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部编版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及反思
展开课题 |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 授课类型 | 新授 | |||||||||||
授课班级 |
| 授课教师 |
| 预计课时 | 1课时 | |||||||||
教材分析 | ||||||||||||||
课程标准学习建议 | 学习要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 学习提示: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 |||||||||||||
教材内容 | 距今约七千年,我国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典型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们都具备了原始农耕的特征: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和制造陶器。 | |||||||||||||
学情分析 | ||||||||||||||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 ||||||||||||||
教学目标 | ||||||||||||||
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 2.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3.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点: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点。 | ||||||||||||||
学法 |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 教法 | 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 |||||||||||
课前准备 | ||||||||||||||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二次备课 | ||||||||||||
导入新课 |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北京人究竟是如何获得食物的呢? 2.指出食物来源的不固定极大地限制了人类的发展。当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时,人们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
| ||||||||||||
讲授新课
| 预习检测 |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距今 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2.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 ,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 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3.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 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4.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及聚落、 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5.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其中,距今约7 000年的浙江余姚 ,最具代表性。 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 建筑。 3.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 的木结构水井。 4.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 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5.农业工具以 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这处遗址距今约6 000年,定名为“ ”。 2.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 圆形房屋,多用木头做柱子,屋内有灶炕。 3.半坡人制作出了精美的 石器。 4.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 。 | ||||||||||||
合作学习 |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合作探究:阅读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回答问题 (1)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 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2)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作物种植的? 提示: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粟等旱地作物生长;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3)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 提示: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放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图片展示:西安半坡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半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使用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1)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2)生产工具—磨制石器;(3)种植作物—粟;(4)饲养家畜—猪和狗等;(5)生活用具—陶器,彩陶最具特色。 | |||||||||||||
本课小结(思维导图) |
| |||||||||||||
巩固练习 | 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最早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农耕居民代表是( D ) A.北京人 B.大汶口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最早品尝到米饭的先民在( D )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汶口 D.浙江河姆渡 3.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A.农业生产的出现 B.火的使用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4.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C )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5.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D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6.“稻花香里说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栽培水稻的是( B )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 |||||||||||||
教学反思 | 本课学习围绕“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这一重点进行。结合已有知识,通过讨论的形式,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作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 |||||||||||||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分布图,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课程学习,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