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
展开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导学案
1. 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
2.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4.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 了解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苏辙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一、走近作者: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二、掌握田园诗特点:
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三、了解背景:
苏辙晚年仕途坎坷,自宋哲宗亲政起用元丰新党后,他连年遭贬,远至岭南雷州、循州。徽宗即位后,苏辙从岭南辗转岳州等地,后还归颍川居住,与子孙治田营生。在此创作了一批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文,《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即为其中一篇。
四、解题:
“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文家外孙进村帮忙收麦的叙事诗。
五、积累基础知识:
1.字音
阴霪(yín) 场圃(pǔ) 村酤(gū) 闭廪(lǐn)
2. 释义
阴霪:(1).连绵不断的雨。(2).阴霾。喻奸佞小人。
村酤:村酒。
3.词类活用
三夜阴霪败场圃 败:使……毁坏。
一竿晴日舞比邻 舞:使……欢欣鼓舞
赋诗怜汝足精神 足:使……充盈
六、朗读节奏: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七、内容解读:
(一)白话译文:
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
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
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二)理清结构:
首联:外孙入村图。欲——赖——期盼
颔联:久雨忽晴图。败——舞——焦虑、欢喜
颈联:麦收饮食图。偿——劳——欣慰
尾联:归来慰问图。闭——怜——赞赏
小结:
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子成熟的情形,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
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通乡邻一样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现的鲜明可感;
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待辛苦的外三,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疼爱,也表现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
尾联议论抒情,直接表达对外孙的“足精神”的赞赏。
整首诗感情表达虽然温和平静,但富有层次,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后的生活底蕴。
(三)思想情感:
①新麦成熟,外孙们主动帮自己收麦的欣慰喜悦之情。“新麦继陈谷”体现了丰收的喜悦,是物质上的富足;“赖”字展现了精神上的满足。
②对外孙们辛苦劳作的怜惜和疼爱之情。作者做饼、沽酒慰劳辛苦忙碌的诸外孙,“急炊”“多博”表现了作者对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③对外孙们忙完农事后不顾辛劳迅速投入到吟诗作赋中的怜爱和欣慰之情。“怜”字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操劳农事后仍舞文弄墨的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④结合苏辙的晚年遭遇,其背后也可能暗含了他自己早已主动疏离甚至不关心官场的深意。
(四)诗歌主题:
诗歌反映了农忙时节诗人及家人亲耕务农的场景,表现了农人抢收时的繁忙与喜悦,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
(五)艺术特色:
1.对比:
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2.侧面衬托:本诗没有直接详细描写劳动的场面,而是用具有充满乡村气息的“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的饮食场景,来侧面烘托劳动场面的热烈。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
3.用词生动形象,富有内涵。“三夜”突出了“阴霪”之长,“一竿”突出了“晴日”到来之惊喜,“败”突出了天气给农人带来的失望、忧虑之情,“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
4.格律诗的特点:
这首诗具有律诗的格律特点:
①句数固定。总计八句,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七言。
②押韵严格。律诗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这首诗通押一韵,韵脚是en、in(在古代属于一个韵脚,即人辰辙),一韵到底,中间没有换韵。
③要求对仗。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是严整的对仗。如就颔联而言,“三夜”对“一竿”、“阴霪”对“晴日”、“败场圃”对“舞比邻”。
④讲究平仄。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本诗完全符合律诗的平仄要求。
八、拓展延伸:
苏辙经典名句积累
1.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2.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
3.君子为国,正其纲纪,治其法度。
4.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5.以法服人,其外若密,以德实疏;以德结人,其外虽疏,其中实密。
6.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冷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1.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
明确:
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
2.赏析“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明确:
(1)对比手法。把“三夜阴霪”和“一竿晴日”进行对比,用环境陡然变化,来突出外孙入村收麦的急切与喜悦之情。
(2)用词生动形象,富有内涵。“三夜”突出了“阴霪”之长,“一竿”突出了“晴日”到来之惊喜,“败”突出了天气给农人带来的失望、忧虑之情,“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
3.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
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
4.“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
5.诗歌中,诗人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明确:
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子成熟的情形,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
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通乡邻一样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现的鲜明可感;
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待辛苦的外三,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疼爱,也表现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
尾联议论抒情,直接表达对外孙的“足精神”的赞赏。
整首诗感情表达虽然温和平静,但富有层次,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后的生活底蕴。
6.联系写作背景思考,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深意?
明确:
这首诗直接表现作者与家人相处一起劳作和收获的快乐,再写作者通过专注于家人和劳作,表明自己早已主动疏离且不关心政治和官场,以求自保。因为遭受政治上的禁锢,成为朝廷监管的对象,苏辙被迫选择了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几乎断绝了与官场同僚、朋友的交往,这就使得家庭生活成为他诗歌写作的核心内容。
7.诗歌标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的情景,这样的叙事安排是否合理?
明确:
合理。诗歌以“收麦”为叙事线索,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在田中忙碌收麦的情景,但透过颔联中邻家的忙碌紧张,仿佛看到了文氏外孙帮忙收麦时忙碌的情景;而颈联的两个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外孙辛苦劳作的“饥乏”与“苦辛”;尾联诗人毫不吝啬的赞美再次证明了外孙收麦的辛劳。诗人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辛劳,但诗歌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处处体现出外孙收麦的辛劳。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芣苢(fú yǐ) 阴霪(yín) 掇之(duō)
B.场圃(pǔ) 襭之(jié) 捋之(luō)
C.村酤(hū) 饥乏(fá) 袺之(jié)
D.闭廪(bǐn) 赋诗(fù) 余音袅袅(niǎo)
【答案】A
【解析】B项,“襭之”的“襭”应读“xié”;C项,“村酤”的“酤”应读“gū”;D项,“闭廪”的“廪”应读“lǐn”。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B.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C.一竿晴日舞比邻(舞蹈)
D.闭廪归来真了事(粮仓)
【答案】C
【解析】 C项,舞:欢欣鼓舞。
3.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欲收/新麦/继/陈谷
C.三夜/阴霪/败/场圃 D.多博/村酤/劳苦/辛
【答案】D
【解析】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4.下列对诗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B.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C.一竿晴日舞比邻。
翻译: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D.多博村酤劳苦辛。
翻译:带多了村酿使人劳累辛苦。
【答案】D
【解析】多带村酿好去犒劳辛苦劳动的人们。
5.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潘多拉效应”。(不超过30个字)
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肯读书。为了让他们喜欢上读书,他们的父亲苏洵想到了一个“怪招”。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他就躲在旮旯里读书,孩子们一来,他就故意把书藏起来。父亲“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他们猜想父亲一定是在读什么好书。他们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趁父母不在家时,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苏轼、苏辙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这个典故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不顾宙斯禁止偏偏打开装满罪恶的盒子如出一辙。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潘多拉效应”。“潘多拉效应”是指 。
【答案】(“潘多拉效应”是指)基于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结果与预期恰好相反的心理效应。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先指出这一概念的一般属性(心理效应),然后概括出“潘多拉效应”的本质属性,再按照定义的格式进行组合即可。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背景知识,作家作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背景知识,作家作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