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6章 图形的相似6.7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学习目标】
能理解折叠的本质并能运用其解题
提高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知识回顾】
1、课前小测
(1)、如图1、将周长为8的△ABC沿BC方向平移1个单位得到△DEF,则四边形ABFD的周长为( )
A.6 B.8 C.10 D.12
(2)、如图2、将△AOB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45°后得到△A′OB′,若∠AOB=15°,则∠AOB′的度数是( )
A.25° B.30° C.35° D. 40
(3)、如图3、将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EF翻折,使顶点C、D分别落在点C′、D′处,C′E交AF于点G.若∠CEF=70°,则∠GFD′=________°.
图1 图2 图3
2、知识梳理
图形的平移
图形与变换 图形的旋转 它们变换的性质和要素分别是什么?
图形的翻折
【例题分析】
例1 、将正方形纸片两次对折,并剪出一个菱形小洞后展开铺平,得到的图形是( )
例2、如图1,矩形纸片ABCD中,AB=8,将纸片折叠,使顶点B落在边AD的E点上,折痕的一端G点在边BC上,BG=10.当折痕的另一端点F在AB边上时,求AE的长。
例3、综合应用
【阅读】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a,0)(a>0),B(2,3),C(0,3).过原点O作直线l,使它经过第一、三象限,直线l与y轴的正半轴所成角设为θ,将四边形OABC的直角∠OCB沿直线l折叠,点C落在点D处,我们把这个操作过程记为FZ[θ,a].
【理解】
若点D与点A重合,则这个操作过程为FZ[ , ];
【尝试】
(1)若点D恰为AB的中点(如图2),求θ;
(2)经过FZ[45°,a]操作,点B落在点E处,若点E在四边形0ABC的边AB上,求出a的值;若点E落在四边形0ABC的外部,直接写出a的取值范围;
【探究】
经过FZ[θ,a]操作后,作直线CD交x轴于点G,交直线AB于点H,使得△ODG与△GAH是一对相似的等腰三角形,直接写出FZ[θ,a].
【课堂小结】
【强化检测】
A
B
C
D
B’
1
C’
D’
1、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的纸片对折两次,然后剪下一个角,为了得到一个钝角为120° 的菱形,剪口与第二次折痕所成角的度数应为( )
A.15°或30° B.30°或45° C.45°或60° D.30°或60°
2、如图,将矩形ABCD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矩形A’B’C’D’的位置, 旋转角为 (0<<90)。若1=110,则= 。
3、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 折叠成图b,再沿BF 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CFE 的度数是 .
A
D
C
B
E
C
B
F
D
C
D
E
F
G
A
B
E
F
G
A
图a
图b
图c
【拓展延伸】
1、折叠矩形纸片ABCD,使点B落在AD上的一点E处,折痕的两端点分别在AB、BC上(含端点),且AB=6,BC=10.设AE=x,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A
B
C
E
F
B′
2、将三角形纸片(△ABC)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B落在边AC上,记为点B′,折痕为EF。已知AB=AC=3,BC=4,若以点B′、F、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求BF的长。
3、已知一个矩形纸片OACB,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洗中,点A(11,0),点B(0,6),点P为BC边上的动点(点P不与点B、C重合),经过点O、P折叠该纸片,得点B′和折痕OP.设BP=t.
(Ⅰ)如图①,当∠BOP=30°时,求点P的坐标;
(Ⅱ)如图②,经过点P再次折叠纸片,使点C落在直线PB′上,得点C′和折痕PQ,若AQ=m,试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m;
(Ⅲ)在(Ⅱ)的条件下,当点C′恰好落在边OA上时,求点P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初中数学苏科版九年级下册6.7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九年级下册6.7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达标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苏科版九年级下册6.7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九年级下册6.7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达标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6章 图形的相似6.6 图形的位似学案: 这是一份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6章 图形的相似6.6 图形的位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达标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