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课堂实录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6439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春》课堂实录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6439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春》课堂实录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6439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春》课堂实录
展开《春》课堂实录
——赏春三部曲
【写在前面】《春》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热情的赞颂,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课文犹如一座宝藏,既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又有期盼、热爱、赞美的情感线索;语言通俗易懂,既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又有音韵和谐的叠词。文章如诗如画,适合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细细地揣摩。可是对于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感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全情投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呢?这节课我以理清思路感知画面,朗读关键句把握文章情感,品评叠词学写作为目标,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赏春三部曲”为主线,通过创设我是设计师、我是朗读者、我是评论家的情境活动来完成教学。因为我们地处农村,而且这是七年级的第一课,所以我用两课时完成,从现场教学来看,完全实现了预期目标。希望这个课例能为各位同仁带来一点启发。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说到春天,你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生:百花争艳。
生:桃红柳绿。
生:莺歌燕舞。
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大家积累了这么多的好词妙句,看来你们对春天的面貌很熟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起去赏春,相信大家对“春”会有新的感悟。
一、我是设计师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感受春的魅力,并用一个字来分享自己的初读感受。
屏显:
请用“读了《春》,我最大的感受是————,因为————”的句式回答。
生:读了《春》,我最大的感受是“美”,因为在这里,绿草茵茵,百花争艳,给人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
师:这是春天给人最鲜明的感受。
生:读了《春》,我最大的感受是“艳”,因为绿色的是草,彩色的是花,感觉整个春天是缤纷艳丽的。
师:这是视觉感受。
生:读了《春》,我最大的感受是“新”,因为刚长出来的草是新的,开放的花是新的,空气也是清新的,一切都是新的。
生:读了《春》,我最大的感受是“力”,花儿像赶趟儿一样,争相开放,鸟儿呼朋引伴,人也出来活动,充满了活力。
生:读了《春》,我最大的感受是“喜”,因为在这里一切都很喜悦,孩子们在草丛中嬉戏,花儿在树丛中争艳,鸟儿在花丛中唱歌,老老少少从家里出来活动,他们都很喜悦。
师:这是从情感的角度感受的。
生:读了《春》,我最大的感受是“多”,因为草一大片一大片的,花儿各种各样,蜜蜂成千成百,雨一下就是三两天,地上的人也很多。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们的感受很独特,也很新颖,看来朱自清笔下的春是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
师:如此春光美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想看一看,可是他们认识的字不多,读不了课文,有同学提议制作一本绘本展现课文内容。现在我们就是绘本设计师,大家再读课文,试着根据内容设计绘本,看需要几页图,并为每页图拟一个标题,可以是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也可以是自己积累的词句,还可以自拟。
学生读课文,做批注。
生:我设计的绘本有六页,主题是“春回大地”,第一页是万物复苏,第二页是百草丰茂,第三页是百花争艳,第四页是清风拂面,第五页是细雨蒙蒙,第六页是人间活动。
师:这本绘本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标题形式整齐,比较完整地概括了文章内容。那么,你打算在第一页“万物复苏”里画些什么呢?
生:大山、河水、太阳。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二段写道“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师:你把每一页的内容都想好了,真不愧是设计师。你觉得这一页和其它页有区别吗?
生:有的,这一页是总体画春,其它是分别画春。
师:这个思路清晰。
生:我的绘本有五页,主题是“春意盎然”,第一是远芳侵古道,第二是春色关不住,第三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第四是夜来风雨声,第五就是城里乡下运动图。
师:你的创意是标题大多引用诗句,只是标题字数不一致!
生:那就把第三页改为春风绿江南,第五页改为城乡运动图。
师:现在整齐多了。
生:我的绘本也是六页,主题是“生机勃勃”,第一页是东风来了,第二页是嫩草破土,第三页是鲜花怒放,第四页是清风拂面,第五页是细雨斜织,第六页是孩童活动。
师:你主要用文章内容做标题,有新意,只是这第六张之后要不要再来一张?
生:要,我觉得可以加一张“春山新装”,我觉得春天给大山穿上了新衣服。
师:这个想法由课文延伸到了生活,很有创意哦!
生:还可以加“春水欢歌”。
生:还可以加“莺燕歌舞”。
师:看来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生:我觉得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结构,我们的绘本好像都做成了总分结构,第七页应该是整体布局。
师:你打算给第七页拟什么标题呢?
生:春之赞歌。
师:赞美春的什么呢?
生:赞美春天的力量。
生:赞美春天的美丽。
生:赞美春天充满生气。
生:赞美春天充满希望。
师:还可以拟什么名字呢?
生:春天……
生:春天像……
师:看来大家会借助省略号表达更丰富的情感了!绘本设计使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和结构,初步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下面我们深入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我是朗读者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请以朗读者的身份在下列句子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你的感受,注意重音和停连。
屏显: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4、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生读第1句。
师:你从这句话读出了什么感情?
生:我读出了作者对春的盼望之情。
师:你的重音落在了哪些字词上?
生:盼望,来,近。
师:你再读一遍,看“来、近”还可以表现作者的什么感情?
生:可以表现作者即将见到春天时的激动、喜悦之情。
师:这种情感还可以通过延长哪个字词的音来表现?
生:东风、脚步后面可以延长点音。
师:你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现在我们能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的盼望、喜悦之情。请大家根据小华的示范读出这种感情。(生读)谁来做第二位朗读者。
生读第2句。
生:我从“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段读出了作者看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欣喜之情。
师:同桌听到他刚才把哪些词重读了?
生:刚睡醒、张开了眼、朗润、涨、红。
师:哪些词的音延长了?
生:一切、欣欣然、脸。
师:语速上有没有变化?
生:有,在读后面的排比句时,语速逐渐加快,语调越来越高,情感越来越强烈。
师:分析得头头是道。佳琪用重音、停连、语速、语调等具体化的朗读方法更好地传达了作者的感情,请他再读一遍。
生读。齐读。
师:老师看小月举手了,请你读。
生读第3句。
生:我从“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里读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师:请张帆评价。
生:我觉得小月读得很轻柔,就像风抚摸着我们似的。
生笑。
师:张帆能有这种感受完全是小月传达出来的,所以朗读时要注意把字面意思通过轻重急缓表现出来。请大家集体读一遍。最后一位朗读者是谁呢?
生读第4句。
生:我从最后三段读出了作者对春天充满了赞美之情。
师:请你们组的小组长评价一下。
生:杨亮朗读时语气越来越强烈,语速越来越快,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赞美逐层加深。
师:你从他的朗读中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这三个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春天充满希望,展现出美和力量,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师:分析得很到位。现在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感情?
生:春天在作者热切的盼望中降临,作者看到春天景象时充满欣喜之情和热爱之情,最后作者深情地赞美春天。
师:看来本文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生:对春天的感情。
师:在朗读者的带动下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由盼望到欣喜、热爱,到最后赞美,文中的感情逐渐加深、提升。可见,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是深入学习,体会文章思想的有效方法。
朗读传达声韵美
字面轻重有急缓
节奏重音与停连
语速语调来相伴
抑扬顿挫抒情怀
四、我是评论家
师:在文章中,作者的这些情感,是不是直接表达的呢?
生:不是。
师: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但作者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这些情感寄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老师发现了一个现象,本文中的叠词特别多,你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生:我找到了“盼望着,盼望着”。
师:“盼望着,盼望着”是叠词吗?
生:不是,这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
师:这种修辞有什么好处呢?
生:我觉得可以强化感情。
生:起强调作用。
师:是的,反复的修辞强调某种意思,强化某种感情。这一句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是为了?
生:强调人们对春天的盼望之情。
师:究竟什么是叠词呢?
屏显:
叠词是音、形、义相同的词的重叠,也就是词和词的连用,常见的形式有AABB型、AABC型、ABB型、ABAC型、ABCA型、ABCB型等。
师:请大家根据释义寻找文中的叠词。
生:有“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
生:有“欣欣然、轻悄悄、软绵绵”。
生:有“稀稀疏疏、密密”。
生:还有“成千成百、嗡嗡”。
师:请大家大声朗读这些词语,体会叠词带给我们的感受。
嗡嗡、慢慢、渐渐、微微、偷偷的、一点点、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
软绵绵的、稀稀疏疏,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飞来飞去、各种各样。
生:我觉得这些叠词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生:读起来有节奏感。
师:是的,叠词具有音乐性,读起来音律和谐,有节奏感。除了音乐性,叠词还有什么作用?现在请大家做评论家,评一评,论一论。
生:我从“偷偷地”一词看出小草从土里刚钻出来,好像和我们捉迷藏似的,非常调皮,很可爱的样子。
生:“偷偷的”让我们看到了春草破土而出的可爱神情,所以叠词让句子更加地形象,使文章更加地具体。
师:就是说这个词能让我们想象到小草的样子,让小草的形象更真切。这里体现了叠词的形象性。
生:我觉得“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小草的颜色。
师:“绿绿的”是颜色,那“嫩嫩的”呢?
生:说的是他刚长出来的样子。
生:这个说的是草柔嫩的质感。
师:这两个叠词描摹了小草的颜色、质感,使我们的感受更确切。
生:我从“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读出了微风很轻很柔,扑面而来的感觉,草非常地柔软,很有质感,让人坐上去很舒服,这个词让我体会到了作者对草地写得很具体。
师:这是叠词的确切性,叠词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生:我从“成千成百、飞来飞去”,这两个叠词可以看到蜜蜂非常的多。
师:这也是叠词的——
生:确切性。
生:我从叠词“慢慢”一词读出了人们在雨中走的很慢,可见人们非常喜欢在雨中行走,很享受在雨中行走,这个“慢慢”也表现了叠词的确切性。
生:我从“渐渐”读出了变化,人由少变多,让我们觉得有一个过程,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生:我从“稀稀疏疏”读出了房屋不多,感觉是这儿一座、那儿一座,让我们想象到农村的房屋稀稀落落的。这是叠词的形象性。
师:这里表现了叠词的形象性,使得人和景物更加具体形象。
生:我从“密密”读出雨下得很小很细,但又很多,就像一张蜘蛛网似的,感受到叠词的确切性。
生:我从“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读出来每家每户、大大小小的人都从房屋里面出来了,这也是叠词的确切性。
师:这句话还体现了什么?
生:春天的热闹,春天的生机。
生:我从“微微润湿清空气里酝酿”中的微微这个词让我们读出了冬天空气干燥,春天在下雨后空气渐渐的湿润的情形,人们的感觉很美好。
师:现在大家体会到了叠词的什么特点呢?
生:叠词具有形象性。
生:还有老师刚才说的“确切性”。
师:现在我们总结一下:
叠词具有音乐性,音律和谐节奏明;
叠词具有形象性,事物生动又具体;
叠词具有确切性,摹声摹色来摹状。
朱自清的散文爱用叠词,造成节奏感与韵律美,使得形象更具体、更确切。
屏显: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学生朗读。
师:大家发现选文有什么特点?
生:也用了很多叠词。
师:请你们试着分析其中的一处。
生:“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边缘,给人一种曲径通幽之美,体现了叠词的形象性。
师:老师觉得你已经身临其境,说得真好!
生:“田田、层层”写出了荷叶之多、密,表现了荷叶的茂盛,体现了叠词的确切性。
生:“亭亭”写出了荷叶端庄的样子,表现了叠词的形象性。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叠词的作用,分析得细致而又准确。同学们,朱自清爱用叠词,一篇《荷塘月色》,他用了26个叠词,用以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韵律美和形象美。朱自清的叠词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今天请大家选择一处美景或一个人,表现其特点,其中运用叠词不少于3个。
五、小结
师:同学们,现在再说春天,你们脑海中是什么呢?
生:力量。
生:生机。
生:美丽。
生:朝气。
师:看来大家的思想由具体的美景上升到了对于精神、品质的提炼了,这说明我们的思维逐渐有了深度。思维的深度不但要靠我们朗读品味,还要靠我们分析,行走在思考的路上。下课!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