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语文八下PPT课件全册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题解读,读清字音,解释词义,文章梳理,整体感知第一部分,整体感知第二部分,整体感知第三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把握演讲者的观点。2、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新课导入——实践出真知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说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没有实际的理论是空虚的,同时没有理论的实际是盲目的。——徐特立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曾发现“J粒子”。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这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联系传统文化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是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本文中,“格物”就是探察物体,“致知”就是获得知识。“格物”是“致知”的手段,“致知”是“格物”的目的。“格物致知”的意思是通过实验探察物体,从而获得知识。标题表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体知识——演讲词的类型
1、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型演讲词通过对事件、人物和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演讲者在演讲中抒发爱恨悲喜等强烈的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的心灵。
瞭望( ) 缅怀( ) 埋没( ) 彷徨( )
páng huáng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解析:第一部分(1—2):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第二部分(3—12):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病(一是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二是作者的亲身经历),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第三部分(13):总结全文,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的新一代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1、第1段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解析:第1段是此次演讲的开场白,作者首先表达了对被授予特别荣誉奖的感谢,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引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第4段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解析:举王阳明“格”竹苦思最终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将“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由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从而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观点。
3、文章第9段“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的“眼光”“勇气”“毅力”三个词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解析:不能。这三个词语按逻辑顺序排列,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能选择正确的目标;选择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必须有勇气,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4、请结合课文第2-9段的内容概括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解析:古代的“格物致知”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现代的“格物致知”是:一、对客观事物的探索;二、探索应当有想象力、有计划,目的是获得新知。
5、文章第12段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解析:①本文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在演讲中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效果;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参考意义。
6、第13段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第13段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解析:联系:深入一层,从世界环境的角度来谈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原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做法:我们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举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的?解析:本文作者的观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印证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很多例子,如课文第4段,举了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以失败而告终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的失败,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含义的必然结果。课文第12段,举“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例子,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提供了事实论据。
2、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解析: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它使我国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
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解析:作者认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科学和个人行动上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在应付迅速变化的世界和社会环境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使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4、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道理论证: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头痛失败。
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有计划的探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
中国学生偏向……而不愿动手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
这篇文章针对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弊端,有理有据地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希望年轻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部分。
1、引用、举例、对比等手法的综合运用(1)引用:文中引用《大学》里的话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举例:文中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论证古代格物的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演讲者又以自己的经历,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3)对比: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
2、通俗易懂、事例生动。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意结合个人的经验,如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次,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在谈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对着竹子硬想七天来“格物”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课内容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积累运用,新题专列,课内精读,课外赏读,创新微写作,阐明道理,不知所措,格物致知,袖手旁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国学生的现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核心素养目标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pptx、核心素养目标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