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一年级下册课文5 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展开《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一、说教材《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图文结文,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得到启示。二、说学情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一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他们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并且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五、六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因而需要老师来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教学时,我采用情境创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做结合法,将抽象的词义华为具体可感的动作;脉络梳理法,引导学生抓住古诗中的关键信息,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把我故事的主要内容;阅读交流法,在学生学习故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主交流读后的收获和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2.说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把握汉字的音形义,提高对汉字的学习能力;抓住每个自然段的关键信息,结合课文插图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与同伴交流阅读故事后的感受和想法,从故事中获得启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四、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训练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要求,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 扛、扔、摘、捧、抱”这些词。 2.过程与方法借助插图,图文对照,圈圈画画,感受文章构段形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五、说教学重难点我根据教材所处的位置、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了解表示动作词的含义;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六、说教学过程基于对教材理解、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设置,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定为以下 个环节,老师只起“导”的作用,以启发学生讨论交流,发独立见解,培养学生从小在阅读实践中适时进行听、说、读能力的训练。(一)图片导入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问学生:你们猜猜今天故事的主角是谁?然后出示小猴子的图片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拼读猴这个生字,并叫叫小猴子的名字。重点强调“猴子”的“猴”是反犬旁,以及“子”要读轻声。接着板书课题,并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最后过渡:小猴子下山的时候经过了很多地方,看见了许多好吃的,可究竟为什么空手回家了呢? (二)整体感知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的时候都经过了哪些地方?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借助PPT出示乱序的课文插图,并引导学生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说一说小猴子下山去了哪些地方,帮助学生迅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借助插图学课文,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宏观的把握,降低了概括课文的难度。对于课文内容,我进行分段指导,随文识字。识字是低年级学生的重要任务,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随文识字,并用多种方法灵活识字,让学生乐趣无穷,感受到识字的趣味。在教学中,我重点指导了一、二自然段,出示了玉米和桃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在朗读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了“结”和“满”两个生字,正音“结”这个生字,并提问: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字表示了桃子很多,你能找到它吗?形容树上的桃子多,我们可以说满树的桃子,那形容天山上的星星多可以怎么说?引导学生关注“满”这个生字表示多的意思。我借助PPT出示玉米地和桃树的图片,出示又大又多、又大又红的词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词语,巩固复习第一课时所学习的又…又…式的词语。在此过程中,我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如果你是小猴子,你下山的时候看到这样一片玉米地,长着又大又多的玉米,你的心情怎么样?如果你是小猴子,看到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你的心情怎么样?拉近学生与文中小猴子的距离,体会小猴子对所见事物的欣喜之情,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进行角色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表示动作词的不同含义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我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自然段中表示动作的词:掰、扛、摘、扔,又提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掰过东西或扛过东西?你是怎么样掰或扛的?你能不能做一做摘和扔的动作?并引导学生关注偏旁。在此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感官与身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扫清阅读障碍。此时,我将黑板上的玉米取下来,只剩下桃子。(三)合作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运用学生已学的方法,根据学习课文的体会,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发表能力。具体活动过程中:首先,我出示了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其次,我将两个自然段中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横线标注出来、做了什么用波浪线标注出来、并圈出表示动作的字。然后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合作学习3-4自然段,照样子用____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 画出小猴子是怎么做的,并圈出表示动作的词。在本环节中,我利用童话故事反复的特点,在总结上文方法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分别汇报在瓜地里和树林里发生的事情,在此过程中我取下黑板上的桃子,出示西瓜和兔子。我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的关键词语,提取故事的主要信息,并通过学生汇报小猴子的动作不断变换黑板上的图片,感悟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于是我设计了小游戏,我先进行示范:读到小猴小猴的时候拍手,读到表示动作的词语的时候做动作。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抓住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反复认读生字。(四)探究原因经过游戏的放松,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这时我启迪思考:小猴子下山时一路上去了许多地方,遇到了这么多好吃的,但它最后结果怎么样?来引入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关注此时小猴子的心情,并提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根据学生汇报,小结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五)扩展练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因此,我设置了扩展练习: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对话;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会怎么做?在学习完故事之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学生在发言中为小猴子二次下山时想办法,从小猴子身上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七、板书设计本课时的板书,完成后是这样的形式从板书中,同学们可以了解到小猴子下山到回家一无所获的全过程。几个动作词语,较好地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