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之重难点突破(人教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377155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2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之重难点突破(人教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377155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2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之重难点突破(人教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377155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2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之重难点突破(人教版)
展开专题02 生物与环境
知识点索引: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知识点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2.分类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对于所有的生物来说,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都影响着它们的生活,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非生物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及常见实例如下表:
影响生物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常见实例
温度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随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
水分
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沙漠上多不毛之地,近水处出现绿洲
光
不同深度的海洋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猫头鹰白天休息而晚上觅食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构成了一定的生物关系。
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生物的相互关系
合作关系
寄生关系
竞争关系
捕食关系
共生关系
实例
蚂蚁群体
噬菌体与细菌
杂草和水稻
猎豹和羚羊
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地衣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点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等。如有些动物形成了适应环境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的适应,每一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能适应所有的环境。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也有影响。如池塘里的生物对于水生环境是适应的,如果由于气候的变化或地势的改变,池塘逐渐干涸了,生活在那里的大部分生物就会死亡,所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例如,蚯蚓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
典例分析
例题1.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 )
A.仙人掌叶特化为刺 B.竹节虫与竹枝相似
C.蚯蚓改良土壤 D.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答案】C。
【解析】ABD、仙人掌叶特化为刺、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企鹅皮下脂肪很厚,都是生物适应环境;C、蚯蚓改良土壤是生物影响环境,与其他三项不同,C符合题意。
例题2.在炎热的夏季,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温度较低,空气湿度也比较大,这也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这种现象应该属于( )
A. 环境影响生物 B. 生物影响环境
C.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D. 生物与环境没有影响
【答案】B。
【解析】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台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符合题意。
知识点2:对照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科学探究实验
1.探究过程
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单因子变量原则: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实验变量,观察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欲处理的实验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前后一致。
②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要有科学依据,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③可重复性原则:一次实验的结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典例分析
例题3.关于实验设计的说法:
①要设计对照实验;
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③求多组的平均值,可尽量减小误差;
④设计重复组或减少实验对象数量,可减少实验偶然性的发生。
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①如果需要研究一个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则只需设置一个对照组,正确;
②一般来说,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一个对照只有一个变量,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你所确定的实验变量引起的。正确;
③为尽量减小误差,设计重复实验,求多组的平均值,正确;
④实验材料要足够,否则太少会有偶然性,错误。
例题4.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但现在很多农民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农田中施用大量化肥。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环境条件对蚯蚓生活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大小、长势等均相同的15条蚯蚓,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放入如图所示的相同的三个透明装置中,并根据下表三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实施实验:
组别/土层条件
A
B
甲
无光
碳酸氢铵溶液
土壤满足蚯蚓生存需要
乙
无光
水
丙
有光
水
②观察并记录三组中同时均匀滴加6mL液体后蚯蚓从A处爬向B处的时间。
请回答:
(1)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有_________个。该实验设计存在的一处不足是_________。
(2)若要探究“化肥对蚯蚓的生活是否有影响”,应选择甲和_________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如果甲组中蚯蚓先爬向B,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设计的表格,你还可以提出的探究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实验后还处在碳酸氢铵溶液中的蚯蚓,你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实验没有重复
(2)乙;化肥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
(3)光照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吗
(4)从化肥溶液中挑出蚯蚓,放回适合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
【解析】(1)对照实验要求只有一个变量,其它都相同。该探究实验存在两个变量:光和液体。该实验没有设置重复实验,容易出现偶然性。
(2)若要探究“化肥对蚯蚓的生活是否有影响”,实验变量是化肥,所以应选择甲和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如果甲组中蚯蚓先爬向B处,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化肥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
(3)根据实验设计的表格,乙和丙也可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所以还可以提出的探究问题是光照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吗?
(4)蚯蚓不喜欢生活在有化肥的环境中,时间一长,会对蚯蚓的生命造成威胁,所以应将蚯蚓从化肥溶液中挑出蚯蚓,放回适合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突破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大豆生长期间,农民要经常铲除垄间杂草,这主要是因为大豆与杂草之间存在( )
A. 合作关系 B. 竞争关系
C. 寄生关系 D. 捕食关系
【解析】大豆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它们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B。
2.“南橘北枳”反映了柑橘树不宜在北方栽种,这说明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 )
A. 温度 B. 水分 C. 土壤 D. 空气
【解析】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南橘北枳”反映了柑橘树不宜在北方栽种,主要是南方、北方温度不同造成的。柑橘是热带水果,适宜生长在高温的南方,北方温度低,不适宜柑橘生长,这说明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答案】A。
3.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在沿海地带人们大量栽种红树林有效地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这是利用了红树林和海滩淤泥环境的哪种关系( )
A. 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就如同红树林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能够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林的这个特征就是对海滩淤泥环境的影响。
【答案】B。
4.帝企鹅是现存体型最大的一种企鹅,它主要生活在( )
A. 高寒山区 B. 热带海洋的浅海区
C. 干旱的沙漠 D. 冰冷极地
【解析】帝企鹅是现存体型最大的一种企鹅,它主要生活在冰冷极地,企鹅全身的羽毛已变成重叠、
密接的鳞片状。羽毛密度比同一体型的鸟类大三至四倍,羽毛间存留一层空气,这些羽毛的作用是保温。这是长期适应寒冷极地环境的结果。
【答案】D。
5.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较大,而且空气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
A. 环境影响生物 B. 生物影响环境
C. 生物适应环境 D. 环境适应生物
【解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也较凉爽,形成良性循环。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蒸腾作用还能降低温度。森林地区植物的蒸腾作用非常旺盛,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
因此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较多,而且空气湿润,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答案】B。
6.爬山虎的叶子均匀铺在墙上,没有重叠的,也没有空隙,这种现象称为叶镶嵌.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叶镶嵌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
A. 阳光 B. 温度 C. 空气 D. 水分
【解析】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目的是充分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如果重叠下面的叶子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进行制造有机物,只会消耗有机物。所以看出是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答案】A。
7.牛肠胃里面的一些细菌帮助牛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牛也可以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食物,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 )
A. 互生 B. 寄生 C. 共生 D. 腐生
【解析】牛肠胃里面的一些细菌帮助牛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牛也可以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食物,它们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形成共生关系。
【答案】C。
8.屎克螂主要以动物的粪便为食,有“大自然的清道夫”的美称,能推动自身重量一千倍的粪便球。经常可见多只屎克螂一起推动粪便球的情况,体现了下列关系( )
A. 捕食 B. 共生 C. 合作 D. 竞争
【解析】A.捕食关系是指动物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而形成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共生关系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一旦分开都不能很好的生活,
故B不符合题意。
C.合作关系,是生物之间为了完成某一项活动,需要彼此合作、密切配合形成的关系,
经常可见多只屎克螂一起推动粪便球的情况,体现了合作关系,故C符合题意。
D.竞争关系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争夺营养物质、生存空间等而形成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9.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 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C.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D. 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
【解析】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属于生物影响环境,不符合题意。
B.沙漠里的骆驼刺根系特别发达,这是生物适应环境,不符合题意。
C.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符合题意。
D.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是生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0.下列对不同动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鸭的之间有蹼适应水中生活 B. 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生活
C. 爬行动物的皮肤角质化 D. 青蛙有肺适应水中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的适应性特征与生活环境的关系。鸭的趾间有蹼,有利于它在水中更快地划动身体。家鸽前肢进化成翼,翼上附着羽毛,与它在空中飞行相适应。爬行动物皮肤角质化有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适应陆地干燥的环境。青蛙通过肺和皮肤呼吸,在陆地上时青蛙用肺呼吸,在水中青蛙利用皮肤呼吸,因此青蛙的肺部是适应陆地生活的表现。
【答案】D
11.沙漠中有的灌木常寄生在被称为猫爪藤的植物上,寄生灌木对猫爪藤的影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当干旱不严重时,三种影响程度的猫爪藤果实数相同。右图是干旱较严重时,寄生灌木对猫爪藤的影响程度和猫爪藤果实数的关系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寄生灌木与猫爪藤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B. 寄生灌木对猫爪藤果实数的影响,与非生物因素中水的变化相关
C. 干旱不严重时,被寄生灌木轻度影响的猫爪藤果实数最多
D. 干旱较严重时,被寄生灌木重度影响的猫爪藤果实数最少
【解析】A、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寄生灌木与猫爪藤都属于生物,所以两者属于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A说法正确。
B、根据题干所述,当干旱不严重时,三种影响程度的猫爪藤果实数相同。干旱较严重时,寄生灌木对猫爪藤的影响程度不同可见,这与非生物因素中水的变化有关,B说法正确。
C、根据题干所述,在干旱不严重时,三种影响程度的猫爪藤果实数相同,C说法错误。
D、根据题干柱状图可知,干旱较严重时,被寄生灌木重度影响的猫爪藤果实数最少,D说法正确。
【答案】C
12.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为了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可以选择实验装置丙,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土壤的
潮湿度
B. 如果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可以选择实验装置甲或者乙,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光
C. 若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具有较大的偶然性,结果不准确
D. 若将10只鼠妇放在该实验装置的铁盘中央,重复进行5次实验最后统计湿土这边的鼠妇数量分别是9只、8只、10只、9只、8只,那么分析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土壤的潮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
【解析】A.为了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除了土壤的潮湿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必须一样。因此,可以选择实验装置丙,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土壤的潮湿度,不符合题意。
B.如果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变量是光,甲、乙有水分和光照两个变量,不能作为对照实验,符合题意。
C.若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得出的结论就带有偶然性误差,结果不准确,
不符合题意。
D.若将10只鼠妇放在该实验装置的铁盘中央,重复进行5次实验最后统计湿土这边的鼠妇数量分别是9只、8只、10只、9只、8只,那么分析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土壤的潮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3.图中分别表示两种生物间的关系,自左至右它们依次是( )
A. 捕食、寄生、竞争 B. 寄生、捕食、互利共生
C. 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D. 竞争、捕食、寄生
【解析】①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②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③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14.某兴趣小组同学在饲养金鱼时发现金鱼不时浮上水面直接呼吸,即发生浮头现象。为探究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可能原因,该小组将15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金鱼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组号
溶氧量
培养环境
呼吸频率(次/分钟.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田
4 mg/L
隔夜自来水
113
111
112
乙
6 mg/L
隔夜自来水
76
78
74
丙
8 mg/L
隔夜自来水
57
59
61
根据该实验,你认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每组金鱼数量应该都是5条
B. 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溶氧量
C. 该实验的结论是:水中溶氧量低,金鱼浮头次数多
D. 该实验的结论是:水中溶氧量会影响金鱼的生活
【解析】A.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每组的金鱼数量应该相等,甲、乙、丙中的金鱼条数均为5条,A不符合题意。
B.因为该对照实验中,只有水中的溶氧量不同,其它条件均相同,因此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溶氧量,B不符合题意。
C.由表中的实验现象可知,溶氧量最少的甲组,金鱼呼吸频率高。由此可知,金鱼的“浮头”与水中氧气含量多少有关,但因呼吸频率与“浮头”不是同一现象,所以不能得出水中溶氧量低,金鱼浮头次数多,C符合题意。
D.由表中的实验现象可知,水中溶氧量低,金鱼呼吸频率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水中溶氧量会影响金鱼的生活,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5.某小组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活动中,实验结果与作出的假设相反时,对此该小组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 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重新进行实验
B. 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 如实填写记录实验报告
D. 修改实验结果与原有的假设一致
【解析】评价探究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实验数据是不能随便篡改的,尊重实验事实,这是做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可见D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6.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种即可)
(2)曲中的非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种即可)
(3)以上生物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范围叫________。
【解析】(1)名曲《秋思》中的老树、昏鸦、瘦马、断肠人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2)枯藤、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3)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
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答案】(1)老树;昏鸦;瘦马、断肠人(2)枯藤;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3)生物圈
17.分析说明
1787年,有一个叫菲力浦的船长,带了一些仙人掌在澳大利亚种植,用以培养胭脂虫,作为生产染料的原料。由于澳大利亚的环境条件非常适合仙人掌的生长,而且没有天敌存在,仙人掌在澳大利亚肆无忌惮地蔓延开来。到1925年,它们演化成了近20个野生品种,占领了大片土地,成为当地一大灾难。后来,人们从仙人掌的原产地引进了吃这种植物的昆虫,这才遏制了它们的横行。
(1)仙人掌属于影响澳大利亚地区其他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中的________因素.
(2)仙人掌与澳大利亚地区其他植物之间是________关系,引进的昆虫与仙人掌之间是________关系.
(3)仙人掌在澳大利亚能迅速曼延,并占领了大片土地,说明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要受到环境影响.一方面生物必须________环境,另一方面生物也能________环境.
【解析】(1)仙人掌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因此仙人掌属于影响澳大利亚地区其他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中的生物因素。
(2)仙人掌与澳大利亚地区其他植物生活在一起时为争夺阳光、水分、空间而竞争属于竞争关系;昆虫吃仙人掌,因此引进的昆虫与仙人掌之间是捕食关系。
(3)仙人掌在澳大利亚能迅速曼延,并占领了大片土地,说明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要受到环境影响.一方面生物必须依赖环境,另一方面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答案】(1)生物;(2)竞争;捕食;(3)适应;影响
18.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催你晨起的公鸡,夕照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都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杨柳青青,麦浪滚滚,桃花含笑,杏花飘香,是你熟悉的景色。春水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
(1)文中描述的乡村生活美景,植物有:________。
(2)文中“鱼”适应的生活环境是水。离开了这个环境将很难生存,这说明________。
(3)影响鱼生存的因素有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因素。
【解析】(1)生物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其他生物等,植物一般不能自由运动,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一般能自由运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分析材料可知,植物有杨树、柳树、
小麦、桃花、杏花。(2)“鱼”,体表覆盖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鱼用鳃呼吸,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适于生活在水中,离开这个环境将很难生存,说明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3)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鱼类生活在水中,水中的藻类植物,各种鱼类,其它的生物动物是影响鱼类的生物因素,水,光照,氧气等是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因此,影响鱼生存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答案】(1)杨树、柳树、小麦、桃花、杏花(2)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3)生物;非
生物
19.下图是王明同学调查某生态系统后绘制的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帮王明同学将图中的生物按形态结构特点进行归类:动物:________微生物:________。
(2)影响该生态环境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
(3)图中直接影响兔生活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
(4)为了获得高产,人们使用更多的化肥,使水域中的有机物增多,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
(5)鹰视觉敏锐,爪和喙呈钩状,适于捕捉小动物,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________。
【解析】(1)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据此可把图中的生物分为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其他生物。其中禾谷类、水草属于植物;昆虫、食虫鸟、兔、鱼、鹰属于动物;细菌、真菌属于微生物。(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故影响该生态环境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分、空气等。(3)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个体。图中,兔直接以禾谷类为食,鹰又捕食兔,故直接影响兔生活的生物因素有禾谷类和鹰。(4)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环境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同样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会反作用于环境。为了获得高产,人们使用更多的化肥,使水域中的有机物增多,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5)
鹰视觉敏锐,爪和喙呈钩状,适于捕捉小动物,这与其在空中生活的习性相适应,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
【答案】(1)动物:昆虫、食虫鸟、兔、鱼、鹰;微生物:细菌、真菌(2)阳光、温度、水分、空气等(3)禾谷类、鹰(4)环境影响生物(5)生物适应环境
20.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3000米
c组海拔5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3000米
(1)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________引起的。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________,c组和d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________。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________(填“最大值”“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请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
A.a<b c<d
B.a=b c=d
C.a>c b>d
D.a>b c>d
【解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惟一变量,所以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海拔高度引起的。
(2)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环境条件都应该相同,所用实验材料及其数量也应该相同,所以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b组,对照组是a组;c组和d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c组,对照组是d组。
(3)在处理实验结果时,为了使的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防止出现偶然性,应多做几组
实验,最后取平均值。
(4)海拔越高,风力越大,植株高了反而无法生长,所以海拔越高,越适合植株较低的生长,故而第一组中:a组的比b组的长势好;第二组中:c组的比d组的长势好。
【答案】(1) 海拔高度 2(2)b组 c 组 (3)平均值 (4)D
专题02 生物与环境(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之重难点突破(人教版): 这是一份专题02 生物与环境(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之重难点突破(人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0 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解析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之重难点突破(人教版): 这是一份专题10 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解析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之重难点突破(人教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呼吸作用的相关实验,若将某植株一片叶的主叶脉切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解析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之重难点突破(人教版): 这是一份专题06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解析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之重难点突破(人教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区分细胞分裂与分化,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比较,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