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授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授课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人论世,他的特别的精神世界,写作背景,文体知识,诵读指导,齐读课文,苏子因何而乐,本段的悲从何而来,总结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梳理文章,解决文言知识。2、诵读文本,体会赋的特点。3、知人论世,把握情感变化。
见识一位特别的大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是一位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书法: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命运多舛:一度下狱(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三度贬官(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描绘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命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反而在遭遇人生挫折期间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42岁)七月,苏轼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五年( 1082年,45岁 ),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以赤壁为题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篇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本文为《前赤壁赋》。苏轼知道这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他只是触情生情,借题发挥。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赋有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在的散文诗相似。 在形式上,赋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调;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在内容上,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这是一篇辞赋,诵读时要特别注重声韵美。
第一段韵脚: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2)第二段韵脚:有两组:第一组是“光”“方”;第二组是“慕”“诉”“缕”“妇”。(3)第三段韵脚:有五组:第一组是“稀”“飞”“诗”;第二组是“昌”“苍”“郎”;第三组是“东”“空”“雄”;第四组是“鹿”“属”“粟”;第五组是“穷”“终”“风”。(4)第四段韵脚:有四组:第一组是“往”“长”;第二组是“瞬”“尽”;第三组是“主”“取”;第四组“月”与“竭”,“色”与“适”交叉押韵。
友人相聚,泛舟江上,吟诵诗文,临风赏月,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兼备,怎能不乐?所以苏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写文章讲究承上,哪一句承接上文的“乐”?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从箫声而来,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潜蛟,泣嫠妇。
为什么要写歌词?有什么内涵?
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和《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君王”和“自己”与“美好的理想”的象征。这里的“美人”借指君王,“望美人”暗写苏子虽然被贬,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渴望朝廷重用,君王却离自己是那么遥远。
文中是怎样描述“萧声”的?有什么意蕴?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喻、正面描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夸张、想象、侧面衬托)
请找出承上启下的句子。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的悲又从何而来?
“客”的悲有两层意思:第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言外之意是即便是英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最后终将逝去,暗含人生的虚无之意,为下文写悲做铺垫。
“客”的悲有两层意思:第二层转到说自己,先说出自我渺小、人生短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后写幻想不能实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所以,只好“托遗响于悲风”以作结,回答前文“何为其然也”之问。
作者因景而乐,因情伤悲,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
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即使一瞬间的工夫也不曾停止,就像永远奔流的河水,就如随时圆缺的月亮。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都是不变的,就如河流不断奔腾,最终却没有流走;月亮有圆缺变化,最终却还是那个月亮。人个体的生命相对于山川日月是短暂的,但比蜉蝣、蝼蚁、蟪蛄要长久。更何况人类代代相承,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也是延绵不断,所以,万物与我都是无尽的,又羡慕什么呢?
苏子认为,变与不变关键看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应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绝对化,如此,即便身处逆境也能随缘自适,豁达洒脱。更何况“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个人不能强求。那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江山无穷,风月长存。这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供我们尽情享受,这反映了他顺应自然的处世思想。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难点探究: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感情的变化是:乐——悲——乐。
客人因何而悲?这个悲有几层含义?
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二因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三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为什么安排主客答问?
①“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通过主客答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②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③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小试牛刀: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说:“黄州是苏东坡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他在这里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从苏轼面对人生挫折的态度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启示1: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启示2: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教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赤壁赋,第七单元自然情怀,“宋四家”,文艺全才,诗词名句知多少,关于赋,活动2积累常识,关于赋的流变,乐在何处,情怀阐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课文内容课件ppt,共46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教案配套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乌台诗案,第一步读,翻译与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