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卷(三) 同步练习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卷(三) 同步练习第1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卷(三) 同步练习第2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卷(三) 同步练习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卷(三) 同步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卷(三) 同步练习,共10页。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欧亚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减少旅鼠小肠上皮细胞对氨基酸的吸收,即苔草的化学防御。下图为某一时期旅鼠种群密度与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苔草属于生产者,其种群增长受其自身密度制约B.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C.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降低D.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的稳态2.某淡水生态系统中,某种鱼的成年个体生活在水体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活在底层的成年鱼全部个体构成一个种群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D.该成年鱼及其幼体水中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3.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时,种群数量将保持恒定不变B.群落是指不同种群的集合体C.S形增长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都不同D.食物链和食物网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4.图中a、b、c表示生物学有关内容,其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A.若该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则a、b、c、d、e分别表示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B.若该图表示兴奋在突触的传递,则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间隙,c为突触后膜C.若该图表示捕食食物链,则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D.若该图表示血糖的神经调节途径,则a表示下丘脑,d、b、e、c分别表示有关神经、胰岛、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靶器官或靶细胞5.科研人员发现物种甲和物种乙在某一地区共同生活了上百万年,其中物种甲和物种乙是捕食关系且物种甲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物种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甲的存在和进化会影响物种乙的生存和进化B.物种甲和物种乙的进化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没有关联C.若物种乙是植物,则物种甲可能属于第三营养级D.即使物种甲因某种外因灭绝,物种乙也不会快速灭绝6.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通体绿色的海蛤蝓,这种奇怪的生物竟然一半是动物,一半是植物,这也是已知唯一能够产生植物叶绿素的动物。科学家认为,这种神秘的海洋动物可能是通过进食藻类窃取到这一能力的。由于具有动植物双重基因,它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海蛤蝓属于生产者B.构成海蛤蝓的细胞为真核细胞C.这种海蛤蝓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D.海蛤蝓的细胞与绿藻的细胞结构不同7.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①②③分别是(  )A.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结构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D.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8.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包括(  )A.食物链、食物网B.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9.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以多种植物为食。下图表示一段时间内放牧强度对草原植被的影响。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禁止放牧后,一定时期内某植物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B.适度放牧会使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保持相对稳定C.食草动物将食物中的能量全部转化为自身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D.分解者减少会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10.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B.种群个体的体积大C.种群的营养级比种群的营养级高D.种群的数量随种群的数量减少而减少11.常绿直立灌木夹竹桃可产生名为夹竹苷的剧毒物质,孕妇及幼儿接触会使人昏睡、智力低下,但其花、叶可吸引夹竹桃天蛾前来产卵,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由此无法推断(  )A.夹竹桃天蛾幼虫可以抵御夹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B.借助夹竹苷可引诱雌性夹竹桃天蛾前来并杀死,属于生物防治C.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调节种间关系D.进化过程中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均被选择出了适应性变异12.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下列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只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进行固氮作用,因而其是自养生物C.秸秆中的化学能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不会被农作物吸收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其不属于生产者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体富营养化时出现水华现象,说明物质循环的平衡被破坏B.流经所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20%会被下一营养级捕食D.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14.某同学画出3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3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B.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图2中A、B、D、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D.若使图1、图2、图3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15.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都不同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16.某生态系统中物种a和物种b是捕食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信息可在两者之间相互传递 B.进化过程中两物种互为选择因素 C.能量可在两者之间双向流动 D.物质可在两者之间循环流动17.桉树作为外来引种的速生树种可用于造纸、炼油、制药、食品生产等方面,但大面积种植也会导致土地沙化、肥力下降、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也有研究表明速生桉树林与天然林相比,无脊椎动物(如小蚓类、螨类等)多样性降低。针对上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林地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和密度B.林地中的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形成一个群落C.桉树种植改变了原有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同天然林相比,速生桉树林的恢复力稳定性高18.生态学家林德曼在研究赛达伯格湖时发现,某种鱼因年龄不同而食性不同:幼年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成年鱼主要以小鱼(包括其幼年鱼)、小虾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鱼群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呈S形增长B.该鱼和小虾之间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C.该鱼的成年鱼和幼年鱼因食物来源不同而分布在不同水层,属于垂直结构D.若大量增加湖中养殖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可大大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9.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虫鸟、蜘蛛、蟾蜍、猫头鹰B.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4个营养级C.蜘蛛和蟾蜍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D.如果昆虫突然减少,短期内食草鸟数目将不发生变化20.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植食性昆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B.鸭与植食性昆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关系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D.水稻、鸭、植食性昆虫和杂草等所有生物组成了一个群落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21.(11分)如图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图中未显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成分。狼与北极狐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2)与热带雨林相比较,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土壤中积累的有机物较多,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北极狐体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转变成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狼只能得到上一营养级能量的10%~2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12分)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存在农作物、杂草、蛙、田鼠、昆虫、蛇等生物。如图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田鼠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B中能量的去向除了被分解者利用、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________(填KK/2)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________。(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农田中除杂草、去虫害、灭田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农作物田鼠蛇这条食物链中,从农作物到田鼠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在10%~20%这一范围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12分)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研究发现,群落交错区的物种数目及某些物种的种群密度有增大的趋势,其原因是群落交错区的________比较复杂,适合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生长,从而为多种动物提供________。(2)群落交错区的植被变化,可作为气候变化的预警,比如在森林草原交错区,当草原植被越来越占优势时,说明气候越趋于________(填干旱湿润)。群落交错区的这种变化过程叫做群落的________。(3)森林草原交错区相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________,其原因是群落交错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调查发现群落交错区某种树木受卷叶蛾幼虫的危害症状很轻。为研究该植物抵抗卷叶蛾幼虫虫害的机制,研究人员用异丁原醇溶剂分别提取了该植物的挥发物质A和易被卷叶蛾幼虫危害的树木的挥发物质B,随机选取300只赤眼蜂(赤眼蜂是卷叶蛾幼虫的天敌)平均分组,进行相关实验,观察赤眼蜂对实验中物质的选择情况,结果如表。组别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含挥发物质A的提取液对照物质含挥发物质B的提取液对照物质含挥发物质A的提取液含挥发物质B的提取液结果(只)871370307129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中的对照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10分)稻田、池塘、湖泊和河流等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它是天然的蓄水池,并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荆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湖泊水利综合治理,着力做好退垸还湖、退田还湖、退渔还湖工作的总体部署,正在进行大面积退垸还湖。为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某高中学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某湖泊养鱼的大量围网、拦网和网箱被撤除的前、后,对生态系统进行了初步调查,部分数据如下表。(单位:年均mg(干重)/L)时期撤除前撤除后浮游藻类数量3.931.02请回答下列问题:(1)与撤除前相比,撤除后浮游藻类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水质变清了、湖面变美了。这是因为从源头控制了________等元素对水体的污染。(2)湖泊生态系统中,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生产者主要是哪一类植物?________。(3)碳元素沿着________在生物群落内进行传递。(4)发生在退垸还湖区域的群落演替是________。(5)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渔网的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________。25.(10分)回答下列与森林生态系统有关的问题:(1)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热带植物大多只能生长在年平均气温24 至28 的具有高热量的地方,而走进热带雨林内部却感到凉爽和湿润。这说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哪几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热带雨林中有一浅水泉,泉水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数量极少,只能找到吃植物残屑的动物,找不到吃活体动植物的动物。与一般生态系统相比,这一生态系统的特殊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及解析1. 解析 苔草是植物属于生产者,其种群增长受光照、温度和自身密度等因素制约,A正确;据题干可知,样地一中苔草的化学防御水平最高,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B正确;据题图样地三中旅鼠种群密度较高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提高,C错误;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的稳态,D正确。答案 C2. 解析 种群包括同一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既有成年个体,也有幼年个体,A错误;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时属于第三营养级,滤食浮游藻类时属于第二营养级,故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B正确;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误。答案 B3.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所用种群的集合体,B错误;S形增长曲线中,不同时间种群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错误;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故食物链和食物网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D正确。答案 D4. 解析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感受器a传入神经d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e效应器c,A正确;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为:突触前膜a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b,作用于突触后膜c,B正确;捕食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只能是生产者,之后各营养级只能是消费者,没有分解者,C错误;血糖平衡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其神经调节途径是:血糖浓度升高或降低,刺激下丘脑中相关区域产生兴奋,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使其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而发挥作用。故a表示下丘脑,d、b、e、c分别表示有关神经、胰岛、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靶器官或靶细胞,D正确。答案 C5. 解析 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活了上百万年,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而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是特定的环境条件,因此物种甲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乙的进化,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A正确、B错误;物种甲捕食物种乙,但物种乙并非物种甲的唯一食物来源,因此,若物种乙是植物,则物种甲可能属于第三营养级,C正确;就物种乙而言,天敌的灭绝,会导致物种乙的数量先增加再减少,最后趋于稳定,D正确。答案 B6. 解析 据题干信息唯一能够产生植物叶绿素的动物,可判断该动物能吸收光能,为生产者,但不能判别海蛤蝓是否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A正确,C错误;根据海蛤蝓,这种奇怪的生物竟然一半是动物,一半是植物,而动植物细胞都是真核细胞,可判断构成海蛤蝓的细胞为真核细胞,B正确;据题干信息唯一能够产生植物叶绿素的动物,而绿藻是植物,故海蛤蝓的细胞与绿藻的细胞结构不同,D正确。答案 C7. 答案 C8. 答案 D9. 解析 禁止放牧后,虽然没有食草动物的啃食,但植物之间的竞争也会使草原上某植物种群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呈S形增长,A正确;适度放牧会使储存在植物体内的能量较多,为食草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使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食草动物只能将食物中的部分能量转化为自身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食物中的部分能量会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C错误;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加速物质循环的过程,所以分解者减少会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正确。答案 C10.解析 由题图分析可知,种群先到达波峰为被捕食者,种群后到达波峰为捕食者,A错误;种群为捕食者,但种群的个体数在同时期内比种群被捕者个体数多,故种群个体的体积应较小,B错误;被捕食者的营养级低于捕食者,C错误;种群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导致种群捕食者由于缺乏食物其数量也会随之减少,即种群的数量随种群的数量减少而减少,D正确。答案 D11. 解析 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说明其可以抵御夹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A正确;利用夹竹苷诱杀雌性夹竹桃天蛾控制夹竹桃天蛾的性别比例,干扰雌雄交配,降低其种群密度,属生物防治,B正确;从题干中不能推断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C错误;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在生存斗争中发生了协同进化,产生了适应性变异,D正确。答案 C12. 解析 土壤微生物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固氮作用等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错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进行固氮作用,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为异养生物,B错误;秸秆中的化学能不能被农作物再吸收利用,C正确;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是生产者,D错误。答案 C13. 解析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水华的现象的原因是蓝细菌吸收氮、磷等矿质元素,迅速繁殖的结果,说明物质循环的平衡被破坏,A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也可以是化学能等,如硝化细菌利用氧化氨释放出来的能量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B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20%会被下一营养级同化,C错误;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D错误。答案 A14. 解析 图1中A为生产者,图2中A为生产者,图3中E为生产者,A错误;图1中C为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图2中A为生产者,B、D为消费者,E为分解者,A、B、D、E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C正确;若使图1、图2、图3完整表示碳循环,大气二氧化碳库的来源还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D正确。答案 A15. 解析 害虫与拟水狼蛛构成捕食关系,二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防治稻田害虫,可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精耕稻田向着生物种类少的方向演替,演替速度较快;弃耕稻田向着生物种类多的方向演替,演替速度较慢,C正确;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卷叶螟数量下降,拟水狼蛛更多的以褐飞虱为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D正确。答案 B16. 解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在生物之间的传递往往是双向的,A正确;a、b两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协同进化,B正确;能量在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物质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流动,但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物质的利用仍是单向的,D错误。答案 AB17. 解析 小蚓类、螨类等无脊椎动物个体微小,故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多样性和种群密度,A错误;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林地中的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可形成一个群落,B正确;大面积种植桉树会导致土地沙化、肥力下降、地下水位下降等,说明桉树种植改变了原有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同天然林相比,速生桉树林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少,恢复力稳定性高,D正确。答案 A18. 解析 种群要出现J形增长,需要充足的食物和空间,缺少天敌等情况,只有食物充足会出现S形增长,A正确;该鱼的成年鱼、幼年鱼和小虾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如竞争空间,同时也有捕食关系,B正确;垂直结构描述的是群落的特征,而该鱼的成年鱼和幼年鱼属于同种生物,C错误;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但其生物的数量增加,不一定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答案 AB19. 解析 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虫鸟、蜘蛛、蟾蜍、猫头鹰,A正确;猫头鹰在不同的食物链所占营养级不一定相同,在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四个营养级,B正确;蜘蛛和蟾蜍之间既有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C正确;食草鸟和昆虫是竞争关系,如果昆虫突然减少,短期内食草鸟数目将增加,D错误。答案 ABC20. 解析 该生态系统中杂草和水稻都属于生产者,A正确;鸭能捕食植食性昆虫,同时两者又同时以杂草为食,所以鸭与植食性昆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关系,B正确;杂草和水稻会竞争生存空间、阳光和营养等,两种属于竞争关系,C正确;生物群落是由所有生物组成的,D正确。答案 ABCD21. 解析 (1)图示食物网只包括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狼以北极狐为食,二者具有捕食关系,狼与北极狐同时又以雷鸟为食,二者又具有竞争关系。(2)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弱,所以与热带雨林相比较,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土壤中积累的有机物较多。(3)北极狐体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变为二氧化碳,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生成有机物。(4)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由于上一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了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部分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所以只能有10%~20%的能量来自于上一营养级。答案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捕食和竞争 (2)营养结构简单 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弱 (3)北极狐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变为二氧化碳,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生成有机物 (4)上一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了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部分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22. 解析 (1)图中A表示田鼠同化量;B表示田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被次级消费者摄入,还有一部分未利用。(2)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3)农田中除杂草、去虫害、灭田鼠,是为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4)10%~20%是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除田鼠以外还有其他生物,故在农作物田鼠蛇这条食物链中,从农作物到田鼠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在10%~20%这一范围内。答案 (1)未利用 (2)K 0 (3)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10%~20%是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除田鼠以外还有其他生物23. 解析 (1)研究发现,群落交错区的物种数目及某些物种的种群密度有增大的趋势,其原因是群落交错区的自然环境比较复杂,适合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生长,从而为多种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2)群落交错区的植被变化,可作为气候变化的预警,比如在森林草原交错区,当草原植被越来越占优势时,说明气候越趋于干旱。群落交错区的这种变化过程叫做群落的演替。(3)森林草原交错区相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其原因是群落交错区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4)研究人员用异丁原醇溶剂分别提取了该植物的挥发物质A和易被卷叶蛾幼虫危害的树木的挥发物质B。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中的对照物质是异丁原醇溶剂。分析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该植物分泌的挥发物质A吸引赤眼蜂的作用更强。答案 (1)自然环境 食物和栖息环境(2)干旱 演替(3)高 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4)异丁原醇溶剂 该植物分泌的挥发物质A吸引赤眼蜂的作用更强24. 解析 (1)与撤除前相比,撤除后浮游藻类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水质变清了、湖面变美了。这是因为N、P等元素对水体的污染从源头得到了控制。(2)湖泊生态系统中,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生产者主要是藻类植物。(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网)进行传递。(4)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发生在退垸还湖区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5)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渔网的网眼太大,只能捕到大鱼,相当于只调查了该种群大鱼的数量,所以调查值会小于正常值。答案 (1)N、P (2)藻类植物 (3)食物链(网) (4)次生演替 (5)偏小25. 解析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扺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说明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热带植物大多只能生长在年平均气温24 至28 的具有高热量的地方,而走进热带雨林内部却感到凉爽和湿润,说明生物的生存受环境的限制(影响),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能不断的影响和改变环境。(3)根据题意分析,该生态系统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数量极少,只能找到吃植物残屑的动物,说明输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能源不是太阳能,而是植物残屑有机物所储存的能量;该生态系统找不到吃活体动植物的动物,说明大多动物是分解者而不是消费者。答案 (1)负反馈调节(或反馈调节)(2)生物的生存受环境的限制(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能不断的影响和改变环境(3)输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能源不是太阳能,而是植物残屑有机物所储存的能量;大多动物是分解者而不是消费者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