态格局。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数字时代,文艺从线下到线上,不只是艺术表达和创作上的突破,更是技术的突破”错误,根据材料一“不仅意味着技术赋能、形式更新,还意味着审美观念的变革”可见,应该是“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艺术表达和创作上的突破”。故选A。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技术对艺术美的放大,在给观众带来心灵震撼的同时,会使艺术失去真实性。
B. 在“云文艺”时代,创作、排练和演出均可在线上完成,文艺创作更加简单和高效。
C. 影视行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使文艺产品的数量更丰富,内容更有人文情怀。
D. 艺术创作者借助新媒介尝试“云文艺”,创造出更多艺术形式,刷新观众观赏体验。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数字技术对艺术美的放大,在给观众带来心灵震撼的同时,会使艺术失去真实性”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观赏体验,让观众‘大开眼界’的同时,推动艺术走向更广大的群体”,并没有说会使艺术失去真实性。
B.“文艺创作更加简单和高效”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创作主体愈加多样,创作力量愈加蓬勃……突破戏剧创作方式和观演方式”可见,是突破了创作方式和观演方式,并没有提到让文艺创作更加简单高效。
C.“影视行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使文艺产品的数量更丰富,内容更有人文情怀”强加关系,原文只说“在创作生产阶段,大数据挖掘可以为影视项目开发提供有效参考……在用户观赏阶段,平台能够全程监测影视内容的播映情况,为内容再生产提供强有力的反馈和参考”等,并没有说能使“内容更有人文情怀”。故选D。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生活艺术化的一项是( )
A. 北方昆曲剧院浓缩剧目精华,改编成短视频,老人利用智能手机可随时随地观看。
B. 深圳某学生舞蹈团取材抗疫医护工作,借助“云”技术隔空排练成手舞视频节目。
C. 网络平台根据用户观看剧情的喜好,在网页上推送类似的节目以满足收看需求。
D. 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通过视频网站走近群众,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生活艺术化”是材料一的主要论述内容,指的是“艺术走向更广大的群体”“拉近观演距离,改变观演关系”“用户不再仅仅做简单的内容输出者和被动消费者,而是争做内容的创意生产者和主动品鉴者”,即除了艺术表演者,观众、听众也将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把艺术带到生活中。
A.老人只是单纯的观看者和被动消费者,没有体现生活艺术化。
C.这是材料二大数据推送的内容,不属于生活艺术化。
D.这只是增加了播放渠道,并未体现艺术进入生活。故选B。
4. 两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论证内容上,都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对当下文艺创作的深刻影响,并指明了二者关系;
②论证结构上,整体都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主体部分都采用并列式结构;
③论证方法上,都大量运用举例论证:
④论证语言上,都体现学术语言的特色,表达严谨,逻辑严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材料一论证的是“云”技术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材料二论述的是互联网技术对于创作的影响,这二者都是互联网数字技术,从论述内容来看,它们都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二者论证内容一致。
在结构上,材料一先总说“云”技术给艺术创作带来重大变革,再分说数字技术对于文艺创作的各种改变,最后总结数字技术只是技术,关键还是要看内容,要利用技术促进艺术生活化;材料二先总说互联网对影视行业的重大影响,再分说其作用有哪些,最后总结应该利用互联网做好影视创作,不能只顾技术不顾文艺创作规律,构建影视产业生态格局。结构相同,同时中间分说部分都采用并列结构。
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每次论证其作用,都会举例相关的文艺作品创作新形式例子;材料二也列举网络剧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定制精准化、及时反馈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语言风格上,显得理智严谨,不是一味吹捧技术,而是在列举技术的优势后都强调了核心乃是创作内容的优质,体现学术语言的特色,表达严谨,逻辑严密。
5. 请结合材料,从有益于观众的角度就“用好数字技术和网络,让文艺更具生命力”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①数字技术能够充分展现小众文艺的艺术魅力,增添观众的好感,并促使观众线下观看;
②数字技术能够使观众与文艺作品实现双向互动,播放平台可以根据用户反馈,高效、精准地推送作品;
③网络平台为文艺作品的储存、调取、分享等提供了便利,观众可以随时观看、反复观看;
④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文艺作品的创作而言,只是起到辅助性作用,文艺作品应遵循自身规律,在作品内容和价值表达上下功夫,以吸引观众。(意思答对即可;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能力。
要求从有益于观众的角度进行思考,找出文本相关内容,把视角换为观众分析即可。
从“数字技术善于放大不同艺术门类之美,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观赏体验,让观众‘大开眼界’的同时,推动艺术走向更广大的群体……云端的‘破圈’同时反哺了线下。伴随近年来云端不断出现爆款舞蹈综艺,线下舞蹈和舞剧演出的上座率也有所提升,让人们看到线上与线下、大众与小众文艺相交融的可喜态势”可见,数字技术能够让扩大艺术受众,展现小众文艺魅力,并反哺线下,促使观众线下观看。
从“创作主体愈加多样,创作力量愈加蓬勃。‘云文艺’正在引导用户不再仅仅做简单的内容输出者和被动消费者,而是争做内容的创意生产者和主动品鉴者”可见,数字技术可以让观众和文艺作品双向互动,让观众也能参与投入到内容的创造中。而根据材料二“网络平台能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的用户进行影视内容的个性化推送,并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影视剧挑选不同的发行和排片方式,不断延伸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触点”可知,播放平台可以根据用户反馈,高效、精准地推送作品。
材料二“由于影视内容在网络空间中能够被长期储存、随时调取、随手分享,有可能凭借‘长尾效应’获得持续的影响力”可知,网络平台为文艺作品的储存、调取、分享等提供了便利,观众可以随时观看、反复观看。
材料一“技术迭代更新,依然是内容为王。互联网时代,信息和产品极大丰富,优质内容是在海量文艺产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材料二“对于影视产业而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是辅助性角色而不是决定性因素,应当警惕并防止唯技术、唯数据、唯市场而罔顾文艺创作规律的倾向”可知,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文艺作品的创作而言,只是起到辅助性作用,文艺作品应遵循自身规律,在作品内容和价值表达上下功夫,以吸引观众。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支字,完成6~9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大有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狗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盎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有时我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样子,试着穿过烟雾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惟有神超越一切。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填。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站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已经习惯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先生的塑像与众不同,它褪去了威严和神圣,让作者感受到了鲁迅的温柔。
C.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宽容到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做法是反人性的。
D.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的视线在历史典籍的时光中穿梭,对鲁迅先生予以高度评价。
【答案】B
【解析】A项,原文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有体现,原文是“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这样写一改固有印象,吸引读者,让人耳目一新。故A正确。
B项,“它褪去了威严和神圣”错,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故B错误。
C项,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故C正确。
D项,原文的表述是:“惟有神超越一切。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填。东西南北,各方各圆。”故D正确。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窗外的风、玉兰、梅花等景物拟人化,为下文写怀念鲁迅先生营造了适宜的氛围。
B.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楼下盛开的梅”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象。
C.文章引用鲁迅先生临终遗嘱里的相关内容,是为了表现先生高超的智慧。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答案】C
【解析】C项,“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错误,从原文“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种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可知并非是为了表现他高超的智慧,而是表现他恩怨分明的性格。
8.在作者眼中,鲁迅先生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温柔,他与许广平的爱情充满温情,令人迷恋。
②讲求情趣,说起时尚衣着等头头是道。
③具有孩子般可爱的顽劣天性,看到有人随地小便,就用橡皮枪瞄准人家。
④是非恩怨分明,有棱角,在临终遗嘱中指出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等。
⑤博学多才,有很多头衔,如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等。(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9.本文结尾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春天正在画中,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我”结束回忆,回到现实。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②与开头相呼应,“我”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回忆的序幕,结尾时又写春天正在画中,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史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二月己卯,唐王遣太常卿郑元将兵出商、洛,徇南阳,左领军府司马安陆马元规徇安陆及荆、襄。三月己酉,以齐公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听以便宜从事。乙卯,徙秦公世民为赵公。戊辰,隋恭帝诏以十郡益唐国,仍以唐王为相国,总百揆。唐国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锡。王谓僚属曰:“此谄谀者所为耳。孤秉大政,而自加宠锡可乎?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或曰:“历代所行,亦何可废。”王曰:“尧、舜、汤、武,各因其时,取与异道,皆推其至诚以应天顺人,未闻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禅也。”但改丞相府为相国府,其九锡、殊礼皆归有司。五月戊午,隋恭帝禅位于唐,逊居代邸。甲子,唐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遣刑部尚书萧造告天于南郊,大赦,改元。六月甲戌朔,以隋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瑀亦孜孜尽力,绳违举过,人皆惮之,毁之者众,终不自理。上尝有敕而内史不时宣行,上责其迟,瑀对曰:“大业[注]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今王业经始,事系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审使与前敕不违,始敢宣行,稽缓之愆,实由于此。”上曰:“卿用心如是,吾复何忧。”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有删改)
注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史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B.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史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C.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史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D.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史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答案】A
【解析】原文标点如下: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史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即始祖、远祖,多用作开国之君的庙号,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
B.三王,一般指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君王,也就是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C.改元,指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年号以一为元,故称“改元”,也称建元。
D.民部,官署名,隋改度支部为“民部”,唐避李世民讳改称“户部”。
【答案】C
【解析】C项,“也称建元”错。“建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改元是指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王派遣郑元攻打南阳,派遣马元规攻打安陆等地,授权齐公李元吉随机处置事务,后来隋恭帝下诏划拨十个郡来增扩唐国范围。
B.对于隋恭帝赏赐的九锡之礼,唐高祖认为自己是不能接受的,在和下属官员辩驳一番之后,他把九锡、殊礼都归还给了主管的官员。
C.萧瑀孜孜不倦地帮助唐高祖处理日常事务,纠正各种违法行为,检举他人的过失,虽然遭受很多人的诋毁,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
D.面对唐高祖的责备,萧瑀解释说,以前高祖的某些敕令会前后相矛盾,有关官员不知如何处理,现今他要勘定,导致敕令延时宣布。
【答案】D
【解析】D项,“以前高祖的某些敕令会前后相矛盾”错误,由原文“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今王业经始”可知,敕令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是在“大业”年间,而“今王业经始”则明确了“大业”与唐高祖无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
(2)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
【答案】(1)如果一定要遵循魏、晋的规矩,那全都是繁文缛节、虚假矫饰,欺天骗人。
(2)(唐高祖)委任萧瑀掌管日常事务,事情无论大小,没有不掌管的。
14.唐高祖李渊曾在诏书中说“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国家的兴亡,都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结合选文,分析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案】 ①意在引导舆论,隋朝的灭亡是天意,李渊登上皇位也是天意,隋灭唐兴乃天命所归。
②借此为其不依旧例提供依据。
参考译文
唐王李渊攻克长安后,写信晓谕各郡县,于是东起商、洛,南到巴、蜀,各郡县的长史以及盗贼首领氐、羌酋长,争相派遣子弟晋见,请求归降,主管部门回信答复,每天都以上百封来计算。二月己卯,唐王李渊派遣太常卿郑元率领军队从商、洛出发,去攻打南阳,左领军府司马安陆人马元规去攻打安陆及荆州、襄州。三月己酉日,唐王以齐公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允许他有权随机行事。乙卯日,改封秦公李世民为赵公。戊辰日,隋恭帝下诏将十个郡增加给唐国,仍然以唐王为相国,总理百官。唐国可以设置丞相以下官吏,又加唐王九锡。唐王对手下的官员说:“这是阿谀奉承的人干的事。我自己把握大政,又给自己加优宠和九锡,能行吗?如果一定要遵循魏、晋的规矩,那全都是繁文缛节、虚假矫饰,欺天骗人。考查他们实际的作为,赶不上春秋时的五霸,而追求的名声却想超过禹、汤、文王三王,这样的事我是经常嘲笑的,也认为这样做很可耻。”也有人说:“历朝都这样做,怎么可以废除?”唐王说:“尧、舜、汤、武王分别以自己的时机,以不同方式登上王位,都以其至诚上应天意、下顺民情,没听说夏、商末年一定得效法唐、虞的禅位。”唐王只是把丞相府改为相国府,九锡、特殊礼仪之类则退还给负责官员。五月戊午日,隋恭帝禅位给唐,让出皇宫住在代邸。甲子日,唐王在太极殿即皇帝位,派刑部尚书萧造在南郊祭告上天,大赦天下,改换年号为武德。六月甲戌月初,任命隋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唐高祖)委任萧瑀掌管日常事务,事情无论大小,没有不掌管的。萧瑀也尽心尽力纠正违失,举发过错,人们都惧怕他,诋毁他的人很多,但他始终不为自己辩解。高祖曾经有敕命发下,可内史不能及时宣布执行,高祖责备他们办事迟缓,萧瑀回答说:“隋炀帝大业年间,内史宣布命令有时前后相矛盾,负责的部门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只好把容易执行的命令放在前面,难的放在后面。臣下我在隋朝内史省待的时间很久,这样的事都见到了。如今陛下的大业刚刚开创,事情关系着社稷安危,远方的人心怀疑虑,我担心错失机会,所以我每接受一道敕令,必要详加调查核审,使之与前面发布的敕令不相矛盾,然后才敢宣行,您所责备的命令迟迟没有宣布的过失,实际上是由于上述缘故所致。”唐高祖说:“你这样用心办事,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千古东流
范成大
清江①风帆甚快。作此,与客剧饮歌之。
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夜雨翻江春浦涨,船头鼓急风初熟。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
击楫誓②,空惊俗。休拊髀,都生肉③。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荻笋蒌芽新入馔,鹍弦凤吹能翻曲。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注①清江:代指赣江。②击楫誓:东晋祖逖率兵北伐,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③休拊髀,都生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大腿)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名不建,是以悲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落笔先写赣江水流风高浪急,赣江之水滚滚东流,巨大的波涛如席卷地,翻滚的浪花犹如涌起的重重叠叠的高大房屋。
B.“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两句,表达出大禹临阵对敌的勇猛顽强,舟行之速,快如飞梭,疾如闪电。
C.“炎天”指南方,“冰海”指北方,这里既指词人当年北上出使,现在南下被贬地方官,也暗指当年功名可望,而此时无路请缨的情形。
D.整首词给人以波澜壮阔之感,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颇见英雄本色,抒发出词人胸中的万丈豪情。
【答案】B
16.本词上片写景壮阔,意气洋洋,潇洒风流,下片是如何表达报国无路和理想成空的情怀的?(6分)
【答案】(1)用典,下片起首四句用祖逖击楫和刘备抚髀感叹的典故表达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收复失地的希望都已化为烟云的悲哀。
(2)衬托,似乐实悲,“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行为豪纵,吃着新鲜的菜蔬美味,听着美妙的音乐,何等的惬怀。这些话看似旷达不羁,实则悲恸难抑,他把报国无路和理想成空的失意都化作一腔激愤,貌似豪爽,实为悲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锦瑟》中表达“华年往事”如梦般凄迷、如杜鹃啼春般伤感的诗句是“ , ”。
(2)《书愤》中描写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的诗句是“ , ”。
(3)《燕歌行》中,“ , ”,面对边境敌情,将军慨然请缨,皇帝大加赞赏,既表现了将军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也暗示了边境军情严重。
【答案】(1)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2)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3)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三、语言文字运用题(20分)
(一)语言为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鲁迅先生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蔼”,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污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________, 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________。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________。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可以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纵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 );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________要张口说出。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不言而喻 颠扑不破 盈盈在目 情不自禁
B.不可理喻 颠扑不破 历历在目 身不由己
C.不言而喻 不攻自破 历历在目 情不自禁
D.不可理喻 不攻自破 盈盈在目 身不由己
【答案】C
【解析】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根据语境“其凶残、下劣便……”可知,此处应填“不言而喻”。不攻自破: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颠扑不破:多比喻理论、道理永远不会被驳倒、推翻。根据语境“无耻谰言都……”可知,此处应填“不攻自破”。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盈盈在目:指美好的形象犹在眼前。根据语境“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可知,此处应填“历历在目”。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支配。身不由己:身体不由自己做主。根据语境“要张口说出”可知,此处应填“情不自禁”。故选C项。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B.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C.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可以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D.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答案】B
【解析】A项,“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语序不当,应是“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C项,“可以想见”缺少主语,“可以”前应加上“读者”。D项,“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搭配不当,“预见”应改为“想见”。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B.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
C.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
D.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答案】D
【解析】从上文“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可知,作者是痛苦的,故排除A、C两项;而从文段中“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可以看出,作者是有话要说的,但因为种种原因,不知从何说起,排除B项。
(二)语言为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小二黑姑婚》是我国现代典型的乡土小说。
赵树理是小说《小二黑结婚》的作者。
农村的愚昧、落后和迷信的习俗被《小二黑结婚》揭露了。
(1)以“《小二黑结婚》”为主语:
(2)以“赵树理”为主语:
【答案】(1)赵树理写的《小二黑结婚》是我国现代揭露农村的愚昧、落后和迷信的典型乡土小说。
(2)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揭露农村的愚昧、落后和迷信的典型乡土小说《小二黑结婚》的作者。
22.下面文字中画线的词语,有几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文字衔接自然,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三仙姑对女儿小芹一直管得很严。小芹①长大后,跟小二黑②好上了,三仙姑说什么也不同意。她③知道后,就一个人悄悄跑到前庄上去找小二黑④,恰巧小二黑这时也正要找她。于是两个人就商量对付她⑤的办法。她⑥把小芹⑦娘怎样装神弄鬼的事从头至尾向小二黑细说了一遍。
【答案】③改为“小芹”;⑤改为“三仙姑”;⑥改为“小芹”;⑦改为“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种姿态。“入世”是积极进取、当仁不让,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世”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保持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让自己回身审视,从而生活得淡泊超脱、从容自在;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出世”的“度”,就会陷入“遁世”的境地,从而心灰意冷、消极逃避。人生奋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就显得至关重要。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