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与面积单位说课稿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81304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与面积单位说课稿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81304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与面积单位说课稿
展开面积与面积单位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面积与面积单位》,我想表达的主题是:思维可视,情理相融。教学有三大核心问题:学生在哪里?要带学生去哪里?怎样带学生去那里?一、学生在哪里我想通过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来解答。本课是学生首次正式学习面积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周长与周长的计算。周长、面积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周长是对一维空间(线)的度量,面积是对二维空间(面)的度量。从度量一维的长度到度量二维的面积,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跨越。而建立正确、清晰的面积与面积单位表象,对后续学习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分教材安排了3道例题,三个核心知识点分别是理解面积的内涵、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和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优越性、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概念,教材编写中凸显生活情境和可视化多元表征两个特征。学生对于“面积”并非一无所知,它们已有的经验可能是零散的、模糊的,停留于生活用语的层面,但它们都是学生建立面积概念的重要基础。周长是一条线,面积是一大片,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学生的认知上存在着思维断层,这是教学的难点,需要教学中借助可视化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内涵。面积是一个重要的度量概念,为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经历理解面积的内涵、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面积并体会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策略面积的本质,我认为可以“面积与面积单位”可以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解决例1和例2,也就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教材没有对面积给出概括性的定义,而是结合实例给出描述式定义。教材基于生活情境和可视化多元表征的编排无疑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主要抓手所在,引导学生经历从定性认识(直观比较)到定量认识(度量)的过程。二、要带学生去哪里呢?结合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我认为本课需要达成以下教学目标:1.借助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摆一摆等活动,感悟面积的内涵,初步建立面积概念,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和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标准的优越性。2.借助动手操作、读图、画图等方式,发展初步的图式思维能力,并在操作中体会面积的守恒性与可加性等。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是理解面积的内涵。难点是知道周长与面积内涵的区别,建立面积是二维图形大小的空间观念。三、怎样带学生去那里呢?我想借“情境引入——操作展开——初步运用”的教学路径来推进,三个环节的核心问题分别是理解什么是面积、为什么要统一面积单位和怎样测量面积。(一)基于情境,理解面积的意义这个环节的核心问题是理解什么是面积,主要结合生活实例展开,分4个小环节推进:1.观察比较:通过四组素材的比较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表面”,初步感悟面积的意义。(1)游戏引入:老师和学生比手掌,谁大谁小?小朋友和小朋友比手掌,谁大谁小?(2)观察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比;一元和一角硬币;两片不同的树叶表面比。小结:手掌面、书的封面、黑板表面、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3)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通过对其他物体的描述和立体图形(长方体盒子、圆柱形罐头)表面的观察,理解面积的意义。2.比较深入: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理解面积的意义(1)课件演示:从手掌、数学书、黑板、课桌、树叶等实物上抽象出平面,它们的面积在哪里?涂色说明,谁的面积比较大?(2)剪拼、割补长方形,变身成大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想一想,它们的面积大小变化了吗?(3)通过封闭和非封闭图形的比较,完善面积的意义找一找,下面图形有面积吗?出示封闭和非封闭图形,质疑:怎么样使非封闭图形也有面积?3.梳理小结:整体呈现比较素材,初步概括面积的意义: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4.初步练习:先用红笔描一描图形的周长,再用铅笔涂一涂它们的面积。设计意图:面积概念的建立需要在丰富的、有层次的感性素材进行,这一环节的比较素材从可以直接观察大小的实物表面、到从实物抽象出来的平面、基本图形与非基本图形的比较、封闭与不封闭图形比较等多组素材,帮助学生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理解面积概念。在丰富的、有结构的素材基础上设计可视、可感、可触摸的操作与体悟活动,经历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感受一维的周长与二维的面积不同之处,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二)操作展开,建立面积单位概念这个环节的核心问题是体会为什么要统一面积单位,和体会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优越性,分3个小环节推进:1.测量操作: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1)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提问: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讨论:你能想到哪些办法?(反馈: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但看不出谁大谁小;可以通过重叠法比较,演示重叠的过程,但是重叠也比较不出来。)追问:通过观察没办法直接比较,通过重叠也比较不出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想到测量的办法。操作:每个四人小组提供一套学具“尺子、小圆形、小正方形块、小三角形块和小长方形块”,自由选择测量工具,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并填空:长方形的面积是( )个( )的大小;正方形的面积是( )个( )的大小。(2)反馈:依次反馈用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测量的方法后,将几种方法同时在大屏展示,追问:为什么同一个图形,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想一想:用哪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比较好?通过讨论得出“用小正方形块比较好,因为可以密铺”。2.读图体验:16个方块拼成的正方形一定比4个方块拼成的正方形大,这句话对吗?辩论的基础上出示两组正方形:第一组:小方格一样大,一个正方形有16个小方块,另一个正方形有4个小方块。第二组: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一个由4个方块组成,一个由16个方块组成。3.小结:测量面积的方块不一样时,要转化成相同大小的方块来比较。测量长度有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的就是面积单位。设计意图:经历用不同方式进行测量的过程,积累选择适当的测量单位进行的经验,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和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标准的优越性,让学生对于“度量”的三要素(量什么,用什么量和怎么量)有整体认知,让学生发现“单位大小”与“面积数多少”之间的关系,(三)初步运用,完善面积与面积单位概念1.数一数:下面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每1方格是1平方厘米)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2.画一画: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可以怎么画?(规则图形与不规则图形)设计意图:带着学生从最简单的数方格算面积出发,用数值刻画面积的大小,经历拼一拼、数一数、画一画的过程,感受最原始、最简单的度量面积的方法“面积=每行单位面积的个数×行数”,为后面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作铺垫。此外,这里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内涵,感悟面积的守恒性与可加性。(四)课堂小结,建构知识结构:这节课学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习的?这节课的设计我想这样的理念:理想的数学课堂,一方面要走进儿童的话语体系,学习要有情趣;另一方面要走进学科的逻辑体系,学习要有理趣,如何让学生用生动的方式来学习深奥的数学?我认为可视化学习是适合儿童学习的生成性学习方式,让学习可听、可视、可触摸,其价值主要表现在:思维可视化:引导学生通过“直观地看”“出声地想”“形象地画”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识内涵、学习方法、结构关系等可视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潜能。知识结构化:“量与计量”的学习是学生生活经验唤醒、表象提取、体悟建构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这节课运用读图、操作等方式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概念本质,厘清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建构完善的认知结构。如果有时间,可以补充:那么,这节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到哪里了吗?预估与后面的打算。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