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六中高二上学期期中模块测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福建省泉州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块测试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的直接生活的环境
B.细胞内液的含量多于细胞外液,含量约为3/4
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细胞液
D.血浆和组织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答案】A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A、体内绝大多数细胞都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并从中获得所需的营养,并将代谢废物排出,A正确;
B、细胞内液的含量多于细胞外液,含量约为2/3,B错误;
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体液,而细胞液是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液体,C错误;
D、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和组织液中蛋白质较少,D错误。
故选A。
【点睛】
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呼吸酶、抗体、激素、H2O
C.神经递质、Ca2+、载体蛋白 D.Na+、HCO3-、葡萄糖、氨基酸
【答案】D
【分析】内环境指的是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细胞内、与外界直接相通、细胞膜上等均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组成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呼吸酶是胞内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载体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Na+、HCO3-属于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属于营养物质,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点睛】
3.夏天气候炎热户外工作人员会经常"中暑。人“中暑”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细胞代谢紊乱 B.渗透压下降
C.病原体感染 D.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答案】A
【分析】中暑的原因主要是: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中暑后人体体温过高,因此人“中暑”的原因最可能是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
B、大量出汗会导致渗透压下降,而“中暑”是由于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的,因此此时渗透压没有下降,B错误;
C、“中暑”的原因是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而不是病原体感染引起的,C错误;
D、“中暑” 时人体体温升高,酶的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应该下降,D错误。
故选A。
4.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正确的( )
A.它们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B.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
C.它们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相反
D.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答案】C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传出神经,A错误;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B错误;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器官,且作用通常相反,C正确;
D、交感神经兴奋,可以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慢;副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与之相反,D错误。
故选C。
5.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答案】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动物的生命活动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加迅速准确,激素调节在神经调节的影响下进行。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作用。
【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中信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故选D。
6.如果在处于静息状态的神经纤维的a点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则膜内、外产生的电流方向分别为
A.膜内a→b;膜外b→a
B.膜外b→a;膜内b→a
C.膜外a→b;膜内a→b
D.膜外a→b;膜内b→a
【答案】A
【详解】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给一适当刺激,刺激点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刺激点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由a→b,膜外b→a,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判断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方向。
7.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答案】D
【详解】静息电位外正内负,由钾离子外流维持,所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变化对静息电位无明显影响,动作电位是神经受外界刺激之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形成,所以当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降低时,钠离子内流的量减小,动作电位就减小,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故选D。
8.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B.“植物人”的脑干、脊髓等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D.给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以维持下丘脑呼吸中枢的兴奋
【答案】D
【分析】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大脑皮层有学习和记忆能力,但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许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能力;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呼吸中枢在脑干。
【详解】A、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A正确;
B、“植物人”也能呼吸、排尿、排便等,所以其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B正确;
C、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故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C正确;
D、呼吸中枢在脑干不是在下丘脑,D错误。
故选D。
9.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面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B.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D.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D
【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
B、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是一种能力的体现,B正确;
C、学习和记忆是在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同时需要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
故选D。
10.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B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的种类: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对突触前膜不起作用,不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A错误;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正确;
C、根据题意可以知道,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前膜神经元持续性抑制没有关系,C错误;
D、根据题意可以知道,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神经递质,不是抑制,D错误;
故选B。
11.生长素(IAA)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锌是色氨酸合成酶的组分,缺锌时导致由吲哚和丝氨酸结合而形成色氨酸的过程受阻,色氨酸含量下降,从而影响IAA的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的合成可反映基因对生物性状的直接控制
B.人类最先从高等植物体内发现并提取出了生长素
C.植物细胞内色氨酸只能作为合成生长素的原材料
D.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单侧光的制约
【答案】D
【分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详解】A、生长素不是蛋白质,其合成需要酶的催化,而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A项错误;
B、人类最先从人的尿液中提取出了生长素,B项错误;
C、色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因此,植物细胞内色氨酸也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材料,C项错误;
D、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植物的固有属性,不受外界条件的制约,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但会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12.如图为研究植物茎的负向重力性和根的向重力性的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在根部“3→4”的运输不需要消耗ATP
B.生长素对2处和6处的作用不同
C.两种现象说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根
D.两种现象均能体现生长素作用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答案】B
【分析】生长素:
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②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浓度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较远地侧慢,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快,体现了既促进又抑制的特点即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茎的背地性是指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近地侧生长快,而表现为背地生长,只体现促进作用。
【详解】A、根部生长素“3→4”的运输为极性运输,其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A错误;
B、生长素对2处和6处的作用效果不相同,2处抑制根的生长,6处促进茎的生长,B正确;
C、2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1处,6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5处,但2处生长受到抑制,6处生长受到促进,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C错误;
D、茎的背地生长中只有促进作用,没有抑制作用,所以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故选B。
13.植物体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植物激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植物生长方而具有协同作用
B.赤霉素和脱落酸在植物体内具有拮抗作用
C.植物激素调节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植物乙烯含量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产生
【答案】D
【分析】1.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植物体内的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
3.(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时,能促进生长,促进发芽,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时,能抑制生长,抑制发芽,疏花疏果。(2)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3)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4)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5)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4.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详解】A、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植物生长方而具有协同作用,A正确;
B、赤霉素和脱落酸在植物体内具有拮抗作用,B正确;
C、植物激素调节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正确;
D、植物乙烯含量增加会抑制生长素的产生,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4.植物能接受外界光照、温度变化的刺激,通过调节各种激素的合成,使得冬天休眠、夏天生长,如图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抑制②过程有利于某些矮生花卉的培育
B.促进④过程有利于延缓植物器官衰老
C.冬天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D.长日照能促进过程①②和过程①③④,短日照能促进过程①③⑤⑥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①②合成赤霉素,①③④合成细胞分裂素,①③⑤⑥途经合成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详解】A、赤霉素促进植物伸长,抑制②过程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不利于植物长高,所以有利于某些矮生花卉的培育,A正确;
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促进④过程促进了细胞分裂素的合成,所以有利于延缓植物器官衰老,B正确;
C、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能解除休眠过程,所以冬天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含量降低,C错误;
D、长日照能促进植物生长和细胞分裂,促进合成细胞分裂素①③④过程和赤霉素①②过程,而冬天短日照能促进过程①③⑤⑥合成脱落酸,D正确。
故选C。
【点睛】
15.西瓜膨大剂是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合物,作用效果持久,应用广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西瓜膨大剂是一种植物激素,从其功能推断,它应该属于生长素的一种
B.过量使用西瓜膨大剂,其残留部分很可能造成青少年发育过快
C.将生长素类调节剂涂在二倍体西瓜未受精的柱头或子房上,可能得到无子西瓜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乙烯的产生,从而促进子房壁发育为成熟的果实
【答案】C
【分析】1、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使得细胞数目增加。
2、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3、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
4、植物生长调节剂:指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
【详解】A、西瓜膨大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细胞合成的,不属于植物激素,从其功能指向应该属于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一种,A 错误;
B、人体没有识别西瓜膨大剂的受体,西瓜膨大剂不会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B错误;
C、将生长素类调节剂涂在二倍体西瓜未受精的柱头或子房上,可能得到无子西瓜,C正确;
D、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且子房壁发育为果皮,子房发育为果实,D错误。
故选C。
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的成分是恒定不变的
B.乳酸和碳酸氢钠的反应不发生在内环境中
C.人体内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的反应发生于外界环境中
D.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C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详解】A、内环境中的成分不是恒定不变的,处于动态平衡中,A错误;
B、乳酸和碳酸氢钠的反应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B错误;
C、人体内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的反应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C正确;
D、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17.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的血红蛋白异常
C.丙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甲
D.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血浆和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单向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所以图中甲表示血浆,乙表示淋巴,丙表示组织液。
【详解】A、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
B、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红细胞内,而甲表示血浆,其中没有血红蛋白,B错误;
C、血浆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氧气需要通过组织液进入细胞中被利用,丙表示组织液、甲表示血浆,所以丙(组织液)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甲(血浆),C正确;
D、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通过管道直接分泌到消化腔中,不是通过血浆运输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
18.生物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神经调节中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其中甲、乙是两个电流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刺激a处,甲和乙都会偏转,乙偏转2次
B.刺激a处引起的甲偏转的情况,实际上反映了该处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又到静息电位的变化
C.根据分别刺激a处和b处引起的乙偏转的情况可以判断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方向
D.除去c处的神经递质后,再刺激a处,甲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D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产生兴奋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刺激a处,电流计乙的左侧先兴奋,右侧后兴奋,会发生两次偏转;电流计甲指针一极放在膜内,一极放在膜外,刺激a处时,甲所在处会兴奋,甲发生偏转,A正确;
B、电流计甲所在位置,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产生兴奋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刺激a处引起的甲偏转的情况,实际上反映了该处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又到静息电位的变化,B正确;
C、刺激a处,电流计乙发生两次偏转;刺激b处,电流计乙发生一次偏转,说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方向是从左向右,C正确;
D、除去c处的神经递质后,兴奋不能传递到突触后膜,乙偏转一次,D错误。
故选D。
19.某些种类的毒品通过干扰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经常吸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从而带来生理、心理上的巨大危害。如图表示某毒品的作用机理,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毒品分子与转运蛋白结合影响神经递质的重吸收,使人产生较长时间兴奋与愉悦感
B.神经递质发挥完作用后会迅速被分解或重新吸收回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
C.神经递质先与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结合,再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
D.长期吸毒,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数量出现“代偿性减少”,导致产生更强的毒品依赖
【答案】C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A、该毒品分子与转运蛋白结合,导致神经递质不能回收,从而使组织液中神经递质含量增加,而该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故人在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兴奋,A正确;
B、神经递质在作用后会被灭活或是通过转运蛋白回收回突触小体或者是扩散离开突触间隙,B正确;
C、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作用,没有与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结合,C错误;
D、由图中信息可知,长期吸毒会导致受体蛋白减少,因此为获得同等愉悦感,需不断增加吸食毒品的剂量,导致产生更强的毒品依赖,D正确。
故选C。
【点睛】
20.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如图所示,P点表示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该图可表示( )
A.水平放置后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B.水平放置后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C.去掉顶芽后侧芽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D.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答案】C
【分析】生长素作用特点是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分析题图和题干可知,虚线表示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浓度,虚线上方是抑制植物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虚线下方是促进植物生长的生长素浓度。
【详解】A、P点表示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曲线虚线以上部分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较高,为抑制生长,虚线以下部分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较低,为促进生长。水平放置的根近地侧由于重力的作用,生长素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抑制根近地侧生长,而图示是随时间延长,促进作用增强,A错误;
B、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平放置的茎的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但都在促进植物生长的范围内,B错误;
C、没去掉顶芽之前,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发育,在虚线之上,去掉顶芽后,侧芽生长素浓度逐渐降低,抑制作用解除,进而促进生长,C正确;
D、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但是开始时生长素是促进植物生长,曲线应全部在虚线之下,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
21.图甲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图乙是部分细胞物质交换的具体过程,据图回答问题。
(1)在人体内,由____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包括图甲中的A、B、C三种液体,其中A代表的液体是__________。B、C的成分和含量与A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温度和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示表示肌肉组织,则①②③中O2浓度最高的是[ ] ____________(分别填数字代号和名称);CO2浓度最高的是[ ]_____________(分别填数字代号和名称)。
(4)某人皮肤被烫伤后,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图乙中的____________(填数字代号)。
【答案】(1) 细胞外液 血浆 血浆(A)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B、C)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2)酸碱度
(3) [②]血浆 [①]细胞内液
(4)③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A、B、C为内环境成分,根据箭头指示方向,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D为消化系统,E为泌尿系统。图乙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
(1)
在人体内,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组成包括图甲中的A、B、C三种液体,其中A代表的液体是血浆;B组织液、C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A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A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B、C)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2)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所谓的渗透压,简单的说,是指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
肌肉细胞是消耗O2的场所,O2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由高浓度到低浓度),故肌肉细胞内液中O2浓度最低,②血浆中O2浓度最高。肌肉细胞线粒体基质是产生CO2的场所,CO2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故①组织细胞内液中CO2浓度最高。
(4)
某人皮肤被烫伤后,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图乙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所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图乙中的③。
【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机体和外界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涉及的器官,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
22.下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则⑤(代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腿上肌肉)称为_________,③称为_________。
(2)图甲中刺激d点,则除d点外,图中发生兴奋的点还有_______(用字母表示)。
(3)乙图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处在[ ]_______中,该结构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____________。
(5)手术过程中,使用某种局部麻醉剂,能使乙图中[⑨]__________________ 中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 发生变化,从而暂时失去兴奋传导功能。
(6)乙图中神经兴奋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效应器 神经中枢 c、e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线粒体 能量(ATP)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只能作用于突触后膜
【详解】(1)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分别对应图中的①②③④⑤,故图甲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则⑤(代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腿上肌肉)称为效应器,③称为神经中枢。
(2)刺激d点,由于d和c是一个神经元,所以c点会兴奋;另外,兴奋可以通过突触传递到e点,也会产生兴奋。
(3)图乙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传递过程中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
(4)二氧化碳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在线粒体中产生的,所以线粒体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ATP)。
(5)手术过程中,使用麻醉剂主要是抑制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从而暂时失去兴奋传导功能。
(6)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乙图中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点睛】
23.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1)因为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所以在发挥作用时会因_________、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_________________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2)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________,可选用图中_______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3)研究人员用一定浓度的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由图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________作用。根据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推测,实验中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应在图中的________点。
(4)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丙图所示。根据①③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而将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研人员利用某些植物,研究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体内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列举部分结果如下:
生长阶段
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乙烯
种子发芽
+
+
-
+
花芽形成
+
+
+
+
+
果实生长
+
+
+
+
+
器官脱落
-
-
-
+
+
衰老
-
-
-
+
+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由表可以看出,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都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浓度 器官的种类 Ⅱ d 抑制 B 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 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或“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 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分析】分析甲图,若甲图表示除草剂除去双子叶杂草,由于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甲图中Ⅰ代表双子叶植物、Ⅱ代表单子叶植物;分析图乙可知,使用CaCl2溶液后,植物的生长速率明显减慢;分析图丙,①③组的单一变量是有无顶芽,有顶芽时侧芽不生长,没有顶芽时侧芽生长,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施加了细胞分裂素,可见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
【详解】(1)因为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所以在发挥作用时会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2)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由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故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Ⅱ,图中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
(3)由图乙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的作用,因此能够促进茎的伸长,根据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推测,实验中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应在图中的B点。
(4)据图丙分析,①③组的区别是顶芽的有无,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③组的区别是细胞分裂素的有无,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
(5)由表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都是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以及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24.以实验动物蛙为材料,开展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要求与说明: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反射弧分析的实验及有关问题如下:为验证脊蛙(大脑已破坏)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实验思路是用1%H2SO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出现屈腿,说明反射弧完整。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反射从刺激感受器到效应器出现反应的时间比屈腿反射的长,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若用5%H2SO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后,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趾尖,没有观察到屈腿,其原因是________。
(3)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细胞内Na+浓度均低于细胞外,K+浓度均高于细胞外,但这两种细胞内的Na+浓度不同,K+浓度也不同。实验证明蛙下肢的一条肌肉直接与该肌肉相连的神经接触,会引起该肌肉收缩,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 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需要时间 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需要时间
(2) 组成该反射弧的神经元级数比屈腿反射的多 感受器受损
(3)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存在电位差
【分析】兴奋传递的过程: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使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产生—次膜电位的变化。
(1)
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通过突触的传递,传递速度相对较慢,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需要时间。因此,从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存在时间差。
(2)
组成反射弧的神经元数量越多,兴奋传递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因此,根据“若某反射从刺激感受器到效应器出现反应的时间比屈腿反射的长”可推测该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元级数比屈腿反射的多;高H2SO4溶液的浓度,再恢复H2SO4溶液的浓度,不再出现屈腿现象,可推测感受器受损。
(3)
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主要与钾离子外流有关,动作电位主要与钠离子内流有关,由“这两种细胞内的Na+浓度不同,K+浓度也不同”可知,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存在电位差。
25.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科研人员做了以下系列实验:
实验1:取富含乙酰胆碱的鼠脑悬浮液注射到被酒精损害记忆大鼠的海马区,可改善其记忆。实验2:对学习21天后的大鼠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阻止胆碱酯酶破坏乙酰胆碱)处理,结果大鼠可以保持记忆而不遗忘。实验3:增加大鼠海马区神经末梢内的胆碱乙酰转移酶(催化乙酰胆碱合成的酶)的活性可以提高大鼠的记忆力,此酶的活性可以作为大鼠学习能力的指标。
(1)乙酰胆碱是一种有助于记忆的神经递质,其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_______,作为神经递质一般需要符合条件_______。(答出1点)
(2)根据实验材料推测,大鼠学习1天后常常会产生遗忘的原因可能是:_____。(至少答2点)
【答案】(1) 胞吐 ①在突触小体中合成并储存在突触小泡;(或②当兴奋到达时能够由突触前膜释放入突触间隙;或③神经递质能与突触后受体特异性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或④能被相关酶分解而灭活或被突触前膜回收)
(2)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降低有关;乙酰胆碱分泌不足;胆碱酯酶活性过高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1)
乙酰胆碱是一种有助于记忆的神经递质,其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神经递质的特点有:在突触小体中合成并储存在突触小泡;当兴奋到达时能够由突触前膜释放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能与突触后受体特异性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能被相关酶分解而灭活或被突触前膜回收。
(2)
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能引发突触后膜的兴奋,其发挥作用后被酶分解或被重吸收回突触小泡,据材料分析,大鼠学习1天后常常会产生遗忘的原因可能是: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降低有关;乙酰胆碱分泌不足;胆碱酯酶活性过高。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请将试题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卡上,35~7,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共8页。
2023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