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单元学习任务优秀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单元学习任务优秀学案,文件包含练习1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精准对点同步练习解析版doc、练习1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精准对点同步练习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姓名: 班级 第13课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本课重点(1)赏析诗歌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本课难点(2)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识记【中等】(湖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修路,对山水而言,破石动土,刀砍斧凿,撕裂植被是不可避免的。路,就像一条长长的沟壑,切割在山水之间。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但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而且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京承高速,就是其中一条梦境般的快速路。不但看不出丝毫的撕裂痕迹,反而使人感到,这山水,这路,原本就是________的一体。这一切,是修路人用智慧、汗水营造出来的。这山山岭岭,这广袤的野地,虽无言则有心,记着他们的________,记着他们的流血与牺牲。这延伸路面,这些令人心惊的高山隧道,令人________。何谓劳动?就是用一颗热血的心,一双勤劳的手,创造出人间奇迹的行为。路旁燃烧的那一排排火炬树,把山野和路面映照得格外鲜艳,使之生机盎然。这,是修路人留下的佳作。而那些曾经盛开的波斯菊,刚刚谢去,有些花朵仍坚持在枝头。还有野山菊,热热闹闹开得正盛,( ),是专门用来表彰种植它们的那些修路者的。尤其,金山岭下的那些野山菊,一丛丛、一片片地微笑在那里,仿佛与巍峨长城有个约定似的。它们遥相呼应,________。这,也是修路人留下的佳作。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虽然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但却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B.然而,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再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而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C.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再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而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D.然而,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尽管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但也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鬼斧神工 筚路蓝缕 拍案叫绝 心有灵犀B.天造地设 风餐露宿 叹为观止 心照不宣C.鬼斧神工 筚路蓝缕 叹为观止 心照不宣D.天造地设 风餐露宿 拍案叫绝 心有灵犀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晚秋摆出的一道盛宴 B.这是摆出的一道晚秋盛宴C.像是摆出的一道晚秋盛宴 D.像是晚秋摆出的一道盛宴答案:1.答案 B解析 原句“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属于前后脱节,应改为“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此外“不但是……而且是”属于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句中没有递进关系,只有并列关系,因此应把“不但是……而且是”改为“不再是……而是”。2.答案 B解析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这里用“鬼斧神工”不合适,适用对象有误。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这里没有创业艰苦之意,用“风餐露宿”更合适。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这里体现了“赞叹、赞美”的意思,用“叹为观止”更合适。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心有灵犀:原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泛指彼此的心意相通。根据语境,用“心照不宣”更合适。3.答案 D解析 根据前后语意,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格,因此排除A、B两项;“摆出”的施事者应该是“晚秋”,故排除C项。【偏易】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东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B.“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艺”。C.“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D. 苏辙,字子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之兄。苏轼,字子瞻。他们的父亲是苏洵。4.选C【解析】A 项“东周”应为“西周”。B项“六艺”应为“六义”。D 项“之兄”应为“之弟”。【偏易】5.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莒》一诗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B.《芣莒》一诗以其明快的节奏、表现妇女劳动欢快的场面与热烈的情绪,受到读者的喜爱。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运用对比的手法,“三夜阴霪”后的“一竿晴日”,突出了麦收时节农人对收麦的期盼与欢欣。D.苏辙在《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对麦收劳动场景进行了直接描写,既表现了劳动的辛苦,也表达了家庭团结协作的愉悦。5.【解析】D不正确。D“直接描写”有误,诗人用“急炊大饼”“多博村酷”来侧面描写麦收劳动场暑。【偏难】6.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归谬论证的句子。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例句:如果流行的一定是被喜欢并接受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疾病了。 6.【答案】:(示例)(1)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流传后世的经典了。(2)如果作文有可传的秘诀能够代代相传,那么作家这一行当就可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了。解析 这是一道逻辑推理的题目,考查的内容是三段论,假设大前提正确,找到一个特例进行分析推出荒谬的结论,进而否定大前提即可。 【偏难】7.(河南省南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开学考)下面是李明寄给某编辑的信件内容,请找出五处不得体的词语并加以修改。(5分)编辑老师:您好!两个月前寄给贵刊的我的大作是否收到?该文虽属斟酌,却是我数日辛苦的结果,曾被老师作为范文向全班推荐,很多同学拜读后,给予了好评。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对文章进行了斧正,认为能达到发表水平,请您审阅。希望我这次垂询没有打扰您! 李明2018年3月5日 第一处: 修改: 第二处: 修改: 第三处: 修改: 第四处: 修改: 第五处: 修改: 7.【答案】 ①“大作”改为“作品”;②“斟酌”改为“涂鸦”;③“拜读”改为“阅读”;④“斧正”改为“修改”;⑤“垂询”改为“询问”。【解析】 ①“大作”为敬辞,②“斟酌”为敬辞,③“拜读”为谦辞,④“斧正”为敬辞,⑤“垂询”为敬辞。【中等】8.(江西省南昌市2020-2021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甲、乙两图,请写一段话简要说明消费者在不同消费链路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8. 【答案】在传统消费链路中,从产品研发到销售,消费者都缺少参与,影响力有限;而在消费者导向消费链路中,消费者参与产品从研发到销售的所有环节,起主导作用。【解析】 按照先说传统消费链路再说消费者导向消费链路进行分析,传统消费链路从研发、制造、加工、仓储等,都缺少消费者参与。而消费者导向消费链路,围绕消费者来进行。另外要注意字数要求。【偏易】9.根据情景默写下面的句子。(1)交代麦子成熟,外孙来替自己收麦的诗句是: , 。(2)写收麦前的天气状况的诗句是: , 。(3)写做饭买酒款待忙碌辛劳的外孙的诗句是: , 。(4)写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的诗句是: , 。9.【参考答案】(1)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2)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3)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4)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二、阅读、理解与鉴赏【偏难】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一11题。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首联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尾联中“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表达宦情淡薄。文章也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11.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0.答案:A解析:A项,“带来的快乐”的说法有误,其感情应是郁郁寡欢、苦闷。 11.答案: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淡自得的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掩屏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解析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知人论世”。先看陶渊明,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他有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写出了诗人面对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苏辙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去官职,本诗尾联“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诗人因“无言”而“归去”“掩屏卧”,只能在梦中与古人相交,表达了苏辙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三、链接高考【偏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3题。春日耕者苏 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妇子同来相妩媚,鸟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1.答案: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12.答案: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生活感到高兴,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解析】试题分析:11题干要求“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颔联中说“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可见颈联说妇子来到田间,这是侧面说明农家耕作的繁忙,这是描写的角度;“乌鸢飞下巧追随”,“追随”一词赋予鸟儿人的特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这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两句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这是表现的手法。【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对某句赏析,要从诗句的意象、手法、情感主题、与上下句联系来解答。其中手法应从如下角度赏析: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答题的一般思路是:①手法;②诗句所表现的的人物、意象、环境的特点;③作者的情感;④结构作用(承接上句或照应题目,为下句做铺垫或引出下句。12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把握诗歌情感要综合考虑题目、诗句、注释中的创作背景。全诗含义如下: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春雨充足,正是耕种的好时机;天已大亮,忙于春耕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妇女和小孩子前来送饭,相互亲爱取悦;乌鸦等鸟儿飞上飞下巧妙相随,觅食米饭和谷种。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就是针对全诗设题。诗歌的上阕,“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首联和领联从正面表现农家的忙碌,表现对农家劳作的赞美;“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颈联表现农家温馨和睦的生活,透露出作者的高兴;“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尾联表现对王安石变法无用的嘲讽。参考翻译: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春雨充足,正是耕种的好时机;天已大亮,忙于春耕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妇女和小孩子前来送饭,相互亲爱取悦;乌鸦等鸟儿飞上飞下巧妙相随,觅食米饭和谷种。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背景知识,作家作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走近作者,掌握田园诗特点,了解背景,解题,积累基础知识,朗读节奏,内容解读,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背景知识,作家作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