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诗歌鉴赏
展开诗歌鉴赏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这首诗是他在征战乌桓胜利的归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看到如此宏伟的景象而写下的。
B.海面浩淼,水波澹澹,映入眼帘的是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盛繁茂;在萧瑟的秋风中,大海汹涌起伏;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转,都好像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云河,星光灿烂,它们都好像出自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C.这首诗描写海水荡漾,山岛竦峙,是动态描写;描写百草树木丛生,是静态描写。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和精神。
【答案】C
【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
C.“海水荡漾,山岛竦峙,是动态描写”有误,海水荡漾,是动态描写;山岛竦峙,是静态描写;
2.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僵卧孤村不自哀”,诗人年老体弱,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但并不为此感到哀伤。
B.“尚思为国戍轮台”一句表现出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C.“夜阑卧听风吹雨”既是对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命运岌岌可危。
D.现实中收复国土无望,诗人只好寄托于梦境,表现了诗人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表现了诗人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表述错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在年老体衰、不得重用的背景下,诗人恍惚中由风雨声联想到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流露出的是对收复失地、为国尽忠的爱国之情和英雄气概,虽悲凉却并不是消极避世。
3.下列对《观沧海》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和其弟曹丕、曹植并成为建安文学时期“三曹”。
B.开篇点题,以“观”字统领诗歌全篇,写景抒情,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传达出诗人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C.“日月”“星汉”在海中出没,两个“若”字,实写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气势磅礴, 情景交融。
D.最后一句卒章显志,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 情。
【答案】B
【详解】考查诗歌赏析。
A.“其弟”有误,应为“其子”;
C.“日月”“星汉”在海中出没是作者的想象,虚写,不是实写;
D.最后一句是合乐时而作,没有实际作用;
4.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峨眉山月歌》是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B.《次北固山下》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景色,并表达了思乡之情。
C.《峨眉山月歌》中诗人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三峡向渝州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
D.《次北固山下》颈联的意思: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理解有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意思是: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可知诗人是经渝州向目的地三峡进发,并非“经三峡向渝州进发”;
故选C。
5.读下面的诗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唐代〕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A.首句中的“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
B.第二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C.第三句中的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D.“应傍战场开”,描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这句写实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赏析。
D.有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为: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这两句为诗人由登高饮酒的叙写引出的联想,属于虚写,并非“写实”;
故选D。
6.对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李白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谪,十分同情和关切,于是写下这首怀念友人的诗。
B.首句写景,点明暮春的时令,借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啼声悲切的子规,寓飘零悲伤之感,可以说是融情入景。
C.“过五溪”,可见友人旅途之艰辛,贬谪之僻远,暗含对朋友被贬谪遭遇的同情。
D.三、四句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愁心”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D.“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忧”表述有误,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没有表达“诗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故选D。
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情之作,生动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悲哀,抒写了浓重动人的乡愁。
B.“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常见的普通生活之景,此时却成为令游子断肠的触发物,使原本温馨美好的景色带上了悲凉的色彩。
C.这首小令,文字简洁,全篇仅28个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营造出清雅安适的氛围。
D.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用“枯藤”“西风”等明显具有深秋色彩的事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答案】C
【详解】C.根据“断肠人在天涯”可知,该句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营造出凄苦愁楚的氛围;
故选C。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淮上①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②我向秦③。
【注释】①淮上:扬州。②潇湘:指今湖南一带。③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对两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作者通过想象,移情于明月,表达了对好友的关切和同情。
B.【乙】诗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侧面抒写握别情景,抒发了与朋友分别而产生的无限愁绪和绵长思念。
C.【甲】【乙】两诗首句均是写景兼点明时令。
D.【甲】【乙】两诗中出现的“杨花”“子规”“杨柳”和“离亭”都是离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它们皆可烘托离别之愁绪。
【答案】B
【详解】考查诗歌鉴赏。
B.有误。【乙】诗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情景,不是侧面抒写。
故选B。
9.下列各项中,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想象将来与妻子欢聚,共同秉烛于西窗之下,向妻子细细述说在巴山夜雨时思念妻子的情景。
B.《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情怀。
C.《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无人送酒来”这句诗化用典放,表面上写重阳节没有酒喝,也无人陪伴,实际上是写军旅途中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
D.《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时节”既指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大唐由盛入衰的局面,同时又指两人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答案】B
【详解】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夜将尽时,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梦想付诸梦中,强烈的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述有误;
故选B。
10.对下面一首诗歌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诗歌题目交代了时间,十一月四日;天气,刮风下雨。
B.“尚”字突出了诗人虽然年老体衰,却依然忧国忧民。
C.“夜阑”是半夜的意思,所以后面写到自己夜里梦多。
D.整首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老而不衰,积极向上。
【答案】C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
C.“夜阑”是夜深的意思。诗人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不是“写到自己夜里梦多”;
故选C。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意境。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1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1.C 12.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1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诗中描写秋风、波涛等景物,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的气象,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全诗并未体现其“悲凉伤感之意”。
故选C。
12.考查对诗歌重点语句和主旨的理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诗人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结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的背景,可以看出,这几句诗是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第三小组的同学参与了“诗苑漫步”的栏目,他们分到以下任务,请你和他们一起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唐代〕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3.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登高”紧扣诗题中的“九日”,暗示重阳佳节。
B.首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结句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D.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含蓄表达出自己在重阳节那天登高畅饮的惬意心情。
14.请从写作手法和情感方面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
【答案】13.D 14.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有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思是“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通过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描写想象中的故乡菊花,表达对故园的思念;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意思是: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遥怜故园菊”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遥想故乡的菊花,运用的是想象的手法。作者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以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这样写,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学习古诗离不开朗诵,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诵《天净沙·秋思》呢?请说明理由。
16.《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最后两句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表现手法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示例:我会用悲伤低缓的语调朗读。因为这首诗描写的是萧瑟凄凉的日暮秋郊之景,流露的是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16.《天净沙·秋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表达羁旅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次北固山下》最后两句借“雁足传书”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诗歌的朗诵。
学习古诗,先要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根据古诗的情感来朗诵古诗。《天净沙·秋思》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所以朗读的时候应该用低沉、凄苦的语调。
示例:我会用低沉、凄苦、缓慢的语调朗诵《天净沙·秋思》。朗读诗歌的语调是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所决定的,这首词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所以朗读的时候应该用低沉、凄苦、缓慢的语调。
16.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天净沙·秋思》结尾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画龙点睛,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将作者的悲愁思乡之情表达得非常丰富。
《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雁足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7.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18.经过几千年的吟咏,有些景物和事物已经成了包含特定意思的“意象”。请你从本首诗和《峨眉山月歌》中找出一个共同的意象,并说明其特定含义。
【答案】17.D 18.月亮 借“月亮”这一意象寄托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17.本题考查读诗歌的赏析。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采用的是拟人修辞,把明月人格化,不是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运用拟人修辞,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心、关怀之情;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思是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描写了诗人在行舟途中所见山、月、江水等景致,再结合“思君不见下渝州”可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据此分析可知,两首诗都借“月亮”这一意象,寄托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行军九日”表明诗人正处于连续九天的行军路途中。
B.“送酒”是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表明了旅况的萧瑟凄凉。
C.一个“遥”字渲染诗人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更见思乡之切。
D.本诗以“重阳登高”为题材,构思精巧,情韵无限,耐人寻味。
20.“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9.A 20.示例:虚实结合(想象之景),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19.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诗题中的“九日”指的是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不是“表明诗人正处于连续九天的行军路途中”。
故选A。
20.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分析。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为: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本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对故园菊花,诗人运用想象的写法,设想它“应傍战场开”,整体来看,诗句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再结合诗题中的“行军”和背景“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作者既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之情。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1.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加点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2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1.半边秋月 22.表达了作者离乡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解析】21.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意思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边秋月。“半轮秋”意思就是“半边秋月”。
22.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由此可以概括出抒发了作者离乡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宿牛群头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茁蘑菇。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供晚厨。
23.【甲】散曲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勾勒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4.上面的散曲和诗歌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23.通过这些典型意象来描绘秋景,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4.《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凉。《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23.本题考查景物描写。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展现的画面是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艰难前行的画面,“枯藤”“老树”等是典型的的秋景,是一幅深秋晚景图,满是萧索,渲染了作者漂泊天涯时的悲凉的气氛。
2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是作者漂泊天涯时的所见: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萧索之景,突出旅途的凄苦,表现了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愁绪,表现了内心的悲凉。
《宿牛群头》中“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茁蘑菇”意思是:荞麦花开的时候其他草木都已枯萎了,一场雨后,沙洲边长出了许多的蘑菇。虽然草木枯萎但是雨后的蘑菇生长正旺,衬托出雨后蘑菇的长势喜人,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诗歌鉴赏: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诗歌鉴赏,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诗歌鉴赏——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文件包含诗歌鉴赏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解析版docx、诗歌鉴赏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诗歌鉴赏——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文件包含诗歌鉴赏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解析版docx、诗歌鉴赏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