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数据的表示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展开第15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5.2 数据的表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三种统计图的各自特点,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各种数据表示方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概括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认识一般与特殊之间的联系以及特殊问题在实际运算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对三种统计图的理解,熟练掌握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应用中熟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小学中学习了哪几种可以表示数据的统计图表?
统计表、折线图、条形图、扇形图.
2.你知道怎样合理使用这些图表吗?
二、探索新知
探究1 通过观察下面两幅图表,你能发现什么?
28届奥运会金牌榜 第28届奥运会金牌统计图
探究2 通过观察下面两幅图表,你能发现什么?
中国 奥 运 奖 牌 数 回 眸 第23~28届奥运会中国队奖牌总数统计图
归纳总结
1.三种统计图的各自特点:
(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的表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2)折线统计图能清楚的反映事物的变化规律;
(3)扇形统计图能清楚的反映各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2.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特点:
(1)统计表反映的数据准确且容易查找;
(2)统计图很直观的表示出变化的情况,但往往不能看出准确数据.
三、掌握新知
例1 解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呈递增趋势,1952年只有679亿元,1962年上升到1149.3亿元,1970年上升到2252.7亿元,1980年上升到4517.8亿元,1990年上升到18547.9亿元,2000年上升到89404亿元.
(1)设计一张统计表,简明地表达这一段文字信息;
(2)再设计一张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明这种递增趋势.
解:(1)
(2)
例2 下面是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的条形统计图:
(1)由条形统计图可见小明一天的学习时间是 小时,活动时间是 小时.
(2)你能根据表格的信息绘制一张扇形图吗?
解:(1)9 4
(2)
例3 下表是1982~2002年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单位:%):
(1)上表中的“单位:%”表示什么含义?
(2)上表中被圈起来的“22.9”表示什么意义?
(3)通过对上表的观察,你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0~14岁人口比例有什么变化特点?
(4)你还能从上表中获取什么其它信息?该表反映出一个什么社会问题?
解:
(1)它表示表中所有数据的单位都是%.
(2)它表示2000年我国0~14岁人口在当年总人口中占22.9%.
(3)从上表“0~14岁人口比例”这一列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下降.
(4)从表“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这一列数据还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上升,2000年,这个比例达到7%,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老龄社会.
四、巩固练习
一所中学准备搬迁到新校舍,在迁入到新校舍之前,同学们就该校300名学生如何到校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得到下列数据:
将上面的数据分别制成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答案:
五、归纳小结
1.本节课要掌握:
(1)三种统计图的各自特点、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特点,及合理使用这些图表.
(2)体验数学中相互转化、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从教材习题15.2中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