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11《论语》十二章 同步课时作业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64046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上册 11《论语》十二章 同步课时作业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64046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上册 11《论语》十二章 同步课时作业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64046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共7页。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论语》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强调学习的关键是思考,要“知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具体描绘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中孔子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的《论语》中孔子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愠( )三省( ) 罔( )
殆( ) 一箪食( ) 曲肱( ) 博学笃志( )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吾/日/三省吾身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匹夫/不可夺志/也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博学而笃志
B.七十而从心所欲 择其善者而从之
C.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D.五十而知天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5.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B.吾日三省吾身
C.温故而知新D.匹夫不可夺志也
6.在学完课文《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请你展示出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一副对联,请你补充他的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貞,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句劝勉他勤奋学习。
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不逾矩
②人不堪其忧矩堪夺
③匹夫不可夺志也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别人不了解自已的时候,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B.选文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D.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
(4)下列对语句的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⑥学而时习之。
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⑧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③④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⑥/④⑤⑦⑧⑨
D.①②③⑤/④⑥⑦⑧⑨
(5)《十二章》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章?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的切身体会。
8.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路初见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益哉也?”
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②而羽之,镞③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
【注】①檠(qíng):矫正号弩的器具。②栝(guā):箭尾扣弦的地方。③镞(zú):箭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①岂可及哉岂: ______
②栝而羽之羽: ______
(2)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汝何好乐?
A.何学之有?B.岂可及哉?
C.其入之不亦深乎?D.孰不顺成?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
(4)这段文字中孔子的谈话令人信服,请简要分析的其中谈话技巧。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3)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4)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5)—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7)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2.答案:lún;yuè;yùn;xǐng;wǎng;dài;dān;gōng;dǔ
3.答案:C
解析:C项,正确划分应为:择其善者/而从之。
4.答案:D
解析:D项,知:知道;A项,而:表转折/表并列;B项,从:顺从/采纳,听从;C项,为:成为,做/替。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A项,名词作状语,按时。B项,名词作状语,每天。C项,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D项,“志”指志向。
6.答案:(1)【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近2500年,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一分成熟。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感悟,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
(2)【示例】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
(3)【示例】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和出众的天赋,大家都羡慕你,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拟写开场白的能力。主持人的开场白一定要和活动的主题相契合,要说出《论语》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并交代清楚本次活动的目的,引导同学们展开讨论。语言表达要得体、规范,表述准确,有条理。开场白的语言要体现题目中要求的“精彩”二字。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要求:①字数相等,结构一致。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为“虚对虚,实对实”,即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且不能重复。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的能力。首先,要有称谓;其次,表述规劝的理由时,要做到有理有据;第二,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表达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势,要做到说话有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注意题干要求运用《论语》中的语句。
7.答案:(1)①法度②能忍受③改变
(2)①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②广泛地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A
(4)B
(5)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章。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就像读《论语》,即使你过目不忘,学到的也只是别人的东西。只思考而不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我们如果能够参考前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则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解析:(1)略。
(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重点词:愠、笃、切。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不愠”,即不恼怒。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从学习、个人修养两个方面来归类。其中②③④⑥⑦都是在讲学习,①⑤⑧⑨都是在讲个人修养。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阐述观点的能力。结合文本内容谈自己的感受,进行个性化解读。可以从学习、修身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8.答案:(1)①难道②装上箭羽
(2)A
(3)驾驭狂马不能放下马鞭子,正在拉开的弓不能用檠来矫正。木料经墨线比量过就能笔直,人接受谏言就能变得圣明。
(4)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孔子因势利导,简明而深入地纠正了子路的观点,让人无可辨驳。
解析:(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汝何好乐”是宾语前置句,语序应调整为“汝好乐何”。A项,“何学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语序应调整为“有何学”。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重点词:释、策、直、圣。
[参考译文]子路初次拜见孔子,孔子说:“你喜欢做什么事情呢?”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我是说以你的能力,再加上刻苦学习,别人难道能赶得上你吗?”子路说:“通过学习难道会变得更好吗?”
孔子说:“国君如果没有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就会失去正道,读书人如果没有能教导他的朋友就听不到善意的批评。驾驭狂马不能放下马鞭子,正在拉开的弓不能用檠来矫正。木料经墨线比量过就能笔直,人接受谏言就能变得圣明。接受知识,重视学问,谁能不顺利成功呢?毁弃仁义,厌恶读书人,一定会受到刑罚。(因此)君子不可以不学习。”
子路说:“南山有竹子,不用矫正自然就是笔直的,砍下来做箭杆,能够射穿犀牛皮。根据这个现象来说,哪里用得上学习呢?”孔子说:“给做好的箭栝装上箭羽,将箭头打磨锋利,这样再使用不是能射得更深吗?”子路再次拜谢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
(4)本题考查分析和评价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孔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教育特点来回答即可。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共5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优质学案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主题与课时,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评价任务,资源与建议,学习过程,检测环节,学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