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第1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第2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第3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第4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第5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第6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第7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第8页
    还剩3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课文配套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课文配套课件ppt,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有关秋天的诗句,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北平的秋,思考与探讨,秋蝉残鸣,秋日胜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会往往是第二轮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郁达夫
    概念: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分类: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3.哲理散文特点:1.形散神聚 2.意境深邃,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
    郁达夫 (1896~1945) 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年至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多以失魂落魄的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进行大胆的自我剖析,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的原因,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前后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故都” 指哪儿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字有历史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 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有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点明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结(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阅读并理解第一部分然后思考问题
    1.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清、静、悲凉 浓重、深厚、绵长 半开、半醉、看不饱
    2.作者意在赞颂北国之秋,为什么又要写南国之秋? 通过对比,以南衬北,更深刻的体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前后呼应)
    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在这幅图画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古都之秋的情怀。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落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眷恋古都之秋的情怀。
    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衰弱”“残声”“啼唱”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而到处都能听得到的嘶叫的蝉声更令人倍感冷清悲凉。
    明确:灰沉沉的天空,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秋雨来去匆匆,天气变化很快。)
    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体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表露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的愉快心情。 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选景:枣子,柿子,葡萄地点: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颜色:淡绿微黄(秋的全盛时期)
    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以声衬静色彩描写
    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景物?
    色——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
    声——静,以声衬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第12段中,作者通过中外诗文中的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中心句是: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1)内容上: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说明对于秋的情感处处都有,中国文人是最突出的,而秋的“深味”当然还是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与“故都”题旨暗合,深化了主题。(2)行文章法上: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同时,又使文章舒朗不羁,挥洒自如。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在前文作者已经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这样作者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文中结尾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如何理解此句?
    这段文字不仅让人读出了作者心境的苍凉和无奈,读出了作者对秋天的眷念和挚爱,更让人读出了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眷恋,和誓与之共存亡的悲壮和凛然。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在故都赏秋时的心态,而是在描写整个人生的感受。;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和文艺创作理论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 第三,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因为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文人的积习,所以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的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小结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景物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一个突出特色。在郁达夫笔下,景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的主观感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如秋晨院落图,画面有动有静,色彩灰白,带有几分冷落和萧条,恰好暗合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征。
    烘托比照的手法文中运用了烘托比照的手法,抑南扬北,映衬出故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欲说北国之秋,先道江南的秋是“半开半醉的”,是温和的、渐进的,像一杯温开水,平淡无味,因此南国的秋是大不如北方的。至此,北国之秋的“清”与“静”,在对比下,可谓是“饱”且“透”且“十足”了。
    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作者细腻清新的描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一)音节搭配的节奏美。本文大量运用了四音节的短语,且其构成丰富多彩。如“不远千里”、“疏疏落落”、“息列索落”、市闲人”、“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等。四音节的短语符合汉语的习惯,自然和谐。同时,本文还运用了不少三音节的短语,如“看不饱,尝不透”,使得文章具有了活泼柔和的节奏美。

    相关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故都的秋,“故都”描写的地点,“秋”描写的内容,静悲凉,秋院秋景3,秋槐落蕊4,秋蝉残声5,秋雨话凉6-10,秋果胜景11,第二幅秋槐落蕊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14.1 故都的秋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4.1 故都的秋示范课课件ppt,共1页。

    高中14.1 故都的秋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14.1 故都的秋图文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预习检测,作者简介,写作特点,代表作品,写作背景,静悲凉,小组合作再创意境,《秋晨院落图》,《秋槐落蕊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