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第1章实验一《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含解析)
展开1.实验器材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槽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
2.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3.实验步骤
(1)按照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接好电源。
(2)把一细绳系在小车上,细绳绕过滑轮,下端挂合适的槽码,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小车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
(4)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取下纸带。
(5)换纸带重复实验三次,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进行测量分析。
4.注意事项
(1)平行: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
(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带。
(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槽码落地及小车与滑轮相撞。
(4)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计算加速度大小时以能在约50 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7个计数点为宜。
(5)小车从靠近打点计时器位置释放。
1.依据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x1、x2、x3…xn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
(2)Δx是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Δx1=x2-x1,Δx2=x3-x2…。
(3)T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02n s(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 Hz,n为两计数点间计时点的间隔数)。
(4)Δx=aT2,只要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就一定相等。
2.数据处理
(1)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测量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相邻计数点距离之差,看其是否为常数,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
(2)利用逐差法求解平均加速度
a1=eq \f(x4-x1,3T2),a2=eq \f(x5-x2,3T2),a3=eq \f(x6-x3,3T2)
a=eq \f(a1+a2+a3,3)=eq \f((x4+x5+x6)-(x1+x2+x3),9T2)。
(3)利用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vn=eq \f(xn+xn+1,2T)。
(4)利用速度—时间图像求加速度
①作出速度—时间图像,通过图像的斜率求解物体的加速度;
②剪下相邻计数点的纸带紧排在一起求解加速度。
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
【例1】 (2021·1月重庆市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11)某小组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该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在打好的纸带上每5个点标记一个计数点,标记结果如图2所示,A、B、C、D为连续选择的计数点,其位置分别为20.0 mm、34.0 mm、53.0 mm和77.0 mm。则:
图2
(1)图中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是________ s;
(2)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 m/s;
(3)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 m/s2。
答案 (1)0.1 (2)0.165 (3)0.5
解析 (1)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
T=eq \f(1,f)=eq \f(1,50 Hz)=0.02 s
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t=5T=0.1 s。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速度等于平均速度,所以B点速度为
vB=eq \f(xAC,2t)=eq \f((53.0-20.0)×10-3 m,2×0.1 s)
=0.165 m/s。
(3)根据逐差法求解加速度
a=eq \f(xCD-xAB,2t2)=eq \f((24.0-14.0)×10-3,2×0.12) m/s2
=0.5 m/s2。
【变式1】 (2020·江苏盐城市第三次模拟)小华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选出了如图3甲所示的一条纸带(每两个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 Hz。
甲
乙
图3
(1)根据纸带上的数据,计算E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并填入表中。
(2)小华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了小车的图像。请你根据v-t图像判断小车做的是__________(填写序号)
A.匀速直线运动
B.匀变速直线运动
C.非匀变速直线运动
(3)小红同学用以下方法绘制了小车运动的v-t图像:
第一,先把纸带每隔0.1 s剪断,得到若干短纸条;
第二、再把这些纸条并排贴在一张纸上,使这些纸条下端对齐,作为时间坐标轴,标出时间;
第三,将纸条上端中心连起来,于是得到v-t图像。
请回答这样做__________(选填“可行”“不可行”),简要说明其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39 (2)B (3)可行 见解析
解析 (1)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 s,则E点的速度vE=eq \f(xDF,2T)=eq \f(0.127 0+0.151 0,0.2) m/s=1.39 m/s
(2)根据v-t图像可知小车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故选B。
(3)
该做法是可行的;因为剪断的纸带所用的时间都是t=0.1s,即时间t相等,所以纸带的长度之比等于此段纸带的平均速度之比;而此段纸带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纸带中间时刻的速度。最后得出结论:纸带的长度之比等于此段纸带的平均速度之比,还等于各段纸带中间时刻的速度之比,即纸带的高度之比等于中间时刻速度之比,因此该做法是合理的。
【变式2】 (2020·广东潮州市第二次模拟)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4所示,各个计数点已经在纸带上标出,图中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接频率f=50 Hz的交流电源。
图4
(1)该实验__________平衡摩擦力,__________满足钩码的质量远远小于木块的质量(填“需要”“不需要”);
(2)打下计数点6时纸带的速度v6=__________(用给定字母表示);
(3)物体加速度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给定字母表示);
(4)如果交变电流的频率f>50 Hz,但当时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测得的加速度值比真实值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 (1)不需要 不需要 (2)eq \f((x3+x4)f,10)
(3)eq \f((x4+x3-x2-x1)f2,200) (4)偏小
解析 (1)本实验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即只需要测出木块运动的加速度和速度,而不需要测出合力的大小,故不需要平衡摩擦力,也不需要满足钩码的质量远远小于木块的质量。
(2)相邻计数点有四个点没有画出,则时间间隔为t=5T=eq \f(5,f)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有v6=eq \f(x3+x4,2t)=eq \f((x3+x4)f,10)。
(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有x3-x1=4a1t2
x4-x2=4a2t2
可求得平均加速度为a=eq \f(a1+a2,2)=eq \f((x4+x3-x2-x1)f2,200)。
(4)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可知加速度的测量值为a=eq \f(Δx,T2)=Δx·f2
故频率f>50 Hz时,测量值的频率偏小,所求得的加速度偏小。
命题点二 实验拓展创新
1.高考启示
高考实验题一般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是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创设新情景。因此,要在夯实教材实验的基础上注意迁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用教材中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处理新问题。
2.情景拓展
3.数据处理
(1)加速度的获得:靠重物的拉力获得加速度→长木板倾斜靠重力获得加速度。
(2)速度的测量方法:由打点纸带求速度→测定遮光片的宽度d和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Δt,由v=eq \f(d,Δt)求速度。
(3)加速度的测量方法:由打点纸带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利用经过两个光电门的瞬时速度,由速度位移关系式求加速度。
类型1 实验情景创新
【例2】 (2017·全国卷Ⅱ,22)某同学研究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滑块、长度不同的矩形挡光片、光电计时器。
(c)
图5
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5(a),将光电门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将一挡光片安装在滑块上,记下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令滑块从斜面上方由静止开始下滑;
②当滑块上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用光电计时器测得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Δt;
③用Δs表示挡光片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如图(b)所示],eq \(v,\s\up6(-))表示滑块在挡光片遮住光线的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求出 eq \(v,\s\up6(-));
④将另一挡光片换到滑块上,使滑块上的挡光片前端与①中的位置相同,令滑块由静止开始下滑,重复步骤②、③;
⑤多次重复步骤④;
⑥利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作出eq \(v,\s\up6(-)) -Δt图,如图(c)所示。
完成下列填空:
(1)用a表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用vA表示挡光片前端到达光电门时滑块的瞬时速度大小,则eq \(v,\s\up6(-))与vA、a和Δt的关系式为 eq \(v,\s\up6(-))=____________;
(2)由图(c)可求得vA=______ cm/s,a=______ cm/s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 (1)vA+eq \f(1,2)aΔt (2)52.1 16.3
解析 (1)设挡光片末端到达光电门的速度为v,
则由速度与时间关系可知v=vA+aΔt,且eq \(v,\s\up6(-))=eq \f(vA+v,2)
联立解得:eq \(v,\s\up6(-))=vA+eq \f(1,2)aΔt。
(2)将图线延长交纵轴52.1 cm/s处,即为vA,
vA=52.1 cm/s,图线的斜率
k=eq \f(1,2)a=eq \f(53.6-52.4,(180-32.5)×10-3) cm/s2≈8.14 cm/s2,
即a=16.3 cm/s2。
【变式3】 (2020·广东广州市天河区三模热身)用图6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图6
(1)实验的主要步骤:
①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结果如图乙所示,读得d=__________mm;
②用刻度尺测量A点到光电门所在位置B点之间的水平距离x;
③滑块从A点静止释放(已知砝码落地前遮光片已通过光电门);
④读出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t;
⑤改变光电门的位置,滑块每次都从A点静止释放,测量相应的x值并读出t值。
(2)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以x为横坐标,eq \f(1,t2)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中作出eq \f(1,t2)-x图线如图7所示,求得该图线的斜率k=__________m-1s-2;由此进一步求得滑块的加速度a=__________m·s-2。(计算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
图7
答案 (1)6.60 (2)2.38×104 (3)0.518
解析 (1)①主尺刻度为6 mm,分尺刻度为0.05 mm×12=0.60 mm,最终刻度为6.60 mm。
(2)滑块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为v=eq \f(d,t),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得v2=2ax,有eq \f(d2,t2)=2ax,整理得eq \f(1,t2)=eq \f(2ax,d2),根据图像知图线的斜率为k=eq \f((2.0-1.0)×104,0.7-0.28)≈2.38×104 m-1·s-2;根据k=eq \f(2a,d2) 得a=eq \f(kd2,2)=eq \f(2.38×104×6.602×10-6,2) m/s2=0.518 m/s2。
类型2 实验方法拓展——测重力加速度
【例3】 (2019·全国卷Ⅲ,22)甲、乙两位同学设计了利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实验中,甲同学负责释放金属小球,乙同学负责在小球自由下落的时候拍照。已知相机每间隔0.1 s拍1幅照片。
(1)若要从拍得的照片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在此实验中还必须使用的器材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米尺 B.秒表 C.光电门 D.天平
(2)简述你选择的器材在本实验中的使用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两同学由连续3幅照片上小球的位置a、b和c得到ab=24.5 cm、ac=58.7 cm,则该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________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 (1)A (2)将米尺竖直放置,使小球下落时尽量靠近米尺 (3)9.7
解析 (1)利用频闪照片测重力加速度时需要测量小球下落的距离,因此实验时必须使用米尺。
(2)将米尺竖直放置,小球靠近米尺下落,从照片上直接读出小球下落的距离。
(3)根据Δx=gT2得重力加速度大小
g=eq \f(bc-ab,T2)=eq \f((ac-ab)-ab,T2)
=eq \f((58.7-24.5-24.5)×10-2,0.12) m/s2=9.7 m/s2。
【变式4】 (2021·1月湖南普高校招生适应性考试,11)某同学利用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运动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如图8(a)所示,所用器材包括:气垫导轨、滑块(上方安装有宽度为d的遮光片)、数字计时器、光电门等。导轨下方两支点间的距离为l。实验步骤如下:
图8
(1)开动气泵,调节气垫导轨,轻推滑块,当光电门A记录的遮光时间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光电门B记录的遮光时间时,可认为气垫导轨水平;
(2)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宽度d,如图(b)所示,d=________ cm;
(3)在导轨左支点下加一高度为h的垫块,让滑块从导轨顶端滑下,记录遮光片经过A、B两处光电门的遮光时间Δt1、Δt2及遮光片从A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t12,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________(用题中给出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4)分析实验结果发现,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比该地的实际值偏小,写出一条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等于 (2)0.304 (3)eq \f(l,ht12)(eq \f(d,Δt2)-eq \f(d,Δt1))
(4)测量遮光片宽度d偏小(或测量运动时间偏大,或气垫导轨未调水平)
解析 (3)vA=eq \f(d,Δt1)
vB=eq \f(d,Δt2)
a=eq \f(vB-vA,t12)
a=gsin θ=eq \f(h,l)g
联立得:g=eq \f(l,ht12)(eq \f(d,Δt2)-eq \f(d,Δt1))。位置
A
B
C
D
E
v/(m·s-1)
0.61
0.81
1.00
1.18
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实验重难点专题实验01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实验重难点专题实验01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2 s打一次点.,15~6,59cm,s2=4,00,01,0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加练第1章 微专题7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加练第1章 微专题7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含解析),共5页。
(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第15章实验二十《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第15章实验二十《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注意事项,0 mm,5×0,5×10-7 m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