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穿井得一人》讲义含答案(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64916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穿井得一人》讲义含答案(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64916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课后练习题
展开
第1讲 《穿井得人》
一、要点梳理
(一)文章概述
本文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穿井得人原是指家中打井后省得一个劳力,却传说成打井时挖得一个人,用来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
(二)三行对译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 居 外。
的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居住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灌,经常派一个人去外面打水。
及 其 家 穿井, 告人曰:“吾穿井 得 一人。”
待,等到 代词,他 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告诉 这里指“节省”
等到丁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闻而 传 之 者曰:“丁氏穿井 得 一人。”
听到 传播 代词,指丁家人说的那句话 得到,这里指“发现”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 人 道 之, 闻 之 于 宋君。
国都 议论 代词,这件事 使听见 代词,这件事 向、对 宋国国君
国都中的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宋君 令人问 之 于 丁氏。丁氏 对 曰:“ 得一人 之 使,
派 代词,这件事 介词,向、对 对答、回答 指“节省” 的 劳动力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了一个劳动力,
非得一人 于 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指“发现” 在 不如
等于得到一个人。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三)内容梳理
1.文章层次
短文《穿井得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全文共三节,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一节):叙述宋国丁姓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需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二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三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2.归纳总结
四)文章赏析
1.文章启示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思考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以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
以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以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一定要眼见为实,亲自打听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
(五)知识总结
1.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子将安之?
古义:哪里;今义:平安。
(2)词性活用
我将东徙。(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
(3)一词多义
①之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这件事)
子将安之?(动词,到、去)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②闻
有闻而传之者。(听到)
闻之于宋君。(使听到)
③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为,认为)
以故东迁。(因为)
④于
闻之于宋君。(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在)
2.文意理解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答: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答: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要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根据文意,你觉得宋国国君为何会得一个百姓家挖井的事情感兴趣?
答:因为从井中挖出人的事情是少有的、新奇的。而且全国上下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并议论。
(5)“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的危害。
答:以讹传讹。
(6)本文通过写丁氏趣说“______________”,引得闻之者“传之”,继而“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不要______________。(前三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轻信传闻。
课内阅读
例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及其家穿井。( )
②国人道之。( )
③不若无闻也。( )
(2)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①吾穿井得一人。( )
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③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的危害。
例题2、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句中加下划线的字。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
②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③国人道之:________
④闻之于宋君: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于我如浮云
B、温故而知新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盖以诱敌 投以骨
D、屠乃奔倚其下 一狼洞其中
(3)翻译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1、 阅读《穿井得人》,回答(1)-(5)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给上文中没有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解释加点的词:
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
②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①吾穿井得一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 答案解析
课内阅读
例题1、
【答案】 (1)①等到;②说、讲;③不如。
(2)①得到、获得;②找到;③能够。
(3)①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②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4)以讹传讹。
【解析】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例题2、
【答案】 (1)①从井里取水;②待,等到;③讲述;④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2)D
(3)(打井)获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呀!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汲:从井里取水;
②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
③句意: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道:讲述;
④句意: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闻:使……知道。
(2)本题考查理解并辨析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难度较大,但都是课内所学,平时多做好笔记及复习。
A.第一个“于”是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第二个“于”是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意思和用法不一样;
B.第一个“而”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第二个“而”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的意思。意思和用法不一样;
C.第一个“以”是表目的连词,来的意思;第二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意思和用法不一样;
D.第一个“其”的是代词,代指积薪,第二个“其”的是代词,代指积薪。意思和用法一样。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重点词语有:使,使用。于,在。句意:(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人听见这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到丁家去询问。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第18讲 文言文4——《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梳理+对比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 这是一份第18讲 文言文4——《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梳理+对比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文件包含第18讲文言文4《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梳理+对比阅读-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教师版docx、第18讲文言文4《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梳理+对比阅读-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8讲 文言文4——《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梳理+对比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 这是一份第18讲 文言文4——《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梳理+对比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文件包含第18讲文言文4《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梳理+对比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教师版docx、第18讲文言文4《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梳理+对比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文对比阅读讲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本册综合练习题,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翻译,解释下面划画线字的意思,5分;意思顺1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