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小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 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战!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壮:雄壮。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D.逸豫可以亡身。 身:身体。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B.函梁君臣之首。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3.下列句子中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4.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软?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软?”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帝[1]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能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自将相大臣皆惮之。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初,罗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崇韬所知,用为河南令。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奏之,由是伶宦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亦以贯高伉,恶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帝含怒未发。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多坏。帝问主者为谁,宦官对属河南。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诏杀之。(取材于《资治通鉴·后唐纪》)(二)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取材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注释:【1】后唐庄宗李勖(885—926),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923年至926年在位。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尤蠹政害人者 蠹:损害B.常屏左右问之 屏:遮蔽C.匝谒见于马前 谒:拜见D.狱吏榜掠 掠:拷打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优人共戏于庭 而大声发于水上B.遂委进以耳目 而此独以钟名C.伶人周匝为梁所得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D.与其所以失之者 此世所以不传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或时自傅粉墨庄宗有时就自己在脸上涂上一些粉墨B.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因此景进也乘机说别人一些坏话C.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陛下赞许的是和您共同夺取天下的人D.当为我屈意行之你还是为我委屈心意去做吧9.把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1)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2)后与伶宦共毁之。10.欧阳修认为后唐庄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段(一)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伶官传序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11.在第①段方框处填入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 B.矣 C.哉 D.焉12.为第②段画线句加上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B.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C.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D.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13.下列对文章相关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呜呼”起笔,语气迂曲舒缓,表达了作者对伶官误国的深沉感慨。B.“遣、请、盛、负、纳”五个动词,凝练生动地写出庄宗复仇征战的情况。C.“一夫夜呼……泣下沾襟”,写庄宗亡国败逃时的衰颓之景,颇具画面感。D.第③段末用两个反问,表达对“得难失易,成败于人”的肯定,语势强烈。14.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出中心论点观点:盛衰之理,在天命,更在人事。统领全文。B.第②段言“忧而盛”,第③段言“逸而衰”,对比鲜明,抑扬有致。C.末尾议论由个别到一般,使文章主题升华,具有更广泛的醒世意义。D.本文意在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15.有人认为本文对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证并不充分,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乙)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主要是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除秦国外,六国都在“山东”。B.“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C.“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因而得名,以搭配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上古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与《诗经》《周礼》《大学》《春秋》等并称为“五经”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迁徙之徒也 而皆背晋以归梁B.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C.然后以六合为家 而告以成功D.为天下笑者,何也 自然之理也18.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选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总结,有各自不同的视角和结论,而相同之处在于都将内因视为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B.两篇选文的写作目有相似之处:贾谊议论秦之盛衰,旨在使汉统治者有所警惕,引以为训;欧阳修总结前朝的兴盛衰亡,以为当朝之戒。C.两篇选文都善用对比手法:甲文极言陈涉卑微弱小,与六国合纵声威对比;乙文写后唐盛衰对比,一盛一衰,既扬又抑,交错成文。D.两篇选文运思谋篇,大体相类:以议论为主体,结合叙述,夹叙夹议,将叙述史实与议论说理融为一体,最后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主旨。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④《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20.解释下列加点字。①抑本其成败之迹( ) ②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21.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应是( )A.必 B.则 C.其 D.乃22.对第①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B.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C.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D.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23.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4.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C.岂非人事哉D.及凯旋而纳之26.与“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其”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请其矢,盛以锦囊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乙)《读通鉴论·五代上·二一》王夫之①李存勗(1)不可以为天子,然固将帅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得英主而御之,与韩信齿。②奚以明其然邪?麏(2)之走也捷于虎,卒为虎获者,数反顾也。规规恃其穴以为所据,其偶败也,急奔而护其穴,其胜也,复虑人之乘己而内荧,于是内未溃而外失可乘之机,敌且蹙之使自毙于穴中,未有不败者也。存勗知此 。③自克用以来,太原其根本也,则泽潞其喉吭也;太行之险一失,则井陉之道且危。存勗殚全力以图东方,澶、郓悬隔千里之外,间以赵、魏,潞州叛,泽州陷,太原内蹙,而东出之师,若脊断而不能举。于斯时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师而西顾,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王彦章之流,蹑其迹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而存勗之计此决矣,李继韬之内叛,视若疥癣;泽州之失,唯惜裴约(3),而弃若赘疣;急攻杨刘(4),疾趋汴、雒,一战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太原自克用修缮城隍以来,非旦夕可拔者,大兵集于东方,继韬虽狡,梁人虽鸷,必不敢遽尔合围,不忧归师之夹逼。敌见吾视泽、潞之乱若罔闻,则益不测吾之所为,胆先自破,沮其乘虚之计,而河上之师(5)终恃此以为挠我之令图,则虑我之情缓,而相防之计疏。此一举而袭梁都、夷友贞(6)、平河南,规恢之大略也。微韩信,孰足以及此?谓存勗为将帅之才,非虚加之矣。【注】:(1)李存勗:即李存勖,后唐庄宗。(2)麏:一种鹿。(3)裴约:后唐将领,战死泽州。(4)杨刘:黄河上的一个渡口。(5)河上之师:指后梁将领段凝统率的军队,驻防黄河渡口。(6)友贞:朱友贞,后梁末代君主。28.填入(乙)文第②段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A.矣 B.哉 C.乎 D.者29.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B.(甲)文中作者把“晋王三矢”写入《伶官传序》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C.(乙)文中泽州、潞州的失陷对后唐影响很大,是李存勖的一个失策。D.(乙)文认为李存勖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一个原因是他舍得放弃。30.(乙)文作为材料,能否证明(甲)文观点的成立?请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二、情景默写31.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事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小阅读32.叙事说理是叙述论据的一种方法,是把对客观事实、人物的经历及其事迹的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讲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以《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例,比较二者在叙事说理方面的不同。33.下面对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在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C.李存勖把父亲交给的三枝箭“藏之于庙”,作战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D.作者认为,祸患往往是从微小的事情日积月累而成,而那些有智谋、有勇力之人也往往为他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这是一条普遍的历史经验。34.《伶官传序》推究庄宗得失天下,有很多事例可选,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何特点?为何要这样选材?35.本文题为“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什么文中却没有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却又被后人称为“点睛之笔”?
参考答案 1.D 2.A 3.D 4.B 5.①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②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6.B 7.D 8.C 9.(1)景进喜欢采集一些民间小事说给庄宗听。(2)皇后和伶人宦官们一起诋毁罗贯。 10.①他宠幸(信)伶人,任其干预政事,失去天下心;②听信谗言,杀害忠良。11.B 12.C 13.D 14.A 15.说法不正确,本文的中心论点为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作者通过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对比论证,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论证充分而鲜明。16.D 17.C 18.D 19.(1)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似的应和他,人们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2)这三件事是我未完成的恨事。(我)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啊!20.也许、或许 全 21.C 22.D 23.多用四字短语,不仅描绘了庄宗出逃的惨状,而且读来节奏鲜明流畅,增强了感叹的气势,发人深思。 24.此文写作意图是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25.D 26.A 27.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28.A 29.C 30.不能。(乙)文作者认为李存勖有将帅之才。以小鹿被虎捕获来论证李存勖对已有城池的患得患失将导致军事失败一清二楚,再次证明其有将帅之才。后通过李存勖灭后梁的战斗经过,论证李存勖不忧虑已有城池的得失最终取得胜利,是个军事奇才。(乙)文主要突出其将帅之才,且是勤于善于战斗。而(甲)文中是认为李存勖之所以亡国是因为“逸豫”,这与(乙)文中的形象不符合。31.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满招损 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32.《过秦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文章同样有说理,但是方法不同。《过秦论》前面重点铺陈叙事,在最后一段进行议论,因此,该文章是以叙事来说理。而《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叙事的过程中就融入了作者的议论,也就是叙议结合,夹叙夹议,与《过秦论》明显不同。33.B34.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并未赘述庄宗身世或伶官轶事,也未过多地列举事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以洗练的文字、沉挚充沛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纵横捭阖的气势加以叙述。此处选用这一故事,一者可与《新五代史》中关于庄宗的正史内容构成一种补充和印证关系,避免了将《新五代史》《唐本纪》中关于庄宗得天下的内容再写入本文,造成内容拖沓烦琐;二者该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能够很好地反映庄宗“忧劳兴国”的过程。以这个事件作为本文的主要例证,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也能够更好地为论证中心观点服务。35.①“伶人”的事已写入《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再写未免重复,使文章显得拖沓。作者意在规劝统治者吸取庄宗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并非将兴亡之责归咎于伶人,所以,没有必要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②作者身为政治家,他修史撰文的目的在于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借鉴,而不在于就史论史,评价历史上的“善善恶恶”。本文的目的就是以伶人为切入点,借庄宗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警示现实,因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一发人深思、揭示写作目的的反问,被后人称为“点睛之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时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类,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选择题组,语言表达,小阅读-课内,选择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中册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优秀课堂检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推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