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17《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第17讲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
1.(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我国著名科学家覃重军及团队,把单倍体酿酒酵母细胞内16条染色体串联成一条染色体,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自然界中本不存在的简约生命——仅含单条染色体的酵母真核细胞。下列有关染色体说法正确的是( )
A.串联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直线排列
B.萨顿用类比推理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串联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生物没有发生变异
D.细胞内基因的数目要远远多于染色体数目
【答案】D
【分析】每种生物的基因数量,都要远远多于这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
【详解】A、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而不是呈直线排列,A错误;
B、萨顿用类比推理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
C、串联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没有发生改变,但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因此生物发生了变异,C错误;
D、真核细胞内,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即基因一个接着一个,之间没有重复、分支等现象,所以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并且基因不仅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也存在于线粒体等细胞器内,而每种真核生物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表明细胞内基因的数目要远远多于染色体数目,D正确;
故选D。
2.(2022·辽宁朝阳·高一期末)摩尔根在对果蝇的研究中,偶然发现了一只突变的白眼雄果蝇,其研究小组做了如下所示的研究实验。
亲本
子代
红眼(♀)×白眼(♂)
F1:全部红眼
F1雌雄交配
1/2红眼(♀)、1/4红眼(♂)、1/4白眼(♂)
F1中红眼(♀)×白眼(♂)
1/4红眼(♀)、1/4白眼(♀)1/4红眼(♂)、1/4白眼(♂)
下列选项中推测白眼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的关键实验结果是( )A.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红眼个体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眼
B.F1雌雄交配,后代中红眼和白眼的数量比是3:1
C.F1雌雄交配,后代中白眼全部是雄性
D.F1红眼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中白眼雌性和白眼雄性比例相同
【答案】C
【分析】顿通过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在摩尔根的野生型与白眼雄性突变体的杂交实验中,F1全部表现野生型,雌雄比例1:1,说明野生型相对于突变型是显性性状;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红眼个体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眼,只能证明红眼为显性,不能证明白眼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
B、F1雌雄交配,后代中红眼和白眼的数量比是3:1,证明该基因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且红眼为显性,不能证明白眼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
C、F1雌雄交配,后代中白眼全部是雄性,白眼与性别相关联,推测白眼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
D、F1红眼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中白眼雌性和白眼雄性比例相同,属于测交类型,不能证明白眼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C。
3.(2018·河北·辛集市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a和A、b和B、c和C各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下列哪四个精子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
A.aBc、AbC、aBc、AbC B.AbC、aBc、abc、abc
C.aBC、Abc、abc、abc D.abc、abC、aBc、aBc
【答案】A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 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BCD、由题意可知,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所以aBc、AbC、aBc、AbC四个精子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4.(2020·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等位基因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的交换分别发生在减数分裂的时期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均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减数均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答案】A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基因的交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A符合题意。
故选A。
5.(2022·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阶段练习)有关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离定律是指在形成配子时,决定不同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B.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是减数分裂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纯合子自交产生F1所表现出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D.F2的3:1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答案】D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分离定律是指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A错误;
B、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是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错误;
C、纯合子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因此纯合子自交产生的子代表现的性状可能是显性性状,也可能是隐性性状,C错误;
D、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产生的两种比值相等的雌配子和两种比值相等的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导致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D正确。
故选D。
6.(2021·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下列与基因和染色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碱基对随机排列构成的DNA片段,即为基因
B.同源染色体中可能只有一条染色体含有某性状相关基因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并且基因只能存在于染色体上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均与性别决定有关
【答案】B
【分析】1、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基因与脱氧核苷酸的关系: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称为遗传信息。
3、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有很多基因。
4、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详解】A.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由碱基对随机排列构成的DNA片段不一定为基因,A错误。
B.对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来说,雄性个体细胞中某些性状相关的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则没有,B正确。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并且真核生物的基因大多数存在于染色体上,少数基因还可以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中,C错误。
D.性染色体上存在与性别决定无关的基因,如与人类红绿色盲有关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B。
7.(2021·四川·自贡市蜀光中学高二开学考试)关于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殖细胞中只有决定生物性别的基因
B.人的性别决定方式和鸡的性别决定方式相同
C.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D.母亲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儿子一定患红绿色盲
【答案】C
【分析】1、生物界的性别决定类型很多:例如:(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2)染色体组的倍数决定性别;(3)环境因素决定性别等。
2、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XY型,如大部分高等动物;(2)ZW型,如鸟类和蛾蝶类。
3、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许多生物都有伴性遗传现象。
【详解】A、二倍体生物的生殖细胞中含有一个完整的染色体组,含有该生物的全套遗传信息,包括决定生物性别(性染色体)的基因和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错误;
B、鸡的性别决定是ZW型,而人类性别决定是XY型,B错误;
C、性染色体可以决定性别,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会伴随着性染色体而遗传,表现出与性别相关联的特点,C正确;
D、儿子(XY)的性染色体中的Y染色体来自父亲,X染色体来自母亲。母亲为红绿色盲的携带者,其含有一条正常基因的X染色体和一条携带有红绿色盲基因的X染色体,都有可能提供给儿子,因而儿子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2,D错误。
故选C。
8.(2020·河北·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高一)已知红绿色盲症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图表示某患者家系中部分成员的红绿色盲基因带谱(基因型不同的人,其基因带谱情况不同),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的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
B.2号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
C.3号为纯合子,5号为杂合子
D.4号的后代一定不患病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遗传系谱图分析可知:Ⅰ1和Ⅰ2无病,但Ⅱ4有病,根据“无中生有”,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已知红绿色盲症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基因带谱可知,Ⅱ4是隐性纯合体,Ⅰ1和Ⅱ3是显性纯合体,Ⅱ5是杂合体。
【详解】A、5号个体的表现型正常,他和4号个体比较,4号个体只含有下面的基因带谱,而5号含有两条基因带谱,4号只含有一条基因带谱,4号患病,所以该病的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A正确;
B、由图可知,1号不含致病基因,5号含有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所以5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2号,2号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B正确;
C、由图可知,3号不含致病基因,为纯合子,5号为杂合子,C正确;
D、4号(患病)与患病女性结婚,后代都患病,与表现正常的女性结婚,后代可能患病,也可能不患病,D错误。
故选D。
9.(2022·黑龙江省饶河县高级中学高二开学考试)如图为患红绿色盲的某家族系谱图,其中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 )
A.1 B.2 C.3 D.4
【答案】B
【分析】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7号男性患病,其中X染色体只能来自5号,5号的X染色体一个来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父方(1号)提供正常基因,所以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方(2号),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0.(2022·山东滨州·高一期末)某二倍体雌雄异株植物无性染色体,其核基因M表达的蛋白质抑制雌蕊形成,不含M基因的植株为雌株。科学家将耐盐基因D设法转移到雄性植株一个体细胞的某条染色体上,将该细胞经组织培养得到的植株N与野生型异性植株杂交,根据后代的表型可以判断D基因的位置。不考虑其他变异,所有基因型植株存活率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D基因的插入可能会导致N变异为雌性
B.该植物种群中的雄性植株数量多于雌性植株
C.杂交后代的耐盐雌雄株各占1/4,无法确定D是否与M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D.杂交后代中的耐盐雌株或雄株占1/2,可以确定D是否与M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答案】B
【分析】耐盐基因D设法转移到雄性植株一个体细胞的某条染色体上,插入的位置可能是M基因所在的位置,就会导致M基因突变,可能是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与M基因连锁遗传,或插入到M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上,与M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D基因的插入M基因所在的位置,就会导致M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N变异为雌性,A正确;
B、该植物种群中的雄性植株数量与雌性植株数量关系与M基因的基因频率有关,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数量关系,B错误;
C、植株N与野生型异性植株杂交,杂交后代的耐盐雌雄株各占1/4,无法确定D是否与M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C正确;
D、杂交后代中的耐盐雌株或雄株占1/2,可以确定D与M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连锁遗传,D正确。
故选B。
11.(2022年新教材北京生物高考真题)蜜蜂的雌蜂(蜂王和工蜂)为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雄蜂是单倍体,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由此不能得出( )
A.雄蜂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B.雄蜂精子中染色体数目是其体细胞的一半
C.蜂王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蜜蜂的性别决定方式与果蝇不同
【答案】B
【分析】题意分析,蜜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因而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其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蜜蜂的性别是由染色体sum决定的。
【详解】A、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是单倍体,因此雄蜂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A正确;
B、雄蜂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与其体细胞的中染色体数目相同,B错误;
C、蜂王是由受精卵经过分裂、分化产生的,其体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正确;
D、蜜蜂的性别决定方式与果蝇不同,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数目有关,而果蝇的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有关,D正确。
故选B。
12.(2022·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雌性杂合玳瑁猫的毛皮上有黑色和黄色随机镶嵌的斑块,其中黄色(B)对黑色(b)为显性,Bb只在X染色体上。根据Lyon假说,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正常雌性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随机高度螺旋化失活形成巴氏小体,且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后代细胞中这条X染色体均处于失活状态。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遗传机制的目的是使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近乎相等的表达水平
B.推测性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XXX的雌猫中只有1个巴氏小体
C.雄性玳瑁猫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D.推测其他生物存在雄性X染色体基因高表达或者雌性两条X染色体基因均处于低表达的遗传机制
【答案】B
【分析】猫的毛色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黄色b) ,B对b为完全显性,但杂合子的毛色却表现为黑、黄斑块的混合体,取名“玳瑁猫",由于雄性个体中不含B或等位基因,所以玳理猫只出现在雌猫中。巴氏小体是一条高度螺旋且失活的X染色体。若X染色体有两条或多条时,巴氏小体数比X染色体数少1条,所以巴氏小体只出现在雌猫中,且两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变为巴氏小体。
【详解】A、雌性杂合玳瑁猫的基因型为XBXb,其中一条高度螺旋化,这条X染色体均处于失活状态,故该遗传机制的目的是使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近乎相等的表达水平,A正确;
B、推测性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XXX的雌猫中有2个或3个巴氏小体,B错误;
C、雄性玳瑁猫若出现,其基因型为XBXbY,可能是由含XBXb的卵细胞和含Y的精子结合形成,说明雌猫减数分裂发生异常,故推测其发生了染色体变异,C正确;
D、若X染色体有两条或多条时,只有一条可以正常表达,所以推测其他生物存在雄性X染色体基因高表达或者雌性两条X染色体基因均处于低表达的遗传机制,D正确。
故选B。
13.(2022·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二开学考试)如图是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染色体1、2、4、5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
B.染色体3、6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C.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D.染色体1、3、5、7之间形态上各不相同,功能上相互协调
【答案】D
【分析】染色体组是指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功能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基因重组包括:交叉互换型和自由组合型,此处的交叉互换是指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片段交换;而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是指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的交换。
【详解】A、图中1和2、3和4、5和6、7和8属于同源染色体,所以染色体1、3、5、7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A错误;
B、染色体3和6属于非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错误;
C、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2号是Y染色体,C错误;
D、染色体1、3、5、7构成一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在形态上各不相同,功能上存在相互作用,D正确。
故选D。
14.(2022·湖北·高三开学考试)某家族中患有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相关遗传图谱以及相关遗传基因的电泳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群中甲病致病基因的频率男女相等,乙病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B.Ⅰ2的相关基因电泳图可能出现两条带、三条带,但不会出现四条带
C.图中的条带1、2为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且条带1为致病基因
D.Ⅲ1一定含有条带1和条带4且体细胞最多有3条带出现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3和Ⅰ4不患甲病却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题中“其中一种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又Ⅱ1和Ⅱ2不患病生出患乙病的儿子,则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
根据Ⅰ1可知,条带2和4为致病条带,又根据Ⅰ3和Ⅰ4均为甲病的杂合子,因此可以推断条带2为常染色体致病基因假设为基因a,则条带4为X隐性致病基因假设为基因b,条带1为A,条带3为基因B。
【详解】A、根据Ⅰ3和Ⅰ4不患病却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人群中乙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A错误;
B、根据Ⅰ1可知,条带2和4为致病条带,又根据Ⅰ3和Ⅰ4均为甲病的杂合子,因此可以推断条带2为常染色体致病基因假设为基因a,则条带4为X隐性致病基因假设为基因b,条带1为A,条带3为基因B,因此Ⅰ2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Ⅰ2的相关基因电泳图可能出现两条带、三条带,也可能会出现四条带,B错误;
C、图中的条带1、2为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且条带2为致病基因,C错误;
D、Ⅲ1的基因型为AAXbY、AaXbY,所以Ⅲ1一定含有条带1和条带4且体细胞最多有3条带出现,D正确。
故选D。
15.(2020·上海·模拟预测)果蝇眼色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眼,其余情况为白眼。已知B/b位于X染色体上,而A/a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只位于X染色体上。让一只纯合红眼雌蝇与一只纯合白眼雄蝇杂交,获得的F1均为红眼,让F1自由交配,获得F2中红眼∶白眼都是3∶1,且白眼只出现在雄蝇中,下列除哪项外,都可能是亲本白眼雄蝇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位置( )
A.B.C. D.
【答案】A
【分析】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上和性别相关联,叫做伴性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不确定时,常用假设法分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详解】A、若亲本纯合白眼雄蝇的基因型如A所示,即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雄蝇的基因型为aaXbY,雌蝇的基因型是AAXBXB,F1的基因型为AaXBXb(红眼雌)和AaXBY(红眼雄),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雌蝇红眼(6A_XBX-)∶粉眼(2aaXBX-)=3∶1,雄蝇红眼(3A_XBY)∶粉眼(aaXBY)∶白眼(3A_XbY+aaXbY)=3∶1∶4,这不符合题目中“F2中红眼∶白眼都是3∶1”这一信息,A正确;
B、若亲本纯合白眼雄蝇的基因型如B所示,即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雄蝇的基因型是AAXbY,雌蝇的基因型是AAXBXB,F1的基因型是AAXBXb和AAXBY,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雌蝇都是红眼(AAXBX-),雄蝇红眼(AAXBY)∶白眼(AAXbY)=1∶1,符合题目中“F2中红眼∶白眼都是3∶1,且白眼只出现在雄蝇中”这一信息,B错误;
C、若亲本纯合白眼雄蝇的基因型如C所示,即A/a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雄蝇的基因型为XAbY,雌蝇的基因型为XABXAB,F1的基因型是XABXAb和XABY,均表现为红眼,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XABXAB(红眼雌)、XABXAb(红眼雌)、XABY(红眼雄)、XAbY(白眼雄),符合题目中“F2中红眼∶白眼都是3∶1,且白眼只出现在雄蝇中”这一信息,C错误;
D、若亲本纯合白眼雄蝇的基因型如D所示,即A/a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雄蝇的基因型为XabY,雌蝇的基因型为XABXAB,F1的基因型是XABXab和XABY,均表现为红眼,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XABXAB(红眼雌)、XABXab(红眼雌)、XABY(红眼雄)、XabY(白眼雄),符合题目中“F2中红眼∶白眼都是3∶1,且白眼只出现在雄蝇中”这一信息,D错误。
故选A。
16.(2021·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图为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部分果蝇杂交实验过程图解,下列相关分析叙述错误的是( )
A.依据F1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可知,果蝇的红、白眼色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摩尔根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证明了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C.F1代中红眼雌雄果蝇杂交,在不发生基因突变情况下,子代会出现白眼雌果蝇
D.图中F2代中红眼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后代中白眼果蝇出现的几率为1/8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红眼与白眼杂交,子一代均为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子一代自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说明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a。
【详解】A、F2中性状分离比为3:1,说明眼色基因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
B、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证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B错误;
C、F1中红眼雌雄果蝇(XAXa、XAY)杂交,正常情况下子代不会出现白眼雌果蝇;异常情况下,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引起白眼雌果蝇出现,也可能因为F1中雌果蝇XAX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XaXa未分离,从而导致子代出现XaXaY白眼雌个体,所以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子代也可以出现白眼雌果蝇,C正确;
D、F2红眼雌为1/2 XAXA、1/2 XAXa,F2红眼雄为XAY,后代出现白眼果蝇为XaY =1/4×1/2=1/8,D正确。
故选B。
17.(2022·河北·高考真题)关于遗传物质DNA的经典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摩尔根依据果蝇杂交实验结果首次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与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相同
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均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
D.双螺旋模型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解释了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
【答案】A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利用果蝇杂交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实质是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是DNA,两者化学本质相同,B正确;
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利用酶解法去掉DNA或者DNA蛋白质,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区分DNA和蛋白质,两者均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C正确;
D、DNA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D正确。
故选A。
18.(2022·四川·树德中学高一期末)如图1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部分代谢途径,图2为甲、乙两个家庭(非近亲)的系谱图(甲、乙两个家庭都不含对方家庭的致病基因)。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苯丙酮尿症、尿黑酸症的病因分别是缺乏酶⑥和酶③
B.家系甲中Ⅱ-3不可通过减少苯丙氨酸的摄入来减缓症状
C.家系乙中Ⅱ-4携带尿黑酸症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3
D.如果甲家系的6号个体与乙家系的6号个体婚配,孕期内应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
【答案】C
【分析】由图1可知,缺乏酶①,会导致苯丙氨酸不能转化成酪氨酸,会出现苯丙酮酸症;缺乏酶⑤会导致黑色素不能合成;缺乏酶③会造成尿黑酸在体内积累,造成尿黑酸症。图2中,两种病均为无中生有,女儿患病,故苯丙酮酸症和尿黑酸症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图可知,苯丙酮尿症的直接病因是苯丙酮酸过多,即缺乏酶①、尿黑酸症的病因是缺乏酶③,A错误;
B、家系甲中Ⅱ-3患苯丙酮酸症,可通过减少苯丙氨酸的摄入来减少苯丙酮酸的合成,以减缓症状,B错误;
C、由家系乙可知,Ⅰ1和Ⅰ2都表现正常,女儿患病,说明尿黑酸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该病受B、b控制,家系乙中Ⅰ1和Ⅰ2均为Bb,Ⅱ4携带尿黑酸症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3,C正确;
D、两家系中6号个体均不携带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故后代不会患病,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D错误。
故选C。
19.(2022·湖北·模拟预测)某种单基因遗传病受显性基因R控制,即使携带致病基因也只在成年后患病。某一家庭丈夫患此病,妻子及未成年的儿子和女儿均不患此病。对此家庭的四人进行基因检测,但采样时的姓名记录丢失,电泳结果如下图。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R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儿子和女儿的基因型可能不同
B.R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儿子和女儿成年后可能都患病
C.基因R在X染色体上,妻子不携带致病基因
D.基因R在X染色体上,条带①代表R基因
【答案】B
【分析】遗传系谱图的分析方法: (一)首先确定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患者的子女全部患病,正常女性的子女全正常,即子女的表现型与母亲相同,则最可能为细胞质遗传。(2)若系谱图中,出现母亲患病,孩子有正常的情况,或者,孩子患病母亲正常,则不是母系遗传。(二)其次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最可能为伴Y遗传。(2)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三)再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1)首先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①“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病。②“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2)已确定是隐性遗传,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已确定是显性遗传,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详解】A、据题意,可推知丈夫的基因型是R-,妻子的基因型是rr,3、4只有一条带,若3是妻子,则1、2是子女,4是丈夫,且基因只能在常染色体上。若4是妻子,则3是丈夫,1、2是子女,且基因只能在常染色体上。且儿子和女儿的基因型都是Rr,A错误;
B、据题意,儿子和女儿的基因型都是Rr,成年后会患病,B正确;
C、据图,若3是妻子,则1、2是子女,4是丈夫;若4是妻子,则3是丈夫,1、2是子女。若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儿子的基因型是XrY,不合题意,C错误;
D、据图,若3是妻子,则1、2是子女,4是丈夫;若4是妻子,则3是丈夫,1、2是子女。若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儿子的基因型是XrY,不合题意。R基因只能在常染色体上,条带①可代表R基因或r基因,D错误。
故选A。
20.(2022·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第一中学高一)如图为某家族红绿色盲和白化病的遗传系谱图,白化基因用a表示,色盲基因用b表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Ⅰ-2与Ⅱ-6的基因型、表现型相同
B.若Ⅲ-10和Ⅲ-12结婚,子代发病率是13/48
C.Ⅱ-3可产生3种带有致病基因的配子
D.Ⅱ-7、Ⅱ-8是纯合子的概率相同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Ⅲ-11患白化病而Ⅱ-6正常,违背伴X隐性遗传病女患父必患的遗传规律,所以Ⅱ-4、Ⅲ-11同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则Ⅱ-7患另一种遗传病即色盲,Ⅲ-9患白化病与色盲。
【详解】A、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Ⅰ-2与Ⅱ-6的表现型都正常,但都有患白化病的孩子,故基因型都是AaXBY,A正确;
B、Ⅱ-5和Ⅱ-6均为Aa,Ⅲ-1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3AAXBY或2/3AaXBY,Ⅲ-9基因型为aaXbY,故Ⅱ-3的基因型为AaXBXb,Ⅲ-10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XBXB(1/2)、AaXBXb(1/2),Ⅲ-10和Ⅲ-12结婚,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为2/3×1/4=1/6,后代患色盲的概率为1/2×1/4=1/8,则所生子女中发病率是1-(1-1/6)×(1-1/8)=13/48,B正确;
C、Ⅱ-3的基因型是AaXBXb,可产生AXb、aXB、aXb共3种带有致病基因的配子,C正确;
D、Ⅰ-1和Ⅰ-2都是Aa,Ⅱ-7是色盲患者,纯合子的概率为1/3,Ⅱ-8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3×1/2=1/6,D错误。
故选D。
21.(2022·辽宁·凤城市第一中学高二开学考试)如图是科学家对果蝇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定结果。下列有关该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控制朱红眼与深红眼的基因都是控制眼色的基因,不是等位基因
B.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对应的性状在每个个体中都能表现出来
D.基因与性状之间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答案】AD
【分析】1、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2、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的实质: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朱红眼与深红眼基因是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是等位基因,A正确;
B、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不一定都能表达,C错误;
D、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一般情况下,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有的性状受多个基因的影响,有的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D正确。
故选AD。
22.(2022·安徽宣城·高二开学考试)野生型果蝇存在以下隐性突变的类型,相关基因及位置关系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摩尔根等人测出了果蝇的上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B.上图中两条染色体上的所示基因均属于非等位基因
C.在减数分裂Ⅱ后期,上述基因不会位于细胞的同一极
D.白眼雄蝇与野生型杂交,可根据F1表型验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答案】CD
【分析】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时,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详解】A、摩尔根等人通过果蝇的相关实验,测出了上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A正确;
B、上图中两条染色体上的所示基因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均属于非等位基因,B正确;
C、减数分裂Ⅱ后期,上述基因可能移向同一极,因为他们互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C错误;
D、白眼雄蝇与野生型杂交,F1雌雄均为红眼,无法验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D错误。
故选CD。
23.(2022·山东·日照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高二开学考试)某种昆虫的体色有灰身和黑身两种,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该昆虫的生物钟表现为无节律与有节律两种,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让一只灰身有节律雌虫和一只黑身有节律雄虫杂交,子代雄虫中出现黑身无节律的概率为1/4。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雄虫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
B.亲本雌虫产生Xb配子的概率为1/2
C.子代雌虫中有节律∶无节律=1∶1
D.仅考虑体色性状,亲本灰身和F1灰身的基因型相同
【答案】AC
【分析】一只灰身(A_)有节律雌虫和另一只黑身(aa)有节律雄虫杂交,子代雄虫中出现黑身(aa)无节律的概率为1/4=1/2×1/2,说明母本为AaXBXb,且有节律为显性,父本为aaXBY。
【详解】A、一只灰身(A_)有节律雌虫和另一只黑身(aa)有节律雄虫杂交,子代雄虫中出现黑身(aa)无节律的概率为1/4=1/2×1/2,说明母本为AaXBXb,且有节律为显性,父本为aaXBY,A错误;
B、亲本雌虫个体(XBXb)产生Xb配子的概率为1/2,B正确;
C、亲本关于节律的基因型为XBXb、XBY,则子代雌虫为XBXB、XBXb,均为有节律,有节律:无节律=1:0,C错误;
D、仅考虑体色性状,亲本灰身和F1灰身的基因型相同,均为Aa,D正确。
故选AC。
24.(2022·湖南师大附中高二开学考试)牙鲆鱼(染色体数目2=48)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为获得经济价值更高的雌鱼,研究人员设法使牙鲆鱼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直接发育为新个体,称为初代P品系。取部分初代P品系胚胎在27℃高温下培养,这些胚胎全部发育成雄鱼。让这些雄鱼与正常温度下发育成的初代P品系雌鱼交配,可以产生二代P品系,二代P品系的性反转特性与初代P品系相同。已知该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初代P品系雄鱼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
B.27℃条件下初代P品系的胚胎全发育成了雄鱼,这一过程中一定存在表观遗传现象
C.二代P品系在正常温度下均会发育为雄鱼
D.牙鲆鱼性别表现与环境温度和性染色体组成都有关
【答案】AD
【分析】题意分析:牙鲆鱼是二倍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含有2个染色体组,此时的2个染色体组是由复制产生的,遗传物质相同,因此如果不再进行分裂直接发育形成品系P,品系P是纯合体。
【详解】A、初代P品系是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直接发育为新个体,而次级卵母细胞中性染色体为X或XX,因此初代P品系雄鱼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A正确;
B、在正常温度下XX发育形成雌性个体,XY发育为雄性,在27℃高温下XX发育成雄鱼,说明性别表现受性染色体和发育温度的共同影响,这一过程中不一定存在表观遗传现象,B错误;
C、二代P品系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为XX,因此,其在正常温度下均会发育为雌鱼,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牙鲆鱼性别表现由环境温度和性染色体组成共同决定,D正确。
故选AD。
25.(2022·湖南省邵东市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有些人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其外貌与正常女性一样,但无生育能力,原因是其X染色体上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a,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某女性化患者的家系图谱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Ⅱ-1的基因型为XaY
B.Ⅱ-2与正常男性婚后所生后代的患病概率为1/2
C.I-1的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或母亲
D.人群中基因a的频率将会越来越低
【答案】BC
【分析】由某女性化患者的家系图谱可知,Ⅰ-1是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XAXa,Ⅰ-2的基因型是XAY,生出的子代中,Ⅱ-1的基因型是XaY,Ⅱ-2的基因型是XAXa,Ⅱ-3的基因型是XaY,Ⅱ-4的基因型XAXA,是Ⅱ-5的基因型是XAY。
【详解】A、由某女性化患者的家系图谱可知,Ⅰ-1是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XAXa,Ⅰ-2的基因型是XAY,生出的子代中,Ⅱ-1的基因型是XaY,Ⅱ-2的基因型是XAXa,Ⅱ-3的基因型是XaY,Ⅱ-4的基因型XAXA,是Ⅱ-5的基因型是XAY,A正确;
B、Ⅱ-2的基因型是XAXa,与正常男性XAY婚配后,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XAY:XaY=1:1:1:1,则所生后代的患病概率是1/4,B错误;
C、Ⅰ-1是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XAXa,若致病基因来自父亲,则父亲基因型为XaY,由题干可知XaY为不育的女性化患者,因此,其致病基因只可能来自母亲,C错误;
D、XaY(女性化患者)无生育能力,会使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A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D正确。
故选BC。
26.(2022·湖南·颐华高级中学(平江)有限公司高二开学考试)图 1 为某动物体内五个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图 2 表示体细胞 中染色体数为 2n 的生物不同细胞分裂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 DNA 分子的含量;图 3 为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简图,其中 A~G 表示相关细胞,①~④表示过程,请回答下列 问题:
(1)图1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图1中a属于_____分裂_____期。
(2)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可能会发生类似于图1中_____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
(3)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发生在图2中的_____所代表的时期;图 1 中的细胞_____对应于图 2 中的Ⅲ时期。
(4)若图中的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XbY,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异常(无基因突变),产生的G 细胞基因型为aaXb,D、E、F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
【答案】(1) d 有丝 后
(2)ac
(3) I d
(4)AY、AY、Xb
【分析】分析图1: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c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分析图2:I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2∶2,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Ⅱ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2∶2,且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Ⅲ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0∶1,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IV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0∶1,且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形成配子。
分析图3:图3为某哺乳动物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其中A为初级精母细胞,BC为次级精母细胞,DEFG表示精细胞。
(1)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进入了减数第二次分裂,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d;因图1中a细胞发生着丝点分裂,且含有同源染色体,故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2)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即图1中a、c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
(3)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开,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其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核DNA数目=2n:4n:4n,对应于图2中的I所代表的时期;根据分析可知,Ⅲ时期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姐妹染色体单体,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一致,对应图1中的细胞d。
(4)图3中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此时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若图中的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XbY,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异常(无基因突变),产生的G细胞基因型为aaXb,不含等位基因,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B细胞基因型为AAYY,C细胞基因型为aaXbXb;因为G细胞含有两个a基因,而a基因是经复制来的相同基因,说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a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分离,又因F与G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因此图中D、E、F细胞的基因型依次为AY、AY、Xb。
27.(2023·广东·高三阶段练习)下图是自然界中几种常见的性别决定方式,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果蝇的长翅和残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灰体和黄体受另外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某兴趣小组用一只长翅灰体雌果蝇和一只长翅灰体雄果蝇为亲本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为长翅灰体雌∶残翅灰体雌∶长翅灰体雄∶残翅灰体雄∶长翅黄体雄∶残翅黄体雄=6∶2∶3∶1∶3∶1。回答下列问题:
如果不考虑 X、Y 的同源区段,则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用子代的残翅灰体雌果蝇与长翅黄体雄果蝇杂交,子二代中残翅黄体雄果蝇占的比例是______。
(2)蝗虫体内正在分裂的神经干细胞中,显微镜下能看到______个四分体;蜜蜂的性别由______决定。
(3)已知控制蝴蝶所产卵壳颜色的基因E(黑色)和e(白色)在性染色体上,但不知是位于同源区段,还是非同源区段。现有纯合控制产黑卵和产白卵雌、雄个体多只,如何通过一代杂交实验观察后代雌蝶产生的卵壳颜色,判断基因(E和e)在性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
请写出实验方案及相应结论。
实验方案:______。
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______,则(E、e)位于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②如果______,则(E、e)位于性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
【答案】(1) AaXBXb、AaXBY 1/24
(2) 0 染色体组数(或染色体数目)
(3) 选用纯合控制产白卵雄性个体和纯合控制产黑卵雌性个体杂交,观察后代雌蝶所产卵壳的颜色 所有卵壳的颜色均为黑色 所产卵壳大约一半为黑色,一半为白色(或所产卵壳既有白色又有黑色,且比例相当)
【分析】据图可知,不同生物体决定性别的方式不同,果蝇为XY型,XY染色体组成的为雄性,XX染色体组成的为雌性。ZW型的生物体,性染色体组成为ZW的为雌性,ZZ的为雄性。
(1)根据子代的表型和比例分析可知,子代无论雌雄个体都是长翅∶残翅=3∶1,说明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长翅为显性性状;子代雌性个体均为灰体,雄性个体中灰体∶黄体=1∶1,说明该基因与性别有关,位于X染色体上,灰体为显性性状,则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子代的残翅灰体雌果蝇(1/2aaXBXB、1/2aaXBXb)与长翅黄体雄果蝇(1/3AAXbY、2/3AaXbY)杂交,子二代出现残翅的概率为2/3×1/2=1/3;出现黄体雄蝇的概率为1/2×1/4=1/8,因此子二代中残翅黄体雄果蝇占的比例是1/3×1/8=1/24。
(2)神经干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不能形成四分体,因此显微镜下看到的四分体为0个;蜜蜂的雌性为二倍体,含两个染色体组,雄性为单倍体,含一个染色体组,因此蜜蜂的性别由染色体组数(或染色体数目)决定。
(3)蝴蝶为ZW型,性染色体组成为ZW的为雌性,ZZ的为雄性。欲确定基因(E和e)在性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可选用纯合控制产白卵雄性个体(ZeZe)和纯合控制产黑卵雌性(ZEW或ZEWE)个体杂交,观察后代雌蝶所产卵壳的颜色;若E、e位于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子一代为ZEZe、ZeWE,所有卵壳的颜色均为黑色;若E、e位于性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则子一代为ZEZe、ZeW,所产卵壳大约一半为黑色,一半为白色(或所产卵壳既有白色又有黑色,且比例相当)。
28.(2022·安徽蚌埠·高三阶段练习)已知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偶然出现的XXY个体为雌性可育。果蝇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现有两组纯合个体进行杂交实验,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实验一与实验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______。
(2)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实验一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若F1雌、雄杂交,F2雄性个体中,表型为长翅红眼的概率为______。
(3)实验二的F1中出现了1只特殊的白眼雌蝇个体(只考虑眼色这一对性状),请分析:
①若该蝇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则该蝇的基因型为______。
②若该蝇是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则该蝇产生的配子为______。
③若检验该蝇产生的原因,可用表型为______的果蝇与其杂交,根据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即可判断。
【答案】(1)翅型与眼色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与性别相关联(合理即可)
(2) aaXBXB、AAXbY 3/8
(3) XbXb XbXb、Y、Xb、XbY 红眼雄性
【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1)据图可知,实验一和实验二为正反交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眼色与翅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与性别相关联。子代中,无论正交还是反交,长翅性状在雌雄中都无差别,而眼色在雄性中结果不同,故眼色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而翅形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2)根据(1)的推测,实验一亲本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F1为AaXBY、AaXBXb,相互交配所得F2雄性个体中表现长翅红眼的概率为3/4×1/2=3/8。
(3)①据分析可知,只考虑眼色,实验二中亲本为XbXb、XBY,F1分别为XBXb(长红♀)、XbY(长白♂)。因此,若F1中出现的长翅白眼♀果蝇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则其基因型应为XbXb;
②若F1中出现的长翅白眼♀果蝇是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则其基因型应为XbXbY,该果蝇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有XbXb、Y、Xb、XbY。
③若要鉴别F1中出现的长翅白眼♀果蝇基因型是XbXb还是XbXbY,则应选择红眼雄性果蝇(XBY)与之杂交。若白眼为XbXb,则杂交结果为红眼雌性(XBXb)∶白眼雄性(XbY)=1∶1,若白眼为XbXbY,则杂交结果为1XBXbXb、1XBXb、1XBY、1XBXbY、1XbXbY、1YY、1XbY、1XbYY,雄性中存在红眼果蝇(XBY),据此可以判断白眼♀果蝇基因型是XbXb还是XbXbY。
29.(2020·河北邢台·高一期中)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属于_____遗传病,乙病属于_____遗传病。欲调查乙病的发病率,应_____。
(2)II-5为纯合体的概率是_____,II-6的基因型为_____,II-7与II-8生出不患病女儿的概率是_____。
(3)假如III-10和III-13结婚,生育的孩子不患甲病的概率是_____。
【答案】(1) 常染色体显性 伴X染色体隐性 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且调查样本足够大
(2) 1/2 aaXBY 1/4 (3)1/3
【分析】判断遗传病类型的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女儿正非伴性”。
(1)图示Ⅱ-3号和Ⅱ-4号患甲病,生出正常的女儿Ⅲ-9号,故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根据题意可知,一种病为伴性遗传,则乙病为伴性遗传病,Ⅰ-1号和Ⅰ-2号不患乙病,出生患乙病的Ⅱ-7号,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调查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且调查样本足够大。
(2)甲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表现正常,因此对于甲病来讲,其基因型为aa,但Ⅱ-5号有一个患乙病的弟弟,而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Ⅰ-1和Ⅰ-2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Xb、XBY,因此,Ⅱ-5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aaXBXb、1/2aaXBXB,可见其为纯合体的概率是1/2;Ⅱ-6表现正常,其基因型为aaXBY;II-7患乙病,基因型为aaXbY,Ⅲ-13的基因型为aaXbY,根据乙病交叉遗传的特点可知,其乙病致病基因来自于Ⅱ-8,故Ⅱ-8基因型为aaXBXb,II-7与II-8生出不患病女儿(aaXBXb)的概率是1/4。
(3)Ⅱ-3号和Ⅱ-4号患甲病,出生正常的女儿Ⅲ-9号不患甲病,因此Ⅱ-3号和Ⅱ-4号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Ⅲ-10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若III-10和Ⅲ-13(aa)结婚,生育的孩子不患甲病(aa)的概率是2/3×1/2=1/3。
30.(2022·湖南省邵东市第一中学高一期中)请根据果蝇细胞中染色体图解,回答问题:
(1)此果蝇为雄果蝇,判断依据是由于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染色体,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2)若B控制果蝇红眼的基因,则图示果蝇的颜色为__________眼。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a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遵循_________________定律。
【答案】(1) Y 4 (2) 红 XbXb (3)分离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图解,图中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因此该果蝇表示雄果蝇,其染色体组成可以表示为3对常染色体+XY。
(1)图示表示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图解,图中有Y染色体,因此该果蝇表示雄果蝇;该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
(2)分析题图可知,该果蝇含有B基因,故图示果蝇的颜色为红眼;则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bXb。
(3)图中A、a是位于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故A、a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遵循分离定律。
1.(2022·河北·高考真题)关于遗传物质DNA的经典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摩尔根依据果蝇杂交实验结果首次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与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相同
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均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
D.双螺旋模型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解释了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
【答案】A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利用果蝇杂交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实质是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是DNA,两者化学本质相同,B正确;
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利用酶解法去掉DNA或者DNA蛋白质,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区分DNA和蛋白质,两者均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C正确;
D、DNA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D正确。
故选A。
2.(2022·广东·高考真题)下列关于遗传学史上重要探究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遗传规律
B.摩尔根等基于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赫尔希和蔡斯用对比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得出碱基配对方式
【答案】D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 →得出结论。
2、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赫尔希和蔡斯进行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详解】A、孟德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杂合子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发现了遗传规律,A正确;
B、摩尔根等基于果蝇眼色与性别的关联,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DNA和蛋白质,通过对比两组实验结果,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得出了DNA的螺旋结构,D错误。
故选D。
3.(2022·湖北·高考真题)如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遗传病可能存在多种遗传方式
B.若Ⅰ-2为纯合子,则Ⅲ-3是杂合子
C.若Ⅲ-2为纯合子,可推测Ⅱ-5为杂合子
D.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其患病的概率为1/2
【答案】C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若Ⅰ-2为纯合子,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Ⅲ-3是杂合子,B正确;
C、若Ⅲ-2为纯合子,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无法推测Ⅱ-5为杂合子,C错误;
D、假设该病由Aa基因控制,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2为aa,Ⅱ-3为Aa,再生一个孩子,其患病的概率为1/2;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2为Aa和Ⅱ-3aa,再生一个孩子,其患病的概率为1/2,D正确。
故选C。
4.(2021·海南·高考真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的两个经典实验。下列有关这两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均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相关的遗传学定律
B.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C.对实验材料和相对性状的选择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D.均采用测交实验来验证假说
【答案】A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两个实验都是采用的假说演绎法得出相关的遗传学定律,A错误;
B、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都采用了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B正确;
C、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并且从豌豆的众多性状中选择了7对性状;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选择了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同时也从果蝇的众多性状当中选择了易于区分的白红眼性状进行研究,C正确;
D、这两个实验都采用测交实验来验证假说,D正确。
故选A。
5.(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4个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
B.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D.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答案】D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活体细菌转化实验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其中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标记噬菌体→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没有证明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染色体,A错误;
B、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只研究了一对等位基因,不能证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错误;
D、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6.(2021·重庆·高考真题)图为某显性遗传病和ABO血型的家系图。据图分析,以下推断可能性最小的是( )
A.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该遗传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该致病基因不在Ⅰ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
D.Ⅱ-5不患病的原因是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或突变
【答案】B
【分析】系谱图分析: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假设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则Ⅱ代中的女儿均会患病,患病男性的母亲也会患病,与系谱图实际情况矛盾,故该遗传病不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应该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若相关基因为D、d,则亲代的基因型分别为Dd和dd,子代患者均为Dd,正常个体基因型均为dd。亲代与血型有关基因型分别为为IAIB、ii。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而不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而不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错误;
C、结合图示可知,四个患者从他们的父亲继承了致病基因,但没有继承IB基因,说明该致病基因不在I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C正确;
D、根据后代表现型可知,该致病基因很可能与I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Ⅱ-5不患病但是血型为A型血,可能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或突变,使得IA所在染色体上没有致病基因,D正确。
故选B。
7.(2021·江苏·高考真题)分析黑斑蛙的核型,需制备染色体标本,流程如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蛙红细胞替代骨髓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
B.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诱导染色体数加倍
C.低渗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D.染色时常选用易使染色体着色的碱性染料
【答案】D
【分析】分析黑斑蛙的核型,需制备染色体标本,培养细胞并用秋水仙素处理,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胞中的染色体被牵引向两极;低渗处理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充分吸水膨胀,染色体分散;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如龙胆紫溶液等。
【详解】A、蛙红细胞只能进行无丝分裂,因此不能用蛙红细胞替代骨髓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A错误;
B、该实验目的是分析黑斑蛙的核型,加秋水仙素目的是抑制染色体移向两极,让大量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便于观察核型,B错误;
C、等渗溶液是为了防止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低渗处理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充分吸水膨胀,染色体分散,C错误;
D、染色时常选用易使染色体着色的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染液,D正确。
故选D。
8.(2021·海南·高考真题)某遗传病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当个体携带含突变基因的线粒体数量达到一定比例后会表现出典型症状。Ⅰ-1患者家族系谱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Ⅱ-1与正常男性结婚,无法推断所生子女的患病概率
B.若Ⅱ-2与Ⅱ-3再生一个女儿,该女儿是突变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2
C.若Ⅲ-1与男性患者结婚,所生女儿不能把突变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D.该遗传病的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答案】A
【分析】1、细胞质遗传的特点:①母系遗传,不论正交还是反交,子代性状总是受母本(卵细胞)细胞质基因控制;②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2、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不均等分配。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
【详解】A、该遗传病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并且当个体携带含突变基因的线粒体数量达到一定比例后才会表现出典型症状,则Ⅱ-1与正常男性结婚,无法推断所生子女的患病概率,A正确;
B、Ⅱ-2形成卵细胞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不均等分配,则Ⅱ-2与Ⅱ-3再生一个女儿,该女儿是突变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无法计算,B错误;
C、Ⅲ-1是突变基因携带者,与男性患者结婚,可把突变基因传递给女儿,故所生女儿能把突变基因传递给下一代,C错误;
D、该遗传病是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属于细胞质遗传,而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故该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D错误。
故选A。
9.(2021·福建·高考真题)一位患有单基因显性遗传病的妇女(其父亲与丈夫表现型正常)想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医生建议对极体进行基因分析,筛选出不含该致病基因的卵细胞,采用试管婴儿技术辅助生育后代,技术流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判断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可选择极体1或极体2用于基因分析
C.自然生育患该病子女的概率是25%
D.在获能溶液中精子入卵的时期是③
【答案】B
【分析】1、一位患有单基因显性遗传病的妇女,进行基因分析可筛选出不含该致病基因的卵细胞,说明该患病妇女为杂合子。
2、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三个第二极体和一个卵细胞,极体最终退化消失。
3、通常说的“卵子”指次级卵母细胞,精卵结合指的是成熟的精子与次级卵母细胞识别,在入卵的同时,次级卵母细胞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卵细胞,最后完成精核与卵核的融合。
【详解】A、由题意可知,患病妇女为杂合子,该显性致病基因可以常染色体上,也可以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
B、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上基因也随之分离,最终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二者基因互补,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其上基因也随之分离,最终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二者基因相同,且卵细胞可用于受精,而极体最后退化消失,因此可选择极体1或极体2用于基因分析,B正确;
C、若显性致病基因用A表示,位于常染色体,则患病妇女基因型为Aa,丈夫正常,基因型为aa,自然生育患该病子女(Aa)的概率是1/2,若显性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患病妇女基因型为XAXa,丈夫的基因型为XaY,自然生育患该病子女(XAXa,XAY)的概率是1/4+1/4=1/2,C错误;
D、在获能溶液中精子入卵(次级卵母细胞)的时期是②,D错误。
故选B。
10.(2021·北京·高考真题)下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
对该家系分析正确的是( )
A.此病为隐性遗传病
B.III-1和III-4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
C.II-3再生儿子必为患者
D.II-7不会向后代传递该致病基因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II-1正常,II-2患病,且有患病的女儿III-3,且已知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该病应为显性遗传病(若为隐性遗传病,则II-1正常,后代女儿不可能患病),设相关基因为A、a,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A错误;
B、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III-1和III-4正常,故III-1和III-4基因型为XaXa,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B错误;
C、II-3患病,但有正常女儿III-4(XaXa),故II-3基因型为XAXa,II-3与II-4(XaY)再生儿子为患者XAY的概率为1/2,C错误;
D、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II-7正常,基因型为XaY,不携带致病基因,故II-7不会向后代传递该致病基因,D正确。
故选D。
11.(2021·山东·高考真题)果蝇星眼、圆眼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星眼果蝇与圆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1∶1,星眼果蝇与星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2∶1。缺刻翅、正常翅由 X 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 Y染色体上不含有其等位基因,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所得子一代中,缺刻翅雌果蝇∶正常翅雌果蝇=1∶1,雄果蝇均为正常翅。若星眼缺刻翅雌果蝇与星眼正常翅雄果蝇杂交得 F1,下列关于 F1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星眼缺刻翅果蝇与圆眼正常翅果蝇数量相等
B.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1/6
C.雌果蝇数量是雄果蝇的二倍
D.缺刻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1/6
【答案】D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果蝇星眼、圆眼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星眼果蝇与圆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1∶1,属于测交;星眼果蝇与星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2∶1,则星眼为显性性状,且星眼基因纯合致死,假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缺刻翅、正常翅由 X 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 Y染色体上不含有其等位基因,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所得子一代中,缺刻翅雌果蝇∶正常翅雌果蝇=1∶1,雄果蝇均为正常翅,可知缺刻翅为显性性状,正常翅为隐性性状,且缺刻翅雄果蝇致死,假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雌蝇中没有基因型为XBXB的个体。
【详解】A、亲本星眼缺刻翅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星眼正常翅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则F1中星眼缺刻翅果蝇(只有雌蝇,基因型为AaXBXb,比例为2/3×1/3=2/9)与圆眼正常翅果蝇(1/9aaXbXb、1/9aaXbY)数/量相等,A正确;
B、雌果蝇中纯合子基因型为aaXbXb,在雌果蝇中所占比例为1/3×1/2= 1/6,B正确;
C、由于缺刻翅雄果蝇致死,故雌果蝇数量是雄果蝇的2倍,C正确;
D、F1中XBXb∶XbXb∶XbY=1∶1∶1,则缺刻翅基因XB的基因频率为1/(2×2+1)= 1/5,D错误。
故选D。
12.(2021·湖南·高考真题)有些人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其外貌与正常女性一样,但无生育能力,原因是其X染色体上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a,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某女性化患者的家系图谱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Ⅱ-1的基因型为XaY
B.Ⅱ-2与正常男性婚后所生后代的患病概率为1/4
C.I-1的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或母亲
D.人群中基因a的频率将会越来越低
【答案】C
【分析】由某女性化患者的家系图谱可知,Ⅰ-1是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XAXa,Ⅰ-2的基因型是XAY,生出的子代中,Ⅱ-1的基因型是XaY,Ⅱ-2的基因型是XAXa,Ⅱ-3的基因型是XaY,Ⅱ-4的基因型XAXA,是Ⅱ-5的基因型是XAY。
【详解】A、据分析可知,Ⅱ-1的基因型是XaY,A正确;
B、Ⅱ-2的基因型是XAXa,与正常男性XAY婚配后,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XAY:XaY=1:1:1:1,则所生后代的患病概率是1/4,B正确;
C、Ⅰ-1是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XAXa,若致病基因来自父亲,则父亲基因型为XaY,由题干可知XaY为不育的女性化患者,因此,其致病基因只可能来自母亲,C错误;
D、XaY(女性化患者)无生育能力,会使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A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D正确。
故选C。
13.(2021·全国·高考真题)果蝇的翅型、眼色和体色3个性状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让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M)与另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N)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分别统计子代果蝇不同性状的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已知果蝇N表现为显性性状灰体红眼。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果蝇M为红眼杂合体雌蝇
B.果蝇M体色表现为黑檀体
C.果蝇N为灰体红眼杂合体
D.亲本果蝇均为长翅杂合体
【答案】A
【分析】分析柱形图:果蝇M与果蝇N作为亲本进行杂交杂交,子代中长翅:残翅=3:1,说明长翅为显性性状,残翅为隐性性状,亲本关于翅型的基因型均为Aa(假设控制翅型的基因为A/a);子代灰身:黑檀体=1:1,同时灰体为显性性状,亲本关于体色的基因型为Bb×bb(假设控制体色的基因为B/b);子代红眼:白眼=1:1,红眼为显性性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控制眼色的基因为W/w),故亲本关于眼色的基因型为XWXw×XwY或XwXw×XWY。3个性状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为N表现为显性性状灰体红眼,故N基因型为AaBbXWXw或AaBbXWY,则M的基因型对应为Aa bb XwY或AabbXwXw 。
【详解】AB、根据分析可知,M的基因型为Aa bb XwY或AabbXwXw,表现为长翅黑檀体白眼雄蝇或长翅黑檀体白眼雌蝇,A错误,B正确;
C、N基因型为AaBbXWXw或AaBbXWY,灰体红眼表现为长翅灰体红眼雌蝇,三对基因均为杂合,C正确;
D、亲本果蝇长翅的基因型均为Aa,为杂合子,D正确。
故选A。
14.(2021·浙江·高考真题)小家鼠的某1个基因发生突变,正常尾变成弯曲尾。现有一系列杂交试验,结果如下表。第①组F1雄性个体与第③组亲本雌性个体随机交配获得F2。F2雌性弯曲尾个体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
杂交
P
F1
组合
雌
雄
雌
雄
①
弯曲尾
正常尾
1/2弯曲尾,1/2正常尾
1/2弯曲尾,1/2正常尾
②
弯曲尾
弯曲尾
全部弯曲尾
1/2弯曲尾,1/2正常尾
③
弯曲尾
正常尾
4/5弯曲尾,1/5正常尾
4/5弯曲尾,1/5正常尾
注:F1中雌雄个体数相同A.4/7 B.5/9 C.5/18 D.10/19
【答案】B
【分析】分析表格,由第②组中弯曲尾与弯曲尾杂交,F1的雌雄个体表现不同,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相关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又由F1中雌性全为弯曲尾,雄性中弯曲尾∶正常尾=1∶1,可推测控制尾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弯曲尾对正常尾为显性,该小家鼠发生的突变类型为显性突变。设相关基因为A、a,则正常尾个体的基因型为XaY、XaXa,弯曲尾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据此分析。
【详解】依据以上分析,由第①组中弯曲尾与正常尾杂交,F1中雌雄个体均为弯曲尾∶正常尾=1∶1,可推测第①组亲本基因型为XAXa×XaY,则产生的F1中雄性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XAY:XaY=1∶1;第③组中弯曲尾与正常尾(XaY)杂交,F1中雌雄个体均为弯曲尾∶正常尾=4∶1,由于亲本雄性正常尾(XaY)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a∶Y=1∶1,根据F1比例可推得亲本雌性弯曲尾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A∶Xa=4∶1。
若第①组F1雄性个体与第③组亲本雌性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2,已知第①组F1雄性个体中XAY:XaY=1∶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A∶Xa∶Y=1∶1∶2,而第③组亲本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A∶Xa=4∶1,则F2中雌性弯曲尾(XAXA、XAXa)个体所占比例为1/4×4/5+1/4×1/5+1/4×4/5=9/20,F2中雌性弯曲尾杂合子(XAXa)所占比例为1/4×1/5+1/4×4/5=5/20,综上,F2雌性弯曲尾个体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5/20÷9/20=5/9。因此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5.(2020·北京·高考真题)甲型血友病(HA)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A基因突变为a所致。下列关于H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HA是一种伴性遗传病 B.HA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C.XAXa个体不是HA患者 D.男患者的女儿一定患HA
【答案】D
【分析】据题可知,甲型血友病(HA)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隔代交叉遗传。
【详解】A、甲型血友病(HA)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A基因突变为a所致,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
B、男性存在Xa即表现患病,女性需同时存在XaXa时才表现为患病,故HA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B正确;
C、XAXa个体不是HA患者,属于携带者,C正确;
D、男患者XaY,若婚配对象为XAXA,则女儿(XAXa)不会患病,D错误。
故选D。
16.(2020·全国·高考真题)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
【答案】C
【分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作一个染色体组。
同源染色体是指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详解】A、二倍体植物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染色体数目减半,即配子只含一个染色体组,A正确;
B、由染色体组的定义可知,一个染色体组中所有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不含同源染色体,B正确;
C、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别之分,有性别之分的生物的性别也不一定由性染色体决定,因此不是所有细胞中都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C错误;
D、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所有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因此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D正确。
故选C。
17.(2020·全国·高考真题)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截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每个瓶中有1只雌果蝇和1只雄果蝇),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据此无法判断的是( )
A.长翅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
B.亲代雌蝇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C.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D.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是否成对存在
【答案】C
【分析】由题意可知,长翅与长翅果蝇杂交的后代中出现截翅果蝇,说明截翅是隐性性状,长翅是显性性状。
【详解】A、根据截翅为无中生有可知,截翅为隐性性状,长翅为显性性状,A不符合题意;
B、根据杂交的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可知,亲本雌蝇一定为杂合子,B不符合题意;
C、无论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后代中均会出现长翅:截翅=3:1的分离比,C符合题意;
D、根据后代中长翅:截翅=3:1可知,控制翅形的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故可推测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2020·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人群中乙病的发病率为1/25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和的基因型不同
C.若与某正常男性结婚,所生正常孩子的概率为25/51
D.若和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17
【答案】C
【分析】根据Ⅱ2×Ⅱ3→Ⅲ3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的基因为A/a;根据题意可知,甲病为伴性遗传病,由于甲病有女患者,故为伴X遗传病,又因为Ⅲ3患甲病,而Ⅳ1正常,故可以确定甲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设相关的基因为B/b。根据人群中乙病的发病率为1/256,可知a基因概率为1/16,A基因频率为15/16,则AA=15/16×15/16=225/256,Aa=2×1/16×15/16=30/256。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根据Ⅲ3同时患甲病和乙病可知,Ⅱ3的基因型为AaXbXb,根据Ⅱ4患乙病可知,Ⅲ6为AaXbXb,二者基因型相同,B错误;
C、根据Ⅲ3同时患甲病和乙病可知,Ⅱ2和Ⅱ3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则Ⅲ1为1/3AAXBXb或2/3AaXBXb,正常男性XbY乙病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30/256÷(30/256+225/256)=2/17,二者婚配的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2/3×2/17×1/4=1/51,不患乙病的概率为1-1/51=50/51,后代不患甲病的概率为1/2,故后代正常的概率为50/51×1/2=25/51,C正确;
D、Ⅲ3的基因型为aaXBXb,Ⅲ4甲病的基因型为XbY,乙病相关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30/256÷(30/256+225/256)=2/17,为AA的概率为1-2/17=15/17,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2/17×1/2=1/17,患甲病的概率为1/2,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17×1/2=1/34,D错误。
故选C。
19.(2019·全国·高考真题)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
B.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
C.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
D.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
【答案】C
【分析】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基因型XX代表雌性个体,基因型XY代表雄性个体,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即表示雄配子Xb不育,而雌配子Xb可育。
【详解】由于父本无法提供正常的Xb配子,故雌性后代中无基因型为XbXb的个体,故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性植株中,A正确;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若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当雌株基因型为XBXb时,子代中可能会出现窄叶雄株XbY,B正确;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窄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由于雄株提供的配子中Xb不可育,只有Y配子可育,故后代中只有雄株,不会出现雌株,C错误;若杂交后代中雄株均为宽叶,且母本的Xb是可育的,说明母本只提供了XB配子,故该母本为宽叶纯合子,D正确。故选C。
20.(2019·浙江·高考真题)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半乳糖血症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若这个儿子与一个半乳糖血症携带者的女性结婚,他们所生子女中,理论上患半乳糖血症女儿的可能性是
A.1/12 B.1/8 C.1/6 D.1/3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了患病的后代,则半乳糖血症为隐性遗传,又因为后代中患病的是女儿,则半乳糖血症不可能为伴性遗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半乳糖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该病的致病基因为a,其正常的等位基因为A,则可得儿子的基因型为AA和Aa,该儿子与半乳糖血症的携带者女性结婚,理论上患半乳糖血症的女儿的可能性为为。A选项为正确答案。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学生容易混淆计算“患病的女儿”和“女儿患病”的概率的方法。计算“患病的女儿”的概率时,需要计算生出女儿的概率,需要在计算出所需的基因型概率后再乘;计算“女儿患病”的概率时,则已经默认出生的后代为女性,则不需要考虑生出女儿的的概率。
21.(2019·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的某遗传家系图,家系中无基因突变发生,且Ⅰ4无乙病基因。人群中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均为1/62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Ⅳ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推测Ⅲ4发生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大于Ⅲ5
B.若Ⅲ4与Ⅲ5再生1个孩子,患甲病概率是1/26,只患乙病概率是25/52
C.Ⅱ1与Ⅳ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与Ⅲ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4/39
D.若Ⅱ1与人群中某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是1/39
【答案】B
【分析】根据题图分析,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
【详解】A、若Ⅳ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可能是①Ⅲ4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发生异常;②Ⅲ5的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后形成的染色体未分到两个细胞中。两者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相近,A选项错误;
B、设甲病的基因为A、a,乙病的基因为B、b,可得Ⅲ4的基因型为aaXYb,因为人群中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均为1/625,所以Ⅲ5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故Ⅲ4与Ⅲ5再生1个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只患乙病的概率是,B选项正确;
C、因为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Ⅱ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为Aa的概率为,结合B选项的分析可知,Ⅳ3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基因型Aa的概率为,Ⅱ1与Ⅳ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Ⅲ5基因型为12/13AA、1/13Aa,与Ⅲ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12/13+2/3×1/13=14/39,C选项错误;
D、Ⅱ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为Aa的概率为,与正常男性结合,子女只有可能患甲病,该正常男性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故子女患病的可能为,D选项错误。
故选B。
22.(2019·浙江·高考真题)正常女性体细胞有丝分裂某时期的显微摄影图如下,该图可用于核型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为女性染色体组型图
B.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C.图中染色体共有23种形态
D.核型分析可诊断单基因遗传病
【答案】C
【分析】染色体组型是指将某种生物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详解】图中的细胞内的染色体没有经过配对、分组和排队,没有形成染色体组型的图像,A错误;由“该图可用于核型分析”可知,题图中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错误;该细胞为正常女性体细胞,且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22对常染色体和XX,因此图中染色体共有23种形态,C正确;核型分析可诊断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无法诊断单基因遗传病,D错误。故选C。
23.(2019·浙江·高考真题)某雌雄异株植物,叶片形状有细长、圆宽和锯齿等类型。为了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选取杂交Ⅰ的F2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所有植株均为圆宽叶,雌雄株比例为4:3,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1:1
B.选取杂交Ⅱ的F2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所有植株均为圆宽叶,雌雄株比例为4:3,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3:1
C.选取杂交I的F1中锯齿叶植株,与杂交ll的圆宽叶亲本杂交,杂交1代中有锯齿叶和细长叶两种,比例为1:1,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3:1
D.选取杂交ll的F2中所有的锯齿叶植株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所有植株均为锯齿叶,雌雄株比例为4:3,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1:1
【答案】B
【分析】根据题中表格的数据可知,正交和反交时,F1中表现型不同,且杂交Ⅰ中以锯齿与圆宽杂交得到的F1代中雌雄个体的表现型不同,说明叶片形状的遗传与X染色体有关。F1随机交配得到F2代,F2中圆宽︰锯齿︰细长=2︰6︰6,相加等于14。杂交Ⅱ,F1随机交配得到F2代,F2中圆宽︰锯齿︰细长=3︰3︰9,相加等于15。根据以上推测叶片形状可能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的,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某些基因型的个体无法存活。假设常染色体基因为A/a,伴X基因为B/b。杂交Ⅰ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锯齿),aaXBY(圆宽),F1的基因型为AaXBXb(细长),AaXbY(锯齿),F2中圆宽︰锯齿︰细长=2︰6︰6,其中基因型为aaXbXb、aaXbY的个体无法存活。杂交Ⅱ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锯齿),aaXBXB(圆宽),F1的基因型为AaXBXb(细长),AaXBY(细长),F2中圆宽︰锯齿︰细长=3︰3︰9,其中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无法存活。
【详解】杂交Ⅰ的F2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2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aaXBXB︰1aaXBY︰1aaXBXb︰1aaXbY(死亡),因此,雌雄株比例为2:1,A错误;杂交Ⅱ的F2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XB 、aaXBXb、aaXBY ,F2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3/7aaXBXB︰3/7aaXBY︰1/7aaXBXb。因此,杂交1代中所有植株均为圆宽叶,雌雄株比例为4:3,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3:1,B正确;杂交I的F1中锯齿叶植株基因型为AaXbY,杂交Ⅱ的圆宽叶亲本基因型为aaXBXB,二者杂交,杂交1代中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Y,因此杂交1代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1:1,C错误;杂交Ⅱ的F2中锯齿叶植株基因型为AaXbY、AAXbY,全部为雄株,无法随机交配,D错误。故选B。
24.(2021·江苏·高考真题)短指(趾)症为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在群体中频率约为1/100~1/1000。如图为该遗传病某家族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
B.系谱中的患病个体都是杂合子
C.VI1是患病男性的概率为1/4
D.群体中患者的纯合子比例少于杂合子
【答案】ACD
【分析】1、分析系谱图可知:Ⅳ12正常女性和Ⅳ13患病男性婚配,后代中男性有患病和正常两种情况,且短指(趾)症为显性遗传病,可知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特点:(1)与性别无关,即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2)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个为患者,但绝大多数为杂合子;(3)双亲无病时,子女一般不会患病(除非发生新的基因突变);(4)连续传递,即通常连续几代都可能有患者。
【详解】A、假设患病基因用A/a表示,Ⅳ12和Ⅳ13婚配,若患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亲代基因型为XaXa、XAY,子代中不会有患病男性,故该病的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为常染色体遗传病,A正确;
B、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系谱图中患病个体中Ⅰ1个体为患者,其基因型为A_,因Ⅰ2个体为正常人,基因型为aa,其后代Ⅱ1为杂合子,故不确定Ⅰ1个体是不是杂合体,也可能是纯合体其他患病后代有正常个体,故其他患病个体都是杂合子,B错误;
C、Ⅳ12正常女性和Ⅳ13患病男性婚配,其后代Ⅴ2个体为患者,其基因型为Aa,和正常人Ⅴ1婚配,Ⅴ1基因型为aa,则后代VI1是患者的概率为1/2,是患病男性的概率为1/2×1/2=1/4,C正确;
D、在群体中该显性致病基因的频率很低,约为1/100~1/100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显性纯合子短指症患者AA的频率更低,大约为1/10000~1/1 000 000,而杂合子短指症患者Aa的频率可约为1/50~1/500,故绝大多数短指症患者的基因型为Aa,即群体中患者的纯合子比例少于杂合子,D正确。
故选ACD。
25.(2021·辽宁·高考真题)雌性小鼠在胚胎发育至4-6天时,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失活,经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子细胞中此条染色体仍是失活的。雄性小鼠不存在X染色体失活现象。现有两只转荧光蛋白基因的小鼠,甲为发红色荧光的雄鼠(基因型为XRY),乙为发绿色荧光的雌鼠(基因型为XGX)。甲乙杂交产生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2。若不发生突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F1中发红色荧光的个体均为雌性
B.F1中同时发出红绿荧光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4
C.F1中只发红色荧光的个体,发光细胞在身体中分布情况相同
D.F2中只发一种荧光的个体出现的概率是11/16
【答案】ABD
【分析】雌性小鼠发育过程中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雄性小鼠不存在这种现象,甲乙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是XRX、XY、XRXG、XGY,F1随机交配,雌配子产生的种类及比例是XR:XG:X=2:1:1,雄配子产生的种类及比例为X:XG:Y=1:1:2。
【详解】A、由分析可知,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GY和XY,不存在红色荧光,即F1中发红色荧光的个体均为雌性,A正确;
B、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RX:XY:XRXG:XGY=1:1:1:1,根据题意,“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失活”,所以XRXG个体有的细胞发红色荧光,有的细胞发绿色荧光,因此同时发出红绿荧光的个体(XRXG)所占的比例为1/4,B正确;
C、F1中只发红光的个体的基因型是XRX,由于存在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则发光细胞在身体中分布情况不相同,C错误;
D、F2中只发一种荧光的个体包括XRX、XRY、XGX、XGY、XGXG,所占的比例为2/4×1/4+2/4×2/4+1/4×1/4+1/4×2/4+1/4×1/4+1/4×1/4=11/16,D正确。
故选ABD。
26.(2021·河北·高考真题)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中发病率约为1/4000。甲、乙家系中两患者的外祖父均表现正常,家系乙Ⅱ-2还患有红绿色盲。两家系部分成员DMD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部分序列,其他未显示序列均正常)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家系甲Ⅱ-1和家系乙Ⅱ-2分别遗传其母亲的DMD致病基因
B.若家系乙Ⅰ-1和Ⅰ-2再生育一个儿子,儿子患两种病的概率比患一种病的概率低
C.不考虑其他突变,家系甲Ⅱ-2和家系乙Ⅱ-1婚后生出患DMD儿子的概率为1/8
D.人群中女性DMD患者频率远低于男性,女性中携带者的频率约为1/4000
【答案】ABD
【详解】A、据分析可知,家系甲Ⅱ-1的母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其致病基因可能是其母亲在产生卵子的时候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的,家系乙Ⅱ-2遗传其母亲的DMD致病基因,A错误;
B、若家系乙Ⅰ-1XABY和Ⅰ-2XABXab再生育一个儿子,由于ab基因连锁,交叉互换的概率较低,因此,儿子患两种病的概率高于患一种病的概率,B错误;
C、不考虑其他突变,家系甲Ⅱ-2的基因型为XBY,家系乙中Ⅰ-2的基因型为XBY,Ⅰ-2的基因型为XBXb,则Ⅱ-1基因型为XBXb的概率是1/2,家系甲Ⅱ-2和家系乙Ⅱ-1婚后生出患DMD儿子的概率为1/2×1/4=1/8,C正确;
D、由于DMD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伴X隐性遗传病,人群中女性DMD患者(XbXb)频率远低于男性(XbY),由题干可知,男性中发病率约为1/4000,即Xb=1/4000,则XB=3999/4000,女性中携带者的频率约为2×1/4000×3999/4000≈1/2000,D错误;
故选ABD。
27.(2020·江苏·高考真题)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遗传病,纯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概率约1/1000000。图是某FH家系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H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FH患者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FH患者
C.杂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约为1/500
D.Ⅲ6的患病基因由父母双方共同提供
【答案】ABC
【分析】分析系谱图可知:Ⅱ7和Ⅱ8均患病,其后代中出现了正常女儿,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Ⅱ8患病,但其女儿正常,可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显性遗传病的患者,其双亲中至少有一个为患者,B正确;
C、已知纯合子患者出现概率为1/1000000,可知显性基因频率为1/1000,则隐性基因频率为999/1000,推知杂合子的概率为2×1/1000×999/1000≈1/500,C正确;
D、Ⅲ6可能为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故其患病基因可能由父母双方共同提供,也可能由一方提供,D错误。
故选ABC。
28.(2020·山东·高考真题)下图表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和各家庭成员基因检测的结果。检测过程中用限制酶处理相关基因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后进行电泳,电泳结果中的条带表示检出的特定长度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替换后的序列可被Mst II识别
C.乙病可能由正常基因上的两个BamHI识别序列之间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导致
D.II4不携带致病基因、II8带致病基因,两者均不患待测遗传病
【答案】CD
【分析】分析甲病家系图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析乙病家系图,再结合DNA电泳图可判断,乙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为致病基因位于XY同源染色体上的伴性遗传。
【详解】A.由II-3患病而I-1和I-2均正常可知,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基因可能位于XY同源区段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
B.根据电泳结果,II-3只有1350一个条带,而I-1和I-2除1350的条带外还有1150和200两个条带,可推知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替换前的序列能被MstII识别,替换后的序列则不能被MstII识别,B错误;
C.I-6为隐性纯合子,故1.0×104为隐性基因的条带,1.4×104为显性基因的条带,所以乙病可能由正常基因上的两个BamHI识别序列之间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导致,C正确;
D.II-4电泳结果只有1150和200两个条带,为显性纯合子,不携带致病基因;II-8电泳结果有两条带,为携带者,二者都不患待测遗传病,D正确。故选CD。
29.(2022·海南·高考真题)家蚕是二倍体生物(2n=56),雌、雄个体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ZW、ZZ。某研究所在野生家蚕资源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隐性纯合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基因及基因所在染色体见表。回答下列问题。
突变体表型
基因
基因所在染色体
第二隐性灰卵
a
12号
第二多星纹
b
12号
抗浓核病
d
15号
幼蚕巧克力色
e
Z
(1)幼蚕巧克力色的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所列的基因,不能与b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常情况下,雌家蚕的1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条染色体,雌家蚕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条W染色体。
(4)幼蚕不抗浓核病(D)对抗浓核病(d)为显性,黑色(E)对巧克力色(e)为显性。为鉴定一只不抗浓核病黑色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某同学将其饲养至成虫后,与若干只基因型为ddZeW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且不抗浓核病与抗浓核病个体的比例为1∶1,则该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5)家蚕的成虫称为家蚕蛾,已知家蚕蛾有鳞毛和无鳞毛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若干只,设计实验探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并判断有鳞毛和无鳞毛的显隐性。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答案】(1)伴性遗传
(2)a
(3) 28 0或2
(4)DdZEZE
(5)实验思路: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正反结果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且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Z染色体上,且F1中雄性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0.(2021·北京·高考真题)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研究种子发育的机理对培育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作用。
(1)玉米果穗上的每一个籽粒都是受精后发育而来。我国科学家发现了甲品系玉米,其自交后的果穗上出现严重干瘪且无发芽能力的籽粒,这种异常籽粒约占1/4。籽粒正常和干瘪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________定律。上述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均发育为植株,自交后,有些植株果穗上有约1/4干瘪籽粒,这些植株所占比例约为________。
(2)为阐明籽粒干瘪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者克隆出候选基因A/a。将A基因导入到甲品系中,获得了转入单个A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假定转入的A基因已插入a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上,请从下表中选择一种实验方案及对应的预期结果以证实“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________。
实验方案
预期结果
I.转基因玉米×野生型玉米
II.转基因玉米×甲品系
III.转基因玉米自交
IV.野生型玉米×甲品系
①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1
②正常籽粒:干瘪籽粒≈3:1
③正常籽粒:干瘪籽粒≈7:1
④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5:1
(3)现已确认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序列分析发现a基因是A基因中插入了一段DNA(见图1),使A基因功能丧失。甲品系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发芽后,取其植株叶片,用图1中的引物1、2进行PCR扩增,若出现目标扩增条带则可知相应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4)为确定A基因在玉米染色体上的位置,借助位置已知的M/m基因进行分析。用基因型为mm且籽粒正常的纯合子P与基因型为MM的甲品系杂交得F1,F1自交得F2。用M、m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F1植株果穗上干瘪籽粒(F2)胚组织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有1、2、3三种类型,如图2所示。
统计干瘪籽粒(F2)的数量,发现类型1最多、类型2较少、类型3极少。请解释类型3数量极少的原因________。
【答案】(1) 分离 2/3
(2)III ④/II ③
(3)Aa
(4)基因Aa与Mm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距离近),其中a和M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换,导致产生同时含有a和m的重组型配子数量很少;类型3干瘪籽粒是由雌雄配子均为am的重组型配子受精而成。因此,类型3干瘪籽粒数量极少。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也遵循分离定律。
2、基因突变:(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2)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等。
(1)分析题干信息:“甲品系玉米,其自交后的果穗上出现严重干瘪且无发芽能力的籽粒,这种异常籽粒约占1/4”,即甲品系籽粒正常,其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籽粒正常∶干瘪=3∶1,可知籽粒正常和干瘪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假设籽粒正常和干瘪这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A/a控制,则甲品系基因型为Aa。上述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基因型为1/3AA或2/3Aa,均发育为植株,自交后,有些植株果穗上有约1/4干瘪籽粒,这些植株基因型为Aa,所占比例约为2/3。
(2)分析题意可知,假定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由于转入的单个A基因已插入a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上,则甲品系玉米基因型为Aa,野生型玉米的基因型为00AA(0表示没有相关基因),转基因甲品系玉米的基因型为A0Aa,且导入的A基因与细胞内原有的A/a基因之间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要证实该假设正确,应可选择方案III转基因玉米自交,依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子代为④正常籽粒(9A-A-、3A-aa、300A-):干瘪籽粒(100aa)≈15:1;或选择方案II转基因玉米A0Aa×甲品系00Aa杂交,子代为③正常籽粒(3A0A-、1A0aa、300A-):干瘪籽粒(00aa)≈7:1。
(3)已知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序列分析发现a基因是A基因中插入了一段DNA,使A基因功能丧失,甲品系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发芽后,取其植株叶片,用图1中的引物1、2进行PCR扩增,若出现目标扩增条带则可知相应植株中含有a基因,即其基因型为Aa。
(4)用基因型为mm且籽粒正常的纯合子P(基因型为AAmm)与基因型为MM的甲品系(基因型为AaMM)杂交得F1,基因型为1/2AAMm、1/2AaMm,F1自交得F2。用M、m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F1植株果穗上干瘪籽粒F2胚组织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有1、2、3三种类型,基因型分别为aaMM、aaMm、aamm。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类型3的数量应该与类型1的数量同样多,而实际上类型3数量极少,原因可能是:由于基因Aa与Mm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距离近),其中a和M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换,导致产生同时含有a和m的重组型配子数量很少;类型3干瘪籽粒是由雌雄配子均为am的重组型配子受精而成。因此,类型3干瘪籽粒数量极少。
31.(2021·全国·高考真题)用一段由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片段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某研究人员使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脱氧腺苷三磷酸(dATP,dA-Pα~Pβ~Pγ)等材料制备了DNA片段甲(单链),对W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了研究,实验流程的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人员在制备32p标记的DNA片段甲时,所用dATP的α位磷酸基团中的磷必须是32P,原因是_______。
(2)该研究人员以细胞为材料制备了染色体样品,在混合操作之前去除了样品中的RNA分子,去除RNA分子的目的是_______。
(3)为了使片段甲能够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染色体样品中的W基因结合,需要通过某种处理使样品中的染色体DNA_______。
(4)该研究人员在完成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又对动物细胞内某基因的mRNA进行了检测,在实验过程中用某种酶去除了样品中的DNA,这种酶是_______。
【答案】 dATP脱去β、γ位上的两个磷酸基团后,则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之一 防止RNA分子与染色体DNA的W基因片段发生杂交 解旋 DNA酶
【分析】根据题意,通过带32p标记的DNA分子与被测样本中的W基因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杂交带,可以推测出W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详解】(1)dA-Pα~Pβ~Pγ脱去β、γ位上的两个磷酸基团后,则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之一。因此研究人员在制备32p标记的DNA片段甲时,所用dATP的α位磷酸基团中的磷必须是32p。
(2)RNA分子也可以与染色体D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产生杂交带,从而干扰32p标记的DNA片段甲与染色体DNA的杂交,故去除RNA分子,可以防止RNA分子与染色体DNA的W基因片段发生杂交。
(3)DNA分子解旋后的单链片段才能与32p标记的DNA片段甲进行碱基互补配对,故需要使样品中的染色体DNA解旋。
(4)DNA酶可以水解DNA分子从而去除了样品中的DNA。
【点睛】本题考查知识点中对DNA探针法的应用,考生需要掌握DNA探针的原理,操作的基本过程才能解题。
32.(2021·广东·高考真题)果蝇众多的突变品系为研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摩尔根等人选育出M-5品系并创立了基于该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可通过观察F1和F2代的性状及比例,检测出未知基因突变的类型(如显/隐性、是否致死等),确定该突变基因与可见性状的关系及其所在的染色体。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棒眼(B)对圆眼(b)为显性、红眼(R)对杏红眼(r)为显性,控制这2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
(2)图示基于M-5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路线,在F1代中挑出1只雌蝇,与1只M-5雄蝇交配,若得到的F2代没有野生型雄蝇。雌蝇数目是雄蝇的两倍,F2代中雌蝇的两种表现型分别是棒眼杏红眼和___________,此结果说明诱变产生了伴X染色体___________基因突变。该突变的基因保存在表现型为___________果蝇的细胞内。
(3)上述突变基因可能对应图中的突变___________(从突变①、②、③中选一项),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使胚胎死亡。
密码子序号
1 … 4 … 19 20 … 540
密码子表(部分):
正常核苷酸序列 AUG…AAC…ACU UUA…UAG 突变①↓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AUG…AAC…ACC UUA…UAG
AUG:甲硫氨酸,起始密码子
AAC:天冬酰胺
正常核苷酸序列 AUG…AAC…ACU UUA…UAG 突变②↓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AUG…AAA…ACU UUA…UAG
ACU、ACC:苏氨酸
UUA:亮氨酸
正常核苷酸序列 AUG…AAC…ACU UUA…UAG 突变③ ↓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AUG…AAC…ACU UGA…UAG
AAA:赖氨酸
UAG、UGA:终止密码子
…表示省略的、没有变化的碱基
(4)图所示的突变检测技术,具有的①优点是除能检测上述基因突变外,还能检测出果蝇___________基因突变;②缺点是不能检测出果蝇___________基因突变。(①、②选答1项,且仅答1点即可)
【答案】 伴性遗传 棒眼红眼 隐性完全致死 棒眼红眼雌 ③ 突变为终止密码子,蛋白质停止表达 X染色体上的可见(或X染色体上的显性) 常染色体(或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
【分析】由题基于M-5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路线可知P:XBrXBr(棒眼杏红眼)×XbRY→F1:XBrXbR、XBrY,XBrXbR×XBrY→F2:XBrXBr(棒眼杏红眼雌蝇)、XBrXbR(棒眼红眼雌蝇)、XBrY(棒眼杏红眼雄蝇)、XbRY(死亡)。
【详解】(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伴性遗传。
(2)由分析可知,F2雌蝇基因型为:XBrXBr、XBrXbR,因此F2代中雌蝇的两种表现型分别是棒眼杏红眼和棒眼红眼,由于F2代没有野生型雄蝇,雌蝇数目是雄蝇的两倍,此结果说明诱变产生了伴X染色体隐性完全致死基因突变,该突变的基因保存在表现型为棒眼红眼雌果蝇的细胞内。
(3)突变①19号密码子ACU→ACC,突变前后翻译的氨基酸都是苏氨酸;突变②4号密码子AAC→AAA,由天冬酰胺变为赖氨酸;突变③20号密码子UUA→UGA,由亮氨酸突变为终止翻译。因此上述突变基因可能对应图中的突变③,突变后终止翻译,使胚胎死亡。
(4)图所示的突变检测技术优点是除能检测上述伴X染色体隐性完全致死基因突变外,还能检测出果蝇X染色体上的可见基因突变,即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突变和隐性基因突变;该技术检测的结果需要通过性别进行区分,不能检测出果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包括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突变和显性基因突变。
【点睛】答题关键在于理解基于M-5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路线原理,掌握伴性遗传和基因突变相关知识,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
33.(2021·全国·高考真题)果蝇的灰体对黄体是显性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用A/a表示)控制;长翅对残翅是显性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用B/b表示)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灰体纯合子雌果蝇和黄体雄果蝇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以获得黄体雌果蝇。_______(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杂交过程。)
(2)若用黄体残翅雌果蝇与灰体长翅雄果蝇(XAYBB)作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F2,则F2中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黄体长翅∶黄体残翅=______,F2中灰体长翅雌蝇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
【答案】
3:1:3:1 3/16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果蝇的灰体对黄体是显性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A/a 控制,可知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灰体)、XAXa(灰体)、XaXa(黄体),雄果蝇基因型为XAY(灰体)、XaY(黄体);长翅对残翅是显性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可知相应基因型为BB(长翅)、Bb(长翅)、bb(残翅)。
【详解】(1)亲本灰体纯合子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黄体雄果蝇基因型为XaY,二者杂交,子一代基因型和表现型为XAXa(灰体雌果蝇)、XAY(灰体雄果蝇),想要获得黄体雌果蝇XaXa,则需要再让子一代与亲代中的黄体雄果蝇杂交,相应遗传图解如下:
子二代中黄体雌果蝇即为目标果蝇,选择即可。
(2)已知长翅对残翅是显性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用黄体残翅雌果蝇(XaXabb)与灰体长翅雄果蝇(XAYBB) 作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 的基因型为XAXaBb、XaYBb,F1相互交配得F2,分析每对基因的遗传,可知F2中长翅:残翅=(1BB+2Bb)∶(1bb)=3∶1,灰体:黄体=(1XAXa+1XAY)∶(1XaXa+1XaY)=1∶1,故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黄体长翅:黄体残翅=(1/2×3/4)∶(1/2×1/4)∶(1/2×3/4)∶(1/2×1/4)=3∶1∶3∶1,F2中灰体长翅雌蝇(XAXaB-)出现的概率为1/4×3/4=3/16。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规律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利用分离定律思维解决自由组合定律概率计算问题。
34.(2020·海南·高考真题)人类有一种隐性遗传病(M),其致病基因a是由基因A编码序列部分缺失产生的。从人组织中提取DNA,经酶切、电泳和DNA探针杂交得到条带图,再根据条带判断个体的基因型。如果只呈现一条带,说明只含有基因A或a;如果呈现两条带,说明同时含有基因A和a。对图所示某家族成员1~6号分别进行基因检测,得到的条带图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A的编码序列部分缺失产生基因a,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____。
(2)基因A、a位于_________(填“常”或“X”或“Y”)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3)成员8号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4)已知控制白化病和M病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7号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与一个仅患白化病的男性结婚,他们生出一个同时患白化病和M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基因突变 X 条带图中成员1只含基因A成员2只含基因a,成员4只含基因A XAY或XaY
【分析】分析题图:由条带图中成员1只含基因A成员2只含基因a而成员4只含基因A可推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上述系谱图涉及部分为:XAXA×XaY→XAY;进一步可推知成员5、6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则成员8的基因型为XAY或XaY。
【详解】(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基因A的编码序列部分缺失产生基因a,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2)由条带图中成员1只含基因A成员2只含基因a而成员4只含基因A可推知,若为伴Y遗传1号为女性不应携带相应等位基因;若为常染色体遗传,则AA×aa不可能出现子代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亲代为XAXA×XaY,得到子代4号为XAY。
(3)由分析可知:成员5、6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则成员8的基因型为XAY或XaY。
(4)已知控制白化病和M病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7号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与一个仅患白化病的男性结婚,设白化病基因由等位基因B/b控制,则7号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其丈夫基因型为bbXAY,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为bb=,患M病的概率为XaY=,则他们生出一个同时患白化病和M病孩子,即bbXaY的概率是。
【点睛】本题涉及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位置的判定以及相关概率计算,根据题图和相关知识确定致病基因位置是解题关键。
35.(2020·江苏·高考真题)已知黑腹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偶然出现的XXY个体为雌性可育。黑腹果蝇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现有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实验①与实验②的主要目的是验证__________。
(2)理论上预期实验①的F2基因型共有_________种,其中雌性个体中表现上图甲性状的概率为__________,雄性个体中表现上图乙性状的概率为__________。
(3)实验②F1中出现了1只例外的白眼雌蝇,请分析:
Ⅰ.若该蝇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则该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Ⅱ.若该蝇是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则该蝇产生的配子为__________。
Ⅲ.检验该蝇产生的原因可用表现型为__________的果蝇与其杂交。
【答案】 眼色性状与性别有关,翅型性状与性别无关 12 0 3/8 XbXb XbXb、Y、Xb、XbY 红眼雄性
【分析】据题图分析可知,实验①和②互为正交和反交,实验①中F1分别为AaXBY(长翅红眼♂)、AaXBXb(长翅红眼♀),实验②中正常情况下F1分别为AaXbY(长翅白眼♂)、AaXBXb(长翅红眼♀),据此分析。
【详解】(1)据图可知,无论正交还是反交,长翅性状在雌雄中都无差别,而眼色在雄性中结果不同,故通过实验①和②,主要是验证眼色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而翅形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2)据分析可知,实验①中F1分别为AaXBY、AaXBXb,雌雄相互交配所得F2的基因型种类为3×4=12种。F2的雌性个体中不会出现XbXb个体,故表现甲性状即残翅白眼的概率是0;雄性个体中表现乙性状即长翅红眼的概率为3/4×1/2=3/8。
据分析可知,只考虑眼色,实验②中F1分别为XBXb(长红♀)、XbY(长白♂),因此:
I、若F1中出现的长翅白眼♀果蝇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则其基因型应为XbXb;
II、若F1中出现的长翅白眼♀果蝇是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则其基因型应为XbXbY,该果蝇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有XbXb、Y、Xb、XbY。
III、若要鉴别F1中出现的长翅白眼♀果蝇基因型是XbXb还是XbXbY,则应选择某一雄性果蝇与之杂交;若选择XbY,则子代无论雌雄都表现为白色,因此,应该用表现型为红色的雄蝇进行杂交。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伴性遗传中的应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遗传变异的类型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表的能力,要求考生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36.(2019·上海·高考真题)肺囊性纤维化(CF)是一种遗传病。患者肺功能不完善,影响正常生活。图是某患者甲组遗传病系谱。
(1)该遗传病是由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显性/隐性)控制的。
(2)不考虑基因突变,1-1可能不含有致病基因的细胞有 。
A.卵细胞 B.初级卵母细胞 C.第一极体 D.次级卵母细胞
(3)为了避免患者胎儿的出生,要做基因检测。已知CF基因有260对碱基。对该家族相关成员CF蛋白基因进行基因检测,用BSTvI酶来切割,结果如表2所示:
Ⅰ-1
Ⅱ-1
Ⅱ-2
Ⅱ-5
91bp
√
√
√
169bp
√
√
√
260bp
√
√
①据表判断,CF上BSTvI的酶切位点有__个,Ⅱ-1基因型为___。
②为了避免患病胎儿的出生,Ⅱ-6是否需要进一步做CF基因检测,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根本上治疗遗传病的方法是 。
A.加强锻炼 B.摄入CF蛋白 C.基因检测 D.将CF基因导入肺部上皮细胞
【答案】 常 隐 ACD 1 AA 不需要 由表 可知,Ⅱ-5基因型为AA,Ⅱ-6基因型不管为什么,后代肯定含有A基因,不患病,因此不需要做基因检测 D
【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中亲代Ⅰ-1和Ⅰ-2表现正常,而子代中Ⅱ-2女儿表现为患者,即“无中生有为隐性,且女病父正非伴性”,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用A、a基因控制该性状,则亲代Ⅰ-1和Ⅰ-2的基因型都为Aa,患者的基因型都为aa。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37.由上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后代有隐性纯合子可知,Ⅰ-1肯定是杂合子,其初级卵母细胞一定含有等位基因,即一定有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和卵细胞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综上所述,故B不符合题意,A、C、D符合题意。故选ACD。
(3)①根据题意可知,CF基因有260对碱基,分析表格数据可知,91bp和169bp是正常CF基因酶切的结果,故推测正常基因含有1个BSTvI酶切点。根据表格数据可知,Ⅱ-1的基因被酶切后只产生了91bp和169bp的片段,说明Ⅱ-1的基因只有正常的CF基因,即基因型为AA。
②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表中Ⅱ-5的基因被酶切后只产生了91bp和169bp的片段,说明Ⅱ-5的基因只有正常的CF基因,即基因型为AA,那么Ⅱ-5与Ⅱ-6婚配,无论Ⅱ-6的基因型是为什么,后代都有A基因,则表现正常,因此Ⅱ-6不需要做基因检测。
③基因治疗是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治疗遗传病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将CF基因导入肺部上皮细胞属于基因治疗。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7.(2019·全国·高考真题)某实验室保存有野生型和一些突变型果蝇。果蝇的部分隐性突变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甲用翅外展粗糙眼果蝇与野生型(正常翅正常眼)纯合子果蝇进行杂交,F2中翅外展正常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图中所列基因中,不能与翅外展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乙用焦刚毛白眼雄蝇与野生型(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蝇进行杂交(正交),则子代雄蝇中焦刚毛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若进行反交,子代中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遗传规律,同学丙让白眼黑檀体雄果蝇与野生型(红眼灰体)纯合子雌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那么,在所得实验结果中,能够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F1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___;验证伴性遗传时应分析的相对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_,能够验证伴性遗传的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16 紫眼基因 0 1/2 红眼灰体 红眼灰体:红眼黑檀体:白眼灰体:白眼黑檀体=9:3:3:1 红眼/白眼 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
【分析】由图可知,白眼对应的基因和焦刚毛对应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翅外展基因和紫眼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粗糙眼和黑檀体对应的基因均位于3号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X染色体、2号及3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详解】(1)根据题意并结合图示可知,翅外展基因和粗糙眼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翅外展粗糙眼果蝇的基因型为dpdpruru,野生型即正常翅正常眼果蝇的基因型为:DPDPRURU,二者杂交的F1基因型为:DPdpRUru,根据自由组合定律,F2中翅外展正常眼果蝇dpdpRU-出现的概率为:1/4×3/4=3/16。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而图中翅外展基因与紫眼基因均位于2号染色体上,不能进行自由组合。
(2)焦刚毛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snwY,野生型即直刚毛红眼纯合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SNWXSNW,后代的雌雄果蝇均为直刚毛红眼:XSNWXsnw和XSNWY,子代雄果蝇中出现焦刚毛的概率为0。若进行反交,则亲本为:焦刚毛白眼雌果蝇XsnwXsnw和直刚毛红眼雄果蝇XSNWY,后代中雌果蝇均为直刚毛红眼(XSNWXsnw),雄性均为焦刚毛白眼(XsnwY)。故子代出现白眼即XsnwY的概率为1/2。
(3)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白眼黑檀体雄果蝇的基因型为:eeXwY,野生型即红眼灰体纯合雌果蝇的基因型为:EEXWXW,F1中雌雄果蝇基因型分别为EeXWXw,EeXWY,表现型均为红眼灰体。故能够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F1中雌雄果蝇均表现为红眼灰体,F2中红眼灰体E-XW-:红眼黑檀体ee XW-:白眼灰体E-XwY:白眼黑檀体ee XwY =9:3:3:1。因为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验证伴性遗传时应该选择红眼和白眼这对相对性状,F1中雌雄均表现为红眼,基因型为:XWXw,XWY,F2中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即雌性全部是红眼,雄性中红眼:白眼=1:1。
【点睛】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获得双杂合的个体,若其自交后代为9:3:3:1或其变式,说明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否则不符合。也可以通过测交验证。
38.(2019·浙江·高考真题)某种昆虫眼色的野生型和朱红色、野生型和棕色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野生型和朱红眼的遗传方式为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2)杂交组合丙中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和______,F1中出现白眼雄性个体的原因是______。
(3)以杂交组合丙F1中的白眼雄性个体与杂交组合乙中的雌性亲本进行杂交,用遗传图解表示该过程____。
【答案】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杂交组合甲的亲本均为野生型,F1中雌性个体均为野生型,而雄性个体中出现了朱红眼 BbXAXa BbXAY 两对等位基因均为隐性时表现为白色
【分析】根据杂交组合甲分析可得,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杂交组合乙分析可得,等位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同时结合杂交组合甲、乙、丙分析可知,白眼雄性个体是由于两对等位基因均呈隐性表达时出现。
【详解】(1)分析杂交组合甲可得,野生型和朱红眼的遗传方式受到性别影响,两个野生型亲本杂交,得到全是野生型的雌性后代和既有野生型又有朱红眼雄性后代,故野生型和朱红眼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分析可得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后代中雌性无朱红眼,雄性有朱红眼,所以亲本基因型为XAXa和XAY,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后代中出现野生型:棕眼=3:1,故亲本基因型为Bb和Bb,因此杂交组合丙中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F1中出现白眼雄性个体的原因可以发现是由于A、a基因和B、b基因均呈隐性表达时出现;
(3)由于杂交组合丙中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故杂交组合丙F1中的白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bbXaY,可产生的配子为bXa和bY,比例为1:1;由于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丙组F1中出现棕眼个体且没有朱红眼个体,故杂交组合乙中的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可产生的配子为BXA和bXA,比例为1:1;因此可获得后代基因型有BbXAXa、bbXAXa、BbXAY和bbXAY,且比例满足1:1:1:1,故遗传图解如下:
【备战2023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17《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二)》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17《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二)》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备战2023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17《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一)》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17《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一)》课件(新教材新高考),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导航,萨顿的假说,考点1,考点2,XWXw,XwY,考点3,伴性遗传,考点4,考点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13《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13《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练习(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13《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讲与练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13《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讲与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