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化学苏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专题2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测评(A)
展开www.ks5u.com专题2测评(A)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蒸发操作时,将蒸发皿中液体完全蒸干后停止加热
B.过滤操作时,要沿着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滤液
C.蒸馏操作时,冷凝水应从冷凝管下口进,上口出
D.过滤操作时,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答案:A
2.实验室从海带灰中提取碘的操作过程中,仪器选用不正确的是( )。
A.称取3 g左右的干海带——托盘天平
B.灼烧干海带至完全变成灰烬——蒸发皿
C.过滤煮沸后的海带灰和水的混合物——漏斗
D.用四氯化碳从氧化后的海带灰浸取液中提取碘——分液漏斗
答案:B
解析:称取3g左右的干海带,固体的称量用托盘天平,A项正确;灼烧干海带至完全变成灰烬,固体的灼烧用坩埚,B项错误;过滤用到的主要仪器为漏斗,C项正确;用四氯化碳从氧化后的海带灰浸取液中提取碘的操作为萃取、分液,用到的主要仪器为分液漏斗,D项正确。
3.下列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从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酒精——蒸馏法
B.使浑浊的食盐水变澄清——过滤法
C.从溴水中分离出溴——分液法
D.把硝酸钾和氯化钾从同一溶液中分离开来——结晶法
答案:C
解析:溴水是溴和水形成的均匀液态混合物,可先用萃取剂(如CCl4)将溴从溴水中萃取出来,然后再进行分液。
4.下列溶液中离子检验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原溶液可能含有C
B.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一定含有S
C.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原溶液一定含有Cl-
D.加入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原溶液一定含有Ba2+
答案:A
解析:A项,原溶液中含有C、HC均会出现题述现象;B项,原溶液中可能含有S或Ag+;C项,含Cl-、C等的溶液均可与AgNO3溶液中的Ag+反应产生白色沉淀;D项,含Ca2+、Ba2+、Mg2+的溶液均可与Na2CO3溶液中的C反应生成能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
5.下列溶液中,与100 mL 0.5 mol·L-1 NaCl溶液所含的Cl-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是( )。
A.100 mL 0.5 mol·L-1 MgCl2溶液
B.200 mL 0.25 mol·L-1 AlCl3溶液
C.50 mL 1 mol·L-1 NaCl溶液
D.25 mL 0.5 mol·L-1 HCl溶液
答案:D
解析:0.5mol·L-1NaCl溶液所含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1。A项,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1×2=1mol·L-1;B项,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5mol·L-1×3=0.75mol·L-1;C项,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D项,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1。
6.从2 L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的NaOH溶液中取出100 mL溶液,下面关于这100 mL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 ②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③含100 mL水 ④含0.1 mol氢氧化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从2L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的NaOH溶液中取出1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不变,含有NaOH的物质的量为0.1L×1mol·L-1=0.1mol,其质量为0.1mol×40g·mol-1=4g,但溶剂水不一定是100mL。
7.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的是( )。
A.将1 mol CuSO4·5H2O溶解在1 L水中
B.将22.4 L HCl气体溶于水配成1 L溶液
C.将1 L 10 mol·L-1的浓盐酸加入9 L水中
D.将10 g NaOH溶解在少量水中,再加蒸馏水直到溶液体积为250 mL
答案:D
解析:根据公式c=,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A项,n(CuSO4)=1mol,但V(水)=1L,V(溶液)不是1L,错误;B项,22.4L并不一定是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错误;C项,n(HCl)=10mol,但溶液体积不是10L,错误;D项,n(NaOH)=0.25mol,V(溶液)=0.25L,正确。
8.V mL Al2(SO4)3溶液中含Al3+a g, 取 mL溶液稀释到4V mL,则稀释后溶液中S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mol·L-1 B. mol·L-1
C. mol·L-1 D. mol·L-1
答案:C
解析:稀释前溶液中c(Al3+)=mol·L-1,
稀释后溶液中c(Al3+)=mol·L-1,
c(S)=c(Al3+)=mol·L-1。
9.某种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图形象地表示。
下列关于微粒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不互为同位素
B.①②③表示三种核素
C.①②③是三种化学性质不同的微粒
D.①②③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答案:B
解析:由于三种结构中均只有一个质子,中子数不同,所以它们表示氢元素的三种核素,A项错误,B项正确;它们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C项错误;三者的质量数分别为1、2、3,D项错误。
10.某微粒用符号Mn+表示,下列关于该微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含质子数为(A-n)
B.所含中子数为Z
C.所含电子数为(Z+n)
D.中子数-电子数=A-2Z+n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微粒符号Mn+所表示的意义:M代表元素符号,A是该元素某原子的质量数,Z是该原子的质子数,n是该原子所带的正电荷数,即表示M原子失去n个电子。由于原子变成离子时,一般只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而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不变,故A项不正确。中子数为(A-Z),故B项不正确。因原子中,质子数(Z)=核外电子数,所以Mn+的电子数为(Z-n),故C项不正确。中子数-电子数=(A-Z)-(Z-n)=A-2Z+n,故D项正确。
1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某无色溶液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则该溶液中含有Na+,可能含有K+
B.每次焰色反应实验前和完毕后,均要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洗净铂丝
C.氢气在导管口点燃,火焰呈淡蓝色,这是H2的焰色反应
D.若实验室里没有铂丝,可直接用玻璃棒蘸取试样进行焰色反应
答案:A
解析:某溶液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则说明含有Na+,而K+呈现的紫色可能被黄色所掩盖,故还可能含有K+,A项正确;H2SO4是难挥发性酸,不能用稀硫酸来洗涤铂丝,B项错误;C项的淡蓝色是H2燃烧产生的,不是焰色反应;玻璃中含有Na+,其焰色反应呈黄色,因此不能用玻璃棒蘸取试样进行焰色反应。
12.现有三组物质:①煤油和氯化钾溶液、②35%的乙醇溶液、③碘单质和氯化钠固体,分离以上各混合体系最合适的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蒸馏、萃取
B.萃取、蒸馏、升华
C.分液、蒸馏、升华
D.蒸馏、分液、萃取
答案:C
解析:煤油和氯化钾溶液是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物,可用分液法分离;水与乙醇是互溶的两种液体混合物,可根据两者沸点的不同,用蒸馏法分离;碘单质加热易升华,而氯化钠熔点、沸点较高,不易变为气体,可用升华的方法分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13.(8分)已知:在常温下,苯(C6H6)为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密度比水的小,毒性较高,易挥发,易燃,有腐蚀性,沸点为80.1 ℃,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作为有机溶剂。碘(I2)为紫黑色晶体,易升华,易凝华,熔点113.5 ℃,沸点184.3 ℃,加热时碘升华为紫色蒸气,冷却后凝华成紫黑色固体。实验室常用苯来提取碘水中的碘,具体操作如下:
图1
图2
图3
①向碘的水溶液中加入苯,转移到分液漏斗中,塞上玻璃塞,充分振荡后放气(如图1);
②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如图2);
③当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分成清晰的两层后,经“合适的操作”将两层液体进行分离;
④将分离出的碘和苯的混合液转移到仪器A中,加入少量沸石进行蒸馏以分离苯和碘(如图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液漏斗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振荡静置后溶有碘的苯溶液在分液漏斗的 (填“上层”或“下层”)。
(2)步骤③中“合适的操作”的名称是 。
(3)步骤④中采用水浴加热而不直接加热的原因是 。
(4)图3中有多处明显的错误,请将错误指出:
a.冷却水进出方向错误;
b. ;
c. 。
(5)锥形瓶置于冰水中的目的是 。
答案:(1)检查是否漏水 上层
(2)分液
(3)苯的沸点低于100 ℃,水浴加热受热均匀且易控制温度
(4)b.温度计插入位置不对 c.苯易燃烧,明火加热,易着火
(5)减少苯的挥发,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1)分液漏斗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检查是否漏水;苯的密度小于水,振荡静置后溶有碘的苯溶液在分液漏斗的上层。
(3)苯的沸点低于100℃,水浴加热受热均匀且易控制温度。
(5)苯容易挥发,锥形瓶置于冰水中可以减少苯的挥发,防止污染空气。
14.(12分)将标准状况下的HCl气体4.48 L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然后与足量的铁屑充分反应。计算:
(1)所得盐酸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2)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是 。
(3)生成H2的体积(标准状况)是 。
(4)将生成的FeCl2配成400 mL溶液,此溶液中FeCl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答案:(1)2 mol·L-1 (2)5.6 g (3)2.24 L
(4)0.25 mol·L-1
解析:(1)n(HCl)==0.2mol,c(HCl)==2mol·L-1。
(2)Fe +2HClFeCl2 +H2↑
56g2mol 1mol 22.4L
m(Fe)0.2moln(FeCl2)V(H2)
m(Fe)=5.6g。
(3)V(H2)==2.24L。
(4)n(FeCl2)==0.1mol,
c(FeCl2)==0.25mol·L-1。
15.(12分)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密度为1.16 g·cm-3)配制成1 mol·L-1的稀盐酸。现实验室仅需要这种盐酸220 mL,试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稀盐酸时,应选用 mL的容量瓶。
(2)经计算需要 mL浓盐酸,在量取时宜选用下列量筒中的 。
A.5 mL B.10 mL
C.25 mL D.50 mL
(3)在量取浓盐酸后,进行了下列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
①等稀释的盐酸的温度与室温一致后,沿玻璃棒注入250 mL 容量瓶中。
②向容量瓶中小心加蒸馏水至液面离容量瓶刻度线1~2 cm 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使溶液的凹液面与瓶颈的刻度线相切。
③在盛盐酸的烧杯中注入蒸馏水,并用玻璃棒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④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全部注入容量瓶。
(4)实验中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大的原因可能是 。
A.用刚刚洗涤干净的量筒来量取浓盐酸
B.未经冷却,立即转移至容量瓶并洗涤烧杯,定容
C.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
D.定容时眼睛一直仰视刻度线
答案:(1)250 (2)21.6 C (3)③①④② (4)B
解析:(2)所用浓盐酸中c(HCl)==11.6mol·L-1。加水稀释前后HCl的物质的量不变,所以11.6mol·L-1×V(HCl)=250mL×1mol·L-1,解得V(HCl)≈21.6mL,应该选择25mL的量筒量取。
(4)A项,量取的盐酸被稀释了,HCl的物质的量偏小,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小;B项未冷却,所加水偏少,浓度偏大;C项溶质减少,浓度偏小;D项,仰视读数,则所加水偏多,浓度偏小。
16.(8分)下面是部分元素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仔细观察、分析,然后回答问题:
(1)上述微粒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阳离子的是 ,属于原子的是 。
(2)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也相同的微粒有 。
(3)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有 。
(4)通过上图还可总结出原子和离子的一些区别,请写出其中一个: 。
答案:(1)①② ④ ①③⑤⑥⑦⑧
(2)②③④
(3)③⑦
(4)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而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答案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