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说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说课ppt课件,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屈原列传,司马迁,学习目标,文本梳理,翻译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1、认真阅读“自主学习”内容,了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有关知识。2、认真研读文本,借助工具书,翻译文本,了解文章大意3、掌握并积累“察、疾”等文言实词、“而、乎”等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作为一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王族本姓芈[读音mǐ],后来分出“屈”、“景”、“昭”等姓。屈原的祖先熊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封于屈地[湖北姊归县东],因此以屈为姓)。为楚怀王左徒(官名)。博闻强志(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翻译:屈原,他的名是平,楚国王族的同姓。(他)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博闻强记,懂得治理(国家的)乱局,熟悉辞令。进入朝中能与国王议论国事、来发布号令;在外面可以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国。国王很重用他。
第一自然段重点文言知识
★博闻强志: 入:出:任:
知识广博,记忆力强。闻,动→名,见识,知识。志,记。
第1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制定)宪令,屈平属(读音zhǔ,连接,聚集)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翻译:上官大夫和他同朝为官,(为了)争宠而心中嫉妒他的才能。(楚)怀王让屈原(起草)制定宪令,屈原编写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到(这事)就想抢去(做),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因此就(在怀王那)进谗言说:“国王您让屈原制定宪令,众人没有不知道的。每有一个法令出来,屈原就炫耀他自己的功劳,认为‘没有我不能做的事’。”国王恼怒就疏远屈原。
第二自然段重点文言知识
害其能:害:造为宪令:属(zhǔ): 伐:屈平不与:上大夫见而欲夺之: 疏:
作“患”讲,这是嫉妒的意思。
(1)动词,读zhǔ。
①连接,连续。如: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②撰写,写作。如: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
③通“嘱”,意为“嘱咐”“委托”。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邀请,劝请。如:举酒属客。《前赤壁赋》)
(2)动词,读shǔ。
①隶属,属于。如: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3)名词,读shǔ。
相当于“等”“辈”“类”,常与“吾”“若”“之”等结合,表人称复数,可译为“我们”“我们这些人”“你们”“你们这些人”“这些人”等。如: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原因: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通‘罹’,遭受)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读音dá,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读音kù,古代帝王),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商汤帝、周武王),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条理),靡(无,没有)不毕见(通‘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通‘旨’,旨意,含义)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读音zhuó,不洁净的水)淖汙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读音jià,洁净的样子)泥(通“涅”,指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这里用作“染黑”讲)而不滓(读音zǐ,沉淀的污垢,污浊,污垢)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屈原激愤国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谗言谄媚遮蔽了双眼(不能明辨是非),(致使)邪恶歪曲残害了公道,端方正直不被接受,因(心怀)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的始祖;父母,是人的本源。人困顿时就希望回到本源,所以劳苦疲倦致极(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疾病忧伤悲惨(的时候),没有不呼爹喊娘的。屈原走得正行得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君主,谄媚的人离间他(和国王的关系),可以说是(处境)困窘啊!忠诚而被毁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作《离骚》,应该就是由怨而发啊。(它)上提到帝王喾,下说到齐国的桓公,中间述说了商朝的汤帝、周武王,来讽刺当世的事。宣示道德的崇高和广泛,治理乱局的条理,没有不完全显现出来的。它的文字简约,词义含蓄精深,志向高洁,行为清廉,它涉及的事小而旨意博大,列举的事物浅近而意义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他提及的事物芬芳。他的行为清廉,所以致死不能被接受。(他)自己疏远污泥浊水,(像)蝉一样从浑浊污秽中脱身(离去),遨游在尘世之外,不被尘世的污垢所沾染,洁身自好不让泥污沉积到自己(身上)。按照(他)这样的志趣来推演,就是日月也可以与之争辉啊。
第三自然段重点文言知识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谗谄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秽 8、正道直行
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使动,使……端正,使……正直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第3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 “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屈平既绌(同‘黜’,罢官),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秦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秦国的地名)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两条河流名称),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读音gài,人名,楚国将领),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秦国的县名)。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国的地名)。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翻译:屈原罢官后,那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齐国与楚国来往密切,秦惠王为这事犯愁,就让张仪假装离弃秦国,送上丰厚的钱财(要求)委身并侍奉楚国,说:“秦国非常恨齐国,齐国与楚国来往密切,楚国真能与齐国断绝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的方圆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贪心就信了张仪,便与齐国断绝关系,派使臣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耍诈道:“我跟(怀)王约定的是六平方里,没听说过什么六百平方里。”楚国的使臣恼怒离去,回国告诉怀王。怀王大怒,大举发兵讨伐秦国。秦国发兵攻打楚国,在丹、淅两河流域大破楚国军队,斩首八万(楚军),俘虏楚国将领屈匄,便夺取了楚国汉中的土地。怀王就派出国中所有的军队深入秦国打仗,在蓝田作战。魏国得知这消息,就袭击到(楚国)邓地。楚国军队恐慌,从秦国撤回。而齐国竟然恼怒(楚国的绝交)便不救楚国,楚国彻底被动(捱打)。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 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依靠、凭借)厚币(赂[省略])用事者臣靳尚(人名),而设诡辩与怀王之宠姬郑袖(人名)。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通‘返’),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昩(人名)。
翻译: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的土地要与楚国讲和。楚国国王说:“不愿意得土地,希望得到张仪才甘心啊。”张仪听说了,就说道:“以我一个张仪而换得汉中的土地,我请求前往楚国。”来到楚国,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而在怀王所宠信的妃子郑袖面前编造些诡辩之词(加以说服)。怀王竟然就听信了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经被疏远,不再在官位,出使到齐国(去了),返回的时候,劝谏怀王道:“为什么不杀张仪啊?”怀王后悔,已经追不到张仪了。翻译:那以后各诸侯国都攻打楚国,大破楚国,杀死了楚国的大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人名)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官名,相当于丞相)。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翻译:当时秦昭王跟楚国通婚,想跟楚怀王会见。楚怀王想去(秦国),屈原说:“秦国(人),是(性格)如同虎狼一样凶残的人,不可以相信,不如不要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那能断绝与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最后是去了。(怀王)进入武关(后),秦国埋伏下军队断绝他的后路,因此强留下楚怀王,来要求(楚国)割让土地。楚王恼怒,不听从秦国(的要挟)。逃往赵国,赵过不让进。重来到秦国,竟然死在秦国才回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当国王,让他的弟弟子兰做宰相。楚国的人们都怨恨子兰劝怀王去秦国因而致使不能回国。
梳理第四自然段文言知识
重点词语齐与楚从亲使使如秦受地楚诚能绝齐而齐竟怒不救楚词类活用厚币委质事楚惠王患之
第五、六、七段文言知识
词语解释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是时屈平既疏 怀王怒,不听词类活用时秦昭王与楚婚
司马迁重点记叙了屈平被绌之后,楚国经历了哪三次失败? 兵败失地 放走张仪 怀王客死于秦
请分别分析产生这些失败的原因。第一次失败放走张仪怀王客死于秦
贪婪权臣贪婪,楚王昏庸不纳忠言,听信小人
内外交困 ,众叛亲离,日益衰败
这些失败与屈原有怎样的关系? 这一系列事件中,屈原的活动并不多,但作者所写的重点仍是屈原,意在揭示屈原的被贬黜与楚国一系列失败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屈原对楚国政治、外交、军事的不可或缺作用。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 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读音zhǔ,连,跟着),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翻译:屈原也很痛恨他。虽然在流放,(还是)眷恋楚国,心系怀王,不忘记回朝中,寄希望于万一君王一旦醒悟,(官场的)风俗为之一改。他思念君主兴盛祖国(的信念不灭),期望恢复国家的实力,一篇文章中,三次表达了那意图啊。然而终于是无可奈何,所以不能返回朝中,由此最终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啊。(凡是)君主无论愚蠢、智慧、贤达、不肖,没有不想获得忠心的人为自己服务,选举贤能的人辅佐自己,然而国破家亡的君主一个接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治国多少代不得见到(一个),那是因为他所认为忠的人不忠,所认为贤能的人不贤能。怀王因为不知道什么样是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蛊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却听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军队折损土地割让,丢失六个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懂得知人(善任)的灾难啊。翻译:令尹子兰听说这事(屈原痛恨他不该劝怀王赴秦),大怒,最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那说屈原的不是,顷襄王恼怒就流放了他(屈原)。
1.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态度:嫉之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2. 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这一部分作者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官名)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助动词,被)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读音bū,吃)其糟而啜(读音chuò,尝,饮)其醨(薄酒)?何故怀瑾握瑜(瑾、瑜,都是美玉)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清洁,高洁),受物之汶汶(读音mén,污垢,污辱)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读音huò,温蠖,尘滓累积的样子)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汨罗江,在湖南境内)以死。。
翻译: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湖畔边走边呤唱,脸色憔悴,身形容貌枯槁。渔夫看见就问他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来到这里呢?”屈原说:“整个世界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此被流放。”渔夫说:“圣人,是不拘泥于事物能够顺应潮流。整个世界浑浊,为什么不顺应那潮流呢?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吃那酒糟喝那清酒呢?为什么要珍惜美玉(般的节操)而让自己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沐浴(出来)的人必定会弹拍(要戴的)帽子,刚沐浴(出来)的人必定会振(抖要穿的)衣服。’人谁又能够用清洁(高洁)的身体(自己),去接受脏污的(衣)物啊!宁愿赴身永远流淌的江水葬身江中的鱼腹之中,又怎能用皎洁的清白去蒙受世俗尘垢的沉积啊!”便写了叫《怀沙》的赋。然后抱着石头,就自己沉入汨罗江而死。
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既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仿效)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翻译:屈原死了之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喜好文辞而以作赋被人们称道。然而都是仿效屈原的委婉的辞令,始终不敢直言劝谏。再往后,楚国日渐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
高洁志行3正直与邪曲不相容2
屈原流放江南8-10怀王三次受骗4-7
影 响12高贵品质11
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用课文中的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亡走赵,赵不内9、被发行吟泽畔10、厚币委质事楚
(通“黜”,罢免官职)
( 通“贽”,见面礼)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骗人的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古义:返回 ( 楚国 ) 恢复 ( 国家 ) 。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颜色憔悴 3、 形容枯槁
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古今异义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5、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一词多义1、察: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洁净的样子)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观察 )2、疾: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恨,痛心 ) 君有疾在肌肤( 疾病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强 )3、属:屈原属草稿未定( 写作 ) 属余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 ) 吾属今为之所虏矣( 类,这些人 )
4、造: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 制定、起草 ) 六月庚子,卢循晨造南津(到……去 )5、而: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表递进 ) 摇尾而求食(表修饰)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表转折) 夫赵强而燕弱( 表并列 ) 某所,而母立于兹( 代词,你的 ) 6、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语气词,呢、吗) 生乎吾前(介词,于,在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比 )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翻译:屈原,他的名是平,楚国王族的同姓。 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是以见放。(被动句)翻译: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状语后置句)翻译: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生气地放逐了屈原。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教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翻译理解文本,千古忠贤途竟一辙,屈原人物形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示范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楚辞”,《楚辞》,翻译理解文本,一王甚任之,二王怒而疏,第四段小结,第五段小结,第七段小结,四王怒而迁,五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9 屈原列传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屈原列传司马迁,学习目标,《史记》回顾,鲁迅评价,纪传体通史,黄帝时代,汉武帝时期,屈原何许人,背景链接,文本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