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3* 峨日朵雪峰之侧练习题
展开《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中
一、课内分析
1.“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要表达怎样的情怀?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忱,郭沫若以饱蘸激情的如椽之笔,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中。那么,在这首诗中的内涵是什么?
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浓烈情感的?
4.《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是侧重写景,还是抒情?
5.请你联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6.结合对加点词语意思的理解,赏析下面诗句: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7.试从情感抒发和构思两个方面,对本诗进行赏析。
8.《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请简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诗人的形象。
10.《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全诗7行,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11.如何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歌中诗人对“力”的赞美?
12.赏析下列诗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3.有人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应景即兴诗”,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14.郭沫若《女神》中丰富奇特的想象堪称当时诗坛一绝。请简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想象的运用。
二、课内阅读鉴赏
1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16.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参考答案
1.(形式与内容、情感)排比,有气势;比喻,形象。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绘画,是多彩的;舞蹈,是不约束、自由的;音乐,是充满激情的;诗歌,是有格律、有章法的;韵律,是美的,有抑扬顿挫的。力,就是力量,就是挥洒的青春与激情,是创造世界的原动力。像创造绘画、舞蹈、诗歌一样,来创造世界。创造多彩的世界、充满活力的世界、万紫千红的世界、充满美感如诗如画如音乐的世界。表现诗人激情澎湃、昂扬斗志、火热赤诚的情怀。
【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从形式上看,“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中“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律吕”并列结构,形成排比句式。“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形容的是洪涛的声音,“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形容洪涛的声音等,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2)从内容上看,绘画,是多彩的;舞蹈,是不约束、自由的;音乐,是充满激情的;诗歌,是有格律、有章法的;韵律,是美的,有抑扬顿挫的。这是对力的艺术美的歌颂和对充溢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
(3)从情感上看,作者通过对力的赞美,表现了诗人激情澎湃、昂扬斗志、火热赤诚的情怀。
2.“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气势磅礴,力量万钧,展示消灭旧事物的豪迈气度,和五四要求“扫除旧的一切”的时代精神相吻合。“努力、毁坏、创造、滚滚洪涛”表现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诗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而且更加敏锐。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涵的能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间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表现了诗人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的精神,诗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而且更加敏锐。
3.(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运用自由句式,节奏鲜明。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
(4)运用了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技巧和情感的分析能力。
本题具体考查对作者抒情方式的分析能力。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运用排比的句式;“啊啊!力哟!力哟!”运用叠词、反复的手法,直抒胸臆;整首诗歌句式运用自由,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等,运用了象征和拟人的手法,毁坏,要破坏旧世界,冲破黑暗牢笼,荡涤污泥浊水!创造,要建设一个新世界。
4.(一)侧重于写景,充分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诗人热爱大自然、在诗人的眼中,"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这首诗描绘的北冰洋的白云、太平洋的洪涛,完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瑰丽、博大,气势磅礴。
(二)侧重于抒情,热情讴歌了“五四”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诗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歌领时代精神,这种歌颂是全身心的,激情澎湃的,不可抑止的。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表达方式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本题言之成理即可,无论赞同哪种观点,结合“写景”或者“抒情”以及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5.“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在这里我们要充分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歌想象奇特丰富以及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了“洪涛”一些真实可感的具体形象。这些形象在描绘“洪涛”不同方面的特点。理解了这个角度,本题就可以准确把握了。如“力的绘画,力的舞蹈”用“绘画”“舞蹈”描绘洪涛的形态;用“音乐”“诗歌”凸显洪涛的声音等。并借洪涛的力量来赞美“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一往无前、敢于拼搏、前赴后继。
6.无限:面积广,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
提起:拟人修辞。
把地球推倒:视野已经突破了传统中国的范围,达到了整个地球、整个宇宙的高度。用夸张的手法,赞美此力,点明这个时代需要一种冲决一切的巨大力量去摧毁旧有事物。
洪涛:既是自然之景,也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
抒写了对眼前景观的强烈主观感受。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把太平洋想象成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表现了诗人进取、乐观的精神,及对理想的追求与感慨,构成了诗歌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诗歌采用夸张、拟人等手法,讴歌了太平洋的神力,并借以抒发了诗人进取、乐观的精神,以及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的革命精神。“无限的太平洋”中“无限”指面积广,写出了太平洋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和威力。“提起”运用拟人化手法。“把地球推倒”,运用了夸张手法,赞美太平洋具有冲决一切的巨大力量,能摧毁一切旧事物。“我眼前的滚滚洪涛”,既是赞美自然之景的美好,又有象征意义,象征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诗句字里行间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
7.①情感抒发: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中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②构思:诗人设想自己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技巧和结构思路的作用。解答此题,考生要把握此题从两方面设问,既要思考抒情方式,也要把握思路脉络,考生要结合诗句,分要点作答。
本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主体生命交融,血肉相连,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
构思上,作者以宏大的想象,写自己站在地球边上放号所见的白云怒涌、北冰洋晴景壮丽、滚滚洪涛、渲染出一种狂暴的激情,象征着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崇高伟大的梦想。
8.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形象,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个巨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②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和工农大众的颂扬和景仰。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在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中主体形象和诗歌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
分析主体形象时,要联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刻画了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
借助“白云、北冰洋的晴景、滚滚洪涛”这些形象,分析“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容易分析出作者:消灭旧事物,创造新世界;自我独立,自我解放,自我新生的思想感情。
9.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是五四时代被革命浪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代表。
【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塑造的主要形象的理解能力。鉴赏诗歌形象,首先要感知形象,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有时还要了解这些具体形象合起来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再者要分析形象的特点。人物形象各有其性格品质特点,呈现出各自的特性,需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正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那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橡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所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诗人的形象是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是五四时代被革命浪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代表。
10.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本题先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即找出景物,相对简单: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其次分析意象的特点,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真实描写,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大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照,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飈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这首诗意境壮阔,因此,作者选取的意象具有气势磅礴、宏大阔远的特点。
11.诗人从景物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是这首诗歌思想意义之所在,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不断的致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既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的,又表示人生是不断奋斗、不断向上的。诗人还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体现着、磅礴着“力”,于是他在由大海奔腾的波涛引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之后,随即发出了“力哟!力哟”这高亢的呼叫。最后一句是诗人对全诗的精彩总结,“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写出大海白云的景象和洪涛滚滚的声音,可是诗人意犹未尽,最终还高喊“力的律吕呦”,这意思是说:无论绘画、舞蹈、音乐与诗歌,其中都贯穿着、体现着“力的律吕”——力的节奏与音调,正如宇宙与人生都贯穿着、体现着“力”一样,这样对诗的总结就更为完善了。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及主题的能力。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作者正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那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人从景物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是这首诗歌思想意义之所在,它具有丰富的内涵。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不断的致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既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的,又表示人生是不断奋斗、不断向上的。诗人还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体现着、磅礴着“力”,于是他在由大海奔腾的波涛引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之后,随即发出了“力哟!力哟”这高亢的呼叫。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12.毁坏 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
创造 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
努力 奋起直追,改变弱国愚民状态。
啊啊!力哟!力哟! 反复修辞,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
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律吕 表现出一种勇于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运用排比句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对力的讴歌和赞美。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诗歌内容,结合全诗,诗歌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情况具体分析。分析时要抓住诗中主要意象和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语。这一节诗歌选自郭沫若先生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本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这句话中关键是理解“毁坏”“创造”“努力”具体指的是什么,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毁坏的应该是旧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及落后思想,创造的应该是新中国、新文化等,“努力”表明诗人的决心和奋斗状态,“毁坏、创造、努力”表现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诗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而且更加敏锐。从修辞方面来看,“啊啊!力哟!力哟!”运用了反复的修辞,代表了坚强不息的五四精神,“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运用排比,增强气势,对力讴歌和赞美,表现出一种勇于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摧毁旧事物的决心。
13.同意。本诗从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经过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14.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笼罩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呼唤的巨人。诗中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立足点,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的万顷波涛组结起来显示出自然的宏伟、壮观和伟力。接下来,诗人从具体的景象一下子想开去,想到地球、日月星辰,想到千秋万代的无穷未来,想到大宇宙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抒发的是诗人对创造力、对改天换地时代精神的赞美。
【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即被歌德称之为“趁时机”“来自现实生活”的“应景即兴诗”。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一方面:本诗通过“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滚滚的洪涛”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这些景观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所以,从另一方面说,这首诗是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的,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是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具体考查表现手法中“想象”及其作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立足点,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的万顷波涛”组结起来,诗人“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一方面显示出自然的宏伟、壮观和伟力,另一方面表现诗人对创造力、对改天换地时代精神的赞美。诗人一开始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笼罩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呼唤的巨人。”后文又从具体的景象一下子想开去,想到地球、日月星辰,想到千秋万代的无穷未来,想到大宇宙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全诗通过“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创造力、对改天换地时代精神的赞美之情。
15.A
16.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铸建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自己飞扬凌厉的朝气。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诗歌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主要涉及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时代精神。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是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本题:写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而“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因为当时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自己飞扬凌厉的朝气。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3* 峨日朵雪峰之侧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3* 峨日朵雪峰之侧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3*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3*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第23课《峨日朵雪峰之侧》同步检测原卷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第23课《峨日朵雪峰之侧》同步检测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4* 致云雀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4* 致云雀精练,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