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设计
展开《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内容要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原始农业。
认知提示: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识要点】
半坡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
农耕
生活
农作物种植
磨制石器的发展
家畜饲养
聚落的发展
对
比
本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原始农业生活的兴起、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这 是抽象到具体的分析的过程。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原始农业经济主要发生在新石器时代,按照种植作物 的主要种类可以划分为两大文化区。即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北部是以黄河流域 为中心的粟作农业经济文化区,典型代表有半坡遗址。南部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稻作农业 经济文化区,典型代表有河姆渡遗址。
半坡居民与河姆渡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反映出先祖们生产生活虽受自然条件影响, 但拥有因地制宜的智慧,已有着较为朴素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原始农业的发展为 定居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类生活进一步发展到文明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习目标】
1.通过考古文物及遗迹等资料,知道中国是目前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的发源地; 初步 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 通过文献资料和识读《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 筑复原图》 ,概括、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聚落选址的共同点和房屋建造的不同特点,并 分析其成因。
3. 明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认识到原始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 存理念,理解原始农业兴起与文明起源的关系。
【重难点分析】
1.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2.难点: 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视频: 播放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所制作的从距今 10 万年前至今人口数量变化的动画视频,并截取其中 10 万年至公元元年的视频片段,要求学生仔细研读。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图表,从中发现信息。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在公元前 10000 年到 公元元年的这段时间中人口数量猛增。
出示材料:
图 1 人口数据变化动画视频截图
距今 10000 年至 2000 年的 8000 年中,人类的人 口数从 532 万直线上升到 13300 万,与 旧石器时代 100 万年中的人 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 25 倍。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师活动: 要求学生猜测该人口增长的原因。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说明距今 10000 年前由于原始农业的出现,生产力进一步发
展,所以世界人口有了比较明显的增长。
教师活动: 引出本课主题原始农耕生活。指出材料中“旧石器时代”是指距今 250 万年 到约 1 万年前,主要以打制石器为标志。距今 10000 年至 2000 年为“新石器时代” ,主要 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
提问学生,祖先们从倚靠大自然施舍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中,引导学 生思考对待原始农耕生活有什么感兴趣的地方。
学生活动: 自由回答。如当时有什么食物; 采猎有肉有鱼,当时的人们都可以自己生产 了吗; 食物是否能保存,在哪里保存等。
教师活动: 板书归纳学生的问题,并将学生的问题归类为与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 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这四类相关的问题。
学生活动:与教师一起归纳相关问题。并了解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即农作物种植、 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设计意图】利用新石器时期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 习原始农耕生活的兴趣,从而导入课程。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主发问,归纳问题类型 引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为本课学习提供逻辑思路。
(二) 考古让我们与历史见面
标志一: 南稻北粟----原始农作物的种植
问题: 世界上最早的稻谷起源于何处。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活动: 从一百多年前开始,不同国家的学者在水稻起源问题上展开了激烈争论,中 印两国起源论尤甚。
依次按时间先后顺序呈现考古发现。
1973 年发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20 世纪 70 年代末印度发 现柯尔迪华遗 址出土的稻谷
1993 年发现玉蝉岩遗址出
土的稻谷
距今 7000 多年前
距今 8500 多年前
距今 12000 多年前
提问面对中印的“稻源之战”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 不断新的考古发现,目前可知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发源于中国,稻谷起源之战 暂时熄火。感受考古让人们能与历史见面,重现真相。
教师活动: 呈现图片,让学生猜测农作物的名称。
图 2 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农作物
学生活动: 猜测农作物,小米(粟) 、黄米(黍) 。
教师活动: 指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粟和黍发现于中国。要求学生翻阅课本 8 到 11
页,完成下列时间轴。
学生活动: 完成时间轴。
教师活动: 要求学生在课本《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 要遗址图》中,圈出有早期人工栽培稻和早期人工栽培粟、 黍的史前遗址的史前遗址,并观察得出两类农作物在地理 位置上分布的特点。
学生活动: 观察得出 1.栽培稻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南方地区) 。 2.栽培粟和黍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北方地区) 。 追问: 栽培稻与栽培粟和黍如此分布的原因。
图 2: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图
学生活动: 梳理得出自然环境不同因此培育的农作物不同。说明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 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以及自然环境认识逐渐加深,开始学会选种。
【设计意图】 通过对“稻源之战”学术界争论气氛的烘托,引导学生意识到考古发现的 重要性,知道考古是一种科学探索,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通过时间轴 和地图上寻找不同农作物遗迹分布规律的活动,体会考古研究整理资料的过程,并体会先祖 根据自然环境选种的智慧。
(三) 考古让我们与历史触摸
标志二: 耒耜垦田----原始生产工具的变革
出示材料: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治理, 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东汉,班固《白虎通》 卷一
提问: 关键词一“耒耜”是何物?
学生活动: 学生猜测。
教师活动: 指出文献资料的局限性,再呈现文物。让学生同桌讨论,假设触摸该文物会 有何发现。
学生活动: 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教师活动: 提问关键词二何谓“因天之时,分地治理”。
学生活动: 梳理得出根据不同天气时刻和不同类型土地状况来进行耕作。从原来刀耕火
种到现在用耒耜翻土改变土壤结构,增加肥力,说明古人学会了育种。
标志三: 家畜饲养----原始畜牧业的发展
过渡: 指出骨耜是用牛肩胛骨为原材料制作。引导学生思考牛肩胛骨如何获得。
出示文献材料:
清代吕抚辑、蔡东藩补辑《历代兴衰演义》 记: “却说太昊伏羲氏,成纪人也。……又 教民养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以充庖厨,且以为牺牲…… ”
骨耜
1.形状
2.材质
3.硬度
4.……
出示影像资料:
图 4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狗骨
图 5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学生活动: 思考得出新石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学习饲养牛、狗和猪等家禽。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猪纹与现在家猪的不同。
学生活动: 梳理得出野猪向家猪过渡阶段的形态,新石器时期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 展。
【设计意图】 考古发现可以证文献之真伪,补文献之不足。通过对“骨耜”该文物的深 入观察可重现曾经的历史现场,了解农耕从刀耕火种到耒耜耕作的重要转折。文献资料与实 物资料的相互印证,感受历史研究的过程。
(四) 考古让我们与历史对话
标志四: 地穴干栏----原始聚落的发展
探究 1:农耕聚落地址的选择
出示资料:
材料一:姚江从遗址的西部和南部流过……和河姆渡村隔江相望。遗址面积约四万平方 米。遗址所处的地势很低,平均海拔三至四米,附近农田在耕地以下有大面积的泥炭层,古代 这里可能是一片低洼的沼择地。根据这些情况来判断,当时人们就在这样一个背靠丘陵、面 对沼泽的地方生活。
----浙江省文管会等《河姆渡发现原始社会重要遗址》 考古学报 1976(8)
材料二: 到了半坡新石器时期 , 少陵鸿固、凤栖诸原之北那条由西南流向东北的河流, 已经向北移徙。正是由于河流的移徙,才能使半坡周围的二级阶地为当时人所利用。一级阶 地那时尚未形成,因而半坡时期的遗址就近在沪河岸边,不似现在距离沪河常水位已有八百 米的距离。
----史念海《河山集》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史前祖先选择遗址的共同点在哪里,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学生活动: 同桌讨论,梳理得出先祖居住地往往选择在河流附近。因为河流可以方便人 们生产生活,如饮用水、农作物灌溉用水等。
教师活动: 追问学生说明先祖们的聚落分布会受何因素影响。
学生活动: 总结归纳得出人们的生产生活受自然因素影响。
出示材料: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最具典型的河姆渡遗址聚落与半坡遗址聚落的房屋复原图。
图 6 河姆渡干栏式房屋复原图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图 7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教师活动: 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要求学生对比两类遗址复原图说出不同之处并尝试解
释其原因。
学生活动:根据要求进行发言。河姆渡遗址中的干栏建筑时因为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 雨水充沛,干栏式建筑可避潮湿与蛇虫猛兽。半城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是因为北方地区寒冷
干燥,半地穴式房屋,一部分深入地下,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
教师活动: 追问学生从中可以看出先祖们有什么智慧?
学生活动: 总结出先祖们生产生活虽受自然条件影响,但拥有因地制宜的智慧,已有着 较为朴素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
探究 2:农耕聚落的生产生活
出示表格: 表 1:河姆渡遗址出土各类工具表(据 1973年发掘资料)
表 2:半坡遗址出土各类工具表
提问: 1.两处遗址主要出土了什么材质的工具?
2.归纳不同类型工具的主要用途。
3.从数量上看这些不同类型的工具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仔细观察表格,回答问题。梳理得出河姆渡于半坡人工具主要以石器、骨器、 陶器为主。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农具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半坡人渔猎经济 较为发达。两处先人均已发展相应的纺织等手工业。
名称
石
斧
石
铲
石
锛
石
凿
石
刀
石纺轮
骨
耜
骨
镞
木
耜
木
铲
木器柄
陶纺轮
总计
92
4
50
24
2
5
91
453
1
1
2
106
名称
石
斧
石
铲
石
锛
石
凿
石
刀
石
锄
石
杵
石镞
石矛
石网
坠
砍伐器
敲砸器
刮削器
砥磨器
总计
313
13
7
18
67
19
17
6
5
320
59
88
115
156
名称
骨
镞
骨鱼镖
骨鱼钩
骨
针
骨
锥
两端器
骨
铲
陶力
陶纺 轮
陶刮
削器
陶
瓶
总计
282
21
9
281
605
110
81
1500
50
3881
880
探究 3:农耕聚落的巅峰之作
出示材料: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
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碟形器
半坡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
人面鱼纹陶盆
选择一处镇馆之宝,说明为何能称为镇馆之宝。
提示: 1. 镇馆之宝是何材质与用途,图文表达何意。
2. 该处镇馆之宝表明了当时手工业发展水平如何。
3.如此精美的手工制品是否当时人人都能拥有,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上台发言。
【设计意图】 通过文献资料归纳、考古遗迹绘图复原、文物数据统计、实物图文观察方 式,学习对不同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五) 课堂小结
新石器时期经济形式发生变化,由采集经济发展为有意识的栽种经济。我们的先祖们开 始了定居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为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畜牧业和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 了可能。可以说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作业设计】
观点 1:考古学家柴尔德和布雷伍德提出“农业革命是文明之母”的观点。
观点 2: 历史学家尤瓦尔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 中提到“农业革命是一场骗局”的观 点。(注: 农业革命表面上使得粮食更充足了,可实际上却因此导致了人 口爆炸。最终结果 是使得更多的人被迫终日从事辛苦劳作。)
查找资料,选择其中一个观点或者自己重写一个观点进行阐述。
我认为“农业革命是 ”
【设计意图】历史理解属于比较高级的历史思维活动,能够很好地体现一个人的综合历
史学科素养。所以整堂课以原始农耕生活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为“点”, 从现象到本质来 认识新石器时代古人们原始农耕生活发展的“面”; 最后再通过学生自己总结观点,来说明 农业革命是何物的活动,层层深入,逐步引导来感受生产力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规律。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表格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表格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展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