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素能提升课群落中种间关系的判断学案
展开[核心精要]
1.四种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
| 互利共生 | 寄生 | 竞争 | 捕食 |
数量坐标图 | 甲 | 乙 | 丙 丁 | 戊 |
营养关系图 | 常见形式 | |||
举例 |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 蛔虫与人 |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
2.捕食、竞争、互利共生三种种间关系曲线的辨别技巧
(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
3.生物之间几种重要关系的辨析
(1)种内竞争与种间竞争:种内竞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种间竞争则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在农田中,相邻的某种作物个体之间对阳光、水分和养料的争夺,这就属于种内竞争而不是种间竞争。
(2)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如下图所示,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竞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种间竞争。
(3)捕食、寄生: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捕食者获得食物与能量,会造成被捕食者死亡或身体残缺。寄生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内或体表,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而宿主一般不会死亡。
(4)种内竞争与捕食:种内竞争属于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如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捕食属于种间关系,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狼吃兔、兔吃草。
(5)寄生和腐生:寄生是寄生者从活体(宿主)获得营养物质,但一般不造成宿主死亡;腐生是腐生生物从死体获得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
[对点训练]
1.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经研究,青霉菌分离出了青霉素,下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之间关系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图①,b表示青霉菌 B.图②,a表示青霉菌
C.图③,a表示青霉菌 D.图④,b表示青霉菌
C [图①表示捕食关系,A错误;图②表示的两种生物是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图③表示的两种生物是竞争关系,a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表示青霉菌,C正确;图④表示的两种生物是寄生关系,D错误。]
2.甲、乙、丙为食性相同的三个不同种蝌蚪,某研究小组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了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不同数量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所示,推测合理的是( )
A.无捕食者时,乙蝌蚪数目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B.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和丙的死亡率持续下降
C.捕食者的增加影响了甲、乙、丙的竞争结果
D.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对蝌蚪乙的影响是相反的
C [甲、乙、丙为食性相同的三个不同种蝌蚪,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最低,说明乙竞争能力最弱,因此乙蝌蚪数目将一直下降,甚至全部死亡,A错误;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和丙的存活率持续下降,说明甲和丙的死亡率持续升高,B错误;与无捕食者时比较可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的存活率逐渐增加,甲和丙的存活率逐渐降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因此捕食者的增加影响了甲、乙、丙的竞争结果,C正确;无捕食者时,三者之间为竞争关系,导致乙的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而存在捕食关系时,虽然乙的存活率逐渐增加,但数量还是远远少于400只,因此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对蝌蚪乙的影响是相同的,都导致数量减少,D错误。]
3.早在宋代,我国就掌握了四大家鱼的混养技术。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据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与同一片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的竞争相比,鲢鱼和鳙鱼的竞争更激烈
B.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减少
C.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和平共存”,说明它们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D.四大家鱼混养技术能够提高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D [牛羊对资源和空间需求几乎完全相同,而鲢鱼和鳙鱼的食物和占据空间有不重叠区域,故同一片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竞争更激烈,A错误;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会增多,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B错误;四大家鱼“和平共存”的原因不是互利共生,而是它们的分布水层和食物种类有差异,这使它们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C错误;四大家鱼的垂直分层使得它们之间的竞争不激烈,该混养技术能提高利用池塘资源的能力,D正确。]
4.下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的数量增减情况如图中曲线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竞争关系
B.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C.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等资源
D.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B [根据题干信息“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说明草履虫与枯草杆菌之间为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有共同的食物资源枯草杆菌,故两种草履虫之间为竞争关系,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三种生物先后加入的顺序为:枯草杆菌、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结合图示中三种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可知:A为枯草杆菌数量变化曲线,C为大草履虫数量变化曲线,B为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变化曲线,B错误;没有加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前,大草履虫的数量较稳定,加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后,大草履虫数量开始下降,原因是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后者被淘汰,所以导致曲线C在c~d段下降,C正确;大草履虫和枯草杆菌为捕食关系,在a~b段由于大草履虫数量的增加,捕食的枯草杆菌数量增多,导致枯草杆菌的数量减少,D正确。]
5.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 | 第一 年 | 第二 年 | 第三 年 | 第四 年 | 第五 年 | 第六 年 | 第七 年 |
甲种群数量/ 乙种群数量 | 1.3 | 1.35 | 1.1 | 0.95 | 0.65 | 0.33 | 0 |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形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甲、乙两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
C.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
D.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则乙可能是牛
B [根据表中两个种群的数量比分析,甲种群数量最终变为0,说明其种群并不是“S”形增长,A错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甲、乙两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且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第七年时比值为0,说明甲种群被淘汰,B正确;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若为捕食关系,则不会出现甲种群变为零的情况,C错误;兔和牛的竞争关系不激烈,不会导致其中一种生物消失,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