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完整版ppt课件
展开1.疏通文意,把握寓言的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探究把握故事的寓意。3.联系生活,理性看待消息及言论。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名著。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计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此书是博采众家学说之所长,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因此后人称它为杂家著作。该书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内容的理论体系,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寓言寓意,思考这则寓言主要写了什么。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 之 丁氏,家无井而 出 溉汲, 常一人 居 外。及 其 家穿井, 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 闻 而 传 之 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开凿水井之后,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人 道 之, 闻 之 于 宋君。宋君 令 人 问 之 于 丁氏,丁氏 对 曰:
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向
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国君也听闻了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
“ 得一人 之 使,非 得 一人 于井中也。” 求 闻 之 若此,不若 无 闻 也。
助词,不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
“(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挖井得到一个人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挖水井得到一个人。”有听到并传播这个消息的人说:“丁氏挖水井得到一个人。”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的国君让人向丁氏问明情况, 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没有听到这个传闻。
及其家穿井( )国人道之( )
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套在身上。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 )
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闻之于宋君(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借助“以讹传讹”理清文章情节。
以讹传讹: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起因(1、2):经过(3、4):结果(5):结论(6):
家无井出溉汲,穿井得一人。
国人以讹传讹,宋君求真相。
丁氏道明真相,得一人之使。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揣摩丁氏说话的意思和心情。
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1. 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作铺垫。
在农耕社会,一个家庭依靠田地生存与发展。灌溉对他们来说极为重要。家里没有井,打水灌溉就必须有专门的壮丁负责。因而,对于丁氏来说,穿井这件事代表的不只挖了一口井这么简单。它意味着,家里有了方便且专属于自己的水源,意味着灌溉这件事有了保障,意味着来年的收成得到保障,还意味着家里从此多了一个健壮的劳动力。
3.你认为丁氏的说话中哪一词致使后来产生了误传?为什么?
4.你从丁氏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得一人” 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
说话要说清楚,不能让人产生误解。
丁氏的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道听途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1.“闻而传者”为什么要传给国人?试揣摩“闻而传者”的心理。
不要说人家的隐私,要尊重别人,说消息的时候要说清楚。
2.“闻而传者”应不应该传?为什么?
“国人道之”使这个话题持续发酵,想想他们是怎样传的,为什么要传?生活中有像“国人”一样的人吗?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我们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不要以讹传讹。
1.最终这个流言止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由此可见宋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3.探究:圣人谨慎的原因以及方法?
宋君是一个明察秋毫、实事求是,不盲目轻信、开明正直的人。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1.“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原因:①丁氏表述不清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道理:①从丁氏的角度: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②从“传之者”的角度: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③从宋君的角度: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本文通过写丁家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引发流言,最后流言被破除的故事,告诉人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2.文章中哪一句话点明了主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在结构上,收束全文,表达对故事的看法;在内容上,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主旨,简洁明了,画龙点睛。
1.叙事完整,寓意深刻文章不足百字,却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从“家无井而出溉汲”,到“穿井得一人”,再到传言四起,最后澄清事实。结构完整,内容清晰明了。文章最后一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寓意深刻。
姓丁的人说的话,因有一个多义词“人”(既可以理解为“人”,也可以理解为“劳动力”)而被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闻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闻。
网上陆续出现多篇标题为《教育部:裸眼视力纳入中考评价指标》《重磅!裸眼视力纳入中考成绩考核,近视学生将吃大亏!》等内容的文章,“裸眼视力纳入中考”的话题引发网友关注、讨论。经媒体了解,教育部目前没有将裸眼视力纳入中考评价指标的相关考虑,网贴内容的来源,不过是山西省长治市相关领导提及的内容。显然,这也是一次“标题党”式的炒作。
标题党是指用夸张的标题吸引人点击查看,内容却是非官方来源的“小道消息”,甚至是严重失实信息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寓意】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2021学年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七彩课堂,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六单元22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优质课件pptx、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优秀教案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备课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品介绍,诵读经典,文言积累,文本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课堂教学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寓言四则,学习目标,蚊子和狮子,智者胜,骄者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